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中必修二人口与城市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思维导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思维导图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思维导图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思维导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思维导图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思导图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思维导图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思维导图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思维导图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思维导图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思维导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思维导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思维导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思维导图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思维导图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思维导图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思维导图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思维导图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思维导图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人口与人口分布
- 人口:指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居住的人口总数。

- 人口分布: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 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人口数量。

二、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
- 人口增长:人口数量的增加。

- 自然增长率:指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计算公式为(出生率 - 死亡率)/ 10。

- 人口控制: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例如计划生育政策。

三、人口迁移
- 人口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 内外迁移:内迁移是指人口在同一个国家内的迁移,外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

- 人口流入和流出:人口迁入某一地区被称为人口流入,人口迁出某一地区被称为人口流出。

四、人口年龄结构
-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个地区人口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分布情况。

- 年轻化:指人口中年轻人口比例的增加。

- 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

五、人口城镇化
- 人口城镇化: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的过程。

- 农民工:指来自农村地区到城市工作的农民。

六、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人口问题:指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
来的影响。

- 可持续发展:指不损害未来人群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中关于人口地理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
帮助。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 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 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其中: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全球: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 基本现代型9. 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其特点是极不平衡。

世界上大约90%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各大洲的分布状况也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从各国看,目前中国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的开发都会影响人口分布。

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经济、社会、历史和科技都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社会、历史方面,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分布因对土地的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科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其属性包括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

时间属性是指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空间属性是指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跨越国界;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线。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历史、科技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

2.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2)环境条件的适宜程度和承载能力。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复习提纲(全本)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复习提纲(全本)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全本)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提纲(全本完整版)
一、地球与地理学
1.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2.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3.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格局
二、地球的水资源与利用
1. 水的分布与地球上的水资源
2. 中国的水资源与利用
3. 水的污染与治理
三、人口与城市
1. 人口与人口问题
2. 中国的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
3. 城市与城市问题
四、生产与消费
1. 农业与农业区位
2. 工业与工业区位
3. 城市与商业区位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问题
2. 区域发展的战略
3. 区域整合与区域一体化
六、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球信息系统
1.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3. 地球信息系统与景观生态学研究
七、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 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与主要表现
2. 全球环境合作与中国的环境保护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八、中国的自然环境
1. 中国的主要自然环境
2. 中国的自然灾害
3. 中国的自然环境保护
九、气候与气候区划
1. 气候与气候因素
2. 中国的气候类型与区划
3.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
十、地理实践与地理观测
1. 地理实践和地理观测的内容和方法
2. 中国的地理实践和地理观测
3. 地理实践和地理观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以上是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复习提纲,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还包括交通通讯发展;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变更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5、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2、城市土地利用①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城市的功能分区②地租高低主要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高低市空间布局特点城市主要分布在:①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地区②沿江、沿湖、沿海及河流交汇、河流入海口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城市化的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3、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剩余劳动工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城市社会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3、如何建设“生态城市”: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1、生产协作联系:①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纵向联系工业聚集②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横向联系工业分散③复杂生产联系生产链工业聚集2、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业3、科技与信息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土质、肥力、水分降水、水源②科学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状况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五种工业指向类型①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②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③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2、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①生产上的投人一产出联系,例如:棉布厂就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间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②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这种工厂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③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3、工业集聚和分散①集聚1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2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②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优:寻找各地的最优区位,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问题劣: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4、①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②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5、工业集聚集中垄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6、工业与地理环境①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关系成反比②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A、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盛行风主导风、最大风频下风向地带,在季风区应设置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B、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C、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大城市都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连;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3、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网状分布,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规模较大;南方河网密度大,地形破碎,平地狭小,道路呈带状分散分布,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规模较小;4、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5、沿河设城的类型: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②河流的交汇处:宜宾、重庆、武汉③河口:上海、广州、天津、纽约④陆上交通的过河点:南京、伦敦6、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的兴起;京九线主要经过落后地区,是为了带动这些地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7、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兴旺或衰落;8、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②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③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主要人地关系观点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年代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图表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结构和基本内涵①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②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③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④四个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图解2 Array、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①控制人口规模②转变发展模式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

2019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5第一讲 人口与环境1.人口分布及特点(1)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区域分布:⎩⎨⎧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无人长期定居: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2.人口分布的规律(1)纬度分布:⎩⎨⎧集中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稀疏区⎩⎨⎧ 南北纬60°以上的寒冷地带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地带赤道两侧的湿热地带(2)海陆位置: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沿海地带人口稠密: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分布在距离海 岸 200千米以内的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人口稀疏(3)地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平原地区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多在高原和山地南美洲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则形成一些 人口稠密的大城市(4)城乡分布: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在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散居在乡村地区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集聚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1)气候: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

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2)地形:地形条件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一般来说,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高山和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甚至无人定居。

(3)水资源:稳定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

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水源、便利的水运等,沿岸地区往往人口较为稠密。

在干旱地区,人口集聚区多依水源地呈点状、线状或片状分布。

(4)土壤:不同土壤由于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

例如,黑土分布区土壤肥沃,往往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5)森林、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也影响到人口分布。

4.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1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例题分析: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A.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B. 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C. 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D. 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

选择B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2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例题分析:判断对错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一、知识概述《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①基本定义:高一必修二地理内容有很多方面,比如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交通运输等相关知识。

像人口的知识点包括怎么统计人口数量(人口普查之类概念),人口增长模式等简单说就是人数量怎么变,是生得多死得少快速增长,还是慢慢变化等情况。

城市的知识就涵盖城市的形成发展、城市功能分区,好比这个地方是用来住的(住宅区),那个地方是用来做买卖的(商业区)等。

②重要程度:这些知识在地理学科里可重要啦。

它能让我们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规律,像我们天天生活在城市里,知道城市功能分区就能明白一些现象。

比如为啥有的地方商场多,有的地方学校医院多。

对人口增长模式的掌握有助于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

③前置知识:前置的话,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像地图相关知识,经纬度那一套。

因为很多城市的位置、人口分布等都和地理位置有关,要是不清楚经纬度啥的,就找不到对应的地方。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可大了。

从人口方面说,政府做规划得依据人口数量、年龄结构等,像建多少学校就得看有多少孩子。

城市规划师规划城市布局得清楚功能分区理论。

产业活动知识让我们能理解为啥有的地方工厂多,有的地方科技企业多。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整个地理学科里,必修二是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

它就像是在自然地理(比如之前学的地形、气候,这就算是地球本身的样子和脾气)之上,研究人类怎么在地球这个大舞台上生活、发展的学科内容。

②关联知识:和自然地理联系可紧密呢。

城市布局肯定受到地形、气候影响。

像那些气候不好的地方(比如沙漠边缘)城市发展可能就受限。

与政治、历史知识也有关,历史上人口迁移很多时候和政治因素有关,像战争导致大量人口逃亡。

③重难点分析:- 难点:城市功能分区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界限有时候不是那么清晰,而且还会随着城市发展变化。

像有的城市把旧工厂区改造成创意园区,功能就变了。

人口增长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转变因素很复杂,不只是生育率死亡率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等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分布笔记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分布笔记

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1)从全球来看:集中于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2)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世界人口稠密区的分布[点拨] 误认为人口密集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比较密集,但人口密集的地区经济不一定发达,如南亚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但人口密集。

3.世界人口分布特点(1)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2)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目前世界上已有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0多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点拨] 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单位面积上人口数量的多少,而人口分布是指某一区域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点拨] 热带地区的高原、山地多为人口密集区热带高原、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降水适中,排水条件好,蚊虫等害虫较少,适宜人类居住。

如巴西高原和东非高原的人口密度大于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的人口密度。

2.人文因素(1)影响最显著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人口分布的特点。

农业社会,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3)历史因素:历史悠久的地区,经过长期的繁衍,人口稠密。

(4)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点拨]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人文因素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高中地理 人口、城市 知识点

高中地理 人口、城市 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1999年10月12日,地球总人口60亿;目前,我国总人口约13亿。

1950年至2000年,亚洲人口数量增长最多,非洲人口增长率上升最快。

2、人口增长模式(三种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3—4﹪)、高死亡率(3—4﹪)、低增长率(约为0)(2)传统型:高出生率(3—4﹪)、低死亡率(1—2﹪)、高增长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1﹪)、低死亡率(1﹪)、低增长率(<1﹪,甚至负增长)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为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一个国家和地区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

二、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有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人口的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保证人口能够获得最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条件,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a、资源(最主要的因素,木桶效应);b、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环境人口容量会适当提高,成正比);c、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d、地区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人口城市和环境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人口城市和环境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人口城市与环境考点归纳一.人口的增长与问题1.世界人口发展的概况:<1>自人类出现的最初二、三百万年间,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2>18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3>二战以后,人口迅猛增长,出现了"人口爆炸"。

<4>7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下降的趋势。

2.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①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拉美的国家为代表,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等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②欧洲,北美洲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3.我国的人口增长:我国历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既使很小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会有很大的人口数量的增加。

1997年我国人口约有12.6亿人。

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2%左右;自7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每年净增加人口仍有1400万人之多。

4.人口增加引起的社会问题: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人口的发展要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由于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大量浪费,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二.人口的分布1.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1>从大洲看:亚洲人口最多,占一半以上,亚洲连同非洲和拉丁美洲,那么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

<2>从地区看: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队;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是北美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来和巴基斯坦。

2.我国的人口分布: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别大,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平衡。

高中二年级地理人口与城市发展

高中二年级地理人口与城市发展

高中二年级地理人口与城市发展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人口与城市发展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将从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人口与城市规模、人口与城市功能等方面来探讨这种关系。

一、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人口的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程度是影响城市规模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人口聚集在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

例如,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地区一般人口较为密集。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具备了较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人口的迁移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

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迁移可以改善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也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如城市承载力的压力、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等。

因此,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注意合理引导和管理人口迁移。

二、人口与城市规模人口是决定城市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人口越多的城市规模越大。

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设施、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人口规模大的城市中,需要建设更多的住房、交通设施、教育和医疗机构等城市基础设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城市规模的增长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与城市功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城市的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的功能多样,如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等。

一般来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会促使城市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功能水平。

随着城市发展,需要建设更多的商业场所、文化设施、政府机构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人口的结构变化还会对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根据人口变化的特点,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以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一、人口的变化1.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从1830年约10亿到20世纪60年代不足30亿,到21世纪初的60多亿,再到2020年的75亿,总体呈增长趋势。

2.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自然环境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

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为:城市化的推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迁徙。

3.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因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聚集而形成和分散形态的城市。

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城市化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热岛效应等)。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农业地域分异的结果。

由于地球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不同,如季风水田农业具有分散性、商品率低等特点;大牧场放牧业具有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点;乳畜业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等。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的效应,同一地域的工业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这也使得工业地域的形成成为必然。

2.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采取了分散生产的策略,形成了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治理等措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城市知识点【学习目标】知识点:(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地区(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学科思想和方法: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能力要求:掌握人口与城市中的基本地理概念,能够迅速、全面、准确地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2、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理解)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记忆)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文化观念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1.2人口迁移1、2 3、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理解记忆)(记忆)二战后,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地区: 拉丁美洲、亚洲 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的地区: 欧洲二战前后一直为迁入地的地区: 大洋洲、北美洲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6、人口迁移的影响(理解记忆)1.3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地区具体说:按照气候应布局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区;按照地形应布局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按照距海远近应布局在临海的边缘地区。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海拔较低的中低纬度地带和临海的边缘地区。

(记忆)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记忆)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政治文化因素: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记忆)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此外,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也是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4、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又称环境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地区所能抚养的最多人口数,也称为最大的抚养能力或最大负荷能,是一个警戒值。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世界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

人口合理容量又称人口适度容量,主要讨论的是一个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人口保持多少才最适宜。

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那些?哪些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记忆)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此外,环境人口容量还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有关。

6、如何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理解)环境人口容量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环境相对于不同的生活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

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环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确定的。

7、我国谋求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理解记忆)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起源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出现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剩余农产品,这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

②社会分工,特别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及商业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2、城市的发展3、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共同特点? 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美洲这些地区气候温暖、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耕业得到极大发展,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知识点二 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的概念:一般指 农业人口 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 农村地区 转化为 城市地区 , 农业活动 转化为 非农业活动 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4、城市化的形成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5、城市化的特点(1)(2)大城市数量迅速 迅速增加 , 大城市带 出现。

(3)知识点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的优点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以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 耕地 面积减少。

(2)造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

(3)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 下沉 ,或 海水 入侵而导致地下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4)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知识点一 城市的区位远择1、城市区位的概念: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2、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1)自然因素①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水运功能;另外军事防卫功能对古代城市的选址也有很大影响。

②气候:城市大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

③地形、地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④矿产资源:资源丰富地区,工矿业发展迅速,人口集聚进一步加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矿城市。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 军事 、 宗教 等因素的影响减弱, 科技 、 旅游 等影响增大,而 经济 、 政治 、 交通 等因素始终影响巨大。

知识点二 城市体系1、城市的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它既是区域的 服务 中心、 管理 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 增长 中心。

2、城市活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为 城市自身 服务(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另一部分主要是为 城市以外的地区 服务(如大学、大型工业基地、国家级研究所等),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城市体系形成的基础:城市与其腹地和其他城市发生的各种联系。

4、城市体系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5、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

(2)中心地布局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知识点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已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各具特色、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1、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

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上海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高级职能。

2、南京和杭州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实力等方面,居第二层次,是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3、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属第三层次,其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而且受上海影响较大。

4、镇江、扬州、南通等则属更次一级城市,其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知识点一城市功能区1、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2、主要城市功能区(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3)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3、中心商务区(CBD)的特点(1)经济活动最为繁忙(2)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3)建筑物高大密集(4)内部分区明显:在水平方向上,中央处以零售活动为主;在垂直方向上,低层多为零售店,高层多为办公场所。

4、城市功能区组成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知识点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1)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2)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

2、经济因素(最重要):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1)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等条件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的不同。

(明确影响地租的两个因素)(2)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不同,主要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即付租能力差异。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

4、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三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和城市地域形态(注意两者区分)1、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田园城市2知识点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影响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

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应该布置一定的卫生防护带。

2.排放污水的工厂应该布置在河流的下游远郊地带。

3.排放废气的工厂应该布置在与盛行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处。

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