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影像学表现(三)颅脑MRI---影像诊断基础
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
![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https://img.taocdn.com/s3/m/a374e40802020740be1e9b65.png)
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1.颅骨平片正常颅骨平片表现,因个体、性别和年龄而异。
颅板分内板、外板和板障。
内、外板呈高密度线形影,板障居中,密度较低。
颅板厚度因年龄和部位而不同。
颅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呈锯齿形透亮影。
颅缝内可有缝间骨。
侧位上可显示蝶鞍的形态、大小及结构。
其正常前后径平均11.5mm,深径平均9.5mm,形状分为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后前位上,内耳道显示在眼眶内,两侧对称,宽径不超过10mm,两侧相差不超过0.5mm。
生理性钙化主要有松果体、大脑镰、床突间韧带和脉络膜丛等部位钙化。
生理性钙化的移位仅对颅内占位病变起提示作用。
2.脑DSA颈内动脉经颅底人颅后,先后发出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终支为大脑前、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极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等;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等。
这些分支血管多相互重叠,结合正侧位造影片容易辨认。
正常脑动脉走行迂曲、自然,由近及远逐渐分支、变细,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各分支走行较为恒定。
3.脑CT(1)颅骨及空腔: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
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低密度。
(2)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
尾状核头部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体部沿丘脑和侧脑室体部之间向后下走行。
丘脑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
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脑的外侧,呈楔形,自内而外分为苍白球和壳核。
苍白球可钙化,呈高密度。
豆状核外侧近岛叶皮层下的带状灰质为屏状核。
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内囊,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
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外囊。
(3)脑室系统:包括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含脑脊液,为均匀水样低密度。
双侧侧脑室对称,分为体部、三角部和前角、后角、下角。
(4)蛛网膜下腔: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https://img.taocdn.com/s3/m/8385feed9ec3d5bbfd0a74ae.png)
中脑上部层面
中脑前方为一对大脑脚,脚间池分开左右大脑脚;视束在视交叉后与大脑脚前散开; 导水管穿过中脑;背侧是中脑顶盖(四叠体板),四叠体板从背侧看为两排突起, 上面一对为上丘,下面一对为下丘;中脑前方为脚间池,两侧为环池,后方为四叠 体池。
1-额叶,2-颞叶,3-大脑脚 , 4-下丘,5-枕叶 , 6-外侧裂,7-视交叉 ,8-视 束,9-环池 ,10-四叠体池
侧脑室中部层面
此层面见侧脑室的额角、三角部;基底节的组成与CT相应层面相似,但 结构显示更清晰;外侧裂前是额叶,包括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外 侧裂后是颞叶,包括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再后是枕叶,前纵裂两 侧是额上回和扣带回,后纵裂两侧是枕叶。 1-额叶, 2-尾状核头部,3-内囊前肢, 4-内囊膝部,5-豆状核, 6-内囊后肢,7-外 囊 , 8-岛叶,9-脑, 10-颞叶,11-枕叶 , 12-前纵裂,13-侧脑室额角 ,14-透明 隔,15-外侧裂 , 16-三脑室,17侧脑室三角部,18-大脑内静脉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颅脑的应用解剖
(一)颅骨:颅顶骨和颅底骨 (二)脑: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 和延髓 (三)脑的被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四)脑室系统: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 室 (五)脑的血管:脑动脉系统、脑静脉
延髓层面
脑干从下到上分别是延髓、桥脑和中脑,通过小脑下脚(绳状体)、 小脑中脚(桥臂)、和小脑上脚(结合臂)与小脑相连。延髓的前 部为椎体束和橄榄核,前方是椎动脉。 1-延髓,2-小脑半球,3-枕大池 ,4-鼻甲,5-鼻中隔,6-上颌 窦,7-鼻咽顶后壁,8-枕骨髁突,9-斜坡,10-乳突,11-椎动脉
侧脑室上部层面
半球的外侧面从前到后是额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缘上回与顶下小叶 的角回,内侧从前到后是额上回、扣带回、胼胝体、扣带回峡、顶叶的楔 前回、顶枕裂、枕叶的楔回;尾状核体部和尾部紧贴侧 4-胼胝体膝部,5-尾状核体部, 6-侧脑室体部,7 -胼胝体压部
正常头颅CT、MRI图解
![正常头颅CT、MRI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cf50e9f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2.png)
颅缝
颅骨之间的连接处,CT上 表现为锯齿状的高密度影。
颅底孔道
颅底存在多个孔道,如圆 孔、卵圆孔、棘孔等,CT 上可以观察到这些孔道的 正常形态和大小。
脑组织在CT上的表现
灰质和白质
CT上灰质呈稍高密度影,白质呈 稍低密度影,两者之间的密度差
异较小。
基底节和丘脑
基底节和丘脑是大脑深部的重要结 构,CT上表现为对称性的稍高密 度影。
CT成像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的 衰减程度不同,通过探测器接收并转 化为可见图像。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可以更好地显 示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和病变。
数据采集与处理
通过滑环技术连续旋转扫描,获取多 个层面的数据,经计算机重建处理形 成三维图像。
MRI成像原理及技术应用
01
02
03
核磁共振现象
MRI利用人体内的氢质子 在强磁场中发生核磁共振 现象,产生信号经接收线 圈接收并转化为图像。
高血压性脑出血
CT平扫可见脑内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MRI对急性期脑出血不敏感,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平扫可见脑沟、脑裂、脑池内高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 号。
脑肿瘤
胶质瘤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可 见不同程度强化,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后明显强化。
颅缝和囟门
颅缝为颅骨之间的连接 处,呈锯齿状低信号影。 囟门为婴幼儿颅骨未闭 合的部分,MRI上显示 为软组织信号。
脑组织在MRI上的表现
1 2 3
灰质和白质
灰质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 号。白质在T1WI上呈稍高信号,在T2WI上呈稍 低信号。
最新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课件)-精品课件
![最新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课件)-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68c0f4763231126fdb11a7.png)
★ 脑脊液腔隙,T1低,T2高信号 ★ 颅神经,Ⅱ、Ⅴ 、Ⅶ、Ⅷ、Ⅸ ★ 脑血管流空信号 ★ 颅骨与软组织
正常表现(MRI冠状1)
冠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冠状2)
冠状位 T2WI
正常头颅平片(正位)
正常头颅平片(侧位)
正常蝶鞍(图)
蝶鞍测量
AB:8-16 mm(11.5) CD: 7-14 mm (9.5)
三、正常CT表现(平扫) 第一节
★ 颅骨及含气空腔 ★ 脑实质
◆ 皮质的CT值32~40HU,髓质的CT值 28~32HU
★ 含脑脊液的间隙:脑室、脑池、脑沟 ★ 非病理性钙化:发现率较X线平片高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
矢状位 T2WI
最新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课 件)-精品课件
检查技术
★ 普通X线摄影 ★ 计算机体层摄影(CT) ★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第一节
第一节
第一节
一、正常X线表现(平片1) 第一节
★ 头颅大小与形状 ★ 颅骨骨质、密度与结构
◆ 颅内板、外板、板障(静脉) ◆ 6岁以前常不能区分内外板 ◆ 顶骨孔(导静脉)
一、正常X线表现(平片2) 第一节
★ 颅缝与囟门 ◆ 新生儿六个囟门 ◆ 颅缝 ◆ 缝间骨 后囟和人字缝之间
一、正常X线表现(平片3) 第一节
★颅壁压迹 ◆ 脑回压迹 ◆ 脑膜中动脉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额顶骨矢状窦的两旁、 距中线2~3cm的范围内,大小变异很大 ◆ 板障静脉压迹:10岁以前少见 ◆ 导静脉压迹
颅脑影像学检查
![颅脑影像学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7264414a69eae009581bec73.png)
A
A
A
B
B
B
c
c
2、急性硬膜下血肿
桥 静 脉 或 静 脉 窦 损伤 所
致。 血 肿 位 于 硬 脑 膜 —— 蛛
网膜之间。
CT 表现:颅板下新月形 高密度影,占位效应轻。
慢性 硬膜 下血 肿
3、脑内血肿 CT表现:脑实质内圆形、椭圆形或不
规则形高密度影,伴水肿和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的适应症
脑血管疾病 脑肿瘤 脑内炎性病变 脑寄生虫病
颅 底 3D 重 建
矢状位 重建
CT血管造影
Angiography,CTA)
(CT
CTA是随着CT三维重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 种新的软件技术。特别是80年代末期,随 着螺旋CT技术的开发,3D-CT接近了DSA的 水平。
脑积水
阻塞性脑积水 “戴帽”现象 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
梗阻性 脑积水
常见颅内肿瘤MRI表现
胶质瘤
胶质瘤
胶 质 瘤
脑膜瘤
脑膜瘤
垂 体 腺 瘤
垂体腺瘤
DS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脑血管DSA正常解剖
脑血管DSA正常解剖
与CT有关的重要术语、概念及应 用技术
分辨率 CT值 窗技术 部分容积效应 伪迹
CT值
CT值(或称Housfield unit,Hu值或CT Number) 是CT图像专用密度计算单位,它用以区分组织 间的密度差 CT值并非是一个绝对值,而是组织之间进行比 较的相对值,实际上是组织对X线的吸收值 人体内因水的含量最高,故以水的吸收系数μ 为0,其他组织与其对比各有不同的值,但因真 正组织的值差别不大,为了容易区分,亨氏将 骨和气体之间的差别扩大到2000等份,即+ 1000~-1000
颅脑MRI基础知识
![颅脑MRI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55e9ba9ec3a87c24028c485.png)
常见磁共振扫序列
• DWI弥散加权成像:DWI脉冲序列的本质是单次激发的SE-EPI序列 (基于自旋回波的平面回波成像) • 临床应用:1、主要用于诊断早期的缺血性脑卒中。在脑梗后5分 钟,局部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细胞毒性水肿,自由水的弥散 受限,ADC值下降,在DWIl图像上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而其它 任何无创性检查技术至少7-8小时后才能显示阳性病灶。 • 2.DWI筛查恶性肿瘤也在临床实践中。
• 6、中等信号:在两者之间还有各种不同灰阶的信号,统称为中等信号。
• 7、T1权重图像(T1WI ):由于TR时间较短,MR图像中组织对比度主要由不同组织的T1时 间差异所致,这种短TR图像称之。 • 8、T2权重图像(T2WI ):由于TE时间较长,MR图像中组织对比度主要由不同组织的T2时 间决定,这种短TR图像称之。
常见磁共振扫序列
• 目前MRI检查时常规T1WI、T2WI仍是最基本的扫描序列。 • T2FLAIR、DWI对检出病变更敏感,且能检出病变组织水分子状态 的信息,可作为常规T1WI和T2WI的补充。 • 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了解脑内结构。 • T2WI检出病变较敏感,发现病变。
正常磁共振图像的特征
常见脑血管病MRI表现
• 病例分享: • 1、
常见脑血管病MRI表现
• 2、
常见脑血管病MRI表现
• 3、
常见脑血管病MRI表现
• 4、男,51岁。头痛、呕吐、右侧肢体瘫痪3小时。(发病3小时 CT及第3 天复查)。
常见脑血管病MRI表现
• 三、蛛网膜 下腔出血 • 、影像学特点:CT 平扫:脑脊液腔高密度影,以脑底池、纵裂池、 及外侧裂、额颞部脑沟最常见。CT平扫可显大多数的蛛网膜下腔 出血。MRI平扫T1WI上表现脑池及脑沟裂信号增高。T2WI呈高信 号,但难与脑脊液区别,FLAIR可显示常规CT不能显示的少量出血。
CT-MRI颅脑影像看片
![CT-MRI颅脑影像看片](https://img.taocdn.com/s3/m/c893c9b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4.png)
脑膜瘤X线表现
• 头颅平片 • 邻近颅骨可见颅骨内外板变薄、膨胀、吸
收 • 有骨质增生、硬化 • 颅板增厚等改变 • 血管造影 • 血供丰富 • 肿瘤均匀一致和持续强化 • 即为“肿瘤染色〞
第三十一页,共六十八页。
脑膜瘤CT表现
• 平扫
– 多表现为均匀略高密度或低密度 – 结节或肿块影 – 肿瘤钙化发生率约为15%
第四十九页,共六十八页。
脑梗死CT
图一
图二
图三
第五十页,共六十八页。
脑梗死MRI
T1WI
T2WI
DWI
第五十一页,共六十八页。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
• 穿支动脉堵塞引起深部脑组织小面积梗死
• CT
• 基底节区、丘脑、脑干 5-10mm • 小片状低密度区 • MRI
• 病灶显示 CT异常密度或MRI异常信号
• 病灶的强化表现
• 脑水肿〔brain edema〕
• 占位效应〔space occuping effect〕 • 脑积水〔hydrocephalus〕 • 脑萎缩〔brain atrophy〕
第十二页,共六十八页。
颅内肿瘤
第十三页,共六十八页。
胶质瘤〔Glioma〕
胶质瘤〔Glioma〕
• 恶性星形细胞瘤〔Ⅳ级〕 • 特点 • 三带-低密度中心、环形增强、水肿
CT
密度不均匀 分叶、水肿 坏死、出血 "囊状"、钙化
增强CT
弧形、轮状 不规则厚环 坏死、出血 中心不增强
第十八页,共六十八页。
胶质瘤〔Glioma〕
第十九页,共六十八页。
星形细胞瘤的多形性
第二十页,共六十八页。
颅脑影像学诊断
![颅脑影像学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79bbe57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7.png)
DW-
+C-
+C-
脑脓肿
T1W-
TRA
T2W-
TRA
FLAIR-
COR
DW-
+C-
+C-
脑脓肿
小脑脓肿
脑脓肿各期DWI表现
脑炎期
包膜期
吸收期
包
膜
期
脑脓肿
脑
脓
肿
与
转
移
转移瘤
瘤
图
像
吸
收
期
脑 脓
脑脓肿
肿
与
转
移
瘤
转移瘤
图
像
鉴别无意义
梗塞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塞的主要原因。
➢因血供中断,组织表现为缺血、水肿、变性、 坏死等。
Chiari's畸形MRI表现
▪ I型小脑扁桃体下疝超过枕大孔连线5mm,枕大 池缩小,可见脊髓空洞
▪ Ⅱ型小脑扁桃体和蚓部疝入椎管内,四脑室变 长下移,延髓受压变形,枕大孔扩大,伴显著 脑积水
▪ Ⅲ型延髓、小脑和四脑室均疝入椎管内,并见 颅底凹陷,颈椎畸形和脊膜脊髓膨出等
Chiari's畸形(I型)
*多平面/multi-plane *多方位/multi-position *无损伤/ no damage
▪ 颅内肿瘤 ▪ 脑血管疾病 ▪ 颅脑损伤 ▪ 感染性疾病 ▪ 脱髓鞘疾病 ▪ 先天性颅脑畸形
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ICT
▪ 基本MRI表现:
▪ 占位征象 ▪ 信号异常 ▪ 脑水肿 ▪ 脑积水 ▪ 脑疝
梗塞——慢性期
➢梗塞发生2周后 ➢MR呈两种表现,一种表现为局部脑萎缩,另一 种表现为脑萎缩并形成囊性脑软化 ➢T1和T2显著延长,DWI为低信号 ➢血脑屏障恢复,病灶无强化
头颅MRI_—基础知识
![头颅MRI_—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ca4b12e9e314332386893ab.png)
中央沟
大 脑 外 侧 裂
头颅MRI_—基础知识
半卵圆
中心
上
层
中央沟
额叶
面
中
央
沟
顶叶
位
置
头颅MRI_—基础知识
中央沟
脑 放射冠 室
额叶
层
面
中
央
沟
顶叶
位
置
头颅MRI_—基础知识
额叶
岛叶 颞叶
尾状核 外囊 豆状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 底 节
内囊 区
与
丘脑 枕
叶
范
枕叶
头颅MRI_—基础知识
围
大脑外 侧裂
头颅MRI_—基础知识
正常轴位 T2Flair
头颅MRI_—基础知识
正常轴位 T1Flair
头颅MRI_—基础知识
弥散加权成像(DWI)
• 弥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的不 规则随机运动,单位是mm2/s;
• MR弥散成像的宏观表现用表观弥散系 数 ADC 表 示 , 正 常 组 织 的 ADC 值 在 6~8×10-4mm2/S。
头颅MRI_—基础知识
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 所表现的ADC值是相对稳定的;
脑梗死发生时,首先是细胞毒性水肿,细胞 内水份增加,水分子的弥散受限制,即ADC值 降低,故弥散加权成像上病灶表现为高信号, 而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在脑梗死后期,细 胞破裂和血管源性水肿,水分子的弥散又恢复 正常,表现为弥散加权上高信号逐渐减低, ADC值逐渐增高,在1周至10天左右恢复正常, 即假正常化。一般DWI 上信号恢复慢于ADC的 恢复,当DWI仍是高信号,而ADC未见低信号 是,即为亚急性期。
颅脑MRI读片入门
![颅脑MRI读片入门](https://img.taocdn.com/s3/m/7427ffe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d.png)
脑膜MRI图像上可观察到硬膜外、硬膜下或蛛网膜下腔异常信号,脑室系统MRI 图像上可观察到脑室扩大或变形等表现。
脑膜及脑室系统异常诊断
根据脑膜及脑室系统异常影像表现,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可对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疾病进行诊断。
05 颅脑MRI读片技巧与注意 事项
脑干和小脑解剖结构
脑干
连接大脑与脊髓的桥梁,包括延 髓、桥脑和中脑等部分,控制基 本生命功能如呼吸、心跳等。
小脑
位于大脑后下方的小脑半球,负 责协调运动、平衡和姿势控制。
颅神经解剖结构
01
02
03
04
第1对颅神经(嗅神经):负 责嗅觉。
第2对颅神经(视神经):负 责视觉。
第3对颅神经(动眼神经): 控制眼球运动和瞳孔反射。
无增厚或粘连。
脑室系统(侧脑室、第三脑 室、第四脑室)的大小、形 态、位置正常,无异常信号。
脑池及脑沟的大小、形态正常, 无异常信号。
04 颅脑MRI异常影像表现及 诊断
大脑异常影像表现及诊断
大脑异常影像表现
大脑MRI图像上可观察到脑实质内异 常信号、脑回肿胀、脑沟变浅等表现 。
大脑异常诊断
根据大脑异常影像表现,结合患者病 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 对脑梗死、脑炎、脑肿瘤等疾病进行 诊断。
颅神经MRI正常影像表现
颅神经MRI影像显示颅神经走行自然,无异常信号。
各颅神经(视神经、嗅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 听神经)的大小、形态、位置正常,无异常占位病变。
颅底孔裂及通道无狭窄或闭塞。
脑膜及脑室系统MRI正常影像表现
脑膜MRI影像显示脑膜(硬脑 膜、蛛网膜、软脑膜)光滑,
幼儿正常颅脑MRI表现ppt课件
![幼儿正常颅脑MRI表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1c010f43323968001c922c.png)
MR基本术语
• 血管流空影 血管走行径路,显示为低信号;
• 多方位 矢状位 sag 冠状位 cor 横轴位 tra 任意斜位 oblique;
5
• 加权(又称权重,weighted):“偏重于”的意思。 组织的各方面特征(包括质子密度,T1值,T2
值)均对MR信号有贡献,不可能得到纯粹反映组织 某一特征的图像。
所以“加权”就是突出某种特征,抑制其它特 征,T1WI (T1 weighted image ) ,T2WI(T2 weighted image
) , DWI ,SWI,等等 。
6
7
MRI 主 要 优 势
8
9
10
1,软组织分辨率高: 脑组织、肌肉、韧带、软骨、半月板等 显影优良,图像层次丰富。
11
12
13
14
15
16
2,侦测病变敏感,尤其对组织含水量变化: 椎间盘变性; 新鲜、陈旧性骨折的鉴别; 早期病变(超急性期脑梗死、恶性肿瘤) 的发现等。
17
18
19
20
3,无X线辐射危害: 磁共振成像因素
1,外在因素 Radio Frequency Wave (射频脉冲); Magnetic Field (磁场);
Ⅰ,Ⅱ级预后较好;Ⅲ, Ⅳ级预后差
70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71
脑白质损伤
(white matter damage)
出血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 囊性 (cPVL) --- 弥散性(dPVL)
72
脑白质损伤-出血(WMD-H)
8d 20d
73
脑白质损伤-出血(WMD-H)
新生儿颅脑MRI(3)—正常颅脑MRI表现及常见疾病
![新生儿颅脑MRI(3)—正常颅脑MRI表现及常见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108331c451e79b8969022657.png)
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由于各种围产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 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称之为缺氧 缺血性脑病 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 缺氧是发病的核心
T1WI
T2WI
常见病变MRI信号
出血
梗塞
水肿
囊腔
T1WI
高
低
低
低
T2WI
低
高
高
高
T1WI
T2WI
足月儿与早产儿正常脑MRI
早产儿脑特点 28w •皮层薄, 迂曲条带状
•白质含水量较多,T2 •脑室大, 脑外间隙宽
38w
新生儿常见脑损伤
➢ 颅内出血--- SAH/SDH/EDH; GMH/IVH/IPH ➢ 脑白质损伤--- 出血; CPVL/DPVL ➢ 脑 病--- HIE/BE/HE/ME ➢ 脑梗塞--- NCI ➢ 颅内感染--- 细菌性脑膜炎 ➢ 脑 积 水--- 出血/PM后
细菌性脑膜炎
皮层受累---大肠埃希菌 脑梗死---阴沟肠杆菌 脑脓肿---白色念珠菌感染
脑积水(hydrocephalus)
➢ 分布 --- 多为双側对称 ➢ 原因 --- 多见于化脑及IVH晚期 ➢ 分类 --- 非交通性:阻塞部位---室间孔;导水管;中央孔或侧
孔 MRI改变---脑室明显扩张, 脑外间隙小
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硬膜外出血(EDH)
EDH特点 • 颅骨与硬膜之间 • 梭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影像学表现(三)颅脑MRI---影像诊断基础
颅脑MRI
1.脑实质:脑髓质与脑皮质相比,含水量少而含脂量多,在T1WI 上脑髓质信号高于脑皮质,在T2WI上则低于脑皮质。
脑实质内有一些铁质沉积较多的核团如苍白球、红核、黑质及齿状核等,在高场T2WI 上呈低信号。
基底核内靠侧脑室,外邻外囊,在豆状核与尾状核、丘脑之间有内囊走行。
由于MRI无骨伪影干扰,颅后窝显示清楚。
2.脑室、脑池、脑沟:其内均含脑脊液,在T1WI上为低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
3.脑神经:高分辨率MRI多能清晰显示脑神经。
以T1WI显示为佳,呈等信号强度。
在颅底层面可以显示八对脑神经;在蝶鞍层面能够显示第五对脑神经;在鞍上池显示第三、四对脑神经。
4.脑血管:动脉因其血流迅速造成流空效应,常显示为无信号区,静脉血流速度慢而呈高信号。
MRA和MRV可以直接显示颅内血管的位置、分布与形态。
5.颅骨与软组织:头皮和皮下组织含大量的脂肪,在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颅骨内外板、硬脑膜、乳突气房、含气鼻窦等结构几乎不含或少含质子,均无信号或呈低信号;颅骨板障内含脂肪较多,且其中的静脉血流较慢、亦呈高信号。
磁共振技术如扩散张量成像能显示脑白质纤维。
磁敏感加权成像
显示脑内微小静脉较好。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