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肿瘤]“垂体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垂体瘤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垂体瘤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三、生殖细胞瘤
•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 尿崩几乎见于所以病人 • 视力视野障碍 • 生长发育迟缓 • 下丘脑及垂体功能紊乱
四、脊索瘤
• 成年人多见 • 位于斜坡或鞍旁,累及蝶鞍,骨质改变明显 • 累及多组颅神经,头痛、视力减退、原发视神经萎
缩 • 内分泌检查正常
五、视神经或视交叉胶质瘤
Ⅴ级
大小mm 骨质及邻近结构改变
5

10 鞍底破坏,鞍膈轻度隆起
10-20 蝶鞍扩大,向鞍上发展
>20 明显鞍上发展,三脑室轻中度受压抬高
30-40 明显鞍上、鞍旁发展,三脑室明显抬高
>50
骨质明显破坏,扩展到前中颅窝,阻塞 三脑室和室间孔,出现脑积水




Classification of pituitary tumors and tumorlike conditions
垂体瘤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pituitary adenoma)
• 泌乳素腺瘤(Prolactinoma):占40-60% • 生长激素腺瘤(GH-producing Adenoma)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ACTH-producing Adenoma) • 促甲状腺激素腺瘤(TSH-producing Adenoma) 促性腺激素腺瘤(FSH or LH-producing Adenoma) • 多分泌功能腺瘤(Plurihormonal Adenomas) • 无分泌功能腺瘤(null cell adenoma) • 恶性垂体瘤腺瘤(malignant adenoma)
• 两侧界 Two boundaries –颈动脉沟 Carotid
• 主要结构Main structure –蝶鞍Sella –垂体The pituitary –垂体柄Pituitary stalk –海绵窦及其穿经结构 Cavernous sinus and its passing structure –鞍上池The saddle tank –鞍上血管Saddle vein –视神经Optic nerve –视交叉Optic chiasma –视束及下丘脑The optic tract and hypothalamus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1,生长激素(GH ),其作用是促进骨骼的生长和肌肉的合成 ,蛋白质的合成。
2,促甲状腺激素(TSH) ,其作用是促进状腺激素的合成。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其作用是促进肾上腺合成糖
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4,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LH)和促卵泡成熟激素(FSH), 5,催产素(垂体后叶素) 含缩宫素和抗利尿激素。 6,泌乳素(PRL)和血管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ADH) 。
垂体大腺瘤: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鞍内见突向鞍上的肿块,T1WI 及 T2WI 呈 等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垂体柄显示不清,视交叉受压上抬。
垂体大腺瘤: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鞍内见突向鞍上的不规则肿块,肿块可见 「束腰征」,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垂体 柄显示不清,视交叉受
4.此外还有一种叫做“甲状腺功能减低继发垂体增生 ”的疾病,这病其实是我们喉结下的甲状腺“太懒了不 工作”,而垂体只好憋着劲催它,结果自己变得越来越 大;有经验的医生会注意到患者有乏力、便秘、皮肤干 、水肿等等甲状腺功能减低的表现,而避免误诊为“垂 体腺瘤”,因为这种情况下做了手术病情不但不缓解, 还会进一步加重!
其它还有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 型垂体瘤,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腺垂体FSH和 LH细胞分泌FSH和LH,FSH正常值:120ug/l,LH为40ug/l 。垂体FSH/LH腺瘤时,FSH/LH增高,垂体功能低下时, FSH/LH低。临床主要表现为女性月经紊乱、不育,男性 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不育等。激素分泌型肿瘤 可以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两种以上激素分泌增多的混 合性肿瘤,临床表现也有相应的混合症状。
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口服地塞米松0.5毫克,1次/6小时 ,共2天。于服药前及服药第二天5留24小时尿查尿游离皮质醇, 于服药前及服药第三日晨8时抽血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 醇。服药后尿游离皮质醇应抑制到<69nmol//24h,血皮质醇应 <82.8 nmol/L。

脑垂体瘤四典型征兆

脑垂体瘤四典型征兆

脑垂体瘤四典型征兆
……
江苏省人民医院脑外科副主任医师周明卫
脑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内分泌素,如果某一个内分泌细胞生长了腺瘤,将会出现以下特殊的临床表现。

未成年人生长过速:主要以肢端肥大为主要表现,还包括面容改变、额头变大、下颌突出、手指变粗,有的患者还有毛发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手指麻木等。

女性闭经男性不育:女性一般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以及皮下脂肪增多、乏力、易倦、嗜睡、头痛等。

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胡须稀少、精子数目减少、不育等。

突然发胖:非营养性肥胖的人表现为身体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厚嘴唇、腹部大腿部皮肤有紫纹等。

视力视野障碍:随着肿瘤不断长大,很可能压迫视神经,如果未及时治疗视野缺损不断扩大,视力逐渐减退以致全盲。

第1 页。

垂体瘤症状是什么

垂体瘤症状是什么

垂体瘤症状是什么
脑垂体瘤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属于一种良性的肿瘤,但是这种肿瘤在治疗上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最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就是尽早的发现它们的特征,那么垂体瘤的症状有哪些呢!
1、头痛
重约1400克的柔软的脑,与容纳它的骨性颅腔之间,有留极小空隙,任何占据一定空间的脑瘤,都会使颅内压增高,由此产生剧烈头痛。

头痛规律是,常在清晨发作,往往在睡眠中被痛醒,但起床活动后,头痛就会逐渐缓解和消失。

2、呕吐
由于颅内压的增高,致使延髓的呼吸中枢受到刺激,从而出现呕吐症状。

呕吐多在头痛之后出现,多呈喷射状,呕吐物常喷溅四散,四处皆是。

3、视力障碍
正常情况下眼球静脉血由眼睛回流入脑,脑压增高时,会使静脉血回流不畅,而导致淤滞水肿,损伤眼底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致使视力下降。

严重时眼底初网膜有点状,线状,片状,甚至火焰状出血,视物变形模糊,甚至失明。

4、幼儿生长发育停滞
多见于颅咽管瘤,临床表现为15-16岁时的身材只有正常儿
童5-6岁高,性征不发育,肚皮上堆满脂肪,看上去大有“少年发福”之架势。

垂体肿瘤MRI诊断

垂体肿瘤MRI诊断

空蝶鞍形成机制


鞍隔孔膜薄、孔较大(大于 5mm )或鞍膈缺损, 蛛网膜下陷鞍内,脑脊液进入蝶鞍,使蝶鞍上部 扩大。 少数空蝶鞍与脑脊液漏、脑积水有关; 颅内高压可致蛛网膜腔隙疝入鞍内形成。
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



垂体前叶明显缩小、 扁平紧贴鞍底,鞍内 空虚,充满脑脊液, 形成类似部分空蝶鞍 改变; 垂体柄明显缩短或消 失,后叶高信号区消 失; 在鞍上池中垂体柄的 顶端有高信号的小结 节,为异位的神经垂 体即垂体后叶
注意 中间囊部和某些技术伪影在 MRI上可以与微腺瘤表现相似
垂体瘤(大于10mm)

瘤体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等信号或较 高信号。 肿瘤形态显示可以明确垂体腺瘤与视交叉、两侧海绵窦 的关系。 坏死、囊变区在T1加权上呈更低信号,在T2加权上呈高 信号。 垂体卒中为急性出血和垂体腺瘤梗塞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伴有严重的头痛、高血压和视觉突然丧失。
侵袭性垂体腺瘤 的MRI判断
侵袭性垂体腺瘤可以侵袭海绵窦、鞍底骨质和蝶窦,其中 以海绵窦受累为MRI的一个重要征象。

垂体腺增强往往低于邻近的海绵窦。两侧海绵窦信号强度 不对称是海绵窦受侵犯最敏感的征象,然而特异性差。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受包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一些作 者倾向于以下判断:
1.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达67%或以上,海绵窦累及可以确诊 2.如果海绵窦显示不清楚或海绵窦上、内侧壁与肿瘤相连,应高度怀疑; 3.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小于25%或海绵窦内、上壁未与肿瘤接触, 可 以明确海绵窦未累及。
灰结节异位瘤 (错构瘤)
增强扫描后肿瘤有强化
生殖细胞瘤
•肿瘤在MRI T1加权像上, 为等或稍低信号,在T2加 权像上呈等信号。 •增强扫描,肿瘤组织显著 强化,肿瘤囊变和钙化成 分无强化,呈低信号。 •肿瘤转移较早,顺脑脊液 种植转移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垂体腺瘤及其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及其鉴别诊断
整理ppt
二、垂体的组织来源
垂体组织学来源:垂体由外胚叶原始口腔顶 部向上突起的颅颊囊与第三脑室底部间脑向 下发展的漏斗小泡两者结合而成。颅颊囊前 壁发育成垂体前叶远侧部及结节部,后壁形 成中间部。而漏斗小泡发育成垂体后叶、漏 斗柄、正中隆起。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织 学来源是不同的,其功能各自分工也不同。
整理ppt
六、正常垂体及比邻解剖结构的MR 影像表现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八、垂体瘤MR 鉴别诊断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பைடு நூலகம்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 MR表现: 中心大多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脓肿壁T1WI高信号,原因可能是吞噬细胞 吞噬大量的自由基沉积在脓肿边缘。 部分病例T1WI为高信号,考虑为脓液含有 高蛋白成分,或粘稠度增高所致;T2WI为 低信号,可能为慢性炎症致肉芽组织增生。 若DWI为高信号,则更提示垂体脓肿的诊断。 增强后,不均匀环形强化及周围脑膜强化, 是垂体脓肿MR增强的典型征象。

垂体瘤

垂体瘤

垂体瘤一、病因:1.激素分泌异常症群:激素分泌过多症群,如生长激素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激素分泌过少症群。

当无功能肿瘤增大,正常垂体组织遭受破坏时,因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闭经。

不育或阳痿常最早发生而多见;2.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群:(1)神经纤维刺激症:呈持续性头痛;(2)视神经、视交叉及视神经束压迫症:患者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底改变;其他压迫症群;3.垂体卒中;4.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

二、检查:1.颅X线平片:正侧位片示蝶鞍增大、变形、鞍底下陷,有双底,鞍背变薄向后竖起,骨质常吸收破坏;2.CT扫描;3.磁共振成像(MRI);4.气脑和脑血管造影。

三、诊断:1.临床表现:病人年龄,性别,患病后不适症状,身体的变化。

2.内分泌检查: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3.影像学:(1)头颅X线平片这是比较原始的诊断方法,根据蝶鞍骨质的变化、鞍区钙化等变化判断有无肿瘤及鉴别诊断;(2)CT扫描仅对大型垂体瘤有诊断价值,微小垂体瘤容易漏诊;(3)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4.病理学检查:这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误诊率很低。

病理诊断分普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只能作为大体诊断,不能分出肿瘤的类型。

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肿瘤细胞内所含有的激素进行诊断,敏感度高,但误诊率也高。

四、鉴别诊断:1.肿瘤:(1)颅咽管瘤多发生在幼儿及年轻人,病理变化缓慢,除视力和视野障碍外,还有发育停止,性器官不发育,肥胖和尿崩等垂体功能减低和丘脑下部受累的临床表现,体积大的肿瘤呈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临床影像学多数病例肿瘤有囊变,钙化。

肿瘤多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部。

(2)鞍结节脑膜瘤多发生在中年人,病情进展缓慢,初发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伴有不规矩的视野缺损,头痛,内分泌症状不太明显。

(3)拉氏囊肿发病者年轻,病理变化多无明显表现,少部分呈现内分泌混乱和视力减退。

垂体瘤有什么症状

垂体瘤有什么症状

垂体瘤有什么症状*导读:垂体瘤要与原发性垂体瘤相鉴别,是一种发生于垂体前叶的肿瘤,也可发生于垂体后叶或者颅内,颅内转移癌可累及垂体。

垂体瘤有什么症状,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垂体瘤要与原发性垂体瘤相鉴别,是一种发生于垂体前叶的肿瘤,也可发生于垂体后叶或者颅内,颅内转移癌可累及垂体。

垂体瘤有什么症状,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1.体征:垂体瘤又叫垂体微腺瘤,常见体征为肢体肥大,无功能肿瘤增大,前者多由激素分泌过多引起,后者多由激素分泌过少引起。

除此之外,闭经、男性不育、阳痿也是垂体瘤的常见症状,主要原因是垂体组织破坏,激素分泌过少。

2.症状:垂体瘤的常见症状为头痛、视力下降、眼底改变、视野不全,此类症状为神经纤维刺激症和视神经束压迫症。

3.检查:垂体瘤的检查方法有气脑和脑血管造影、CT检查、磁共振成像、颅平片检查。

4.治疗:垂体瘤治疗有三大方法,第一是药物治疗法,第二是放射治疗法,第三是手术治疗法。

手术治疗要根据患者诊断劫夺及肿瘤的带下,受压范围和侵蚀情况而定。

治疗不当会引起视力障碍加重、脑膜炎、尿崩症、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5.保健:治疗时,患者要注意保健,不要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不要吃煎炸刺激性强的食物,不要吃鲇鱼,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若便秘,可服用通便润肠药;若腹泻,可服用止泻药;若复发,可到医院复查;若体质弱,可经常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若营养不良,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垂体瘤有什么症状,相信大家已经知道。

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

由于垂体瘤对身体危害极大,不仅会生长发育,日常生活质量,而且会影响工作,因此患者发病后要及早治疗,有疑问就多询问医生,这样才能及早恢复健康,免除疾病的困扰,减轻治疗的经济负担,享受美好愉快的生活。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垂体大腺瘤概述垂体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脑垂体腺瘤,通常是良性的。

该瘤可分泌激素,导致垂体功能亢进或垂体功能低下。

垂体大腺瘤通常可以通过MRI成像进行诊断,鉴别诊断也非常重要,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脑垂体瘤进行区分。

MRI诊断垂体大腺瘤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建议采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磁共振增强成像(MRI)以及脑垂体增强成像(pituitary-enhanced MRI)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为医生提供详细的垂体大腺瘤特征信息。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MRSI可以直接测量人体组织内的代谢产物,可以在不破坏组织结构的情况下获得瘤体的生物学信息。

MRSI可以对垂体大腺瘤组织内代谢产物的分布进行不同程度的定量统计和分析,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重要手段。

垂体大腺瘤的MRSI表现为在1.3、2.1、2.8和3.3 ppm处具有峰值,具有代谢物分析的价值。

磁共振增强成像(MRI)磁共振增强成像(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对比剂(gadolinium)可以增强瘤体的对比度,专业人员可以对瘤体进行细节和特征的观察,以确定瘤体大小、血供以及瘤体囊肿等特征。

脑垂体增强成像(pituitary-enhanced MRI)脑垂体增强成像专门用于诊断垂体大腺瘤。

该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区分正常垂体腺和垂体大腺瘤。

该方法可以直接对垂体腺进行成像,也可以使用对比剂增强画像,使垂体瘤更加明显。

垂体大腺瘤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关键。

在进行MRI后,可以通过观察瘤体是否有增强、大小和形状、血供、水平等方面来进行鉴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垂体大腺瘤鉴别。

腺瘤其特征是瘤体界限清晰、无卫星灶,可明显增强。

鞍区囊肿与腺瘤不同,鞍区囊肿界限清晰、无卫星灶,一般不会增强。

在MRI上通常呈现液态信号。

垂体超生长症垂体超生长症通常与巨腺瘤有关,MRI上常表现为垂体增生和瘤体无法完全分开,通过观察瘤体体积以及分泌六类激素(生长激素、催乳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卵泡激素)的水平来进行诊断。

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咽管区肿瘤,多数为良性。

它来源于位于脑底部的垂体腺细胞,可以分泌过多或过少的激素。

根据其大小和功能特点,垂体腺瘤可分为微腺瘤和巨腺瘤。

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外科手术等领域的进步,对于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诊断进展:1. 影像学诊断:传统的平片检查已经被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所取代。

fMRI可以明确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影响范围,并且能够检测肿瘤是否侵入周围组织,对于鉴别良性与恶性具有较高准确度。

2. 激素水平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异常是垂体腺瘤最主要的诊断指标之一。

通过测量抗利尿激素(ADH)、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和催乳激素(PRL)等的水平,可以辅助判断病变的类型。

3. 病理学检查:对于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垂体腺瘤,从手术中获取组织标本进一步行病理学检查是必要的。

光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核分裂象和血管侵犯程度可以帮助判断其恶性程度。

二、治疗进展:1. 药物治疗:对于无功能或压迫性垂体腺瘤,尤其是微小者,药物治疗成为首选。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硫酸溴隐亭、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类固醇激素等。

这些药物能够控制肿瘤生长和减少相关激素分泌,同时也有利于保护视神经。

2.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是治疗垂体腺瘤最彻底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经经颅道或经鼻道途径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体征。

目前外科手术已经发展到显微神经导航、内窥镜等技术,使手术更加精准和创伤小。

3. 放射治疗:对于未能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或复发的巨腺瘤,放射治疗是常用的选择之一。

主要包括传统放射治疗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它通过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控制或减少肿瘤生长的效果。

4. 靶向药物治疗: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针对特定靶点的抗癌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干扰垂体腺瘤细胞中关键信号通路,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抑制。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垂体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垂体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垂体功能异常和视野缺损。
17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MRI检查
18
CT检查:
微腺瘤:局限于鞍内,宜采取冠状面观察,平 扫不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 依靠间接征象:垂体高度>8mm,垂体上缘 隆突,垂体柄偏移和鞍底下陷。
19
CT检查:
垂体大腺瘤: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 上池,可侵犯一侧或者两侧海绵窦。肿块呈等 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均匀、不均匀 或环形强化。
医学影像学
1
3.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占脑肿瘤的10%左右,居第三 位。以30-60岁常见,性别无明显差异。但 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多为女性。
2
垂体的解剖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临床与病理】
20
MRI检查:
垂体微腺瘤显示优于 CT。
21
微腺瘤MR表现:
1. 瘤体直径《10mm
2. 垂体腺内局灶性信号异常,多呈稍长T1长T2信号
3. 垂体上缘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凸
4. 垂体柄移位
间接征象
5. 鞍底下陷或轻微下陷 6. Gd-DTPA动态增强,正常垂体先强化,微腺瘤延迟强化。
22
23
24
垂体大腺瘤常突破鞍隔向鞍上池生长,其形状典型的 呈“8”字征或“束腰征”。
MRI图像上,其信号特点在任何序列均与脑灰质呈等 信号。不过垂体大腺瘤经常在瘤体内部发生出血或囊 变,使其MRI信号变血流的影响。
25

垂体瘤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垂体瘤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垂体瘤的 MR诊断与鉴别诊断
1.男 43岁 左肢体无力伴右侧眼睑下垂20天
神经鞘瘤伴囊性变及出血
2. 女 39岁 视物模糊1年余
• IHC及HC (垂体瘤)垂体腺瘤。
3.女 43岁 右眼视物模糊3个多月
皮细胞型脑膜瘤 (WHOⅠ级)
4. 女 17岁 头痛头晕1月余
考虑胶质瘤可能
垂体增生
垂体增生
Rathke囊肿
• 源于胚胎时期Rathke囊, 前壁形成垂体远侧部, 后壁形成垂体中间部, 囊腔逐渐缩小呈裂隙状 态,成人已退化,若增 大形成之
• 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 部分向鞍上延伸
Rathke裂囊肿
• 40%完全在鞍内,60%有鞍上扩展 • 有症状的RCC大小多在5~15mm • 边界清晰,圆形或分叶状鞍内/鞍上病灶,无钙化 • 常较稳定,但可见自发缩小或出现 • 无恶变倾向,但术后经常再发 • 免疫组化染色表达细胞角蛋白8,20
富 • GH激素使软组织增厚, 鞍隔增厚变硬,向上受阻
;降低骨密度,鞍底容易突破;使蝶鞍扩大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垂体促性腺激素腺瘤
侵袭性垂体腺瘤
• 向上侵犯视交叉、三脑室,甚至下丘脑、颞叶 • 向鞍底侵犯蝶窦、斜坡,可向筛窦、鼻咽等生长 • 向鞍旁侵犯周围的海绵窦、硬膜等组织,颈内动
脉被包绕 • 一般认为肿瘤浸润硬膜
• 蝶鞍 • 视神经 • 海绵窦及其内容物 • 鞍上池 • 鞍隔 • 鞍上血管 • 下丘脑 • 第三脑室前下部
正常垂体MR表现
T1WI 矢状面 • 前叶T1、T2信号均匀,与灰质相等 • 后叶呈高信号(含抗利尿激素的神经分泌颗粒)
T2WI 冠状面
• 正常垂体两侧对称,垂体柄位置居中(5%可偏位) • 上缘分为平坦型、凹陷型、隆起型

垂体瘤诊断的金标准

垂体瘤诊断的金标准

垂体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查。

除此之外,垂体瘤的诊断还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内分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1. 临床表现:垂体瘤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包括慢性头痛或视力/视野异常头痛、海绵窦综合征、脑神经损伤、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下丘脑功能障碍等。

2. 内分泌学检查:垂体瘤可以导致各种垂体激素的分泌异常,通过检查这些激素的水平,可以辅助诊断垂体瘤。

3. 影像学检查:高分辨率的MRI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CT扫描也可以提供关于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信息。

当个体出现以上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是否患有垂体瘤。

脑垂体瘤

脑垂体瘤

脑垂体瘤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

此组肿瘤以前叶的腺瘤占大多数,来自后叶者少见。

据不完全统计,其中PRL瘤最常见约占50-55%,其次为GH瘤20-23%,ACTH瘤5-8%,TSH瘤与LH/FSH瘤较少见。

无功能垂体腺瘤,占20-25%。

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

垂体瘤大部分为良性腺瘤,极少数为癌。

发病机制垂体瘤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多步骤过程,至今尚未明确。

主要包括两种假说:1、下丘脑调控失常机理;2、垂体细胞自身缺陷机理。

前者认为病因起源于下丘脑,在下丘脑的异常调控下,引起垂体功能亢进、增生以致产生腺瘤;垂体腺瘤只不过是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的表现形式之一。

后者则认为是垂体局部因素使垂体细胞功能亢进状态,进而形成腺瘤。

目前越来越多学者支持垂体腺瘤始发于垂体本身,因为下丘脑释放激素的过度分泌,极少引起真正的腺瘤形成,而仅仅是刺激相应垂体内分泌细胞增生及相应激素的分泌增加;垂体微腺瘤切除术显示,术后激素亢进症状迅速缓解,长期随访的复发率较低;组织学研究显示垂体腺瘤边缘并无增生的组织包围,表明垂体腺瘤并非下丘脑激素过度刺激所致。

近年来一些资料对垂体瘤的发生有了更新的认识:垂体瘤是单克隆发生的,即起源于一个原始的异常细胞;因此基因突变可能是肿瘤形成的最根本的始发原因,而下丘脑激素和其他局部生长因子对已转化的垂体细胞的生长和肿瘤的增大及侵润可能起着一定的协同作用。

现基本统一起来,认为垂体瘤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起始阶段和促进阶段。

在起始阶段垂体细胞自身缺陷是起病的主要原因,在促进阶段下丘脑调控失常等因素发挥主要作用。

疾病分类1、功能学分类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

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2、生物学行为分类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详解垂体瘤及其影像学表现

详解垂体瘤及其影像学表现

详解垂体瘤及其影像学表现垂体瘤是鞍区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临床上有明显症状的垂体肿瘤约占到颅内肿瘤的10%~12%。

因此垂体瘤的检查对于临床诊疗至关重要。

一、正常解剖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垂体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I。

三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有必要了解不同方法在检查中的运用。

1、X线较少使用。

可显示蝶鞍部的骨质改变,但不显示瘤体。

头颅侧位片2、CT平扫、增强不常用。

当患者存在MRI检查禁忌症时,可使用CT检查。

一般采用轴位的薄层扫描,功能段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进行重建,可通过垂体的大小、密度的改变,判断垂体有无病变的发生。

但CT的缺陷在于微腺瘤显示不佳。

3、MRI是垂体病变首选的办法。

在MRI上可鉴别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增强和平扫类似于CT,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动态增强扫描。

何为动态增强扫描,是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些感兴趣的层面作联系快速多次的扫描,它可以了解病变的强化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腺垂体一般位于垂体前部,T1WI和T2WI呈等信号;神经垂体位于垂体后部,T1WI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

采用增强扫描的方法,垂体前叶、后叶、垂体柄都会出现明显强化。

正常垂体大小(与激素水平、年龄有关)三、垂体瘤分类1、根据否分泌激素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

•非功能性垂体瘤,患者就诊通常因为垂体瘤极大,压迫其他脏器。

•功能性垂体瘤,相对发现比较早,垂体瘤小,根据分泌激素的种类又分为泌乳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等。

2、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微腺瘤(≤1cm)和巨腺瘤(>1cm)。

(1)垂体微腺瘤直接征象•MRI平扫: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呈相对低信号。

•MRI动态增强:早期,垂体微腺瘤信号低于正常垂体;晚期,信号高于正常垂体。

间接征象•垂体增大;•垂体上缘局部或偏侧隆突;•垂体柄偏移;•鞍底局部骨质变薄、侵蚀、倾斜下陷。

(2)垂体巨腺瘤X线诊断价值在于观察蝶鞍的扩大。

2023CSCO垂体瘤要点解读(全文)

2023CSCO垂体瘤要点解读(全文)

2023CSCO垂体瘤要点解读(全文) 2023CSCO垂体瘤要点解读垂体瘤是一种位于脑垂体腺体的良性肿瘤,其发生主要由于垂体细胞产生异常增生而导致。

本文将对2023年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的关于垂体瘤的要点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了解垂体瘤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重要内容。

1. 垂体瘤的病因垂体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据CSCO的要点指出,垂体瘤的发生与多种基因异常有关,其中包括GNAS、MEN1、AIP和SDH基因等。

此外,垂体瘤的发生还可能受到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 垂体瘤的诊断垂体瘤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根据CSCO 的要点,临床医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对垂体瘤进行诊断:- 临床症状与体征分析:垂体瘤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因肿瘤的大小和位置而有所不同,如头痛、视力障碍、垂体功能减退等。

- 影像学检查:包括MRI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垂体瘤的位置、大小和范围。

- 实验室检查:包括垂体激素水平的检测,如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

3. 垂体瘤的治疗垂体瘤的治疗方法多样化,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CSCO要点中提到以下主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垂体瘤的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抑制垂体瘤细胞的增殖、分泌和减少激素水平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某些垂体瘤,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手术方法可以分为经经蝶窦入路和经鼻腔入路等多种方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用于垂体瘤的辅助治疗或手术切除后的残留瘤治疗,如伽马刀、重粒子放疗等。

结语通过对2023年CSCO关于垂体瘤的要点解读,我们了解到垂体瘤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是常用的方法。

希望本文能为垂体瘤患者和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脑膜瘤
概述
MENINGIOMA
占颅内肿瘤的15%~20%左右 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膜相连 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是男性的2倍 肿瘤大多数居脑实质外 好发部位:依次是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
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桥脑小脑角、小脑幕
临床表现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颅内压增高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Pilocytic astrocytoma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Pleomorphicxanthoastrocytoma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astrocytoma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CT表现

Ⅰ、Ⅱ级星形细胞瘤

脑内低密度病灶,类似 水肿 肿瘤边界多清楚 90% 瘤周不出现水肿, 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 增强扫描常无明显强化, 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 间隔的轻微强化
Pituicytoma)
.8 .9 .10 下丘脑神经错构瘤 Hypothalamic 鼻神经胶质异位 Nasal glial 浆细胞肉芽肿 Plasma cell neuronal hamartoma heterotopia granuloma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软骨肉瘤 Chondrosarcoma
.4 癌 Carcinoma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脑(脊)膜肿瘤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鞍区肿瘤 局部肿瘤的扩延 转移性肿瘤 未分类肿瘤 原发肿瘤: 肺癌、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垂体瘤MR表现ppt课件

垂体瘤MR表现ppt课件

43
完整最新版课件
44
完整最新版课件
45
完整最新版课件
46
完整最新版课件
47
颈内动脉完全包绕
完整最新版课件
48
完整最新版课件
49
完整最新版课件
50
完整最新版课件
51
完整最新版课件
52
垂体微腺瘤 完整最新版课件
53
垂体微腺瘤 完整最新版课件
54
完整最新版课件
瘤垂 体 微 腺
55
垂体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完整最新版课件
1
一、垂体扫描基本序列
完整最新版课件
2
完整最新版课件
3
完整最新版课件
4
完整最新版课件
5
完整最新版课件
6
完整最新版课件
7
完整最新版课件
8
完整最新版课件
9
完整最新版课件
10
完整最新版课件
11
完整最新版课件
12
完整最新版课件
13
完整最新版课件
完整最新版课件
68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14
完整最新版课件
15
完整最新版课件
16
完整最新版课件
17
完整最新版课件
18
完整最新版课件
19
完整最新版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肿瘤]“垂体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1.要点(Key concepts)
■垂体瘤(WHO I级)是一生长缓慢、边界较清,常发生于青年人的实性鞍区肿瘤。

■ MR动态增强时,微腺瘤强化与正常垂体时相不同步,强化慢于正常垂体,且强化强度仅为正常垂体的70%~90%,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典型大腺瘤常在冠状位MR上呈现“8”字或“雪人”征。

另外,继发征象亦具有特征性,即使是微腺瘤也常发生海绵窦受累。

瘤体长轴常垂直于鞍底不向后倾斜或者稍向前倾斜。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I型常伴发垂体大腺瘤。

2.概述(Brief introduction)
■是成年人最常见的鞍区肿瘤。

■好发于中青年人,泌乳素和生长激素瘤的好发年龄段分别为30—50岁和20—35岁;性别差异因组织细胞类型不同,泌乳素瘤多见于女性。

男性者青春期多延后,瘤体多较大,且容易发生囊变和卒中。

■好发部位为鞍内和鞍上,蝶窦、海绵窦、垂体柄和第二脑室偶见。

■分型:
①微腺瘤:直径<1Omm;
②大腺瘤:1Omm<直径<4cm;
③巨大腺瘤:直径>4cm。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 MRI平扫:
①垂体大腺瘤常突破鞍膈形成鞍内、鞍上肿块,在鞍膈处形成切迹,瘤体在MR冠状位和矢状位上呈“8”字(figure-of-eight)或“雪人”(snowman)征,也有少数瘤体呈多分叶状。

肿瘤边缘清楚,
具有脑外肿瘤典型征象,水肿轻微,几乎无脑实质占位效应(图1,图2)。

②垂体微腺瘤常无明显形态学异常,直接征象可仅为垂体稍增大;间接征象在垂体微腺瘤的识别中更重要:冠状面垂体左右不对称和垂体柄偏移(图3,图4)。

③信号强度常表现为等信号改变,或肿瘤卒中、囊变或者压迫周围组织,信号强度多增高。

80%的大腺瘤T1WI矢状面可见高信号神经垂体位于鞍膈之上(Posterior pituitary“brig ht spot”,PPBS)。

■ MRI增强扫描:MR动态增强时,微腺瘤强化慢于正常垂体强化时相,且强化强度仅为正常垂体的70%~90%;大腺瘤强化早于正常垂体强化时相,呈不均质显著强化,受压垂体呈新月形强化。

4.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动脉瘤:垂体形态和强化特性正常,与瘤体独立存在。

瘤内或瘤周存在血管流空,钙化常见。

■垂体增生:常发生于青春期前儿童、妊娠、切除垂体支配的效应器官后代偿性增生。

育龄期女性也可发生,直径常小于10mm,均质强化且垂体功能正常。

■转移瘤:存在原发肿瘤病灶。

■ Rathke裂隙囊肿:不强化,无实性成分,偶可钙化。

■颅咽管瘤:垂体形态和强化特性正常,与瘤体独立存在。

多发生于儿童,囊变、钙化常见,肿瘤囊壁或结节明显强化。

■脑膜瘤:垂体形态和强化特性正常,与瘤体独立存在。

鞍膈完整可辨,上方为鞍膈脑膜瘤,下方为垂体;硬脑膜较垂体瘤增厚明显。

图1矢状位T1WI(a):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鞍内及鞍上见椭圆形等信号影,信号均匀,局部向蝶窦内生长,边界清晰,视交叉受压上抬。

矢状位、冠状位增强扫描(b、c):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呈“雪人”状,双侧海绵窦受累,以右侧为著。

矢状位及冠状位CT重建图像(d、e):蝶鞍明显扩大,鞍底明显下陷伴鞍底骨质变薄;肿瘤呈
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无钙化
图2轴位、矢状位T1WI(a、d):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鞍内、鞍上、右侧鞍旁及蝶窦内见不规则团块状混杂信号影,局部可见低信号囊变区。

轴位T2WI(b):病灶呈等、稍高信号,边界清晰。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增强扫描(c、e、f):病灶实性部分呈明显尚均匀强化,呈“雪人”状,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受包绕,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受压向左移位。

矢状位及冠状位CT重建图像(g、h);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鞍底骨质变薄,肿瘤密度欠均匀,未见钙化影
图3矢状位T1WI(a):蝶鞍未见扩大,鞍内垂体饱满,上缘膨隆。

动态增强扫描(b):垂体偏左下部分见类圆形低强化区,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垂体,垂体柄略向右偏。

矢状位、冠状位延迟增强扫描(c、d):病灶强化程度与周围正常垂体接近
图4矢状位T1WI(a):蝶鞍略扩大,鞍内垂体饱满,上缘膨隆。

动态、增强扫描(b):垂体右侧可见一类圆形低信号充盈缺损区,边缘清楚,垂体柄左偏。

矢状位、冠状位增强扫描(c、d):垂体强化不均,右侧见类圆形低强化区,强化明显程度低于周围正常垂体,垂体柄略向左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