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泻心汤

合集下载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生姜泻心汤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泻火、平肝理气、和胃消食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可以是感染、饮食不洁、暴饮暴食、药物刺激等多种因素所致,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生姜泻心汤作为传统的中药方剂,对于治疗急性胃肠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从生姜泻心汤的配方、药理作用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来探讨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姜泻心汤的配方。

生姜泻心汤最初见于《金匮要略》,其主要成分包括生姜、大枣、甘草、木香。

这个方剂是由当时的名医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总结而成的。

生姜具有温中止呕、发表解毒的作用;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胃止泻的功效;甘草有调和各种药性的作用;木香可以理气化湿、宣里泄痢。

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急性胃肠炎所致的腹泻、呕吐等症状。

我们来解析一下生姜泻心汤的药理作用。

生姜泻心汤的主要药物生姜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胃肠道的运动性和适应性,从而改善胃肠功能。

生姜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以减轻胃肠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腹泻、呕吐等症状。

大枣则能够益气养血、和胃止泻,可以调理胃肠功能,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

甘草具有收敛止痛、解毒化湿的功效,可以改善胃肠道的炎症状况,减轻腹泻、呕吐等症状。

木香则具有理气化湿、宣里泄痢的作用,可以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等症状。

这些药物共同在胃肠道发挥作用,可以清热泻火、和胃消食,从而缓解急性胃肠炎引起的症状。

我们来看一下生姜泻心汤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生姜泻心汤作为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中药方剂具有显著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可以改善急性胃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缩短病程,加速康复。

一些临床观察还发现,生姜泻心汤在治疗急性胃肠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

生姜泻心汤合苍玉潜龙汤加减治疗口臭36例

生姜泻心汤合苍玉潜龙汤加减治疗口臭36例
既 可 用 于 中虚 湿热
,
齿 牙 出血 【 叼 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社
也 可 用 于 中虚 寒湿
, ,
,
亦 可 用 于 治 疗 中虚寒 热
,
夹杂 燥湿
干姜
,
临床 可 辩证 施 用 半 夏化 痰止 呕 大 枣 健脾 温 中
,
是 指 口 中 出气臭秽
,
`
,
自觉 或 他人 所 闻而言
,

口腔


咽 《诸
,
参 考文 献
【 秦伯未 卫 生 出版社 【 姚乃 礼
,


胃 肠 病 变 均可 引 起
,
本文 所 论是 指 由 胃 肠 病 变引 起 者
口 臭 由 五 脏六 腑 不 调
,
李宕
,

中 医 临 证 备要
口臭 【 叼 北京
人民
生地 黄

石解 克
天花 粉 克 丹 皮 克 龟 板 生 石 膏 生龙 骨
,
克 白芍 药 克 鸡 矢藤 加水


食 人 以 五 气 她 食人 以 五 味 五 气 入鼻 藏于 心肺 止 使 五 色 修 明 音 声 能彰 五 味入 口 藏 于 肠 胃 味有 所藏 以养 五 气 气和 而 生
,
克 并 先煎 半小 时 到 疗效 标 准
,
此 五 脏 之所 伤也
,
治 疗结 果
可 见五 味各 有所 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脏 有效
,
但过 食 五 味也 会伤 害 五 脏 除 中 医 辨证 治疗 外
, ,
引 起 其所 胜 还要 养成 良

痊愈

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孤云独闲按:《伤寒论》中有五个泻心汤,作用各不相同。

最近看了一些泻心汤的案例,再对照原文,想到以下几个问题:1、外感病中,仲景主要遵循,或者说是严格遵守六经辩证的原则。

“六经”是统领外感疾病的纲领,简单地说,仲景把外感疾病的各种症状归属于“六经”,这样非常清晰。

其次,六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阐述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即沿着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的顺序发展。

当然,我说的是“通常”情况,如果是因为病人体质、旧病,特别是误治导致的“变证”就难说了,没有太多的规律,只有常见的情况。

为什么要先谈一下“六经”的问题呢?是因为:五个泻心汤反映的病症,究竟属于哪一经?“心”的位置指什么?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2、五个泻心汤的主症,就一个字:痞。

究竟什么是“痞”?《伤寒论》在说到五个泻心汤的条文中有如下描述:若心下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胃中不和,心下痞鞕。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把上面概括一下,痞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有时会见到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鞕)。

简单地说,痞证没有食积、瘀血等硬物积聚。

3、为什么用“泻”治心下痞?根据上面的分析,痞不是实积。

既然如此,为什么仲景都冠以“泻”字呢?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明明指出胃中虚,有几方中都用了人参、甘草、大枣以补中气,为什么仲景还要“泻”?究竟把什么东西泻掉?后代医家在评论泻心汤时,都用了“辛开苦降”这个说法,难道这就是仲景名以“泻”的真实含义吗?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

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案例,谈点个人看法。

1、痞,不属于六经中的某一经,但可以看作是从太阳经往少阳、阳明传变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

2、泻心汤证中的“痞”,是热气结于心下,不是实积,所以按之濡,不痛。

因为主因是热气痞结,所以五个泻心汤中均使用了黄连、黄芩两味药。

3、为什么称为“泻”?因为热气是外邪,要泻去;又热气是阳热亢盛,亢则泻之。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价值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价值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价值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是基于姜半夏泻心汤经临床经验加减所得,其基本组合由干姜、半夏、生姜、黄芩、黄连、生地、甘草组成,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进行微调。

姜半夏泻心汤的主要功效在于清热、泻火、平肝和胃,调节气血。

这些中草药的药性互补互相协同,治疗慢性胃炎有一定的效用。

一,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会出现脘腹部胀痛不适感、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能够通过清除胃中的热毒和湿毒,帮助调节胃酸分泌,同时还具有润滑肠道的作用,缓解腹胀和恶心。

二,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能够缓解或消除慢性胃炎的疼痛、胀气、嗳气等症状,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同时,该方剂具有清肝平胃的作用,有助于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并缓解神经衰弱。

三,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胃炎的症状不仅仅是由于胃黏膜受损而引起的,还可能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可能对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进行有效的排毒解体,从而达到清除幽门螺杆菌的目的。

四,调节免疫系统。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患者的免疫系统有关,特别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可能会导致胃炎的发生。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可以起到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减少胃炎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生姜泻心汤的功能主治是

生姜泻心汤的功能主治是

生姜泻心汤的功能主治是功能•温阳散寒•开胃健脾•促进消化•缓解胃痛•减少胃酸分泌•抗炎患主治•胃寒•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胃酸过多•胃炎生姜泻心汤是一种中药汤剂,由生姜、陈皮、白芍、神曲、厚朴等中药组成。

这些中药搭配在一起,具有温阳散寒、开胃健脾、促进消化等功效,对于胃寒、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胃酸过多、胃炎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生姜是生姜泻心汤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生姜可以温暖体内,减少寒冷感,提高胃肠道的温度,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此外,生姜还可以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部不适。

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践证明,生姜泻心汤对胃寒、胃痛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还包含陈皮、白芍、神曲和厚朴等中草药。

陈皮具有健胃开胃的作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白芍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可以缓解胃痛和腹痛。

神曲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胃炎和胃酸过多的症状。

厚朴具有消食化滞的作用,可以帮助胃肠道排除积食,促进消化。

使用生姜泻心汤治疗胃寒、消化不良等症状时,通常需要根据个体病情进行调整剂量和使用方法。

一般建议每次服用15克生姜泻心汤煎剂,每日3次,饭前或饭后半小时服用,连续服用1周为一个疗程。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咨询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总之,生姜泻心汤具有温阳散寒、开胃健脾等功能,主治胃寒、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胃酸过多和胃炎等症状。

对于有这些症状的人群,可以适量使用生姜泻心汤来改善症状,但在使用前需要咨询医生,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剂量和使用方法的调整。

生姜泻心汤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运用

生姜泻心汤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运用

生姜泻心汤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运用
欧阳博文;刘柏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9(030)009
【摘要】生姜泻心汤出自于《伤寒论》,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方药: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之义乃伤寒汗出外已解,但阳气不足而阴水乘之。

【总页数】1页(P1237)
【作者】欧阳博文;刘柏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医院内五消化科,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医院肿瘤科,51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黄秀深教授运用生姜泻心汤治疗乳糜尿验案举隅 [J], 吕良;田茸
2.周晓虹运用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验案3则 [J], 梁敏
3.姚树坤运用药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经验采菁 [J], 陈洁; 姚树坤; 肖琨珉; 段绍杰; 贾子君
4.谢晶日教授运用"通腑"法辨治消化系统疾病验案三则 [J], 海仁古丽·艾尔肯; 梁国

5.创作性思维在消化系统疾病PBL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J], 熊静平; 彭媛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生姜泻心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是生姜、大黄、芒硝、甘草等。

生姜泻心汤在中医传统上被认为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给患者带来相当大的不适。

而生姜泻心汤在治疗急性胃肠炎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可以清热泻火、解毒,缓解急性胃肠炎症状。

急性胃肠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邪入侵所致,病因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

生姜泻心汤中的生姜具有辛温解表、理气和胃、止呕的作用,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湿热邪毒。

而大黄具有泻火通便、解毒的功效,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热毒,芒硝则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甘草则可以和大黄搭配,起到调和药性的作用。

生姜泻心汤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止痛的功效,可以对急性胃肠炎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起到缓解作用。

生姜泻心汤可以调整肠道功能,改善胃肠道炎症。

急性胃肠炎常伴有胃肠道炎症,如胃肠黏膜充血、水肿等,导致胃肠黏膜功能紊乱,肠道的蠕动活力减弱,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生姜泻心汤中的生姜、大黄等药材可以调整胃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炎症,从而恢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促进食欲,促进消化吸收,使患者尽快康复。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是显著的。

它可以清热泻火、解毒、改善肠道功能、调整病因病机,对于急性胃肠炎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生姜泻心汤是治疗急性胃肠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使用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时,患者应遵医嘱使用,并结合饮食调理,适当休息,避免生冷油腻的食物,促进疾病的康复。

对于有明显症状的急性胃肠炎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医学治疗。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健康生活!。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ppt课件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ppt课件
ppt课件 6
5、半夏泻心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已下之,不属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 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 半夏泻心汤。(149)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 大枣 病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小柴胡汤 证误下,邪陷,寒热互结) 主证:心下痞硬,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 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细而数。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
ppt课件 4
3、附子泻心汤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 心汤主之。(155)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病机:胃热气滞,卫阳不固。(邪气内伤, 发热而兼表阳虚) 主证: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恶寒汗 出,舌红苔黄,脉微数。 治法:邪热消痞,扶阳固表
ppt 误汗 误下 误

外邪由 外邪由表入里 表入里
寒化
热化
正气受损
小 结
柴胡证仍在, 复与柴胡汤, 奋起抗邪,战 汗而解。
心下痞满而硬 心下但满 痛的结胸证。 而不痛。 虚实夹杂 升降失司 大陷胸汤
寒热错杂
脾胃气机 升降失司

水气明显加重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辛开苦降 气痞明显加重 扶正祛邪 调整气机 ppt课件 心下痞满 干呕嗳气 下利肠鸣
大枣
清上温下,和 胃降逆
半夏,黄芩, 干姜,人参, 甘草,黄连, 大枣
心下痞硬,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呕吐,干呕,(小柴胡汤证误下, (食臭), 邪陷,寒热互结) 肠鸣下利, 舌红苔腻 心下痞,干 噫食臭,胁 下有水气, 肠鸣下利
和中降逆,消 痞散结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等人认为生姜泻心汤应当加上茯苓。
在临床看见生姜泻心汤证,上面打饱嗝,有一种食臭味,下面下利,肚子咕噜噜直响,胁下还有点儿疼痛,下肢有点儿浮肿,小便还有点儿不利,用生姜泻心汤要加上茯苓,加四钱,就是现在的12g、15g,效果很好。生姜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里加上生姜,所以这个方子用两个姜,生姜也有,干姜也有。干姜的剂量要少,用一钱、一钱半就可以。生姜的剂量要大,用四五钱,切成片,为什么?因为这个病是脾胃皆虚,升降不利,心下痞塞,所以要健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这是水的不消化。因为脾胃鼓胀,.中央土以灌四旁.,脾土是运化水湿的,如果脾不能够运化水了,胁下的旁边有了水邪,水饮之气停留,那么肚子里雷鸣。.雷鸣.是个形容词,是个夸张词,不是肚子响像雷打,到不了那个地步,是肚子响声很大,咕噜噜直响,不但个人能觉察,对面有人也会觉到。这是肠鸣音亢进,意味着消化不良,脾胃之气不好。.下利者.,这个人还下利,腹泻。从整个状态来看,是一个消化不良
胃散水。生姜是个健胃的药,味辛,能够促进胃的消化,是一种饮食调料以及处方里不可缺少的东西。生姜有健胃的作用,同时它又有散水的作用,去胃中之水邪。茯苓甘草汤是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就是因为生姜能够健胃,又能够去水饮。生姜泻心汤是辛开苦降甘调,但是辛开的作用就强大了,要用五钱、四钱生姜,还得加上干姜。因此它的心下痞为痞硬,也就是痞得厉害了,不是一般的痞,所以.辛以散之,苦以降之,甘以和之.,要增加辛味药的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承上文论述水气痞的证治。
这个病也是继发于伤寒以后,伤寒表邪解了。.伤寒汗出解之后.,就是表已经解了,这病就应该好了,但是他里气未和、脾胃不好,所以就.胃中不和.,胃里不和,.胃.就是包括脾胃。脾胃不和,气机升降不利,所以就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这个.噫.也有说念作.嗳.,暖气的意思,.干噫.就是干嗳气,伴有消化不良的食臭味。

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

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

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生姜泻心汤出《伤寒论•太阳中篇》,原文是治“伤寒出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组成: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生姜四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程知云:此为汗后,未经误下,心中痞硬,水气抟聚者立法也。

外邪虽解,然必里气通和始得安然无恙。

汗出解后,胃中不和,饮食抟结,中焦不能消谷,故干噫食臭。

土弱不能制水,故胁下有水气旁流。

腹中雷鸣者抟击有声,下利而清浊不分也。

故于泻心汤内君生姜以散之。

法用再煮,取其熟而和胃也。

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余用此方治疗以下各证,均收到良效。

一呃逆陈某,40岁,患有呃逆,连作不休,已历年余,辗转诸医,无外乎丁香柿蒂、旋复代赭、香砂六君等味,服药百裹,未见寸效。

以致疲倦不堪,痛苦日加,不能坚持工作。

切其脉沉弦无力,视其舌略呈水滑,问大便则称一日二、三次,溏薄而不成形。

余谛思良久,此等呃逆之证见于上,泻利之情见于下,其病必在中,为脾胃不和之兆。

询问病者:“何处难受?”患者指胃下,答曰:“此处有隔塞感,甚不畅快,因而打嗝为甚”。

余顿悟此乃脾胃升降失司,而寒热相溷,胃气上逆之病也。

必使脾胃调和,升降得顺,则病可愈。

处方:生姜12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6g、党参10g、炙甘草10g、大枣7枚,连服五剂,则呃逆未作,心下痞与下利俱除。

二失眠张女,47岁,患失眠证经年,每晚仅能睡2-3小时,且乱梦纷纭。

昼则头晕神疲,恍恍惚惚,服多种养心安神之剂无效。

初诊其舌见无苔滑腻,脉又弦滑,试用《千金》温胆汤,未能取效。

再诊,病家谓:“大便稀薄,每日必登厕2-3次。

余乃悟,此乃胃气不和之失眠。

因指其心下问:“此处难受乎?”答曰:“正是”。

五“泻心汤”异同比较和临床运用(转)

五“泻心汤”异同比较和临床运用(转)

五“泻⼼汤”异同⽐较和临床运⽤(转)五个“泻⼼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响当当的经⽅,乃仲师为伤寒汗下后见“⼼下痞”⽽设;但临床上不仅局限于此,【只要是邪正郁结于⼼下胃脘⽽成“虚痞”者(涉及西医所说的整个消化系统的疾患,凡合乎此类证机者)皆可运⽤,疗效确切。

】然医者多喜⽤其中之⼀⼆,尤其是半夏泻⼼汤,对其他⼏种的掌握不是很得要领。

笔者看过许多医家对五“泻⼼汤”⽅证及其运⽤的鉴别解读,但觉得还是不明朗,没有留下较鲜明、深刻的印象。

窃以为,主要的原因是其解读没有贴近临床,总是在经⽂字句和“以⽅测证”中打转。

下⾯就谈谈我个⼈对五“泻⼼汤”的理解和运⽤。

按照仲师条⽂次序,五“泻⼼汤”分别为:半夏泻⼼汤、⼤黄黄连泻⼼汤、附⼦泻⼼汤、⽣姜泻⼼汤和⽢草泻⼼汤。

研读经⽂可知,【五泻⼼汤的⽅证实质就是个“⼼下痞”。

但这个“痞”为“虚痞”,即邪正之⽓郁结之虚软“⽓痞”⽿,⽽⾮邪浊痰⽔结滞之硬实“结胸”矣。

】然五“泻⼼汤”所治之“痞”其⽅证各不相同。

⼤黄黄连泻⼼汤此⽅由⼤黄、黄连、黄芩(黄芩原脱,宋⾂补⼊)三黄组成。

从药物组成看,就可知所治就是“热⽓痞”或“热痞”,仲师“其脉关上浮”亦印证了这⼀点。

【因是虚痞,故仲师以⿇沸汤(沸腾的开⽔)渍之去滓服⽤,以取三黄苦寒清轻之⽓,薄其苦泄重浊之味,以清中焦郁热之痞。

这就是仲师⽅药运⽤的精妙技巧。

】【self:可以⽤作茶饮⽅?】但在当下临床中,医者和患者使⽤此法较少。

如煎汤服⽤,因其皆为苦寒厚重之品,属“⼀边倒”的⽅⼦,多⽤于胃热、胃⽕炽盛所致脘胀胃疼、齿衄、⼝臭、胃⾎、便结等症。

如为热痞,余临床多加味以治。

⼤家于临床或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患者明摆着是湿热郁结中焦所致的脘痞胀满之证,然患者⾷饮凉物则脘痞尤甚,⽽单煎服三黄,则患者往往由痞转痛,乃郁结由松⽽紧矣。

此时余常于三黄中加附⼦或⽣姜少许,则效果⾃是喜⼈。

】但这⾥的三黄加少许附⼦,跟仲师附⼦泻⼼汤是有区别的。

半夏泻⼼汤先说“⽼⼤”半夏泻⼼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1、半夏泻心汤: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2、大黄黄连泻心汤:痞证分歧辨向趋,关浮心痞按之濡,大黄二两黄连一,麻沸汤调病缓驱。

痞证分歧辨向趋,关浮心痞按之濡,大黄二两黄连一,麻沸汤调病缓驱。

痞证分歧辨向趋,关浮心痞按之濡,大黄二两黄连一,麻沸汤调病缓驱。

痞证分歧辨向趋,关浮心痞按之濡,大黄二两黄连一,麻沸汤调病缓驱。

3、附子泻心汤: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4、生姜泻心汤: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参三两行,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参三两行,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参三两行,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参三两行,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5、甘草泻心汤: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6、旋复代赭汤: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半夏泻心汤类方

半夏泻心汤类方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
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痞在中, 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子, 赭轻姜重方奏功。
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
更治狐惑心热烦。

甘草泻心汤
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 干呕心烦不得安。
【药物组成】+甘草 (炙) 四两 【煎服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按语】 本方由于反复误下,脾胃气虚较重,成痞利俱甚的心下痞证。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增加了一两甘草,少了三两人参。按林亿所云 此方无人参,乃脱落之过,故本方当有人参为是。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为治疗心下痞的方剂,皆以脾胃 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而出现的心下痞满与呕利等证为主。 三方药物相仿,治疗略同,但同中有异。其中辛开苦降甘调而各有偏重。 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兼呕为主; 生姜泻心汤证则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与下利为主; 甘草泻心汤证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
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
更治狐惑心热烦。

大黄黄连泻心汤
(一)心下痞满,按之不痛,心烦溲赤,大便不爽, 舌红苔黄,脉浮或数。 (二)治心下痞,兼吐血、衄血等火热迫血妄行证。
【药物组成】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煎服法】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按语】 本方乃治疗热痞的正治之法。成注所云“虚热”意指无形邪热结于心 下,其中并无实物可言。故服用本方不必煎煮,而以沸水浸泡片刻,然后 绞汁去滓即可服用。这种制药方法,在于取其寒气之轻扬以泄热,避其苦 味之重独以攻下。 《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再考《金匮·惊悸吐衄篇》的泻心 汤亦芩连并用,可见本方有黄芩为理想,以增强清热泄痞之功。 本方不仅是治疗热痞的主方,也能治疗因于火邪的诸般血证。《圣惠 方》用本方治疗: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之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 心膈烦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粪门肿痛等证,反映了其清热的作用为 优。

临床运用丨五种“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临床运用丨五种“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临床运用丨五种“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整理丨任奕存五个“泻心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几个治疗痞症经方,乃仲景先师为伤寒汗下后见“心下痞”而设;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只要是邪正郁结于心下胃脘而成“虚痞”者(涉及西医所说的整个消化系统的疾患,凡合乎此类证机者)皆可运用,疗效确切。

按照伤寒论条文的次序,五个“泻心汤”分别为: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

通过研究经文以及临床应用发现,五泻心汤的方证实质为“心下痞”。

但这个“痞”为“虚痞”,为邪正之气郁结的虚软“气痞”,并非邪浊痰水结滞之硬实“结胸”矣。

然五“泻心汤”所治之“痞”其方证各不相同。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此方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

从药物组成看,就可知所治就是“热气痞”或“热痞”,仲景先师“其脉关上浮”亦印证了这一点。

因是虚痞,故仲师以麻沸汤(沸腾的开水)渍之去滓服用,以取“三黄”苦寒清轻之气,薄其苦泄重浊之味,以清中焦郁热之痞。

但是现在临床上一般不这么煎,应用很少。

现代多煎汤服用,因其皆为苦寒厚重之品,多用于胃热、胃火炽盛所致脘胀胃疼、齿衄、口臭、胃血、便结等症。

在临床上有特殊情况,本来辩证应该为热痞。

就是患者明摆着是湿热郁结中焦所致的脘痞胀满之证,但是患者食饮凉物则脘痞尤甚,而单煎服“三黄”,则患者往往由痞转痛,郁结变的更加严重。

此时若在“三黄”中加附子或生姜少许,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二、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伤寒论中言“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结合整段条文考察,半夏泻心汤证实乃柴胡证误下后邪气内入与正气搏结于心下胃脘所致而寒热虚实不显之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 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 汤主之。(157) 【方解】生姜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 姜四两而成。
生姜为君,开胃气、避秽浊、散水气。 干姜辛热,功兼内守;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二者
相伍,散中有宣,既能宣散水气,又能温补中州。 生姜、夏、芩、连合用,辛开苦降以和胃气; 干姜、参、枣、草合用,扶中温脾补虚,以运四旁。
【功效】和胃泄热,散水消痞
【主治】中虚热结,水食不化之证
主症:心下痞硬,按之不痛,胁下有水气,心 烦,干噫食臭,肠鸣下利。
副症: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与半夏泻心 汤证相似。
【临证思路】
现代临证,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胃溃 疡,胃下垂,胃痛,胃功能紊乱,呕吐下 利,嘈杂等,证属寒热互结而见有本方证 者。
【医案】 (一)水饮食滞痞〔慢性胃炎)
胡某某,男性。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 有膨闷感,经年累月当饱食后嗳生食气, 所谓“干噫食臭”;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 形体瘦削,面少光泽。认为是胃机能衰弱, 食物停滞,腐败产气,增大容积,所谓 “心下痞硬”;胃中停水不去,有时下走肠 间,所谓“腹中雷鸣”。以上种种见症, 都符合仲景生姜泻心汤证。
因疏方予之:生姜12克,炙甘草9克,党 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黄连3克(忌用 大量),半夏9克,大枣4枚(掌)。以水8盅, 煎至4盅,去渣再煎,取2盅,分2次温 服。……服一周后,所有症状基本消失, 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 佳。
按语:腹中雷鸣者,水饮下走肠间;干噫食臭者,
饮食积滞胃脘。水饮、食滞结聚中焦,阻塞气机 升降,而见心下痞硬。切合生姜泻心汤之证机, 疏之即应。(岳美中医案)
按语:内有痼寒,卒加外感,内外相引, 中阳不运,水饮内作,下注肠道,而致腹 泻。与生姜泻心汤调和脾胃,宣散水饮, 内外之邪随之而去,而泻止痛已。
(四)低热不退案
张某,男46岁,1992年4月8日就诊。诉 低热月余,体温37.2-37.6℃之间,以上午 为甚。伴见纳差,颜面潮红,腹中雷鸣, 便溏,日3~4次,舌质红、苔黄腻,脉濡。 久用清热利湿之剂无效。综观其症,有湿 热内蕴之象又有脾虚内停之征。辨为湿热 内蕴、脾胃虚弱、水饮内停。治宜清热利 湿、健脾和中。
方用:生姜、半夏、人参、黄连、黄芩各 10g,干姜,炙甘草各6g,大枣6枚,水煎 服3剂。
服后自觉纳香,体温37℃,大便日1次, 呈糊状。继服3 彭某,女,30岁,1965年8月26日初诊。
因吃葡萄而患腹泻已三天,每日三次水样 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 差,嗳气,腹时胀满而肠鸣漉漉,四肢乏 力,苔白腻,脉弦滑。原本中寒,又值外 邪相加,中阳不运,水饮内作,因见肠鸣 下利、嗳气、纳差等症。
与生姜泻心汤:生姜12克,干姜3克,炙 甘草10克,党参10克,半夏12克,黄芩10 克,黄连10克,大枣4枚。服1剂,腹泻, 腹痛止。3剂病愈。(胡希恕医案)
(二)水气痞案
潘某,女,49岁。主诉心下痞塞,噫气 频作,呕吐酸苦,小便少而大便稀溏,每 日三四次,肠鸣漉漉,饮食少思。望其人 体质肥胖,面部浮肿,色青黄而不泽。视 其心下隆起一包,按之不痛,抬手即起。 舌苔带水,脉滑无力。辨为脾胃之气不和, 以致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 气聚不散则心下隆起,然按之柔软无物, 但气痞耳。
遵仲景之法为疏生姜泻心汤加茯苓:生姜 12克,干姜3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 9克,半夏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 茯苓20克。
连服8剂,则痞消大便成形而愈。(刘渡 舟医案)
按语:据刘老经验:临床上凡见有心下痞 塞,噫气,肠鸣便溏,胁下疼痛,或见面 部、下肢浮肿、小便不利为甚,宜在本方 中加茯苓利水为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