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区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案鲁教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分析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运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敏感和感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分析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古诗《夜书所见》的文本。

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和实物。

教学课件或黑板。

3.2 教学环境安静的教室,适合阅读和讨论。

适当的灯光和温度,让学生感到舒适。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景象和感受。

4.2 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分析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4.3 应用与拓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活动,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5.2 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对古诗的态度和兴趣,以及他们对自然和文化的认同感。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根据《夜书所见》的内容和意境,创作自己的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夜晚的景象和感受。

6.2 绘画与手工邀请学生根据《夜书所见》的内容,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1预习作业: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夜书所见》,齐读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二)学生自学(三)后教: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2、读背古诗。

板书:梧叶秋风(动客情)一灯明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2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您好!我是来参加说课大赛的选手,我来说一下《夜书所见》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了解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要素;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1. 学生预习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写出关键词。

2. 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构成要素,比如押韵、平仄等,并让同学们尝试模仿诗歌的写作风格。

3. 让学生们试着写一首关于夜晚的小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探索诗歌
的世界。

4. 教师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并与大家分享自己欣赏和写作出的作品。

5. 最后,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大家受益匪浅。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们能真正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实现成长和进步。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古诗内容。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美。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2.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体会古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古诗《夜书所见》的文本。

3. 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实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萧何及其作品《夜书所见》。

2. 新课教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解析古诗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含义。

分析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巩固提高:学生进行古诗背诵,检查掌握情况。

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所学内容。

6. 课后作业: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运用生字词进行家庭情景对话。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的情况。

2. 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3. 学生运用生字词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让学生画出古诗中的景象,增进对诗意画面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创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九、教学计划: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三课时,后续的教学计划包括对其他古诗的学习和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2023年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通用9篇)

2023年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通用9篇)

2023年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通用9篇)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精品)

《夜书所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1.导入新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二、新课学习1.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①“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②“所见”呢?(所看到的)。

③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2.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夜书所见》的诗意,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难点:理解“夜书所见”的含义,体会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些思乡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逐句解释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 深入探究: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探讨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4. 朗诵指导:教授学生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5.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收获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的内容和相关图片、音乐等资料。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 朗诵指导: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2.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本首诗,同时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家乡和思乡之情。

3.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朗诵能力和作文水平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PPT:展示诗歌内容和相关图片、音乐等资料。

2. 教学视频:播放有关诗人介绍和诗歌欣赏的视频资料。

3. 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等用于展示古代生活场景的工具。

七、结论本课通过对《夜书所见》这首诗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诵。

同时通过学习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情感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023年鲁教版夜书所见教案设计及反思实用

2023年鲁教版夜书所见教案设计及反思实用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鲁教版夜书所见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一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

一课时。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优秀5篇)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优秀5篇)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优秀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驾驭系统的学问。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细心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爱并共享出去。

篇一: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1、复习:秋天来了(板书:秋)。

你们还记得学过描写秋天的诗吗?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但叶绍翁感受到了它的秋风扫落叶的凋零,而心中生愁(板:心)是离人心上秋。

2、解题:今日学习一首诗,诗人有什么感受呢?夜书所见:见:望见;书:写(书:我们学过两种意思:(1)出示书本;(2)做动作——写3、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诗人夜晚望见了什么?请读读古诗1、按要求自读三遍2、结合注释再读古诗3、出示生字带读,挑(tio)促(cù)深(shn)4、齐读两遍出示图片5、出示词语萧萧促织篱落夜深6、书写促深7、生写两遍三、解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2名)2、齐读1遍3、师配乐读,生边听边想:见到了哪些景物。

4、沟通、板画: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看到:梧叶被风吹响了,被风吹落下来了。

梧叶飘飞江:吹来带有寒意风,这是冷冷的江。

江面清冷听到:秋风;萧萧。

它们在风中瑟瑟颤抖没有白天的喧闹,现在只此时江水感到这寒不就是作者此时的心境写照吗?第一句,该画什么,该如何画其次句,该画什么(树叶被吹落了,离开了培育它的大树,失去依靠。

诗人看着看着不禁想起自己也如这东里一样孤苦无依)画上梧桐树,没有树哪来叶。

江水在秋风中静静地躺着,没有了白天的喧闹,现在是冷冷清清的。

(1)诗人在本诗中称自己为(客)(2)秋风动客情,其实有一个典故。

这萧萧的秋风送来了阵阵寒气。

寒(感到寒冷)这飘落的梧桐树叶送来了无依无靠。

寒(感到孤苦)这静卧的江面送来了冷冷清清。

寒(感到孤独)这寒气袭人的秋风,这枯萎的梧叶,这冷清的江面评价的心里如这秋风一样寒,如这梧叶一样伤,如这江面一样冷。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6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6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6篇)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__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__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__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__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案鲁教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能力目标: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

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6.学生质疑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5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大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许多同学都喜欢背诵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杜甫)2.解题。

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看图、读诗1.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图意吗?2.读诗。

①自由读②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学生自学1.出示自学提示。

①一边读诗,一边看图理解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花满蹊、留连、恰恰”。

③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交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学案(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学案(精品)

《夜书所见》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2、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诗歌2.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三、导学问题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2.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3.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4.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5.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7.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这里的“客”指的是谁?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8.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9.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四、参考资料1.参考教材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两首》中的《夜书所见》。

2.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3.作者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4.[注释]①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5. 情感评析: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三年级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三年级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三年级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三年级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促、忆、异”等 7 个生字,会写“促、深”等 10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学习今天的新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夜幕降临,你们独自一人在外地,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夜书所见》,就是诗人叶绍翁在夜晚所见到的情景,表达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读音,纠正错误。

4、指名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情况。

5、全班齐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教师重点指导“促、深”等字的写法,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理解“萧萧”:风声。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理解“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到家中的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五)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诗人通过描写秋天夜晚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三年级学生,旨在通过学习两首优秀古诗,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古诗的词意,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2.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夜书所见》课文介绍《夜书所见》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小诗,诗中描绘的是夜晚看书的情景。

全诗共三十二个字,表达了作者自由自在、潇洒不羁的情怀。

教学过程1.以整体感知为先导,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给课文起一个合适的标题;2.导读课文,让学生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及诗歌特点;3.分析诗歌的音、调、节奏、韵律和词汇的运用,让学生体会李白的创作特点;4.引导学生挖掘诗歌的深层内涵,了解作者的生活感悟,探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5.带领学生练习课文的朗读和感性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介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长篇古诗,全诗共三百零四字,描写了王维远离家乡,怀念故乡好友的情感。

教学过程1.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的特点;2.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加强学生的语感体验;3.分析诗歌的体裁、结构、用词和造句技巧,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4.课文阅读过后,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思想和意境;5.组织学生模仿诗歌风格,并创作自己的小诗。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古诗的词意,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2.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1.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含义、情感、意境以及文学价值;2.帮助学生在模仿、创作过程中,克服语言的限制,表达个人思想和感受。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生字词,巩固和拓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诗中的意象。

(3)学会通过查阅字典、问询等方式自主学习生字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2. 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友情的珍惜。

3. 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学会通过查阅字典、问询等方式自主学习生字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夜书所见》全文、生字词、图片等。

2. 准备字典、词典等参考资料。

3. 准备相关的故事、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引发对夜晚的联想。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夜晚有哪些事物和现象?”(3)引入古诗《夜书所见》。

2. 朗读感悟(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强调字正腔圆、情感丰富。

(3)学生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3. 理解诗意(1)教师讲解古诗的大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

(2)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如“微风”、“夜雨”等。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表达的情感,如对友情的珍惜。

4.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字典、问询等方式自主学习。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古诗接龙游戏,巩固记忆。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夜晚为题材的小诗。

(3)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学习。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培养学生通过古诗来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2. 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生字词和诗句。

2. 相关图片或故事,用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夜书所见》的题目。

2.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诗意:(1)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讲解古诗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5. 表达与创造:(1)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象。

(2)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诗句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是否主动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白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2.知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原因。
资料库
课前搜集:有关叶圣陶的资料(生平、故事、作品等)。
2。教师重点指导、示范:瓣、随.
预设3
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灵活纠正、指导.
检测环节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孩子们,老师看到你们都自学得很认真,相信你们的自学效果肯定不错。请在小组内自测一下!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挨近(āiái)翩翩起舞(piān biǎn)
2。看拼音,写词语.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第三单元
池上
一、读拼音写词语.
xiǎo tǐng tōu kàn lián huā
hángzōngzújìfúpíng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3)()开学了,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填一填。
刚开的白荷花:
全开的白荷花:
将要开的花骨朵儿:
3.课文写白荷花时,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请你也试着用这个句式写一写大扫除的情景吧!
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有的,有的,有的.
本课小结
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在也很美,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吧!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我选择的生字是
我给它找的形近字是
我能给它们分别组词:
我看到这个字想到了:
温馨提示:自学完成后,小组长检查“自学清单(一)”中的任务并做好评价记录。
想一想: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描写了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组内交流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织、萧、篱、深绘"六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和“落”.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六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板书设计
荷花叶:挨挨挤挤、大圆盘像一幅画(美)
花:半开、全开、含苞
拓展阅读
《稻草人》《一粒种子》《小白船》
8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课时
1.深入品读,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悄息()惊荒()情求()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把下面的词语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一种聪明的是鲸动物很
2.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白鲸欣赏音乐。白鲸随着破冰船慢慢地进入深海.
四、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白鲸喜爱音乐?
答案
一、足够召开千克忘记惊慌拼音巧合困苦政府帮助
二、际—迹半—伴忘-望悄—消荒—慌情—请
二、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音节填空,填写序号。
①cáng②zàng
西藏()躲藏()宝藏( )隐藏()
三、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小娃撑小艇,。
不解藏踪迹,.
四、根据古诗填空。
《池上》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娃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之情.
答案
一、小艇偷看莲花行踪足迹浮萍
二、②①②①
任务: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读一读:借助课文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一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难写的词语每个读写两遍.
新词如下:饱胀破裂姿势仿佛舞蹈停止花瓣儿小莲蓬挨挨挤挤翩翩起舞
容易读错的:
难写的:
写一写: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生字表下面),并选择一个生字进行拓展(形近字、名言、诗句等)。
预设3
体会重点语句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句话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突出了荷叶绿、大、圆的特点。“挨挨挤挤”说明荷叶密密层层,数量很多。这句话写出了荷叶旺盛的生命力。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好,荷花不是偷偷地钻出,也不是自然地长出,而是“冒”出来,这不但与“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生命力的顽强。
提示:小组长要严格检查、把控,做好评价记录。后教环节精彩预设与点拨
预设1
用“——”画出描写荷叶的句子,并分析其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参考答案:
“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外形美”,“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预设2
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子的?课文是怎样描写白荷花的?
huābàn liánpeng bǎozhàng
zīshìfǎngfúgēnsuí
3.照样子,写词语。
挨挨挤挤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自学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梳理自己的收获或反思自己的不足.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3.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4。文中“挨挨挤挤"“冒”“仿佛”这些词语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5.课外搜集有关叶圣陶的资料(生平、故事、作品等).
二、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根据小组人数,组长合理分配问题.
2。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后纠正、补充,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全班展示
请四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质疑。每个小组展示一个问题。
(3)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这句话中的“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为什么会有这种“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感觉呢?因为作者闻到的是荷花的清香,看到的是满池的荷花,作者被陶醉了,看得入迷了,到了入情物化的程度了,所以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挨、蓬、胀、翩、蹈”5个生字,会写“瓣、蓬、胀、裂、姿、势、仿、佛、随、蹈、止”11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设计导入环节一、新课导入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导入环节
导入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过渡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荷花的美。那么,荷花的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清单(二)
1.用“—-”画出描写荷叶的句子,并分析其特点。
2。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子的?课文是怎样描写白荷花的?
预设4
有感情地朗读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读这句话时,“碧绿”要重读,“挨挨挤挤”读得慢一点,要读出荷叶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