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与防治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合理用药
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
种 族 CYP2D6, % 无 非洲/非 非洲 非 裔美国 人 亚洲人 白种人 8 有 超快 92 ? CYP2C19,% 无 - 4-7 有 CYP2C9, % 无 有
- 93-96 0.003 >99
药源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A型药源性疾病: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改用 型药源性疾病:通过调整药物剂量, 型药源性疾病 选择性高的药物, 选择性高的药物,或加用对不良反应有拮抗作 用的药物。 用的药物。 B型药源性疾病:通常是确定病因后,必须立 型药源性疾病: 型药源性疾病 通常是确定病因后, 即停药,并告知病人今后也应禁用此类药物。 即停药,并告知病人今后也应禁用此类药物。 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
1 7
98 92
1 1
12-22 78-88 - - 3 97
0.08 0.36
>99 >99
Hale Waihona Puke 药源性疾病死亡位于前10位情况统计 药源性疾病死亡位于前10位情况统计
占总数% 疾病 例数 占总数% 73 16.08 过敏性休克 40 8.81 急性肾功能衰竭 27 5.95 中毒 3.75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17 17 3.75 急性白血病 16 3.52 粒细胞缺乏 14 3.08 急性肝坏死 13 2.86 猝死 12 2.64 过敏 10 2.20 再生障碍性贫血 239 52.64 合计 454例药源性死亡的分析 85---92年文献综述 ---92年文献综述) 454例药源性死亡的分析 (85---92年文献综述)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原则
诊断与一般疾病的诊断原则基本相同, 诊断与一般疾病的诊断原则基本相同, 1)要完整的了解病史,特别应仔细询问服药史、 过敏 )要完整的了解病史,特别应仔细询问服药史、 史,必须要明确用药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关 联程度。 联程度。 2)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如过敏性疾病一般早期首先 )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 出现皮肤粘膜改变,出现皮疹等,如此时明确原因, 出现皮肤粘膜改变,出现皮疹等,如此时明确原因, 常常可以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的发生。 常常可以避免严重 的发生 3)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其中血药浓度监测是诊断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其中血药浓度监测是诊断 血药浓度监测 药物蓄积中毒或超量中毒的可靠依据, 药物蓄积中毒或超量中毒的可靠依据,也是与过敏 性疾病进行鉴别的最直接的证据。 性疾病进行鉴别的最直接的证据。
药学综合知识: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什么?
药学综合知识: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什么?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药物因素而引起的机体、器官、组织、系统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临床上可表现为一组疾病。
由于药物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包括原发性药源性疾病和继发性药源性疾病。
前者又称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哮喘、湿疹、荨麻疹等;后者又称药物的毒性作用或药物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如急性肝损害、肾功能衰竭等。
药源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类重要疾病,药源性疾病一旦发生,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不能及时处理和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
一、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1、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
如给新生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导致新生儿发生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表现为黄疸、肝肿大等。
2、用药种类过多或交叉用药。
如用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也可导致患者发生药源性支气管炎。
3、联合用药不当,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合用时,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4、用药方法不当。
如口服磺胺类药物后,未按规定方法服用而使其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而在尿液中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而造成肾损害。
5、重复用药。
有些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等单次使用后易造成药源性耳聋。
长期使用某一种药物可引起体内药物浓度过高而中毒。
二、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哪些?(一)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药物的一种或多种成分通过与体内蛋白结合,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机体出现异常的、过度的和不适当的免疫应答,从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数分钟至1~2天内发生,以皮肤粘膜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样或剥脱性皮炎等为特征。
过敏反应一般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用药后几天甚至几周内出现,表现为全身性瘙痒、荨麻疹等。
药源性疾病发生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药源性疾病与预防
第一章总论1.药源性疾病: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所用药物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使用引起的机体某个(或几个)器官或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与体征的疾病;2.诱发因素:(1)患者因素:1) 年龄早产儿、新生儿某些生理性物质缺乏;药物代谢酶发育不全;①小儿皮肤黏膜相对表面积大于成人;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肾血流量、肾小管滤过和分泌功能较小;生理功能减退,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异常;②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用药频繁,品种多,数量大;2)性别女性>男性,如药源性红斑狼疮,保泰松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氯霉素引起的再障;3) 遗传遗传基因的差别造成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导致红细胞对不能抵抗氧化损伤;4) 疾病疾病状态,药动学及药效学发生改变;2.药物因素1) 药物本身的作用;2)相互作用;3)药物应用:主要为不合理用药包括无适应症用药或适应症不符,剂量、用药间隔、疗程途径等的不符;以及联合用药或使用药物品种过多;3.分类1)按病因分类:A型反应: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特点:发生率高;病死率低;与剂量相关;B型反应:药物的异常与免疫反应继而遗传药理学相关;特点:发生率低;病死率高;与剂量无关;2)按发病的快慢和病程分类:急性药源性疾病、慢性药源性疾病3)按受损器官分类4)按病理改变分类:功能性改变、器质性改变4.引发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
其次为个体体质和遗传原因;5.诊断1)追溯病史;2)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和病人的症状确认发病在用药的相关时间内;3)排除药物以外其他因素是否能造成该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可否能提供依据;5)是否符合药源性疾病的反应特征;6)停药后是否减轻;7)从多种药物中找到致病药;8)“除激发”和“再激发”;6.治疗原则:1)停止所用药物;2)找出致病药物;3)对症治疗;4)预防为主;第二章药源性肝脏疾病1.药源性肝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及肝脏对药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2.损伤机制包括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伤和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3.相关因素:1)药物因素药物本身具有肝脏毒性;酶诱导和酶抑制;2)个体因素。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防治.
1.常见药源性疾病;
2.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一)药源性肾病
急性肾衰竭
非甾体抗炎药、ACEI类、环孢素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噻嗪类(多与剂量无关)
急性肾小管坏死
最常见的药源性肾病; 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造 影剂、环孢素
答案:E
谢 谢!
答案:ABCDE
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原则:首先停用所有药物,然后采取抢救措施、应用拮抗药物、调整治 疗方案。
1.加强认识,慎重用药 2.加强管理 3.加强临床药学服务 4.坚持合理用药 5.加强医药科普教育 6.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例题
单 选 题
药源性疾病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程度较严重才持续时间过长,引起 下列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不恰当的是 A. 依据病情的药物适应症,正确选用 B. 根据对象个体差异,建立合理的给药方案 C. 监督患者用药行为,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和处理不良反应 D. 慎重使用新药,实行个体化给药 E. 尽量联合用药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三)药源性皮肤病
Steven-Johnoson 综合征和中毒性表 磺胺类、抗惊厥药、别嘌醇、非甾体抗炎药 皮坏死
பைடு நூலகம்
血管炎和血清病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炎:别嘌醇、青霉素、氨茶碱、磺胺类、噻嗪类利尿药、丙 硫氧嘧啶、雷尼替丁、喹诺酮类和免疫抑制剂
血清病:头孢氨苄、米诺环素、普萘洛尔和链激酶
肾小管梗阻 肾病综合征
尿酸或草酸盐(抗肿瘤药引起肿瘤组织溶解形成尿酸)
药物引起的免疫机制介导
金盐、青霉胺、卡托普利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什么是药源性疾病
什么是药源性疾病
药品不仅是“治病”的重要手段,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我国近几年发生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欣弗)”事件、云南“刺五加注射液”事件、黑龙江“双黄连注射剂”事件等药害事件所暴露的药品安全性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使我们对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有了充分认识。
药源性疾病是指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所用药物因药物(或其代谢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使用引起人体器官或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疾病。
其不仅包括以上谈到的“正常剂量正常用法下”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还包括因误用、超剂量应用等用药错误导致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除了可累及肝脏、肾脏、心脏、肺等重要器官,还包括过敏反应、血液病、眼损害、耳损害、神经损害、生殖功能损害以及营养不良等。
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分析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既有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又有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副作用。
如果用药不当,这种副作用发生率就会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人体新的疾病既药源性疾病。
了解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生命质量。
标签:药源性疾病;治疗疾病;造成损伤随着药学事业的飞速发展,可供临床用药的品种越来越多,人们对药物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然而因为用药的不科学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
1药源性疾病的概念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生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对人体造成的新的疾病,就是“药源性疾病”[1]。
一般不包括药物逾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近年来,药源性疾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因此一定要重视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合理使用药物,争取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2.1药物的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如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2.2 药物的毒副作用副作用就是药物在常用量时所发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就是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还有过敏反应由于受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的刺激,引起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所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继发性反应,耐受性,成瘾性,致畸作用,致癌作用等等。
3药源性疾病的危害3.1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
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
药源性疾病
2.2.2药物相互作用因素 A.药物配伍变化 B.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改变组织或受体的敏感性 对受以外部位的影响 C.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2.2.3药物制剂因素
辅料因素
分解产物
污染、异物
2.2.4药物的使用因素
使用不当
3.常见药源性疾病
(一)、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阿司匹林胃出血、氨茶碱呕吐腹泻 (二)、药源性肝病 氟康唑、对乙酰氨基酚、利福平 (三)、药源性肾病 磺胺类、氨基糖苷类、非甾体抗炎药
发生条件 反应关系
正常剂量/用 正常/超量/误
法
服/错服
是DID的起因 是ADR的结果
2引起药原性疾病的因素 2.1患者因素 年龄 性别 遗传 基础疾病因素 过敏反应 不良生活方式
2.2药物因素 2.2.1与药理作用有关的因素 副作用 药物本身作用 继发反映 后遗效应 致癌效应 致畸作用 致突变作用
(四)、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 再障:氯霉素 溶血性贫血: Vk 粒细胞性减少:安乃近 血小板减少症:抗肿瘤药物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乃近 (五)、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 锥体外系反应:氯丙嗪 癫痫发作:利多卡因 听神经障碍:耳毒性抗菌药
4.诊断与治疗
停用 清除体内药物 应用诘抗药物 调整治疗方案 对症治疗
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
1.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 DID)
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 过程中,与用药有关的人体功能异常或组 织损伤的临床症状叫药源性疾病。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的关系
特性 反应程度 持续时间
ADR 可轻可重 可长可短
DID 均较重 均较长
药源性疾病的诱因及防治
• 依据发生机制分类
• 与遗传代谢障碍相关类 本类疾病的 特点是具有家族遗传性,难以预测。如 6-磷酸葡萄糖缺乏症患者,服用氯喹、 阿斯匹林、磺胺、维生素K等药物,即 使很小剂量,都可致急性溶血;而铁血 红蛋白还原酶缺乏者,服用上述药物则 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性紫绀;血浆胆碱 酯酶缺乏症患者,使用琥珀胆碱可致呼 吸肌麻痹加重。呼吸停止时间延长等。
• 依据发生机制分类 • 与药物过敏相关类 本类疾病均与 免疫应答的活化有关,与药理作用 无关,与剂量大小无关,是难于预测 的。这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药源性疾 病。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 药物热、过敏性胆汁阻塞症等。抗 生素、解热镇痛药及磺胺类是最常 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
• 依据发生机制分类 • 与基因毒性相关类 有些药物可损伤 人类基因,导致细胞分化异常。如己烯 雌酚、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右旋 糖酐铁、非那西丁、羟甲烯龙(康复龙) 等可致癌;孕妇服用己烯雌酚、氯丙嗪、 甲氨蝶呤、白消胺、安定、苯妥英钠、 阿司匹林、四环素及糖皮质激素等,可 致婴儿先天畸形。
• 依据发生机制分类 • 与药理作用相关类 用药剂量决定 病变损伤的严重程度,停止用药或 减小剂量则能部分改善或完全恢复 正常。其发生常受各种药动学及药 效学因素的影响,是药源性疾病中 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病率最高,了解 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可以 预测此类疾病。
• 依据发生机制分类 • 与促进微生物生长相关类 广谱抗 生素等抗生药物抑制或杀灭了体内 特别是肠道内的敏感菌,使体内菌 群平衡失调,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 从而引发各种继发的真菌感染及伪 膜性肠炎等。此外,各种能抑制免 疫反应的抗癌药、糖皮质激素等, 也能促进二重感染。本类疾病可以 预测。
药源性疾病的诱因及防治
反冲力 2007.10.20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球 滤过 率 相 对 较 差 , 不 减 量 用 药 易 致 药 物 蓄 积 中毒 。 如
3 5 用 药 时 间 过 长 , 停 的 药 物 没 有 及 时 停 药 。 如 抗 . 该
喘 等 , 由青 霉 素 类 、 孢 菌 素 类 、 霉 素 等 抗 生 素 、 多 头 链 磺
胺 类 、 热 镇 痛 药 、 麻 药 及 生 物 制 品 等 引起 。 解 局
药 源 性 疾 病 是 因 药 物 或 药 物 的 相 互 作 用 引 起 的 与
治 疗 目的 无关 的 不 良 反 应 , 使 机 体 某 一 ( ) 器 官 致 几 个 或某一 ( ) 局部 组 织 产生 功 能性 或 器质 性 损 害 , 几 个 并
药 物 的作 用 如 用 强 心 苷 期 间 或 停 用 后 7天 以 内 使 用 钙剂 、 。 腺 素 、 碘 酮 及 类 似药 , 致 强 心 苷 中毒 。 肾上 胺 易 3 3 不 了解 复 方 合 剂 的 配 伍 成 份 或 以 商 品名 注 册 的新 .
对 药 源性 疾 病 的 防范 。
1 什 么 是 药 源性 疾 病
据 统 计 , 院 病 人 中 药 源 性 疾 病 发 生 率 在 1 左 住 % 右 , 也 有 报 告 达 1 % ~2 % , 但 0 0 国外 个 别 文 献 报 道 药 源 性 疾 病 人 院 率 为 2 9 ~ . % , 死 亡率 占 医 院住 院病 .% 51 但
合 征 。 3 发 生 药 源 性 疾 病 的 原 因
中 国 图 书 分 类 号 : 9 R7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2 0 ) 4 0 0 —2
近 年来 , 药 不 断 开 发 上 市 , 床 用 药 种 类 愈 来 愈 新 临 多 , 源 性 疾 病 也 呈 上 升 趋 势 , 且 病 变 1趋 复 杂 。 这 药 而 5 t 不 仅 给 医 生诊 断 疾 病 造 成 困惑 , 且 增 加 了病 人 的 痛 苦 而 和 负 担 , 至 致 残 或 危 及 生命 笔 者 就 有 关 药 源 性 问题 甚 进 行 讨 论 , 提 高 医 务 人 员 对 药 源 性 疾 病 的 认 识 , 强 以 加
试论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试论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药物是一类特殊的活性物质,具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生化代谢和基因表达作用。
药物具有二重性,除人有益于体外,还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不良反应(ADR)。
WHO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使用药品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三致“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后遗效应等)。
把药品质量事故的药物中毒反应排除在不良反应之外。
1 药源性疾病概念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ges,DID)则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新药品种和型剂的不断增多,新的中药制剂不断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DI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是到了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医学人高度重视的时候。
2 药源性疾病的分类常见的DID有200多种,分类方法常用按病因分类法,按病理分类法和按受损器官分类等等。
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安全合理、统一标准的分类法,总揽DID 病种繁多,综合各家观点,根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大致可分四类。
2.1量效关系密切型(A型)由药物本身或/和其代谢产物引起,是由药物的固有作用增强和持续发展的结果。
其特点是剂量依赖性、可预测,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低。
2.2量效关系不密切型(B型)即与药物固有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主要与人体的特异质有关。
其特点是与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易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2.3长期用药致病型由于病情、病种需要而长期用药引起的DID。
特点是明知可致DID,但不得不如此,利弊比较所定。
2.4药后效应型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其特点是可预测,时间上一般的短暂。
药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34卷第4期吉林医药学院学报V01.34N o.4 2013年08月J our nal of Ji l i n M edi cal C ol l e ge A ug.2013的前室间沟中间点绕左心室至后室问沟中间点的距离、心脏的前室间沟中间点绕右心室至后室间沟中间点的距离相关;手掌心绕小指掌指关节处到手背中心的距离与心脏的前室间沟中间点绕左心室至后室间沟中间点的距离、心脏的前室间沟中间点绕右心室至后室间沟中间点的距离相关;手掌的宽度与手掌的长度、手掌心绕大拇指掌指关节处到手背中心的距离、手掌心绕小指掌指关节处到手背中心的距离、心脏的左右径、心脏前面主动脉起始处到心尖的距离、心脏的前室间沟中间点绕左心室至后室间沟中间点的距离相关;手掌的长度与手掌的宽度、手掌心绕大拇指掌指关节处到手背中心的距离、手掌心绕小指掌指关节处到手背中心的距离、心脏的左右径、心脏前面主动脉起始处到心尖的距离、心脏的前室间沟中间点绕左心室至后室间沟中间点的距离和心脏的前室间沟中间点绕右心室至后室间沟中间点的距离相关;心脏的前室间沟中间点绕左心室至后室间沟中间点的距离与心脏的前室间沟中间点绕右心室至后室间沟中间点的距离相关;心脏前面主动脉起始处到心尖的距离与心脏的前室间沟中间点绕左心室至后室间沟中间点的距离相关;主动脉升部的长度与主动脉升部中间的周长相关。
根据心脏与手的这些相关性可以看出,人体外部器官的形态与其内部器官的形态有一定对应关系,并且具有相关性。
本研究获得的手与心脏相关性的结果,可以在解剖教学中加以利用,使学生从手的外形就可以了解心脏的解剖形态结构,并且可以进行对比理解记忆,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解剖结构相关性的研究。
在13常生活和医疗临床中,发现手的有关变化就可以推断心脏的有关疾病,从而使学生把复杂难学的心脏解剖结构完全掌握,同时联系心脏有关临床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心脏解剖结构的兴趣。
参考文献:[1]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委员会.中国人体质调查续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委员会.中国人解剖学数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委员会.中国人体质调查第三集[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收稿日期:2012—12—10)文章编号:1673-2995(2013)04-0252-02经验交流药源性疾病及其预防艰丽萍(国电吉林热电厂职工医院,吉林吉林132021)、\\\关键\。
浅谈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浅谈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研制出了多种新药及老年性保健用药,药物作用到人体发挥药理作用时,有时产生一些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反应,进而造成机体产生某些病理性变化,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症状,这种疾病叫做药源性疾病。
在我国不合理用药约占用药者的12%~32%,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者约有200多万人,其中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其数量是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1],可见药源性疾病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为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查阅大量文献及工作中的积累总结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 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及原因1.1 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①遗传因素:长期服用异烟肼,快乙酰化易使异烟肼转化为酰肼,后者可生产肝脏损害;慢乙酰化型则易发生周围神经炎。
②性别:药品不良反应在妇女的发生率要比男子高,如保泰松和氯霉素引起的粒细胞缺乏为男子的3倍;对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男子的2倍。
③年龄:如老年人应用地高辛、哌替啶后血药浓度较高,半衰竭期较长;应用肝素过程中易导致出血;应用硝西泮治疗量即易致脑功能紊乱;保泰松和普萘洛尔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用抗胆碱药和抗震性麻痹药易致尿潴留。
婴儿用氯霉素易发生灰色综合征;磺胺和维生素K可引起或加重黄疸;对耳毒性抗生素较为敏感等[2]。
1.2 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①对患者的既往史了解不详细未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药物反应史及特异性体质,不注意询问原有疾患及一些重要器官功能状态,而导致过敏或其他药源性疾病。
如对青霉素类过敏者用氨苄西林。
②忽略特殊人群的用药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
如老年人服用地高辛,因体内平衡作用的减退,致使部分药物容易产生毒性反应。
儿童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则对患者的骨组织发育有影响。
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可致新生儿出血,肝、肾损害及致畸[3]。
③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乱用、滥用严重以抗生素滥用程度最为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与防治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认识防治
药物是治疗和预防疾病、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药物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防治疾病的同时,也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它能对患者和健康人群造成损害、残,甚至死亡。
药源性疾病(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简称药物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一次全球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世界死亡的人口中约1/3死于用药不当。
在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有250多万人,不合理用药占用药综述的11%~26%,因药物死亡者近20万人。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高趋势。
因此,提高药源性疾病的认识,防止和减轻药源性疾病对人们的危害,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因素很多。
既有患者本身的特异性体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也有药物方面的质量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不合理用药、滥用、错用药物或不按医嘱自服、乱用药[2]。
药源性疾病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延伸和最终表现。
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类型
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①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引起,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所致的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
②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还应特别注意过敏性休克是药源性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不可忽略。
根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①量效关系密切型;②量效关系不密切型;③长期用药致病型;④药后效应型。
量效关系密切型:这类药源性疾病病人,用药治疗总是希望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但有时由于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差异而改变了药物的药理作用,造成药源性疾病。
如: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有时产生低血糖症。
量效关系不密切型:本型药源性疾病是指某些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与用药剂量关系不密切。
这类药源性疾病与遗传因素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如:过敏患者使用青霉素发生的药物变态反应。
长期用药致病型:造成这型药源性疾病与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或两者具有密切关系。
如:麻醉镇痛药突然停用,产生戒断症状。
药后效应型:有些药物半衰期较长,甚至原有疾病已经痊愈,还在发挥作用,结果是“过治疗”。
如:用放射性碘治疗甲亢,多年后产生甲状腺功能低下。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处理原则
药源性疾病在药物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掌握适用证,合理选用药物,严格控制药物的用法用量。
②严格禁忌证,注意妊娠妇女、老年人和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对有药物过敏史的病人慎用,并注意交叉过敏反应。
③正确的用药途径和用药方法,重视静脉给药的安全性,注意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表现。
④对有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要相应调整剂量。
⑤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药物的相互作用,控制药品的品种数量。
⑥应用新药时,要掌握相关资料、慎重用药。
药源性疾病的处理原则
停药方法:①停用可疑药物:观察症状,改善与否再决定是否继续停药;②停用全部药物:观察症状,再逐步启用最不引起怀疑的药物。
加速药物排泄,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可用静脉输液利尿、导泻、洗胃、催吐、毒物吸附剂、血液透析加速药物排泄。
使用特异性药物治疗:如肝素过多,可以使用鱼精蛋白解救;如服用过量安定,可以使用氟马西尼解救。
治疗损害器官。
对症处理:主要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和缓解患者症状。
不合理用药、不规范用药、药品说明书不真实,以及媒体广告的误导,增加了药物的滥用,再者由于药源性疾病的不典型性、隐蔽性和混杂性,引起越来越多的药源性疾病发生。
因此,人们要本着因人而异,无病不吃药、有病不乱用药、正确服用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
尽量减少和避免药源性疾病对人们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王伟红.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7):65.
2 蔡佰玲,孙世萍,迟丽萍.药源性疾病概述[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