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教育
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
教育的发展历程。
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便设有学官,所管理的只是简单的有关生产与生活教育活动。
夏朝起,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由于文字的出现与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教育出现了质的变化。其根本标志便是出现了叫做“序”的学校。虽然“序”还不是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构,但其教育功能明显凸现出来,成为以后学校教育的先声。
商代,中国文字发展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文字被大量应用于记述社会各种活动,并开始出现了份量
较重的典籍,这些成为商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最早的官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其教育的特征是沿袭商的“学在官府”旧制,西周的官学文化包括国
学与乡学两个系统,学校也有大小学之分。西周教育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即“六艺”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对
中国传统教育特点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新生封建制的生产关系逐渐成熟,造成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当时的的私学,有
别于官学,注重学术,提倡百家争鸣。按各个学派的学术主张来办学,当时的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都是著名的民间私学大师。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需要,推行崇法排儒的文教政策,对私学采
取严厉禁止政策,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虽然所谓的“焚书坑儒”有诸多学术上的争议,但文化专制
政策是中国古代教育出现大倒退则是不争的事实。二世而亡,充分证明秦采取崇法排儒的文化文教政策的失败。
汉代统治者总结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
实行与前朝绝然不同的文教政策。
到武帝时,
确立了
“独
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此确立了以儒为正统,辅之以法、道思想的文化格局。汉代的学校同样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又分中央与地方两种官学,私学则有书馆和经馆两类。汉代的教育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
的基本框架,不仅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在教育制度、设施、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都为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社会动荡,致使汉代
“
乡举里选
”
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
九品中正
”
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但是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
膨胀,致使九品中正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以至“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
。
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受到猛烈抨击,考试选士的方法日益受到士人的欢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中央官学繁学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宋朝时期,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科举的腐败。有识之士,纷纷避居乡野民间。书院在宋代形成
而且勃兴,它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私学的制度化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历史贡献。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程朱理学在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在实践中
日益僵化、空疏、空谈,遭到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猛烈批判。明中叶以后
,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形成了颇具影响的实学教育思潮,以王夫之、颜元为代表倡导实学教育,对理学教育和八股取士发起了更加猛烈地进攻,使这一时期的教育依稀透出近代教育的曙光。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曲折蜿蜒,但也同样是这样,才为今天的辉煌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