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洛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区划调整可行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洛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区划调整可行性研究
作者:赵虎孔飞邓捷武加正董龙张红星
来源:《河北渔业》2019年第07期
陕西洛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洛南县城东部,東边和北边与河南省相邻,南边以南洛河为界,西边以西峪河西界为限,辖灵口镇、寺耳镇(原陈耳镇)和石坡镇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0°24′~110°37′,北纬34°03′~34°17′之间。保护区总面积约为5 715
hm2,其中核心区1 430 hm2,缓冲区2 456 hm2,实验区1 829 hm2。保护区是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区,属典型的山地河流型自然保护区。
1;现存问题
保护区自设立14年以来,洛南县大力加强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对大鲵等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及珍稀物种生态系统保护、涵养水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正规化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原划定的保护区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一是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变化,导致主要保护对象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二是在保护区批准建立之前,区内存在建制镇或其他较大人口密集区;三是原自然保护区矢量数据缺失问题对日常环境管理的影响。
2;拟调整方案
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规范和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区划调整原则,结合陕西洛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现状的相关需求,拟对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方案为:一是调出西峪河部分流域、文峪河全流域;二是调入中沙河部分流域、胡沟全流域、佛岔沟全流域、东沙河部分流域。调出流域和调入流域均为洛河一级支流。
3;可行性分析
经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综合考虑相关规划、大鲵生境、城镇及人口密集区等因素,现就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区划调整可行性进行分析。
3.1;流域状况水量的比对
通过查阅洛南县志搜集河流资料[1],比较保护区现有河流与拟调入河流流域状况与水量情况,以各支流汇入洛河前的河口处为流量断面。保护区拟调入河流在流域面积、年径流量、常年流量及枯水期流量和流程长度方面,同保护区现有河流的相关情况基本相当(见表1)。从流域状况与水量上分析,拟调入河流调入保护区替代调出河流是可行的。
3.2;水质状况的比对
使用日产HORIBA-U52型多功能水质测量仪对区域内8项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对测量数据分析发现,除水温指标受测定时间影响较大外,文峪河因河流干涸无法测定,保护区拟调入河流与保护区现有河流水质比较,浊度低;pH值近中性,其他指标没有明显差异(见表2)。从水质方面说明,调整后拟调入河流作为保护区调出河流的替代区域是可行的。
3.3;气候环境的比对
大鲵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属暖温带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山区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温和。
根据洛南县气象局、水务局2011-2017年温度、降水量、年径流量统计数据,近7年来,降水量基本持平,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径流量呈下降趋势(见图1)。大鲵对温度较为敏感,收集洛南县2017年夏季气温情况,夏季平均气温17.8~253 ℃,最高气温32.6 ℃(见表3)。山区的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流动性好,植被和大气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比县城要强,山区气温较县城偏低,且目前拟调整区域也处于保护区周边,气候环境类型相似,差异不大。
3.4;海拔、森林覆盖率的比对
据调查,保护区及拟调入区域情况:拟调出的西峪河与文峪河海拔范围790~1 550 m,洛南南岸拟调入保护区的四条河流海拔范围720~1 020 m,较北岸拟调出的两条河流稍低。据费梁等[2]记载,大鲵一般生活于海拔100~1 200 m(最高达4 200 m)的山区。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海拔适宜,气温水温相对平稳,饵料资源丰度高,满足大鲵的生存条件。
据2016年3月16日洛南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2016年洛南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十二五”期间统筹推进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各类造林1.97万hm2,森林覆盖率68.9%。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生态建设先进县等称号,保护区及周边森林覆盖率均在60%以上(见表4),覆盖率较高,为大鲵繁衍生存提供了栖息环境。
3.5;人口密度的比对
大鲵保护区拟调出流域内包括灵口镇、寺耳镇和石坡镇的一部分。其中拟调出的西峪河段、文峪河等保护区范围内有7村2 391户12 257人(见表5),面积19.60 km2,人口密度625.36 人/km2。拟调出保护区范围内存在建制镇寺耳镇(原陈耳镇)及灵口镇、石坡镇部分行政村,人口密度大。
保护区拟调入流域内包括灵口镇、古城镇和三要镇的一部分。其中拟调入的中沙河段、东沙河段、胡沟、佛岔沟等保护区范围内有5村692户2 560人(见表5),面积20.50 km2,人口密度124.88 人/km2。拟调入保护区范围内不涉及建制镇和行政村,只有零星住户。
对比分析,调入区域人口密度明显小于调出区域,调整后保护区总体人口密度有效降低。
3.6;大鲵所需饵料生物的比对
大鲵食性较广,主要以蟹、鱼、蛙、虾、水蛇、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龙河、磨峪河、中沙河、东沙河饵料生物相似度较高,保护区原有河流与拟调入河流中大鲵所需饵料生物基本一致,差异不大。
3.7;大鲵生存所需河流河床结构的比对
河床构成一般分为U型、V型、平底型和不规则型,比较保护区与拟调入河流的河床河底结构,河床多以平底型构成;河底类型分为石质型、砂质型和兼有型,保护区与拟调入河流的河底类型以石质与砂质兼有型为主。平底型河床,砂石质型河底,水流速度缓慢的河道是大鲵主要的栖息环境[3-4]。对比大鲵适生环境与保护区及周边环境分析,保护区拟调入河流与保护区内河流没有实质性区别,可以选作大鲵栖息地的替代区域(见表6)。
3.8;大鲵繁殖所需环境要求的比對
根据文献资料[4-5],从水质、光照、洞穴环境等因子,比较大鲵繁殖所需环境状况。一般水体溶氧高,酸碱度近中性,浊度低,水温、光照适宜。流域内有地下暗河、溶洞和深潭。大鲵出苗点的海拔高度在820~1 359 m之间,其四周森林覆盖率均在75%以上,水域中的饵料生物丰富。
本次调查发现,在西峪河河口以上3 km河道,在西峪河左岸有4个洞穴密集区,水流不断向洞穴内涌入。磨峪河河口以上2.5 km河道,两侧高山耸起而成峡谷,无路可通,形成相对隔离的区域,在河口区有深潭和洞穴。在洛河中下游的左岸也有较多洞穴与深潭区域。
而在西峪河中上游沿岸未见洞穴,文峪河干涸无水。中沙河韩溪沟、东沙河师家塬有洞穴区,胡沟和佛岔沟植被覆盖度高、水质状况良好,是大鲵适生环境。
3.9;大鲵幼苗所需饵料结构的比对
大鲵幼苗多摄食体型小的食物,如小鱼、小虾及红线虫等水生昆虫的幼虫。经过资料查阅和样本现场采集,明确区域内的野生饵料资源主要有浮游动物13种、底栖动物5种、鱼类28种,幼鲵主要捕食拉氏鱥、麦穗鱼等小型鱼类及水蚯蚓、水蛭、中华颤蚓、青虾等。对各河流内饵料丰度的统计显示,洛河内饵料生物最丰富,各支流相对较少,饵料生物无分布特异性。
3.10;水生植物的比对
根据植被类型划分,保护区内水生植被主要由三大类型组成,分别为沉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和湿生植物群落,共计13种。综合考察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情况,磨峪河水生植物密度最高,其余河流差异不大。除海拔因素影响外,水生植物无分布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