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列传人物名字书法体例[论文]

合集下载

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不以年代长短论资财、轻重,惟以文辞高下为取舍。

《史记》的成书过程如下: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

对于《史记》的体例,它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形式。

其中,“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记载了大事年表。

“书”是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历史文献。

“世家”是记载诸侯国兴衰的史书。

“列传”则是记载帝王公卿、名将英雄及各类人物的事迹。

这五种形式相互结合,对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记载与描述。

《史记》的体例特点在于它打破了古代史书分记人物、政治和分记典章制度的传统模式,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编排,按时间先后排列,用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来表现历史,并从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和分析。

这种体例创新为后来的历史著作树立了典范。

《史记》人名、地名标点斟例

《史记》人名、地名标点斟例
属文 中文 字 , 不 可 作 为 人 名 标 示 。故 原 文 应 标 示
为:
“ 戏下 ” 为地 名 , 应 加 标号 。
《 索隐》 : “ 戏音羲 , 水名也 。言 ‘ 下’ 者, 如许
下、 洛下然 也 。按 : 上文 云项羽 入 至戏西 鸿 门 , 沛公 还军 霸上 , 是 羽初停 军 于戏水 之下 。后 虽 引兵西屠 咸阳 , 烧 秦 宫 室, 则 亦 还 戏 下 。今 言 ‘ 诸 侯 罢 戏 下’ , 是各 受 封 邑号 令 讫 , 自戏 下 各 就 国。何 须 假
借文字 , 以为旌麾之下乎?颜师古 、 刘伯庄之说皆
非。 ” 故 应标示 为 : “ 汉 之元 年 四月 , 诸 侯 罢戏下 , 各 就 国。 ”
( 三) 乃立赵 幽 王 少子 辟 疆 为 河 间 王 , 以 齐剧
“ 齐侯 请 以 宝 器 谢 , 不听; 必 得 笑 克 者 萧 桐 叔 子, 令齐 东亩 。对 日 : ‘ 叔子 , 齐君 母 。齐君 母 亦 犹
( 二 )汉 之 元 年 四 月 , 诸 侯 罢戏 下, 各 就 国。
莫不危矣。 ” 鲍彪注: “ 《 史》 ‘ 、 煎洼 ’ , 《 索隐》 引
《 策》 云, ‘ 邢丘、 安城 ’ 。今本无‘ 安’ 字, 恐‘ 之’ 字
即‘ 安’ 讹也。《 史》 此段后有 ‘ 安城 ’ 字。《 正义》 云, 在郑州原武县东南。 ” [ 故应在原文 “ 城”
《 吴太伯世家》 下文 云: “ 十年, 楚灵 王会诸侯而以 伐吴之朱方 , 以诛齐庆封。 ” [ 1 ] 1 《 齐太公世家》 : “ 庆封还 , 不 得人 , 奔鲁 。 齐人 让鲁 , 封奔吴。 吴 与之朱方 , 聚其族而居之 , 富于在 齐。 ” [ 1 ” ∞ 故 原 文应标 示 为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文体、书法疑义研究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文体、书法疑义研究

可见关 于 《 孟 子 苟 卿列 传 》 在 体例 上 的 特 殊性 , 早在宋代便被 人注意到 , 但没 有进行深 入 的阐发 。针 对 《 史记》 各 具体 篇 目进 行 细 致 的
评点 , 要 晚至 明成化 以后 因文学 复古 的兴 起 而 带 动的史 籍 评点 、 刊刻之 风 。 目前 能够 收集 到 的关 于《 孟子 苟 卿列 传》 及 其 他 具体 篇 章 的评 论, 主体上是宋 、 明、 清三朝人 的意见 , 见于各类 笔记 、 论学著作和各 类 《 史 记》 评 点本 、 评钞 本 。
第三类 。然而 , 通 过对本 传进 行 细致 的研究 并 与其他列传进 行 比较后 可 以发 现 , 这并 不是 主
叙孟子 、 苟卿二人的文体和书法 。理 由如下 :
传记 。根据论赞位置的情 况 , 有理 由认为《 孟 子 苟卿列传》 在 体例 上和 以人物属 性为题 的传 记
更加接近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文体书法疑义研究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0孟子荀卿列传是史记中体例和写法都堪称独特的一篇传文既是一篇推尊孟子和荀卿的传记也是一篇记述战国中后期勤于著述的诸子合传它真实记录了战国中后期诸子竞相著书的社会风其中着重记载了驺衍在当时通过著述取得的巨大成功并对驺衍给予了高度评价
2 0 1 3年第 1 0期
( 2 ) 题 为 二人 , 内容 也 主要 记述 此 二人 的
“ 《 孟 荀传》旁及诸 子 而兼 乎议 论 , 传
之 变例 也 。 ” ¨
合传 , 如《 管晏列 传》 、 《 白起 王翦列 传》 、 《 廉 颇 蔺相如列传》 等。
( 3 ) 题 为 二人 , 而兼叙 相 关 一 至二人 的合
潮 。其 中着 重记载了驺衍在 当时通 过著 述取得的 巨大成功 , 并对 驺衍给予 了高度评价 。而在另一方 面 , 本传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篇一:史记论文《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司马迁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馀字,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大概是从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来评价的。

“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的评价已是颇高。

“绝唱”二字是为绝前而后未出,也就是唯一。

不仅是因为《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这种题材。

大凡读史之人,都会有相似体会:历史不可究,因而具有时过境迁的不可辨认性。

写史咏史的文献篇目虽多,对于历史的记录大多难以避免其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乏味。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司马迁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巅峰之作。

《史记》在体例上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纪传体结构:
- 纪传体:《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结构。

其中,“纪”即为编年体,按年代顺序叙述历史事件;“传”则为列传体,通过个别人物的生平传记来表达历史。

2. 分书编目:
- 分书编目:《史记》分为十二本(书),每本下设若干篇(篇目),分别记载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人物。

每篇下有若干节,细致划分不同的事件或主题。

3. 纲目设立:
- 纲目:在《史记》中,每篇之前都设有纲目,简要概括了该篇的内容,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篇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实事求是:
- 实事求是:司马迁提倡实事求是的史学态度,强调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呈现。

他在《史记》中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避免对历史的过度虚构。

5. 列传人物:
- 列传人物:《史记》中的列传部分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详尽的记载,强调了对人物性格、言行和事迹的描写,为后来的史传文学奠定了基础。

《史记》的体例为后来的中国史书和文学作品提供了范本,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历史记载的严谨性和对人物生平的深入研究成为后来史学家的楷模。

文体互见:论《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三体的关系——以《楚世家》为中心

文体互见:论《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三体的关系——以《楚世家》为中心
无忌又日夜谗太子建于王曰:"自无忌入 秦女,太子怨,亦不能无望于王,王少自备焉。 且太子居城父,擅兵,外交诸侯,且欲入矣。” 平王召其傅伍奢责之。伍奢知无忌谗,乃曰:
“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无忌曰:“今不制,后 悔也。”于是王遂囚伍奢。乃令司马奋扬召太 子建,欲诛之。太子闻之,亡奔宋。
无忌曰:“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 盍以免其父召之,必至?”于是王使使谓奢: “能致二子则生,不能将死。”奢曰:“尚至,胥 不至。”王曰:“何也?”奢曰:“尚之为人,廉,死 节,慈孝而仁,闻召而免父,必至,不顾其死。 胥之为人,智而好谋,勇而矜功,知来必死,必 不来。然为楚国忧者必此子。”于是王使人召 之,日:“来,吾免尔父。”伍尚谓伍胥日:“闻父 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报,无谋也;度能任 事,知也。子其行矣,我其归死。"伍尚遂归。 伍胥弯弓属矢,出见使者,曰:“父有罪,何以 召其子为?”将射,使者还走,遂出奔吴。伍奢 闻之,曰:“胥亡,楚国危哉。”楚人遂杀伍奢及 尚[6] 2065-2066
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强O[6]2074 此均非楚国内部大事,而是当时的时代背景。 因而实际上《秦本纪》与《楚世家》互相参见的文本 涵盖成王、庄王、卿敖、灵王、平王、昭王、怀王、顷襄 王八个时期。以成王时期为起点是因为此时期秦 楚两国才开始外交往来。《诅楚文》记载:“昔我先 穆公及楚成王,是傷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 衫以斋盟,曰集万子孙,毋相为不利O,,[7]296秦楚两 国缔结盟约。而后着重于庄王、灵王、平王、昭王、 怀王时期,恰恰勾勒出楚国的兴衰走势,庄王至灵 王时期为楚国兴盛期,灵王末期、平王时期楚国逐 渐衰退,直至昭王时期吴人入郢,怀王时期楚国彻 底走向灭亡,再之后不过是强弩之末。 司马迁通过三种方式折射《楚世家》之编纂主 旨,一是在各个时期选取能够说明兴亡原理的事件 加以排列;二是通过《楚世家》后的“太史公曰”赞 语部分及《太史公自序》中所下论断阐明主题;三 是借助《秦本纪》中与《楚世家》文本互见的内容提 纲挈领。这是因为“本纪”与“世家”是一个同心 圆,它们既表现为一种同心弥散的关系,又表现为 一种垂直的君臣关系。阳”就文本而言,本纪与世 家之间还存在着后者对前者的诠释关系以及前者 对后者的限定关系。

《史记》的体例

《史记》的体例

《史记》的体例《史记》,汉代司马迁著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以古代史实为基础,以汉文本和篇章为形式,纪录了中国古代历史,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史书体系。

《史记》最早称为《司马迁之书》,包括五千多个篇幅,其中记叙主题超过900个,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涵盖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

它笔耕不辍,调侃不止,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古代史实变得活灵活现,广为传颂,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传统。

《史记》以史学家司马迁为代表,构建了古代史料编纂的基本体系,它的作者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史学研究方法,如“调视”、“比问”、“经史”和“相传”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思维和史学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史料编纂的重要范本。

《史记》具有独特的体例,它的体例具有中国古代史学体例的特征,它是以古代史实为基础、以篇章为形式、以古代史料编纂为主导思想来组织文字的,也被称作“古代史书体”。

《史记》的体例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先秦、出处、列传、非列传、补史。

主要先秦的体例包括《春秋》、《汉书》和《秦书》,其中《春秋》和《汉书》是历史与传说混杂的体例;出处的体例包括《吴书》、《左传》、《九鼎记》等,就是把古书中有关古代历史的记载整理成相关主题的分类,以史料来记录历史;列传的体例包括《汉纪》、《晋书》等,是将古代文献记载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按照年代、地域等进行排列,以家谱体纪录古代历史;非列传的体例包括《周书》、《唐书》等,是对古代历史的总结归纳,以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形式记载历史;补史的体例包括《东周列国志》、《梁书》等,是对历史上漏掉的部分进行补充,以及对古代历史发生的种种变化和影响进行记载。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构建了一套古代史料体系,其独特的体例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而且填补了古代史学的断缺,从而对中国古代史料编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记论文--从廉蔺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史记论文--从廉蔺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从《廉颇蔺相如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是我国享誉中外的史学名著,它记述了中国古代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名列二十四史之首,因其在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全书由五大部分构成,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其中七十列传开辟了中国人物传记文学的新天地,同时司马迁也用他广博的才识和开创性的思维打破了在他之前传统的记述历史的方法,拉近了历史与平民百姓之间的距离,让历史不仅仅只是历代帝王将相的颂歌。

在他七十本纪中,不论是上层勋臣、士大夫,还是下层某领域的代表人物均可入传。

他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从多维的角度为人物列传,使得人物形象个个血肉饱满,相互辉映,令人钦佩。

同时也为后世人物传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的坚实根基。

现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浅探《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现既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分析《史记》中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就不得不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为廉颇、蔺相如、赵奢和李牧四人的合传,在此篇人物传记中,司马迁集中使用了多种自创的典型的人物传记写法,现归纳如下: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上去刻画描写没有人是可以独立地存在于天地间,每个人都有其生活的环境背景,有与其紧密关联的社会人际关系。

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上去写,一方面可以使人物事迹更为可信,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形象更为充实饱满。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在写到渑池之会时,便将其放在秦屡败赵,赵不堪其扰的大历史背景下。

在这秦强赵弱的现实背景下,蔺相如仍能无所畏惧,誓死维护赵的切身利益,这一系列的描写便使得一代忠臣良相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事物的发展和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七国争霸的历史动荡时代,廉颇、蔺相如等人身处各种矛盾之中,内在的、外在的、阶级的、自身的等等矛盾数不胜数。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论文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论文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论文摘要:《史记》中运用了多种技法来刻画人物,并在刻画人物之时熔铸其鲜明的爱憎情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司马迁作为纪传文学的鼻祖,其杰出的人物刻画艺术,在文学方面,对古代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

司马迁在人物刻画技巧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离不开他对前人卓越成就的继承,但更离不开自身的吸收和创造。

一、遭受宫刑的潜在影响力谈及悲剧性,伏尔盖特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非常精细的分析使之具有独特的见解。

他概括为:“强烈的、异乎寻常的苦难,使它的牺牲者通过身体的毁灭或精神的崩溃,甚或两者同时并至,而走向最后的灾难。

”①根据伏尔盖特的论述,《史记》无疑充满着悲剧精神。

而司马迁悲剧的一生无疑使他成了伏尔盖特笔下的悲剧英雄。

司马迁写《史记》前后共花了十一二年,当他写到第六年时,因李陵打败仗并且被匈奴所俘这一事件,司马迁出于一腔不平之气替李陵辩解,不曾想到触怒汉武帝,被罚以宫刑。

自古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②这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人生顿时陷入了黑暗的泥沼中。

司马迁一共罗列了十种受辱之事,而对于腐刑更是用了“最”、“极”之词,由此可知其所受之苦到了何种程度了。

然而正是这难以道明的伤痛让司马迁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让他更加透彻的了解到统治集团的残酷和黑暗,这正是司马迁《史记》成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正是这样特殊的经历,使得《史记》的思想内涵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在其叙事和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带有对统治阶级的一种深刻的批判之意,同时还带有强烈的民主因素,更有一股浓郁的悲剧氛围。

通读《史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全书大大小小的悲剧人物竟有一百二十多个,而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竟亦有五十七篇。

韩兆琦先生在《史记: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中指出:“《史记》是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是一部悲剧故事集。

《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排列探析

《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排列探析

《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排列探析摘要:《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著作。

这部著作在它所包括的时代上,在丰富的内容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五种体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虽各有区别,但它们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而对《史记》列传的篇目此第的排列分析和研究有不少学者。

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通过《本纪》、《世家》与《列传》篇目排列方式的分析和比较,来分析司马迁这样安排的原因以及其所要反映的思想。

论文第一部分具体分析《本纪》、《世家》和《列传》的篇目排列。

第二部分就是比较《本纪》、《世家》与《列传》的篇目排列,探析作者司马迁的价值判断。

第三部分就是由《史记》人物传记看司马迁的文化思想。

第四部分是通过对《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次第排列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关键词:《本纪》、《世家》、《列传》、篇目排列Abstract:Shiji is a great historical work,which was written by Sima Qian in Han dynasty. This book is unprecedented in the age it included and in rich content. Shiji has five kinds of style: Benji,Biao,Shu,Shijia,Liezhuan, although each has difference, but their mutual coordination constitute an organic whole. And many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the subjects’array of Liezhuan. On the baasis of synthesizing previous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why Sima Qian arranged subjects of Liezhuan so that, and what thoughts this subjects’array reflec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ubjects’array of Benji,Shijia and Liezhuan. The second part is to compare the subjects’array of Benji,Shijia and Liezhuan,and to analyze Sima Qian’s values. The third pard analyzes the thought of Sima Qian which is reflected form biography of people.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Key words: Benji Shijia Liezhuan Subjects’array目录1.《本纪》、《世家》、《列传》的篇目排列 (3)1.1《本纪》的篇目次第排列 (3)1.2《世家》的篇目次第排列 (4)1.3《列传》的篇目次第排列 (6)2.由篇目排列探析司马迁的价值判断 (10)3.由《史记》人物传记看司马迁的文化思想 (12)3.1“究天人之际” (12)3.2“通古今之变” (15)3.3“成一家之言” (16)3.3.1赞颂无为,反对多欲 (16)3.3.2贤臣良将治平天下 (17)4.结论 (17)《史记》作为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识见超群的历史著作,它奠定了中国“正史”的基础,成为二十四史之首。

文档:《史记》体例介绍

文档:《史记》体例介绍

《史记》体例介绍
全书五种体例组成,包括“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

“本纪”记载帝王的言行和政绩;“世家”记载王侯的兴衰;“列传”主要记载各阶层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人物(包括将相、游侠、刺客、商贾、酷吏、医卜、优伶及少数民族等),有专传、合传之分;“表”按编年方式记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书”则是记载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及各种典章制度的专篇文章。

其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共计一百一十二篇,是全书的主体,称《史记》为“纪传体”,原因即此。

《史记》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是三千年来历史发展的一部总结性的记录,它贯通古今,所以说它是一部通史。

这部历史巨著展现了从古代到汉初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内容十分丰富,对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重大事件,作了真实的回顾。

对历史上事迹可传的人物,加以褒扬和贬斥,富有现实主义精神、人民性和战斗性。

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国正史的写作体例,在《史记》之前,有编年体(《春秋》《左传》)、国别史(《国语》《战国策》),还有文告档案形式的史料(《尚书》)。

而《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从而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先河,且对后世传记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11]

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11]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论文标题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方法教学系(院)文学与新闻系就读专业文学与新闻专业毕业届别2012级指导老师黎颜敏学生姓名陈香学号26号提交论文时间2月17号论文答辩时间3月10号目录摘要 (1)引言 (2)一、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 (3)二、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 (4)三、用典型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5)四、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6)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7)六、结语 (8)七、参考文献 (9)八、致谢 (10)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方法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专业 2012 级函授本科班陈香【姓名】文学与新闻系(院)文学与新闻专业 2012级函授本科班陈香【姓名】摘要:中国典范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的写人艺术: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是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传记文学;史记;人物描写引言:《史记》首先是一部历史著作,而它与其他历史著作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和抒情特征。

史著根本上以史实为宗旨,我国的《二十四史》多数直叙史实,文字朴素生硬,述事严谨冷峻,而少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因而多枯燥无味,缺少耐读性和欣赏性。

而《史记》则不然,它不仅在史学价值上成就非凡,更由于司马迁强烈的人格魅力和奋争进取的创造精神,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作品中去,从而使偏重客观史实的历史著作竟然同时拥有了魅力无穷的文学价值。

《史记》全书以写人的《本纪》和《列传》为中心,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它以传神之笔描写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农夫走卒等等各色人人物,全景式地为我们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先汉历史,塑造了诸如秦始皇、陈胜、项羽、刘邦、李斯、韩信、李广、荆轲、勾践、汉武帝、苏武、孔子、战国四公子等等至今仍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形象。

简述《史记》一书的体例

简述《史记》一书的体例

简述《史记》一书的体例《简述〈史记〉的体例》《史记》这部书啊,那可是中国历史文化里的一座大宝库。

它的体例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大架子,把各种各样的历史内容摆放得井井有条。

《史记》有本纪。

本纪就好比是一个大家族里的嫡系长子那一支的脉络,它主要记载的是帝王的事迹。

你看啊,那些帝王就像是大树的主干,他们的决策、他们的作为影响着整个国家这片大森林的走向。

像秦始皇嬴政,他的本纪里就写满了他如何横扫六国,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这些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家族里最有权势的那一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本纪就像是一条主线,把整个历史的大框架给支撑起来了。

还有世家呢。

世家就像是大家族里那些比较兴旺的旁支。

它写的是诸侯和一些重要人物家族的历史。

这就好比是一棵大树上那些粗壮的分枝。

比如说孔子世家,孔子虽然不是帝王,但是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家族传承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历史。

孔子的家族就像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分支,在历史的大树上不断地开花结果,他们家族的兴衰荣辱也是整个历史画卷中很精彩的一部分。

这些世家家族内部的故事、他们的传承以及和其他势力的关系,就像那些分支上的小枝丫一样,错综复杂又很有看头。

列传呢,这可就像是一群围绕在大树周围的花草树木了。

列传写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物,有谋士,像张良;有将领,像韩信;有刺客,像荆轲。

这些人物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经历和贡献。

他们就像森林里的野花野草,虽然不是主干也不是大的分支,但是他们的存在让整个森林更加丰富多彩。

张良的智慧谋略,韩信的军事才能,荆轲的英勇无畏,这些人物的故事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散发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他们的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同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书和表呢,这就像是给大树做的各种记录和索引。

书是专门记载一些制度、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的。

这就好比是记录大树生长的土壤情况、周围的气候环境一样。

比如说关于天文的记载,就像了解天空这个大环境对大树的影响。

史记人名释文原文与解析

史记人名释文原文与解析

史记人名释文原文与解析《史记》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之冠。

作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事迹。

其中,也涵盖了众多人物的姓名和释文。

这些人名释文的原文与解析,为我们揭示了古人的命名风俗、族谱关系以及对人物特点的诠释。

本文将对几个著名人物的姓名释文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司马迁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是《史记》的作者。

他的姓名中的"司马"是古代官名,意为军队的统帅,"迁"是他的名字。

司马迁的姓名释文可以理解为,他注定要成为军事统帅,具备领导才能。

这个名字的选择凸显了司马迁的家世和人物特点。

二、项羽项羽,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被尊称为“霸王”。

他的姓名中的"项"字,是他的姓氏,而"羽"字则为名字。

项羽姓名释文可以解读为,他所属的家族以及其个人特点。

"项"代表了他所属的家族,而"羽"则表明了他的英勇善战、轻捷如羽的战斗特点。

三、范增范增,名字中的"范"是姓氏,"增"为名字。

从其姓名释文来看,范增的名字释义相对简单,无法直接判断其家族及特点。

但是通过《史记》中关于范增的记载可以得知,他是楚国的谋士,具备智勇双全的特点。

因此,可以将"范增"解释为他出身于范氏,同时也强调他的聪慧才智。

四、韩信韩信,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曾任项羽的麾下将领,为人称道的战略家。

他的姓名中的"韩"是姓氏,"信"为名字。

韩信姓名释文可以理解为他出生于韩氏世家,而"信"则显示了他勇猛果敢的性格特点。

五、李斯李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文化名流,出身于赵国的陈留地区。

他的姓名释文从字面理解为,李斯姓氏中的"斯"字代表着荣誉、尊贵。

《史记》用字艺术例说

《史记》用字艺术例说

《史记》用字艺术例说中学语文论文《史记》用字艺术例说《史记》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丝毫不错.书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侠客布衣,经司马迁笔墨一渲染,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司马氏用字讲究,有时寥寥数笔,就将笔下人物写得生动传神,而自己地称许态度也流于笔端.以课本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作者刻画蔺相如地有智谋,就是通过不同地用字表现出来地.现列举文本中地几段内容,便可揣摩出作者地用意.例:(赵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赵王问地是“予”,而蔺相如答地是“许”,“予”是“给”,“许”则是“答应”,在这里地含义是“同意交换”,这不是答非所问,而是以此体现蔺相如地“ 有智谋”.既然“患秦兵之来”,“许”了便使秦国师出无名了;担心“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许”了也就不必担心了,答应交换与先把壁给你是两回事,作者通过用字上地区别,表现出赵王与蔺相如在见识上地差异.“予”和“许”说到这里,大家已可看出作者对蔺相如地情感是称许地.下面我们再看看“予”和“偿”字地不同味道.以城易璧,不管是由谁先提出,客观地说,只要两厢情愿,都是对等关系;不管说到璧还是提到城,均可用“予”,在交待“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地结局时,作者正是这么说地:“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相如行前在向赵王分析事情地曲直时,也是用予字地———“赵予壁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但是,当蔺相如持璧到了秦廷,再说到秦城时,便不再说“予”而改用“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再看看文本:例: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暇,请指示王.”“臣观大王无意偿赵城邑,故臣复取璧.”从行文上说,这里地“偿”字都可以仍用“予”,但是作者却做了调换.在作者地心目中,有智谋地蔺相如,已经抓住了秦王地短处,如果还用“予”字,就体现不出智慧了.如约交换,此刻就赵国一方来说,已经成为行动,璧已经在秦廷之上就是证明,而秦王却缺少该有地诚意,这样,蔺相如就完全有理由做出结论:问题已不再具有对等地性质,秦王已经负了赵王地约,而且打算赖账,所以,说到秦城时也就水到渠成地用了“偿还”地意思.作者让蔺相如用了这个“偿”字,就把秦王放到了非常不利、非常难堪地地位.在秦国地朝廷上相如另说到秦城时,也使用了“予”,如“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这时用“予”,是因为那块宝玉早已由秦国回了自己手里,何必在语言上占无谓地风头,前后比较,更可看出作者在用“予”还是用“偿”上,考虑得是十分周密地.几个字地反复不同使用,便显示出蔺相如地“智谋”高于赵王及“廉颇诸大臣”,连秦王也相形见绌,而秦御史更是无法匹及了,作者让秦御史陪着他地大王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下反衬角色,读起来颇有一番滋味.“ 渑池相会” 中有这样地两句话:例: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相如顾如赵御史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情节表面上看,你羞辱了我,我也羞辱了你,做到了“对等”,如果仔细品味一下,“ 令” 和“ 为”字,却表现出了不同地含义.“令赵王鼓瑟”,这个“令”字是何等威风啊!可是,恰恰是这种威风让秦王输了风度.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相互吞并,弱肉强食,但表面上还都是在以讲究信义,通情达理来标榜地.”令”人家如何如何,并且记录在案,不成了十足地恃强凌弱了吗?这位御史原想在主子面前表现一下,不成想一个“令”字却帮了秦王地倒忙.蔺相如地“ 为”字就大不相同了,“秦王为赵王击缶”,使这位赫赫有名地秦王击缶,完全成了主动自觉地行为,取悦于赵王是心甘情愿地,当然也就是对赵王其人地心悦诚服了.如今时过境迁,我们只能通过御史们地文字记载来揣摩当时地情景,“令赵王鼓瑟”,只是“令”而已,鼓了没有,给人留下遐想地余地;而“为赵王击缶”就不同了,那是明明白白毋庸置疑地.作者描写蔺相如地“智谋”,不同于写别地一些人物地智谋,他把蔺相如地智谋主要再现在特别善于分辨事情地曲直上,他在分辨曲直时不但敏捷,而且能抓住要害,一语中地,令对方无言以对,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篇文章可以充分看出司马迁在文章撰写过程中是有情感倾向地,他笔下地蔺相如是智慧地化身,作者通过笔下地文字将称许赞誉之情不露痕迹地留给了读者,意蕴无穷.高秀芳,教师,现居辽宁大连.。

司马迁生平暨史记体例简述

司马迁生平暨史记体例简述

三十歲,隨漢武帝南巡。復往北 上,到泰山增封。 三十一歲,隨漢武帝巡幸甘肅。 完成太初曆,以春正月為歲首, 奠定了陰曆的基礎,支配中國人 的時間觀念長達二千年。 三十二歲,開始撰述《史記》, 至五十二歲完成。

李 陵 案 與 撰 史 記 之 關 係


四十八歲,受李陵案牽連入獄。 〈報任安書〉: 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絏。乃喟 然而歎曰:「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 罪也夫!身毀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 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裏,演周易; 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 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 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 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 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 思來者。」
如何將由黃帝至漢武帝之間,長 達三千年的歷史清楚的釐清? 這當中包括了歷史事件,歷史人 物,還有歷代的天文、地理、曆 法、禮制、音樂、財政、水利, 甚至包含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的狀 況和風俗,這麼多的事、這麼多 的人、這麼長的歷史,要用什麼 方式才能編撰成有秩序的體例? 談:分類的概念

本紀
共十二篇。記載從黃帝以至武 帝各代「帝王」的興廢和政治 大事。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 「紀者,記也。本其事而記之, 故曰本紀。……而帝王書稱紀 者,言為後代綱紀也。」 將事體的始末,用年月加以貫 記載諸侯王的大事,間而 述及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事 迹。 取「開國承家,世代相續」之 意。


共十篇。 分為「世表」、「年表」、 「月表」三種。 其內容是按年月次序,提綱挈 領地列舉「帝王」和「侯國」 的歷史大事,使人一目了然。


共八篇。 關於典章制度的專題論文,敘 述禮樂刑政曆法的變遷。 對古代社會的經濟概況、文物 制度、風俗習尚以及山川水利 等等,都作了專門的記載。

《史记·货殖列传》体例平议

《史记·货殖列传》体例平议

《史记货殖列传》体例平议
肖振宇
【期刊名称】《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29)003
【摘要】《史记·货殖列传》的体例问题是一个老而未决的问题,自明代至今,它一
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谈说、研究的言论、论文不断,但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
不足.其实对《史记·货殖列传》体例的分析判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看作者司马迁自己怎么说的,二是看本传具体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三是看《货殖列传》与《史记》中其他人物传记写法是否类似.从这三个方面对《史记·货殖列传》考察、分析、判断,《史记·货殖列传》的体例应属人物列传.
【总页数】4页(P6-9)
【作者】肖振宇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4.2
【相关文献】
1.从《史记·货殖列传》到《汉书·货殖传》看司马迁与班固经济思想的对立 [J], 肖波
2.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新论——以《史记·平准书》和《史记·货殖列传》为参照 [J], 詹朝阳
3.论司马迁的货殖学说——读《史记·货殖列传》 [J], 刘及佳
4.关于《史记·货殖列传》中的经济区划问题--读《货殖列传》札记 [J], 张文华
5.论《史记·货殖列传》体例归属 [J], 彭久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列传人物名字书法体例初探
摘要:《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称呼各有不同,《史记》行文中有称人物之字的情况、有称呼人物之名的情况,还有既称人物之名又称人物之字的情况。

对于《史记》列传人物名字记载的不同之处,学术界争议纷纷,尚无定论。

本文通过考察《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称呼的记载,联系记载人物名字的先秦文献,可知,《史记》对人物名字的称呼有规律可循,它基本符合人物名字的通行称谓情况。

关键词:《史记》列传名字通行称谓
有关《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记载,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

有学者认为《史记》多称人物之字:“《史记》大多数人物传记都一直称传主之字。

”[1]还有学者认为《史记》名字的记载反映了作者的褒贬态度及道德判断:“《史记》通过对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的名、字、称谓的使用准确地记录出了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身份,既体现着历史的本来面貌,更体现着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与道德评价。

”[2]考察《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记载,前述学者的说法有笼统之嫌。

《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称呼各有不同。

《史记》有称人物之字的情况,如仲由字子路,《史记》恒称其字子路,端木赐字子贡,《史记》称其字子贡或贡。

《史记》还有称人物之名的情况,如庄子名周,《史记》记事中称其为庄周或周。

《史记》还存在既称人物之名又称人物之字的情况,如伍员字子胥,《史记》时称其名员或
伍员,时称其字胥或子胥。

[3]
由于《史记》列传有关人物名字的记载是研究《史记》不可回避的问题,故我们试对《史记》记载人物名字的规律进行探讨与梳理。

名者,私人称号也。

《说文》:“名,自命也。

从口夕。

夕者,冥也。

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4]《白虎通·姓名》:“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

名者,幼小卑贱之称也。

”[5]字者,成人之尊称也。

《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6]班固《白虎通》:“字者,所以冠德明功,敬成人也。

”[7]
名与字之间联系紧密。

《太平御览》引《秦纪》:“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所以命己;字者,己所以接卑,卑者所以称己。

”[8]字由名而滋生,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和名互为表里。

古人名字称谓的惯例为,尊称他人用字,谦称自己用名,对晚辈及地位卑微者称其名。

[9]在称谓上重视伦理关系,讲究谦己尊人。

[10] 《史记》列传所记载的人物存在有名无字的情况,也存在有字有名的情况。

《史记》对人物名字的称呼有内在的规律,下面我们稍作讨论。

《史记》列传对无字可考者,一般称人物之名。

如《史记》记载庄子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者厚幣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曰……”对先贫贱而后得尊称者,司马迁则先称其名,后称其尊称,如《春申君列传》在“请封于江东”之前,司马迁俱称传主名“歇”或“黄
歇”,而在“请封于江东”之后,司马迁称其尊称“春申君”。

对于有字可考者,《史记》列传开头记载其名、字有两种基本书法体例,其一为“某者名某”或“某名某”。

如“樗里子者,名疾。

”“孟尝君名文。

”其二为“某者,字某”或“某字某”。

如“彭越者,……字仲。

”“闵损字子骞。

”学者指出:“《史记》凡七十列传,只要其名、字可考,大凡出身尊贵、以字行世者,大多都是以‘x者名x’或‘x名x’开头。

”以“某者,字某”或“某字某”的形式出现的人物,或由于传主出身低微,或由于受据以作传的材料的影响。

[1]然《史记》列传在行文中对有字可考的人物的称呼情况各不相同。

《史记》七十列传中有字者凡八十八人,其中《仲尼弟子列传》中共七十一人有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除对颜回、冉求、曾点称其名外,余皆称其字。

除《仲尼弟子列传》外,《史记》对其余十七人的名字记载情况可见于下:
老子者,……名耳,字聃。

(《老子韩非列传》)
伍子胥者,……名员。

(《伍子胥列传》)
范睢者,……字叔。

(《范睢列传》)
彭越者,……字仲。

(《魏豹彭越列传》)
屈原者,名平。

(《屈原贾生列传》)
(郦)寄,字况。

(《樊郦滕灌列传》)
袁盎者,字丝。

(《袁盎晁错列传》)
张廷尉释之者,……字季。

(《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挚,字长公。

(《张释之冯唐列传》)
(卫青)字仲卿。

(《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嬗)字子侯。

(《卫将军骠骑列传》)
公孙弘者,……字季。

(《平津侯主父列传》)
司马相如者,……字长卿。

(《司马相如列传》)
汲黯字长孺。

(《汲郑列传》)
郑当时者,字庄。

(《汲郑列传》)
田何字子庄。

(《儒林列传》)
郭解,……字翁伯。

(《游侠列传》)[3]
上述十七人中张挚无传,《史记》行文中对其余十六人的称谓可分为四种情况。

其一,老子有名有字,《史记》不称其名、字,尊称其号“老子”。

其二,伍子胥与屈原,《史记》时称其字子胥、胥及屈原、原,时称其名伍员、员及屈平、平。

其三,全篇除对话外,《史记》皆称其名者,有范睢、彭越、袁盎、张释之、卫青、霍嬗、公孙弘、司马相如、田何、郭解、汲黯。

其四,《史记》皆称其字者,有郦况、郑当时。

《史记》七十列传行文中对人物名字称谓的记载之所以出现上述不同情况,与《史记》注意考察人物的通行称谓有关。

古人多有以名行于世者,如王逸字叔师,洪兴祖字庆善,然世皆知其名鲜少知其字。

古人也有以字行于世者,如刘孝标名峻字孝标,谢灵运名义公字灵运,世皆知其字甚少知其名。

古人还有以号行于世者,如孔子名丘字仲尼,而人多称其为“孔子”,苏轼号东坡,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其号亦广为人知。

《仲尼弟子列传》介绍孔门弟子时,均以“某者字某”或“某字某”的形式开头。

司马迁于其赞语中明确指出“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

[3]学者认为《论语》中孔门弟子皆直接呼名,其名为人熟知,故司马迁于名后介绍其字。

[1]然考察《论语》中对弟子的称呼情况,似乎与学者所谓的“《论语》中孔门弟子皆直接呼名”云云的说法不符。

《论语》中的对话,多称呼弟子之名,如“求”、“由”、“赐”、“雍”等,然称呼其字的情况亦常见,如《论语·子张》篇不仅在行文中称呼其字“子夏”,于对话中亦称“子夏”。

[11]
上述所列《史记》列传中的人物。

老子以其号行于世。

文献中多称其为“老子”,少见“李耳”、“李聃”字样。

《汉书·艺文志》:“《关尹子》九篇。

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14]《后汉书·方术列传》:“老子有言:‘名与身孰亲?’”[12]《太平御览》引《神仙传》:“老子将去周而出关,以升昆仑。

关令尹喜占风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见老子。

老子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下,以长生之事授之。

”[13]范睢彭越等人以名行于世。

范睢,《汉书》记载曰:“范睢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

”[14]《战国策》有范睢至秦的记载,全文称其名“范睢”或“睢”。

[15]《水经注》、《通典》、《文献通考》等文献记其名皆为“范睢”。

[16]彭越,《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曰:“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

”[5]《后汉书·马援列传》曰:“感栾布哭彭越之义。

”[12]余者如袁盎、张释之、卫青、霍嬗、公孙弘、司马相如、田何、郭解、汲黯等文献对其人多
称呼名不称呼字。

郦况郑当时以字行于世。

郦况,《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天下称郦况卖友。

”[14]《资治通鉴》:“吕禄以为郦况不欺己。

”郑当时,《水经注》:“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也。

”[17]《通典》:“武帝元光中,大司农郑当时言:‘引渭穿渠,起长安。

’”
[18]文献记载二人均称其字。

由上述论述可知,《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称谓情况有规律可循,基本符合人物的通行称谓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