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尿酸血症的中医治疗思路

合集下载

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辩证及治法

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辩证及治法

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辩证及治法摘要: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直线上升。

其实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并不能截然分开,可以说高尿酸血症为痛风病程中的一个阶段,高尿酸血症为痛风发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础。

本文通过对高尿酸病因病机的分析及中医治法的总结,旨在利用中医药毒副作用小的优势,进一步开发符合中医辩证的高尿酸血症药物。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体质中医治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飞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营养过剩、运动减少等因素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直线上升。

2013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指出我国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5%-23.5%,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1]。

一般男性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大于420 u mmol/L,女性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大于360 u mmol/L时应考虑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2]。

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是由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 或) 尿酸排泄减少而引起,本病的发病与年龄、种族、居住环境及饮食习惯等有关[3]。

临床上该病隐匿,许多患者无任何症状,仅血清尿酸水平增高,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可能潜在的尿酸盐沉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近年来,大量临床数据表明,尿酸持续性升高或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将导致一系列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心血管等疾病。

其实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并不能截然分开,可以说高尿酸血症为痛风病程中的一个阶段,高尿酸血症为痛风发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础。

然而在血尿酸水平持续增高人群中,仅有 10% 左右罹患痛风性关节炎,大多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髙尿酸血症是痛风的潜伏阶段,无临床症状的髙尿酸血症患者,并不表示关节组织或肾脏没有受到尿酸沉积的影响,只是程度较轻而己。

需要改变“痛风只是急性关节炎发作,控制疼痛即可”的观念,应该充分认识到痛风的自然病程包括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期和间歇期[4]。

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中医辨证思路探析

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中医辨证思路探析

2016.04中医中药201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中医辨证思路探析苑娇娇1 郝 斌21河北大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2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中医康复科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摘 要】高尿酸血症是因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排泄障碍,从而使尿酸水平增高,因此尿酸增高为本病的特征。

该病还往往伴发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该类疾病都归属于代谢综合征,因此,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总结古代和现代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注重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相结合。

并总结前辈医家学者对该病的治疗经验,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糖尿病;中医辨治思路;探析高尿酸血症在中医里并没有相应的病名,但是以高尿酸血症为生化基础发展出现的痛风可归属于中医“痹症”“痛风”“历节”的范畴 ,而糖尿病则为“消渴”,同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均属于代谢综合征,在病机及疾病的发展预后上相互影响。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饮食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高蛋白、高嘌呤饮食增加,使得过去的“贵族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1],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前辈医家学者的辨治思路,以期启迪临床用药。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脾肾功能失调,代谢功能紊乱,以致浊毒伏于内,同时感受外邪后,外邪闭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关节屈伸不利、疼痛、麻木等痹症的临床表现,气血运行不畅久而化瘀,久瘀化热,燥热损伤脾胃,胃火炽盛,胃阴不足,则出现善饥,口渴。

脾虚运化水谷功能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濡养气血肌肉,故可见形体消瘦。

燥热损伤肾阴,肾失开合,固摄无权,水谷精微随小便排出体外,故见小便多而味甜,或状如膏脂。

肾阴不足,虚火上燔心肺,也可见烦渴多饮。

李东垣在《兰室密藏》中提出,痛风主要由血虚引起。

而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则提出,肥人痛风多由痰湿引起,瘦人痛风多由血虚引起。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候特点及中药干预实验研究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候特点及中药干预实验研究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候特点及中药
干预实验研究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主要表现为湿热内蕴、痰湿壅滞、气滞湿阻等证候。

具体表现包括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中药干预是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关研究发现,中药配方可以调节血管紧张素、抑制尿酸合成、增加尿酸排泄等多种作用,从而降低血压和尿酸水平。

一项研究使用了三仙、五味子、仙茅等草本中药的复方,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该中药复方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和尿酸水平,同时改善相关的中医证候。

另一项研究则使用了决明子、茯苓等草本中药的复方,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该中药复方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和尿酸水平,同时改善相关的中医证候。

总的来说,中医认为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是由湿热内蕴、痰湿壅滞、气滞湿阻等因素引起的,中药干预可以调节相关因素,从而降低血压和尿酸水平。

不同中药配方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方案。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模板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模板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7.代谢综合症 20~60%痛风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体重 超标,体表面积越大,血尿酸越高;高血压未控制者, 血尿酸增高约58%;50%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95%痛 风存在高胰岛素血症,60%痛风为代谢综合症,为非痛 风患者的3倍。 研究发现,外源性胰岛素可使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血清 尿酸排泄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尿酸产生,导致血压升 高和高尿酸血症。




鉴别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青、中年女性多见,对称性,指、趾关节 肿胀呈梭形畸形,常伴明显晨僵。一般血尿酸不高。类风 湿因子阳性, X 线片出现凿孔样缺损少见。 化脓性关节炎与创伤性关节炎外伤史 关节囊液可培养出 细菌血尿酸水平不高,无尿酸盐结晶。 银屑病关节炎 约 20% 左右的患者可伴血尿酸增高,有时 难以与痛风鉴别。皮肤病损 ,X 线片可见关节间隙增宽, 骨质增生与破坏同时存在。 假性痛风 系关节软骨钙化所致,多见于老年人,膝关节 最常受累。血尿酸水平正常, X 线可见软骨呈线状钙化或 关节旁钙化。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 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 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说明痛风之病因是血分受热,污浊凝 涩,郁于阴分,复因外感寒湿,寒热互结,湿浊凝滞经络关节而成。

《丹溪心法》曰“肥人肢节痛,多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瘦人肢 节痛,是血虚”。说明胖人多痰湿互结,阻滞经络。

⑤关节液白细胞内有尿酸盐结晶,或痛风石针吸活检有尿酸盐结晶 , 是确诊本病的依据。受寒、劳累、饮酒、高蛋白、高嘌呤饮食或穿紧 鞋、外伤、手术、感染等为常见的发病诱 因。

中医治疗高尿酸的方法

中医治疗高尿酸的方法

中医治疗高尿酸的方法
中医治疗高尿酸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治疗:通过中药的药理作用,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降低尿酸水平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巴豆、瞿麦、秦艽、白蛇舌等。

2.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尿酸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所以饮食调理也是治疗的重要方法。

建议患者要少吃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肉类、海鲜等;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柠檬、橙子、西红柿等;适量摄入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3. 针灸疗法: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等。

4.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淋巴循环,有助于排除体内的废物,包括高尿酸。

常用的按摩方法有搓揉、捏拿、拍打等。

5. 运动调理: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体内废物的代谢和排除,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

建议可以选择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高尿酸需要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进行中医治疗时,还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和监测,切勿
盲目自行治疗。

高尿酸血症从肾论治

高尿酸血症从肾论治

中 图分 类 号 : 66 R 9
文 献 标 志 码 : B
随着生 活水 平低 提 高 、 活 模 式 的改 变 和 饮食 生
结 构的调整 , 以及 老龄人 口的不 断增多 , 高尿 酸血症 的发病率呈 逐 年上 升 趋 势 。针对 于此 , 们 从 补 肾 我
抗 衰论治 高尿 酸血症 , 阐述 如下 。 1 高尿酸 血症概 念
[ ] 向华 , 晶 , 洪 娟 .《 1齐 滕 张 临证 指 南 医 案 》 思 志 致 病 ” “ 医 案 分 析 [ ] 山东 中医 杂 志 , 0 72 ( 1 :3 7 8 J. 20 ,6 1 ) 76— 3 [ ] 向华 , 晶 , 伟 .试 论 “ 志 致 病 ” J .山 东 中 医 杂 2齐 滕 彭 思 []
沉 积可 导致痛 风性关 节炎 、 肾病 , 加重 动脉 粥样硬 化
认为该 病属 本虚标 实 , 虚为 主者 , 正 以脾 肾两虚最 为
多见 , 时与肺肝 等 脏 腑亦 密 切 相关 ; 实为 主 者 , 同 标 常 以瘀 血 、 痰浊 、 毒 、 湿 水湿 等 为 多 。可基 本 归纳 为 “ 肾亏虚 , 脾 湿浊 内盛 ” 。脾失 健运 , 胃升清 降浊失 脾 司, 或久 病及 肾 , 年迈 肾衰 , 或 肾气不 化 , 清泌浊 无 分 权, 均致 湿 浊 内生 , 久蕴不 解 , 酿生 尿酸浊毒 。 我们 认 为该 病 的发 生是 由于 先天 禀 赋不 足 , 或 人过 中年 , 脏气 日渐 衰 退 , 再饮 食 不节 、 若 嗜食 膏 粱
项 目来 源 : 山东 省 优 秀 中 青 年 科 学 家 科 研 奖 励 基 金 课 题
( 号 20 B 0 07 编 0 8 S3 4 )
火 生 痰 生瘀 , 阴耗 液 , 而 为证 多端 , 如 《 岳 伤 因 正 景

中医应对高尿酸血症4方略

中医应对高尿酸血症4方略

传统养生栏目编辑:邱婷婷 jtyy6731@中医应对高尿酸血症4方略⊙呼兴华/邓 沂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人体每天产生和排出的尿酸是个相对恒定的值,当尿酸生成增多或尿酸排出减少时,即可引起血中尿酸盐浓度增高,临床上就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20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至少增加了10倍,中老年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为高发人群,同时有年轻化趋势。

高尿酸血症不仅会发展成为痛风,关键是它还是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以及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不加控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急性心梗、脑卒中、严重肾功能损害等致命性疾病。

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属痰浊、淤血范畴,其发病原因既与先天禀赋虚弱、脾肾不足有关,更与后天失养有关系,如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吃多动少、运动不足等。

所以,为了维护健康,延年益寿,大家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重视防治高尿酸血症。

戒酒 少量饮酒也会伤身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虽然含嘌呤较少,但是乙醇代谢能使血乳酸浓度增高,导致尿酸排泄降低。

因此,对高尿酸血症患者而言,如果仍然长期少量饮用白酒,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容易诱发痛风性关节炎。

啤酒,因其含大量易吸收的鸟嘌呤,它升高血尿酸的作用大于高度数和中等度数白酒。

中医认为,酒味辛甘、性温,饮酒无度,嗜食肥甘,必然损伤脾胃,生痰生湿,酿成湿热,易引起高尿酸血症或诱发痛风。

因此,易于发生高尿酸血症的人群或已经患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都要戒酒,特别是酗酒者更应高度重视。

控体重 保持适度运动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痛风发生率比其他人高出50%以上,即体重越高血尿酸水平越高。

尽管普通饮食状态下,饮食仅仅贡献了体内尿酸的20%~30%,但是体重增加会影响尿酸的产生和排泄控制,因此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对降尿酸是十分有益的。

控制体重一是避免、减少食用肥甘厚味饮食,不使脾胃负担增加,即可减少痰湿,消解血尿酸。

避免摄入过多热量,选择低热量、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的食物,限制油炸食品、甜点、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辨治思路

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辨治思路

2012年9月第36卷第5期1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研究概况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尿酸盐饱和度为6.7mg /dL ,国际上设定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为血尿酸水平男>420μmol /L (7mg /dL ),女>357μmol /L (6mg /dL ),超过以上数值,尿酸钠就有可能析出并沉积于组织引起痛风发作。

但血尿酸升高而未出现痛风关节炎、痛风石、或尿酸盐结石表现者称之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一旦高尿酸血症出现上述表现之一,便标志着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结束和痛风病的开始。

高尿酸血症与年龄、性别、地域、种族、遗传、生活方式和职业等具有一定关系,某些药物长时间应用也可导致血尿酸增高,如噻嗪类利尿剂、硝苯地平、普萘洛尔等降压药物都能阻止尿酸排泄[1]。

高尿酸血症早期时大多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只有出现症状或并发症时才会引起患者重视。

高尿酸血症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及病变的程度与血清尿酸水平增高的程度成正相关[2],且并发症往往为终身性。

国外报道[3],痛风的5年累计发生率随血尿酸水平增高而增加。

痛风石的形成也与血尿酸水平高度相关[4]。

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胰岛素抵抗、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有明显相关性[5],还可引起尿酸盐性肾病、尿酸性肾病、肾结石等三种肾脏病变[6]。

因此,高血尿酸血症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尤其是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阶段。

但由于多数患者平素无任何自觉症状,也不予重视,待出现症状或者并发症时已经错过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

对于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有的专家认为不予治疗,但多数人认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前期状态,应该干预,目前一致认同的有以下几点: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时,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均应进行降尿酸治疗:①急性血尿酸产生过多(如白血病化疗);②血尿酸>12mg /dL (714μmol /L );③24h 尿尿酸>1100mg (6.545mmol )。

目前降尿酸西药,品种单一,且具有较多不良反应[7],不可长期服用。

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

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

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中医常见的疾病,根据中医理论,造成高尿酸和痛风的原因主要是肝肾功能不足、湿热内蕴、痰浊壅滞等。

中医健康管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内脏、海鲜、肉类等,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猕猴桃等。

适量增加
水分摄入,帮助排泄尿酸。

2. 调理肝肾功能:中医认为肝肾功能不足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主要原因。

可以从药物治疗和中草药调理两方面入手。

常用的中草药有桂枝加葛根汤、八正散等,具体用药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3. 温暖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痰浊。

适合的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避免过度运动造成关节负担。

4. 中医按摩和针灸:中医按摩和针灸可以刺激经络,调整气血循环,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痰浊。

可以选择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按摩和针灸治疗。

5. 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减少精神压力,保持身心放松。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健康管理方案需要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建议在寻求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保持健康管理,遵循医生的指导,定期复诊检查血尿酸水平。

高尿酸血症中药治疗方案

高尿酸血症中药治疗方案

一、治疗方案概述1. 诊断要点(1)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2)关节疼痛、肿胀、红热,局部皮肤发热,或有痛风石形成。

(3)腰痛、耳鸣、眼花、肢体麻木等肾虚症状。

(4)舌质紫暗,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涩。

2. 治疗原则(1)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2)补肾填精,调和阴阳。

(3)标本兼治,注重个体化治疗。

二、中药治疗方案1. 基础方剂(1)主方:痛风散加减组成:土茯苓30g,萹蓄15g,泽泻15g,车前子15g,川牛膝15g,薏苡仁30g,黄柏15g,苍术15g,丹参15g。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2)加减法①湿热重者,加茵陈15g、栀子15g;②痰瘀互结者,加莪术15g、红花10g;③肾虚血瘀者,加熟地黄15g、枸杞子15g、淫羊藿15g;④关节疼痛明显者,加白芍15g、川芎15g;⑤腰痛明显者,加杜仲15g、续断15g。

2. 服用方法(1)煎服法:将上述中药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2)泡服法:将中药放入保温杯中,用开水冲泡,加盖闷30分钟,代茶饮,每日1剂。

3. 疗程一般治疗周期为3个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1. 服药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啤酒、肉汤等。

2. 增加水分摄入,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有利于尿酸排泄。

3.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

4. 定期复查血尿酸水平,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5. 如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红热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总之,中医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论治,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痛风等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嘱,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带你了解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知识及中药治疗方法

带你了解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知识及中药治疗方法

带你了解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知识及中药治疗方法什么是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痛风疾病作为临床中常见代谢性疾病,通常是由于患者机体内血尿酸水平过高,进而造成患者出现尿酸结晶,部分结晶沉积在患者关节内部,进而引发的一种疾病。

高尿酸血症同样作为目前慢性代谢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通常是由于患者机体内部嘌呤代谢障碍所导致。

两种疾病的发生均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但是痛风的发病有明显的异质性,除了存在高尿酸血症之外,还可以表现出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慢性关节炎以及关节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为什么痛风患者需要控制嘌呤摄入量呢?经体内代谢,嘌呤最终会产生尿酸,痛风发作的罪魁祸首正是尿酸。

人体内尿酸内源性产生约占80%,其余20%则与含有嘌呤的食物有关。

因此,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对于减少尿酸生成具有积极作用。

虽然,摄入嘌呤食物代谢产生的尿酸仅占人体内尿酸总含量的20%,但是因其具有可控性,所以对于缓解疾病症状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痛风患者需注意饮食控制基本原则为避免高嘌呤饮食摄入,限制中等嘌呤饮食摄入,鼓励低嘌呤饮食摄入。

同时,痛风患者应注意保证饮食搭配均衡,充分饮水,低盐低脂。

1、禁止饮酒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乙醇是不容忽视的。

饮酒对痛风的影响也与酒的种类有关,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陈年老酒→啤酒→清型黄酒→白酒→红酒。

虽然适量饮用红酒并不会增加痛风的发生几率,但是不论是哪种乙醇饮品,过量摄入都是不利于疾病好转的。

这与乙醇对尿酸生成有促进作用有关,特别是啤酒,会导致患者尿酸排泄减少。

2、严格限制高嘌呤饮食摄入动物内脏、海鲜、火锅、荤汁、煎炸食物等都属于高嘌呤饮食,痛风患者都是不可以吃的。

对于处于急性发作期的痛风患者,嘌呤摄入量应<150mg/d,最理想状态是控制在100mg/d内。

进入慢性期后,每周饮食需要有2天依照急性期安排,其余5天食物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控制在每天150mg以内。

缓解期,患者应保证膳食的稳定性,将体重维持在理想状态,不用过于限制嘌呤摄入量,但是高嘌呤食物必须严格禁止。

尿酸高中医中药治疗方子

尿酸高中医中药治疗方子

尿酸高中医中药治疗方子尿酸高,又称高尿酸血症,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尿酸高与肾气不足、脾胃湿热有关,治疗上主张调和阴阳、健脾益肾、清热利湿。

以下是一些中医中药治疗尿酸高的方子,供参考:1. 健脾益肾汤:- 材料:山药15克,茯苓15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黄芪15克。

- 做法:将上述药材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40分钟,取汁服用。

- 功效:健脾益肾,适用于尿酸高伴有脾虚肾虚症状。

2. 清热利湿方:- 材料:泽泻10克,车前草10克,滑石15克,木通10克,茵陈10克。

- 做法:将药材洗净,煎煮30分钟,取汁服用。

- 功效:清热利湿,适用于尿酸高伴有湿热内蕴症状。

3. 活血化瘀汤:- 材料: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

- 做法:将药材洗净,煎煮30分钟,取汁服用。

- 功效:活血化瘀,适用于尿酸高伴有血瘀症状。

4. 养阴清热汤:- 材料:生地黄15克,知母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

- 做法:将药材洗净,煎煮40分钟,取汁服用。

- 功效:养阴清热,适用于尿酸高伴有阴虚内热症状。

5. 疏肝理气方:- 材料:柴胡10克,郁金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甘草5克。

- 做法:将药材洗净,煎煮30分钟,取汁服用。

- 功效:疏肝理气,适用于尿酸高伴有肝气郁结症状。

6. 补肾强腰方:- 材料:杜仲15克,续断15克,牛膝10克,桑寄生15克,狗脊10克。

- 做法:将药材洗净,煎煮40分钟,取汁服用。

- 功效:补肾强腰,适用于尿酸高伴有腰膝酸软症状。

在使用中药治疗尿酸高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方子,并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同时,饮食上应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尿酸水平。

中医应该怎么治疗高尿酸疾病

中医应该怎么治疗高尿酸疾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应该怎么治疗高尿酸疾病
导语:我们可能都听说过高尿酸疾病,这是一种很严重的代谢疾病,仅次于尿毒症,可以引起痛风,造成关节的炎症,严重的甚至失去运动能力,对我们的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高尿酸疾病,这是一种很严重的代谢疾病,仅次于尿毒症,可以引起痛风,造成关节的炎症,严重的甚至失去运动能力,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严重时可能会引起一些肾脏的疾病,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预防这种高尿酸的疾病,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选择西医或者中医方法来治疗,其中中医方法比较好一点,因为没有什么毒副作用.
血清尿酸浓度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又有性别差异,在儿童期男女无差别,性成熟期后男性高于女性,至女性绝经期后两者又趋于接近,因此男性在发育成熟后即可发生高尿酸血症,而女性往往发生于绝经期后。

有些人一听说女性的血尿酸超过360毫摩尔/升,男性的血尿酸超过420毫摩尔/升,就认为会发生痛风。

其实,并非每个血尿酸高的病人都会有痛风发作。

不少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终身没有症状,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患者如没有尿酸结晶在身体各处的沉积,就不会引起痛风。

一般认为,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无须治疗,但应该寻找到导致尿酸高的原因,如使用利尿药、降压药、化疗药等药物因素及判断是否合并肾病、血液病、糖尿病等。

血清尿酸浓度愈高,时间愈长,则发生痛风和尿路结石的几率愈高。

因此,应避免高嘌呤及高热量饮食、酗酒等诱发因素。

肉类食品中,特别是羊肉,还有啤酒和海鲜,是引起血尿酸浓度过高诱发痛风的主要因素,控制这些食物摄入非常重要。

吃完这些食物要多喝水,特别是碱性水,如苏打水。

多吃些水果、蔬菜等碱性食物,有利于尿酸的。

仝小林辨治高尿酸血症思路探析

仝小林辨治高尿酸血症思路探析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痛风; 历节; 辨治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02 - 0215 - 03
高尿酸血症( hyperuricemia) 属于嘌呤代谢紊乱性 疾病,由于体内尿酸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导致血尿酸 浓度升高,尿酸进一步以钠盐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 肾脏中,引起组织炎性反应,临床表现为急性关节炎、 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性肾 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1 - 2]。从传统医学辨证角度,血 尿酸升高是由膏人中满,气血运行不畅,积聚成浊,或 进一步流注经络而成,属“尿酸浊”范畴 [3]。本文将从 概念辨析、辨治要点和治法方药等方面介绍仝小林教 授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经验,以期为临床诊治开拓思路。 1 概念辨析 1. 1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发展一般会经历由浅入深的病位变 化,不同病变阶段有脏腑节络之分,故辨治高尿酸血症 应明晰病位。《医说》曰: “脉者血之腑”,病在腑为表, 病情轻浅,表现为气血运行瘀滞不畅,经脉痹阻。病在 节是由湿浊循血脉沉积于骨骼、软骨、肌腱、关节周围 软组织,表现为结节红肿,由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发 作,通常病位在节。腑病亦可循经络入脏,由表入里, 沉积于肾、尿道,下焦积热,化火灼阴,煎熬水液,结为 砂石,故有小便频急,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 症。《临证指南医案》云: “经年宿病,病必在络”,最后 久病入络,受累关节不仅呈梭形肿胀、压痛拒按,严重 时还可出现侵蚀缺损畸形,影响关节功能。故治疗血 尿酸异常者,初 期 重 在 治 腑,活 血 化 瘀,“行 血 海 之 瘀 滞,解经络之蕴结”,中期重在治节治脏,化浊消肿、清
际,贪凉乘风; 或泥地、漆橙坐卧而受风湿; 或汗出当 风; 或酒醉感风。秋冬腠理闭塞,风寒湿邪与气血相 并,手指挛曲,腿膝 肿 胀,作 非 常 之 痛 不 可 忍 …… 治 宜 辛温解表、逐风寒湿邪”。而血尿酸异常由多食肥甘, 湿热下注所致,若进一步流注于关节则发痛风,故以湿 热内蕴为本,伤于内却无外感侵袭。不同于风湿历节 之以寒湿外袭为因,以肝肾阴亏为本,因此湿浊下注关 节虽可表现状如虎啮,似白虎历节,但与历节病的血气 衰弱而感受外感风寒湿邪、入侵关节、气血郁滞不同, 故治疗重在清利湿热、调理脾胃,祛除湿热生成之源, 而非祛风散寒除湿,补益肝肾,因此高尿酸血症按照历 节病辨治是不恰当的。 2 辨治要点 2. 1 病理中心在胃肠

攻克高尿酸:医生推荐5种中药方剂

攻克高尿酸:医生推荐5种中药方剂

攻克高尿酸:医生推荐5种中药方剂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即称为高尿酸血症。

一般与遗传、性别、年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药物治疗和经济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不可忽视,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痛风性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此外,还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心梗和脑梗等其他危害。

因此,无论有没有痛风,高尿酸血症都要及早干预。

目前西医治疗高尿酸血症主要用抑制尿酸生成和促尿酸排泄两大类药物,虽然降尿酸效果显著,但是副作用也不小,患者长期服用的依存性较差。

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与肾气不足、脾失健运密切相关,加之饮食结构不合理,风、痰、湿、热等邪气的作用,导致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上升。

而中药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治疗的特点,并且毒副作用小,经许多学者且多年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大量研究后发现,它们有很好的降尿酸作用。

主要有如下五类:一、寒湿痹阻型:症状: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

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方药:温经散寒汤:川乌6克,肉桂10克,白芥子6克,独活12克,羌活12克,黄芪30克,炒白芍15克,鸡血藤30克,当归15克,萆�Z15克,甘草9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干姜10克,姜黄12克,水煎服。

附桂丸、颈腰丸口服。

二、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清热止痹汤:公英20克,地丁20克,夏枯草20克,虎杖15克,防己12克,连翘30克,蚕沙12克,赤小豆20克,姜黄10克,秦艽10克,滑石20克,海桐皮12克,灵仙15克,泽泻15克,山栀12克,半夏10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热炎宁、败毒丸口服。

三、痰阻血瘀型:症状: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中医辩证治尿酸高的原理

中医辩证治尿酸高的原理

中医辩证治尿酸高的原理
中医辩证治疗高尿酸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和五行学说。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平衡是通过阴阳的平衡来维持的。

高尿酸是一种阳性疾病,常见于肝肾阳虚、湿热内蕴等证型。

中医辩证治疗高尿酸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以达到降低尿酸水平的目的。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器官和组织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高尿酸可以归属于湿热内蕴证型,这与五行学说中的湿热相对应。

中医辩证治疗高尿酸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五脏功能,改善湿热内蕴,以达到降低尿酸水平的目的。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肝肾阳虚型高尿酸患者,中医会通过补益肝肾,温补阳气的方法来调整阴阳平衡,促进尿酸的排泄。

对于湿热内蕴型高尿酸患者,中医会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以清除体内的湿热,降低尿酸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辩证治疗高尿酸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质等因素,因此治疗方案会因人而异。

同时,中医治疗需要时间和坚持,不能期望立即见效,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辩证及治法

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辩证及治法

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辩证及治法摘要: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直线上升。

其实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并不能截然分开,可以说高尿酸血症为痛风病程中的一个阶段,高尿酸血症为痛风发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础。

本文通过对高尿酸病因病机的分析及中医治法的总结,旨在利用中医药毒副作用小的优势,进一步开发符合中医辩证的高尿酸血症药物。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体质中医治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飞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营养过剩、运动减少等因素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直线上升。

2013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指出我国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5%-23.5%,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1]。

一般男性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大于420 u mmol/L,女性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大于360 u mmol/L时应考虑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2]。

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是由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 或) 尿酸排泄减少而引起,本病的发病与年龄、种族、居住环境及饮食习惯等有关[3]。

临床上该病隐匿,许多患者无任何症状,仅血清尿酸水平增高,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可能潜在的尿酸盐沉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近年来,大量临床数据表明,尿酸持续性升高或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将导致一系列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心血管等疾病。

其实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并不能截然分开,可以说高尿酸血症为痛风病程中的一个阶段,高尿酸血症为痛风发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础。

然而在血尿酸水平持续增高人群中,仅有 10% 左右罹患痛风性关节炎,大多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髙尿酸血症是痛风的潜伏阶段,无临床症状的髙尿酸血症患者,并不表示关节组织或肾脏没有受到尿酸沉积的影响,只是程度较轻而己。

需要改变“痛风只是急性关节炎发作,控制疼痛即可”的观念,应该充分认识到痛风的自然病程包括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期和间歇期[4]。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加桂枝汤治疗。

《外台秘要·卷十三》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更有详尽的描述:“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此受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蓄于筋骨,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则彻髓,痛如虎之啮。

”。

到了金元时期,朱丹溪则提出相同的病名“痛风”。

如《丹溪心法》曰:“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又有痛风而痛有定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

”又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外搏热,血得风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认为痛风之病,乃血热而风湿入侵、瘀浊凝涩;肢节疼痛是主要症状,发作痛特点为“痛有定处,其痛处赤肿灼热”、“夜则痛甚”。

【2】虽然此处痛风与现代痛风的概念还不完全一样,但至少已将现代之痛风包括其中。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则认为:“形祛瘦者,多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因风湿生痰,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

”“痛多痰火,肿多风湿”。

【3】到了清代的林佩琴,又将痛风归于痛痹之中,如《类证治裁·痛风》指出“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其痛有常处…此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至夜更甚。

”可见前辈医家对痛风的相关认识与记载是很丰富的。

1.2现代中医医家的认识现代不少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通过广泛实践,对痛风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候特点、辨证论治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与认识。

吴生元【4】教授根据多年诊治痛风的临床经验,认识到该病的发作是由于风寒湿邪阻痹经脉,夹内在痰湿相互交作,邪气不得外散,郁遏化热于皮肤腠理而导致急性关节肿痛。

由于寒热交织,在里为寒湿阻痹,经脉气血不通,在表为痰湿郁热蕴结不得外散,而发此病。

王秀莲【5】认为痛风多发于形体肥胖者,大凡肥胖者脾虚,加之膏粱厚味,脾虚运化不利,代谢失常,聚湿生痰,脾虚不能疏土,湿浊内停,代谢产物蓄积,留注四肢关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
21
2012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Dec. 2012 V ol. 32 No. 12
〔收稿日期〕2012-05-24
〔作者简介〕钱玉中(1968-),男,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方面的研究。

论高尿酸血症的中医治疗思路
钱玉中,苏于纳,李 娜,邢燕军,刘雪冰(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医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2.010.021.02
The discussion of therapy ideas of hyperuricemia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AN Yu-zhong,SUN Yu-na,LI Na,XING Yan-jun,LIU Xue-b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the first Hospital of Shijiazhuang,Shijiazhuang Hebei
050011,China)
〔Key words 〕Hyperuricemi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近年来,随着我国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对高尿酸血症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升温。

国内外的研究也证实,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关系密切,高尿酸血症使上述疾病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明显增加,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而目前,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也无特效疗法,我们本着中医治未病的原则,结合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具体情况,对其中医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达到了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痛风发生的目的,显示出中医的独特优势。

现把治疗经验与思路报道如下。

1 泻浊为主,健脾补肾为辅
传统医学中没有与高尿酸血症完全对应的中医病名,笔者认为简单的把高尿酸血症归属于“痛风”、“痹症”、“白虎历节”、“脾瘅”等并不妥当,从临床上患者的辨证情况来看,大多数高尿酸血症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是体检时才查出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值。

朱良春先生根据痛风的病因病机在1989年的《中医杂志》上提出了“浊瘀痹”新病名。

笔者认为高尿酸血症的中医病名命名为“浊瘀病”比较合适。

从病因上看,高尿酸血症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生主要在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劳倦、寒热失调、饮食失节(酗酒、食伤)等导致肝、脾、肾和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紊乱,聚而生痰湿,痰湿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
化,与血相结而为痰浊,痰浊瘀阻而致病,痰浊瘀阻日久,或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石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

因此,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病之本,痰浊淤阻为病之标。

纵观本病之病因病机不外湿、痰、热、瘀、虚五端,而受累脏腑重在肝、脾、肾。

从治疗高尿酸血症文献中可以初步看到其中医证型以痰浊瘀阻,日久痰瘀阻络、阳气不足、肝肾亏虚较为多见[2]。

我们针对高尿酸血症的病因—饮食失节、痰浊瘀阻,提出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主要治疗原则:泻浊为主,健脾补肾为辅。

泻浊我们常用萆薢、薏苡仁、泽泻、茯苓、土茯苓、黄柏、车前子等,而健脾补肾常用巴戟天、补骨脂、淫羊藿、仙茅等药物。

2 寒者温阳,热者清热
根据我们临床所见,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寒湿阳虚者多见,而湿热火毒型仅常见于痛风的急性发作期。

因此,我们治疗高尿酸血症以温阳化浊为主,而针对个别湿热火毒型患者,亦采用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

3 活血化瘀药物助排毒
现代医学实践已证实,高尿酸血症患者除血(尿)中尿酸水平增高外,血液流变学检测还提示绝大多数患者存在高黏血症、高聚血症等血瘀状态。

而中医亦素有“久病入络”之说及病处固定属瘀等经验。

故在治疗高尿酸血症
2012 年第 32 卷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2
时加入活血化瘀及少量虫类搜剔药物,如:虎杖、泽兰、丹参、玄胡、水蛭、牛膝、乳香、没药、路路通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4 注意生活方式
高尿酸血症主要病因之一是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肥甘酒酪,久则呆脾害胃,酿湿生浊,痰湿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痰浊,痰浊瘀阻而致病。

研究发现血尿酸水平与摄入酒精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其原因一方面是饮酒伴食中多含高嘌呤饮食,另一方面饮用含铅的酒(如威士忌)对肾脏有害。

故饮食须忌酒、鱼虾等海鲜、动物内脏及浓肉汤等肥甘之品以防伤脾害胃,引起本病发生。

5 考虑应用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
临床遇到棘手的患者,可以考虑多采用生物碱含量高的中药,中和血尿中的尿酸,防止尿酸盐结晶生成,如黄
连、吴茱萸、土茯苓等。

亦可以考虑西药秋水仙碱的作用,用中药替代之,如山慈菇的主要成分即为秋水仙碱,食物中的黄花菜也含有秋水仙碱。

玄胡、蚤休、寻骨风等亦可选用[3]。

总之,对于有病无症的高尿酸血症,应遵循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针,主以泻浊,辅以健脾补肾,明辨寒热,适当配伍化瘀之品,结合专病专药,并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光亮,徐淑云.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10):1 088.
[2] 闫卫红,赵 勇,李玉峰,等.高尿酸血症相关因素调研及其中医证候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247-249.
[3] 钟丽娜,李长贵,付正菊,等.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2007,2(3):129-131.
(本文编辑 李新刚)
列酮降低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大鼠FBG 及改善脂代谢的作用优于六味地黄汤及其水提醇沉物。

结果见表1。

表1 给药后大鼠空腹FBG、血清cAMP 、CHO、TG、LDL-C、HDL-C的比较(x ±s ,n =6)
组别给药剂量(g/kg )FBG (mmoL/
L )cAMP (mmoL/
L )CHO (mmoL/
L )TG (mmoL/L ) LDL C (mmoL/L )
HDL C (mmoL/L )
空白组
6.75
6.0±0.50.96±0.06 1.52±0.090.83±0.060.44±0.03 1.15±0.06模型组 6.7518.0±2.4** 1.24±0.024**●● 2.21±0.18** 1.57±0.11** 1.04±0.05**0.76±0.05**●●罗格列
酮组0.72×10-3
13.7±0.5**●● 1.10±0.01** 1.79±0.04**●● 1.25±0.04**●●0.74±0.03**●●0.98±0.02**六味地黄汤组 6.7515.8±0.6**●△ 1.19±0.02**●●△△ 1.93±0.11**●●△ 1.37±0.06**●●△0.83±0.02**●●△△0.86±0.02**●△△苷类部位组
2.70
15.9±0.6**●●△
1.17±0.03**●●△△
1.94±0.04**●●△
1.38±0.04**●●△
0.84±0.03**●●△△
0.87±0.02**●△△
注:与空白组比较*P <0.05,**P <0.01;与模型组比较●P <0.05, ●●P <0.01;与罗格列酮组比较△P <0.05, △△P <0.01。

3 讨论
2型糖尿病多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
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6],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是(消渴)中医辨证的常见症候。

本实验分离提纯制得六味地黄汤水提醇沉物能降低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大鼠的血糖,改善脂代谢,从而干预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

六味地黄汤是滋阴补肾经典名方,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实验也发现六味地黄汤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的症状,但降糖效果不显著;罗格列酮的药效优于六味地黄汤及其水提醇沉物,降糖效果显著,起效快,但临床应用中副作用大。

故以罗格列酮结合六味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可能会有更好的疗效,因此,深入开展对六味地黄汤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提高2型糖尿病的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冬恋.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1):31-34.
[2] 金智生,杨世勤,潘宇清,等.六味地黄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1):9-12.
[3] 刘 卿,周于禄,裴 奇,等.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6):40-43.[4] 徐淑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367.[5] 陈 奇.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 096-1 098.
[6]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51.
(本文编辑 李新刚)
(上接第1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