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通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系统有以下缺点:频谱利用率低; 业务种类有限;无高速数据业务;保密 性差,易被窃听和盗号;设备成本高; 体积大,重量大。
(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数字化通信
语音信号数字化、数字式电路交换、数 字式调制
多址方式:TDMA,CDMA 微蜂窝小区结构:提高用户数量
采用了一系列数字处理技术来有效提高 通信质量 纠错编码、交织、自适应均衡、分集等
构和技术特点
4.1.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早期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艘拖船上完成无线通信实 验,标志无线通信的开始
1928年,美国警用车辆的车载无线电系统,标志移动 通信开始
1946年,Bell实验室在圣路易斯建立第一个公用汽车电 话网,1960s,实现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域公用电话网自 动拨号连接。
WiMax等
多址方式: TDMA/CDMA/OFDMA 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引入多种新技术
智能天线、发端分集、空时码、 OVSF多址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
能实现全球漫游 能提供多种业务 能适应多种环境 足够的系统容量
4.1.2 宽带移动通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是国际电联(ITU) 早在1985年就提出的,当时称为未来公共陆地 移 动 通 信 系 统 ( FPLMTS),1996 年 更 名 为 IMT2000, 在 欧 洲 称 其 为 个 人 移 动 通 信 系 统 (UMTS)。
GMSK (BT=0.3) 高斯
p/4 DQPSK 开方升余弦
1993ຫໍສະໝຸດ Baidu
810~830 (反向) 1429~1453 (反向) 940~960 (前向) 1477~1501 (前向)
p/4 DQPSK
开方升余弦
1993
824~849 (反向) 869~894 (前向)
OQPSK (反向) QPSK (前向) 开方升余弦
物联网的组网特点
方便性:不需要数据线连接 信息基础设施的可用性:不是所有地方
都有方便的固定接入能力 一些应用场景本身需要随时监控的目标
就是在移动状态下
移动通信网络将是物联网主要的接入手段
章节设置
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 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演进、网络架
200 kHz
30 kHz
25 kHz
1250 kHz
270.8 kbps
48.6 kbps
42 kbps
1228.8 kbps
RELP-LTP
VSELP
VSELP
QCELP
13 kbps
CRC+卷积码 (r =1/2,K=5)
自适应
8 kbps
CRC+卷积码 (r =1/2,K=6)
自适应
6.7 kbps CRC+卷积码
1974年,美国Bell实验室提出蜂窝移动通信的概念
1、移动通信特点
(1)移动性。 (2)电波传播条件复杂。 (3)噪声和干扰严重。 (4)系统和网络结构复杂。 (5)要求频带利用率高,设备性能好。
无线电传播环境
携带信息的电磁波的传输是扩散的; 地理环境复杂多变,用户移动随机不可
预测, 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无线电波传输的损耗。
系统容量大: 比模拟网大10倍,比GSM大4.5倍
系统通信质量更佳 :软切换技术 频率规划灵活 适用于多媒体通信系统:
多CDMA信道方式、多CDMA帧方式
(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以多媒体(Multi-media)综合服务业务为 主要特征 会话型、数据流型、互动型、后台类型
主要以宽带CDMA技术为基础 WCDMA、CDMA2000、TD-SCDMA、
物联网通信
第4章 物联网通信
4.1
移动通信网络
4.2
短距离无线通信
4.3
无线传感器网络
4.1 移动通信网络
4.1.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4.1.2 宽带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移动通信的特点:
覆盖广 建设成本低 部署方便 具备移动性
物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
物联网的终端都需要以某种方式连 接起来,发送或者接收数据。移动通信 网是适合物联网组网特点的通信和联网 方式。
(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解决了用户移动性的基本问题 蜂窝小区系统设计:频率复用
---解决大容量需求与有限频谱资源的矛盾
多址方式:FDMA 模拟系统
--- FM调制、模拟电路交换、模拟语音信号
业务功能:单一通话
第一阶段是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网,时间 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多径传播
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这两端天线 之间的传播路径称之为无线移动信道。
多径信号经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端时 ,具有不同的时延和入射角,这将导致 接收信号的时延扩展和角度扩展。
多普勒效应
三类损耗和四种效应
三类损耗 路径传播损耗 大尺度衰落损耗 小尺度衰落损耗
四种效应 阴影效应 远近效应 多径效应 多普勒效应
业务类型:以通话为主,还有低速数据 业务
引入年代
使用频谱 (MHz)
调制方式 成形滤波器 载波带宽 信道数据速率 语音编码方式 语音编码速率
信道编码
均衡器类型
GSM
IS-54
PDC
IS-95
1990
1991
890~915 (反向) 824~849 (反向) 935~960 (前向) 869~894 (前向)
自适应
8 kbps CRC+卷积码
(r =1/3,K=9 反向) (r =1/2,K=9 前向)
以GSM和IS-95为代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 系统,时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从1996年开始,为了解决中速数据传输 问题,又出现了2.5G移动通信系统,如 GPRS和IS-95B。
CDMA应用于数字移动通信的优点
IMT-2000的宗旨是建立全球的综合性个人通信 网,提供多种业务,尤其是多媒体和高比特率 分组数据业务并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演变历程
2000年5月举行的ITU-T 2000年全会上,被正 式命名为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规范
2.移动通信的发展
蜂窝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 就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等单位提了出来, 但其复杂的控制系统直到20世纪70年代 才大规模实现。
小区制蜂窝通信具有小覆盖、小发射功 率和资源重用等优点,决定了它在现代 移动通信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现代移动通信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