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1 凸透镜成像的定义凸透镜成像是指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在另一侧光屏上形成的像。

2.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的大小和方向,成像的清晰度等。

第三章:实验一:物距与像距的关系3.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3.2 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测量尺。

3.3 实验步骤(1)将蜡烛点燃,放在凸透镜的一侧,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距离,观察成像情况。

(2)测量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

(3)重复实验,改变物距,观察成像情况,记录数据。

3.4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探讨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第四章:实验二:成像的大小和方向4.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成像的大小和方向。

4.2 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测量尺。

4.3 实验步骤(1)将蜡烛点燃,放在凸透镜的一侧,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距离,观察成像情况。

(2)测量成像的大小和方向,记录数据。

(3)重复实验,改变物距,观察成像情况,记录数据。

4.4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探讨成像的大小和方向。

第五章:实验三:成像的清晰度5.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成像的清晰度。

5.2 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测量尺。

5.3 实验步骤(1)将蜡烛点燃,放在凸透镜的一侧,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距离,观察成像情况。

(2)测量成像的清晰度,记录数据。

(3)重复实验,改变物距,观察成像情况,记录数据。

5.4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探讨成像的清晰度。

第六章:实验四:探究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成像规律6.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6.2 实验器材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测量尺。

备课组公开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备课组公开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教学简案: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举例。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透镜式“集体思考法”。

教具学具:学具盒、蜡烛、火柴、多媒体。

教学过程:
1. 有一个焦距为14cm的凸透镜,要使它成一个缩小的像,应把物体放到离凸透镜的位置上。

2. 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4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80cm
B. 40cm
C. 20cm
D. 15cm
3. 教室中的投影仪应用了哪些光学仪器?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4. 探究: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学设计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以物距跟焦距的关系为主线索,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把像距跟焦距的关系作为课后探究内容,把课堂教学和课后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采用“集体思考讨论法”,注重对学生学习探究过程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转变,所以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而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探究者。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

3. 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凸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教师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学生跟随讲解思路,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实验器材。

2. 教师示范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3.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的情况。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3. 教师给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六、实验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对成像的影响。

2.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观察成像的大小和清晰度。

七、解决问题(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系统来放大图像。

2. 学生运用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方向。

八、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3. 教师给出本节课的评价和反馈。

九、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2. 作业包括理论题和实际问题解决题,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十、教学延伸(5分钟)1. 教师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话题,如凸透镜成像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数学计算器、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成像现象。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成像规律。

3. 数学表达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4. 应用实例:分析凸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物理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准备1.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2. 实像和虚像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数学计算器、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具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距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 表示.2.当凸透镜成像时:(1)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v的范围为f<v<2f ;(2)当f<u<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的范围为v>2f ;(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凸透镜成的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而虚像只有放大的.实像与物体在透镜的两侧,虚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侧.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微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生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生2: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生3: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承接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生4: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凸透镜同侧?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进行新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一节所学知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生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2: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3: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生4: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成倒立还是正立的像和物体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生5: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这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生: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的像,有的摄影师拿的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仪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滑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作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我们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生1: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到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光心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生2: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设计实验方案: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在移动光屏寻找最清晰的像时要注意——要将光屏移过那个位置,发现像又逐渐模糊后,再往回移动,可重复两次,直到感觉像最清晰为止.因为如果不移过那个位置,就无法判断下一个位置像是不是会更清晰.知识拓展: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不断燃烧会使烛焰的像越来越靠近光屏的上端,这时的调节方法有三种:(1)将光屏向上移动;(2)将蜡烛向上移动;(3)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进行新课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注意:此操作的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得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与比较像与物体的关系)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上不能成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填入表格.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组以上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如图甲)生2: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如图乙)生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如图丙)生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5: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如图丁)生6: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7: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备课笔记进行新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板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多媒体课件)(1)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总结如下表所示:(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巧记方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由此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像距比物距大.生2: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比像距大.生3: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板书:1.当u>v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课堂延展: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1)分析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有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什么原因?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提出各种猜想.教师总结: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大致有4种:①若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会呈现在光屏的上或下方. ②若2f>u>f,但很靠近1倍焦距时,成的像很大,像距也很大,光屏移动的距离不够,可能承接不到像.备课笔记知识拓展:1.“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主光轴上有两个分界点,第一个是焦点,第二个是2倍焦距点.以焦点为界,物在焦点外成实像,物在焦点以内成虚像.以2倍焦距点为界,物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像,在2倍焦距点以内(焦点到2倍焦距点间)成放大的实像.2.“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减小,所成像变大,像距也跟着变大.反之,随着物距增大,所成像变小,像距也跟着变小.3.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在2倍焦距外,成像在焦点到2倍焦距之间;当物在焦点至2倍焦距之间,成像在2倍焦距以外.规律总结:不管成实像还是虚像,成放大的像时必定像距大于物距,成缩小像时必定像距小于物距.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124“想想议议”】解:在照相机中,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物距是大于像距的.在投影仪中,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的位置在2倍焦距以外;物距是小于像距的.【教材P124“练习与应用”】4.解:透镜乙应该放在透镜甲的右侧.用透镜甲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则u>2f甲=40cm,f甲<v<2f甲,即20cm<v<40cm;不改变发光体和光屏的位,换用透镜乙实验,仍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物距u′>2f乙=20cm,f乙<v′<2f乙,即10cm<v′<20cm.比较可知,更换透镜后像距变小,则透镜乙应该放在透镜甲的右侧.备课笔记进行新课③若u<f,烛焰成虚像时,只能透过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④若u=f,烛焰在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不成像,在光屏上也不可能承接到像.(2)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探究名称: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提出问题:凸透镜不完整时,成像情况怎么样?猜想与假设:可能只能得到部分像,也可能得到仍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选一焦距为10~20cm的凸透镜,研究蜡烛成的像,用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屏,承接烛焰的像,如图所示.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距离适当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然后用一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模拟不完整的凸透镜),观察像的情况.进行实验:(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二倍焦距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2)用一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观察屏上成像的情况;(3)反复遮住与不遮,对比观察两种情况下的成像情况.分析论证:看到的现象是:凸透镜不完整时,仍得到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本实验中,用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的部分便没有光线通过,相当于将凸透镜打去一半,其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得出的结论比较有说服力.得出结论:当凸透镜不完整时,仍能成完整的像,所成的像亮度减弱不如原来的清晰.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成像的规律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这节课的知识还需要大家多联系实际理解运用.好,这节课就学到这,谢谢!教材习题解答5.解:(1)将光源的高度与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的高度进行比较,判断实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2)当物距等于像距时,物距为焦距的2倍,由表可知2f=20.0cm,f=10.0cm.(3)光源位置应在焦距之内,即物距在0~10.0cm的范围内.6.解:没有指尖的像,也没有指尖的影子.虽然手指指尖遮挡了凸透镜的一部分,但是折射光线仍可以到达光屏上,只是此时所成的像会暗一点.难题解答【例】某物理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的实像.(2)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解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时,蜡烛烛焰发出的光仍有一部分通过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成像.但由于通过凸透镜的光减少,所以成的像亮度变暗.答案:(1)放大(2)C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本课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3.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特别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动态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这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其中的规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课后·知能演练一、基础巩固1.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

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①可能跟物距有关;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提出问题:这些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成像的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像距之间有什么关系?2、猜想与假设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例如: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等。

3、设计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等。

(2)讲解实验步骤:①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②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记录此时的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③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多做几次实验,收集不同情况下的数据。

4、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验中的错误操作。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里是美丽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篇一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中考的一个考点。

在透镜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尽管我们都通过实验研究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实际练习时仍会因规律遗忘感到做题困难。

现介绍几招记忆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方法一:列表记忆法(f为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表由表中内容可以看出:1. 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是物体在焦点以外。

当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焦点移动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增大,像也逐渐变大,像和物体一定在凸透镜的异侧,并且像是倒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特点是:物体在1倍焦距以内,像和物体一定是在透镜的同侧,并且像是正立、放大的。

3. 从表中看出,有三个“没有”:①没有正立的实像;②没有倒立的虚像;③没有缩小的虚像。

方法二:数轴记忆法说明:1. 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物距u等于焦距f)时,既不成实像也不成虚像,因为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射出,平行光不能相交,所以不能成像。

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外时成实像,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时成虚像,即物体成像以焦点F 分为界点,分成虚像和成实像的区域,物体的位置分别在成虚像和实像的区域时,所成的像就对应数轴图上的规律。

2. 2倍焦距处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2倍焦距处成等大的实像,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实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成放大的实像。

方法三:口诀记忆法由列表和图像记忆法中可以归纳出下面的简单口诀: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与物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与物同侧正,物远像近像变小。

方法四:图像法光路图法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涉及到四幅图,如下:光路图法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虽然说可以从本质上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找到成像的原因,但是由于现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图不要求掌握,只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因此,同学们只需对此方法简单了解。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导言:凸透镜成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光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理解光学原理,培养科学实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2. 能够正确使用凸透镜成像公式进行实验计算;3. 能够观察和分析凸透镜成像的现象,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2. 凸透镜成像公式的应用;3.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难点:1. 凸透镜成像公式的理解和应用;2.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1. 思维导引(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思考物体在我们眼中的成像过程,引入凸透镜成像的话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凸透镜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介绍光的折射定律和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凸透镜成像公式的推导过程。

3. 实验设计(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设计。

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凸透镜、屏幕和物体,在实验室或课堂环境中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需要测量不同物体的远处和近处的成像距离和物距,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处理和分析(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利用凸透镜成像公式计算焦距和物像距离,并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形。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的变化,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5. 结果讨论(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促进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6. 实验总结(10分钟)学生在实验总结中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并思考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加深理解。

四、教学评价方法1. 实验报告评价:包括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等。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一:玩小水珠。

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问题: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情景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问题: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问题: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问题: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点评: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问题:什么是物距、像距?点评: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问题引导: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推进新课探究点凸透镜成像及其规律新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说明: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2. 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能够使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a. 凸透镜的定义和结构特点;b. 凸透镜的分类:双凸透镜和凸面镜;c.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b. 物高和像高的关系;c. 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a. 绘制光线追迹图;b.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10分钟)- 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形状;- 解释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双凸透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和区别;- 讲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结合图示进行说明。

Step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5分钟)- 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高和像高的关系、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Step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20分钟)-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教学如何绘制凸透镜的光线追迹图;-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Step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点评练习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供额外练习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熟练使用。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和回答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正确的回答和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 凸透镜实物或图片;- 包含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练习题。

课堂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例如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实验等。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20

 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20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程重点(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考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具——光具座(全套) ★过程★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1.照相机的原理u >2f f <v <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f <u <2f u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u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板书设计★反思:§5.3(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习题课★课程重点(内容)1、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 有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习题 ★考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具—— ★过程复习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例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光具座上由左相右依次放置 蜡烛 、 凸透镜 和 光屏 ,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间,应调整 凸透镜 和 光屏 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 烛焰 大致在同一高度。

例2、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分别放在图中A 、B 、C 、D 、E 处,并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1.把蜡烛放在 A 点,屏上像最小; 2.把蜡烛放在 D 点,屏上像最大; 3.把蜡烛放在 E 点,屏上不出现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开课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东河口镇顺河店学校胡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教学用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打火机)等教学活动:一、引入:1、用触摸法区分盒中的透镜,选出凸透镜。

2、请同学们用桌上的放大镜看一下书上的文字,然后再看看远处的同学或老师,找出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看近处的字是放大的正立的,看远处的人物是倒立的)3、引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像的距离有关二、探究实验过程(一)认识器材跟一些新概念幻灯片展示概念: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等)物距(u)像距(v)(二)组装实验装置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

使火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三心等高)(三)实验前的准备1、实验过程:将蜡烛放在某处,记录物距;然后移动光屏寻找像,并记录观察到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光屏上得不到的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显示在光屏上。

3、怎样找实像:当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4、怎样找虚像:透过凸透镜用眼睛观察物体所成的像。

(四)进行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并在已经设计好的表格中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过程,监督指导学生正确完成实验(五)分析论证与得出结论:分析学生实验所得的数据并得出结论:(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公开课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公开课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成各种像时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从而找出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一、情境导入指导学生使凸透镜正对窗户,在凸透镜后面放一张白纸,前后移动白纸,发现白纸上能出现窗户倒立缩小的像。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刚才同学们在白纸上又发现了倒立缩小的像,凸透镜到底能成什么性质的像?二、进行新授1、提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需要哪些器材?经学生思考和老师引导得(对器材作介绍):说明:(1)用F形LED光源(替代蜡烛)。

①在本学生实验中,该光源的位置始终固定在透镜的主光轴上,而且该光源也不会受风的影响而晃动或改变大小,因而避免了由于蜡烛燃烧变短、烛焰晃动等因素给实验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光屏上所形成的像更加清晰、稳定,从而减小了实验误差;②使用蜡烛时,烛焰所成的像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地得出蜡烛成上下倒立的实像,但却不能观察所成的像也是左右倒立的特点。

由于该光源为F形,从光屏上所成的像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像的左右也是倒立的,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就能纠正学生那种片面地认识,即凸透镜成实像时只是上下倒立的错误观点。

③该光源还具有安全可靠、可重复使用的特点。

(2)带网格的光屏2、提问并初步操作:怎样安装才能让F形LED光源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请能使F像成在光屏的中心的小组汇报操作要领。

(说明:让学生初步体验实验操作的过程,为后面的实验操作探究过程提供帮助。

)经学生思考和老师引导得:调整F形光源、透镜、光屏的高度,使F形LED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1)测定所选凸透镜的焦距f=cm.(2)自学物距u、像距v实验一:探究倒立、缩小的像规律当F形LED光源在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并记录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初步了解2f和f是两个关键的分界点。
通过演示3),学生体验到物近像远,物远像近。
把特殊的及像虚实、大小分界点进行初步引入。
学生实验15~20min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分配任务:
(1)组尝试找倒立缩小的实像,记录蜡烛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2)组尝试找倒立放大的实像,记录蜡烛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流程
师生活动
预期效果
目的
活动引入(2min)
学生活动:用放大镜由远及近观察近处和远处的物体。
提问:
1)透过凸透镜靠近观察学案上的字,有什么现象?
2)透过凸透镜观察远处的我,有什么变化?
1)学生透过凸透镜靠近观察学案上的字,观察到放大正立的像。
2)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发现呈倒立缩小的像。
不同成像的情况出现,引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成像与物距有关。
总结
1)呈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在2f以外的范围,像距f~2f之间。
2)呈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在f~2f之间,像距在2f外
3)呈放大正立的虚像,没办法从光屏获得,只能透过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分析
学生得到结论:
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物远像近。
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训练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光学仪器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可移动光屏去承接清晰的像。
4)提示实验中需要观测记录下物距、像距、像的特点。
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演示(5min)
1)调节
2)U=2f时,得到一个和烛焰差不多大、(理论上等大)倒立的像。
3)当挪动蜡烛时,改变了物距,光屏同向移动时,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4)U=f时,不成像。
(3)组尝试找蜡烛放大正立的虚像。
学生按任务进行实验,
先完成的小组让组长上黑板分享数据。
分析归纳(10min)
简单总结3组完成任务的情况。
总结数据情况。
思考提问:
1)什么情况在呈虚像和实像?
2)什么情况分缩小、放大?
3)将蜡烛从远处靠近凸透镜挪动时,承接像的光屏需要远离。
学生完成任务,并在黑板相应的表格中填写了自己组的数据,加以总结:
提出问题(1min)
凸透镜成像特点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即与物距有关。
设计实验(8min)
下面我们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
1)器材选择:介绍带刻度尺的光具座等实验仪器。
2)怎么摆放仪器?
3)怎么确保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实验中需要观察什么?需要测量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器材的摆放
马泽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