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
谈十七年文学
联系作品实际谈一谈你对十七年文学的理解认识。
十七年文学指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即1949年~1966年间的文学创作。
十七年——这是文学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人们歌颂祖国,歌颂党,文艺作品多有歌颂的色彩。
十七年文学时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周立波、等优秀作家,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十七年文学的特征:首先,十七年文学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政治色彩的。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
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揭示了在阶级斗争、名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表明青年人只有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的道路。
《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的。
主人公林道静是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她曾经是一个有着小资产情调的知识分子,但在后来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她蜕变,一步步的蜕变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小说歌颂的是革命力量的不可战胜和人们对革命力量的追求。
然后,十七年文学创作普遍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追求文学的史诗效果,也就是表现大的历史进程,和对英雄人物的壮美性格的崇高,在题材内容上拓展较宽,开掘较深,且多重视影响社会生活的富有社会意义的题材。
十七年文学的题材极具多样性,有对革命历史在现的题材,有农村题材的,有描写革命战争的,不论是《青春之歌》还是其他作品,都表现了一个大的进程,《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为历史背景,以林道静的思想飞跃为进程,以此也表现了社会的每一进程。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一)概述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
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1956年毛泽东提出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其影响下,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1、1953年在北京召开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六、小说创作流派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
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专项一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总体风貌:“十七年文学”时期内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或论述题)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从50年代到7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
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体现出宏大的叙事倾向,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举出三部即可)★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严志和(抗日时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人公:江姐,许云峰(解放战争时期)吴强的《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张灵甫(解放战争时期)曲波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解放战争时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等,(解放战争时期)杨沫的《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抗战前)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红日》梗概:《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帅华北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这一史实,表现了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显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伟力。
艺术成就:A它突破了以往描写军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我军不同层次军事将领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了《红日》的开创性成绩。
B,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如沈振新、梁波、张灵甫。
C.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个战役的描写主次分明,张弛自如。
尤其是对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独特写法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旗谱》(可能单独命题)★梗概: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
《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和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建国后期到文革前期的文学。
有句诗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句话放到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很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较为纪实,真实反映革命斗争和生活。
例如“干预生活”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尤其在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的氛围里,政治和文化形式逐渐趋于宽松,这种创作潮流也被发扬了起来。
这一时期的文章,塑造了较为真实和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真实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还有,例如革命历史小说,承担了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冯雪峰在评价《保卫延安》时说:“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题材,它们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就会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然而,时代的特性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让这些文学的创作都标上了时代的痕迹。
所以,这个时期文学的局限性就体现在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凌驾在文学性之上。
有人说,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充当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模式化写作的痕迹较重,过多受政治的影响和束缚,导致较为缺乏艺术性,很难凸显崇高的艺术价值。
同样例如“干预生活”小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问题。
由于作家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入一个更深刻、更丰富的层面。
艺术形式较为单一和狭隘。
也有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出现,超越了社会现实。
在题材方面,也是畸形发展的,只有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较为繁荣,其它题材则较为萧条。
并且在60年代,“左”倾思潮的急剧膨胀给文学的创作带来了严重的干扰,批判了一些不该批判的作家和作品。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文学的分期一般都采用三分法,即“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古代文学从先秦到近代,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现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十二年的历史;当代文学是指从建国开始到现在六十二年的历史。
一、现代文学的背景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强大的思想启蒙诉求迫使新文化阵营开展了一场针对封建旧文学的“新文学运动”,提倡以白话为核心的“新文学”。
封建旧文学的基本特点:1、文言;2、用典;3、模仿古人;4、押韵;5、对仗;6、言之无物;7、用语讲求典雅;8、多滥调套语。
二、现代文学的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色:1、白话;2、借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观和方法论;3、提倡“民主”、“科学”和人道主义,注重“思想启蒙”;第三节文学的现代和当代意义一、文学的现代意义“现代”一词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反传统的“现代意识”。
第二,是指时间。
文学的现代意义更多的代表了以反传统为特征的思潮和观念。
由于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十年的变化,每一个时期都各有追求。
第一个十年重“个人”;第二个十年重“阶级、社会”;第三个十年重“国家、民族”。
二、文学的当代意义“当代”对于中国文学与“现代”有所不同,它更多都代表了时间的意义,有“最新”、“现在”、“目前”的意思。
但,对于“当代精神”的提出,在某种意义带有“后现代”(娱乐、调侃、颠覆、恶搞)成分。
当代文学经历了六十二年的历史发展,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异来讲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主流文化的特点。
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到“文革”(1949~1966),提倡文学的“工农兵方向”;第二个阶段是“文革十年”(1966~1976),提倡“阶级斗争”和“三突出则”;第三个阶段是“新启蒙”十年(1978~1988),提倡“拨乱反正”和“回归现实”;第四个阶段“后新时期”(1988~2000),文学中心边缘化,从“先锋”到“后现代”;第五个阶段“新世纪十年”(2000~2010),文学的多元化和市场化。
※当代文学复习 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二、第二次文代会三、建国初期的文艺斗争(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2、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第二节政治的调整与文学的迷茫(新的文化政策:双百、反右派)一、“双百”方针二、反“右派”斗争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四、文艺界的大批判《海瑞罢官》与文革导火线第三节文学体制“一体化”的形成第二章诗歌(激情有余,陈郁不足)第一节概述一、1949—1978年间重要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二、1949—14978年间诗歌发展概貌三、创作类型四、十七年诗歌的不足第二节郭小川、闻捷、贺敬之的诗歌一、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二、闻捷《天山牧歌》创作特征三、贺敬之的诗歌创作特征第三章散文第一节概述一、本时期重要散文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二、1949—1979年间的散文创作概貌(抒情散文/报告文学/杂文/史传文学)三、十七年散文的创作类型①通讯特写的兴旺②艺术性散文的繁荣③杂文的没落第二节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一、杨朔的散文二、秦牧的散文创作(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三、刘白羽的散文四、三大家的散文创作五、十七年散文创作小结第四章小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和赵树理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一、茹志鹃《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二、王愿坚小说特色及《党费》中的人物塑造三、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农村“问题小说”)第三节杨沫的《青春之歌》作者简介/主题/主线/总结第四节柳青的小说第五节梁斌的《红旗谱》故事简介、民族风格第六节《红岩》、《红豆》创作内涵/艺术手法《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物形象第五章戏剧(戏曲、歌剧、话剧)第一节十七年话剧创作概况第二节老舍的戏剧一、《茶馆》的主题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三、精湛的艺术构思/结构艺术四、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五、《茶馆》的民族化特征第六章文革文学第一节文革时期的文化背景第二节文革文艺思潮第三节文革文学创作三个阶段第四节“样板戏”含义、审美特征、代表作品第五节趋时文学含义:迎合政治时尚、政治观念的作品第六节地下文学(“潜在写作”)含义、类别、特点第七节天安门诗歌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194年9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成立了以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文联;确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6十七年文学概述PPT课件
第一次文代会
1、确定了《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 总方针。
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 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 务,首先为工农兵服 务的总方向。
6
第一次文代会
2、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 组织—中华全国文艺 界联合会(文联)。
主席:郭沫若 副主席:茅盾
周扬
7
文联的作用
通过文学团体对作家的文学活动进 行政治领导和控制,实行高度的组织化, 保证文学规范的实施。
B:1966——1976:文革文学。
C:1976——至今:新时期文学。
3
当代文学继承的传统
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 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
4
二、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学史概况:
一、第一、二次文代会
(一)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19日,中 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 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 平召开,实现了不同地域 (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作家、 艺术家的“会师”。
光绪皇帝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 又敕建“乐善好施”牌坊。
“义乞”、“乞圣” “千古奇丐”(冯玉祥语)
16
对《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毛泽东亲自撰改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象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
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 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 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 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 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 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 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 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诬蔑农民革命斗争,诬蔑中国历史,诬蔑中国 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宣传。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 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于到了如此之多,说明我国文化界的 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从1951年11月起,全国文艺界进行了范围广泛、声势浩大的批判运 动。
(完整word版)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1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
○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2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2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十七年文学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态的阶段。
“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文学的转折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
有与国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
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
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
这样,在进入50 年代之后到70 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召开于1949 年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
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 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
并确定了毛泽东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
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
在五六十年代(“文革”发生之前,即通称的“十七年文学”),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是:
小说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杜鹏程(《保卫延安》),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王汶石(《风雪之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峻青(《黎明的河边》),李准(《李双双小传》),王愿坚(《党费》),茹志鹃(《百合花》),胡万春(《谁是奇迹的创造者》);
诗歌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雷锋之歌》),李季(《玉门诗抄》),闻捷(《天山牧歌》),李瑛、严阵、梁上泉、张永枚、顾工等青年诗人;
散文杨朔(《东风第一枝》),刘白羽(《红玛瑙集》),秦牧(《花城》),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话剧老舍(《茶馆》),曹禺(《明朗的天》),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丛深(《千万不要忘记》);。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一.《保卫延安》《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二.《红日》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
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
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
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
17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我认为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当然,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便突出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
小说向来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己任,刻画出来的人物有时是一种现实矛盾的综合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意义。
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
现当代十七年文学 自己整理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第一节概述1、十七年文学:1949——1966,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左倾思潮不断干扰2、建国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3、50年代前、中期,三场思想批判运动:①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政治过多干预文学);②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俞平伯的政治性围攻深入到岁胡适学术思想的前面批判),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批判胡风的三个方面:立场、态度、观点;胡风文艺理论: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处处有生活)。
4、1956.5.2,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扩大人民内部的民主和自由(2)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3)推动创作自由、讨论自由、批判自由受其影响,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5、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公开发表,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
6、1953.9北京召开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有积极影响,但导致十七年文学基本呈现出现实主义一元化格局,失却了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7、创作流派:①“山药蛋派”:小说领域,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恪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②“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
8、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不足:(1)因政治宣传、中心任务的制约被迫付出真实性缺失的代价了,一系列政治性批判运动之后,作家们被不能写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不能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束缚。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开拓创新(2000年-2004年)在本世纪初,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开拓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的表达,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索。
在这个时期,一些新生代作家崭露头角,他们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思考的态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他们的作品不再受传统文学规范的束缚,大胆尝试新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成为了当时的热门作品。
一些作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黑暗面。
他们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来反映现实,并提出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尊严的思考。
余华的《活着》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性的悲凉和社会的残酷。
第二阶段:自我反思(2005年-2009年)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五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自我反思的时期。
作家们开始思考自身的创作方式和文学的社会角色。
他们开始反思文学的功能和意义,以及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
他们反思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探索文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同时,他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式和文学观念,试图创造出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作品。
莫言的《蛙》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真实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阶段:多元互动(2010年-2014年)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五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多元互动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关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
他们将文学与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跨界的作品。
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文学作品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和阅读方式的变化。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武术大师的传奇故事进行改编,将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1、《红日》吴强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4、《创业史》柳青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7、《青春之歌》杨沫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9、《黎明的河边》俊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2、《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3、《苦菜花》冯德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5、《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年作家出版社16、《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7、《山地回忆》孙犁写成于1949年18、《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19、《三千里江山》杨朔1953年人文出版社20、《上甘岭》陆柱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22、《大波》李劼人1958年作家出版社23、《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24、《一架弹花机》马锋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5、《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6、《登记》赵树理1953年工人出版社27、《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28、《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29、《农村散记》秦兆阳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30、《春种秋收》康濯1955年作家出版社31、《宋老大进城》西戎32、《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33、《静静的产院》茹志鹃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34、《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3月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5月35、《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36、《铁水奔流》周立波1955年作家出版社37、《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1963年作家出版社38、《百炼成钢》艾芜1959年作家出版社39、《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1部)、1962年12月版(第2部)作家出版社40、《乘风破浪》草明1959年作家出版社41、《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1958年东风文艺出版社42、《城南旧事》林海音(林含英)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43、《婚姻的故事》林海音(林含英)1963年台北文星书店44、《将军族》陈映真(陈永善)1964年发表于《现代文学》45、《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於梨华1965年皇冠叢書46、《雪地上的星星》於梨华1966年台湾皇冠出版社47、《一朵小百花》聂华苓1950年香港真理学会出版48、《失去的金铃子》聂华苓1958年大林书店出版49、《窗外》琼瑶(陈喆)1963年50、《几度夕阳红》琼瑶(陈喆)1964年51、《酒徒》刘以鬯(刘同绎)1963年海滨图书公司52、《书剑恩仇录》金庸(查良镛)1955年53、《射雕英雄传》金庸(查良镛)1958年54、《飞狐外传》金庸(查良镛)1960年55、《雪山飞狐》金庸(查良镛)1959年56、《连城诀》金庸(查良镛)1963年57、《白马啸西风》金庸(查良镛)1961年58、《时间开始了》胡风1950年海燕书店59、《天山牧歌》闻捷1956年出版60、《红旗歌谣》)郭沫若、周扬1959年红旗杂志社61、《遗失的笑》草明1949年上海文化出版社62、《新夫妇》草明1950年北京天下图书公司63、《孩子的控诉》草明1952年沈阳通俗文艺出版社64、《爱情》草明1956年工人出版社65、《延安人》草明195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66、《草明短篇小说集》草明1957年作家出版社67、《草明选集》草明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68、《解放区散记》草明1949年哈尔滨东北书店69、《在和平的国家里》草明1952年东北青年出版社70、《南游记》草明195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71、《探索细胞奥秘的人》草明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72、《火车头》草明1950年工人出版社73、《私访记》刘绍棠1957年作家出版社74、《中秋节》刘绍棠1956年通俗读物出版社75、《运河的桨声》刘绍棠1955年新文艺出版社76、《山楂村的歌声》刘绍棠1955年新文艺出版社77、《青枝绿叶》刘绍棠1953年新文艺出版社78、《窗》萧也牧1956或1957年出版79、《荣誉》陆文夫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80、《二遇周泰》陆文夫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81、《走向胜利》(诗集)艾青1950年文化工作社82、《新文艺论集》艾青1950年群益出版社83、《欢呼集》(诗集)艾青1950年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84、《艾青选集》艾青1951年开明85、《新诗论》艾青1952年天下86、《宝石的红星》(诗集)艾青1953年人文87、《艾青诗选》艾青1955年人文88、《黑鳗》(长诗艾青) 1955年作家89、《春天》(诗集) 艾青1956年人文90、《海岬上》(诗集) 艾青1957年作家91、《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 艾青1960年新疆人民92、《星火集续编》(散文集)何其芳1949年群益出版社93、《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何其芳1950年海燕出版社94、《西苑集》(论文集)何其芳1952年人文出版社95、《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何其芳1956年作家出版社96、《散文选集》何其芳1957年人文出版社97、《诗歌欣赏》(论文集)何其芳1962年作家出版社98、《方珍珠》(话剧)老舍1950年晨光出版社99、《龙须沟》(话剧)老舍1951年大众出版社100、《老舍选集》老舍1951年开明书店101、《过新年》(曲艺集)老舍1951年晨光出版社102、《柳树井》(戏剧)老舍1952年宝文堂103、《消灭病菌》(戏剧)老舍1952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04、《春华秋实》(话剧)老舍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05、《大家评理》(戏剧)老舍1953年大众出版社106、《和工人同志谈写作》(理论)老舍1954年工人出版社107、《青年突击队》(话剧)老舍1959年大众出版社108、《西望长安》(话剧)老舍1955年大众出版社109、《老舍短篇小说选》老舍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10、《十五贯》(戏剧)老舍1956年人民出版社111、《福星集》(散文集)老舍1958年北京出版社112、《茶馆》(话剧)老舍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13、《红大院》(话剧)老舍1959年作家出版社114、《女店员》(话剧)老舍195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115、《青霞丹雪》(戏剧)老舍1959年北京出版社116、《老舍剧作选》老舍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17、《全家福》(话剧)老舍1959年作家出版社118、《宝船》(话剧)老舍1961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19、《荷珠配》(话剧)老舍196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20、《小花朵集》(评论、创作经验合集)老舍196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121、《神拳》(话剧)老舍196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22、《出口成章》(理论、经作经验合集)老舍1964年作家出版社123、《雨后集》(诗集)郭沫若1951年开明124、《海涛》(散文集)郭沫若1951年新文艺125、《奴隶制时代》(史论)郭沫若1952年新文艺126、《雄鸡集》(诗集) 郭沫若1959年北京127、《洪波曲》(自传)郭沫若1959年百花128、《蔡文姬》(剧本)郭沫若1959年文物129、《潮汐集》(诗集)郭沫若1959年作家130、《骆驼集》(诗集)郭沫若1959年人文131、《武则天》郭沫若1962年中国戏剧132、白蛇传(十五集京剧)1955年,作家出版社133、田汉剧作选,田汉1955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134、名优之死(三幕话剧)田汉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35、西厢记(六场京剧)田汉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36、关汉卿(十三场话剧)田汉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37、月光曲(剧集)田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38、田汉选集(戏剧集)田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十七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浅析十七年文学话语特征]
十七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浅析十七年文学话语特征]“十七年文学”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高度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大家难免不自觉地戴起有色眼镜来评判它。
事实上,每一种文学的诞生都有其相应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回到历史中审视它们,才能做到准确公平。
短篇作为小说的一种,具有反映社会、作家思想的“短、平、快”的特征。
本文主要通过对十七年文学短篇小说的分析来获得对这时期文学话语特征的了解。
一、坚强的政治壁垒如果把十七年文学比喻为一座城池的话,那么高高的政治城墙就是它固若金汤的保障。
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们,只能通过这一隅天空来获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他们看到的天空只有一个颜色,那就是关于政治的浓郁革命色彩。
这是十七年文学话语的第一个特征。
在《短篇小说选》的“编选说明”里写道:“……报刊发表和出版的大量短篇小说,题材广阔,风格和手法丰富多彩,其中许多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配合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三大革命运动,有力地发挥了‘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战斗作用。
”实际上,所谓“题材广阔”都是清一色描写建国以来人们破除封建社会旧思想,翻身做主人,反映社会主义大好形势。
其中的革命战争题材占了很大比重。
如王愿坚的《党费》、茹志鹃的《百合花》、王世阁的《在师指挥所里》等。
这些小说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背景,刻画了一系列思想先进,为了人民、社会的前途奋不顾身的人物形象。
《党费》里的黄新大嫂一角,以腌咸菜的稀缺资源作为她上交的党费展现了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和她作为一名党员的机智。
《百合花》里则写一个青春可爱的通讯员奋不顾身扑手榴弹而献出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
除此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描写党员干部带头建设社会主义的作品,如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无私奉献的老党员干部形象。
这类短篇都是为了达到宣扬在革命战争中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拥护社会主义的目的。
作品中时不时会出现主人公桌上摆着的《毛泽东选集》以及建设时期的大跃进的口号等等。
第十六讲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革命历史题材: 吴强《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 茹志鹃《百合花》 ◆农村题材: 周立波《暴风骤雨》 、赵树理《三里湾》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浩然《艳阳天》 柳青《创业史》
◆ 其他: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宗(1949-1966)
该期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为两个核心观念: 1、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 2、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三个创作特征: 1、主题:歌颂、回忆、斗争 2、题材:以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为主, (红色中国、乡土中国)城市文学创作稀缺。 3、人物:对 “英雄” 典型形象的狂热追求。
十七年文学概述
十七年文学思潮概述一、十七年文艺思潮1.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1949 年7 月2日到19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揭开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帷幕,从全国各地会师北平的2000 多名代表同党的领导人一起为新中国文学艺术举行了隆重的奠基。
周恩来在大会上作的政治报告中这样概括了各路文艺工作者的会师:"是从老解放区来的与从新解放区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也是新文艺部队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中的、在城市中的、在部队中的这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
第一次文代会的基本任务是:总结经验,确立今后全国文艺工作者的方向和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把来自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文艺方向上来。
如周扬所指出的:"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②"会议经过讨论,一致确定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
第一次文代会对50 年代初期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后来文学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它以解放区文艺为新中国文学的楷模,继承和发展了解放区文艺的精神内核:以工农兵为文艺工作的服务对象,以文艺为政治服务并从属于政治为文艺工作的性质和地位,以"普及第一"为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以工农兵生活和工农兵形象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文艺创作的主导风格,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以作家深人工农兵、改造世界观为实现上述任务的保证。
毛泽东的《讲话》和解放区文艺的精神内核经过文艺领导人和理论批评家的反复倡导与阐发,逐渐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文学规范,并得到文艺工作者的认同,因此它们也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包孕的主要内涵,贯彻在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之中。
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1949--1976年文学划分为两个阶段
• 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 • 2、“文革”文学:1966—1976年, • 3、两个阶段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 不同, • 4、两个阶段的一致性:强调文学的无产 阶级与社会性质,把文艺服务于现实政 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作文文学的基本 目的,
四、艺术争鸣
• 二、50、60年代文艺运动逐渐由艺术争 鸣演变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 • 双百方针(“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的提出 •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 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 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 反右斗争,极左路线进一步发展。 • 在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还对资产阶级 人性论、人道主义展开了批判。
样板小说及电影话剧:
• 样板小说:炮制了图解政治纲领,煽动 造反派与走资派斗争的阴谋文艺: • 小说《初春的早晨》、《虹南作战史》 《第一课》、《牛田洋》、《千重浪》、 《较量》、《暴风雨》、《西沙儿女》 (浩然) • 电影;《欢腾的小凉河》、《春苗》、 《决裂》等, • 话剧《盛大的节日》等
文革文学小结
样板戏作品
• 把其他地方剧团上演过的作品指定一个 写作班子按照“三突出”模式加工改造, 最后定型为八个“样板戏”。现代京戏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 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 《海港》,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 子军》、《白毛女》。
样板戏特点
• 样板戏主题பைடு நூலகம்治化,人物类型化,结构 模式化。基本内容不离阶级斗争和路线 斗争,艺术上打磨精致,但对生活高度 净化和美化,审美上苍白贫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态的阶段。
“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文学的转折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
有与国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
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
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
这样,在进入50 年代之后到70 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召开于1949 年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
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 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
并确定了毛泽东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
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十七年文学”的作家与40 年代相比,五六十年代作家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即出现作家的大规模更替,和他们在文学界地位的转移。
40 年代许多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或基本停止创作。
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因素:或者其写作“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文学“新方向”的现存规范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距离和矛盾;或者在50 年代几次文学(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
有的作家虽然努力呼应“时代”,企望在创作上跨上新的台阶。
但大多数并没有成功。
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作家”的构成,一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另一是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他们自然也经历五十年代政治、文学运动的筛选。
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可以从出身(生活经历)、文学观念、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四、矛盾冲突和文学运动这一时期文学界充满复杂矛盾,并演化为若干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
如1950-1951 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1955 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5 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7 年的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文革”前夕在文学理论、创作上展开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等等。
其间,最重要的有发生于1955年的反对“胡风集团”的运动,和出现于1956-1957 年的文学“百花时代”。
仅从文学主张方面来看,尖锐冲突涉及到“现代文学”中各种文学力量、派别(特别是左翼文学内部存在的派别)有关中国文学基本形态和发展道路的不同理解。
在有关文学性质的冲突中,50 年代中期胡风(以及冯雪峰、秦兆阳)等对当时文学规范的质疑,最值得注意。
胡风与周扬等当时左翼文学“主流派”的分歧,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文学和政治、实践(生活的和艺术的)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上的分歧。
周扬等更强调理论,“正确世界观”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而胡风认为,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周扬等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为接近,而胡风等则更多地接受十九世纪法、俄文学的“批判生活”的性质,并强调作家的“思想启蒙”责任。
3、在周扬等那里,深入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是创作成败重要一环,而胡风等则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融合”、“搏斗”。
4、有关“当代文学”的传统,周扬等更重视毛泽东的《讲话》是“当代文学”更直接、更重要的“资源”,而胡风等则更重视“五四”文学,尤其是鲁迅所开辟的“文学革命”传统。
──这些分歧,反映了中国左翼文学内部不同的有差异的关于文学的想象。
第二章诗歌创作一、老诗人普遍的艺术困境由于当代诗歌创作所确立的一体化规范,导致不少现代诗人在进入50 年代以后,陷入创作上的困境。
胡风、鲁藜、牛汉、绿原等“七月派”诗人在反“胡风集团”运动中被剥夺写作权利,而穆旦、郑敏、杜运燮(他们后来被称为“九叶诗人”)则因诗歌观念和艺术方法上的冲突而被冷落。
郭沫若、冯至、臧克家、艾青、田间等虽努力调整自己的艺术方向,也有许多作品面世,但表现了艺术上的普遍性衰退现象。
二、“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十七年诗歌出现几种主要艺术趋向(或称诗的几种“体式”)。
其中之一是“写实性”叙事倾向,它是解放区诗歌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延续。
这种趋向,一方面是叙事诗大量涌现,在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长篇叙事诗约近百部。
另一是抒情短诗大都有人物、场景、事件的因素。
“写实”诗歌的重要诗人有李季、张志民、闻捷等。
闻捷(1923-1971)主要诗集有《天山牧歌》和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
他的较好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生活在新疆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生活风情。
闻捷的抒情短诗具有“生活牧歌”的风格。
作者努力建立完整的、首尾呼应的结构,并在对“细节”、“事件”的单纯化提炼中,加强情感表达的空间。
《复仇的火焰》写发生于50 年代初新疆东部的叛乱和解放军平叛经过。
有着庞大的艺术结构和众多人物,被称为“诗体小说”。
三、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
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代言人身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
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
“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为贺敬之、郭小川。
郭小川(1919—1976)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包括《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等)、《致大海》、《望星空》、《林区三唱》、《青纱帐──甘蔗林》等。
50 年代还创作了《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等长篇叙事诗。
50 年代他最有探索活力的作品,主要写知识者个体融入集体、实现无产阶级“本质化”的过程。
但由于对个体价值的依恋,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化的尊重,他的诗并不完全回避这一过程中的矛盾,写到了情感、心理上的困惑、裂痕,而且具有了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性和审美上的价值。
但《望星空》、《一个和八个》、《雪与山谷》等,有的在当时未获得应有的评价,有的还受到批评,有的没有发表就在内部受到批判(《一个和八个》)。
《一个和八个》的公开发表,要迟至20 余年后的1979 年。
第三章农村小说一、小说的题材和形态十七年小说创作中,“题材”问题是关系到文学性质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于题材的处理是:1、题材被严格分类;2、不同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
在小说题材中,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生活;“重大”社会、政治性质的斗争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等私人日常生活;现实的政治社会斗争优于“历史”情景。
现代历史上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优于“历史”上的其它事实和活动。
这种“题材”观念,相应地产生了“重大题材”、“非重大题材”等概念。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历史题材”(革命历史小说)和“农村题材”(农村小说)作品数量最多,相对而言,艺术水平也较高。
在小说体裁上,短篇及长篇都较发达,中篇小说受重视的程度显然不够。
50 年代后期到60 年代初被认为是长篇小说的丰收的时期。
当时出版的作品主要有:《三里湾》(1955,赵树理)、《小城春秋》(1956,高云览)、《林海雪原》(1957,曲波)、《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1957,第二卷1962,李六如)、《红旗谱》(1957,梁斌)、《山乡巨变》(上篇1958,下篇1960,周立波)、《上海的早晨》(第一部1958,第二部1962,周而复)、《红日》(1958,吴强)、《青春之歌》(1958,杨沫)、《三家巷》(1959,欧阳山)、《创业史》(1960,柳青)、《红岩》(1961,罗广斌、杨益言)等。
二、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1906—1970)在40 年代已有《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等重要作品问世,50-60 年代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卖烟叶》等。
他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依然保持来自“生活底层”的淳朴特色,并继续坚持打通“新文学”与“农村读者”之间存在的隔阂的试验。
虽说在一些作品(如《三里湾》)中,农村开展的合作化“运动”是其骨架,但对日常生活的叙述,对于农村社会习俗、伦理的变革在农民家庭关系、公私关系和心理中留下的波痕,和因此发生的冲突,是小说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比起40 年代的创作来,赵树理遇到很多的困难。
一方面,文学界有关的写作规范更为严密狭隘,另方面则是激进的政治经济政策对农业生产,对农村传统生活所产生的全面冲击,造成“社会发展”与“传统”的冲突尖锐化。
这引起作家的深刻忧虑。
也使他后期的创作主题,集中在对于农村传统生活,特别是建立在劳动之上的美德的发掘和维护上。
《套不住的手》、《老定额》、《互作鉴定》等的主题,都可以从这一方面来理解。
赵树理这一时期的小说艺术,与40 年代比较,并没有重大变化,但趋向凝练,叙述中时常会流露出隐而不露的忧郁.三、柳青的《创业史》柳青(1916—1978)著有长篇《种谷记》和《铜墙铁壁》。
《创业史》是他最重要、也是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得到很高评价的长篇。
小说的第一部出版于1960 年,写陕西渭河平原的农村组织互助会的过程。
原计划写四部,但因文革发生而使这个计划中断。
文革后仅出版了没有最后写完的第二部。
作者说,小说的主旨,“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