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作业

《财政学》作业
《财政学》作业

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配置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在完全的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却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即所谓的市场失灵

2.垄断: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收益递减现象,这时就会形成垄断。

3.外部性:外部性是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公共需要: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是所产生的需求。

6.资源配置职能:指财政通过参与与财力分配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智能。

7.收入分配职能: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8.经济稳定:指通过从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对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产生影响,已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项目。

9.财政职能: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10.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支出(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

(二)单项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市场失灵表现的是(B)

A.房地产行业价格居高不下

B.传染性疾病流行

C.民营企业没有能力从事国防科技研究

D.政府提供医疗保险,但医疗费用飞速上升,无法控制

2. 以下不属于造成垄断的原因的是(D)

A. 成本递减

B. 规模报酬递增

C. 产品之间的差别

D. 行业内的厂商很少

3. 下列哪种分配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

A. 财政分配

B. 信贷分配

C. 价格分配

D. 工资分配

4.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C)

A. 家庭

B. 社会团体与组织

C. 政府

D. 企业

5. 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范畴的基本特征是(A)

A.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B. 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与服务

C. 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D. 分配具有历史性

6.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D)

A.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B.为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C.为了实现国家政治经济职能

D.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7. 下列哪种观点主张“财政活动体现的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A)

A.国家分配

B. 价值分配论

C.国家资金运动论

D.社会共同需要论

8. 财政是一个 A ,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社会范畴

D.法律范畴

9. 运用有限的资源能形成最佳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的,属于财政职能中的(B)

A.收入分配

B.资源配置

C.物价稳定

D.经济稳定和发展

10. 以下属于财政资源配置功能的是(C)

A.征收个人所得税

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消除外部性

D.控制货币供应量

(三)判断题

1.完整的市场体系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T)

2.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4~0.5之间被视为合理区间,基尼系数越小越趋于公平。(F)

3.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越好。(F)

4.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T)

5.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T)

6.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企业。(F)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资源配置主导作用的仍然是计划方式。(F)

8.充分就业是指全社会所有成年人百分之百就业。(F)

9.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直接执行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F)

10.单靠市场机制不可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T)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配置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在完全的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却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即所谓的市场失灵

2. 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产量受限制,消费者福利受到额外损失;2、垄断行业由于追求并事实存在垄断利润,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3、垄断阻碍技术进步;4、垄断者追求超额收入的寻租活动本身会照成资源浪费。

3. 简述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答:总的说来,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进效率,不公平导致低效率。两者关系是:制度、政策公平促进效率。政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过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生产效率的促进。政策的公平合理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则导致低效率。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现实

生活中,效率与公平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结果,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强调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显得非常重要。

4. 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答: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和服务;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5. 为什么政府必须介入公共产品供给领域?

答:由于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市场供给公共产品存在“免费搭车”问题,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公共产品供给领域。

6.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配置;调节社会资源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7.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答: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通过税收政策、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和公债等手段,引导并促进民间投资,吸引高水平外资和强化对外贸,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8. 为什么财政要参与国民收入分配?

答:1、一些稀缺的自然资源存在着垄断性,且不同的地区的资源条件差异很大,由此形成了垄断性的级差收入;2、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通常表现为经济公平,但往往会损害社会公平。

9. 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和机制是什么?

答:规范工资制度;加强税收调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10.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答: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发挥自动稳定器的功能;税收、投资和补贴政策的安排;财政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

(五)论述题

1.简述中国财政制度的发展。

答:1、新中国成立初的财政理论,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引自苏联的财政理论。代表性的是货币关系论。2、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理论,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至1978年。代表性的是国家分配论。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财政理论。随着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财政学界围绕着财政本质、财政职能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面,国家分配论最终形成;另一方面,各种新理论不断提出,其中最大的是社会共同需要论。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公共财政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学界发生了关于财政模式问题的争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公共财政理论。2.

答:

私人产品与服务

由上图可表示政府产品和服务与私人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图上A点,个人放弃MX1单位的私人产品和服务,那么政府可以供给OG1单位的产品和服务。政府每年供给的产品和服务数量由OG1增至OG2,这要求减少每年生产的私人产品数量。在图中,经济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由A点移至B点,每年生产的私人产品数量由OX1降至OX2。

3.试分析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答: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社会资源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调节产业结构主要是通过调整存量结构和投资结构来实现;调整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4.试分析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答;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之一,政府有责任为企业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2、调节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由于个人的禀赋和掌握的资产存在差异,必然形成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的差异,因而需要财政对其进行调节,实现社会公平。

5.试分析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答:1、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或两者并举。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状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或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2、发挥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的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这种自动稳定器的机制和作用效果与制度本身的科学性机器运行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3、税收、投资和补贴政策安排。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4、财政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的重要职责之一,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需要还在不断变化之中。

(六)应用训练与测试

假设中国政府将开展一场针对艾滋病、吸毒和其它健康问题的大规模施政活动。政府医疗支出的增长要求大规模增加税收。假设资源和技术不变,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政府健康服务增加后的成本。

答:由图可知,当政府大规模增加税收时,个人的生产活动必受影响。政府的服务增加,若由OG1增至OG2,这必然要求减少每年生产的私人产品数量。在图中,经济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由A点移至B点,每年生产的私人产品数量由OX1降至OX2。

第二章公共产品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私人需求:是指由单个人内在产生的、不依赖他人而独立存在并得以满足的个人需要。

2. 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是所产生的需求。

3. 私人产品:适用于满足私人需要的产品。

4. 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供给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5. 消费的非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讲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6. 受益的非竞争性:指一旦公共产品被供给,任何人都不必通过竞争出价就可以获得对产品的消费。

7. 纯公共产品:如果某种产品同时具备消费的丰排他性和受益的非竞争性,并且又是公共部门供给的,这种产品就是纯公共产品。

8. 全球性公共产品:指多国公民同时享用并从中获益的产品,其收获能外溢到其他国家。

9. 全国性公共产品: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所有公民能不需要支付额外成本就能享用的公共产品。

10. 区域性公共产品:指某一地区的居民能够共同享用的公共产品。

11. 地方性公共产品:指某一地方(如城镇、街道)的居民可以享用的公共产品。

12. 公共部门:指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和由选举产生的以及接受选举产生的人委托而运行公共机构的私人或组织。

13. 第三部门:指国际范围内从事非盈利性的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其中包括各种慈善机构、援助机构、青少年团体、学会、合作协会、

经营者协会等。

14. 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换而言之,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15. 科斯定理: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因此,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

置。

16. 庇古税:征税是通过调整产品或服务的边际私人成本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为达到这一目的,这种税收必须等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

成本。实际上,征税就像对排污收费。它是通过时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17. 政府管制:指政府通过适当的管制机构进行直接的管理和控制,违法者要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其基本要义是标准必须由政府立法制定,

一旦制定后企业和个人一致遵守。

(二)单项选择题

1. 教育需求属于一种(C)

A.私人需求

B. 集体需求

C.公共需求

D. 俱乐部需求

2. 下列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A)

A.国防

B.花园

C.教育

D. 桥梁

3. 下列那一个属于利益外溢的准公共产品(B)

A.拥挤的桥梁

B. 教育

C.公共草地

D. 公共湖泊

4. 以下不属于公共需要的是(D)

A. 国防

B. 卫生保健

C. 生态环境保护

D. 住房

5. 下列属于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是(C)

A. 三峡工程

B. 法律制度

C. 大气臭氧层的保护

D. 街道的路灯

6. PPP模式采用“一揽子”总承包方式,在严格的投标过程中,(A)是中标的前提,它不仅对整个项目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并促进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

A. 新颖、超前的设计

B. 较低的供给成本

C. 先进的技术设备

D. 高效率的供给主体

7. 在可供选择的解决外部性的各种政策举措中,没有哪一种是尽善尽美的,具体结果取决于(B)

A.哪种举措成本低

B. 所考察的污染类型和污染场所

C. 当政者的偏好

D. 哪种举措见效好

(三)简答题

1. 公共需求和私人需求的区别是什么?

答:公共需求不仅是多数人的需求也是一种整体的需求。公共需求讲求整体性、集中型和强制性。私人需求具有分散性,而收益具有内在性。

2. 简述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答:公共产品是由公共部门供给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四方面的特征:消费的排他性、收益的非竞争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制度的制约性。

3. 根据庇古模型,怎样供给公共产品才符合效率原则?

答:庇古模型假定假定;每个人都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受益,但随着消费的增加,其效用是递减的;同时,个人必须为享受公共产品而纳税;纳税会给纳税人打来负效应。庇古将税后产生的负效应用定义为放弃私人产品消费的成本机会。他认为公共产品应该持续供给,直到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正边际社会效用等于为最后一元公共产品而纳税的负边际效用。

4. 根据鲍温模型,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条件是什么?

答: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相加,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相加。这是由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即私人消费性与公共消费性决定的。个人A和B所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之所以一样,是因为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与私人产品的需求曲线不同的是,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是虚拟的。消费者购买私人产品所支付的货币数量,会反映其对私人产品的实际需求,但市场无法直接供给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信息

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纯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必须满足以下3个条件:

①∑个人价格=边际成本;

②∑边际替代率=边际成本;

③∑边际评价=边际成本。

5. 公共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的动机是什么?

答:公共部门供给公共产品是出于宏观资源配置效率较优的角度,即解决市场失效问题。

6. 私人供给公共产品需要哪些条件?

答:一是产品的准公共性;二是具备完善的排斥技术,即将不付费者排斥在消费者之外,提供选择性消费的产品;三是政府提供交易性的制度保障。

7. 简述第三部门供给公共产品方式。

答:独立体公共产品;与公共部门合作提供公共产品;与市场合作提供公共产品。

8. PPP供给模式有何特点?

答:双主体、多主题供给;政企分开,提高管理效率;代理运行机制;效率与公平兼顾。

9. 什么是庇古税?

答:征税是通过调整产品或服务的边际私人成本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为达到这一目的,这种税收必须等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实际上,征税就像对排污收费。它是通过时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10. 排污权交易制度有何优缺点

答:优点:在该制度下,政府实际创造了一种新的市场;排污权交易市场。该市场受供求因素支配,价格这只手将确保起有效的配置排污权——那些只有以高成本才能减少污染的企业,原意为污染许可证支持最高的价格;而那些低成本可以减少污染的企业,也愿意出卖他们所拥有的许可证。缺点:为了阻止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现有企业可能会购买超过其实现成本最小化要求的污染许可证。

(四)论述题

1. 简述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答:由公共部门供给;私人部门供给;第三部门供给;公私伙伴关系供给。

2. 你如何理解威克塞尔-林达尔模型?

答;与庇古模型和鲍温模型不同的是,该模型引入了政治因素,即更多地考虑了政治过程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他试图找出民主社会中公共产品的合理水平,以及在不同的人之间如何分摊公共产品的成本。威克塞尔和林达尔注意到预算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根据特定的社会公平标准,对全社会的福利分配进行调节。在形成了公正的福利分配之后,下一步再找出合理的公共支出和税收份额。

3. 按照科斯定理,外部效应可如何纠正,你认为这种方法有用吗?为什么?

答:政府没必要干预,只要产权明晰,市场交易自动形成均衡。但是这必须在交易成本为零,且资源所有者能够分清楚对其财产损害的来源且能合法地阻止损害。可见,科斯定理只适用在外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的少数外部性。所以,这个办法并不太可行。

4. 在科斯定理、征税、补贴、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政府管制这些措施中,你认为那种措施解决外部效应最有效?

答:庇古税或出售污染许可证更可能实现经济效率。实践与理论证明,在各种场合中,经济激励措施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五)应用训练与测试

教育作为公共产品,政府投资是其不可避免的责任。然而,世界许多国家,即使是基础教育,同样也大量存在私立教育。私立教育为不同的个人及其家庭提供了个性化教育服务,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各国政府分别在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方面给予私立教育以支持。请就政府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补助两种情况下,利用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分析个人教育消费的变化。

第三章 公共选择与政治过程

(一)名词解释

1. 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

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2. 一致同意规则:指的是一项决策或预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项投票原则,是事实上的一票否决制。

3. 多数同意规则:是指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通过的一项投票规则。

4. 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

5. 阿罗不可能定理:如果我们排除效用人际比较的可能性,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合成为表社会偏好的最理

想办法,要么是加强的,要么是独裁的。

6. 单峰偏好:是指个人在按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议案中,对其中的一个议案偏好程度最高,对其他议案的偏好程度都低于对这个议案的偏

好程度,即离开这个议案后,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其偏好程度都是递减的。

7. 多峰偏好:指的是当个人偏好力离其最偏好的议案后,开始其偏好程度会下降,但当沿着同一方向持续移动下去时,其偏好程度会逐渐

上升。

8. 中间投票人定理:只要投票者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票规则下就必定会出现唯一的均衡结果,而且这个均衡结果与中间投票人的

第一偏好正好相等。

9. 利益集团:具有共同利益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团体。 10. 寻租:人们对政府管制下而人为产生的租金的追求。

(二)单项选择题

1. 尽管一致同意规则具有帕累托效率,并且具有参与者权利平等、避免“免费搭车”等优点,但在现实运用中,难以成为财政决策的普遍规则,其原因是(A)

A. 决策交易成本太高

B. 难以得出大家都满意的结果

C. 会造成投票悖论

D. 易被利用“一票否决” 2. 在实践中最为普遍运用的投票规则是(B)

A. 一致同意规则

B. 多数同意规则

C. 一票否决原则

D. 多数反对原则

3. 多数同意规则最大的缺陷是(C)

A. 交易成本高

B. 操作程序繁琐

C. 易造成投票悖论

D. 埋没了少数人的权利

4. 不论选民选择投票与否以及为谁投票,都取决于他投票的期望收益与潜在成本间的比较,并追求(D)

A. 经济利益最大化

B. 偏好的政治家当选

C. 自己的期望得到满足

D. 期望效用的最大化。

(三)判断题

1. 经济人假设现实中的人都是利己的,是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大化的。但个人在政治过程中不是经济人。(F)

2. 政治活动和经济市场活动一样,本质上也是个人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交易活动。(T)

3. 投票悖论表明,在多数票规则下,操纵投票程序可以控制最终投票结果。这也是多数票规则的最大缺陷。(T)

4. 只要投票者的偏好是多峰的,那么在多数票规则下就必定会出现唯一的均衡结果。(F)

5. “寻租”与“寻利”都是为获得经济利益,因此性质是一样的。(F)

(四)简答题

1. 简述公共选择研究方法论的三要素。

答: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和交易政治构成了公共选择研究方法论的三要素。

2. 公共选择理论是如何看待政治市场的?

答;在政治市场中,选民、利益集团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消费者,政治家和官僚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生产者,人们通过相当于货币的选票来交易,并选择能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

3. 何谓中间投票人定理?它与单峰偏好有关吗?

答:只要投票者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票规则下就必定会出现唯一的均衡结果,而且这个均衡结果与中间投票人的第一偏好正好相等。

4. 你如何理解“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如果我们排除效用人际比较的可能性,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合成为表社会偏好的最理想办法,要么是加强的,要么是独裁的。阿罗认为在民主社会中,一个集体决策规则一个满足如下条件:1、自由三选择条件;2、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条件正相关;3、彼此不相关的选择对象具有独立性;4、公民主权条件;5、非独裁条件。

5. “寻租”与“寻利”有何区别?

答;寻利是生产性活动,是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反应,它有利于降低成本并鼓励开发与创新,结果会导致社会福利增加;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租金来源于政府干预和管制的创造。

(五)论述题

1.现实生活中通常都是少数服从多数,你认为少数服从是否总是有效、公平?

答:一般情况下,实施少数服从多数是必然的,也是相对有效的,但是,有很多不足:1、存在多数人强制现象;2、与一致同意规则相比,单个参与者的选择行为不再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影响个人参与投票的积极性,最终影响真实的偏好显示;3、存在多种结果的可能;4、无法表达偏好

程度。

2. 如何理解“选民理性无知”和“投票冷漠症”?

答:选民理性无知--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选民往往也会出于搭便车心理而寄希望别人去投票以使自己坐享其成;投票冷漠症——民主幻灭感与政治冷漠症,选民投票率持续下降以及数量相当多的选民对于政党政治的冷漠。

3.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改革和完善财政决策机制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1、健全监督制度,从制度上约束政治过程中的“经济人”趋势;2、引入市场力量,把握好政府干预的尺度;3、完善科层制度建设,加大政府机制改革。

4. 请说明选民、政治家和官僚在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中的行为目标和特点。

答;选民的目标主要在于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特点是作为一个理性的经纪人;政治家的目标是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特点是作为公共利益的化身;官僚的目标是权力,特点是行为取决于目标。

(六)应用训练与测试

假设有一个社区为获得环境美化服务而每星期支付350元的费用。同时还假设,他们所获取的环境美化服务在数量上完全可以用每周雇用的园艺工人的人数来表示。该社区由7名居民组成,每位居民从环境美化服务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曲线都不一样。每一位居民从雇用第一位园艺工人那里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为100元。

a.如果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按照每星期350元的价格出售给个人购买者,那么将有多少位园艺工人获得雇用?请解释为什么这种市场安排是没有效率的。

b.假设当每周雇用三位园艺工人时所获得的效率最高。如果每位投票人每周都为每位园艺工人承担50元的税收份额,那么根据多数票规则所形成的政治均衡是什么?该政治均衡与林达尔均衡有什么区别?

第四章财政支出一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也称为政府支出或预算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需要而进行的各项开支,包括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内消耗的

一切费用的总和。

2.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购买性支出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

3.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偿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

4.财政支出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是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5.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6.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是指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

7.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8.替代——规模效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呈现出梯度渐进增长的特点。

9.经济发展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与财政支出增长的关系来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10.财政支出结构:所谓非均衡增长理论,是指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从政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偏低的现象入手,来解释政府财政支出增长原

因的理论。

11.财政支出效益:是指一国政府在配置资源过程中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以最小的财政支出获取最大的社会福利。

12.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细列出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

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出最优方案的分析方法。

13. 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通过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的评价方法。具体来说,最低费用选择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

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研究支出属于( A )

A.生产性支出

B.经常性支出

C.投资性支出

D.积累性支出

2.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B )

A.公共工程投资支出

B.价格补贴支出

C.国家储备支出

D.教育经费支出

3.以下项目不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D )

A.科学研究支出

B.城市维护费支出

C.文化教育支出

D.捐赠支出

4.下列属于经常性支出的是( A )

A.行政管理费支出

B.基本建设投资

C.国家储备支出

D.购置交通工具支出

5.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应为( B )

A.收费

B.税收

C.国债

D.国有资产收益

6.财政支出按照经济性质分类实质上是指按( A )分类。

A.支出是否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

B.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

C.支出的具体用途 D . 支出的财政功能

7.下列关于“瓦格纳法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是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和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共同提出的一种财政支出扩张论

B.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将其阐述为财政支出的绝对增长

C.这是一条经验性法则,但能描述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半个世纪以来的财政支出变化趋势

D.它把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8.经济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D )

A.政局是否稳定

B.政体结构

C.行政效率

D.宏观经济政策

9.以下关于财政支出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有( D )

A.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没有关系

B.我国行政管理费的增加趋势是符合瓦格纳法则的

C.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确立,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大幅下降,不利于财政履行资源配置职能

D.在经济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

10.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

A.鲍莫尔

B.皮科克

C.罗默 D .拉弗

11.采用成本——效益分析评估时,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 D )

A.市场价格

B.公共定价

C.成本价格

D.影子价格

12.官僚行为增长论的提出者是( B )

A.马斯格雷夫

B.尼斯克南

C.罗斯托

D. 鲍莫尔

(三)判断题

1.财政支出根据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F)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小于1,表示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T)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F)

4.转移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F)

5.瓦格纳法则可以简单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T)

6.根据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后,财政支出增长应当放缓,并逐渐慢于GDP的增长。(F)

7.社会文教费包括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信、广播、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经费、研究费和补助费等。(T)

8.在成本——效益分析法中,如果项目净现值小于零,则表明该项目可行。(F)

9.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F)

10.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T)

11.最低成本法的局限性是不能应用于成本和效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的评价。(F)

12.最低费用选择法,也叫最小成本法。(T)

(四)简答题

1.简述财政支出分类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答:按支出用途分,这种分类能全面体现国家财政支出的具体使用情况,可以反映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方针政策的财力要求。

按费用类别分类,就是指按照国家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不同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有何不同?

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两者的作用不同。2、对政府效益约束不同。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约束不同。

3.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内容。

答: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瓦格纳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市场与市场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法律,这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是指工业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也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此外,他还认为,由于需求的收入弹性,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用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会快于GDP 的增长。4.简述替代——规模效应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呈现出梯度渐进增长的特点。内在因素:他们假定:政府喜欢多支出,但公民不愿意多交税,所以,当政府在决定预算支出规模时,应密切注意公民关于赋税承受能力的反映。在正常条件下,随经济发展,即使税率不变,税收也会增加,这样,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成线性关系,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外在因素:一旦发生非常事件,政府必然要提高税率,公共支出增加,而公众也能接受。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而危急时期过后,公共支出则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被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5.简述经济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支出在社会总投资中应该占较大的比重。在进入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的相对比例却下降了,而且政府投资也开始也成为日益增长的私人投资补助。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财政投资的增长率有可能会回升。

6.简述非均衡增长论的主要内容。

答:他将国民经济部门区分为生产率不断提高和生产率提高缓慢两大类别,前者被称为进步部门,后者被称为非进步部门。两个部门的差异来自技术和劳动发挥的作用不同,在进步部门,技术起着决定作用;在非进步部门,劳动起着决定作用。假设两个部门工资水平相同,且工资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上升。由于劳动密集的公共部门是非进步部门,而该部门的工资率与进步部门的工资率呈同方向等速度变化,因此,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率偏低的公共部门的规模会随着进步部门工资率的增长而增长,换言之,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7.简述官僚行为增长论的主要内容。

答:官僚行为增长论,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官僚是指负责执行通过政治制度做出的集体选择的代理人集团,或更明确的说是指负责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美国经济学家尼斯克南认为,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利越大,因此官僚机构的目标是机构规模的最大化。

这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使财政支出规模超出了公共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的支出水平。此外,由于官僚机构通常拥有提供公共品的垄断权,例如,环境保护、国防、社会保险等都是由专门机构提供的。在很多情况下,官僚们独家掌握着特殊信息,这是他们能够让政治家们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的谁谁受益比较高,从而实现预算规模最大化的蟾蜍。官僚机构通常以两种方式扩大其预算规模。第一。他们千方百计让政府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是必要的。利用低效率的生产技术来增加生产既定的产出量所必需的投入量,这时的效率损失来源于投入的滥用。由此可见,官僚行为从产出和投入两个方面迫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

8.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答;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干预政策等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上。2、政治因素: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3、主要包括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等因素。

9.简述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

答:1、经济体制与政府职能。政府具有双重职能,及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从而形成经济管理职能支出和社会行政管理支出。2、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目标。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还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该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政策目标密切相关。

10.简述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答: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细列出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出最优方案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包括政府投资的各种项目,如学校、医院、道路、桥梁、机场、码头、水利工程等,还包括一些社会福利项目,如公共住房、社会保险、就业培训等。但是,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无能为力。主要有净现值法、效益成本比率法、内部报酬比率法。同时应注意对贴现率的选择和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

11.简述最低费用选择法的主要内容。

答:最低费用选择法,也称最小成本法,是指通过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的评价方法。具体来说,最低费用选择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该方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卫生、国防等支出项目。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当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思路。

答:主要问题:财政支出与越位并存;重要产业和重要领域的财政投资不足;行政管理费用占偏高且增长过快;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成熟。

优化思路: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科学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预算体系;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估,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试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重要意义。

答: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

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购买性支出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前者如国防支出、行政支出、文教科卫支出,后者如各级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等。购买性支出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偿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这种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使得财政支出的分类更明确更有力促进经济发展。

(六)应用训练与测试

上表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部分年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试问: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解释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改革开放30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财政收支绝对规模逐年增长,而占GDP比重则大致呈U变化。我国财政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化深刻地体现出了改革的过程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经济体制的改革直接导致了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同时其他因素对财政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源于改革实践。因此,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是不现实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而要加以控制也是不太合理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都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是个重要推动力量是片面的,应该注意到改革开放同时也导致了国家财力的变化。

第五章购买性支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消费性支出: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不形成任何资产。

2.文教科卫支出:指国家财政用于发展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经费支出。

3.行政管理支出:指财政用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

4.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军队建设和其他国防建设的支出。

6.基础产业投资:为其他部门发展提供机会的基础产业进行投资。

7.农业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进行投资支持其发展。

8.基础设施投资:对国家的基础性的设施提供支持。

9.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也

称“政策性金融”。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行政管理支出的是( D )

A.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行政管理机关

C.司法机关

D.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2.从经济性质看,义务教育属于( D )

A.私人产品

B.混合产品

C.准公共产品

D.纯公共产品

3.下列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主要应由微观主体承担的是( B )。

A.卫生防疫

B.医疗服务

C.职业病防治

D.传染病防护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目标是(B )

A.2%

B.4%

C.6%

D.10%

5.下列项目中不应属于政府财政投资范围的是( D )

A.京沪高铁

B.南水北调

C.三峡工程

D.家用小汽车

6.政府投资在各国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下列各项中对这一比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C )

A.经济外向程度

B.经济创新程度

C.经济体制

D.储蓄规模

7.下列不应作为政府财政独资建设项目的原因是( B )

A.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

B.关系人民生活福利的项目

C.反垄断的需要

D.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8.下列不属于BOT投资的特点是( B )

A.投资的对象主要是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

B.政府在投资资金来源中处于主导的地位

C.投资项目协议期满项目产权属于政府

D.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投资

9.在我国,下列政府进行农业财政投资的理由中不正确的是(A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前沿,位于产业链的高端,需要政府扶持

B.农业部门难于凭借自身的力量抗拒某些不利的自然或经济外部因素

C.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的某些权益需要财政投资来得以保证

D.资本市场对于农业投资的欠缺

10.下列关于财政投融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B.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领域包括先行资本

C.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应用范围有严格限制

D.财政投融资一般由商业银行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11.下列项目中不应当属于财政对于农业投资范围的是( D ):

A.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B.农业科技推广

C.农村教育和培训

D.农户消费性支出

12.社会消费性支出属于( B )

A.转移性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专项支出

13.下列要求政府干预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中不正确的是( D)

A.基础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B.基础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

C.基础教育是一种有益品

D.基础教育中容易产生垄断

14.下列国防项目中公共产品属性最弱的是( A )

A.常备军数量

B.战略核威慑力量

C.太空卫星情报

D.国防雷达监测

15.下列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理由中不正确的是( A )

A.公共生产比私人生产更有效率

B.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

C.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

D.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与不完整性

16.下列卫生项目中公共产品属性最为微弱的是( C)

A. 艾滋病防治

B.计划免疫

C.医疗服务

D.传染病防治

(三)判断题

1.国防支出还有波动性的特点,即国防支出受一定技术条件制约,且与国际国内局势变动密切相关。(T)

2.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教科卫支出应归入生产性的范围。(F)

3.BOT投资方式最大特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诸如发电厂、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T)

4.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说可以归类为混合产品,可以由政府提供,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T)

5.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加上人们的偏好也具有同一性,因而价格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非常大。(F)

6.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F)

7.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企业,而是制定投资政策的机关。(T)

8.农业补贴一般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所以政府对农业不再进行补贴。(F)

(四)简答题

1.简要分析教育的属性,并分析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

答:教育产品可以分以为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有很强的纯公共产品属性,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证。而中等及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从经济性质来看,由于中等和高等教育受教育者本人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容易为自己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所以有一定的私人性。另一方面,由于中等级高等教育有助于提高整个国民的国民素质,也有助于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因此,中等级高等教育有公共性。

2.简要分析卫生的属性,并分析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理论依据。

答:卫生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两个方面的全部资金投入。作为公共卫生事业,其服务对象的利益是公众化的,往往具有强烈的外部效应,故卫生事业应主要由政府举办。

3.简述财政投资性支出的必要性和特点。

答:必要性:1. 促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 有利于改善地区经济结构。3.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4. 有利于引导非政府投资。特点:1、投资目标不同;2、资金来源不同;3、投资领域不同。

4.简要分析基础产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

答:基础产业一般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的投资多、建设周期长。,因此大型的基础设施很难由个别企业独立投资来完成。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政府的支持,很难有效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对基础设施实行过强有力的干预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除了通过财政投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弥补“市场失灵”外,还部分地充当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

5.什么是财政投融资?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答: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也称“政策性金融”。

特征: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4.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6.简述农业财政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答:1. 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2. 农业科研与推广。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7.国防支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2.国家管辖范围的大小。3.国际政治形势。4.军事现代化程度。5.兵役制度(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役制)

8.政府投资有何特点?

答:1、投资目标不同,非政府投资主要是追求微观上的赢利性;而政府投资则并不以自身赢利为目的,主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2、资金来源不同,微观经济主体受资金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且为追求赢利,主要从事周转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则可依仗其雄厚的财力,投资于大型和长期的项目。 3、评价标准和投资领域不同,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主要以经济利益为评价标准,无须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政府投资则以社会效益为主要评价标准,应将投资集中于“外部效应”大的以及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五)论述题

1.试析公共卫生必须由政府提供的理论依据。

答:卫生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两个方面的全部资金投入。作为公共卫生事业,其服务对象的利益是公众化的,往往具有强烈的外部效应,故卫生事业应主要由政府举办。而医疗的利益基本上是私人化的,一般不具有外部效应,所以,医疗服务并不必然要求政府出资提供,可以由私人承担。

《财政学》第01-08章在线测试范文

《财政学》第01章在线测试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波动 3、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 D、历史性 5、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支出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 正确错误 2、公共财政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所谓的“生产性财政”或“建设性财政”提出的。 正确错误 3、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正确错误 4、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财政学》第02章在线测试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E、预算外资金监督 2、公共物品可分为哪两类:() A、纯公共物品 B、大众物品 C、准公共物品 D、剩余物品 E、计划物品 3、准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投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 4、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哪些:() A、平均成本定价法 B、二部定价方法 C、市场定价法 D、负荷定价法 5、公共选择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A、立宪 B、立法 C、行政和司法 D、投票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

财政学考试练习试卷及答案

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支出中,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并由全体公民共同享受的支出是() A.社会消费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救济支出 D.财政补贴 2、扩大再生产是指() A.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投资 B.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V C.将M中一部分用于社会消费 D.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弥补生产资料的消耗 3、国债最早产生于()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 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的预算称作 () A.增量预算 B.零基预算 C.复式预 算 D.单式预算 5、现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起始于() A.资本主义建立时期 B.第一次产业革命 C.第二次产业革命 D.20世纪30年代 6、预算管理体制侧重于处理() A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B.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D.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关系 7、经过一个财政预算年度运行后,出现的财政赤字是() A.预算赤字 B.决算赤字 C.公共赤 字 D.赤字政策 8、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A.政府 B.市场 C.企 业 D.国有企业 9、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 A.个体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损害 B.个体或单位无偿享有公共利益 C.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利益最大化 D.凭借权力获得好处 10、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于() A.接受捐赠 B.行政收费 C.强制征 税 D.社会成员自愿交纳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预算的组成体系包括()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中长期预算 D.项目预 算E绩效预算 2、公共物品可分为哪两类() A.纯公共物品 B.大众物品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价格的变动全影响企业的(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 )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3、( )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C B、V C、m D、V,C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 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5、( )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 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 ) 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 ) A、正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 )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 ) A、工业 B商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1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 )免税。 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11、( )抵免适合于跨国子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 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12、关税是对( )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 )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19、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2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 2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 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2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扶算 2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24、《预算法》规定,从( )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 A、1979 B、1992 C、1994 D、1995 25、预算外资金是( )的组成部分。 A、预算同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A、B

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A、B

————————————————————————————————作者:————————————————————————————————日期: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A最终成绩:100.0 一单项选择题 1. 公共收入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 (5.0 分) 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收入 国内收入和国外收入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知识点: 用户解答: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2.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是() (5.0分) 税收收入 共有资产收入 公债收入 使用费 知识点: ?用户解答:税收收入 3. 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 (5.0分)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抚恤 知识点: 用户解答: 社会保险 4.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采用的是() (5.0 分) 比例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知识点: 用户解答: 比例税率 5.高税率不等于高税收,低税率不等于低税收的原理,是在下述的原理中说明的: () (5.0分) 哈罗多――多马模型 理性预期理论 永久性收入理论 拉弗税收曲线原理 知识点: ?用户解答:拉弗税收曲线原理 6.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主要实行:( ) (5.0 分) 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消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中性”公共财政政策 紧缩性公共财政政策 知识点: 用户解答: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7.当商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税负()(5.0 分) 不转嫁 易向后转嫁 由纳税人自己负担 易向前转嫁 知识点: ?用户解答:易向前转嫁 8. 文、教、科、卫支出具有( ) (5.0 分) 生产性 非生产性 购买性 转移性 ?知识点: 用户解答:非生产性 9. 税负转嫁的程度取决于() (5.0分)

财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专业财政学模拟试卷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20分) 1、财政补贴: 2 、 课税对象: 3 、 税负转嫁: 4 、 国际重复征税 5 、 分税制: 、不定项选择题(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大写的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 30 分) 1、以下属于我国现行税制的行为税的是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土地增值税 C、耕地占用税、 D、屠宰税 2、增值税纳税人是 A、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C、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D、出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 A、工资、薪金 B、生产经营所得 C、稿酬、利息 D、偶然所得 4、以下税种属于价外税的是 A、营业税 B、关税 C、增值税 D、消费税 5、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哪一税种为第一大税 A、财产税 B、流转税和所得税 C、流转税 D、所得税 6、以下不是营业税纳税人的是 A、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 C、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D、在我国境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7、以下不是影响国债的负担的因素的是 A 、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B 、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C 、纳税人的负担 D 、负税人的负担 8、 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已经不采用 A 、公募法 B 、承受法 C 、出卖法 D 、强制摊派法 9、 短期国债一般采用的偿还方式是 A 、分期逐步偿还法 B 、抽签轮次偿还法 C 、到期一次偿还法、 D 、市场购销偿还法 10、 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有 A 、 地域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B 、 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C 、地域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D 、只有 A 是 11、 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 A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 B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C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D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12、国债的特征有 ( ) A 、有偿性 B 、自愿性 C 、灵活性 D 、权力性 13、我国现行上市国债的发行方式是 ( ) A 、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A 、 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销售 B 、 以定向私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 D 、以强制摊派法出售 14、我国分税制的特点是 ( ) A 、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B 、税收立法权属于中央 C 、 地方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D 、 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征收管理机构 15、以下属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 ) () ()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汇编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精选)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效或失灵,即市场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提供这类产品。 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产出的增长,政府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把导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捐赠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6.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7.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8.阶梯发展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大时期内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考察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形态,从这些特定的时间形态中来寻找政府支出增长的根本原因。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分配形式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式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2.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买等。 13.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14.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来约束人们征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国家职能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办法的总称,是国家责成其代理人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00002)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 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单选题: 1、通货膨胀会使债务的实际价值产生变动,影响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实际收入。一般来讲,通货膨胀会使债权人的实际收入( A )。 A. 减少 B. 无法判断 C. 增加 D. 不变 2、在发行公债时,其利率的高低一般不受( D )的影响。 A. 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B. 国家的信用状况 C. 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D. 发行的时间 3、政府征税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这是税收的( C )。 A. 受益原则 B. 公平原则 C. 效率原则 D. 支付能力原则 4、各种公共收入形式中,被认为是最佳形式的是( D )。 A. 公债 B. 捐赠 C. 使用费 D. 税收 5、当债务化清偿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时,政府一般喜爱用( C )办法摆脱困境。 A. 税收化清偿 B. 信贷化清偿 C. 货币化清偿 D. 债务化清偿 6、在税收局部均衡分析过程中,课税商品或生产要素的( D )是决定税收能否转嫁及转嫁多少的关键。 A. 税率 B. 供给弹性 C. 需求弹性 D. 供求

弹性 7、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这是税收的( C )。 A. 受益原则 B. 支付能力原则 C. 公平原则 D. 效率原则 8、内债和外债的区分标准是( C )。 A. 认购者的国籍 B. 认购的币种 C. 发行的地域 D. 发行的方式 9、对税率形式的选择,若就效率而言,( A )是较优的选择。 A. 比例税率 B. 累进税率 C. 累退税率 D. A 和B都对 10、政府课税后,会使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了商品的购买力,从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这是税收对消费者的( B )。 A. 替代效应 B. 收入效应 C.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结果 D.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果 11、公债利率的高低不受下列哪一项影响( D )。 A. 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B. 国家的信用状况 C. 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D. 发行的时间 12、政府课税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居于较低的生产水平,这是税收对生产者的( D )。

财政学第一次作业

《财政学》第一次作业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财政分配2、专卖收入3、特权收入 二、填空 1、国家财政是一个()范畴,同时又是一个()范畴。 2、原始社会末期,在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这就是()。 3、()的发展,()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的条件,()和()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条件,财政是因()的产生而产生的。 4、()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机器。 5.封建社会,国家税收主要以()为主,()始终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方式。 6、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便利用()的形式取得收入。 7、新民主主义财政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活动来筹集,供应资金或物质资料,以保证革命战争和其他革命任务的需要。 8、奴隶制国家财政收支基本上采取()和()的形式。 三、单选 1、捐税是在()时期产生的。A、奴隶制B、封建制C、原始初期D、资本主义 2、预算最早产生于()。A、法国B、美国C、英国D、中国 3、平准,就是设置一个官方机构来()。A、评估商品B、平抑物价C、买入商品D、卖出商品 4、首次提出“财政赤字”的经济学家是()。 A、亚当.斯密 B、李嘉图 C、萨缪尔森 D、凯恩斯 5、新中国第一个概算编制于()。A、1949年10月B、1949年11月C、1949年12月D、1950年1月 四、多选 1、奴隶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包括()。 A、王室土地收入 B、贡物收入 C、捐税收入 D、学赋收入 E、掠夺收入 2、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开始对财经工作进行调整,其中对工商业的调整包括()环节。 A、调整产销关系 B、调整供需关系 C、调整劳资关系 D、调整公私关系 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包括()。 A、专卖收入 B、税收 C、国有企业收入 D、官产收入 E、债务收入 4、在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隐蔽手段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税收 B、通货膨胀政策 C、发行国债 D、赤字财政政策 五、简要回答1、封建制国家财政特点。2、简述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内容。3、简述新民主主义财政特点。 六、论述1、论述财政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财政 3、公共产品 4、资源配置 5、社会公共需要 二、填空 1、国内生产总值从实物形态考察,它是一定时期全社会各种()、()和服务的总和。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但主要是()。 3、财政职能是()的本质反映。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 1、财政分配主体是国有企业。 2、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3、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不可分割性和非盈利性。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 四、简答题 1、简述财政的一般特征。2、简述公共产品的特征。 3、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包含了哪些含义。 4、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五、论述1、从财政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上看财政的职能有哪些主要内容。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 2、成本-效益分析法 3、购买性支出 4、政府采购 5、转移性支出 二、填空1、()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2、()经常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3、财政支出按收益范围分类,可分为()和()。 4、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来表示。 5、()是采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三、单选1、财政支出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的趋势。A、上升B、降低C、平衡D、下滑 2、()支出是我国社会后备基金的主要来源。 A、基本建设支出 B、支援农业支出 C、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D、国防支出 3、效益分析中,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采用()。

《财政学》题库及答案

《财政学》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以下各种财政收人形式中,()不属于强制性财政收入。 A.国有企业收人B.规费收入C.税收收入D.债务收入2.()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 A.行政管理支出B.社会文教支出C.经济建设支出D.国防支出3.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收入。 A.各项税收B.利润C.收费D.债务 4.在我国财政预算收支科目设置上,对于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的处理方法是:()。 A.两者都列入财政支出B.企业亏损补贴冲减财政收入,价格补贴列支 C.两者都冲减财政收入D.价格补贴冲减财政收入,企业亏损补贴列支 5.政府部门为公民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在财政收入中被称为()。 A.使用费收入B.规费收入C.特许费收入D.劳务费收入 6.( ) 的税负转嫁方法是指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的课税,将今后若干年应纳的税款,在所购商品价格中预先扣除,然后再从事经济交易。 A.税收前转 B.税收资本化C.税收后转 D.税收消转 7.公债偿还资金的最终来源主要是()。 A.预算盈余B.发行新债收入C.税收收入D.利润上缴收入8.物价上涨,采用()对财政不利。 A.累进税制 B.比例税制 C.定额税制 D.三种税制都对财政有利9.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B.农轻重C.基建与更改D.工业与农业 10.发行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方式,从()开始。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11.在以下财政支出项目中,用于转移性财政支出项目的是()。 A.公共工程投资B.国防军费开支C.事业费支出D.失业救济 12.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主要是()。 A.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过低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盲目性和失灵现象 C.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差D.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成本过高 13.最能保证财政收入稳定性的收入形式是()。 A.税收B.国有资产收益C.债务收入D.规费收入 14.物价上涨,采用()对财政有利。 A.累进税制B.比例税制C.定额税制D.三种税制都对财政有利 15.从价值形态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A.固定成本CB.可变成本VC.剩余价值MD.以上都不对 16.将下列概念按其范围从大到小排序。() A.国债公债外债B.公债国债外债 C.外债国债公债D.公债外债国债 17.有偿性的财政收入形式是()。 A.税收B.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C.发行公债D.教育附加费18.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财政学 简答题答案

财政学简答答案 1.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划分,社会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则称为私人产品。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并不对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构成任何影响,也无法独占对这种产品和服务,无法阻止他人对同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私人物品则恰好相反,当某一个人消费某项产品或服务时,其他人就不可能再享受到这项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效用,同时,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组织其他人该项产品或服务。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答:一般来说,纯公共产品比较适合公共生产与政府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只能进行公共产品和唯一由政府提供,换言之,许多公共产品尤其是混合产品也可以由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或者采用私人生产政府提供的方式,或者采用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方式。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点,由市场提供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中,尽管也可以由市场提供,但政府仍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必然要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来实施,所以换言之,公共财政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和主要来源。 3.试述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起作用的机制。 答:财政收入具有弹性,有收敛经济的作用,而财政支出有扩张经济的作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发挥的作用于经济变化的作用是相反的。经济情况好,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有可能减少,会使过热额经济有所收敛;反之,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有可能增加,会使萧条的经济有所复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自发发生的,不管掌管财政预算的人是否认识或承认它的存在。 4.资源配置中政府可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治失灵是指由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缺乏竞争压力。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造成社会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提供的混乱。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不能及时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试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答:首先,行政管理支出属于公共支出。其次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再次,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稳定性。最后,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难以考核。6.试述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 答:由于科教文卫支出在短期内并不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因而长期以来将其视为社会消费支出,并主要由财政支出保证。但随着教科文卫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增强,也体现出非社会消费性的一面。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经济组织甚至个人都将对科学教育的支出视为一种投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教育支出具有生产性的特征。文化卫生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虽然是以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身体素质为基本目的,但也能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从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考虑,科教文卫并非纯

财政学第15章在线测试

《财政学》第15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6:23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财政政策的主体是:() A、政府 B、财政部 C、企业及行政机关 D、财政工具 2、公债的排挤效应是指:() A、发行公债使认购者实际收入减少 B、发行公债使银行存款减少 C、发行公债使货币流通量减少 D、发行公债使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减少 3、发行国债使民间货币转移到财政,并通过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称作:() A、排挤效应 B、货币效应 C、收入效应 D、支出效应 4、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税收 B、公债 C、公共支出 D、利率 5、当国民经济出现高速增长并且物价上涨较快时,应选择的财政政策是:() A、扩张政策 B、紧缩政策 C、中性政策 D、轻税政策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A、税收 B、国债 C、公共支出 D、政府投资

2、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可分为:() A、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B、扩张性财政政策 C、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D、紧缩性财政政策 3、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 A、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 B、存款准备金制度 C、利率 D、公开市场操作 4、公债的调节作用体现在:() A、排挤效应 B、替代效应 C、货币效应 D、收入效应 E、支出效应 5、从财政政策乘数原理分析可以得出的政策指导意义有:() A、增加财政支出对总需求有成倍扩张 B、增加税收使需求成倍缩减 C、减少税收使需求成倍扩张 D、平衡的财政政策不具有扩张效应 E、增税的同时也增加等额的支出,同样有扩张效应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是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的两种主要形式。

《财政学》习题、答案94418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 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 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4、简述公共定价。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化的借鉴意义。 2、试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财政学作业三

财政学作业三 (第12~14章) 一、不定项选择(请将每小题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各题对应的答案框内,共30分) 1、国债以筹措和发行的性质为标准分为(BD) A内债B强制国债C外债D自由国债 2、国债的功能具有(ABC) A 弥补财政赤字;B筹建建设资金;C调节经济;D平衡国际收支 3、国债的发行方式有(ABCD ) A公募法B包销法C公卖法D摊派法 4、我国现行的国家预算的编制形式属于(B) A单一预算B复式预算 C普通预算D专项预算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颁布的时间是(B) A1995年B1994年 C1993年D1990年 6、国债和私债的主要区别在于(A) A发行的依据和担保物不同B发行的利率不同C发行的方式不同D发行的机构不同7、将我国的复式预算可分为(B) A经常业务和临时业务B一般预算和特别预算 B 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D临时预算和资本预算 8、我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时间为(A ) A、1月1日至12月31日 B、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 C、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 D、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9、我国国家预算编制方法是(C) A 单一预算B复式预算C增量预算D零基预算 10、预算最早产生于(C ) A法国B美国C英国D中国

11、首次提出“财政赤字”的经济学家是(D ) A亚当.斯密B李嘉图C马克思D凯恩斯 12、国家预算比(B)产生的晚 A税收B公债C财政补贴D企业财务 13、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主要有(C ) A 企业所得税B个人所得税C增值税D营业税 14、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国债利率的因素是(ABDE) A政府资信程度B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 C国债的发行方式D银行利率E市场利率 15、预算外资金的特点是(ABC ) A自主性B法定性C不确定性D能动性E刚性 三、判断正误(请在对应题号的答案框内打“√”或“×”,20分) 1、一般说来,国债利率应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略低于企业债券利率。(√) 2、凡是发行国债,都能起到抑制需求的作用。(×) 3、国债产生与国家职能扩大有关。(√) 4、债务依存度就是国债与财政支出或国民收入的比例。(×) 5、发行短期债券主要用于平衡国库短期收支。(√) 6、公债发行不需要提供担保品。(√) 7、政府总是可以靠发行债券来筹建资金的。(×) 8、按一级财政设立一级预算,我国预算级次为5级。(√) 9、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的一项程序。(√) 10、预算外资金其性质是财政资金。(√) 11、在编制国家预算时,支大于收,称为财政赤字。(√) 12、政府预算在长期是平衡的,而在短期则不是的。(√) 13、政府的预算与经济政策相联系,所以预算不是独立的。(×) 14、预算周转金由本级政府管理。(×) 15、预算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与分权问题。(√) 16、按收益范围区分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是符合效率原则的。(√) 17、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分配关系的一项主要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