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955fe4ebb68a98271fefaeb.png)
发血
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 取血。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 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 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 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发血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漏血;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 交 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输血申请
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 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订 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 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 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 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 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 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 共同实施。
血液入库、核对、贮存
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略) 当贮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
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 时解决并记录。 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 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 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 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
发血
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 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 应追查原因。
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输血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 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 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4ee0b4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c.png)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输血前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输血前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血型鉴定等内容。
2.输血血液制品的选择和配血:包括血型配对、血型不合适时的处理、血液制品的选择和
血液制品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等内容。
3.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输血前的仪器设备和场所准备、输血前的术前准备、输血前的
药物准备和输血前的安全防护等内容。
4.输血操作:包括血管通路建立、血液制品输注、输血速率和输血量控制、输血反应处理
等内容。
5.输血后的观察和处理:包括输血后的观察时间、观察内容、输血后的处理和出现输血反
应的处理等内容。
6.输血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包括输血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输血质量的评价和监测等
内容。
7.输血与传染病的防控:包括输血与传染病的关系、输血与传染病的防控策略等内容。
8.特殊情况下的输血:包括急救输血、产科输血、儿科输血等特殊情况下的输血处理。
9.输血记录与质量评估:包括输血记录的内容和形式、输血质量评估和输血效果评价等内
容。
10.输血设备和管理:包括输血设备的种类和选购、输血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等内容。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旨在规范临床输血操作,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和效果,对于提高临床输血水平和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4cbe0e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7.png)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一、输血前评估和准备:1.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血型、临床症状、输血指征等,并与血站或输血科沟通确认输血需求。
2.确认患者的血型和血型配对,以免发生输血不相容的情况。
3.检查患者的静脉输液通路是否通畅,准备好输血所需的输血管、穿刺针等器械。
4.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血液制品,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浓缩液等。
二、输血操作过程:1.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进行告知,包括输血的目的、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应急处理措施等内容,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2.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并采取洁手操作,戴好帽子、面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3.在穿刺过程中,医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准确插入患者的静脉,避免造成血管破裂或漏血。
4.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认真核对血袋和患者的身份,确保输血不发生错误。
5.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和情况,逐渐输注血液,并认真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6.输血过程中应定时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记录相关数据。
三、输血后处理:1.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停止输血,并及时拔出穿刺针,做好止血处理。
2.输血结束后应将用过的输血管、穿刺针等器材进行丢弃,避免交叉感染。
3.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应继续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有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并记录相关内容。
4.输血后应及时完成相关文书工作,如填写输血记录单、护理记录等。
四、贮存和管理血液制品:1.血液制品应储存于特定的血库或血液贮存室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交叉感染。
2.血液制品应按规定的库存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包括血型鉴定、有效期监控、安全库存等。
3.血液制品的储存和管理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的落实对于确保输血的安全有效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应根据相关规定和标准,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要求,保证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血液制品的质量,避免输血相关的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https://img.taocdn.com/s3/m/c31634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5.png)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输血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卫生部制定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该规范旨在规范临床输血的操作流程,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治疗的质量。
本文将对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输血前准备1. 病例评估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包括血型、血红蛋白水平、肝肾功能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输血方案,并告知患者可能的风险和效果。
2. 输血前检查在输血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对试验等。
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血液储备医院需要储备足够的血液,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供应合适的血液。
二、输血操作1. 输血设备准备确保输血设备符合规定的标准,包括输液管、输血袋等。
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清洁消毒,确保器械的无菌。
同时,医务人员需要配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2. 输血前核对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身份、血液类型等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同时,还需要检查血袋、标签等是否正常。
3. 静脉通路建立确保严格按照消毒、无菌操作流程建立静脉通路,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4. 输血速度控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输血过快或过慢引发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对于高危患者,需要密切观察血流速度和患者反应。
5. 输血过程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6. 输血后处理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需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及时处理并记录相关信息。
三、输血并发症防范和处理1. 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包括轻度过敏、严重过敏和变态反应。
医务人员需要及时处理,包括中止输血、给予适当的抗过敏治疗等。
2. 血液传播疾病为了确保输血的血液安全性,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体检和血液筛查,确保不传播疾病。
3. 输血相关肺损伤对于有肺损伤风险的患者,需要谨慎考虑输血。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dd58c3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a.png)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输血技术是医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一项技术,也是一项有潜在风险的技术。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指在输血过程中,为确保输血安全,确保血液安全,确保输血效果的有效性,以及确保输血过程的有效性,开发的一系列标准化的技术规范。
一、输血前准备
1、输血前应进行血液检查,确定血液的种类、血液性质及血液成分;
2、确定输血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输血剂量;
3、检查输血器具,确保输血器具清洁;
4、检查输血液,确保输血液符合质量标准;
二、输血过程
1、输血前应放置输血器具,接管输血针,穿刺患者的血管;
2、输血过程中应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3、输血后应进行血液检查,确定输血剂量及输血效果;
4、输血结束后应及时清洗、消毒输血器具,并确保输血器具的清洁及安全性;
三、输血后处理
1、输血后应及时观察输血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2、输血后应及时向患者介绍输血后的护理方法,以确保患者的健康;
3、输血后应定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
4、输血后应定期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确保患者的血液安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强调,在进行输血时,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技术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保证输血质量,以达到输血的有效性。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45d2f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7.png)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概述临床输血操作是一项关乎人命健康的重要医疗操作,正确的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对于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帮助医疗人员正确进行输血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全。
一、输血前准备1.严格执行输血操作流程在进行输血操作前,要先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确保患者的身份与输血申请单上的信息一致。
同时,确保输血申请单上有明确的输血指征和输血血型等内容。
在核对完毕后,医务人员应按照严格的操作流程进行后续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检查输血血制品在开始输血前,需要仔细检查输血血制品的有效期、包装完整性以及血型和配血信息是否与患者一致。
并进行质量评估,确保输血血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确认患者的适宜性在开始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适宜性评估。
包括评估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呼吸功能、心肺功能和输血所需的血液容量等。
只有在评估结果显示患者适宜进行输血操作时,才能继续进行后续操作。
二、输血操作1.选择合适的输血器材在进行输血操作时,医务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输血器材。
包括输血输液器、输血管道和输血接头等。
这些器材必须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正确穿刺静脉输血操作的第一步是正确穿刺静脉。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并采用正确的穿刺技术进行操作。
操作时,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确保穿刺部位的清洁和无菌。
3.开启输血血制品当穿刺静脉后,医务人员应按照操作流程,正确开启输血血制品。
在开启之前,要先进行血制品核对,确保输血血制品与患者一致。
然后按照规定的顺序将血制品连接到输血管道上,并调节输血速度和压力,确保输血的稳定和安全。
4.观察患者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
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5.记录和报告在输血操作完成后,医务人员要及时记录输血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包括输血开始时间、输血血制品的批次和剂量、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反应等。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3ffbee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5.png)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十一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f83593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66.png)
临床输⾎技术规范临床输⾎技术规范第⼀章总则第⼀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根据《中华⼈民共和国献⾎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管理办法》(试⾏)制定本规范。
第⼆条⾎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医技⼈员应严格掌握输⾎适应证,正确应⽤成熟的临床输⾎技术和⾎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和⾃体输⾎等。
第四条⼆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的输⾎科(⾎库),负责临床⽤⾎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配⾎和其他科学、合理⽤⾎措施的执⾏。
第⼆章输⾎申请第五条申请输⾎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者⾎样于预定输⾎⽇期前送交输⾎科(⾎库)备⾎。
第六条决定输⾎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的不良反应和经⾎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治疗同意书》⼊病历。
⽆家属签字的⽆⾃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病历。
第七条术前⾃⾝贮⾎由输⾎科(⾎库)负责采⾎和贮⾎,经治医师负责输⾎过程的医疗监护。
⼿术室的⾃⾝输⾎包括急性等容性⾎液稀释、术野⾃⾝⾎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压等医疗技术由⿇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条亲友互助献⾎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动员,在输⾎科(⾎库)填写登记表,到⾎站或卫⽣⾏政部门批准的采⾎点(室)⽆偿献⾎,由⾎站进⾏⾎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液成分去除、⾎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科(⾎库)或有前科室参加制订治疗⽅案并负责实施,由输⾎科(⾎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型患者,应采⽤⾃⾝输⾎、同型输⾎或配合型输⾎。
第⼗⼀条新⽣⼉溶⾎病如需要换⾎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家属或监护⼈签字同意,由⾎站和医院输⾎科(⾎库)提供适合的⾎液,换⾎由经治医师和输⾎科(⾎库)⼈员共同实施。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doc-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doc-临床输血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8b97d86fad6195f312ba6ec.png)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前科室参加制订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十一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707dbe450e2524de5187e52.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篇一: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徐州民政医院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一、受血者血样采集标准操作流程操作流程要点说明二、接收血液1、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输血前将血液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液输完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3、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的本院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汇报上级医师,在积极配合治疗抢救的同时,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遵医嘱抽取患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遵医嘱抽取患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进行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菌种检测;6)遵医嘱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遵医嘱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篇二:临床输血规范各临床科室用血应严格遵照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文件要求,按照科学、合理的输血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和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同时,护理人员应做好输血护理记录,做到规范输血。
医疗部分:一、输血前评估:评估输血的必要性需要综合分析诸多因素和临床特征。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章制度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6c2d7c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e.png)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医疗机构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设立输血科室或者专门的输血医疗组织,负责输血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输血科室应具备相应的设备和设施,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第五条输血科室应有专业的输血医疗人员,包括输血科主任、输血科护士和输血医师等。
第六条输血科室应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保证输血医疗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第七条输血科室应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记录完整和准确。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输血科室进行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二章输血工作流程第九条患者需接受输血治疗时,应由医师开具输血申请单,明确输血的指征和数量。
第十条输血科接到输血申请单后,应核实患者信息,确认输血的合理性。
第十一条输血科应选择合适的供血产品,确保供血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二条输血前,需要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患者的血型、Rh因子和交叉配血等。
第十三条输血科医师应向患者说明输血的目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第十四条输血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第十五条输血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十六条输血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和副作用。
第十七条输血科应定期对输血工作流程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输血工作质量。
第三章输血质量控制第十八条输血科应保证供血产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第十九条输血科应定期开展供血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确保供血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十条输血科应建立完善的供血品质档案,记录供血产品的质量信息和使用情况。
第二十一条输血科应建立完善的输血质量监控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四章输血风险管理第二十二条输血科应建立完善的输血风险评估制度,评估患者接受输血的风险和安全性。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413c5d6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9.png)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指在医学临床实践中,针对输血过程中的操作细节、设备选用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规范,并确保输血过程的顺利、安全进行。
以下是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重要内容。
1. 输血血液的质量控制:- 输血血液的来源应当符合相关规定,经过合理的抗体筛查和病原体检测后方可使用。
- 输血血液的血型鉴定应使用符合资质的试剂盒进行,且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 对于ABO血型不匹配的输血,必须进行适当的交叉配血试验。
2. 输血设备的选用:- 输血过程中所使用的输液器、输血管道等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并保证无损坏、无污染。
- 输液器应定期更换,并每次使用前进行检查,确保功能正常。
- 输血管道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等风险。
3. 输血操作的规范:- 输血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患者身份核对,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 输血前应检查患者的血液样本,比对ABO血型,Rh血型以及其他特殊血型信息,并遵守相应的输血规则。
- 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确保身体状况适宜输血。
4. 输血安全措施:- 输血医务人员必须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掌握科学的输血技术,并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
- 输血过程中,应定期更换手套,并在每次操作前进行手卫生。
- 输血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 输血后的注意事项:- 输血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报告相关医务人员。
- 输血结束后,应记录好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血液的来源、输血量以及输血过程中的各项观察指标。
6. 不良反应处理:- 输血过程中,如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医务人员。
- 输血医务人员必须熟悉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并处理各类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不仅是保证患者输血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是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才能有效降低输血过程中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第一章总那么
第一条为了标准、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试行〕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防止浪费,杜绝不必要的
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
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
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
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
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
血的不良反响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
《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
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
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
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发动,在输血科
〔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
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
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
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十一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
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第十三条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
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第四章交叉配血
第十四条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第十五条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
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
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第十六条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
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别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
第十七条凡遇有以下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
交叉配血不合时;
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屡次输血者。
第十八条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第五章血液入库、核对、贮存
第二十一条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第二十二条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
------------------------------------
品种保存温度保存期
------------------------------------
1.浓缩红细胞〔CRC〕4±2℃ACD:21天
CPD:28天
CPDA:35天
2.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4±2℃与受血者ABO血
3.红细胞悬液〔CRCs〕4±2℃〔同CRC〕
4.洗涤红细胞〔WRC〕4±2℃24小时内输注
5.冰冻红细胞〔FTRC〕4±2℃解冻后24小时内输
注
6.手工别离浓缩血小板〔PC-1〕22±2℃24小时〔普通袋〕或
〔轻振荡〕5天〔专用袋制备〕
7.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同PC-2〕〔同PC-1〕〔同PC-1〕8.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22±2℃24小时内输注
〔GRANs〕
9.新鲜液体血浆〔FLP〕4±2℃24小时内输注
10.新鲜冰冻血浆〔FFP〕-20℃以下一年
11.普通冰冻血浆〔FP〕-20℃以下四年
12.冷沉淀〔Cryo〕-20℃以下一年
13.全血4±2℃〔同CRC〕
14.其他制剂按相应规定执行
------------------------------------
当贮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
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第二十三条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
气培养每月一次,无
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立方米为合格。
第六章发血
第二十四条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第二十五条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
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前方可发出。
第二十六条凡血袋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响追查原因。
第二十八条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第七章输血
第三十条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
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第三十一条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
成分轻轻混匀,防止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参加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
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第三十二条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
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第三十三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响,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
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第三十四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响,应立即停止输血,用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
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那么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别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疑心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响,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响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第三十五条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响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响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
第三十六条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
第三十七条本标准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本标准自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