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
部编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部编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a3cd6f4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4.png)
部编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①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②,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③也;黄雀延④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⑥其后之有患⑦也。
——选自《说苑·正谏》(注释)①居:停留,居住。
②委身曲附:缩着身子,屈着前肢。
③傍:通“旁”,旁边。
④延:伸长。
⑤务:一定,必须。
⑥顾:考虑。
⑦患:灾祸。
[1]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请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黄雀 B.螳螂 C.蝉 D.树(1)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______)(2)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______)(3)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______)(4)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______)[2]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先摘录句子,然后用现代汉语翻译。
摘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是本文给人启示的是()A.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B.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C.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没有好下场。
D.居安不能忘危,见利不能忘害。
2.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楚人涉江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1]写出这些字的意思:涉:者:其:自:坠:于:遽:契:是:[2]写出句子的意思:遽(jù)契(qì)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小学六年级部编人教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小学六年级部编人教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d808586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9.png)
小学六年级部编人教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神农①化民古之人民皆食②兽禽肉,至于③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④,分地之利,制耒耜⑤,教民劳作。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⑥之神农也。
——选自《白虎通义》(注释)①神农: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②食:吃。
③至于:到了。
④因天之时:顺着天时。
因:顺着。
⑤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
也用作农具的统称。
⑥故谓:所以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__________)(2)故谓之神农也(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谓之神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本文中可知,神农为什么教民众农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神农氏不但是传说中农业的发明者,还是医药的发明者,你还知道哪些与神农氏有关的故事?请简述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理解。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是吾剑之所从坠(这)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代指剑)C.不亦惑乎(糊涂)D.求剑若此(像)[2]翻译下面的句子。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王蓝田①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zhù)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7a0f27c51e79b89690226be.png)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1、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2、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见《论语•子罕》篇)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3、木兰诗《乐府诗集》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90033876a20029bd642dfe.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后羿①射日逮至尧②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③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④之野,杀九婴于凶水⑤之上,缴大风于青邱⑥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⑦,擒封希于桑林。
万民皆喜。
置尧以为天子。
——(选自《淮南子》)(注释)①后羿:后裔,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贞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
②尧: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
③猰貐: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跑得快、要吃人、叫声如婴儿啼哭的丑恶可怕的怪兽。
凿齿: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野兽据说有露出口外状如凿子长三尺的牙齿。
九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九个头的怪兽。
大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猛禽,据说飞时伴有能毁坏建筑的狂风。
封豨:大野猪。
修蛇:一种能吞食大象的长蛇。
④畴华:地名,在南方。
⑤凶水:地名,在北方。
⑥青邱:大泽名,在东方。
⑦洞庭:洞庭湖。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逮至尧之时(___)②置尧以为天子(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
译文: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后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_________,_________。
[1]《伯牙鼓琴》选自()A.《山海经》B.《吕氏春秋·本味》C.《论语》D.《史记》[2]请补充横线上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
志(____)少选(____)善哉(____)若(____)3. 课内阅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部编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5f451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4.png)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④。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⑤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⑥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⑦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⑧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荆:指楚国。
②谏:劝阻。
③舍人:侍从。
④三旦:三天早晨。
⑤委身:曲身。
⑥傍:同“旁”。
⑦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⑧患:忧患、灾祸。
1.写一写下列句子的意思。
(6分)(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2分)A.习惯早晨锻炼。
B.用弹弓打黄雀。
C.观察螳螂捕蝉。
D.引起吴王注意。
3.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2分)蝉←__________←__________←人4.上题中的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下列成语中与它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2分)A.亡羊补牢,为时未晚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画蛇添足,多此一举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01b9c19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6.png)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时人畏服如是时人:同乡[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为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冕好学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________)②辄默记辄(________)③儿痴如此痴(________)④恬若不见恬(________)⑤父怒挞之挞(________)⑥曷不听其所为曷(________)[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学六年级沪教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小学六年级沪教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a595174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f.png)
小学六年级沪教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楚①人学舟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③疾徐,惟④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速进,亟⑤犯⑥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⑦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注)①楚:楚国(古国名)。
②折:掉头。
③旋:转弯④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⑤亟:突然。
⑥犯:碰到。
⑦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楚人有习操舟者:_______ _______②始折旋疾徐:_______ _______③遽谢舟师:_______ 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椎鼓速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这里的“子”指的是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________[3]这三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谈了学习方法,谈了________谈了与人沟通的气度。
3.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一)塞翁失马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③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⑤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释:①塞上:长城一带。
塞,边塞。
②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42343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8.png)
5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孔君平诣其父造诣B.甚聪惠惠顾
C.儿应声答曰答应D.此是君家果君子
5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5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5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
A.在对方姓氏上做文章,机智应答。
B.用类推的方法否认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阅读短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A.绝句B.绝技C.绝妙D.断绝
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45.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46.短文告诉我们知音就是。
47.小学六年,你一定积累了很多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诗句,马上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请你写一句送给你即将告别的同学:,。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日中:正午时分。②元方:陈太丘长子。③委:丢下,舍去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daaf7b59eef8c75ebfb324.png)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 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 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 (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
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
)(2)破.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
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
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斗变:斗殴闹事。
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 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
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e8796b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b.png)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为”字的解释:A.因为 B.同“谓”,说 C.是 D.认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________)(2)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的节奏(标三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3]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最好用文言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怎么回答?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陶侃惜谷陶侃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③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陶侃:东晋名将。
②贼:伤害。
③执:抓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见人持(______)(2)人云(______)[2]以下与“执而鞭之”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推门而入B.出淤泥而不染C.不约而同D.不劳而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中,陶侃的做法表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全国通用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3d18673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6.png)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全国通用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bb062fe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7.png)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先子度其足: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2]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④反归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⑤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我,能将几何带兵B.多多而益善耳更加C.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喜欢D.之所以为陛下禽也……的原因[2]上文中有两个通假字。
(1)“______”通“_______”(2)“______”通“_______”[3]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译文:_______________(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4]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和韩信有一次谈论各位将领的才能,他们的看法有些不同。
小学六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小学六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4df6903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e.png)
小学六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怀素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③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书不足④,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选自《书林纪事》)(注释)①怀素:唐代大书法家。
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以:用。
④足:足够。
[1]“书”主要表示具体事物的名称,但“贫无纸可书”中“书”表示一个动作,意思是_______;同样,“名其庵”中“名”的意思则是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怀素后来成为了唐代的大书法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A.学习要勤奋,要坚持不懈。
B.学习要创新,善于运用各种资源C.学习永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
2. 阅读理解。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结合注释阅读文章,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用原文填空。
北人食菱的方法是“_______ ”,当别人告诉他正确的食菱方法“_______”,他却“_______ ”,为自己找的理由是“_________”,结果闹了笑话。
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做人不应该“_________”,否则,只能让别人取笑。
[2]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B.设酒杀鸡做食C.不食五谷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2022-2023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部编版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部编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23f95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f.png)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分类复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小古文阅读。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
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
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
③耳:罢了。
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阅读短文,写出下面画横线字的正确读音。
乘船避难_____歆辄难之_____王欲舍所携人_____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俱.乘船避难(一起)B.王欲舍.所携人(舍弃,抛弃)C.本所以疑.(怀疑)D.遂.携拯如初(于是)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幸尚宽,何为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你认为两人谁优谁劣?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管仲、隰朋①从②于桓公而伐孤竹③,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④。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⑤之,遂⑥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奴冬居山之阳⑦,夏居山之阴⑧,蚁壤一寸而仞⑨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都是齐桓公时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②从:跟从。
③孤竹:古国名。
④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⑤随:跟随。
⑥遂:于是、就。
⑦山之阳:山的南边。
⑧山之阴:山的北边。
⑨仞:古代的计量单位。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蚁冬居山之阳。
6.根据文意解释加点的字。
①春往而冬反.反:_____②行.山中无水行:_____7.文中出现的人物管仲利用_____找到了_____,隰朋利用_____找到了_____;从这两个人物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7f5527c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0.png)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____)⑶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_)⑵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⑷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_________)[2]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
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朋友之间的故事或者名言吗?可以简要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
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①?”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②,蝠亦不至。
麟亦责之。
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何踞傲乎——骄傲自大B.麒麟生诞——这里指诞辰C.何以贺与——语气词,表示疑问D.如今世上恶薄——厌恶[2]翻译下面的句子。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中的蝙蝠类似于生活中的哪种人?作者是讽刺还是赞美这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仔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练习。
小学六年级必考文言文
![小学六年级必考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c65bc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5.png)
小学六年级必考文言文学好文言文对学好语文有莫大的好处,下面是我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文言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24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2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cca86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6.png)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24篇1书黄筌①画雀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则展颈,无两展者。
”验之信然②。
乃③知观物不审④者,虽画师且不能⑤,况其大者⑥乎?君子是以务⑦学而好问也。
[注释]①黄筌(quán):五代后蜀画家。
②然:如此,这样。
③乃:于是。
④审:详细,周密。
⑤不能:不可以这样做。
⑥大者:指更大的事。
⑦务:努力,致力于。
1.联系短文,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验①检验,验证:②有良好效果:③凭证,证据信①信用:②实在,的确:③消息2.“验之信然”的意思是.3.《书黄筌画雀》写黄筌画飞鸟画错了黄筌“验信然;《书戴嵩画牛》写戴嵩画斗牛画错了,“处士笑而然之”。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2益者三友孔子曰:“草者①三友,损者②三友,友直、友谅③、友多闻,益矣:友便(pián)辟④、友善柔⑤、友便佞⑥(ning),损矣。
”[注释]①益者:有益的朋友。
②损者:有害的朋友。
③谅:诚信的人。
④便辟:谄媚奉承、玩弄手段的人。
⑤善柔:阿谀逢迎的人。
⑥便佞:花言巧语的人。
1.下列不属于孔子说的“益者三友”的是( )A.为人非常诚信的人。
B.对待每个人都很温柔、说话总是和颜悦色的人。
C.处事公正坦率的人。
D.知识广博的人。
2、孔子所说的“损者三友”指的是, , .(用原文内容填空)3.孔子的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展开说的?请在文中画上横线,并用现代汉语写出意思。
3吴人孙山,滑稽①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②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①滑稽(gūjǐ):比喻能言善辩。
②解元: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
这里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
①乡人托以子偕往②山缀榜末,先归2.下列与文中加点的“子”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与子偕老B.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子不教,父之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文中刻画心理活动的具体语句是 刻画动作、神态的具体语句有 a b
;
; 。
秋水时至,百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河,
秋天的雨水应时而来,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 灌注到了黄河,
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③,不辨牛马。 径直流畅的水流加宽,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 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河神欣然自得、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 壮美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秋天的雨水应时而来,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 灌注到了黄河, 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③,不辨牛马。 径直流畅的水流加宽,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 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河神欣然自得、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 壮美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3. “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眼中的“美”指的是: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少而且看轻伯夷的义行, 起初我还不相信;
阅读训练
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望洋兴叹(或“贻笑大方”);
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 做事力量不足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或表示被内行的人笑话”)
2.本文开篇属 了
描写,渲染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秋天的雨水应时而来,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 灌注到了黄河, 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③,不辨牛马。 径直流畅的水流加宽,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 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
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
。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河神欣然自得、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 壮美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望 去,看不见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④: 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扬扬自得的脸色,抬头 仰视着海神叹息着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⑤,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⑥。 “俗语说,‘听了上百条的道理,认为天下谁都不如自己’,说的 正是我啊!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⑦,始吾弗信;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⑦,始吾 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 ⑧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
河伯与海若
译文: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秋天的雨水应时而来,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 灌注到了黄河, 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③,不辨牛马。 径直流畅的水流加宽,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 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河神欣然自得、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 壮美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望 去,看不见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④: 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扬扬自得的脸色,抬头 仰视着海神叹息着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⑤,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⑥。 “俗语说,‘听了上百条的道理,认为天下谁都不如自己’,说的 正是我啊!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⑦,始吾弗信;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望 去,看不见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④: 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扬扬自得的脸色,抬头 仰视着海神叹息着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⑤,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⑥。 “俗语说,‘听了上百条的道理,认为天下谁都不如自己’,说的 正是我啊!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⑦,始吾弗信;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河神欣然自得、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 壮美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望 去,看不见水的尽头。
2.本文开篇属 景物 描写,渲染
了 百川灌河的浩大气势
。
3. “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眼中的“美”指的是:
第十讲 文言文阅读
仔细阅读,对照原文,会翻译、讲解
河伯与海若①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 之间③,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 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 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 向若而叹曰④:“野语有之曰,‘闻道百⑤,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⑥。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少而且看轻伯夷的义行, 起初我还不相信;
5.河伯引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旨在表明: a: 自己是个懂得一些道理便以为了不起的人
b: 若不改变自己,将成为大方之家的笑柄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少而且看轻伯夷的义行, 起初我还不相信;
4.文中刻画心理活动的具体语句是
;
刻画欣动然作自、喜神,态以的天具下体之语美句为有尽在己
a
;
b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
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5.河伯引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旨在表明:
a:
;
b
。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⑤,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⑥。 “俗语说,‘听了上百条的道理,认为天下谁都不如自己’,说的 正是我啊!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⑦,始吾弗信;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少而且看轻伯夷的义行, 起初我还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⑧矣。 如今我看到您这难以穷尽的样子,我要是不 到您这里来就危险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 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注释】 ①河伯:黄河之神。海若:海神名。 ②泾流:径直流畅的水流。泾,同“径”,直。 ③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沙州。 ④望洋向若而叹曰:抬起头来望着海若叹息着说。
⑤道:道理。百:泛指多。 ⑥我之谓也:即谓我,宾语提前,之,助词。 ⑦少:觉得……少。闻:见闻,指学问。轻:认 为……轻。伯夷之义:指伯夷饿死之事。伯夷,人 名,武王伐纣时,伯夷认为以臣弑君是不义的,于 是不食周粟而死。 ⑧殆:危险。 ⑨长:永远。见:被。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
阅读训练
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