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
中国书法的意义和魅力

中国书法的意义和魅力
中国书法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一些主要意义和魅力:
1. 文化传承和表达: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汉字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书法,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实现对历史、文学和哲学的传承。
2. 艺术的表达:中国书法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汉字的线条和结构,艺术家能够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
不同风格的字体和书法作品反映了个体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和情感体验。
3. 审美魅力:书法作品的魅力在于其线条的优美和构图的和谐。
每一笔每一画都经过精心设计,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感觉,使观者在品味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妙。
4. 心灵沟通:通过汉字和书法,艺术家能够与观者进行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
观者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思考和表达,从而产生共鸣。
5. 修身养性:中国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练习书法,人们可以培养耐心、专注力和毅力,同时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
6. 文化交流: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书法,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并促进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7. 历史价值: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古代的碑刻、法帖等书法作品成为研究历史、文学和语言学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总体而言,中国书法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通过它可以深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厚。
艺术史论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笔法与墨韵的审美观点

艺术史论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笔法与墨韵的审美观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被视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笔法与墨韵。
艺术史论对这一审美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审美观点。
本文将探讨艺术史论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笔法与墨韵的审美观点。
一、笔法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地位笔法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笔法不仅仅是书法作品的表现手段,更是艺术家对于自我情感、理念、境界的表达方式。
艺术史论认为,笔法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它直接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创作功底。
中国传统书法中的笔法注重笔法的美学价值,注重笔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艺术史论指出,在中国传统书法中,不同的笔法传递着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比如,行书的流畅洒脱、草书的激情奔放、楷书的庄重严谨等等。
这些不同的笔法,都在传达着书法艺术家对于人生、自然、道德的态度和感悟。
艺术史论在研究笔法的审美观点时,强调了笔法的技巧和流畅性。
笔法的技巧是书法艺术家长期积累和磨炼的结果,它包含了如何运用笔尖、墨量、力度等方面的技巧。
流畅性则是指笔法的连贯性和顺畅性,能够体现出艺术家的意图和驾驭的自如度。
二、墨韵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意义墨韵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审美观点。
墨韵是指作品中墨的痕迹和性质,它体现了艺术家对于墨的运用和驾驭的能力。
在艺术史论的研究中,墨韵被认为是书法作品中的灵动之处。
墨韵不仅仅是墨的浓淡、水的湿润程度,更是艺术家对于墨的运用方式和笔画的质感。
艺术史论认为,墨韵通过不同的程度和变化,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气韵和意境。
墨韵在中国传统书法中,扮演着丰富作品层次和情感表达的关键角色。
艺术史论指出,艺术家通过控制笔尖的湿度和墨的质感,来表现作品的层次和深度。
浓墨和淡墨的交错变化能够传达出作品的韵味和魅力。
三、艺术史论对笔法与墨韵的审美观点的启示艺术史论的研究对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笔法和墨韵作为传统书法中重要的审美观点,能够引领书法艺术朝着更高的境界发展。
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观

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观古代中国书法艺术深受人们喜爱,其独特之处在于与审美观念的结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优雅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字的写法,更是一种表现情感和个性的艺术方式。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到后来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字体的书写方式,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代书法家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个性,创造出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审美的投射,通过笔画的横竖、抑扬顿挫以及纸墨的运用,将情感和意志融入其中。
在古代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观的结合体现在文字的遣词造句、字迹的布局以及笔画的构成等方面。
古代书法家注重每一个字的安排和整体效果。
他们将文字与世界相融合,通过字形和笔画的力度展现出文化、历史和个性。
古代书法家有时会加入自己的意境和情感,使文字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这种审美观念的融入,使得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观念强调对自然界的感知和感悟,追求和谐、平衡和沉静之美。
这一理念渗透到书法艺术中,使得古代书法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字体的形态、笔画的节奏和结构以及纸墨的运用,都注重表现出一种平衡、和谐和内敛的美感。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也与个人修养和境界紧密相关。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表现。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将书法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挥毫泼墨,表达出自己的心境和情感。
他们借助书法艺术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并在字里行间展示出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审美观念与个人修养的关联,使得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更加显得深邃而内涵。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观念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书法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笔画的写法,更是一种审美的表达和传递。
通过书法艺术,古代的书法家们将情感与个性融入文字之中,创造出了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线条、结构、章法、墨色等为表现手段,通过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有以下几点:
线条美:中国书法艺术强调线条的韵律感和动态美。
笔画的起落转折,形成了丰富的线条变化,既有刚劲有力的直线,又有柔美流畅的曲线。
结构美: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字的结构布局,要求字形规整,结构均衡。
每个字都是一个小整体,字与字之间的空白也是构成美感的一部分。
章法美:中国书法艺术强调整体布局和节奏感。
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都要求行行整齐,字字有序,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墨色美:中国书法艺术还强调墨色的层次感和质感。
通过控制笔触的深浅、快慢,以及墨水的浓淡,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墨色变化,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鉴赏中国书法艺术要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观其形: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要看字形是否规整,结构是否均衡。
赏其神:书法是书写者情感和个性的流露,因此要欣赏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风貌。
品其韵:书法作品要有韵味,这包括线条的韵律感、结构的和谐感以及章法的节奏感等。
论书法中的美学

论书法中的美学【摘要】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就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通过对书法美学的内涵进行探讨,分析了书法的定义与历史、书法的艺术特点、书法美学与社会发展以及书法美学的审美标准等问题。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的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书法中,不仅要注重字形的工整美观,更要注重气韵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
书法美学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势和文化追求。
书法美学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通过对书法美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书法这一艺术形式。
【关键词】引言、书法的定义与历史、书法美学的内涵、书法的艺术特点、书法美学与社会发展、书法美学的审美标准、结论、美学、书法、艺术特点、社会发展、审美标准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赋予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书法家们以其独特的笔法和风格创造出了许多传世佳作,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意境的抒发。
书法的美学内涵在于其对于文字形体、结构、布局等方面的追求,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当代社会中,书法美学也在不断发展与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书法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书法美学的内涵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它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现代审美的表达。
探讨书法中的美学问题不仅仅是对书法艺术本身的审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探讨。
通过对书法美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2. 正文2.1 书法的定义与历史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古代文字的书写形式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格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和风格,如隶书、楷书、草书等。
书法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技艺的传承,更是对美学审美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书法审美观

书法审美观书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既表现了书法家的个人特色,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
在书法审美观方面,我的见解如下:首先,书法审美追求的是“神韵”。
这是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灵气和情感等东西。
这种“神韵”是由书法家的内心感受和对墨色的掌控力所造成的。
正因为如此,一次写字,在观感上会产生很大差异。
有时我们看到的字很统一、规整,给人以平和、和谐的感觉;有时则有意想不到的空灵,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
这种“神韵”显然是书法审美的重要表现之一。
其次,书法审美注重“气韵生动”。
在书法中,字形的美丑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气韵生动”。
这种气息是由汉字本身的内涵及书法家的创作心情共同呈现出的,它形态各异,有激昂奔放的气势,也有细腻清幽的文人气韵。
一个好的作品往往会使人联想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它会在观者的心里激起共鸣,引发共情,因此“气韵生动”是书法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标准。
再者,书法审美重视“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所呈现出的形态和意义相统一的特点。
在传统书法中常常有“不学庄子,没法写好字”的说法。
庄子主张“自然而不为”,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书法中被诠释为“有墨必泼”.由此可知,写好一副书法作品,在形态上不仅要具体、丰满,写意上还要有所故意,有自己的作品主旨,蕴含有自己观照人生的独特见解。
只有这样,书法作品才会有灵魂,给观者带来深刻的艺术享受。
最后,书法审美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宣扬精神。
在过去,书法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修养内容,他们认为书法是反映人的良知、修持与境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与心灵密切关联的艺术。
书法审美发扬了文人的重义轻利、自我墨宝、自觉自愿、随心所欲的精神。
在现代,人们对书法的理解也更为深入,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身份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所具有的审美观念,正是宣扬了文人‘凌波微步,罕言寡语'的精神,彰显出中国人的修养和睿智。
综上所述,书法审美观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体现,但是无论哪个时期、哪个阶层的人,书法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的审美原则

中国书法的审美原则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在中国书法中,有一系列的审美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影响着书法的创作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书法的独特审美情趣。
首先,中国书法的审美原则之一是“气韵生动”。
在书法作品中,“气韵生动”是指作品要有一种生动而有力的气息,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个性与情感。
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端庄、稳重的气度,更要有流畅、饱满的笔墨,展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审美追求。
其次,中国书法的审美原则中还有“笔墨相宜”。
这一原则要求书法作品的笔画要与所使用的墨色相得益彰,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墨色浓淡与笔画粗细、书写速度等因素都会对作品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因此书法家在落笔之前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作品在画面语言上的完美呈现。
另外,中国书法的审美原则中还有“形神兼备”。
这一原则要求书法作品不仅要在形式上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更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
好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和交流。
作者通过笔墨之间的交融,使作品既具有形式美,又具有内在的灵魂,引人入胜,感悟其中的深意。
此外,中国书法的审美原则还包括“变化有度”和“神韵悠远”等内容。
变化有度要求书法作品在结构、造型、节奏等方面要有适度的变化,不宜呆板单一;神韵悠远则要求作品要具有一种超脱尘俗、超越时空的气质,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总体而言,中国书法的审美原则涵盖了形式美、意境美、神韵美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通过遵循这些审美原则,书法家们不仅可以在作品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情感,更可以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传承和发扬下去,为后人留下永恒的艺术之美。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我国文字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象形,在刚开始写字的时候就相当于是画画。
人们之所以要写字,主要目的就在于利用文字来记录事情,以及表达与交流思想。
而我国文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后,成为了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我国笔墨以及书法传统还有中国字,属于象形的,拥有象形当作基础,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并且书法艺术和所有类型文学艺术相同,属于现实生活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
下面进一步剖析书法艺术审美的特点,希望通过下面的阐述,能够给书法家在创作书法时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书法作品。
1书法中的线条之美1、1力量所谓的书法力量,在书法当中指的是巧力,也就是掌心和手指以及腕部和臂部通过人们的意识协调以及大脑控制下,形成了写作人的审美观点以及写作的经验以及规律的运动。
我国书法重点强调的是笔力,通常来讲,写作人下笔的力度决定着线条是否优美,并且笔力业决定了是否具备丰富的肌肤内涵。
同时在使用用力技巧方面还分为明和暗的比较关系。
一般线条的前面和后面以及顿挫转折为明,而线条的中部的平稳运动为所谓的暗。
以上说明真的存在线条力度的美,而拥有力度美的抒发作品为什么觉得它美,就是在通过观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书法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生命色彩以及心灵的律动。
若笔力较弱,那么将无法将书法美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2意境之美3章法的美4结束语本文通过对中国书法审美特点的进一步阐述,使我们了解到书法审美特点体现在书法线条美和意境美以及章法之美;通过力量和书法立体感以及节奏感来体现书法线条之美;通过诗意以及人格之美体现书法的意境之美;最后通过章法美来体现书法之美。
想要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要将书法中存在的美充分地体现出来。
因此,通过本文对书法审美特点详细论述,希望能够给书法创作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书法作品,给人以美好的观赏感受,并将我国艺术的美好神韵充分地展现出来,使我国书法作品能够发扬光大。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书法是一种通过笔墨书写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其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笔墨意境的表现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注重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重要的是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文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在书法作品中,通过墨色的深浅、线条的粗细、运笔的轻重,展现出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一笔一划间,展现出书法家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形神兼备的特点书法艺术追求的不仅是文字的准确书写,更注重形神兼备。
形,是指文字的外在形态,要求端庄秀丽,工整匀称;神,是指文字所表达的内在意境和情感,要求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书法作品既要具备文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又要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形神合一,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三、意境的抒发书法艺术强调意境的抒发,追求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书法家在书写文字时,注重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文字更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书法家内心世界的抒发和表达,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四、运笔的技法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还体现在运笔的技法上。
书法家在书写文字时,运用不同的笔法和技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线条和墨色,使作品更具有变化和层次感。
运笔的技法不仅仅是书法家的功力展示,更是作品的灵魂所在,通过巧妙的笔墨运用,表现出文字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五、空白的处理书法作品中的空白处理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审美特点之一。
空白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的间隔,更是艺术家留白的艺术表现。
通过恰到好处的空白处理,使作品更具有韵律感和美感,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张力。
空白的处理不仅体现了书法家的审美追求,也体现了作品的整体美感和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通过笔墨意境的表现、形神兼备、意境的抒发、运笔的技法和空白的处理等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文字的书写功能,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艺术语言,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一)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一)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介绍•中国书法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
本文将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审美标准的起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书法被视为一种文化修养的表达方式,而审美标准就是儒家文化价值观对书法艺术的要求。
独特的审美标准•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与西方绘画等艺术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书法中,最重要的是”气韵生动”的要求。
这表明书法作品应该具备一种生命力和韵律感,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线条的审美价值•中国书法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的形态和构图被视为评价一幅作品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人对线条的追求远远超越了形象的描绘,更关注线条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用笔的技巧•中国书法中,用笔的技巧也是一项重要的审美标准。
用笔的厚薄、粗细、轻重都能表现不同的意境。
书法家在用笔时需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技巧,以凸显作品的独特之处。
艺术的演变与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书法流派对审美标准有不同的强调。
例如,隋唐时期的楷书强调工整端庄,而宋元时期的草书追求奔放自由。
影响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既有传统的审美标准传承下来,也有创新的力量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许多现代书法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创新,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结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以”气韵生动”为核心要求。
线条的运用和用笔的技巧都是评价一幅作品的重要因素。
审美标准会随着时间和流派的变化而发展,同时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也将为书法艺术带来新的可能。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艺术品评受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强调艺品出于人品。
宋代郭若虚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历朝历代人品受到赞扬的书法家,其作品备受推崇,而人品颇受诟病的书法家其作品则往往难以流传。
一、“书品即人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品评的影响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影响了中国人的书法品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情操的过程。
俗话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书法艺术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
自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法家的人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法家本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法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
元代郝经在《临川集》中说:“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
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
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书以人贵,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批评的一个独有现象。
历史上很多奸佞虽擅长书法,却因品德低下,因人废字,其作品往往也难以流传。
北宋蔡京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自成一家。
然其为人凶谲,谗害忠良。
明代大收藏家张丑称,世人因恶蔡京为人,遂把原先“宋四家”中的蔡京,换为其同乡先辈蔡襄。
蔡京虽书法造诣颇高,却因其人品低下,遭人唾弃,故而无法列入“宋四家”,其作品流传于世的也寥寥无几。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内容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书法线条组合关系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
书法和谐美的追求,已积淀成难以变异的审美规范和书法形式感的表现模式。
和谐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美感追求,和谐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和谐多样统一审美境界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无论在单体组合(结构)和整体组合(章法)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线条矛盾关系。
如直曲、方圆、刚柔、疾涩、长短、粗细、正欹、疏密、主次、向背、呼应、润燥、虚实等等。
虽然它们都属于对立范畴,但在书法形式美的总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却是“多样的统一”。
书法中的所谓“多样”,即指整体(结构或章法)中所包含的各种线条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
“统一”,则是指各种线条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的特征及彼此间的某些关联、呼应和衬托关系。
“多样的统一”就是和谐。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42章)表达了万物统一及对立面统一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斐安也指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是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西方美学论美和美感》第14页)在书法造型中,无论是有显著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对比统一),或由不太明显变化的非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调和统一),最终都是在变化中归于和谐,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的美来。
因此,书法美在于变化,在于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和谐正是由矛盾和对立造成的,失去了矛盾对立,也就失去了和谐,失去了书法之美。
强调书法的变化是在统一制约下的变化,而非孤立的变化或者是一味的变化。
而没有统一,即是不和谐。
统一而无变化就单调。
在书法作品的形式中,既要变化,又要和谐,似乎是很矛盾的。
而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因素才构成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

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标准。
在中国书法中,有许多被认为是重要的审美标准,包括笔法、结构、意境等方面。
首先,中国书法的笔法是其审美标准之一。
笔法包括了一系列的技法和动作,如顿挫、起落、顿挫、停押等。
通过对笔法的掌握,书法作品能够展现出不同的气韵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中国书法的结构也是其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结构包括了构图、布局、比例等方面。
一个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有合理的结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既有整体美,又有细节美。
此外,中国书法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的表达。
意境是指通过书法作品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情绪。
在中国书法中,意境是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好的书法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观者共鸣,让人感悟到其中的深意。
除了以上几点,中国书法还注重墨的运用、线条的质感、字形的美感等方面。
墨是书法的灵魂,运用墨的技法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线条的质感可以表现出作品的韵律和生命力;字形的美感则体现了书法作品的美学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这些审美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在今天,学习和传承中国书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愿我们能够在中国书法的世界里,不断探索、学习,感悟其中的深意,体会其中的美感。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标准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标准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是由历代书法家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总结而来的,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以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些主要审美标准:
1.神韵生动:中国书法注重表现作者的个性和情感,追求作品的神韵生动。
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应该能够传递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意境,使观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气息。
2.气势磅礴: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具有气势磅礴、气势雄浑的特点。
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的技巧,更是一种力量的体现,能够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3.结构稳健:书法作品的结构应该稳健有力,字体间的比例和平衡要得当。
整个作品要有和谐的美感,让人感觉舒展自然。
4.线条优美:线条在书法中非常重要,书法家注重线条的优美和流畅,追求画龙点睛的效果。
5.用笔自然:书法作品的用笔要自然流畅,运笔要得当,不做刻意追求。
6.传承创新:中国书法艺术强调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书法家要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融入自己的个性和创新,使作品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独特的风格。
7.诗意抒情:书法作品往往伴随着诗意和抒情的表达,文字与意境相得益彰,通过墨香千年,传达情感和思想。
以上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些主要审美标准,这些标准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和发展,成为书法艺术家们创作时的指导和追求。
然而,审美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可能对书法艺术有不同的看法和喜好。
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

老 庄为代 表 的道家 , 致力 于天道 , 以孔孟 为代表 的儒 而 家则 致力 于 人 道 ; 汉 代 , 仲舒 提 出 了 “ 在 董 天人 合 一 ”
的“ ” , 出“ 一 ” 道 ” “ ” “ ” “ ” 道 论 提 太 即“ , 道 是 乐 和 美 的最 高本 原 ; 魏晋 时期 , 在 玄学推 崇 “ 自然 之道 ” “ ” ,道 之美就 是 自然 之美 ; 隋唐 , 文 以贯 道 ” “ ” 于 在 “ 给 道 赋 了人 的主 观能 动 性 ; 代 周 敦 颐 “ 以载 道 ” 宋 文 与程 灏 、
要 原 因。历史 上书法 审美 判定 的争议 与混 乱大 多根 源 于此 。而在探讨 中国书 法 美 的根 源 与 实 质 的基 础 上 , 在 不 同文 化关 照下对 其 审 美 观进 行 比较 分析 , 出相 提 对统 一 的书法 审美 观则 成 为书法 审美学 中必 须首 先解
决 的问题 。本文拟 对 中 国 书法 的 审美 实 质 、 审美 意 识 与方 式 、 审美 境界 、 美 言 意进 行 研究 与探 讨 , 示 中 审 揭 国书法 审美 观的 内在 规律 , 而 为 书 法 的审 美 活 动 提 从 供 系统化 、 学化 的理论依 据 , 科 以推 动书法美 学 在审美 层面研 究的深 化与 发展 。
、
中 国 书法 美 的 根 源 与 实 质
二 、 国书 法 审 美 观 的 文化 关 照 中
中 国书法 的文化根 性使 得书法 的审美 观不 仅打 上
了文化 的烙 印 , 而且 由于不 同文 化对 美 的崇 尚不 同 , 从 而使得中国书法在不 同文化支撑下呈现出了不同的审 美观。这种审美观的差异非但没有削弱中国书法的发 展, 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 中国书法在文化上相互借鉴 和促 进 , 而使 其审美 异彩 纷呈 。值得 注意 的是 , 从 书法 史上 在 书法审美 上 的混乱 往往是 由于鉴赏 者和创 作者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定义以及审美在其中的重要性,接着通过正文部分分析了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审美特点、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展望了未来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中国书法艺术对当代审美观念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范畴、定义、历史渊源、审美特点、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审美价值、发展趋势、当代审美观念、变化、启示1. 引言1.1 中国书法艺术的定义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纸砚的组合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汉字结构、笔画的创意运用和艺术表现,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既有传统的经典之美,又具有创新的时代之美,是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意识的结合体。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艺术家通过自由挥洒的笔墨、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感悟,创造出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的作品,展现出别样的审美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的定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美学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一种表现。
通过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可以更好地领略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无限魅力。
1.2 审美在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性审美在中国书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其审美价值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审美是人们对美的欣赏和感受,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赏析,而在中国书法中,审美更是贯穿始终,贯穿于书法的创作、欣赏和传承之中。
审美在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书法作品的美学价值上。
书法审美观

书法审美观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书
法的审美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碑帖学习
在中国书法史上,碑帖是学习和传承书法的重要素材。
通过模拟
碑帖,可以锤炼书法功力,提高书法水平。
同时,研读碑帖也可以让
人感受到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深远。
二、雅正清秀
书法的审美观中追求雅正清秀是最基本的要求。
它要求书法作品
必须有清新、秀美、端庄、雅致等特点,以及确切的笔画、规范的结
构和严谨的格局。
三、气韵生动
书法还要求具有气韵生动的特点。
它要求作品必须有一定的情感
表现力,须体现作者内心精神境界和情感表达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艺
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四、得心应手
书法的审美旨在追求得心应手,在用笔、字形、结构、排版上要
得当合适,字体需要让读者在视觉上产生某种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理上
的舒适感。
五、以意传情
此外,书法的审美还注重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和情操。
书法是大量使用文字的艺术,要求其传播的信息是准确、简洁、形象,且能够把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
综上所述,书法审美观具有多方面的要求,从传统的碑帖学习到
作品的雅正清秀、气韵生动、得心应手和以意传情等,每个方面都为
书法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
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学习各种名家书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让自己深刻领会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对中国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国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被视为艺术与文字的结合。
它是用特定的笔法和墨迹表达情感、传达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下面是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和理解:1. 艺术价值:中国书法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表达方式。
它注重笔法、布局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追求平衡、谐调和流动感。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抒发。
2. 历史传承: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字形式。
自古以来,书法一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必备技能,被视为一种学问和修养的体现。
许多古代书法家的作品至今被广泛传颂,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独特风格:中国书法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
不同的书法家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例如,楷书追求端庄、工整;行书追求流畅、自然;草书追求豪放、奔放。
每种风格都展现了艺术家的个性和对书法的独到理解。
4. 文化内涵:中国书法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书法作品常常与诗词、经典和哲学思想相结合,传递深远的人文情感。
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
5. 功用与修身: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除了作为艺术形式外,书法还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书写和欣赏书法作品,人们可以培养专注力、耐心和内心的宁静。
书法被认为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心灵境界。
总的来说,中国书法是一门深受推崇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文化、培养修养的艺术实践。
通过欣赏和学习中国书法,人们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中国书法的技艺与审美观念

中国书法的技艺与审美观念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书法不仅注重技艺的熟练,更强调审美观念的培养。
本文将从技艺和审美观念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书法的特点。
首先,中国书法的技艺要求非常高。
书法家必须掌握正确的笔画和结构,以及独特的用笔技巧。
毛笔是书法创作的主要工具,而墨汁是书法作品的灵魂。
书法家通过调节笔触的厚薄、轻重和速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技艺的熟练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修炼,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和体验,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其次,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十分独特。
中国人对于书法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强调“气韵生动”和“神韵超逸”。
中国书法注重笔墨的韵律和节奏,通过线条的起伏和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同时,中国书法还强调“笔意”和“气势”,追求笔墨与心境的统一。
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调适,力求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
这种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敛”和“含蓄”相契合,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和人文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书法的技艺和审美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中国古代的书法家们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米芾的《致远书》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技艺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更表达了书法家们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经典之作成为后世书法家们的学习和借鉴对象,也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书法逐渐走出国门,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喜爱。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书法,欣赏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书法的技艺和审美观念在国际间的交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同时,中国书法也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电子屏幕和网络平台欣赏和学习书法,这为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总之,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既注重技艺的熟练,又强调审美观念的培养。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书法家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融入到作品之中,表达了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楷书字体的审美观与艺术追求

楷书字体的审美观与艺术追求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字体之一,被誉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兰亭集序》即以楷书形式书写。
楷书字体极富韵律美,端庄大气,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审美观和艺术追求两方面来探讨楷书字体的独特之处。
一、审美观1.传承古典美学:楷书字体的审美观承载着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精髓,体现了"中庸之美"的价值观。
楷书的笔画平直有力,规范严谨,显示出一种端庄庄重的美感,同时又不失柔和和谐的特色。
2.高度概括形态:楷书具有对形态的高度概括性,字形严谨而完整,给人以稳定、和谐、舒展的视觉感受。
它以直、横、撇、捺等基本笔画为基础,能够将这些笔画结合得恰到好处,形成统一而有序的字形,展示出优雅而大方的美感。
3.注重平衡与谐调:楷书注重平衡与谐调的审美追求,将字体的各个部分组合得均衡而协调。
楷书的笔画精细而平衡,每个笔画的长度、弯曲程度以及位置都经过精心琢磨,体现出艺术家对平衡美的追求。
二、艺术追求1.气势磅礴:楷书作为一种正式、庄重的字体,注重气势磅礴的艺术追求。
通过选用适当的字体大小、线条粗细等等手法,以展示文字的庄重和力量感,给人以震撼和威严之感。
2.生动自然:楷书在追求规范性的同时,也注重体现书写者的个性和思想。
艺术家能够通过对笔画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给字体赋予一种生动自然的特质,使人感受到文字的灵动和生命力。
3.独特的工整结构:楷书不仅追求美感,也注重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协调性。
楷书作品要求每个字都有明确的边界和适当的空间,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有条不紊的结构美,给人一种整洁、庄重的视觉享受。
总结:楷书字体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吸引了广大书法爱好者。
它传承古典美学,注重平衡与谐调,展现了形态的高度概括性,同时注重气势磅礴和生动自然的艺术追求。
楷书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书法作品中,也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日常生活中,楷书字体都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美的根源在于 道 !, 道 !的境界即书法 的最高境界。 道 !原意是指道路, 并非一个抽象的哲 学或美学概念。 道 !的概念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而 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逐渐上升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 哲学与美学概念。在殷周时期, 用 道 !来概括天道与 人道的运动变 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而在先秦, 关于
李世民在 ∀指意 #中有 所资心副相参用, 神气冲 和为妙, 今比重明轻, 用指腕不如锋鋩, 用锋鋩不如冲 和之气, 自然手腕轻虚, 则锋含沈静。夫心合于气, 气 合于心; 神, 心之用也, 心必静而已矣。!道出了神气的 和谐, 心、气、神的和谐; 王羲之 ∀用笔赋 #中有 养德俨 如, 威而不猛。游 丝断而还续, 龙鸾群而不 争 !, 周星 莲 ∀临池管见 #有 用笔之法, 太轻则浮, 太重则踬。到 恰好处, 直当得意。唐人妙处, 正在不轻不重之间, 最 规叠矩, 而仍 以风神之 笔出之。!则道 出了用笔 的和 谐; 而关于书 法的结字与章法, 古人 就有 密处 不犯, 疏处不离 !, 阴阳调和 !, 虚实相生 !等精辟的描述。 皆道出了书法 和谐 !美的规律。
显然, 儒释道在审美的最高准则、审美理想、审美 方式、审美心态和审美特征的不同势必注定了站在不 同的文化立场去关照书法, 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 取向和审美结果。因此, 中国书法作品的审美阐释应 以其书法作品的文化皈依作为参照方可客观。
三、中国书法的 审美观
(一 )相对统一中国书法审美观的提出 中国书法作为传统文化思 想最为凝练的 物化形 态 [ 2] , 其审美观必须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审美基础上的 同化观。虽然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在审美上的追求与 表现具有其各自的特点, 但是如果对三大传统文化的 审美观进行共性交集, 结合中国书法的具体特点我们 可以得出: 自然与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也 是中国书法的审美观, 又是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而 这种自然与和谐的书法审美观的提出, 既恰当地解决 了三大传统文化在审美上的分歧, 又为书法鉴赏提供 了一个凝聚传统文化精神的普遍通用的审美标准。也 就解决了书法史上对书法作品因持不同文化立场的鉴 赏与评品的混乱。从而使得书法鉴赏成为一种既客观 又科学的艺术活动。 1. 自然。自然为 美, 既是审 美品格, 也是审 美标 准。 道家美学从万 物的文化流行 中理解自然, 认为 一切存在者都无为而造, 各顺其性方能长生久视; 儒家 美学从人生的道德使命中理解自然, 认为仁义理智之 心生来便有, 人必须据此而行才能不失真诚; 佛家美学 从心境的空明无妄中理解自然, 认为大千世界的事物 缘起性空, 万般法相背后是深邃的永恒。![ 3] 显然, 道 家崇尚无为的自然, 儒家崇尚天命的自然, 释家崇尚本 心的自然。虽然儒释道从不同侧面理解 自然 !, 但是 自然 !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审美观。蔡邕在 ∀九势 #中有 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 阴阳生焉; 阴 阳既生, 形势出矣。!道出了书法的 自然 !本根。 自 然 !也就成为中国书法审美的一个共同的重要标准。 2. 和谐。道家讲 齐一 !, 这是 道 !本身所固有的 特性。在这里, 人与自然处在绝对无差别状态的和谐, 也是美的最高境界。故老子在 ∀道德经 #中有 万物负 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大音 希声 !, 大象无形 !, 都是对和谐美的最高礼赞; 而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0
就审美心态与方式而言, 道家以虚静的心态强调 非理性、非功利, 无意识的 神遇 !说, 而儒家以有意识 的 比德 !的心态强调理性, 禅宗则以虚无的心态顿悟 而获得心灵上的大自在。在审美特征上而言, 道家以 素朴、变易、博大和玄妙作为美的崇尚; 而儒家以中和、 至诚、崇高与充实散发着人性的力量, 释家则以清、孤、 淡远、虚灵、荒寒阐释万物的虚妄, 彰显心灵的自在。
心 ! 道 !无二, 艺 ! 道 !不二, 人道也即天道 [ 1] 。显 然中国的 道 !经历了 天道 !与 人道 !的分野与合一 的发展过程。在这里, 人由被动遵循到主动为之直至 人道不二, 使得 道 !的概念丰沛而悠远。其在中国书 法艺术 的发 展长河 中散发 着迷 人的 光华。在这 里,
道 !的境界其实就是 天 !的境界, 也是 人 !的境界。 因此, 中国书法美的根源与实质在于 天 !, 在于 人 !, 在于 天人合一 !, 实现着中国书法的理想。
释家 心灵和谐 空灵为美 顿悟 虚无
中和、至诚、 崇高、充实 清、孤、淡远、 虚灵、荒寒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准则就是和谐, 这是儒、释、 道文化的共同追求, 但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道家的和谐观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主要解决了人 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而儒家则从 仁 !、 义 !、 道德 ! 出发, 主要解决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 释家 从人心灵入手, 探求和谐的本根。在心灵的自由中寻 求和谐的大自在。显然,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分别 从不同侧面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心灵和谐的问
[ 收稿日期 ] [ 基金项目 ] [ 作者简介 ]
2010- 03- 25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201040) 杨锁强 ( 1964- ), 男, 陕西扶风人,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79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http: / /www. xbskb. cn
在文化上的不对称所引起的。这种文化上的错位使得
审美观是从事审美活动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必须持 有的观念。以不同的审美观来关照书法, 对其品鉴的 结果则可能相异。审美观是建立在文化背景之上对美 的认识和崇尚, 文化的差异也势必导致审美观的差异。 以不同文化为立场对历代书法经典进行解读则会产生 不同的审美评判。这是导致书法鉴赏结果多样性的重 要原因。历史上书法审美判定的争议与混乱大多根源 于此。而在探讨中国书法美的根源与实质的基础上, 在不同文化关照下对其审美观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相 对统一的书法审美观则成为书法审美学中必须首先解 决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国书法的审美实质、审美意识 与方式、审美境界、审美言意进行研究与探讨, 揭示中 国书法审美观的内在规律, 从而为书法的审美活动提 供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依据, 以推动书法美学在审美 层面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题。而人生存在世上, 既是自然的人, 也是社会的人, 更是有心灵的人。中国文化也正是解决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自身的种种困惑。 若从文化的功用来考察, 儒释道三者之间具有明
显的互补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对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进
行武断式的优劣判定。这三种文化都闪烁着智慧的灵
光, 在人或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或境遇中具有各自独 特的效用。正是这种文化的价值取向使得中国的书法
杨锁强: 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
家讲 中和 !, 就自然而言,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 焉 !, 本身 就处于中 和之状 态, 而 在社会中, 崇尚 礼、 乐, 也是为了人与社会达到象自然一样的和谐。其儒 家五大经典的 ∀尚书 ∃ 舜典 #云: 诗言志, 歌咏言, 声 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 就意 识到了通过艺术达到人与其主宰 ( 神、天 ) 的和谐。释 家讲 无碍 !, 无碍 !是 涅槃 !境界的固有特性, 即达 到我与佛、尘世与天国浑融一体的宇宙终极, 这是一种 宁静的和谐。如果说道家注重的是自然之和谐, 那么 儒家则关注人、社会的和谐, 而释家直指人的心性, 强 调心灵之和谐。显然儒释道从不同层面构筑了中国文 化的和谐观, 使得 和谐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共 同的文化特征,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的最高审美 境界。
2010年 9月 第 30卷第 5期 (总 103期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X 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 ial Sciences)
Sep. 2010 Vo .l 30( Sum No. 103)
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
杨锁强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二 )中国书法审美的实质 中国书法审美的实质是以 书法为载体的 对人的
精神关 照 !。由于人与 自然浑一 不二, 观物即 为观 我, 取境即可会心, 这种对生命情怀与人格精神的欣赏 与关照, 使得儒道两家美学在这 方面并无多大分 野。 所不同的是, 道家以自然和无为来关照人的精神, 而儒 家以 比德 !蒙养打通人的德性。而释家直指人之心 性, 讲 明心见性 !, 性体虚融, 照用自在 !, 把 涅槃 ! 之境作为人之精神的最后归宿。可以说, 中国书法以 儒释道为文化本根, 从表现层面营造了中国人心灵归 依的精神家园; 而在鉴赏层面则可反观到书写者心灵 与精神的境界。如刘熙载 ( 1813- 1881) 在 ∀艺概 #卷 五 ∀书概 #中说: 书 者, 如 也。如其 学、如 其才、如其 志, 总之曰 如其人而 已。!又如钱 钟书所 言: 流 连光 景, 即物见我, 如我寓物, 体异相通。物我之象未泯, 而 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 故物仍在我 身外, 可 对而赏 观; 情已契, 故物如同我衷怀, 可与之融会。!则道出了 传统美学精神之意蕴。
[ 摘 要 ] 在分析书法审美的根源 与实质 的基础 上对 中国 书法的 文化 支撑儒 释道 的审 美进行 了阐 释与比 较, 提出了书法相对统一的审美观为自然与和谐。并对书 法的审美实 质、审 美意识与方 式、审 美境界、审美言 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书法的审 美实质是 精神关 照 !、审美意识 是 澄怀 观道 !和 澄怀味象 !, 审美方 式为 直观感悟 !和 味无味 !。中国书法的审美境界可分为感境界、知境 界、识境界、智境界和慧境界; 书法的 审美言意是 得意忘言 !。汲取古人的智慧采用赋、比、兴 的诗性语 言来对 书法的 审美进 行阐释, 则是 书法审 美观在书法意象审美中的必 然选择。 [ 关键词 ] 书法审美; 审美境界; 中国书法; 审美观 [ 中图分类号 ] J29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245X ( 2010) 05 0079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