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析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张海龙【摘要】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依据新时期我国农村建设要求,从韩城市农村地区居民点用地特征入手,选取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的16个相关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利用生态位理论与模糊物元模型,评价其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将韩城市农村可用作居民点的土地依据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高适宜居民点用地、一般适宜居民点用地、不适宜居民点用地和禁止居民点用地.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点选址提供参考.%Taking Hancheng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as study area,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Hancheng city,it selected 16 relevant indicators from ecological,productive and living conditions three aspects,to establish the index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With the help of niche and fuzzy matter element model,suit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as evaluated,suit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the district was divided into 4 grades:highly suitable residential land,suitable residential land,unsuitable residential land and forbidden residential land.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elec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of vast rural areas in China.【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21【总页数】4页(P199-202)【关键词】生态位理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韩城【作者】张海龙【作者单位】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3居民点是人们集聚形成的定居地点。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2019-07-29 10:13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国土空间规划学 第8章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Page 8
8.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流程 全域适宜性评价 适宜区潜力评价
综合分析
Page 9
8.4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内容
[综合优势度]=f([区位优势度],[舒适度]) [区位优势度]=f([距中心城市的交通距离]) THI=T-0 55×(1-f)×(T-58) 式中,THI为温湿指数;T为月均温度(华氏温度);f为月均 空气相对湿度(%)。
主要依据指标
地块集中度 城镇承载能力 综合优势度
Page 13
8.4.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学
新编2第8章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本章要 点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的目标、原则与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 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目录
CONTENTS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流程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内容 可选评价 综合评价
03.生态位模型
•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 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 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04.公众参与式综合评价
•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兼具社会、生态 和经济多重内涵,不仅受国土空间属 性影响,也取决于区域内相关利益主 体的价值和利益诉求。
Page 7
8.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流程
8.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86%
概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国土空间进行生态保护的重 要程度,以及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
【双评价不求人1】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评价
【双评价不求人1】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评价评价时需扣除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区域。
利用全域DEM,计算地形坡度,按≤2°、2~6°、6~15°、15~25°、>25°划分为高(平地)、较高(平坡地)、中等(缓坡地)、较低(缓陡坡地)、低(陡坡地)5个等级,生成坡度分级图。
以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质地,将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
土壤粉砂含量≥80%的区域,土地资源直接取最低等;60%≤粉砂含量<80%的区域,将坡度分级降1级作为土地资源等级。
有条件的地区应进一步采用土壤有机质、厚度等指标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评价评价时需扣除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区域。
利用全域DEM计算地形坡度,按≤3°、3~8°、8~15°、15~25°、>25°生成坡度分级图,将城镇建设土地资源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级。
对于高程≥5000m的区域,土地资源等级直接取最低等;高程在3500~5000m之间的,将坡度分级降1级作为土地资源等级。
计算地形起伏度。
邻域范围通常采用20公顷左右(如50m×50m栅格建议采用9×9邻域,30m×30m栅格建议采用15×15邻域),对于地形起伏度>200m的区域,将初步评价结果降2级,地形起伏度在100~200m之间的,将初步评价结果降1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数据来源数字高程模型(DEM):自然资源部门/地理空间数据云-/土壤数据库:农业部门/中国土壤数据库-/、土壤科学数据中心-/ASTERGDEM简介[1]ASTERGDEM数据覆盖了地球表面北纬83°到南纬83°之间的所有陆地区域,占地球陆地表面的99%,在全球共有22600个分片,每个分片中陆地区域面积所占的比例至少为该分片面积的0.01%。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华北—辽南土地适宜性评价▪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业用地的竞争愈演愈烈。
为缓解这一矛盾,就要求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
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评价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①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土壤分类系统为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本次评价采用土种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因为土种是土体构型和肥力特征以及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
②建立评价系统本系统是在参考了国外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我国当前流行的评价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是反映土地农业利用质量的系统。
在评价中按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潜力高低情况,将土地划分成6个潜力级,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各等级含义如下。
准备材料: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广东省地形图、土壤系列图6个潜力级▪Ⅰ等地:农业无限制或少限制,最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上的水稻土和菜地),同时又适宜于林业与牧业利用。
▪Ⅱ等地: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一般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下的水稻土和质量好的旱地),也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Ⅲ等地:农业利用受到较大的限制,临界适宜或勉强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极差的水稻土和其余的旱地),但这类土地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Ⅳ等地:农业利用已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和牧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于林业或牧业利用。
▪Ⅴ等地:农业和牧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为林业用地。
▪Ⅵ等地:由于特殊的性质暂时不适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这里主要指盐碱土和初育土(其中的耕地除外)。
③拟定潜力评价表潜力评价表又称土地限制因素评级表,考虑到广东省耕地数量的有限性,在建立评价系统时把前边6个等级的前3个等级划分为耕地,从而拟定出潜力评价表1;再按肥力的项目和指标的不同拟定出耕地的潜力评价表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案
7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案
镇化建设的支撑能力。水资源评价通过现状入境水资源量、可开发利用水 资源量、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计算得到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参照国 家级人均水资源潜力分级标准进行等级划分,形成水资源评价图。
4、生态评价 生态评价主要反映生态保护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根据生 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综合集成得到生态保护重 要性指标,划分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形成生态评价图。 5、环境评价 环境评价主要反映区域环境容量对生活生产的支撑能力。环境评价按 照主要污染物的容量指标,对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单因素环境容量 承载能力指数进行计算和等级划分,综合集成得到环境胁迫程度指标并划 分等级,形成环境评价图。 6、灾害评价 灾害评价主要反映一定区域内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自然 灾害活动的危险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灾害评价通过计算灾害易损度、 人口易损度、资产易损度并进行等级划分,依据“短板效应”分析重点评 价区域自然灾害影响程度,确定灾害影响避让区域,形成灾害评价图。
试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试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城市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除了设计到摘要中提到的地质环境方面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每一个因素的限制面和考虑的因素都很多而且复杂,这也就造成了评价难度高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适宜性评价其运用科学的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一、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址环境因素(1)地形地貌在特定地形地貌上建造的城市,无论是狭义的“城市”,或者是包含地下空间开发的城市,其建造都必须最大化的符合该地区的地形地貌,这是基点。
例如在平原地区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就要充分考虑到平原地区围岩性质比较差,通风排水相对困难,开发费用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地形平摊便于组织施工的优势。
两者统筹兼顾寻找最优解决方法。
(2)不良岩土体无论是从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还是工程地质结构来看,城市地质体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些对地下空间开发起限制作用的不良岩土体。
对这些不良岩土体的研究主要包括液化土和软弱土,如果能充分掌握两者的特性对于城市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有很强的积极性。
具体的内同是:在浅层与浅层地下空间开发深度范围内主要含有第一和第二软土层,其特点是压缩性好、强度低、高低不均匀和含水量较高的特点;对于开发而言容易造成侧向变形和剪切破坏从而导致支护结构的变形,进而降低地下空间的安全系数。
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地震时产生的砂土也会对各种建筑和构造物造成损害。
但由于我国处在地质断裂构造带上的城市数量不多,但是对于处在地震带上的城市或城市集中区,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水文条件1、地表水我国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临海、临江、临河而建,水文条件的影响自然也是其中的重点。
在水域下进行的地下空间开发具有易发生流砂和突涌等灾害且工程难度大,风险高;更重要的是如果不科学、不合理的施工更有可能造成水域内的生态坏境破坏和水体污染,因此地表水网分布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地下水这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普遍会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地下隧道的挖掘时就容易产生流砂、滑坡、坍塌等工程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安全方面的影响也是颇为严重的。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调查评估的探索与思考——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
2024Vol 56No 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收稿日期:2024-01-17作者简介:邓文贵(1984-)ꎬ男ꎬ工程师ꎬ研究方向为林业资源调查监测和保护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调查评估的探索与思考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邓文贵㊀莫亮团㊀李明雨㊀覃换勋(黔南州林业局ꎬ贵州都匀558000)[摘㊀要]㊀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工作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内容之一ꎬ采用3S技术完成好该项工作是全面落实党中央㊁国务院和自然资源部㊁国家林草局关于科学绿化的重大决策部署ꎬ通过组织开展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ꎬ对全州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分析ꎬ为科学㊁合理㊁有效造林绿化提供依据ꎬ实现规划期内森林覆盖率和林地保有量目标提供有力的空间保障ꎮ[关键词]㊀造林绿化空间ꎻ适宜性调查评估ꎻ地理信息系统ꎻ空间分析ꎻArcGIS中图分类号:S731.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4)02-0073-03ExplorationandThinkingonClarifyingthe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ofAfforestationSpaceSuitabilityinLandSpacePlanningTakingQiannanPrefectureofGuizhouProvinceasanExampleDengWengui㊀MoLiangtuan㊀LiMingyu㊀QinHuanxun(QiannanPrefectureForestryBureauꎬDuyun558000ꎬGuizhouꎬChina)Abstract:The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ofafforestationandgreeningspaceisoneofthecontentsofthelandandspaceplanning.Theuseof3StechnologytocompletethisworkistofullyimplementthemajordecisionsandarrangementsofthePartyCentralCommit ̄teeꎬtheStateCouncilꎬtheMinistryofNaturalResourcesꎬandtheNationalForestryandGrassAdministrationonscientificafforesta ̄tion.ThroughorganizingtheevaluationofthesuitabilityofafforestationandgreeningspaceꎬtheresearchandanalysisofthestatewidesurveydatawillprovideabasisforscientificꎬreasonableandeffectiveafforestationandgreeningꎬToachievetheobjectivesofforestcoverageandforestlandownershipintheplanningperiodꎬprovideastrongspaceguarantee.Keywords:Afforestationandgreeningspaceꎻsuitability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ꎻ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ꎻspatialanalysisꎻArcGIS1㊀研究区域概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 黔南州 )位于贵州省中南部ꎬ全州下辖12个县(市)ꎬ国土面积2.62万km2ꎬ总人口426.65万人ꎬ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8%ꎮ州内平均海拔997mꎬ森林覆盖率达65.82%ꎬ年均气温16.7ħꎬ年均降雨1355.6mmꎬ冬无严寒㊁夏无酷暑[1]ꎮ2㊀适宜性调查评估工作2.1㊀指导思想为深入贯彻党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耕地 非农化 ㊁防止耕地 非粮化 ㊁科学绿化等系列决策部署ꎬ加强规划统筹ꎬ充分运用 三调 和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ꎬ坚持 宜乔则乔 ㊁ 宜灌则灌 ㊁ 宜草则草 ㊁ 宜湿则湿 ㊁ 宜荒则荒 原则ꎬ加强规划统筹ꎬ带位置上下达绿化任务ꎬ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工作ꎬ将规划造林绿化空间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中并上图入库ꎮ为下一步寻找人与自然共生的新路径ꎬ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ꎬ创造一种包容㊁健康㊁可持续的生态空间奠定夯实的基础[2]ꎮ2.2㊀调查评估工作意义近年来ꎬ我州森林资源总体呈现数量持续增加㊁质量稳步提高ꎬ功能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ꎬ同时 在哪种 种什么 怎么种 怎么管 等问题也日益突出ꎮ在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背景下ꎬ如何平衡国土绿化与耕地保护关系ꎬ实现科学绿化成为当下绿化的难点和重点ꎮ此次利用ArcGIS技术对黔南州绿化空间资源进行摸底调查ꎬ摸清造林空间分布和底数ꎬ建立州级适宜造林数据库ꎬ实现造林项目的动态监控ꎬ提高造林信息化㊁精准化㊁一体化管理水平[3-4]ꎬ让造林绿化更具合理性和合法性ꎬ确保不占用耕地进行造林ꎬ对合理确定绿化范围和目标ꎬ编制实施国土绿化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ꎮ2.3㊀任务目标根据«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的通知»(自然资发 2021 198号)和«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关于37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2转发‹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的通知>的通知»(黔自然资函 2022 68号)文件安排部署ꎬ我州完成了543.26万亩(232559个图斑)的造林绿化空间调查核实和规划工作ꎮ3㊀适宜性调查评估工作内容3.1㊀适宜性调查评估范围以 三调 和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确定的地类作为底板ꎬ主要涉及四类图斑(即:其他土地㊁灌木林地㊁其他林地㊁补充图斑)ꎮ(1)其他土地: 三调 的 其他土地 包括空闲地㊁设施农用地㊁田坎㊁盐碱地㊁沙地㊁裸土地㊁裸岩石砾地7个三级地类ꎬ结合本地实际ꎬ本次评估将沙地㊁裸土地纳入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范围ꎮ(2)灌木林地:国土 三调 中的灌木林地没有细分ꎮ以国土 三调 灌木林地为基础ꎬ参照最新的森林资源管理 一张图 数据ꎬ将灌木林地细分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ꎮ因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已经计入森林覆盖率的计算ꎬ因此本次评估仅将其他灌木林地纳入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范围ꎮ(3)其他林地:国土 三调 中其他林地为二级地类ꎬ未进行细分ꎮ参照最新的森林资源管理 一张图 数据ꎬ将其他林地细分为疏林地㊁未成林地㊁采伐迹地㊁火烧迹地㊁苗圃地ꎮ未成林人工造林已经造林ꎬ未成林封育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有成林希望ꎬ苗圃地主要作用为苗木培育ꎬ不宜造林ꎮ因此本次评估仅将疏林地㊁采伐迹地㊁火烧迹地㊁其他纳入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范围ꎮ4㊀适宜性调查评估指标4.1㊀前置条件(1)地类现状ꎮ根据 三调 地类和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ꎮ现状已经造林且已达到造林绿化相关标准要求的和已作为建设用地等其他用途且不宜安排造林的ꎬ不再纳入评估范围ꎮ(2)限制地类ꎮ现状耕地㊁耕地后备资源㊁规划建设用地㊁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㊁以及其他法律法规明确禁止造林的土地ꎬ不再纳入评估范围ꎮ4.2㊀自然属性指标自然属性指标包括有降水量㊁海拔㊁坡度㊁土层厚度㊁其他因子5个指标ꎮ(1)降水量等级划分:分为年降水量50mm以下㊁50~200mm㊁200~400mm和400mm以上4个等级ꎬ200mm以下认为不适宜造林绿化ꎻ(2)海拔等级划分:分为3500m以下和3500m以上ꎬ3500m以上认为不适宜造林绿化ꎻ(3)坡度等级划分:分为25ʎ以下㊁25~45ʎ㊁45ʎ以上3个层级ꎬ坡度45ʎ以上认为不适宜人工造林ꎬ但视情况可开展飞播造林㊁封山育林ꎻ(4)土层厚度等级划分:分为30cm以下㊁30~60cm㊁60cm以上3个层级ꎬ土层厚度30cm以下认为不适宜人工造林ꎬ但视情况可开展飞播造林㊁封山育林ꎻ(5)其他因子ꎬ结合我州实际ꎬ主要考虑沙化和石漠化因子ꎬ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地区㊁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地区作为不适宜人工造林范围ꎮ5㊀造林绿化空间数据库的建立5.1㊀软件和设备要求PC为Windows操作系统ꎬ安装ArcGIS(本文以10.6为例)ꎬArcToolbox工具使用使用许可为ArcInfoLicense[6]ꎮArcGIS是一个全面㊁完善㊁可伸缩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ꎬ由4个重要部分组成:桌面软件desktop㊁服务器GIS软件㊁嵌入式GIS软件和移动GIS软件ꎮArcView㊁ArcEditor和ArcInfo是三级桌面软件ArcGISdesktop的三级产品ꎬ功能逐渐由弱到强㊁由简单到全面ꎬ即ArcInfo是功能最强大最齐全的桌面软件ꎬ也是最常用于制图的桌面产品ꎬArcToolbox是地理处理工具的集合ꎬ其中的工具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空间操作ꎬ涵盖数据管理㊁数据转换㊁矢量数据分析㊁栅格数据分析㊁统计分析等多方面的功能[7-9]ꎮ5.2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以ArcGIS软件建立数据为gdb格式的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数据库ꎬ坐标系统采用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ꎬ高程基准采用 1985国家高程基准 ꎬ投影方式采用 高斯-克吕格投影 3ʎ分带ꎮ在 三调 成果基础上ꎬ增加地类现状㊁限制地类㊁降水量㊁海拔㊁坡度㊁土层厚度㊁其他因子等字段ꎮ5.3㊀数据处理以 三调 成果和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ꎬ参考森林资源管理 一张图 ꎬ对行政边界㊁现状耕地㊁耕地后备资源㊁规划建设用地㊁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等限制地类进行处理ꎬ运用叠加分析功能把原始下发的图斑数据找出限制地类所在的空间位置ꎬ通过最新影像开展内业判读来确定是否适宜ꎮ对存在疑义或者边缘不确定的小班进行标注ꎬ根据外业核查结果综合判断[9]ꎮ6㊀工作流程造林工作准备流程ꎬ详见图1ꎮ图1㊀流程图472024Vol 56No 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7㊀调查评估成果及分析通过外业调查与内业数据核实的基础上ꎬ自然资源部门对评价为适宜造林的图斑进行综合分析ꎬ对拟作为耕地后备资源㊁单独选址项目用地㊁城镇开发边界㊁预留发展空间以及其他规划建设用地等范围进行科学研判ꎬ最终得出纳入造林规划的图斑ꎬ实现科学造林绿化的目标ꎬ详见表1ꎮ表1㊀黔南州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调查评估成果统计表㊀单位:万亩县(市)上级下发造林绿化图斑总面积调查后不适宜造林面积调查后适宜造林面积纳入造林规划面积都匀市44.6638.46.260.02福泉市33.2232.70.520.22荔波县34.1830.23.980.61贵定县53.9652.071.891.73瓮安县36.3235.810.510.24独山县62.860.971.831.24平塘县63.0254.138.893.38罗甸县46.2319.3426.890.13长顺县39.1839.120.060龙里县40.4726.9613.514.16惠水县59.9858.221.761.31三都县29.2328.530.70.3总计543.26476.4566.8113.33㊀㊀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目前能纳入造林规划的图斑面积为数不多ꎬ为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ꎬ开展森林抚育㊁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加大对现有林的提质增效ꎮ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提高森林质量:一是形成完善的人力机制㊁监管机制来推动森林抚育技术的改进并监督督促执行落实ꎻ二是森林抚育技术的改进必须从实际出发ꎬ与林业生产实际情况保处紧密贴合ꎬ发挥实效ꎻ三是深度研究抚育技术ꎬ不能机械式开展封山育林ꎬ要研究㊁解读㊁运用好有关标准规范ꎬ特别是抚育技术的相关细节ꎻ四是制定可行的造林方案ꎬ比如合理整地㊁科学选种等起到造林成败的基础关键[10ꎬ11]ꎮ8㊀结语与讨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是新时代下科学㊁有效开展国土绿化工作的必然需求ꎬ是深入贯彻党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耕地 非农化 ㊁防止耕地 非粮化 ㊁科学绿化等系列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ꎮ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有序推进国土绿化工作ꎬ统一地块使用方向ꎬ有效避免之前出现的在地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现象ꎮ实现不断提高黔南州森林质量㊁森林覆盖率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ꎬ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能力ꎬ在 碳中和 ㊁ 碳达峰 背景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林业保障ꎮ参考文献[1]覃换勋ꎬ刘应波ꎬ吴宗萍.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思考: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绿色科技ꎬ2021ꎬ23(5):142-144.[2]吴次芳ꎬ叶艳妹ꎬ吴宇哲ꎬ岳文泽.国土空间规划[M].北京:地质出版社ꎬ2019ꎬ7.[3]资权伟.GIS技术模块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中国高兴科技ꎬ2019(19):45-46. [4]黄秋霖.GIS技术在林业资源保护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ꎬ2020(8):81-82.[5]法杨.利用ArcGIS技术对日照市可造林㊁可提升绿化空间的研究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ꎬ2022(2):92-94. [6]刘姝颖.利用ArcGIS实现林地 一张图 与国土数据衔接对比[J].福建林业科技ꎬ2017(1):73-76. [7]刑文锋ꎬ李万艳ꎬ万晓燕ꎬ等.利用ArcGIS制作林业项目规划设计图模板[J].林业建设ꎬ2012(4):47-49. [8]刘姝颖.ArcGIS在林业制图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ꎬ2015(2):247-252.[9]汤锦云.Arcgis与 林调通 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的综合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ꎬ2020ꎬ50(3):71-73. [10]刘家臣.森林抚育技术改进对策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ꎬ2022ꎬ54(1):90-92.[11]赵国林.林业造林技术及林木抚育管理策略.林业科技情报ꎬ2022ꎬ54(1):104-107.57。
ArcGIS9空间分析建模工具在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空 间 分 析 方 法 建 立 数 学 模 型 的过 程 。运 用 数 学 分 析 方 法 建 立 表 达 式 ,反 映 地 理 过 程 ,模 拟 地 理 现 象 的 形 成 过 程 的模 型 称 为 过 程 模 型 ,也 叫处 理 模 型 ,均 是 指 描 述 物 体 或 对 象 之 间相 互 作 用 的处 理 过 程 的 模 型 。过 程
空间分析具有对空间信息 的提取 和传 输功能 ,作
为 各 类 综 合 性 地 学 分 析 模 型 的基 础 ,空 间 分 析 为 建 立 复 杂 的 模 型 提 供 了基 本 工 具 。空 间分 析模 型 是 指 用 于 G S空 间 分 析 的 数 学 模 型 。 空 间 分 析 建 模 是 运 用 G S I I
作, 且聊城 市农 业用地 整体 适应 性情况 较好 , 符合 实际 情况。
关键 词 : 间分 析建模 ; 业用地 适宜 性评价 ; 空 农 聊城
中图分类 号 :28 P 0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码 :62 65 (000 —00 0 17 —2 12 1 ) 0 1—5 2
Ap lc to f A r G I 9 S ta a y i o ei ol n S iablt s sm e t p ia i n o c S pa il An l ss M d l ng To s i u t i y As es n i o rc t r nd f Ag iulu a La l
摘
要 : 据 空 间处 理建 模 技 术 的原理 和建 模 流程 , 用 Ac IM dl udr 依 利 rGS oe B ie 工具, l 以黄 淮 海典 型农 业 区 山东省 聊城 市为
案例 区, 行 了农 业用地适 宜性 评价 的应用 。 进 结果表 明, r I9空 间分析建 模工 具 能够 有效 地进行 农业 用地适 应性评 价工 Ac S G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60卷第2期2024年3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 60 No. 2March,2024doi:10.12134/j.dzykt.2024.02.012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刘鑫宇1,董杰2,3,王睿4,5,曾海燕2,3,徐美君2,3,秦升强2,3,于鹏2,3(1.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自然资源部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3.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山东青岛266100;4.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苏南京210016;5.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16)[摘要]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用地饱和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良策,科学高效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模型、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评价系统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不足;对如何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三维地质建模精度、搭建地下空间综合系统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对策;阐明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全要素、全资源的统筹协调,需求导向的针对性评价模式,创新性、连续化的评价模型。
该研究成果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深化,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评价与有序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立体评价全要素协同规划地下空间综合系统[中图分类号]TU9;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24)02-0348-08Liu Xinyu, Dong Jie, Wang Rui, Zeng Haiyan, Xu Meijun, Qin Shengqiang, Yu Peng.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China[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2024, 60(2): 0348-0355.0 引言1991年东京“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人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
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析
3、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分析3.1 研究目的和意义土地利用研究对于当代的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周万村等,2000),由此带来了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首当其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李丽娟等,2005;李志等,2007;郝慧梅等,2007)。
陕西省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地区。
1998年以来,全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在全县范围展开了封禁造林工作,于当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下”的目标,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之一,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
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吴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x104t/km2,下降到目前的0.54x104 t/km2,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干早、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
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选取吴起县为研究区,在GIS平台上,运用退耕还林前后的遥感数据,综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意义如下:(l)科学评价和总结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果,通过对其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反映其在生态建设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展现其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果。
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论文资料)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实验报告——基于GIS的金陵监狱用地适宜性评价一、实验目的:(1)掌握ARC GIS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图像配准、矢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分析制图等功能,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思想;(2)了解人文地理学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并能借助ARC GIS解决中的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3D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空间建模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实验数据:本次研究采用江苏省金陵监狱的1:5000地形图、遥感影象图等其他资料作为基础数据。
金陵监狱地属南京市区东郊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汤山街道金丝岗,宁杭公路(122省道)19公里路程碑南侧1.5公里处,青龙山与黄龙山之间。
其区域范围介于北纬32°01’~32°03’,东经118°56’~118°58’之间,东西宽约0.8公里,南北长约3.4公里,总面积约2.29平方公里。
三、实验过程与方法:(1)原理与技术路线按照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必须划定非建设用地,对规划区内的用地进行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的划分,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开发政策和空间管制规划。
本次建设适宜性评价主要采用建设阻力—潜力模型,建设阻力即为生态敏感性分析,主要分析监狱辖区内阻碍用地开发建设的因素,划分敏感区和发展潜力区,在此基础上抓住影响金陵监狱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态保护和产业调整、土地置换等,将规划区内的用地划分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不同的开发强度和开发政策,力争实现金陵监狱快速发展的同时可持续发展。
实验步骤:①区域实地调查,收集资料②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分析指标体系③利用RS(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多指标数据库④确定各指标属性值,评价权重,建立评价模型⑤分析评价结果,进行用地适宜性评定⑥指定空间管制规划,指导区域发展。
具体思路如图所示。
用地适宜性分析与空间管制规划技术流程图(2)单因子评定过程影响用地适宜性的因子很多,如高程、坡度、植被、水域等.在分析金陵监狱现状特征的基础上,遵循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和超前性原则,选取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显著的高程、坡度、水域、植被四个自然因子,同时结合矿石开采所导致的地质隐患、洪水暴发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建筑的朝向问题等,又选取地质、洪水、坡向三个因子共七个因子组成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主导因素。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下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规划词典」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下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新土地规划人2019/8/2空间规划类术语——“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双评价“(简称)两个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针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三类功能,开展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0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2018年2月,自然资源部成立,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职责,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作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依据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条件,“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0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目的和意义是什么(1)甄别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风险类型,辨识资源环境风险在空间上的分异,对承载状态进行判断。
(2)摸查开发利用状况,评估城镇化、产业、交通设施、能源开发、粮食等布局空间开发利用风险,明确生态环境底线和资源利用上限。
(3)综合考虑多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分析评价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确定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潜力。
(4)确定可适宜进行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的国土空间,并对适宜的空间规模、结构、适宜程度和空间分布,引导优化建设开发与农业开发格局,确定区域适宜和极限的建设开发强度,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
0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径(1)依据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2019年7月版《技术指南》),“双评价”实质是串联递进地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进行的综合分析,它为划定“三区三线”提供支撑。
适宜性评价
1、评价原理 其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 以土 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对城镇、工业等建设用地的 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分类定级。 2、评价方法 根据对相关案例及资料的研究分析,对于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评价,通常采用 的方法主要有多因子叠加分析和主成份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本方案主要应用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 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的方式, 对评价区域范围内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进行评定。 在评价之前, 首先需要构建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总面积要能够满足各类 建设项目对用地规模的基本要求。如果评价单元太小,则数据量较大,同时对各 因子数据精度的要求更高;如果评价单元太大,则评价准确度较低,难以保证评 价结果的准确度。 因项目区数据最小上图面积是 400m2,因此将评价单位设为 20 米*20 米的单 位格子。 3、评价体系 (1)指标体系 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选择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基础类、经济 社会类、生态影响类。
-8-
(2)评价结论 根据评价计算结果, 将项目区土地根据其适宜性划分为 4 类区域: 一等适宜、 二等适宜、三等适宜、不适宜 ,最后得到项目区域用地适宜性评价用地类型结 果,并进行分析。 5、评价步骤 (1) 基础数据处理 1) 评价因子提取 根据表 4-1 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中的因子, 收集资料, 找到数据的相 关性;并根据评价因子分类评估标准提取 11 个因子有效图层。
7)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主要考虑河流湖泊水面林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生态因 素确定,生态敏感性越高,开发可能性就越低,分值也越低。对生态因子赋值如 下:
表 4-10 生态因子评价表
分类 生态不敏感区域 生态一般敏感区域 生态中等敏感区域 生态高度敏感区域 范围 未利用地(荒草地等);连续面积小于10公顷林地、园地;连续面积 小于5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10-20公顷林地、园地;连续面积8-10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20~40公顷以上林地、园地;连续面积10~20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40公顷以上林地、园地;连续面积20公顷以上池塘水面 得分 100 80 50 10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摘要: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科学评价土地适宜性和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对保障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独立评价且有各自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文以河南省鹤壁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 8 个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多因子综合权重叠加模型及GIS技术对土地做出适宜性分析,得到该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研判未来变化趋势和重大风险,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应对策略,更好的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1、评价区域概况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式变化,西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地、东部平原和东南部泊洼地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5.2%、29.6%、52.8%、2.4%。
土地利用地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土地总面积2140.44平方公里,类型多样,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均有分布。
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淇河、卫河、羑河、汤河等,拥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和盘石头水库、夺丰水库等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在保障和调节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全市水资源短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5853万m3,人均水资源量216m3,仅为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的58.4%。
2020年全市总人口156.60万人,城镇化率60.98%,地区生产总值980.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6万元。
2评价过程2.1研究思路综合考虑评价数据以30m×30m栅格为基本单元进行分项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和尺度差异遴选评价指标,分别开展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的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今日为大家推荐《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一文,来自上海数慧。
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
按中央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本文以双评价为例介绍分析评价流程。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国匠规划学社简介:一起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进一步讨论学习相关话题。
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职责,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上海数慧上海数慧 6天前国匠城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目标是推进国土空间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如何解决以上矛盾和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人类建设空间,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目的意义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的目的:(1)针对空间要素的状况、格局变化,进行自然生态本底的分析,摸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数量和环境特征等资源本底条件。
(2)旨在甄别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风险类型,辨识资源环境风险在空间上的分异,对承载状态进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分析3.1 研究目的和意义土地利用研究对于当代的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周万村等,2000),由此带来了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首当其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李丽娟等,2005;李志等,2007;郝慧梅等,2007)。
陕西省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地区。
1998年以来,全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在全县范围展开了封禁造林工作,于当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下”的目标,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之一,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
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吴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x104t/km2,下降到目前的0.54x104 t/km2,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干早、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
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选取吴起县为研究区,在GIS平台上,运用退耕还林前后的遥感数据,综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意义如下:(l)科学评价和总结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果,通过对其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反映其在生态建设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展现其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果。
(2)通过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点及限制因子,为当地决策部门制定生态建设和土地利用政策、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由于吴起县退耕还林工作非常典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样板,有利于同区的其他县份借鉴。
3.2 评价标准及方法1、评价标准基于GIS的退耕还林分析: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的使用状况之间的关系。
故本次研究着重于调查样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重点是耕地,包括滩旱地、沟旱地、梯旱地和坡地)中的地表坡度组成状况。
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为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地理信息,应用GIS技术可迅速清查土地利用详细状况。
根据多年试验结果,黄土丘陵沟壑区地面坡度在3°, 8°, 15°, 25°, 35°是较为明显的土壤侵蚀临界坡度值; 3°以下无明显侵蚀, 8°以上的坡地细沟、浅沟普遍出现;15°是产沙的突然增大点,小于15°的坡地,土壤侵蚀相对较弱,当坡度超过15°时产沙量突然增大,侵蚀渐趋加剧,坡面发育大量切沟; 25°是土壤侵蚀方式的一个转折点, 25°以上的坡地开始出现重力侵蚀,并有冲沟发育; 35°是黄土状堆积物的临界休止角,大于35的坡地侵蚀方式由以流水作用为主转变为以重力作用为主,崩塌、滑坡、错落等重力侵蚀现象普遍出现,侵蚀量达到最大值。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利用中, 6°~25°是可修筑梯田的地域范围,也是主要的种植区域;小于6°的耕地只要在耕作时采用水保耕作法便可以防止面蚀发生; 25°以上的坡地应作为林牧用地,是需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区域。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坡度共有5级:<6°, 6°~15°, 15°~25°, 25°~35°,>35°。
退耕还林还草属水土保持中的生物措施,其基本要求是6°~15°耕地作为主要种植区域;15°~25°耕地需加强工程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发生;25°以上坡地作为林牧用地区域,需退耕还林还草;35°以上坡地是重点治理区域,必需尽快进行治理。
按照上述要求,基本确定了GIS在本次研究中的任务如下:(1)叠置分析:叠置分析是提取空间隐含信息的一种手段,其操作为将相关数据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要求被叠加的数据是基于相同坐标系统的相同区域,叠加的结果层将综合被叠加层的要素具有的属性。
叠置分析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叠置。
在ArcGIS中使用intersect命令进行叠置分析,将耕地图层与坡度图层、坡向图层、高程带图层分别叠加分析,得到耕地的坡度、坡向、高程属性。
进而对各种坡度下的耕地适宜性按照预先设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2)进行面积统计。
将ENVI中运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分好类的耕地图导入到ArcGIS 中,首先进行矢量栅格数据的转换操作,然后在属性表中加一个面积属性(Add Field操作),进而计算各种类型耕地的面积以便后续的评价。
(3)叠加河流、行政区划、道路、居民点等基础地理信息,在ArcGIS中运用地图整饰的方法生成专题图。
2、评价方法(1)叠置分析Identity操作(1)在ArcToolbox中选择Analyst Tools | Overlay | Identity 选项,打开其对话框。
(2)填入输入图层(Input features),识别参照图层(Erase feature),输出图层(Output Feature Class)和选择需要连接过去的属性字段,在右下角的环境设置(Environments)中,可以对输入输出数据的参数进行设置,参数设置见下图。
(3)单击OK按钮,完成操作,结果见下图。
Union操作(1)在ArcToolbox 中选择Analyst Tools ,打开后选择Overlay 中的Union 选项,打开其对话框。
(2)逐个输入要进行合并的图层(Input Feature),按右边的“加号”来将图层添加进来,在中间“Features ”组合框内的就是要进行合并操作的图层列表,输入要输出的文件的路径和名称(Output Features),同时在下方的属性字段中选择要进行连接的属性字段(Join Attributes )或全部,输出文件的类型,也可以对环境参数进行相关的设置。
(3)单击OK 进行合并操作,输出结果。
图1 Union操作对话框Intersect 操作(1) 从 ArcToolbox 中选择Analyst Tools ,打开后选择 Overlay 中的 Intersect 选项,打开其对话框。
(2) 逐个输入要进行相交的图层(Input features ),按右边的“加号”来将图层添加进来,在中间“Features ”组合框内的就是要进行相交操作的图层列表,输入要输出的文件的路径和名称(Output Feature Class ),同时在下方的属性字段中选择要进行连接的属性字段 (Join Attributes )或全部,设置输出文件的类型,也可以对环境参数进行相关的设置。
(3) 单击OK 进行交集操作,输出结果。
图2 Intersect操作对话框Symmetrical difference操作(1)在Arctoolbox 中选择Analyst Tools,打开后选择Overlay中的Symmetrical Difference 选项,打开其对话框(见下图)。
(2)输入要进行操作的输入图层(Input Features),同时在下面输入参照的差值图层(Update Features),输入要输出的文件的路径和名称(Output Feature Class),同时在下方的属性字段中选择要进行连接的属性字段(Join Attributes)或全部,还有容错量,也可以对环境参数进行相关的设置。
(3)单击OK进行交集操作,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2)栅格计算器A、打开栅格计算器功能B、选定一个图层后,编辑计算公式C、单击evaluate即可计算得到结果(3)重分类新值替代在Spatial Analyst 的下拉菜单中选择Reclassify;在Input raster 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需要变更值的图层;在Reclass Field 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需变更的字段;在New Value 栏中定位需要改变数值的位置,然后键入新值。
可点击Load 按钮导入已经制作好的重映射表,也可以点击Save 按钮来保存当前重映射表;Change missing values to NoData:可选项,将missing values 值改成无数据(NoData);Output raster:为输出结果指定目录及名称;点击OK 按钮。
旧值合并在Spatial Analyst 的下拉菜单中选择Reclassify;在Input raster 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需要重新组合分类的图层;在Reclass Field 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需用的字段;在Old Value 栏中连续选择要进行归并的数据(按住Ctrl 键可以逐个进行选择,按Shift 键可以选择两者之间的全部数据);在选择并弹亮的数据项上点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Group Entries;给新组合成的数据赋予新值。
可点击Load 按钮导入已经制作好的重映射表,也可以点击Save 按钮来保存当前重映射表;Change missing values to NoData:可选项,将missing values 值改成无数据(NoData);Output raster:为输出结果指定目录及名称;点击OK 按钮。
重新分类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因某种需要将数据用一种等级体系来进行分类,或需要将多个栅格数据用统一的等级体系重新归类。
例如,在对洪水灾害进行预测时,需要分析降雨量数据,地形数据和植被数据等。
首先要按照这几种数据对洪灾带来的影响分别将其分为大概10 类(1-10)。
每种数据中,级别越高其对洪灾的影响度越大。
经过分类后就可以通过这些分类信息进行洪灾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