2021高考北师大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2单元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
元
概
览
时
期
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明时期明末清初
主
要
表
现
春秋时期,孔子创
立儒家学派。战国
时期孟子、荀子继
承开展了儒家思
想,与其他学派形
成“百家争鸣〞
的局面
汉武帝采纳董仲
舒的建议,“罢黜
百家,独尊儒
术〞,使儒家思想
确立了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主流
地位
儒学吸收佛道
思想,开展为
“理学〞,更加
理论化和思辨
化,使儒学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
阶段
思想家批
判开展儒
家思想,
使中国传
统文化重
新焕发生
机主
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儒家思想也
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
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考点1| “百家争鸣〞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老子的学说
(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
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
(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2)思想
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易误辨析]老子不是道教创始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教兴起于东汉,虽然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但道家不等于道教,故老子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二、百家争鸣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
(3)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
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
②荀子:重民,提出“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道家: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节用〞、“薄葬〞,反对浪费。
(4)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3.影响
(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泼和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百家争鸣〞
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开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开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②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开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拟?
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③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信息解读
史料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开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开展需求〞→社会生产力开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
②“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开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史料二:百
家争鸣具体辩论内容③“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当的历史使命。
提示: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力开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历史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2)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开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的是什么?
提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那么因适应了时代要求而备受推崇。
史论归纳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那么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对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2.早期儒学的形成
史料一颜渊问仁,子曰: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