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的两点教育启示
2023年莫言获奖感言
![2023年莫言获奖感言](https://img.taocdn.com/s3/m/fbba210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c.png)
2023年莫言获奖感言1北京时间十二月八日,莫言在斯德哥摩瑞典学院发表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在莫言的获奖感言中,他讲了很多故事,有他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也有他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他母亲的思念,以及母亲对他的成长的影响。
记得有一个乞丐吃饺子的故事,有一年过节,莫言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每人只有一碗,大家都很珍惜这一碗饺子,可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乞丐,莫言给了他几个红薯打发他,可没想到乞丐不领情还振振有词地说:“凭什么你们吃饺子,给我吃红薯啊?”莫言生气了,回答道:“我们一年也只吃一顿饺子,你要就要,不要就滚!”这时,母亲一声不吭,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乞丐……当时,吃一顿饺子是多么奢侈的事啊,而莫言的母亲,将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乞丐,这是一位多么善良的母亲啊!这是一种多么值得人们学习的品质啊!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莫言小时候长得很丑,村子里很多人都嘲笑他,学校里还有几个性格强势的同学甚至还打他。
莫言回家大哭了一场,但是莫言母亲却对他说:“儿子,你不你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心美则人美。
”莫言母亲的一席话,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宽容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能够宽容别人的人,其心胸像天空一样宽阔、透明,像大海一样广浩深沉。
正是因为莫言有这样的一个母亲,不断的影响他,不断地教育他,才使莫言有了今天的成就。
虽然我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但是我相信,他的书一定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莫言获奖感言2莫言12月8日凌晨在瑞典文学院发表演讲(获奖感言),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他以讲故事为开端,讲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母亲,最早的故事,最痛的故事,以及最懊悔的故事等等,最后又以讲故事而结束。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02e96c36bd97f192379e905.png)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总会收获一些心得和感悟,这时可用写感言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
那么到底应如何写感言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1昨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份《莫言获奖感言全文》。
这是莫言在20xx年12月8日凌晨,瑞典学院进行约45分钟的演讲。
结束后换来了听众近5分钟热烈的掌声,这就是那段让人深有感触的话语。
对感言的感言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感悟:一:母爱的伟大,身边的榜样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句句体现在莫言的话语里。
善良、坚强、乐观的母亲宁愿自己挨饿,也将半碗饺子送给乞丐老人;虽然因拾麦穗挨了打,但也理解看守人的处境;虽然百病缠身,却鼓励孩子不要对生活绝望,要坚强;尽管不喜欢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莫言因为看书耽搁了干活,就从来没有批评过他……可以这么说,没有莫言的妈妈那坚毅、宽慰的性格对莫言的感染和熏陶,就没有莫言后来的灿烂人生。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但也是孩子成人后人生关键时刻的老师。
二:写作、演讲,从听故事、讲故事开始在军营的莫言曾说过:“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
这也让我想起来,小时候的自己,总是听隔壁老奶奶讲鬼故事,虽然有时吓得躲在被窝里发抖,睡不着觉,但每晚还是总惦记着并且盼望着继续听老奶奶讲故事。
我想这或者对我现在喜欢看一些侦探、悬疑小说有关系吧。
虽然莫言说的都是一些小故事,而且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形象。
但是我却从故事里听到了人心、人性、人情。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2莫言的获奖感言,让人读后有很特别的品味,还有特别的感悟:他的母亲是他最重要的导师。
但母亲不是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的,而是以自己本身作则,让孩子明白许多的道理,也体现了母亲自生的高尚品格。
第一件事,只是回忆出母亲的仁慈,第二件事写的是“我”和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被看守的人打了一巴掌,过了多年后,我看到了他,他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我想冲上去给母亲报仇,母亲去拦住我说:“这不是那个打他的人,写出了母亲的宽恕,还有一些故事,写出了母亲的善良和尊重老人的品质```````我们都说母亲是还只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导师,这是正确的,最关键的是,就在于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总在你忽视漠视甚至无事的时候之后及时赶到;这种关键,是他内心的善良总是在你乏力的时候!莫言对他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内疚还有罪恶感,也有可能是我们的感受——这是真切的感受,是内心无法弥补的缺陷”他对我们的表达是“要在人的立场上继续写作,要反映,超越实践。
莫言获奖感言三题
![莫言获奖感言三题](https://img.taocdn.com/s3/m/b310bb8eddccda38366baf27.png)
莫言获奖感言三题莫言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文学界高兴,读者高兴,纷纷向莫言祝贺,谈论莫言,感叹莫言,敬佩莫言,莫言的着作在书店抢购一空,出版社连连为之再版、加印,从山东高密到全国各地,莫言成了舆论的热点,真乃一时之盛。
高兴和祝贺的同时,人们也在作些思考,尤其是文学界纷纷座谈讨论,分析^p 莫言作品的优长,分析^p 莫言获奖的缘由,并力图从中获得一些有益于文学的启示,极有意义。
作为莫言的读者,我在重温莫言作品的同时,也作了些思考,并有如下三点感悟。
一、莫言是一个文化自觉者莫言的成功,在于他是一个文化的自觉者。
文化的自觉,始于文化的自信。
由于贫困和苦难,莫言只上了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
上学的机会虽然中断,但求学的欲望始终炽烈如火。
不能说莫言小时候就有什幺文化自信,但他的文化自信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十分热爱中国文化,并痴迷地沉入到中国丰富、深远、厚重的文化之中,他十分好学。
这种热爱和痴迷,就是文化自信。
莫言小时候的求学有三种方式:一是多读。
那时他很小,读书的目的并不明确,但就是有阅读的兴趣,读书是他童年的最大快乐和享受,他将他老家高密大栏乡平安村所能找到的书籍都找来读。
他父亲上过四年私塾,初通文墨,反对他读“闲书”,但他还是千方百计凭着他的小精灵,毫不停顿地读书,坚持不懈。
他很早就读过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等许多小说,《三家巷》曾使他如痴如醉,由于父亲反对他读“闲书”,他只能偷偷地钻进草垛里去读,从草垛里爬出来时,常常是浑身都是被蚂蚁、蚊子咬的红包,又痛又痒,但仍然乐此不疲,读书的快乐是其他一切所无法代替的。
他知道他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有十多本书,如《苦菜花》、《烈火金钢》、《红旗插上大门岛》、《青春之歌》、《吕梁英雄传》,还有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那时学校条件艰苦,老师的床就放在教室后边的角落里,他的书就放在床边压在枕头下。
为了能看到这些书,莫言每天放学都主动留下当值日生打扫教室,目的是找机会偷看老师的书。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作文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c04a4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6.png)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作文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作文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作文120xx年10月11日,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于瑞典学院接受颁奖。
其长达45分钟的获奖感言受到了长达3分钟的雷鸣掌声。
从掌声中不难看出莫言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莫言淳朴而接地气的笔风。
他在获奖感言中着重介绍了他与他的母亲的故事。
他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给了莫言重要的人生启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纵使生活在贫困社会,她也给了莫言读书,学习的时间,这为莫言获奖打下了必要基础。
莫言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莫言脑海里留下了印记。
人虽先亡,但仍改变不了莫言对她的尊敬与感激。
纵然年幼辍学,但年少的幻想,为作品提供了素材,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贫困的社会不但没有磨掉莫言热爱文学的心,反而给他带来了今天的成就与辉煌。
这与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生活在当今社会,早没有了当初的饥困交迫与年幼辍学,取而代之的是飞速的发达科技。
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为祖国开发更多的资源,争取更多的荣耀。
这才是我们这些祖国的未来之花所肩负的使命与奋斗目标。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作文2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莫言吧!他是我们中国首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这不光是中国的荣誉,更是中国华侨的荣誉。
我读了莫言获奖感言之后深受启发,人的一生未免会有许多挫折,这都是上天让你走向成功之前的一点点考验,只要你经受住这些考验,就会取得成功,但是如果没有经受得住考验反而选择了退缩,那你无论如何也不会取得成功的。
读了这个感言后,我还发现莫言是一个爱憎分明,心疼父母的人,有人说:“莫言的成功是靠母亲。
”也有人说他的成功是碰巧,我想两者缺一不可我估计,可能是生活的坎坷和人生的挫折,让他领悟到了为人处事,做大事的基本。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哪一个成就非凡大业的人不都是经历了许多的困难挫折。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出身极其显赫的关陇士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开国元勋,八大柱国之一,受封为国公;他的祖父成为唐太公,曾任隋唐的安州总管;他的父亲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姨甥,七岁就继承了唐太公的封号,后来还做了太原留守。
莫言获诺奖的颁奖词读后感
![莫言获诺奖的颁奖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198230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02.png)
莫言获诺奖的颁奖词读后感
读了莫言获诺奖的颁奖词,就像吃了一顿五味杂陈的大餐。
不过呢,这颁奖词有点像那种高级厨师做的菜,得细品。
有些描述吧,太文艺、太抽象了,感觉像是在云雾里看花。
我有时候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大概明白它想说莫言作品里的某个特质。
这就好比一个人跟你描述一种很奇特的味道,用了一堆你没听过的词,你得使劲琢磨才能想象出那到底是什么味儿。
从这个颁奖词里,我还感觉到莫言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人性的各个面,不管是美好的、丑陋的,还是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
颁奖词像是在夸莫言是个超级厉害的“镜子工匠”,把这面镜子打磨得无比精致,让全世界的人都能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情感,还有那些深深藏在人性深处的东西。
但是呢,我也在想,这颁奖词是不是也有点西方人的眼光在里面呢?感觉有些解读是带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
就好比一个外国人看中国京剧,他看到的美和我们中国人自己看可能会有那么一点不同。
莫言的作品那么丰富,这颁奖词只是一种解读,也许还有很多我们中国人自己能体会到的细腻情感和深刻内涵,是这短短颁奖词没有完全涵盖的。
总的来说,这颁奖词就像是一个充满魅力但又有点神秘的朋友,让我对莫言和他的作品又有了新的思考,也让我更想重新钻进莫言的文字世界里,去发现更多的惊喜和感动了。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_初二读后感_5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_初二读后感_5](https://img.taocdn.com/s3/m/54c66f7f6c175f0e7cd137bf.png)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初二读后感的《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莫言穿着一身中装出席了诺贝尔奖授奖仪式。
获奖要发表感言。
我读过这感言后,我发现有几点特别打动我。
这种打动也具有普遍意义,更值得写出,与大家一起感悟:他说他难以忘怀的是他的母亲,他今天的成就也就他的母亲在影响着他。
可是,今天,他无法与母亲分享这种光荣了。
我记得,莫言说,他有一次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把它打碎,他怕母亲会责怪他,便躲在草垛里一整天。
母亲来了,唤他出来,本以为母亲会打他,骂他,母亲只是抚摸着他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这一件体现了莫言的母亲的慈爱。
而他最痛苦的一件事是:他和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走,因为母亲是小脚,被看守的人给捉住了,那个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那人没收了他们的麦穗,扬长而去。
而莫言却看过了全过程,真让人痛心。
莫言他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的中午,他们在吃饺子。
就在这时,一个乞讨的人,来到了他们家的门口,莫言给了他几个红薯,没想到那乞丐不领情还振振有词:“凭什么你们吃饺子,给我吃红薯啊?”莫言火了,回答道:“我们也不是经常吃饺子的,你要就拿,不拿就滚 !”这时,母亲一声不坑,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乞丐……人们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这是正确的。
实际上,我们还要说,母亲不仅是孩子成人以后的人生之关键时刻的教师!这种关键,就在于他内心的真切重视在于她内心的善良总是在你乏力、疲惫甚至反感之际处处出现!而我们都有母亲,我们的母亲也是这样的;莫言对自己母亲的思念莫言获奖感言内疚甚至负罪感—这是真切的感受,更是内心无法弥补的缺憾,痛苦就在于这种感受 . 这种缺憾!后面,他又写了自己成功之经历:他 1984 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他恩师的启发指导下,写出《秋水》、《枯涸》、《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中短篇小说。
从莫言的获奖致辞说起——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迪
![从莫言的获奖致辞说起——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迪](https://img.taocdn.com/s3/m/aebf9e5887c24028915fc398.png)
从莫言的获奖致辞说起——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迪学生写作似乎是永远在探索,但又永远解不开的谜团。
这让作为教师的我们知道症结在哪里,却不知如何操作解决。
当笔者在用心聆听完莫言的诺奖演说后,深得要旨。
莫言从自己的生活背景讲到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之间的种种也正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去学习和体会的。
本文中,笔者就莫言演说中的一二点感悟,结合教学实践,作一浅陋的探索。
当今年莫言因为“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全国上下自然喜不自胜。
当大家慨叹中国的文人终于获此殊荣的同时,作为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笔者,自然也是颇多感慨。
而笔者首要想到的是学生,因为学生此刻可能还在家里咬断笔头地冥思苦想怎么写好一篇作文。
当然,冥思苦想的不仅是他们,还有笔者。
莫言的获奖,也给笔者带来了莫大的信心和勇气,如何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甚至成为一个有所为的作家呢?于是笔者拜读了他的作品,受益匪浅。
莫言在他的诺奖演说中或多或少地说到了他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的心路历程,很能透析出他为何有此时的成功。
笔者也粗择一二,浅谈体会。
1最痛苦的、最深刻的、最后悔的——善于体察生活现在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的更多的都是学习,而生活中本应有的属于他们童年的乐趣、生活的乐趣已经少之又少,所以形成了现在的初中生更多的是对试题的敏感、对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却缺少了对生活本真、生命本真的关注。
这也导致了学生作文内容单一,更多的都是满分作文上用来用去的选材,用现在很多老师的无奈心声来形容毫不为过:杜甫很忙!屈原很忙!满分作文也很忙!而我们的作文命题却越来越要求学生善于发现生活、自己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面对这组学生写作的最大矛盾,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体察生活,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体察生活,在无限的人际交往中洞悉社会。
正如莫言在演说中所道的“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我最后悔的一件事”,而且综观全文,在高密东北乡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构成了他这篇演说的主要元素,当然,在莫言的所有作品中,他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也是主角中的主角。
莫言获奖感言赏析
![莫言获奖感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ab5ff6b9f3f90f76c61bcb.png)
莫言获奖感言赏析莫言获奖感言赏析一1、经历:经历是无价的财富,不管这样的经历是曾经的幸福还是曾经的苦难,它都将成为你日后生活和工作的佐料。
所以,经历过了就是过了,放平心态,小心封存,以便来时“享用”。
对于莫言,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农村困苦的生活,没有他跑去听故事的幸福,今日诺将的获得必将另有其人。
2、母亲:莫言在获奖时第一意识就是想起自己离世十年的母亲,在多次讲述中,母亲的支持、宽容、指导,给予莫言的“言传身教”让其刻苦铭心,思念倍至!从感言中,我理解到:如果没有母亲,则没有今日的莫言!事实上,母亲的影响至深,而类似这样古今中外的例子不胜枚举!这说明女性在家庭的建设和孩子的成长中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她的品德、她的思想、她的价值观都将直接影响或指导着孩子的现在和未来!3、机会:莫言抓住国际平台展示自己,诺奖作为一项国际大奖,关注度可想而知。
莫在此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作品风格、展示自己的创作历程,这无疑是一次价格最低效果最优的广告宣传,宣传自己和作品,宣传山东和高密,宣传中国和中国文学!所以,对于任何人如果想进步就要抓住机会,而不是争取机会,更不是到处找机会!莫言获奖感言赏析二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斯德哥摩瑞典学院发表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他讲述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
从他讲述的成长故事中阐明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从中我学会了善良,宽容。
如何做人。
在莫言很小的时候因为长得丑而被人挨打,但他的母亲却说道:“四肢健全变不丑,即使丑,多做善事也能变美。
”他母亲的一席话使我认识到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睿智,一种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勇气,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你不去斤斤计较,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
”的胸怀。
因为你的宽容,会多个朋友,不是有人说过“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吗,怎么化敌为友与你有没有宽容的胸怀直接关系,毕竟退一步海阔天空嘛!在莫言讲述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故事,莫言一家在过年时才吃一顿饺子,当有一个行乞的老人到莫言家时,莫言拿出红薯干打发老人,立马遭到母亲的训斥,端出自己的半碗饺子给老人。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9b4772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a.png)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享誉文坛。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
其中,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红高粱家族》更是被改编成了电影,广受好评。
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对他的获奖感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莫言获奖感言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读者的感激之情。
他在感言中提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观察,这让我深受启发。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深知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洞察。
莫言的感言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莫言在感言中还提到,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读者的支持和鼓励。
他表示自己会继续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以回报读者的厚爱。
这让我深受感动。
作为一个作家,他不仅关注自己的创作,更关注读者的感受和需求。
他的这种奉献精神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莫言获奖感言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读者的感激之情。
他在感言中提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观察,这让我深受启发。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深知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洞察。
莫言的感言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莫言在感言中还提到,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读者的支持和鼓励。
他表示自己会继续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以回报读者的厚爱。
这让我深受感动。
作为一个作家,他不仅关注自己的创作,更关注读者的感受和需求。
他的这种奉献精神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莫言的获奖感言给了我很多启示。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深知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洞察。
莫言的感言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他对读者的感激之情也让我深受感动。
作为一个作家,他不仅关注自己的创作,更关注读者的感受和需求。
他的这种奉献精神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莫言的获奖感言给了我很多启示。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三大启迪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三大启迪](https://img.taocdn.com/s3/m/129154aa27284b73f342508a.png)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三大启迪莫言获得诺奖的消息颁布后,围绕莫言有许多采访,许多言论,让人很受启迪。
据中青网报道,白岩松的采访点出了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三大启迪启迪之一,清醒的认识自己是伟大事业的基础。
莫言说,自己不要把这个当成一件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要把这个看得太重。
它就是一个奖项,得了这个奖,并不证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个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好的也有很多,得了这个奖我很幸运,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不会轻飘飘的。
把获奖当做一种幸福,不承认自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不仅是谦逊,更是智慧。
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品质,一个人无论获得怎样的荣誉,都必须清醒的认识和自己,只有清醒的认识自己,才能不被名利羁绊,才能看清自己的道路,才能走向真理的神圣殿堂,我们必须学会去从激情中走出,从热情中冷漠,回头看到自己。
启迪之二,学习的目的时候为了超越。
毫无疑问两位大师对我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写作让我开窍,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写。
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一定要尽快地逃离他们,因为我觉得靠得太近的话容易失去自我,我说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山,如果靠得太近的话,自己就被他们化掉了,所以要躲得远远的,离他们越远越好。
但毫无疑问他们对我是有影响的,我自己也非常明白。
这段文字很形象,他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创造,要学习还要学会躲避,这里的躲避,实际上就是找到自己的独特之路,在自己的道路上超越学习,这是我们所有学习人必须遵循的真理,因为只有不被学习的对象束缚,才能走出枷锁,实现真正的个性追求,上帝派你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你独特的使命,人的区别在于有的人找到了,并很好的落实,有的人没有找到,只能在别人的身后尾随。
启迪之三,民族的,历史的,时代的才是世界的。
莫言说,即便是不获奖,我也要感谢这片土地,感谢这里的父老乡亲。
我生于斯,长于斯,我最早的作品也是以在这个地方成长的经验、亲身经历,甚至很多小说里好多的人物原型都是我的左邻右舍,所以我想没有这块土地,没有这块土地上的我的乡亲们,也不可能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我对诺贝尔文学奖及莫言得奖的看法
![我对诺贝尔文学奖及莫言得奖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522f0c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0.png)
我对诺贝尔文学奖及莫言得奖的看法
一、不捧不贬,这是瑞典文学院的事,是依据他们的规则和程序评。
莫言得奖,正如他说,是个人的事,是诺奖文委授予他个人的荣誉和奖励。
二、莫言是中国作家,在中外出版发行不少作品,诺奖文学奖获得,在中国在世界影响加大,人们对他及作品关注度高也是常理。
因为世界观、立场、观点、方法不同、文化不同、情感不同等,产生争议正常。
三、他得奖是他的努力和奋斗,是他才华体现。
但主要小说作品片面专挑黑暗并夸大、虚构乃至撒谎,歪曲中国社会现实历史,揭示本质片面还有虚假,颁奖词的评价可印证其有抹黑中国倾向。
我持否认态度。
四、我认为莫言创作主要主张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有违正确方向的,我是反对和批评的。
莫言的获奖感言读后感
![莫言的获奖感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902a9d96137ee06eff91829.png)
莫言的获奖感言读后感以下是聘才本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一)我是念文学出身,三十年前对文学创作曾有过关注,写过文章,出过书,有一点发言权。
近三十年一直致力于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对当代文学就没有发言权了。
当然认识一些作家,王蒙、王安忆、贾平凹等,有的保持了联系。
和莫言认识的很晚,见过,但真正认识,是他调来艺术研究院以后。
参加一些会,听他的发言。
三年前在湖南召开两岸经济文化论坛,我们都参加了,他对我多所照拂。
知道这是一位不威而重的超出凡品的人物。
莫言的作品触及到了乡土中国社会经络的痛阈,写出了人性的挣扎与坚韧。
他的文学是有力量的。
很多作家在生活面前、在现实面前采取的是妥协的态度。
但莫言的创作是不妥协的。
不妥协的文学就有力量。
包括他早期的创作,以及后来的《生死疲劳》和《蛙》,都是这样的作品。
因此莫言的获奖,毋宁说是顺理成章之事。
尽管对诺贝尔奖有各种说法,有多少潜台词,多少潜规则,钱锺书先生甚至说诺贝尔这个人,一生做的两件事都不怎么样,一是发明炸药,二是设立诺贝尔奖。
钱先生说,诺贝尔文学奖的危害比发明炸药的危害还大。
后来知道,这个话萧伯纳也说过。
但是这一次,这次莫言的获奖,我认为是给一个真正的中国作家的,是给纯粹的中国文学的。
当然一切荣誉都是外在的,也许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刚才莫言的发言,似乎有这样的意思。
祝贺莫言!为你高兴!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处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有些事是始料不及的,有些人是能够大落大起的,就比如说莫言。
一夜之间,莫言火了,他火的有点过分,火的有点让人抓狂。
只因结缘诺奖,他的人生便得以改写,不,不是人生,应该说是他的生活。
在国际友人眼里,诺奖青睐于他,的确是慧眼识珠、顺理成章之举,不觉得有一点意外,可在国人看来,着实是太意外,也太突然了。
于是人们就觉得过分,觉得抓狂;于是在他所到之处,甚至连他家的土坯墙头上都挤满了好奇的人。
从《讲故事的人》中获得的几点启示
![从《讲故事的人》中获得的几点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eafa543852458fb770b568d.png)
从《讲故事的人》中获得的几点启示作者:刘宏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19期摘要:中国土生土长的作家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瑞典学院做了一篇《讲故事的人》的获奖演说。
从这个演讲中可以看出莫言生活的环境以及成长的心路历程。
结合作者多年以来思考的问题,从莫言的演讲中体悟到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也从中看出现代教育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教育改革学习方法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91-022012年12月8日,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在瑞典学院做了一篇《讲故事的人》的获奖演说。
在这个演讲中,莫言讲述了小时候艰苦的家庭条件,上了三年小学而后辍学的经历,追忆了自己那不识字的善良宽厚的母亲,回顾了自己艰辛执着的成长轨迹。
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用看似平淡却又充满深刻寓意的故事让作者深受启发。
启示一:立志于学习是成才的动力源。
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老师是要经常讲的。
对于心不在焉的学生来讲这有点像上课,往往认为这是说教,和家长、大人们的说教没有区别,不会认识到学习真正有多重要。
莫言先生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仅仅上了三年小学就辍学了。
当他牵着牛羊路过学校门口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追逐嬉闹时,从心底涌出读书学习的欲望。
当同龄人在学校里按部就班地学习但是并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莫言先生却渴望学习,更能切身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含义。
历史上也有一些伟人是从立志学习开始的。
比如孔子,他是十三岁才志于学。
近代的圣贤大儒曾国藩,他在学习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初次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由于经济条件不好,他徒步到南京游学。
途径徐州时,去拜访他父亲的同窗,并借了一百两纹银。
到南京后,在书摊上看到《二十三史》,由于喜爱,就花了近百两纹银把这套书买下了。
当他快回到家时,发现自己花了那么多钱,买了这套书,认为闯了大祸,心里好生忐忑。
《莫言获奖感言》有感
![《莫言获奖感言》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dea528e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4.png)
《莫言获奖感言》有感
20xx年10月21日,我们的老师发下了一个稿子,看了才知道原来是莫言爷爷的获感言。
我细读了他的感言,他朴实无华的语言,情真意切的感情,让我深受感动。
对母亲的眷恋,感谢之情句句表达在莫言地感言理。
善良、坚强、乐观的母亲宁愿自己挨饿,也把半碗水饺送给了乞丐老人;虽然因被拾麦穗挨了打,但也理解看守人的处境;虽然疾病缠身,却鼓励孩子不要对生活绝望,要坚强······其中这句话“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缺眼睛。
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看得出母亲不但在教会儿子理解宽容待人,还在鼓励孩子乐观向善做人。
母亲的言行都给孩子起好了良好的典范作用。
典范的力量是无限的,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莫言的未来。
在军营生活中的莫言曾说过:“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就必须讲别人的故事·······”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自己经常趴在父亲身边听邻居老奶奶讲的鬼故事。
虽然有时下得在被窝里睡不着觉,但没晚还盼望着老奶奶的故事。
我虽然没有看过莫言的作品,但他用讲故事的方法发表了自己的,说明他是那个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
莫言能够获奖,其实与他在务农拾大量阅读是分不开的。
正应了我们老师说的“以我手写我心”。
莫言不愧是中国首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读一读他的感言,看看他的书,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2b05eae33687e21ae45a9ec.png)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范文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范文1北京时间十二月八日,莫言在斯德歌尔摩瑞典学院发表了获奖感言,在短短的40分钟中向我们叙述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成为中国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读了他的获奖感言后,略有感触,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他讲述所有故事中,都阐明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从中我学会了善良、宽容与写作。
莫言小时候,因为长的丑而经常挨打,但是她的母亲却说“四肢健全便不丑,即使丑,多做善事也能变美。
”他母亲的一席话,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宽容。
面对别人的嘲讽,我们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
因为你的宽容,会拥有多个朋友,会多一份关注与帮助。
在莫言所陈述的故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莫言一家只有在过年时才吃一顿饺子,当时有一个小乞丐来到莫言家,莫言想用一个小红薯把老人打发走,立刻遭到了母亲的训斥,母亲端出了自己的半碗饺子给了老人。
在那个饥荒的年代,能吃上一顿饺子已经老奢侈的了,但莫言的母亲不顾自己的温饱将弥足珍贵的饺子送给了老人。
这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善良。
莫言虽然也给了老人东西,但那叫施舍,他妈妈的做法远比他高尚的多。
这种高尚的.品德值得很多人去学习。
莫言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对文学的那份永远真诚的心,正因如此,他写出的文章才十分真实,亲切。
莫言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读一读他的感言,看一看他的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范文2莫言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因为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所经历的过的都通过写作来表达出来,用自己的心血去写作,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感言上,莫言的感言让我震撼不已。
莫言的感言一开始就写到了母亲,写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还有在开头写到”我的母亲。
你们——却无法分享了“。
写出了母亲他的遗憾,以及最疼爱莫言的母亲,已经离开,人们都说母亲是人生的导师,正是有了这导师的影响才铸就了现在的慕言。
《莫言获奖感言》初中读后感
![《莫言获奖感言》初中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a0b3bf1d0d233d4b04e691c.png)
《莫言获奖感言》初中读后感
在他的获奖感言中他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讲了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有痛苦的,到集体田里是麦穗,母亲被捉住,挨了打,有最深刻的,中秋节母亲将自己的半碗饺子倒给了乞讨的老人;由最早的,小时候拿着家里仅有水瓶到集体食堂打水,将水瓶摔破,被吓得躲起来,母亲找到他后并没有责怪他;有最后悔的,与母亲一起去买白菜,因为疏忽给买菜的老人多算了一毛钱,母亲却责怪了他。
莫言身上的许多特点都是受到他母亲感染的,就连他“莫言”这个笔名的起因也和他母亲有关,由于莫言小时候喜欢说话,他就经常被同村的人嘲讽,于是,他母亲就让他不要说话,于是就用“莫言”这个笔名了。
其实莫言他只是个农民的儿子,他写作的素材也都源于他平时的生活中,都是就地取材,都是他亲生经历过的。
他周边的一切事物都影响着他,激励着。
让他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作品。
他以一个农民的口气,以那质朴的语言感动了所有人,所以他今天才能得上诺贝尔奖。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获奖的意义非凡,他为像他一样的农民争了光,他为中国人民争了光,他也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争了光。
莫言他小学还未毕业就缀学了,生活艰苦,吃了伤残没下餐。
而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莘莘学子无论是在学习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不知道比他那个时代好多少倍,但人家却能
为祖国争光,我们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行?所以我们只有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祖国,为祖国争光了。
现在我是以祖国为荣,将来我要祖国以我为荣。
莫言获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莫言获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20982fd998fcc22bcd10d47.png)
莫言获奖,举国欢庆,在社会上掀起一股莫言热、一股文学热。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表态,莫言作品将正式收入高中课本。
可以讲,莫言获奖,对高中语文教学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改变目前的教学格局和思维模式,激发学生更强的文学热情,也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莫言获奖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及分析1、校园文学将迎来新的春天。
莫言获奖,在高中生中震动很大,引起高中生的极大热情,必将掀起新一轮校园文学热潮,也为高中语文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对于高中语文,特别是现代文学部分,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莫言获奖对校园文学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近年来,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新文学势力迅速崛起,传统文学在高中的影响和地位日趋没落。
而目前,高中课本的主体主流仍然是传统文学,而传统文学很难在高中生中真正引起共鸣,更多的只是应试教育中不得不学习和掌握课程而已。
虽然莫言的文学作品,很难划到传统文学这个行列,但是作为现代文学的旗帜,莫言的作品相比其他新新作家而言,反映的仍然是主流。
这一次我们的主流作家得到了诺贝尔奖的认可,更多的是传统文学的一次胜利,使高中生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以及新文学,养成一种正确的文学价值观,这对高中语文教学环境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莫言获奖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莫言的成功,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但是,静下来心,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莫言的成功,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反思。
一是莫言的成功与学校语文教育的关系。
仔细分析莫言的经历,他的成功与学校的教育有很大的关联。
莫言的文学细胞是在学校当中激发出来的。
比说,莫言在作文的时候,就大胆创新,别人都在写现实中的人物,而莫言却虚构了一个人物,一个生动的人物,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从而激发了莫言的写作热情,坚定了莫言写作的信心。
所以,作为学校,应该把兴趣培养、信心激发作为首要任务,鼓励支持学生进行创新,而不是禁锢学生的思维。
应该说,莫言的成功,得益于当年的教育,而现在,我们的教育手段与形式,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指挥下,已经变得十分功利与务实。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_初二读后感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_初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d3ace989e314332396893bf.png)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初二读后感的《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莫言穿着一位中山装出席了诺贝尔受奖仪式。
获奖要发表感言,对感言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感悟。
在这种学习中,我发现有三点特别打动我——这种打动也具有普遍意义,更值得写出,与大家一起感悟:一是他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愧疚打动了我们。
他说,在我获奖后,有很多人与我一起分享荣誉,但是母亲没有分享。
母亲是他的导师,这种导师的表现不是夸夸其谈,不是长篇大论,只是平常入情入理的一个关心、一次爱惜。
二是他表态,“要在人的立场上继续写作,要反映实践、超越实践。
”这一表态也是值得我们首肯的。
虽然这有点套话之嫌,但是在莫言嘴里说出来的话,还是有别的意义的。
因为,莫言的作品与他人做平的区别之一就是他对:“要在人的立场继续写作”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感悟,可以是《红高粱》中潇潇洒洒走一回的豪迈和执着:这种追赶和追求,也可以是《蛙》中那一份真挚却可能是愚昧最后又回归平常的反映、反对和反思……三是他认为,他还要继续“讲故事”,因为“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言下之意,他还要继续为这个真理和正义奋斗。
对此,我认为,莫言的这个理解和看法,有正确的一面,也有值得商量的一面。
但是,作家和哲理家,思想家不一样,后者靠揭示真理、发现真理为生。
莫言和莫言代表的中国艺术家大都是有智慧的人,我想我们的这些担忧可能是多余的,如果多余那就最好;但如果还能管用,也是一种提醒和忠告!这就是我对莫言获奖感言的感言。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获奖的两点教育启示
教科室何国平
2012年10月11日,这是全国人民最高兴的一天,因为中国大陆期待已久的诺贝尔奖终于实现了。
莫言一下成为了中国甚至世界关注的人物。
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莫言的作品也一抢而空。
莫言的获奖激发了中国人的斗志,鼓舞了中国人的士气,可喜可贺!但也值得中国教育界的深思。
大家想象,一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获奖者,既不是来自清华,又不是来自北大,而是来自山东高密,莫言既不是博士生,又不是研究生,而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人才。
通过莫言的成就告诉大家真正的人才并不一定需要高等学府培养,一个人,只要你有信心,有能力,肯坚持,肯上进一样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
莫言,一个只接受五年正规小学教育的学生,一个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一个为生存而创作的作家,却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完成大学学业,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作品,获得一项又一项的荣誉,成为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世界诺贝尔奖得主。
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创作经历,他的顽强毅力是个人成长最好的教科书。
莫言的获奖,不仅仅展现了文学的价值,更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再一次验证了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苦难一种最好的教育。
同时,也引发了中国教育的思考和重视。
成长需要创造力,成功需要想象力,莫言的成就再一次验证人才需要在逆境中成长,在磨难中成功啊!条件越好,环境越好,往往越容易让人失去创造力和行动力。
虽然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这是每个做父母的心愿,但是教育不是靠钱教出来的,人才不是关在学校里成长起来的。
苦难会让人思考,生活会让创造,体验会让人感悟,经历会让人成熟。
我们学习莫言,不仅仅是看他的作品,听他的演讲,更需要学习他那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创作精神。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人都想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有多少人能够像莫言一样忍受痛苦和寂寞,拒绝诱惑和贪婪,专心、专一、专注地做自己的事呢?我们与其说莫言的作品值得学习,还不如说他的成长经历、创造精神、思想境界更值得学习。
莫言要庆幸的不是接受了中国的教育,恰恰是要庆幸接受太少中国填鸭式的教育。
陈村(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说,我从他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里看到,他有着一种非常大的力量。
“他像江河一样的写作,他是走在大地上的作家。
很多人抛开当代,写那些缥缈的东西,但是他却一直立足当代,这是值得尊敬的。
他用不同方式、艺术形式去记录,用文学的笔法记录今天。
与许多人用一种方式来处理不同题材不同的是,莫言是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不同题材。
他孜孜不倦的写作着,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檀香刑》、《蛙》,他隔段时间就有好作品。
这就是一个作家应有的样子。
莫言还是一个非常土的作家。
他非常有原创性,用中国民间元素,比如猫腔。
他一直要突破一种东西,这种努力很可贵。
莫言获得诺贝尔2012年文学奖了!再美的称赞也不为过的,毕竟是被世界认可的一个重要维度,而且我们等待的太久太久。
获奖本身也证明了华语的魅力所在,在一定程度上使汉语更为自信。
至今,莫言共发表了80多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出版过5部散文集、一套散文全集、9部影视文学剧本,以及两部话剧作品。
他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
2009年,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视野,这部作品作家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
三易其稿,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终获诺奖。
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说,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对于莫言的获奖,我们不妨从教育角度寻觅一点启示因素。
一、成才需要一点磨难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
莫言的文学道路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莫言的文学功底很好,作文写得非常漂亮,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诵。
1967年小学五年级时,他因文革和得罪别人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当起放牛娃。
莫言曾说,他小时候之所以想当一个作家,就是想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想娶石匠女儿当老婆。
长大后,20多岁的莫言离开家乡当了兵,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那时,他又拿起笔开始写作,作家梦在这个年轻人的内心再次熊熊燃起。
当时,莫言写了很多作品,向全国报纸、杂志投稿。
他一般都选择地市级刊物投稿,而不是大报大刊。
每次莫言都满怀信心地把厚厚的稿纸装进信封,之后开始漫长且充满希望地等待,最后等来的往往是破烂不堪的退稿信封,里面最多塞上一封编辑部铅印的退稿信。
1981年的一天,莫言收到一封保定市《莲池》编辑部的信,他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由此我们知道,莫言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的。
其间有挫折,有失败。
就对人的教育而言,我们对人生挫折要有正确心态。
在一个侧面上,没有成功是轻易取得的。
换一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困厄时,就要想到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合理的。
那么,作为教育者,一要明白被教育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应该允许他们失败,要有等待的心态,关爱的情怀。
二要着力培养他们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这远比传授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二、个性特征彰显价值
1985年,莫言发表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赢得全国性声誉,这成为他的成名作。
这部小说与短篇小说《枯河》是姐妹篇,都有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的惨痛记忆。
《透明的红萝卜》属于莫言探索和逐渐形成语言风格的作品,此前他的十几篇短篇作品都可以看做是摸索和积累。
《透明的红萝卜》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
莫言曾经说过,如果非要在他的小说中找一个原型,那一定是“黑孩”。
他说:“《透明的红萝卜》发表后,我感觉过去几十年在农村积累的素材、我本人的经历都可以变成很好的小说。
”
1986年小说《红高粱》发表后,在文坛上引起震动,更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早在80年代中期,他就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写一系列乡土作品,从没有离开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县里那个充满荒诞、愁苦而又朴实的山村,进而形成他自己特有的个性特征与语体风格。
就教育来说,我们应该强烈意识到,没有个性特征,就谈不上成功,更谈不上价值体现。
我们培养学生,就是要在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特征的同时,养成他们的创新思维品质。
在当下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提出这点更有针对性与紧迫性。
流水线式的应试教育是规模化整齐化的,是排斥个性的。
而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模式下寻求突围,让个性特征突出的人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这样人才的出现将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媒体将其与中国文学得到世界认同、文艺复兴等联系在一起,还有的在找其与我国教育的关系。
强烈“诺奖情结”的一大表现,就是想用一次获奖,来证明什么。
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能证明的只是他的作品得到了诺奖评审委员会的认可,其他的却很难证明。
通常,一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情况,可以用来分析这一国家的教育环境、科研环境,因为要取得学术创新,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科研环境——没有经历严格的学术训练,在缺乏创新的学术环境中,想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世界级的原创成果,是十分困难的。
且总体看来,
这些奖项几乎没有什么争议。
而诺奖的其他奖项则不然,获奖与教育、学术关系不密切,更多与社会环境有关,并加上个人的奋斗。
莫言的教育经历,也正说明这一点。
虽然在其获得诺奖后,北京师范大学马上发布消息,称“我校校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可是,查阅其简历,出生于1955年的莫言,在上了小学五年级之后就辍学、务农了,21岁入伍,26岁开始发表作品,之后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91年,36岁的莫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从莫言的教育经历,可以看到,他只接受了五年的基础教育,以小学毕业生的身份,开始创作、发表作品,而了解我国大学教育的人,大约也会明白,其之后接受的大学教育、硕士教育,更多是“镀金性质”。
对于在北师大读硕士的经历,莫言就曾笑言:“我的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是滥竽充数”。
这也许是莫言自谦,但我国不少大学举办的研究生班,后来被舆论质疑为贩卖文凭,国家也对此加以治理,却是事实。
要通过莫言获得文学大奖,来证明中国教育的成功,是证明不了的。
莫言的教育经历更说明,作家获得诺奖,与其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关系并不大,那些指望通过办作家班来培养作家的想法,是不符合作家成长的规律的,这与办画家班来培养画家一样,都是灌输教育思维。
培养作家和画家,主要在于给他们自由创作的土壤。
另外,莫言支离破碎的基础教育,却让其走上创作之路,反过来倒值得对当前的教育深思:按照我国当前的教育方式,一名学生完整地接受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后,他们还有多大的创造力、想象力呢?
如果真要找莫言和教育的关系,不要想着怎样贴金,“消费”莫言,而应该从其成长经历中,思考怎样创造有利于优秀作家成长的环境,以及反思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的缺失。
如果没有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中国本土学者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可能性是十分渺茫的。
而即便文学奖之类的奖项与教育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获奖也只能是偶然事件。
所以莫言获奖并非中国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