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八大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八大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原则确定的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下面将介绍八大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发展学生的个别能力和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动机,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渐进式教学原则渐进式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逐步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复杂度,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多样化教学原则多样化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入、情境创设和互动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强调实践性原则强调实践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进行实验、实地考察、实践性任务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6.主动探究原则主动探究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任务导向和项目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合作学习原则合作学习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使学生能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互相借鉴和学习。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合作精神。
第八章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与实际的联 系上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达到学以致用。 要求: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 际 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途径: 练习、试验、实习;参观、调查等
用词的精确性与学生成绩成正相关,模糊则导致学生成 绩的下降。 4、讲述行为的运用策略,注意: 语音准确:用普通话; 用词恰当:用精确的词汇,避免模糊容易引起歧义的词 汇; 语流连贯:尽量使用短句,不用口头禅或多余词汇 语速适中:稍慢于日常说话,大约每分钟200——300字。 5、讲授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注意运用“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指新材料学习之前向学生呈现引导性材料, 它比新材料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水平和包容性水平引导性材 料。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明确新知识的内在结构和 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才采用的办法,它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 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依据: 1、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的特性 3、学生的能力和基础 4、可提供的物质条件 5、教师个人的性格特征
四、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六)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里, 能根据需要迅速地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 用。 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七)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 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 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第八章教学的一般原则
第八章教学的一般原则教学的一般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些指导性原则,它们能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下面将介绍几个教学的一般原则。
首先,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供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其次,教学应注重启发性教学。
启发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再次,教学应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知识是学习的基础,但只有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创造各种实际情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教学应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求。
学习是一种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有重要影响。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情感表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最后,教学应注重评价与反馈。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判和反馈的过程。
教师应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困难,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
评价应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
总之,教学的一般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些指导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性教学,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求,以及注重评价与反馈。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教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一)直观性原则1.含义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
2.直观的手段(选择):实物直观(标本实验),模象直观(录像等),言语直观(描述)3.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1.含义教师要正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2.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氛围民主,师生平等,允许质疑(三)循序渐进原则(西:系统性原则)1.含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认知);——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2.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四)巩固性原则1.含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能根据需要熟练的再现出现,并适当的运用。
——温故而知新——习题课,复习课2.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工作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五)量力性原则1.含义也称可接受原则,发展性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最近发展区)2.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前测后测);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 教学
校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 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 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赞可夫教育思想
1、“一般发展”的含义 赞科夫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
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 的智力,而且发展感情、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 2、赞科夫明确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他说:“教 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进程是‘果’。”“发展的过程的 特点,除外部的决定性的影响外,还有内部的制约性。”因此,学 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这个外因与学生自我运动的内因相互作用 的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是关键,是重点。要形成学生学习的 内部诱因,必须从培养他们的精神需要入手。为此,他提出了著名 的五大教学原则。
(2)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主张应加快教学进度,尽量以新的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 旺盛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他认为学习在原材料上踏步不前, 必然浪费学生许多宝贵时间,大大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指 出,新旧教材在内容上是互相包含的,学习新教材也就同时复习了 旧教材。其实,有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需要当时记得很熟,尔后可 以在“无意记忆”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但是,“高速度”并非单纯 为了节约时间,其实质在于扩大知识的广度。
(二)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赞科夫(1901-1977)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教 育科学院博士。赞科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开始教育研 究。从1950年起侧重研究普通教育学,1956年曾与凯洛夫一起 主篇《教育学》。在1957年至1977年间,组织领导以“教育与 发展的关系”为课题的大规模的实验。先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 作150余种,《其中和教师的谈》话、《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 验》、《教学与发展》等书,对前苏联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都 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进行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 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 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
工作。备课室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 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
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 行活动的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
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
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个学生 的接受能力。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
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 固定的班级,。
1、测验与目标
2、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 供答型试题又分为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
两种。 选答性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 组配式试题三种。
3、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 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
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 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 性程度。
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提出1862年清
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
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
09级《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八章 教学
➢ ①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分科任教年限
➢ ②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 机会
4.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 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 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 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领导下进 行的。教师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两点:承 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方式应当多样化。
(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 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学生 接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教 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教学的教育应当成 为教育者经常性的自觉追求。
在复式教学中,教师为某个年级学生授课 (称为直接教学),同时布置其他年级学生 从事各种作业和练习(称为间接教学或自动 作业)。
目前,在我国部分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农村地 区,特别是山区,复式教学形式仍然存在。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 课、时。
➢ ①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 固定的班级。
➢ ②课: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 分成许多连续而相对完整的小部分,每一小 部分为一“课”。
➢ ③时: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内 进行。
(3)课的研究与发展
(2)启发性原则
定义: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贯彻要求
第八章--第三节--教学原则
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目标1、了解教学原则的定义和意义。
2、理解各个教学原则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学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正确遵守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教学原则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反映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还表明了教学原则合规律性。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
教学规律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目前我国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直观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依据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
儿童学习过程是间接的认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差距,甚至是陌生的。
人类认识事物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
直观性原则的意义是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讲,直观的手段有以下几种:1、实物直观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用于学习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
如生物学上学习心脏时,解剖家兔,医学解剖学,地理中的野外实习,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百闻不如一见。
我在教识字二第3课《菜园里》(一年级上册)时,事先在菜市场里买来了足够的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西红柿、卷心菜,分发在四个组的桌子上,让学生拿着观察,在读课文时读一句拿一种,充分认识各种蔬菜的特点。
实验的运用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为什么同时着地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单就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难听懂,于是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下找来了不同的铁球,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演示。
现代教学(初等教育)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有利于调整教学进度、教学策略等 的过程。
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乃是处于 一定环境影响下师生为实现一定 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 段为中介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本质)
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培养人的工 作过程,是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使学生获得 全面发展的工作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 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 会面发展的学习过程;从教与学统一的整体来 看,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 注意巩固的时间(及时、分布优于 集中、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 巩固的方式要多样化 3、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七、量力性原则
• 含义:P230 • 提出依据:防止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
生实际程度而提出来的。 • 贯彻要求:P230
八、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三)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 自尊自信,诚实勇敢等品质;
2、养成对他人的健康态度,能够想到他人、 理解他人,容纳他人,主要表现为对家 人、同学、教师的积极情感;
3、养成责任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对自己的行为和承诺负责,例如完成自 己的学习任务、自我服务劳动等。
• 第一,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 手段。
• 第二,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重要 环节。
三、现代教学的任务
(一)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培养各种基本能力 ▪ 一般能力,即智力,尤其是思维能力 ▪ 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 创造能力(发现矛盾、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假设、猜想、方案的创造性思维能 力;验证假设、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是学校为实现 教育目的所进行的工作途径之一,与课外活动、 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相并列;智育是社会主义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德、体、美、 劳并列。
教育学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育学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基本含义贯彻要求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
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的教育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行统一原则)该原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向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原则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对“知与行关系”的研究。
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
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
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对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述。
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要“闻之”更要“见之”,才能“博而不谬”。
第八章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
5、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四)、教学是一种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
(五)、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
4、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
答:首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种创造性反映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第一,备课是一种同质异构的艺术创造活动;第二,上课是一种亦陈亦现的艺术表现活动;第三,评课是一种“空筐”艺术。其次,教学活动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这种限制性的因素有:成文的教育目的和公众的教育期望、教育教学制度,客观的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师生个人的知识基础与个性限制,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文化烙印及其角色的道德规范。所以说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
第八章
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认知过程。
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求。(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讲授法;演示法;淡化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单元教学计划
(3)课时教学计划
4、上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严密5.语言清晰6.积极性高
5、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学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
中学教学过程首先要求师生要明确中学教学的总目标以及每一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中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结合的原则。
这个教学原则反映了中学生认识活动中感知与理解、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4、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提出来的。
教学活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按照学科基础知识的逻辑循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生个体之间往往存在着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中学教学的基本方法: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主要有讲述、讲演、讲解等形式。
教师运用讲授法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传授大量的基础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授的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比较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采用谈话法教师要事先准备谈话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谈话提纲;谈话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谈话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
第八章-教学-第三节-第四节-教学原则
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 共同活动的方法。 特点:1.目的性 2.双边性 (二)教学方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学 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成为能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定性因素。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的效率和能力的发展。
第七页,共39页。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含义: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 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第八页,共39页。
第十三页,共39页。
(四)启发性原则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
考与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 情怀。 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摘自《教育观念的变革》
第六页,共39页。
我们要站在“人”的高度来关注教育,关注儿童的真实需求,把“人 性”、“人情”、“人道”与“人文关怀”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不仅要关注传授知识的量,更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善于将知识、 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教育 充满个性,充满人情。
(五)循序渐进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 (七)因材施教原则
09第八章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教学原则(教育学模块三——教学)
第八章教学环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在前进过程中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一般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五个方面。
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则相应地有预习、听课、练习、复习与自我检查五个环节。
一、备课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是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实际能力的关键步骤。
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备好课是上好课乃至做好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
(一)备课的意义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2、备课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
3、备课的过程也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
在备课中,教师实现了以下三个转化:①通过熟悉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②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并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③通过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并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正是在这三个转化中教师形成了教学的能力。
(二)备课的方法(备课的要求)——教师应如何备课备课要做好四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和备检测,即“四备”;制订好三种教学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做好四项工作:1、备教材。
包括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研究有关的教学资料。
钻研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备课的主要内容。
教师钻研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总体把握,明确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明确教学的大致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本章重点了解小学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1、内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指导教学的全过程,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
2、教学原则体系:(1)、直观性原则:指依据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实物、模像等直观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认识和经验。
(2)、启发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持续、连贯、系统地展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经常性的复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5)、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即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6)、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即教学中要做到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小学教学应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注意结合具体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理解小学教学方法的内涵、分类、选用依据1、内涵:小学教学方法是小学教师引导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包括小学教师教的方法和小学生学的方法。
2、分类:(1)、根据教学任务,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方法以及巩固检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2)、根据信息接受与表达的方式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听、看、读等活动,让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方法,另一类是讲、写、用等活动来指导学生表达信息的方法;(3)、按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讲解法、图解法、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讲解法、图解法、讲述法、模拟法和启发法等。
(4)、按照学生认识活动形态: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3、选用依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方法利弊、教学风格。
了解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1、改革:(1)、发现式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原理时,教师只提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工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2)、程序教学法: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该方法主要特点是把教材按严格的逻辑条理化,编成程序,然后让学生按程序进行学习,最后达到学习的目标。
(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是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
所谓信号纲要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工具。
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勾勒重点知识,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知识的整体。
在各科教学中都适用。
(4)、非指导性教学法: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提出。
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学习和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创造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在真实情感的师生交往中使学生产生移情性理解,达成学生的自我指向性学习。
2、发展趋势:取向多为化、发展多样化、运用综合化、手段现代化。
复习与思考1、答:(一)、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主要包括:(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二)、我认为教学当中还应遵循:(1)、师生协同原则:这一教学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真正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
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2)、积累与熟练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3)、反馈调节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从教和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4)、教学最优化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要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调控,实施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2、答:(1)、教师出示画着小壁虎三次借尾巴的彩色图画,问学生小壁虎借了几次尾巴,此处运用了直观性原则;(2)、教师鼓励坐在后排的一个较为胆小的孩子回答问题,后还引导全班对该生鼓掌表扬,此处运用了因材施教原则;(3)、教师提问学生从哪里看出小壁虎借尾巴时讲话很有礼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此处运用了启发性原则;(4)、教师鼓励学生向有礼貌的小壁虎学习,做到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运用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3、答:①、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指导教学的全过程,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②、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4、答:(一)、小学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有: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方法利弊、教学风格。
(二)、①、《富饶的西沙群岛》可以采用直观性原则(出示西沙群岛的图片,激趣导入)导入课文的学习。
②、《分数的比较》:1、复习旧知,同分母异分子分数的比较,导入新课,采用巩固性原则;2、创设情境,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安徒生童话》,小明看了五分之二,小红看了四分之二,提出问题,谁看的多?你是怎样知道的?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启发性原则;3、教师引导方法,学生独立写习题,巩固新知,采用巩固性原则。
③、1、复习旧知,提问学生植物的根、叶的作用,采用系统原则,引发学生思考植物茎的作用,采用启发性原则,导入新课;2、出示植物茎的图片,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茎的作用,采用直观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3、实验设想,自主探究,采用直观性原则。
5、教学实录:师:翻到52页,集体朗读《这个办法好》(学生齐读课文)师:(学生读完课文后)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主人翁是谁?生:讲的是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主人翁是毛泽东。
师:好,看一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个同学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学生1读第一自然段)师:好,老师现在问一个问题,在第一自然段里哪些词语可以体现毛泽东小时候热爱劳动?生:放牛、砍柴、捡果子师:好,这些词语体现了毛泽东小时候热爱劳动。
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学生2读第二自然段)师:很好,在这一自然段里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他在思考怎样才能在天黑之前完成放牛、砍柴、捡果子这些任务。
师:很好,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他的办法是什么?生:分组!师:那么他是怎样分组的呢?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3:一组放牛、一组砍柴、一组捡果子。
师:很好,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分组工作做得怎样?生:放牛的把牛喂得饱饱的、砍柴的砍了很多柴、捡果子的捡了许多果子。
师:这个办法好不好啊?生:好!师:好在哪里?生:放牛的把牛喂得饱饱的、砍柴的砍了很多柴、捡果子的捡了许多果子。
师:所以是大家的功劳,大家都有参与劳动,这就叫分工合作。
对不对?生:对!评:这节课教师主要用了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效果挺好的,能够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心思想。
还可以采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在课堂带领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现场做一个小小的手抄报,要有文字和画,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一组做得又好又快。
以此机会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际性。
各小组对第八章内容提的问题第一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一、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
首先,要求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多说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三、善于评价、激励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四、适时巧拨妙引,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善于质疑五、注重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二组:根据我区教育状况,在教学中还可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答:①开放性原则。
不给学生下绝对的定论,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体验。
②自主性原则。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善于抓住有价值的课题,产生生动而又有意思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③实践性原则。
不要空想主义,放手让学生敢想敢做,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体会,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理解。
第三组:小学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有困难第四组:如果你是老师,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原则?(1)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对上、中、下的学生典型作重点的个案研究,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研究和了解的方式主要通过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教育会诊”或心理测试等。
(2)、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这里“共同的基本要求”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
这是使教学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