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X光及解剖图

合集下载

足、踝部基础解剖骨与关节

足、踝部基础解剖骨与关节

足、踝部基础解剖骨与关节足部的骨可分为附骨(7块跟骨、距骨、骰骨、足舟骨和3块楔骨)、跖骨和趾骨,此处的解剖学位置术语常用足底、足背描述;一般用远端、近端分别描述足尖侧、足跟侧。

因肢体发育早期发生旋转,导致手的拇指在外侧,而足的拇趾在内侧。

1骨学足背面观距骨滑车:滑车状关节面,使胫骨下端和距骨相关节。

距骨:距骨为跗骨中位置最高的骨,直接位于胫骨下端。

外侧区域有一关节面与腓骨下端相关节,其前部突出为距骨头,与足舟骨相关节。

距骨头:位于距骨前面的突起,靠一狭窄的颈部连接距骨体,有一关节面与足舟骨相关节。

足底面观跟骨:跗骨中最大的骨,后面形成跟后突起,为跟腱(Achilles 腱)附着点。

跟骨表面有一粗糙区域,为足肌附着点和肌腱通道。

跟骨近端有两个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远端有一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

跟骨结节:跟骨向后的突起,能在足跟部触知,为跟腱(Achilles腿)和覆盖足底肌肉的跖腱膜的附着点。

拇长屈肌腱沟:位于跟骨内侧的浅沟,内有至足底的肌肉、血管和神经通过。

楔骨:楔骨呈楔形,共有3个,近侧与舟骨相关节,远侧与第1~3跖骨底相关节。

内侧楔骨最大,中间楔骨最小,外侧楔骨形成楔形的底。

内侧楔骨呈倒置的楔形,是足横弓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个楔骨近侧均有凹陷的关节面与舟骨相关节。

内、外侧楔骨向远端延伸,超越中间楔骨,均与第2跖骨底相关节。

足外侧面观骰骨:位于跟骨远端。

骰骨近端与跟骨相关节,远端与第4和第5趾骨相关节,内侧与足舟骨和第3楔骨相关节;背外侧粗糙,便于韧带附着;骰骨远端含有骰骨沟,内有腓骨长肌肌腱通过。

足内侧面观足舟骨:扁平,位于跗骨远排内侧,向后与距骨头、远端与3块楔骨相关节。

足舟骨内侧面有一突起为足舟骨结节(粗隆),为一些肌肉附着点。

跖骨:跖骨属长骨,共有5块,后近端连结跗骨,远端伸向每个趾骨,体部在横断面上为三角形,有轻度弯曲和凹陷,两端较粗。

2关节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胫、腓骨下端的膨大突起分别称为内踝和外踝。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一)足部的骨骼1。

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2)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3)楔骨有3块。

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第五跖骨之间。

(4)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

2。

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

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

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3。

趾骨共14块.包括:(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

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二)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1.足内侧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1——2)。

2。

足外侧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

3。

足底部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

足背部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5.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三)足部的关节小腿的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的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的关节。

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形成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又形成趾间关节.第二至第五趾,可称为近节趾间关节与远节趾间关节。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PPT课件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PPT课件
骨向前移位。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 (3)跟腓韧带:在踝关节中位限 制足内翻活动
距腓前韧带
距腓 后韧带
跟腓韧带
跟腓 韧带
2.跗骨间关节
(1)距跟关节:距骨下面的后关节面与跟骨的后关节面构成,
故又名距下关节,属微动关节。关节囊薄而松弛,有一些强韧的韧带连 结距跟两骨。
胫骨、腓骨
3、伸肌上、下支持带
伸肌上支持带:又称小腿横韧带, 呈宽带状位于踝关节上方,连于胫 腓骨下端之间。深面有两个空隙, 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腱、胫前血管 和腓深神经。外侧者通过拇长伸肌 腱、趾长伸肌腱和第3腓骨肌。
伸肌下支持带:又称小腿十字韧 带,位于踝关节前方的足背区,外 侧附于跟骨外侧面,内侧端分叉附 于内踝及足内缘。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 之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5、足弓
2、跖 骨
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 共5根。由内向外依次 称第一至第五跖骨。 每根跖骨分为后端的 跖骨底、中部的跖骨 体和前端的跖骨头三 部分。着力点均在骨 的头部。
3、趾 骨
趾骨一般拇趾和小趾 为两节,其它各趾均 为三节。临床常截取 第二趾代替手的拇指 再造。
籽骨 一般位于第一 和第五跖骨头着力点 的下方。
的重要组织。
2.腱鞘与滑膜囊 (1)腱鞘
踝部腱鞘分布于其前部、前内侧部、前外侧部后部 前部腱鞘有:胫前肌腱鞘、坶伸长肌腱鞘及趾伸长肌腱鞘。 前内侧腱鞘有:胫后肌腱鞘、屈坶长肌及屈趾长肌腱鞘。 外侧: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共有一鞘。 后方有:跟腱鞘。

足\踝部副骨的X线观察(附3000例分析)

足\踝部副骨的X线观察(附3000例分析)

足\踝部副骨的X线观察(附3000例分析) 资料与方法1972~1978年摄有足、踝部X线照片病例3000例,均为随机选择。

其中,踝关节照片1639例(男1056例,女583例),足部照片1361例(男835,女526),年龄4个月~83岁。

观察结果踝部副骨:踝部副骨有三角骨、腓下骨和胫下骨。

总出现率9.8%,以三角骨最多(8.1%),其次是腓下骨(1%)、胫下骨(0.7%)。

三角骨由距骨后突独立骨化中心骨化而来,与距骨有软骨相连或完全分开。

通过本组1639例观察,三角骨8岁开始骨化,共有133例出现,出现率8.1%,但有216例为8岁以前的踝关节,所以三角骨的实际出现率9.3%,以21~30岁出现率较高,但年龄组间差距不大。

三角骨的形状、大小及位置:三角骨并非都是三角形,而是多种多样,有椭圆形、不形或多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麦粒形等。

大小平均为5.5mm×7.9mm。

三角骨在侧位照片上位于距骨后方,与距骨间保持一定距离,相距1~7mm者77例(57.9%);与距骨互相重叠者30例(22.4%);两者间开成关节面者13例(9.8%);三角骨与距骨有联合趋势者10例(7.6%);两者已联合,但有部分骨皮质痕迹者3例(2.3%)。

在正面照片上,三角骨重叠于距骨下缘中部偏外侧,但由于与距骨重叠,多显示不清。

2个三角骨同时出现者其形状和大小可以相似,亦可不相似,甚至相差悬殊。

本组1例同时出现3个三角骨。

少数三角骨(5例)出现不规则钙化。

1例系因外伤发生骨折。

三角骨的出现与距骨后突的关系:在出现三角骨的133例中有130例(97%)距骨后突均不明显,只有3例距骨后突明显。

距骨后突随年龄增长逐渐趋于明显,三角骨也随年龄增长而与距骨逐渐靠拢。

两者之间相连的软骨可以完全骨化而形成距骨后突,所以三角骨的出现例中距骨后突多不明显。

三角骨一般只有1个(97%),出现2个(3例)或3个者(1例)罕见。

腓下骨:本组1639例中有17例出现,其出现率1%。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六、特殊结构

1、踝管:踝后区的深筋 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 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屈 肌支持带,又称分裂韧带, 此韧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 踝之间围成踝管。 踝管有四条通道:①胫骨 后肌腱②胫后动、静脉和 胫神经③趾长屈肌腱④拇 长屈肌腱
2、踝穴
踝穴是胫腓骨下端 (内、外踝)形成的 空隙,容纳距骨。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踝、足部解剖
一、骨骼 二、关节 三、韧带 四、肌肉 五、神经 六、血管 七、特殊结构
一、骨骼
腓骨下(外踝) 胫骨下(内踝) 跗骨(7块) 跖骨(5块) 趾骨(14块)
内踝
外踝
1、跗 骨

跗骨相当于腕骨,共7 块,主要功能是支持 体重。包括距骨、足 舟骨、内侧楔骨、中 间楔骨、外侧楔(xie) 骨、骰(tou)骨和跟骨。
2、跖 骨

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 共5根。由内向外依次 称第一至第五跖骨。 每根跖骨分为后端的 跖骨底、中部的跖骨 体和前端的跖骨头三 部分。着力点均在骨 的头部。
3、趾 骨

趾骨一般拇趾和小趾 为两节,其它各趾均 为三节。临床常截取 第二趾代替手的拇指 再造。
籽骨 一般位于第一和 第五跖骨头着力点的 下方。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之 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5、足弓

二、关节 1.距上关节(距小腿关节):即踝关节 (1)组成:胫骨的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 腓骨的外踝关节面 距骨滑车的关节。 完成踝背伸与跖屈。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跟腱炎
跟腱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肌肉和肌腱疾病,通常由过度使用 引起。患者可能感到足后跟疼痛,尤其是在行走、跑步或跳 跃时。预防措施包括穿合适的鞋子、使用鞋垫或足弓支撑、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及适当休息。
足部血管和神经的常见疾病及预防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足部血管和神经疾病,通常由糖尿病引起。患者可能感到足部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 丧失,以及出现溃疡和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糖、定期检查足部、穿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长时间站立 或行走以及适当休息。
足部肌肉和肌腱的解剖概述
肌肉结构
足部有许多肌肉,如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腓骨长肌等,它们协同作用使足部能 够进行各种运动。
肌腱结构
肌肉通过肌腱与骨骼相连,肌腱使足部的运动更加精确和有力。
足部血管和神经的解剖概述
血管结构
足部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动脉为足部提供氧气和营养,静 脉则将代谢产物和废物排出。
感觉神经
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在足部皮肤和深 部组织,感知刺激和疼痛。
运动神经
运动神经支配足部肌肉,产生运动 和平衡反射。
04
足部常见疾病及预防
足部骨骼和关节的常见疾病及预防
跖骨痛
跖骨痛是足部骨骼和关节的一种常见疾病 ,通常由过度使用或应力性骨折引起。患 者可能感到足底疼痛,尤其是在行走或跑 步时。预防措施包括穿合适的鞋子、使用 鞋垫或足弓支撑、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以及适当休息。
足部的解剖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足部基本结构 • 足部解剖概述 • 足部的功能与运动 • 足部常见疾病及预防 • 足部保健与康复
01
足部基本结构
足部骨骼和关节
跗骨和跖骨
足部骨骼主要由跗骨和跖骨组成,跗骨包括距骨、跟骨、舟 骨、楔骨和骰骨,跖骨是连接跗骨和脚趾的骨头。

骨科精读图文结合:足踝部常见X线测量技巧,赶紧收藏!

骨科精读图文结合:足踝部常见X线测量技巧,赶紧收藏!

骨科精读图文结合:足踝部常见X线测量技巧,赶紧收藏!1 现状及不足•足踝部骨骼、关节多,参照点多—测量值多•反应同一疾病或病理改变的测量值多•投照方法、参照点、测量仪器不同—同一测量值有不同测量方法和结果•许多测量值可重复性不佳,可信度不高•许多测量值缺乏大宗、科学的统计,数值不一2 腓骨短缩测量胫距角talocrural angle:通过在踝穴位X线片上测量内、外踝尖端连线与胫骨远端关节面平行线的夹角。

正常值为8~15°,与健侧相差3°以上即表示有腓骨短缩。

3 三角韧带损伤内踝间隙medial clear space如果在前后位或踝穴位X线片上测得内踝与距骨的间隙(medialclear space)大于4mm,无论X线片是否是在应力下拍摄,都表示有三角韧带的损伤4 下胫腓联合分离胫腓间隙、重叠,胫腓间隙在前后位上大于6mm或胫腓重叠在前后位上小于6mm、在踝穴位上小于1mm,即表示存在下胫腓联合的分离。

踝穴宽度 D线在距骨关节面下方5mm处,平行于距骨关节面,与胫骨、腓骨相交于a、b、c、d四个点、踝穴宽度=ab-cd 、正常范围2~6mm。

在旋后外旋SER类型中:内踝间隙>4.5mm、骨折高度>7mm5 外侧韧带损伤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应力内翻时胫骨远端,关节面平行线与距骨近端关节面平行线夹角。

•正常0~5°•15°-距腓前韧带;•15-30°-距腓前跟腓韧带•>30°-距腓前跟腓距腓后韧带(Bonnin)与健侧比较6 距腓前韧带胫骨关节面后缘与距骨滑车关节面间距离:•正常:0~3mm•>6mm有距腓前韧带损伤•<6mm但>健侧3mm,怀疑损伤7 胫骨远端力线异常-LDTA胫骨远端外倾角Lateral distal tibialangle,LDTA:正位片上,胫骨远端关节面平行线与胫骨干轴线的夹角:正常86~92°,平均89°问题:下肢力线或踝关节的畸形(LDTA)可由距下关节一定范围内(15°外翻,30°内翻)代偿,距下关节代偿性的内外翻以供跟骨垂直着地。

最全足部肌肉解剖图解,收藏这篇就够了!

最全足部肌肉解剖图解,收藏这篇就够了!

最全足部肌肉解剖图解,收藏这篇就够了!众所周知,运动解剖学是运动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必须学习的内容。

不论是对于运动康复领域从业者来说,还是对于运动及健身爱好者来说,熟知肌肉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肌肉在人体活动中的作用,是安全进行体育锻炼及提升运动表现的重要步骤。

足底有四层肌肉:第一层为最下层(即最浅表层,最接近所站立的地面),第四层为最上层(最深层)。

展肌起点:跟骨结节。

屈肌支持带。

足底腱膜。

止点: 趾近端趾骨底内侧。

作用:外展 趾和帮助屈曲 趾的跖趾关节。

神经:足底内侧神经L4、L5、S1。

基本功能运动:有助于维持足部在行走和跑步时的稳定性和力量。

趾短屈肌起点:跟骨结节。

足底腱膜。

邻近的肌间隔。

止点:第二至第五脚趾的中节趾骨。

作用:屈曲外侧4趾除远端趾间关节外的所有关节。

神经:足底内侧神经L4、L5、S1。

基本功能运动:有助于维持足部在行走和跑步时的稳定性和力量。

小趾展肌起点:跟骨结节。

足底腱膜。

邻近的肌间隔。

止点:第五脚趾近端趾骨底外侧。

作用:外展第五脚趾。

神经:足底外侧神经S2、S3。

足底方肌起点:内侧头——跟骨内表面。

外侧头——跟骨外表面下缘。

止点:趾长屈肌肌腱外缘。

作用:屈曲第二至第五脚趾远端趾骨。

修正趾长屈肌肌腱的牵引斜线,使其对准足长轴。

神经:足底外侧神经S1、S2。

基本功能运动:例如,在脚趾和趾骨球之间夹一支铅笔。

蚓状肌起点:趾长屈肌肌腱。

止点:第二至第五脚趾近端趾骨底内侧和相应的伸肌扩张部。

作用:屈曲跖趾关节,伸展外侧4趾的趾间关节。

神经:外侧3条蚓状肌——足底外侧神经L(4)、L(5)、S1、S2。

第一蚓状肌——足底内侧神经L4、L5、S1。

基本运动功能:例如,仅用脚趾将物体聚集在足下。

短屈肌起点:骰骨足底面内侧部。

外侧楔骨邻近部分。

胫骨后肌肌腱。

止点:内侧部—— 趾近端趾骨底内侧。

外侧部—— 趾近端趾骨底外侧。

作用:屈曲 趾的跖趾关节。

神经:足底内侧神经L4、L5、S1。

基本运动功能:例如,用 趾帮助将物体聚集在足下。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

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一)足部的骨骼1。

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2)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3)楔骨有3块。

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 第五跖骨之间.(4)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2.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

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

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

3.趾骨共14块.包括:(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

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

(二)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1。

足内侧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1——2)。

2.足外侧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3。

足底部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

足背部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5.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

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三)足部的关节小腿的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的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的关节。

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

足部的解剖(PPT课件)

足部的解剖(PPT课件)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2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3
足部动脉
小腿的腘动脉分出胫后动脉及胫前动脉两支进入足部。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4
胫后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5
胫前动脉
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前为足背动脉,分支为: 1、足底深支 2、第1跖背动脉 3、弓状动脉,出现率占34.72% 4、跗外侧动脉 5、跗内侧动脉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9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10
跗跖关节
跗跖关节又名Lisfranc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 的底构成,可作轻微滑动及屈、伸运动。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11
跖骨间关节
由 I-V跖骨底毗邻面构成。连结紧密,活动甚微。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26
小腿肌的位置、名称、起止点和作用
位置 前群
外侧群
浅 层 后 群
深 层
肌名称 胫骨前肌 拇长伸肌 趾长伸肌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腘肌 趾长屈肌 拇长屈肌 胫骨后肌
起点 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
腓骨外侧
股骨内、外侧髁后面 胫骨比目鱼肌线和腓骨
后面 股骨外侧髁的外侧份 胫腓骨后面和骨间膜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6
足底动脉弓
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构成。 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间肌的浅面。 弓的凸缘发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动脉,行于跖骨之间,再各分为两 条趾底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

(精品) 踝足功能解剖课件

(精品) 踝足功能解剖课件
足舟骨的内侧面明显突起,在内踝最高点下方和向 背侧的1英尺(2.5厘米)处可被触及。并为肌肉 (如胫后肌)等附属组织提供了附着点。
4. 内侧、中间、外侧楔状骨
Medial,Intermediate,and Lateral Cuneiforms
三块楔骨后方连于舟骨,前方分别和内侧三 块跖骨相连。它起着承接足弓的作用。
背屈,内翻和距骨向 后滑动
距下关节
内翻
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背屈、外展、内翻和 距骨向后滑动
2. 足部韧带
跟舟跖侧韧带
亦称弹簧韧带或跳跃韧带、跟舟足底韧带 其结构宽而厚,坚强有力,为足部最重要的韧带 形成足弓最重要的距骨主要依靠此韧带的支持
跖长韧带
亦称足底长韧带,呈带状四边形,强而有力 主要作用是协助维持足的纵弓
(三)跗骨 tarsal bone
共 7 块,属短骨,约占足的后半,排成前、中、 后三列。后列有位于前上方的距骨和后下方的跟 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偏内侧的足舟骨;前 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 侧楔骨和骰骨。
距骨
趾骨
跖骨
跟骨
籽骨
内侧楔骨
跟骨结节
跖骨头 跖骨体 跖骨底
内侧楔骨 中间楔骨 外侧楔骨
相比于距骨,跟骨有充足的血供和软组织附着。 跟骨骨折常愈合良好
载距突
载距突部皮质较厚, 与跟骨内侧壁构成 内侧承重柱。
载距突 载距突上有弹簧韧 带、跟距骨间韧带 附着。
足垂直内翻损伤时, 常致载距突劈裂骨 折。
3. 足舟骨 Navicular
它与距骨头相连形成距舟关节。舟状骨的远端包括 3个相对平滑的面,分别与内、中、外楔骨接合。
距骨 距舟韧带
足舟骨
内侧楔骨

足部生理(解剖)变异

足部生理(解剖)变异

概述
解剖
根骨结节骨骺
概述
解剖
总结
籽骨、副骨与永存骨骺一般边缘光滑, 周围皮质密度较 高, 皮质光整, 附近骨质结构完整, 具有对称性, X线随 诊形态及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一般不会引起疼痛。但个 别患者由于一些局部肌肉的扭伤而引起副骨的移位, 或 由于机械外力的作用使副骨摩擦软组织导致滑囊炎和肌 腱炎, 甚至由于长期慢性磨损可与附近正常骨质形成假 关节从而产生创伤性关节炎可引起疼痛。 而骨折一般具有明确的外伤史, 附近软组织肿胀明显, 疼痛症状明显, 断端锐利, 皮质断裂, 不具有对称性, X 线随诊形态及位置可发生移位。而籽骨、副骨与永存骨 骺本身也可在外伤的情况下发生骨折, 但极罕见。
与舟骨间见楔舟内
侧骨(箭头)。
概述
解剖
腓骨下副骨 (腓下骨): 位于腓骨外踝 下端,大多双 侧对称。骨块 多呈圆形、椭 圆形。
病例:女 36岁 外伤
概述
解剖
撕脱小骨片
腓骨下副骨
胫外副骨(副舟骨或
概述
外胫骨):舟骨粗隆
解剖
(短箭)的后内侧可
见形态不一的副舟骨
(长箭),A图为I型
, B图为II型, C图
足部影像生理(解剖)变异
概述
解剖
籽骨、副骨、永存性骨骺可发生于人 体全身骨关节,而四肢关节最多见且最 复杂, 加之对其分布认识的不足和临床 经验的欠缺,平时工作中易误诊为撕脱 骨折。
概述
解剖
跗骨、副骨、籽骨混淆,到底他们代 表什么解剖结构呢?
概述
解剖
跗骨(tarsal bones) :跗骨有7块,属短骨 。后列包括上方的距骨 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 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 ;前列包括内侧楔骨、 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 位于跟骨前方的骰骨。 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 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 内、外踝和胫骨的下关 节面相连结。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ppt课件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ppt课件

后侧深层
• • • • • • 胫骨后肌 tibialis posterior 起点:胫骨后外侧,腓骨内侧面上2∕3 止点:舟骨粗隆、全楔骨底面, 第234跖骨底面、骰骨载距突 功能:踝关节跖屈,内翻 神经:胫神经
• 踇长屈肌flexor hallucis longus • 起点:腓骨下2∕3 • 止点:踇趾末节趾骨底 • 功能:踇趾屈曲 • 神经:胫神经 • 动脉:腓动脉肌支
踝穴
胫骨、腓骨
3、伸肌上、下支持带
伸肌上支持带:又称小腿横韧带 ,呈宽带状位于踝关节上方, 连于胫腓骨下端之间。深面有 两个空隙,内侧者通过胫骨前 肌腱、胫前血管和腓深神经。 外侧者通过拇长伸肌腱、趾长 伸肌腱和第3腓骨肌。 伸肌下支持带:又称小腿十字韧 带,位于踝关节前方的足背区 ,外侧附于跟骨外侧面,内侧 端分叉附于内踝及足内缘。
• 外侧韧带:
(1)距腓前韧带 • 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 内翻活动, • 在踝关节中立位时,对抗 距骨向前移位。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 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3)跟腓韧带 在踝关节 90o位限制足内翻活动。 • 概括起来,外侧韧带的主 要作用是 • 防止足、踝的内翻幅度。
(四)、足与足弓
足弓
由7块跗骨 5块跖骨及其 关节、 韧带、 肌腱组成的向足背 突出的弓形骨骼结 构称足弓。
足弓的分类
根据足弓位置及功能, 将足弓分为纵弓和横 弓。 纵弓 包括内侧纵弓和 外侧纵弓两部分,均 • 止于跟骨结节。
内侧纵弓: 由跟、距、舟、三 块楔骨及1~3跖骨组成 特点:弓高,弹性好,有缓 冲作用,又称弹性足弓 外侧纵弓:由跟、骰骨及4 、5跖骨构成。跟骨内侧结 节形成后支点。第五跖骨 头为前支点。 特点:弓较低,弹性差,主 要作用是支载重力,又称 支撑足弓。

跖趾关节解剖

跖趾关节解剖

如果第2跖背动脉缺如,可改行第 二跖底动脉—第二趾底腓侧固有动脉、 第三趾底胫侧固有动脉系统。手术过 程中,由趾动脉逆行向近端解剖,根 据需要血管蒂的长度来截取跖底动脉 的长度,神经可选用第二跖底神经及 分支形成的二、三趾趾底固有神经, 这样由足底解剖,亦不破坏跖骨头之 间的韧带,对足功能影响较小。
材料与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足标本40只, 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福尔马林 固定,在放大六倍的手术显微镜 下进行解剖,观察第二、三跖趾 关节及二、三趾近侧趾间关节的 动脉及神经走行和分布,并与铸 型标本进行对照观察。
足动脉的铸型标本图显示前足 及足趾血循环相当丰富
1.足背动脉 2.第一跖背动脉 3.第一跖底动脉 4.足底深支及足底弓 5.MU趾腓侧动脉 6.第二趾 胫侧趾固有动脉 7.第一.二趾蹼动脉吻合 8.MU 横动脉 9.MU趾胫侧趾底动脉 10.足底内侧动吻
2
第3跖背动脉
1
分叉型 37 37 36
细支型 2 0 1
胫侧
腓侧 胫侧
腓侧 胫侧
腓侧
腓侧分支小于胫侧分支 腓侧分支等于胫侧分支 腓侧分支大于胫侧分支
三、趾蹼穿支吻合动脉
跖背动脉与同
序数的跖底动
脉在趾蹼处有
一穿支动脉相
___
吻合 (见示意
图)
顾玉东教授将跖背动脉与同序数
的跖底动脉在趾蹼处的分支吻合类
跖底动脉自发出点前行至趾 蹼
处分支形成相邻两趾胫侧趾底固有
动脉和腓侧趾底固有动脉,两条趾 底固有动脉100%存在。跖背动 脉 有其起始处发出后,在骨间肌表面
或内部前行,至趾蹼处分支形成相
邻的胫侧和腓侧趾背动脉。一般胫
侧趾底固有动脉外径大于腓侧趾底 固有动脉外径, 趾底固有动脉的 外 径大于趾背动脉的外径(详见表2) 。

3.1足部X线测量及评价方法-丁晓琳

3.1足部X线测量及评价方法-丁晓琳
•Gould, N: Evaluation of hyperpronation and pes planus in adults. CORR 181, 37 – 45, Dec 1983. •Pedowitz, WJ; Kovatis, P: Flatfoot in the adult. JAAOS 3(5):293 – 302, Sept/Oct 1995
足部X线测量及 足踝疾病评价方法
丁晓琳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足踝外科
负重正侧位X线!
负重位X线是足踝部疾病诊断与鉴别的最重要的辅助检查
拇外翻相关X线测量
拇外翻角 (HVA, hallux valgus angle) 1/2跖骨间夹角 (IMA, intermetatarsal angle) 趾骨间夹角 第一跖趾关节适合度 远端关节固有角 近端关节固有角(远端跖骨关节角)
负重正位X线
负重正位X线
距舟覆盖角 距骨第2跖骨角 距骨第1跖骨角 跟骨距骨角 跟骨骰骨角 跟骨第5跖骨角 距骨头未覆盖比例 距舟关节不吻合角 距舟关节不吻合距离
距舟覆盖角
距舟覆盖角
正常人平均:10° (14°)
扁平足平均:≥22°
•Michael J. Coughlin, MD and Ari Kaz, MD: Correlation of Harris Mats, Physical Exam, Pictures, and Radiographic Measurements in Adult Flatfoot Deformity. Foot & Ankle International.30(7):604-612.2009. •King, DM; Toolan, BC: Associated deformities and hypermobility in hallux valgus: an investigation with weightbearing radiographs. Foot Ankle Int. 25(4):251 – 255, 2004.

「解剖」足踝部基础解剖,值得收藏!

「解剖」足踝部基础解剖,值得收藏!

「解剖」足踝部基础解剖,值得收藏!展开全文足部骨骼足骨共26块,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距下接跟,前接舟;内排三楔,外排骰)跗骨附骨位于脚的后半部,共7块:①跟骨:位于脚后跟处,是足骨中最大者,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②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于其他的跗骨;③内侧楔骨(第一楔骨)④中间楔骨(第二楔骨)⑤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分别位于足舟骨与第1至3跖骨之间;⑥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粗隆;⑦足舟骨:位于距骨与三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园形突出部,称舟骨粗隆。

跖骨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块,自内向外依次为:①第一跖骨,在近脚跟一端下方为第一跖骨粗隆;②第二跖骨;③第三跖骨;④第四跖骨;⑤第五跖骨,近脚跟一端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侧的中部。

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靠近脚趾的一端)等三部分。

跖骨趾骨:共14块。

包括:①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②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及远节趾骨);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滑车(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

足弓跗骨和跖骨由韧带、肌肉牵拉形成一个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

主要的弓是足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足部关节足部的关节有:①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由小腿胫骨下关节面和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构成。

有内侧韧带,连接内踝、舟骨、距骨和跟骨。

外侧韧带连接外踝、距骨和跟骨。

(外侧韧带较内侧韧带为弱,常因足过度内翻而引起损伤)②跗骨间关节,包括:距跟关节(距骨与跟骨);距跟舟关节(距骨、跟骨与足舟骨);跟骰关节(跟骨与骰骨),与距跟舟关节又构成附横关节。

③附跖关节:由三块楔骨、骰骨与五块跖骨底构成,属于微动关节。

④跖趾关节: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做屈伸运动。

⑤趾间关节:各节趾骨之间,可做屈伸运动足部肌肉及肌腱足肌属于骨骼肌。

足踝影像

足踝影像

胫骨后肌腱撕裂
下胫腓联合韧带撕裂
跟腱断裂
病因病理机制: 有体育运动史,对抗收缩力的足被动背屈 (小腿三头肌群) 常位于跟骨上方2~6cm处发生断裂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 病和痛风 急性断裂:易患因素包括慢性跟腱炎和部 分撕裂
跟腱断裂
• MR表现:(信号+形态)
正常变异:距骨三角骨
三角骨
男 17 岁
男 22 岁
三角骨
女 28岁 外伤
三角骨 or 撕脱骨折?
三角骨
3-29摄片
5-14摄片复查
三角骨区的小骨片通常为创伤所致的异位组织,可由距骨后突撕脱 所致。骨折机制为位于胫骨后缘和跟骨之间的距骨后突的牵拉式压缩。
男 17 岁 外伤
X线诊断:考虑距骨上缘撕脱骨折
腓骨下副骨
撕脱小骨片
腓骨下副骨 女 36岁 外伤
腓骨下副骨
撕脱性骨折
腓骨下副骨
男 50 岁 外伤
撕脱性骨折?
女 7岁 外伤
男 9岁 外伤
双侧对照
第五跖骨粗隆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常为横行骨折,即骨折线垂直于 跖骨骨干,它是由于腓侧短肌肌腱应力所引起的撕脱骨 折,也称“JONES骨折”。该骨折应与第五跖骨粗隆 突起鉴别,尤其是9-15岁的儿童,常常可以出现第五跖 骨基底部的骨骺,常表现为纵行透亮线,骨片边缘一般 规则光滑,周围软组织无明显肿胀。
踝关节解剖
• 踝关节的支持结构包括关节囊、内侧和外侧韧带 以及骨间韧带。 • 内侧三角韧带顶端附着于内踝。分为表层和深层 纤维,并呈扇形向远端延伸,向前止于足舟骨粗 隆,其余的纤维止于载距突和距骨。 • 外侧韧带复合体包括三条韧带。距腓前韧带最薄 弱,容易损伤。距腓后韧带比距腓前韧带强壮, 自外踝后方横行或水平走行。跟腓韧带自外踝几 乎垂直走行延伸至跟骨外侧面。

足踝部 X线检查ppt课件

足踝部 X线检查ppt课件

跟骨的X线平价
⑵ 跟骨后切位片(从足跟到足底)
拍摄方法: 患者站在底片上,膝和踝关节伸直位,
X线束成45°角通过足跟投照于踝关
节的后方。
显示特点:清楚显示跟骨的长轴、载 距突、跟距关节面、跟骨的后面和 内侧面;但这种方法会造成胫骨远 端出现巨大重叠影。(跟距桥)
跟骨的X线平价
⑶ 跟骨跖背位片(从足底到足跟)
•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 向前分散到跖骨小头,向后传向跟骨,以 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固性。
(1)足弓—纵弓(2) 横弓(1)
足弓—纵弓(2) 横弓(1)
(2)内侧纵弓
• 在足的内侧缘,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 楔骨和内侧第1~3跖骨构成,弓背的最高点 为距骨头。
• 直立姿势时,在前后两个支点。前支点为 第1~3跖骨小头,后支点为跟骨结节。
②双足:可更好地显示前足、中足和跗横关节; 可测量外翻角、跖骨间角、距骨~第1跖 骨角、距骨头未被覆盖的程度和前足外展 的程度,适用于有前中足症状的患者、扁 平外翻足畸形、踇外翻和跖跗关节病变患 者的检查。
足的负重位片
(3)侧位负重位片:
拍摄方法:
患者伸膝站立,双足并拢,底片固定于 双足内踝之间。X线束从侧方垂直投射 于第5跖骨基底稍上方,体重均匀分 配双足。
拍摄方法: 患者仰卧,小腿外展,患者自己牵拉
置于前足下方的绷带使踝关节背屈 至中立位,底片中心垫在踝关节中 线处,X线束从足底约在第5跖骨基
底处进入,向头侧与垂直轴成40°
角投照于底片的中心点。
显示特点:可清楚显示跟骨的长轴,用 于评价跟骨骨折后的畸形,如内外 翻的角度、足跟变短和外侧壁凸出 等;但这种方法不能很好显示跟骨 后面和内侧面的情况。

足部结构图

足部结构图

v跗骨:即脚背骨,跖骨和胫骨之间的骨,构成脚跟和脚面的一部分,由七块小骨组成。

跗骨分为近侧和远侧两例。

近侧例包括跟骨、距骨、舟骨,远侧列由内侧至远侧依次为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骰骨。

v跖骨:是长骨,共5块从内侧向外侧依次命名为第1~5跖骨。

跖骨分为头、体、底三部分。

v趾骨:共14块。

拇指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

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第一趾骨、第二趾骨、第三趾骨、拇指的骨粗壮,其余趾的趾骨细小。

第5趾的第三节趾骨甚小,往往与第2趾骨融成一块。

体的五脏六腑在足部反射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双中并拢在一起,可以看成是一个坐着的人形。

足的拇趾,相当于人的头部。

足底的前半部分相当于人的胸部(有肺及心脏)。

足的外侧,自上而下是肩、肘、膝。

v足的中部,相当于人的腹部,有胃、肠、胰、十二指肠,肝胆(右侧)脾(左侧)肾等器官。

足跟部相当于盆腔,有生殖器官(子宫、卵巢、前列腺)、膀胱、尿道(阴道)肛门等。

足的内侧构成足弓的一条线,相当于人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底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