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形变与弹力说课稿
高一物理《形变与弹力》说课稿范例

高一物理《形变与弹力》说课稿范例
提前做好规划对于做好一件事情可以较高的提高效率,下文为大家带来了高一物理形变与弹力说课稿范例,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形变与弹力说课稿

《形变与弹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该条目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这里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人物理内容,体现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的课程理念;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这里强调了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弹力的概念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学生对它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高中要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它的理解,本节课将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的由来、作用点和方向(下一课时研究弹力的大小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而且要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归纳法。
形变与弹力分成了三个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弹力存在;实验探究在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弹力应用,给学生以感情认识势能与缓冲对生活的影响。
二、课标要求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这些形变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可见,这里注重了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物理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这里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最后要求学生知道胡克定律,对于胡克定律不必出现繁难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弹力是在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
四、学情分析学生目前对形变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对弹簧形变和拉力的关系有感性的认识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2、过程与方法: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变现象出发,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之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弹力的探究过程,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弹力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弹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2.弹力大小的计算;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具准备刻度尺、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片、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带刻度的木板、弹簧、钩码等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是不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就能起作用的,但是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我们所观察到的相互作用,无论是推、拉、提、举,还是牵引列车、锻打工件、击球、弯弓射箭等,都是在物体与物体接触时才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力可称为接触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阻力等都是接触力。
接触力按其性质可归纳为弹力和摩擦力。
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的例子,谁来说?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用的踏跳板……那么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人教版必修1《弹力》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1《弹力》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人教版必修1《弹力》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弹性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弹性变形以及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弹性材料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杨氏模量的计算方法;3.通过实例学习掌握弹性变形的原理和应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弹性材料的性质弹性材料是指能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变化并随即恢复原状的材料。
学生会学习到弹性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弹性体、弹性极限和弹性恢复率等。
通过实例和实验,学生将了解不同材料的弹性特性和应用。
2. 杨氏模量的计算方法杨氏模量是衡量材料刚性的重要参数,是指当材料在垂直方向上受到单位面积的应力时,材料在平行方向上产生的应变的比值。
在本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杨氏模量以及应用计算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3. 弹性变形的原理和应用学生将了解弹性变形的原理,包括应力与应变的关系以及胡克定律。
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弹性变形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弹簧的应用、悬线的原理等。
四、教学重点1.弹性材料和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杨氏模量的计算方法;3.掌握应力、应变和胡克定律的关系;4.弹性变形的原理和应用。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弹性材料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实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弹性变形的原理和应用;3.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际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弹性材料的概念,并提出学习弹性力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2. 弹性材料的性质(15分钟)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不同弹性材料的性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材料的弹性特性。
3. 杨氏模量的计算方法(20分钟)详细讲解杨氏模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弹力》说课稿

《弹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弹力》是高中物理必修 1 第三章《相互作用》中的第二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和重力,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弹力作为常见的三种基本性质力之一,对于后续学习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括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等内容。
通过对弹力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力的本质,提高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学基础,知道了力的基本概念和重力的相关知识,但对于弹力的产生和方向的判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能力层面上,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
在心理层面上,学生对物理实验充满兴趣,但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方向。
(3)理解胡克定律,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经历探究弹力大小与形变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力方向的判断。
2、教学难点(1)微小形变产生弹力的判断。
(2)胡克定律的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产生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弹力 说课稿 教案

弹力【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弹性限度、微小形变;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
2、知道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能画出不同情况下,弹力的方向3、知道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知道胡克定律。
4、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技能。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微小形变的放大”让学生知道此方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2、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弹力产生的条件。
3、通过弹力大小与形变量关系的实验探究,体验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胡克定律)。
难点:弹力的方向;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实验、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总结规律.手段:自制教具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回顾已学知识:力具有哪些作用效果?学生回答: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教师开场白:今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形变的具体含义。
二、进行新课教师演示实验:手捏海绵。
教师提问:在手的力的作用下,海绵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形状发生了变化教师提醒:施加作用力前,海绵多大?施加作用力后,海绵又变成多大呢?说明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学生回答:体积也发生了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
PPT展示:一、形变1、形变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
(突出强调“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体积”三个关键词。
教师演示实验:手捏橡皮泥。
教师提问:手对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发生了形变。
教师演示:将捏住橡皮泥的手松开。
教师提问:将力撤去后,橡皮泥的表现与海绵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海绵能恢复原状,橡皮泥不能恢复原状。
《弹力》说课稿

弹力说课稿一、引言弹力,又称为弹性,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和大小的能力。
弹力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理概念,例如,我们平时经常用的弹簧、橡皮筋、气球等,都具有弹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弹力的来源、原理以及应用等方面,希望能够让读者对这一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弹力的来源弹力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弹性形变和弹性势能。
1. 弹性形变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如果形状发生变化,就称为形变。
当外力作用结束后,物体会逐渐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形变。
弹性形变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材料的特性,如强度、韧性等。
强度大的材料,它的形变就会相对较小。
2. 弹性势能当物体因为形变而蓄得内部应变能,称为弹性势能。
在物体发生形变的过程中,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内部就会形成一个平衡状态。
当外力作用结束后,物体内部的分子就会重新排列,使物体逐渐恢复原来的形状。
这个过程中,蓄存的内部应变能就会转化为动能,使物体产生弹力。
三、弹力的原理弹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在发生形变时,内部的应变能转化为动能,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力,把物体恢复原状。
这个过程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例如,当我们把弹簧拉伸一定长度后,弹簧内部就会存储一定的内部应变能。
当我们释放手后,弹簧会产生弹力,将自己恢复原来的长度,这个过程中存储的内部应变能就被转化为了动能。
因此,弹力的原理也可以用能量转化的角度去解释。
四、弹力的应用由于弹力具有恢复力,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1. 弹性减震弹力的恢复力可以使物体受到外力后,能快速恢复原状,从而保护物体的完整性。
例如,在汽车中,弹簧可以减少行驶时的颠簸,给乘客带来更舒适的体验。
2. 弹力储存弹性物体可以储存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可以被释放出来。
例如,弓箭的弓弦就储存了一定的弹力,释放出来时,可以给箭头提供更大的速度和力量。
3. 弹性结构弹性结构是一种由很多小而弹性的单元组成的结构,它具有很好的吸震、耐震能力。
形变与弹力说课稿

形变与弹力说课稿
第2 节形变与弹力
说教材:
《形变与弹力》是司南版必修1 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 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
本章从最常见的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形变;2.弹力,胡可定律;3.弹力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并结合形变来研究弹力的由来、大小、方向,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会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
3.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4.通过实验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知道胡克定律
5.了解弹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从常见物体形变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了解探究弹力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变和弹力》说课稿

《形变和弹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非常荣幸来到美丽的山东济南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和老师学习,根据会议安排,由我谈谈对教材中《形变与弹力》一节的理解,不妥之处敬请指教!一、教材分析弹力是学生进入高中遇到的第一个难度较大的常见力,理解掌握本节内容对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节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入手,认识弹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力与形变的关系,总结规律;最后回到生活中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应用,这样的设计与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并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形变和弹力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够深入;学生也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不能概括并准确表述其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2、过程与方法: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变现象出发,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体验弹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产生弹力以及弹力方向如何?教材中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前后,因此应该把重点内容确定为: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难以作出直观判断,因此应该把难点内容确定为: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观察,探究分析,讨论总结。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由同学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说课)

五、教学程序设计 4、观察探讨弹力(回顾)
(1)产生条件:相互接触 产生弹性形变
F
(2)弹力的三要素 (3)三种常见的弹力及其方向 F
归纳:弹力的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指向 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
五、教学程序设计
(4)形变不明显时弹力是否存在的判断方法(假设法)
假设在该处将与物体接触的另一个物体去掉, 看物体还能否在原来位置保持原来的状态, 从而判断该物体是否受弹力作用。
五、教学程序设计
小游戏引入课题
观察讨论形变及分类 微小形变的放大 观察探讨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方 向和有无的判定 巩固练习
“射箭”小游 戏 演示:压缩、拉伸、弯 曲、扭曲形变;弹性与 塑性形变
光路放大法 液柱放大法 回顾“射箭”游戏
分类练习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小游戏引入课题
提问:(1)“箭”是靠什么被发射出去的呢?
(2)什么是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射箭”等游戏过程的再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程序设计 2、观察讨论形变及分类
按形式分:
分 类
按能否恢复原状分: (同时引入弹性与弹性 限度概念)
五、教学程序设计 3、微小形变的放大(动手演示+视频展示)
(1)液柱放大法
(2)“光线”放大法
总体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是学生在高中首次接触力的概 念,是后面其他力学内容学习的重要前 第三章 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提和基础。
第一节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摩擦力
第三节 力的等效和替换
2024《弹力》说课稿范文

2024《弹力》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弹力》,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弹力》是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运动和力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弹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 认知目标:理解弹力的概念,了解弹性体和非弹性体的特点② 能力目标:观察、实验和描述物体的弹性变形和恢复过程③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和探究的兴趣和热爱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观察和描述弹性变形和恢复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弹性体和非弹性体的特点,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实践性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进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观察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和材料,如弹簧、橡皮球等,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我还准备了一些图示和图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会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扔出的篮球会弹回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弹力的作用。
环节二、展示实验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我将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比如用弹簧拉伸后放松,用橡皮球弹起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弹性变形和恢复过程。
然后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出弹力的特点和规律。
环节三、巩固和拓展知识,进行练习和探究。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4篇)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4篇)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1一、说教材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知识,也是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会重点学习到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弹力的方向判定及弹力大小与形变的关系等知识。
这些内容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节知识有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高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
因此本节课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学生个人感受性实验、师生合作演示性实验等,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究形变和弹力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的认识更进一步。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道常见的形变,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它们的方向。
3.理解胡克定律。
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综合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结合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采用了教师启发引导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并辅以问答法、多媒体教学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的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至此,课程教学前的所有准备就已经就绪了,接下来就是进行整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环节一:导入新课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我的导入会用活动作为开端,具体会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尺子和一些弹簧,让学生试着把玩这些物件。
弹力 教案 说课稿

弹力教材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4.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1.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锻炼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微小量放大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材重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材难点: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2.弹力方问的确定。
教材方法:探究、讲授、讨论、观察、思考、归纳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进而引出弹力【导入】通过以上的观看,被压弯的撑杆恢复原状,使船离开河岸,跳板被压弯后恢复原状,把运动员弹起,形变的蹦床能把人弹起,拉满的弓能把箭射出,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点?【回答】他们共同的特点这些物体都接触,并且都发生了形变,产生了力的作用。
【思考】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二、新课教学1、弹性形变和力拉橡皮筋变长捏面人手工折纸【思考】几个现象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回答】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它们或形状发生变化,或体积发生变化,即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形变。
【提问】橡皮筋被拉变长,挤压面团雕出弥勒佛,折纸变成玫瑰,根据形变的不同,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回答】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高中物理说课稿(形变与弹力说课)

讨论与交流
跳水运动员的起跳时 机影响其成绩
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材分析的三个问题
什么是教材分析 分析什么 怎么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等工作的基础)
分析教材
一.分析教材中具体的物理内容
1.有哪些内容:“无论哪一组模块,不仅含有 物理学概念、规律和实验,而且还含有物理与 社会发展、物理与技术应用、物理与生活等方 面的内容。” (概念,规律,实验,习题-应用,探究 ---)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不拘泥于教 材;
(面对不同的学生)
课程大于教
四、机遇与挑战并存 材;
新课程使我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让我们伴随着新课程共同成长!
一、教学设计思路
知识线索
1.形变(deformation)
形变的形式 微小形变 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 弹性限度
教学活动设计
实验激疑,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2.弹力(elastic force)
产生机理 条件 方向及作用点 大小
3.弹力的应用
主
返
下
页
回
页
二、本课例突显的新课程理念
1.学生参与课堂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和谐。
2.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把三维目标融 于一体。
●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
个自变量R,V;)
如何控制变量(这样只研究两个变量:一个因变量I,一个自变量 R或V;)
设计实验:
实验对象:
因变量(电阻R上的电流I)
实验源:
自变量(引起电流变化的电源V)
实验效果显示器: 电流表
例如,为了研究物体发声的原因,通过观察,提出物体 发声的原因是物体振动引起的,这一假设是否正确呢, 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如图1,拿一个音叉,用小 锤敲击它,音叉发出了声音,但是难于观察到音叉在振 动,此时我们可以采用许多办法,例如,用手轻轻地接 触音叉,感受音叉在振动。为了使更多的人观察到它的 振动,教材中设计用细线拴一个小乒乓球,轻轻地接触 音叉,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出,从而说明音叉在振动, 实验尽管是很简单的,但是其设计思想确实非常巧妙的。 这个实验还可以用来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等因素的关 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课时弹力说课稿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玩具、蹦床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设计有趣的实验,如弹簧测力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弹力的产生和变化,增强学习的直观感受。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3)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3)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2.教学难点:
(1)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弹力问题。
(3)弹力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主要知识点包括:
1.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物体在弹性形变过程中产生的力。
2.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5.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弹簧的伸长、压缩,橡皮筋的拉伸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
3.开展弹力应用的设计活动,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弹力驱动的装置,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和实践。
4.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解释弹力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总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弹力的主要知识点。
板书的主要内容将包括关键词、公式、图表和实例。风格上,我会使用清晰的字体,保持一致的行间距和字间距,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类型的内容,如定义用蓝色,公式用红色,图表用绿色等。
弹力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弹力
教学课时
课时1
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教学重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自主归纳、教师点评
教学过程
一、课中导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实验并思考:学生看书“弹性形变和弹力”部分,做以下实验:
二、当堂检测
观察投影图片并思考:拉弓射箭,思考箭被射出的原因?用脚踢球,思考球被踢出的原因?
问题总结:
4、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弹力?
5、弹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讨论:手拉弹簧时,是谁发生了形变,对谁施加了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二)几种弹力
小组讨论:1、常见弹力有几种?举例说明,试分析它们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们的方向?
2、微小形变(放大法)
小组讨论:手压桌子,桌子出现弹性形变了吗?
请同学们设计出演示微小变形的小实验(鼓励自己或者小组创新)
例: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根据例子说明并画出练习中等与绳子之间的弹力。
1、用手捏橡皮泥,观察橡皮泥形状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用手拉伸和压缩弹簧,观察弹簧形状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形成以下概念:
1、什么是形变?
2、什么是弹性形变?
3、什么是弹性限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性形变与弹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
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③视频播放:竹竿形变、钢丝的扭转形变。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
设问:摩天大楼在风的吹拂下会不会摆动,发生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
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
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
(三)探索弹力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
1.弹力的概念。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⑴压力;⑵支持力;⑶绳子的弹力
让学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拳头形变产生的,拳头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绳子弹力的产生及其方向的确定。
●判断如图所示,相互接触的A、B两小球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采用“假设法”分析,让学生知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弹力。
3.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设计意图:利用放大法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产生原因,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
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
(四)探究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
引出问题: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根据你们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体验,对上述关系进行猜想?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
实验探究:(由于猜想不一定正确)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
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有些组使用的弹簧是不一样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
利用Excel软件绘出F—X图象。
在同一个直角坐标,做出两个不同弹簧的F—X图象,然后进行比较。
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变化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
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得出胡克定律:F=KX(K为弹簧的颈度系数)
[设计意图:在探究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时,由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和得出规律,并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绘制F—X图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物理学科的整合。
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
对探究实验过程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探究物理规律;再加上熟练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
(五)弹力的应用(图片,视频播放:射箭)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产品设计离不开物理理论,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
(六)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课外布置: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布置课外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