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不求甚解》](https://img.taocdn.com/s3/m/c6f8a253f705cc17552709d0.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7、读课文第9段思考:通过作者的分析,得 出了什么结论?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结论:[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 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尾段——
12、、深深强化化调了中…心…中论的心点中论,心点提论(出点盲;…目…的地结反论对;不求甚解 3、的发态出度……同的样号没召有或充希分望的人们理…由…);发出号召: 4、重补要充的论证书了必…须…常(常其反作复用是阅使读论。证更严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3、比较《谈读书》与《不求甚解》,说说这 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 《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对 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 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 证方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 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 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现多谓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 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 不深入。含贬义。
马南邨(1912-1966)原 名邓拓 。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卜无忌等。福建闽侯人。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1、本文是怎样论证作者观点的(论证思路)? 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确问题答中题所模提式及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首是先什:么通;过…引出…论点(通过…论证方法提出… 论先点说)其了什次么是,结后合说文了章什对么论;点论证的具体内容,分析 然后:第用三…明事确例论(证或中名使言用、了或什某么个论角证度方)法加对以论论点证进, 最行后论:证得的出;…的结论。
《不求甚解》优秀课件
![《不求甚解》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18b1a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1.png)
主题探讨
主题分析
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思路,将复杂的论点进行分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主题对比
将《不求甚解》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对比,突出该文章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主题意义
主题价值
阐述《不求甚解》主题的意义和价值,以 及该主题对于读者、学术界和社会的启示 和影响。
VS
主题应用
举例说明《不求甚解》主题在现实生活、 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其应用 到实践中。
人物关系分析
贾宝玉与林黛玉
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但由于种种原因始 终未能结合。
贾宝玉与薛宝钗
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深情厚意使得两人关系 紧密,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始终未变 。
人物形象评价
贾宝玉
他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年 ,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展现了他 的勇气和决心。但同时,他的 个性也使他与周围的人产生矛 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
生动性
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让观众能 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场 景和情感。
简洁明了
语言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让观 众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故事内容。
表现手法
符号化
通过运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文字、图片等,来表达特 定的情感或思想。
隐喻
通过运用一些隐喻手法,将一个事物比喻成另一个事物,让观众 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思想。
详细描述
首先,可以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文章中所探 讨的问题,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类似的问题; 其次,可以结合社会现实,探讨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 象和问题,并分析如何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社会的进步 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可以联系个人的职业发展、 家庭教育等方面,思考如何借鉴《不求甚解》的思想 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不求甚解》(人教)
![《不求甚解》(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a665fa2d33687e21af45a991.png)
不求甚解
畅言教育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 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 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 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 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 ,含贬义。
畅言教育
不求甚解 马南邨
畅言教育
作者简介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要著 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 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 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 集》。
畅言教育
整体感悟
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 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 态度?
作者认为“这是读书人的正确态度”,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 懂, 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 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 亮“读书观其大略” 两个例子一是从态度上说明、二是从方法上说明 。都是为了证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读书要虚心,要读活。
畅言教育
畅言教育
整体感悟
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 的意思,是认真读书;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畅言教育
总结一下!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1、虚心
2、读活 3、多读 4、勤读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863ecb8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5.png)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不求甚解》教案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能力方法目标:1、运用例证法,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2、用文章作者的观点来解释、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世界观目标:联系文章中的观点,反思自己对读书的方法和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初读课文,思考: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持什么态度?2、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二)讨论明白: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
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2、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通。
(三)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1、作者全面否定了一般人的对于“不求甚解”的观点吗?没有,作者是说“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
也就是说不完全对。
2、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的什么特点?举例证明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不求甚解》ppt课件
![《不求甚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e6d8a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8.png)
不求甚解
知识必备
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驳论文?
驳论文是指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或 者间接批驳;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 证,以便驳倒对方错误的论点。
不求甚解
理清论证思路 树靶子
1.文中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是如何反驳的?反驳思路是什么?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写作特色
本文语言极具特点,请大家试着找出原句并总结。
委婉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 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 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幽默 亲切自然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不求甚解
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
有一个成语叫“不求甚解”,有没有同学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 上花工夫。现在多用于贬义,指对待学习和工作马虎、不认真,不 做深入理解。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题目也叫《不求甚解》,作者又阐述了怎 样的观点呢?
《谈读书》 读值等书问的题目的的全、面态阐度述方。法、价对行讨读较书为的全问面题的进探先再阐提释出说观明点。,
《不求甚解》 体树正确立会的正“读确不书的求方读甚法书解。态”度的 含,义选 ,择 侧方法重的对探具讨体读书 引提做得发出出出思观阐结考点释论,,,。
不求甚解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否定“不求其解”这一观点进行批驳,阐述了陶渊明 “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在此过程中阐述了读书要“不求甚解” 的观点,并且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 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cf662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1.png)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不求甚解》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精神。
2、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其他】熟读课文,自学字词;思考“研讨练习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板书课题)那么,对这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大家带着思考来学习《不求甚解》这篇课文。
2、陶渊明在谈到自己读书的快乐体验时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评价这种读书的态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马南写的一篇谈读书的文章,看一看作者对“不求甚解”一词的全新阐释是什么。
二、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点拨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提问:(学生小组研讨,思考作答)⑴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一词的含义的?明确: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⑴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①“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自己探究领悟,结合文章倒数第三和第二段理解回答。
③主要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用了引用名言(说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不求甚解》ppt
![《不求甚解》ppt](https://img.taocdn.com/s3/m/7b3b0efdf46527d3250ce05a.png)
接着,从正反面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二)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三)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和陆象山的话,论证了“读 书的要诀全在会意,不固执一点,不因小失大” 的观点,增强了论据的权威性。 (2.8.)
俗话说:
1.一个好汉三个帮。 2.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3.兔子不吃窝边草。 4.礼轻情谊重。 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6.出淤泥而不染。 7.贫贱不能移! 8.人往高处走。 9.书到用时方恨少。
可俗话又说:
1.靠人不如靠己!
2.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3.近水楼台先得月! 4.礼多人不怪! 5.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7.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8.爬得高摔得重!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2.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
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 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驳论证 ⑴直接批驳⑵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4.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 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 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 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首先,作者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一)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
每 有好 会读 意书
便不 欣求 然甚 忘解 食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原 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 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14、《不求甚解》
![14、《不求甚解》](https://img.taocdn.com/s3/m/967d3824192e45361066f564.png)
不求甚解马南邨1、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著《中国救荒史》等。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
2、文章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树立的观点——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不求甚解”释义——3. 作者对“不求甚解”所持态度——赞同提倡,《五柳先生传》“好读书,···”(段2)4、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段3)5、提倡“不求甚解”另外例子——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知识更广泛了解更全面(段6)6、“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一是虚心态度,不要骄傲自负;二是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段4)7、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的著作曲解的原因——没有保持虚心的态度,自以为对经典著作懂了很多,只记住一些字句,不理解精神实质(段5)8、我们如何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态度——“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段6)9、讨论: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10、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书要反复地读、开卷有益。
11、板书设计树靶子(1)引出处(2)举例论证《不求甚解》释新义(3-4)驳论引用论证援例子(5-7)对比论证引语录(8)作总结(9)驳论文常识P115、122: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不求甚解》优秀课件PPT
![《不求甚解》优秀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234c7e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0.png)
课文精讲
• 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 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 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课
堂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检 测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叁部分
2023/4/20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新课导入
04 拓展延伸
2023/4/20
3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学
习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背 景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壹部分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精彩语句,理清文章 的思路和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重难点)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课
文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解 读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贰部分
2023/4/20
6
新知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 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 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对“不求 甚解”有什么新解。
作者介绍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不
求
甚
解
(
两 课 三级 四级
)
五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2023/4/20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不求甚解》ppt
![《不求甚解》ppt](https://img.taocdn.com/s3/m/12179bc908a1284ac85043cb.png)
树靶子(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
射靶子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 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 句的“甚解”,要“活”读 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虚心 读活
自己的主张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
会觉得开卷有益。强调重要的书 要反复阅读。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 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
• 1、立论的定义:立论是就某 一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 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1、驳论的定义:驳 论是就某一事件或问 题发表议论,批驳片 面的、错误的甚至反 动的见解或主张。
每
好
有 会 意
读 书
便
不
欣 然 忘
求 甚
食
解
不求甚解
马南邨
邓拓 ( 1912~1966 ) 福建闽侯(今 福州)人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 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 辑、社长,“文化大革命” 一 开 始 即 遭 迫 害 , 1966 年 5 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 有《中国救荒史》、《燕山 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 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 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 1944 年 主 持 编 辑 了 第 一 部 《毛泽东选集》。
讨论: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 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 “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 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 说“不求甚解”。
九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九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https://img.taocdn.com/s3/m/62b7745c647d27284b7351b7.png)
完是全不不好应的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度道没理有的充非分议理由(。2)
2、读课文第3-4段思考:陶渊明的“好 读书,不求甚解”的本意是什么?
❶“好读书”指一定要喜欢读书,“不求甚解”指 所有人(包括自己)不可能一下子想读懂所有的书,特别 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所以陶渊明只好承认自己 “不求甚解”,这是一种自嘲,是谦虚的说法。
《燕山夜话》是邓拓 的著名杂文集。它敢于 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 政,道人所不敢道,言 人所不敢言。融思想性、 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古今中外,旁征博引, 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 《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 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 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 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 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 了积极地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 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4、读课文第5-6段思考:对于“不求甚解”的 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这 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反面举例
正面举例
普列汉诺
对比论证
诸葛亮读
夫的例子
书的例子
对比论证❶把普列汉诺夫读书与诸葛亮读书进行对比❷突
出对了比“论盲证目❶地反把对…不…求与甚…解…的态进度行同对样比没❷有充突分出的了理…由…” 这观一点观❸点从❸而从使而作使作者者的的观观点点具具有有更更强强的的说说服服力力。。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1、本文是怎样论证作者观点的(论证思路)?
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分论点是什首么先;要明确答问题题模中式所提及的中心论点或 首先:通过其…次引是出结…合论文点章(对通论过点…论论证证的方具法体提内出容…, 论分点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然后:用…第事三例明(确或论名证言中、使或用某了个什角么度论)证加方以法论对证, 最论后点:进得行出论…证的的结;论。
不求甚解 读后感
![不求甚解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4f7707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ee.png)
不求甚解读后感导语《不求甚解》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提出了让人反思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书籍概述《不求甚解》是一本探讨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哲学读物。
作者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重新定义。
2. 作者的观点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人们往往只是追求表面的知识和生活功能,而缺乏对深层次问题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求甚解地思考,并对问题进行探索,才能获得深入理解和真正的智慧。
3. 为何不求甚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是一种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维方式。
人们通常只关注问题的表面,而不愿意深入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质。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解决问题和取得进步带来了阻碍。
4. 如何不求甚解4.1 提出问题作者鼓励读者积极提问,探索问题的本质。
他认为,通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
只有用不求甚解的态度去追问,才能有更全面的视角。
4.2 深入思考不求甚解需要人们抛开表面的一切,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
作者提倡对问题进行分析、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洞察和理解。
4.3 探索答案作者鼓励读者不断探索答案,通过实践和思考,不断学习和成长。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只有不断地追问和探索,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5. 读后感《不求甚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我发现自己常常只是满足于表面的应对,而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勇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不求甚解的态度是多么重要。
只有我们不断追问、深入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我决心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加勇敢地提问和探索。
不求甚解的态度能够让我在工作、生活中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求甚解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结语通过阅读《不求甚解》,我开始重新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深度。
《不求甚解》教案【最新10篇】
![《不求甚解》教案【最新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b7264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5.png)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目的:1、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2、掌握反驳的方法;3、体会“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重点: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掌握反驳的方法难点:归纳知识性杂文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自读课文,思考: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3、举有关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四、学生自由提问。
五、阅读《阅读文选》中的《燕山夜话》三则,思考:1、《不要秘诀的秘诀》这个题目,又“不要秘诀”,又介绍“秘诀”,是否矛盾?2、《欢迎“杂家”》这个题目中的“杂家”为什么要加引号?3、“学问不可穿凿”,那么,应该怎么样?六、总结邓拓杂文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不求甚解求甚解形式(邓拓)知识性杂文内容风格教学目标: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工作中,常常听到有同学在呼喊,上帝啊,赐给我有效的读书方法吧。
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会思考,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些读书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者期待,那么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种读书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启发。
出示题目。
二、了解大意,找出主要观点。
问: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
明确:(态度)读书要谦虚;(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从反面讲:不要自负、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板书:论点,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牛刀小试:PPT 三张1、信息社会,资讯发达。
特别是网络,当你点击,链接像个无底洞,让你沉溺其中。
你怎样“不求甚解”?(浏览)A、迅速扫视,撷取重要信息。
第13课《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b8596d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2.png)
文体 知识
议论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
立论,就是通过议论正面自己提出论点,如《纪念白求恩》,论 点就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的共产主义精神; 驳论,就是自用自己的论点来反驳某一错误的论 点,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字词 积累
不求甚解( shèn ) 狂妄自大(wànɡ )
咬文嚼字( jiáo ) 王粲(càn )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第二部分(2-4):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 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2、为什么很多人曲解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因为有些人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只从前一 句去理解,而忽视了后一句,没有把两句话作 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这样的理解从方法上来说 就是错误的。
3、怎么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么?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4、课文举了几个例子来论述“不求甚解”的,这些例子有什么特点?
拓展 延伸
1、品读法。
4、析读法。
2、摘读法。 5、圈点法。
3、寻读法。 6、助读法。
பைடு நூலகம்
写作 背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专栏。1961年,我国处在暂时困 难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之请,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 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用马南邨的笔名开辟了《燕山夜话》专栏。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 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 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作者针对有些人对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驳论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5834e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7.png)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教学流程:一、导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二、定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驳论文)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
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
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三、破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梳理第二、三段(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四、立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五、思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
《不求甚解》知识点总结
![《不求甚解》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7d4f421f61fb7360b4c65ed.png)
《不求甚解》知识点总结一、字音词义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傅fù彩:涂上色彩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jié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狡黠xiá:狡猾,刁诈。
开卷有益: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所收获。
二、主题概述《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此篇需背诵。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三、技法品析《谈读书》1.说理透彻,方法多样。
作者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作用,让深奥的哲理显得通俗易懂。
又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举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严密。
2.排比句式,富有文采。
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鱼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就运用了排比句式,是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有气势,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求甚解》1.破立结合,思路清晰。
作者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03b782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c.png)
章节名称《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编号课型新授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
学情分析在九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立论文和驳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这给学习本课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学生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入手,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从而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来学,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应该也是可以学好的。
课时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词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法或学法教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知识链接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文字J I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3整体感知课文论述思路文字G F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文字G B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5填表说明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13《不求甚解》
![13《不求甚解》](https://img.taocdn.com/s3/m/38b958a30722192e4436f636.png)
3.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 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态度: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 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 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有什么作用?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 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2段,从“不求甚解” 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 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 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 值得我们学习。
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 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才能 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 “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 意”,就十分高兴。
写作背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7年版)。1961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经 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 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后来结集成书。
文本知识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 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二、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 三、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识文辨词
生难字
cūn
马南邨
càn
lī王粲哩源自Jiáo咬文嚼字huò
豁然贯通
词语解释
不求甚解:不求原指读书指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要诀:重要的诀窍。 劝诫: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 精神实质。狂妄自大:形容人十分骄傲自满。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 学,多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和“活读”。
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的方法。
2.难点: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和“活读”。
【设计说明】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即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驳论文,应对驳论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考辩驳,所以在学习时除了引导学生领会“会意,活读”的含义,正确理解“不求甚解”之读书方法的精髓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初步了解驳论的思维方式。
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分析,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论证方法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不是教学重点,但是举例论证涉
及到的事实论据需要学生能够识别、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运用事实论据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综观全文,作者的论证是对“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否定之否定,这种驳论的体裁是八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已经掌握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并能够结合自身积累进行运用,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因此,在对本文的学习中,将初步学习驳论的特点和巩固对举例论证的理解相结合作为教学的重点。
同时,在学习本文时,学生很容易将“不求甚解”理解为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
而作者赋予“不求甚解”的新意却是:一、会意,即理解书的精神实质;二、活读,要有整体观,不要固执于一点,不要因小失大,应注重整体。
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体会作者“不求甚解”的真意。
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思路点拨】
《不求甚解》一文结构清晰,说理思路层次丰富而严密。
同时,在语言方面也表现得非常严谨,充分表现出了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因此,对本文的教学还可以从“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出发来设计教学。
在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了文本的论述内容后,通过段落中关键语句理清作者严密的论证思路;同时,关注文中体现出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具体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论证结构、观点阐释以及遣词用句方面的特点形成比较具体的理解,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练习举隅】
1.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对读书的方法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请结合你的实际情况谈一谈。
2.以成语新解设计辩题组织辩论。
例如:“见风不该使舵”与“见风理应使舵”、“班门不应弄斧”和“班门何妨弄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