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学课件第八章步态分析
合集下载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医学课件
儿童生长发育中的步态分析
儿童脑瘫
儿童脑瘫患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剪刀样步态等。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表现为双下肢不等长、跛行等。
05
步态分析的未来发展
步态分析和其他康复技术的结合
步态分析与物理治疗技术的结合
01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步态分析将更加注重与物理治疗技术的
步态周期与步态阶段
步态周期
指行走过程中一个完整的步行周期,通常被分为支撑相和摆 动相两个阶段。
步态阶段
包括首次触地、承重期、后蹬期、支撑中期、支撑末期、摆 动前期、摆动中期和摆动末期。
步态基本要素
步长
指一次步行周期中左右脚着地两点 之间的距离。
步宽
指行走时两足间的横向距离。
步频
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步态分析可以提供关于个体行走能力、行走姿态、行走速度 、步数等信息,帮助医生、康复治疗师等评估患者的行走功 能。
步态分析的发展历程
步态分析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医学技术和计算机技 术的发展,步态分析技术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步态分析技术运用计算机视觉、生物力学等手段,能 够实现大批量、快速、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02
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行走功能和障碍程度,进而
制定出更加科学和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步态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康复治疗效果,以及监测患者康复进
03
展情况,为医生提供客观和准确的依据。
未来步态分析与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
01
未来步态分析将不断深入研究,拓展其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范围,包括在脑瘫 、截瘫、骨关节炎等疾病中的应用。
康复医学 - 步态分析医学 课件
康复评定 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之步态分析(康复护理课件)
Ⅲ级:需监护或言 语指导 Ⅳ级:平地上独立
Ⅴ级:完全独立
能行走,但不能正常或不够安全,需1人监护或用言语指导, 但不接触身体。
在平地上能独立行走,但在上下斜坡、在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或 上下楼梯时仍有困难,需他人帮助或监护
在任何地方都能独立行走。
4 实验室步态分析
主要观察步态的距离和时间参数特征, 运动学分析 如步长、跨步长、步频、站立相和摆动相
3 胫前肌无力步态
胫前肌无力时,由于踝背伸肌无力 ,患侧下肢表现为足下垂, 摆动期使髋膝屈曲角度加大,以防 止足拖地,又称跨阈步态。
4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由于伸膝肌无力,行走时患腿在支撑期 不能保持伸膝稳定, 患者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 ,使膝被动伸直,患者在支撑期常俯身用 手按压大腿,以便使膝伸直。
11 臀大肌无力步态
臀大肌无力时,伸髋障碍 躯干用力后仰,重力线通过髋关节 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 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形成仰无力时(髋外展肌群无力),髋无力外展,不能
维持髋的侧向稳定, 故患者在支撑期使身体向患侧弯,以依靠内收肌来维持 稳定,同时防止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向前摆动。 如果双侧臀中肌均无力,步行时上身左右摇摆,形如鸭 子走步,又称鸭步。
步态周期 步态分析的概念与目的
步态分析常用参数 步态分析的方法
步态
- 步态——是指行走时人体的姿态,它是人体结 构与运动调节系统,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 表现,是诸多独立性功能的基本要素之一。
步行周期
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 间或过程,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站立相(支撑相)
从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 足尖离地的过程,
疼痛 步态
如患侧负重时疼痛,患者常缩短 患腿支撑相,以减轻疼痛,表现为 短促步。
(精品课件)康复评定技术(第2版)——第八章 步态分析
评定方法
观察法
➢ 又名目测分析法,指由检查者用肉眼观察受试者的 行走过程,根据所得的印象或按照一定的观察项目 逐项评定,并作出定性分析的结果。
观察法
病史回顾
体格检查
步态观察
记录
目测分析法注意事项
➢ 患者需充分暴露下肢,以便完整观察各个关节的 活动。
➢ 评定者选择的位置,能清楚地观察患者的行走。 ➢ 患者需来回行走若干次,以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步幅
➢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 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用cm表示, 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足偏角
➢ 指在行走中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底中心线所形成的夹 角,通常用°(度)表示,健全人约为6.75° 。
步长时间
➢ 指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跟着地的平均时间, 通常用时间单位秒(s)表示,约为0.5s左右。
摆动中期
➢ 指膝关节从最大屈曲位继续向前摆动至该侧小 腿与地面垂直时的时段。
摆动末期
➢ 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位继续向前减速运动至该侧足 跟再次着地之前的时段,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 期的15%。
第二节 步态分析评定
评定目的
➢ 判断有无步态改变及异常步态的性质、程度,为制订 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 确定患者有无必要进行耐力和步行速度方面的训练。 ➢ 了解使用假肢和矫形器的情况,是否需要调整。 ➢ 对治疗前后的步态进行比较,评价康复疗效。
截瘫步态
脑瘫步态
➢ 脑瘫患者根据神经损害的特点,分为痉挛型和共济 失调型。痉挛型患者常见小腿肌肉痉挛导致足下垂 和足外翻或足内翻、股内收肌痉挛导致摆动相足偏 向内侧、腘绳肌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等,表现为踮 足剪刀步态。
脑瘫步态
步态的分析PPT课件
组成: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分为支 撑相(站立相)和摆动相(迈步相)
11
支撑相(Stance Phase) 指下肢接触地 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 60%
摆动相(Swing Phase) 指足离开地面 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步 行周期的40%
12
13
以右足为例
右足趾离开地面的瞬间标志着站立相结 束,迈步相开始,站立相和迈步相的时 间比例和步行的速度有一定关系,如果 速度加快,迈步相的时间延长,站立的 时间缩短。
6
步态分析目的
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康复疗效提 供客观依据
确定异常步态的原因 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比较不同辅助具、矫形器、下肢矫形手
术的作用及对于步态的影响
7
适应证
用于所有疾病或外伤导致的行走障碍或 步态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卒中、脑外伤、 脑瘫、帕金森氏病、小脑病变
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 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踝 扭伤、下肢不等长等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 面接触瞬间的一段时间,即一 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下肢足趾 离地,为双支撑期,是重心由 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
膝关节于站立相达到其最大屈 曲角度标志着支撑腿有效地承 受了体重,故又称为承重期
此时人体重心处于行走时的最 低点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10%-15% 19
阶段3支撑相中期 (mid stance)
17
阶段1:首次着地Initial Contact (Heel Strike足跟着地)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 始,指足跟或足底的其 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 触的瞬间
骨盆旋前5°,髋关节屈 曲30°,膝和踝保持中 立位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0-10%
11
支撑相(Stance Phase) 指下肢接触地 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 60%
摆动相(Swing Phase) 指足离开地面 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步 行周期的40%
12
13
以右足为例
右足趾离开地面的瞬间标志着站立相结 束,迈步相开始,站立相和迈步相的时 间比例和步行的速度有一定关系,如果 速度加快,迈步相的时间延长,站立的 时间缩短。
6
步态分析目的
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康复疗效提 供客观依据
确定异常步态的原因 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比较不同辅助具、矫形器、下肢矫形手
术的作用及对于步态的影响
7
适应证
用于所有疾病或外伤导致的行走障碍或 步态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卒中、脑外伤、 脑瘫、帕金森氏病、小脑病变
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 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踝 扭伤、下肢不等长等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 面接触瞬间的一段时间,即一 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下肢足趾 离地,为双支撑期,是重心由 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
膝关节于站立相达到其最大屈 曲角度标志着支撑腿有效地承 受了体重,故又称为承重期
此时人体重心处于行走时的最 低点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10%-15% 19
阶段3支撑相中期 (mid stance)
17
阶段1:首次着地Initial Contact (Heel Strike足跟着地)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 始,指足跟或足底的其 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 触的瞬间
骨盆旋前5°,髋关节屈 曲30°,膝和踝保持中 立位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0-10%
躯体功能评定—步态分析(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二、步态分析
(一)方法 1、定性分析 通常采用目测观察的方法获得
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经验进行分析。 2、定量分析 需要简单仪器或高科技设备采
集数据和分析步态的运动学和运动学特征。
(二)观察要点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步行周期 步行节律 疼 痛 膝关节 踝关节 足
测定时间参数
病人在规定距离的道路上行 走,用秒表计时,实测行走 距离不少于10米
步态分析
一、概述
(一)定义
人体在行走时的姿态 通过髋、膝、踝、足趾的一系列连续活动 身体沿着一定方向移动的过程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骨 骼肌肉系统的协调工作
(二)正常步态的特征
稳定性
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来取得最大的身体重心稳定
周期性和节律性
两侧下肢交替摆动,重复相同过滑石粉或墨水使病人行走 时能在规定走道上或地面铺 的白纸上留下足印
(三)临床常见异常步态
1、肌痉挛步态 2、肌无力步态 3、关节强直步态 4、蹒跚步态 5、慌张步态
1、肌痉挛步态 1)偏瘫步态
2)截瘫步态
2、肌无力步态 1)臀大肌无力 2)臀中肌无力 3)胫前肌无力
使躯干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协调性
全身各关节、肌肉的参与,大脑对这些组织的控制
个体差异
后天经学习而获得,并随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而 有所差异
(三)步态分析的对象
有步行障碍的病人
– 神经系统
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损伤 –中风、头部外伤、脑性瘫痪、脑肿瘤、脊髓损伤、脊髓 炎、尺、桡、胫、腓神经损伤等
4、蹒跚步态
– 小脑共济失调,步行摇晃不稳,不 能走直线,状如醉汉,又称酩酊步
5、慌张步态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医学课件
测力台与肌电测量法
测力台
通过测量地面反作用力,评估患者的行走力量和平衡能力。
肌电测量
通过测量肌肉活动,评估患者的肌肉活动和力量。
步态分析仪的优缺点及选择使用
优点
可以对步态进行全面、客观的分 析,有助于精准评估患者的行走
状态,为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缺点
设备成本较高,操作复杂,需要 专业人员进行分析。
小儿麻痹后遗症异常步态的康复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等因素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小儿麻痹后遗症异常步态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关节畸形、步态不稳等,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应采取综合手段,包括物理治疗、矫形器治疗、手术治疗等。同时,还需关注 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
步态分析的应用
康复医学
步态分析是康复医学中常 用的评估方法之一,用于 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康 复效果。
临床诊断
通过对异常步态的分析, 有助于医生对神经系统、 肌肉骨骼系统等疾病进行 诊断。
生物力学研究
步态分析可用于研究人体 的运动规律和生物力学特 征,为运动员、军人等特 殊人群提供训练指导。
02
正常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
01
步长与步幅
正常步态具有适当的步长和步幅。步长是指每次步行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步幅是指一次步行中脚底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这些参数能够反映个体
的行走速度和稳定性。
02
步态周期
正常步态具有稳定的周期性。一个步态周期包括支撑期和摆动期两个阶
段。支撑期是脚与地面接触的阶段,而摆动期是脚离地并向前移动的阶
常见异常步态的康复治疗方案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医学课件
康复方案
加强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 练等,以恢复正常步态模式。
膝关节置换术后步态恢复
步态特点
步速减慢、步长缩短、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减小、患 侧单支撑期时间延长等。
康复方案
加强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训练、步态 训练等,以恢复正常步态模式,并注意防止膝关节过度 屈曲和过度伸展。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技术进展
机器人辅助技术
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步态训练 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提
高步态训练的效果和效率。
步态训练模式创新
通过机器人辅助技术,开发多种步 态训练模式,满足不同患者的康复 需求。
步态训练效果评估
利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步态训练 效果进行定量评估,为康复方案调 整提供依据。
踝关节扭伤后步态调整
步态特点
患侧踝关节跖屈角度减小、步速减慢、步长缩短、患侧单支 撑期时间延长等。
康复方案
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关节稳定性训练、平衡训练 、步态训练等,以恢复正常步态模式,并注意防止再次扭伤 。同时,可使用支具或贴扎等辅助治疗方法。
步态分析中辅助技术应用与发 展趋势
Chapter
作用
指导康复治疗方案制定,评估康复治疗效果,预防步行障碍发生。
步态异常类型及影响因素
异常类型
包括痉挛步态、共济失调步态、偏瘫步态等。
影响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疼痛、心理因素等。
03
步态分析评估方法与技术
Chapter
临床观察法
直接观察
医者直接观察患者行走过程中的异常表现,如姿势 、步态、步速等。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医学课件
汇报人: 2023-11-25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课件
及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
电生理法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肌 肉功能、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等方 面,为步态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
依据。
04
步态分析实践应用
临床诊断
判断疾病或损伤类型
通过对步态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系统 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以便进行针对性治 疗。
监测病情变化
人体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控制身体 的自主和意识活动。
外周神经系统
包括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传递信息到肌肉和器官。
自主神经系统
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 感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和 腺体的活动。
人体运动系统
骨骼肌系统
负责身体的自主运动和保护,包 括四肢肌肉和躯干肌肉。
筋膜系统
包括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提 供肌肉和骨骼之间的连接和保护
未来的步态分析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包括康复医学、神经科 学、生物力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以共同推进步态分析技术的发
展。
未来的步态分析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隐私保护,例如通过开发更加便 捷、舒适的传感器设备,以减少患者的负担并提高数据采集的可靠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在疾病或损伤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病 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鉴别诊断
通过对步态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鉴别诊断出患者所患疾病的 具体类型,从而进行精准治疗。
康复疗效评估
评估治疗效果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步态分析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帮助 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指导科学运动
通过对步态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为运动者提供科学运动的建议,指导运动 者如何调整自己的步态以避免运动损伤,同时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电生理法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肌 肉功能、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等方 面,为步态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
依据。
04
步态分析实践应用
临床诊断
判断疾病或损伤类型
通过对步态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系统 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以便进行针对性治 疗。
监测病情变化
人体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控制身体 的自主和意识活动。
外周神经系统
包括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传递信息到肌肉和器官。
自主神经系统
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 感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和 腺体的活动。
人体运动系统
骨骼肌系统
负责身体的自主运动和保护,包 括四肢肌肉和躯干肌肉。
筋膜系统
包括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提 供肌肉和骨骼之间的连接和保护
未来的步态分析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包括康复医学、神经科 学、生物力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以共同推进步态分析技术的发
展。
未来的步态分析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隐私保护,例如通过开发更加便 捷、舒适的传感器设备,以减少患者的负担并提高数据采集的可靠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在疾病或损伤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病 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鉴别诊断
通过对步态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鉴别诊断出患者所患疾病的 具体类型,从而进行精准治疗。
康复疗效评估
评估治疗效果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步态分析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帮助 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指导科学运动
通过对步态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为运动者提供科学运动的建议,指导运动 者如何调整自己的步态以避免运动损伤,同时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康复评定 步态分析最新医学PPT课件
1
2
3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 及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
4
步态是一个人的行走模式, 即行走时的表现形式。 正常人步态是通过骨盆、髋、 膝、踝和足趾部一系列活动 完成的,躯干则基本保持在 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有赖 于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 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 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 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 被代偿或掩盖。
骨盆:以脊柱为轴前后旋转,同时有轻度前、后倾 及一侧骨盆上、下运动。 上肢:交替前后摆动。
11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
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 社区行走能力:以一定速度连续行走 500米。(1.1~1.5m/s)
12
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
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每一侧下肢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支撑相)
和迈步相(摆动相)两个阶段。
25
◦ 摆动末期: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 摆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 主要肌肉:腘绳肌、胫前肌、臀大肌、 股四头肌
26
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正常人平均自然步 频95-125步/min; 步速: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 速1.2m/s;
27
步长: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的纵向直线距离, 步长与身高成正比,正常人两侧步长基本相等,约为 50-80cm;左右步长的不一致性是反映步态不对称的 敏感指标;
22
◦ 摆动前期:为第二个双支撑期,对侧下肢 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的时间。 蹬离期:即站立末期和迈步前期。将身 体推向前、上方。 主要肌肉:小腿三头肌
2
3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 及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
4
步态是一个人的行走模式, 即行走时的表现形式。 正常人步态是通过骨盆、髋、 膝、踝和足趾部一系列活动 完成的,躯干则基本保持在 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有赖 于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 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 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 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 被代偿或掩盖。
骨盆:以脊柱为轴前后旋转,同时有轻度前、后倾 及一侧骨盆上、下运动。 上肢:交替前后摆动。
11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
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 社区行走能力:以一定速度连续行走 500米。(1.1~1.5m/s)
12
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
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每一侧下肢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支撑相)
和迈步相(摆动相)两个阶段。
25
◦ 摆动末期: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 摆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 主要肌肉:腘绳肌、胫前肌、臀大肌、 股四头肌
26
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正常人平均自然步 频95-125步/min; 步速: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 速1.2m/s;
27
步长: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的纵向直线距离, 步长与身高成正比,正常人两侧步长基本相等,约为 50-80cm;左右步长的不一致性是反映步态不对称的 敏感指标;
22
◦ 摆动前期:为第二个双支撑期,对侧下肢 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的时间。 蹬离期:即站立末期和迈步前期。将身 体推向前、上方。 主要肌肉:小腿三头肌
康复评定学课件第八章步态分析
三、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
(五)老年步态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退化。正常老
年人的步行能力与认知功能、感觉功能、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和肌肉力量密切相关,通常表现为步行速度 减慢、步幅缩短,并且能量消耗增加。
四、其他异常步态
(一)奇异步态 不能用已知步态解释者应考虑是否为病症性步态,
其特点是动作表现不一致,有时用更慢更费力的方式 完成步行动作,与肌力检查不一致。 (二)癔症步态
四.步态分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禁忌证 (1)严重心肺疾病; (2)下肢骨折未愈合; (3)检查不配合者。
第二节 正常步态
正常步态是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通过骨 盆、髋、膝、踝以及足趾的一系列活动而完成的。
正常步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协调性、周期性和 节律性、方向性及个性差异性。
正常人行走时全身各部位都在进行关联活动,如 行走时肩部、双下肢、脊柱以及骨盆的同步运动。
实践训练
进行正常和各种异常步态的分析判断。建筑工 在受伤之前健康,后因事故导致胫骨骨干骨折后佩 戴石膏,拆掉石膏后,该建筑工在步态支撑前期足 跟不能着地,摆动相过度屈髋、屈膝、支撑相末期 显示过度足跟抬起,试分析此步态产生的原因。
谢 谢!
高等教育出版社
Higher Education Press
(二)摆动相
摆动相是指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足 趾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时期,单位为s,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 的40%。
1.摆动早期:足趾离地后,到该腿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60%~ 70%步行周期),整个下肢立即加速向前摆动的时期,故此期又称 为加速期。此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离开地面(称为足廓清),以 确保下肢向前摆动,足趾不为地面所绊。
步态分析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步态分析基本时-空参数
1.步长(steplength)步长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至 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通常用 cm 表示,健全人平地 行走时,一半步长为 55~85cm。
步态分析基本时-空参数
2.步幅(stridelength)步幅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 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又称跨步长,用 cm 表示, 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步态分析基本时-空参数
7.步频(cadence)步频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通常用 steps/min 表示。一般健全人通常步频为 95~125steps/mino 8.步速(velocity)步速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通常用 m/min 表示。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为 65~95m/min。
步态分析基本时-空参数
3.步宽(stridewidth)步宽指在行走中双侧足中线间的距 离,用 cm 表示,健全人约为(8±3.5)cm。 4.足偏角(footangle)足偏角指在行走中人体前进的方 向与足底中心线所形成的夹角,通常用(度)表示,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约为 6.75。
步态分析基本时-空参数
5.步长时间(steptime)步长时间指行走时,一侧足跟着 地至对侧足跟着地的平均时间,通常用时间单位秒(s)表示, 约为 0.5s。 6.步行周期(gaitcycle)步行周期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 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用的时间,通常用时间单位秒(s) 表示。一般成年人的步行周期为 1~1.32s。
1.步长(steplength)步长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至 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通常用 cm 表示,健全人平地 行走时,一半步长为 55~85cm。
步态分析基本时-空参数
2.步幅(stridelength)步幅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 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又称跨步长,用 cm 表示, 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步态分析基本时-空参数
7.步频(cadence)步频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通常用 steps/min 表示。一般健全人通常步频为 95~125steps/mino 8.步速(velocity)步速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通常用 m/min 表示。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为 65~95m/min。
步态分析基本时-空参数
3.步宽(stridewidth)步宽指在行走中双侧足中线间的距 离,用 cm 表示,健全人约为(8±3.5)cm。 4.足偏角(footangle)足偏角指在行走中人体前进的方 向与足底中心线所形成的夹角,通常用(度)表示,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约为 6.75。
步态分析基本时-空参数
5.步长时间(steptime)步长时间指行走时,一侧足跟着 地至对侧足跟着地的平均时间,通常用时间单位秒(s)表示, 约为 0.5s。 6.步行周期(gaitcycle)步行周期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 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用的时间,通常用时间单位秒(s) 表示。一般成年人的步行周期为 1~1.32s。
【医学PPT】康复评定技术——步态分析
指贯穿一侧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 称的夹角。
医学知识交流
步行周期
首次着地 (足跟着地)
承重反应 (足放平)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足跟离地)
迈步前期 (足趾离地)
迈步初期 (加速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减速期)
骨盆 5°旋前
11
关节运
髋关节
30°屈曲
动角度 膝关节 0°
踝关节 0°
5°旋前 中立位 5°旋后 5°旋后 5°旋后 中立位 5°旋前
5分:监护或准备——可步行50m,但需要他人 监护、提示及做行走前的准备工作,或能独立 步行17m达到室内活动的功能水平。
医学知识交流
17
FIM
4分:最小量帮助——需他人轻轻地用手接触 或偶尔帮助。患者至少独立完成75%的50m行 进动作。
3分:中等量帮助——需他人轻轻地上提患者身 体。至少独立完成50%~74%的50m行走动作。
曲
曲
~0°
30°屈曲
30°屈曲 ~0°
0°
医学知识交流
12
步态分析
1. 了解病史 2. 体检
肌力、ROM、肌张力、本体感觉以及周 围神经检查。 3. 步态观察
总接归纳,分析异常点的产生原因。
医学知识交流
13
观察内容
步态的总体情况 步行节奏、对称性、流畅性、重心偏移、
躯干在行走中的趋向性、上肢摆动、辅助器具的 使用、行走中的神态等。 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特点 观察身体各部位的情况
康复评定技术— —步态分析
1
医学知识交流
2
基本概念
步行: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行机体的人体特 征性活动。
步态: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
医学知识交流
步行周期
首次着地 (足跟着地)
承重反应 (足放平)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足跟离地)
迈步前期 (足趾离地)
迈步初期 (加速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减速期)
骨盆 5°旋前
11
关节运
髋关节
30°屈曲
动角度 膝关节 0°
踝关节 0°
5°旋前 中立位 5°旋后 5°旋后 5°旋后 中立位 5°旋前
5分:监护或准备——可步行50m,但需要他人 监护、提示及做行走前的准备工作,或能独立 步行17m达到室内活动的功能水平。
医学知识交流
17
FIM
4分:最小量帮助——需他人轻轻地用手接触 或偶尔帮助。患者至少独立完成75%的50m行 进动作。
3分:中等量帮助——需他人轻轻地上提患者身 体。至少独立完成50%~74%的50m行走动作。
曲
曲
~0°
30°屈曲
30°屈曲 ~0°
0°
医学知识交流
12
步态分析
1. 了解病史 2. 体检
肌力、ROM、肌张力、本体感觉以及周 围神经检查。 3. 步态观察
总接归纳,分析异常点的产生原因。
医学知识交流
13
观察内容
步态的总体情况 步行节奏、对称性、流畅性、重心偏移、
躯干在行走中的趋向性、上肢摆动、辅助器具的 使用、行走中的神态等。 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特点 观察身体各部位的情况
康复评定技术— —步态分析
1
医学知识交流
2
基本概念
步行: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行机体的人体特 征性活动。
步态: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
《步态分析》PPT课件
(6)足尖离地:自步行周期的60%开始,身体的重心线移到踝关节前 方, 足趾用力着地,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偏瘫 患者由于下肢痉挛,足下垂、内翻,下肢分离运动不充分,所以不能 较好地完成此动作,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10
精选课件ppt
双支撑相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 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 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 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 行周期的20%,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 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 变为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 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20
精选课件ppt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3.髂腰肌(iliopsoas) 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 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为对抗髋关节伸展, 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 关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 动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4
精选课件ppt
步长(STEP LENGTH)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 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下图示Ⅰ ,通常 用cm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 80cm。个体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 长也大。
5
精选课件ppt
步幅和步宽
步幅(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 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 或跨步长,如上图示Ⅱ,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 两倍。
步态分析
10
精选课件ppt
双支撑相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 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 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 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 行周期的20%,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 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 变为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 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20
精选课件ppt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3.髂腰肌(iliopsoas) 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 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为对抗髋关节伸展, 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 关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 动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4
精选课件ppt
步长(STEP LENGTH)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 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下图示Ⅰ ,通常 用cm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 80cm。个体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 长也大。
5
精选课件ppt
步幅和步宽
步幅(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 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 或跨步长,如上图示Ⅱ,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 两倍。
步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训练
进行正常和各种异常步态的分析判断。建筑工 在受伤之前健康,后因事故导致胫骨骨干骨折后佩 戴石膏,拆掉石膏后,该建筑工在步态支撑前期足 跟不能着地,摆动相过度屈髋、屈膝、支撑相末期 显示过度足跟抬起,试分析此步态产生的原因。
谢 谢!
高等教育出版社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摆动中期: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腿与地面垂直时(70%~ 85%步行周期)。保证足与地面的距离仍是该期的主要目的。
3.摆动后期: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 前(85%~100%步行周期),摆到身体前方的下肢,在足跟着地 前逐渐减缓其摆动速度,该时期又称为减速期,为下一个步行周期 做准备。
三、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
(二)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 髋关节屈曲挛缩 • 膝关节屈曲挛缩 • 踝跖屈曲挛缩
三、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
(三)短腿步态
图8-13 短腿步态
三、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
(四)假肢步态 截肢穿戴假肢后的步态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残端
长度、截肢平面、假肢安装调整的合适程度、行走训 练是否恰当、假肢结构和性能等,其中截肢平面是影 响患者步态的关键。步行实验的结果显示,膝下假肢 步行能力最好,膝关节离断假肢较好,膝上假肢尚可, 而髋关节离断假肢及一侧膝上另一侧膝下假肢为差, 双侧膝上假肢的步行能力最差。
二、客观分析
(一)时间参数的测量与分析 (二)距离参数的测量与分析 (三)关节运动角度的测量技术 (四)动力学参数的测量与分析 (五)三维步态分析系统
第四节 常见异常步态模式的评定
一、异常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
(一)两侧不对称 (二)步频较低 (三)站立期短
二、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一)外周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二)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二、步行阶段的划分
正文(黑体24pt,行距36pt)
图8-5 步态周期示意图
(一)支撑相
支撑相是指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阶段,即从足跟着 地到足趾离地的时期,该时期约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
1.支撑早期:足跟着地到全足放平时期,也称为站立早期。在此时 期,足底吸收地面的冲击,并开始承重。也称为缓冲期或者站立早 期,为步态周期的0~15%的时间段。为第一个双支撑相。
癔症步态常表现为步态蹒跚、奇异、各种各样, 无固定形式,下肢肌力虽佳,但不能支撑体重,向各 个方向摇摆而似欲跌倒,但罕有跌倒致伤者。各种检 查方式均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体征。
思考题
1.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及其定义是什么? 2.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有哪些,如何在临床选择适 宜的步态分析方法进行步态分析? 3.常见的异常步态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1.确定步态是否异常、分析步态异常的原因 2.制订治疗和训练方案 3.评价康复治疗和训练效果
三.步态分析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场地 2.让患者选择合适的姿势 3.注意从多角度结合分析 4.比较步行时两侧动作的差异
四.步态分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 瘫、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路病变等;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如截肢、髋膝关节置换 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 (3)下肢肌力不足:如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等; (4)其他:如疼痛。
图8-2 步态的空间参数
(二)空间参数
5.重心移动(如图8-3)
图8-3 人体上下重心移动示意图
(二)空间参数
6.骨盆旋转(如图8-4)
图8-4 骨盆旋转示意图
(三)时空参数
步速(walking velocity)是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 行进的方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即行走速度,通 常用m/min表示。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常步态的特征、步态常用的分析方法 2. 熟悉常见的异常步态的评定方法 3. 了解正常步态的生理和生物力学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步行的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力学基础 二、步态分析的目的 三、步态分析的注意事项 四、步态分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第二节 正常步态
一、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参数特征 二、步行阶段的划分
一、步行的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力学基础
• 行走及其步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结果在生物力学水平上的 体现。
• 正常步行并不需要思考,然而步行的控制十分复杂,包括中枢 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既涉及下肢各关节和肌肉的协同 运动,又与上肢和躯干的姿态有关。
图8-1 步行的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力学基础
二.步态分析的目的
(二)摆动相
摆动相是指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足 趾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时期,单位为s,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 的40%。
1.摆动早期:足趾离地后,到该腿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60%~ 70%步行周期),整个下肢立即加速向前摆动的时期,故此期又称 为加速期。此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离开地面(称为足廓清),以 确保下肢向前摆动,足趾不为地面所绊。
四.步态分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禁忌证 (1)严重心肺疾病; (2)下肢骨折未愈合; (3)检查不配合者。
第二节 正常步态
正常步态是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通过骨 盆、髋、膝、踝以及足趾的一系列活动而完成的。
正常步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协调性、周期性和 节律性、方向性及个性差异性。
正常人行走时全身各部位都在进行关联活动,如 行走时肩部、双下肢、脊柱以及骨盆的同步运动。
(二)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1.偏瘫步态
图8-11 偏瘫步态
(二)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2.脑瘫步态 脑瘫的病理改变很广泛,主要为脑干神经核、皮
质、灰质团块的神经元结构以及白质中神经纤维变化 及髓鞘分离等,按临床表现分为痉挛性、不随意运动 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由于脑部损伤的不一致,步态异常情况复杂,常见的 步态异常包括跳跃步态、剪刀步态、蹲伏步态、僵硬 步态、马蹄足畸形和下肢旋转畸形。
第八章 步态分析
章前导言
步态是指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步态的效率取决 于关节活动的灵活性及肌肉激活的程度和时序。
步态的控制机制十分复杂,包括神经系统和肌肉 骨骼系统的协调运动,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没 有相关疾病时,步行是协调、高效和毫不费力的。
步行障碍是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中最大的障碍之一, 运用步态分析进行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的评估, 对异常步态的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4.共济失调步态 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
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不能维持躯体 姿势和平衡。由于小脑病变,导致出现脊神经、脊髓 后索或小脑感觉输入减少的情况,由于共济失调,行 走时,步宽加大,步幅、速度等步态特征无规律性变 化,呈“鸭子”状或蹒跚状,双臂外展,并出现足底 拍击地面。行走时,重心上下、左右移动幅度大,稳 定性差,能量消耗大。
第三节 步态分析方法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处理手段和已经掌握 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的功能进行对比分 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包含主观和客观分析方法,其中客观分析方法又包 含运动学测试、肌电图、足底压力和能量代谢等。
一、主观分析
(一)评定内容 1.了解病史 2.体检 3.观察步态
第三节 步态分析方法
一、主观分析 二、客观分析
第四节 常见异常步态模式的评定
一、异常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 二、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三、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 四、其他异常步态
第一节 概述
• 步态分为正常步态和病理步态 • 正常步态是指正常人用最自然、最舒适的姿态行进时
的步态,具有稳定性、周期性、节律性、方向性、协 调性以及个体差异性,包含合理的步态参数。 • 神经系统或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可能影响患者的行走能 力,导致病理步态的发生,因此需要进行步态分析。
一.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参数特征
(一)时间参数 1.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 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单位秒(s)表示。 2.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行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步态时相的转移。一 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3.步频 (cadence)
(二)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3.截瘫步态 脑瘫的病理改变很广泛,主要为脑干神经核、皮
质、灰质团块的神经元结构以及白质中神经纤维变化 及髓鞘分离等,按临床表现分为痉挛性、不随意运动 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由于脑部损伤的不一致,步态异常情况复杂,常见的 步态异常包括跳跃步态、剪刀步态、蹲伏步态、僵硬 步态、马蹄足畸形和下肢旋转畸形。
腓深神经损伤时,胫前肌无力时足背屈、内翻受限, 行走时,引起全足接地,或足跟接地后足迅速坠地 (足拍地),其动作犹如跨越门槛,故称为跨阈步态。
(一)外周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5.腓肠肌无力步态
腓肠肌是小腿后面浅层的大块肌肉,肌肉的下端 形成坚韧的跟腱连接跟骨,受胫神经支配,胫神经损 伤时,屈膝关节、足跖屈受限。行走时,由于腓肠肌 无力,支撑相足跟着地后,身体稍向患侧倾斜,患侧 髋关节下垂,蹬地无力,常使足跟不能离地。整个行 走过程重心在水平面左右方向的移位要大于在垂直面 内的移位。行走速度和稳定性都受到影响。
行走中单位时间内迈出的步数称为步频,又称步调,通常 用steps/min表示。
(二)空间参数
1.步长(step length) (如图8-2Ⅰ) 2.步幅(stride length) (如图8-2Ⅱ) 3.步宽 (stride width)(如图8-2Ⅲ) 4.足角(foot angle)(如图8-2Ⅳ)
2.支撑中期:全足放平到足跟离地时期,也称为站立中期。在此时 期,身体全部体重转移到支撑足。该时期为步态周期的15%~30% 的时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