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诺贝尔奖

合集下载

诺贝尔奖中国人获得者

诺贝尔奖中国人获得者

诺贝尔奖中国人获得者作为科学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诺贝尔奖一直以来是每位科学家的追求和情愫。

诺奖已走过百余春秋,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却一直无本土科学家获此殊荣,虽然也许存在一些文化、地域的原因,但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有着深深的遗憾。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科学家从没有放弃努力和尝试,当世人在不断追问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的时候,他们一直用实际行动追逐着中国人的诺贝尔之梦!其中,有一位极具代表性,被评论界誉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之一”,他是中国虚拟仪器的创始人和奠基者,现任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科技委主任,被国人誉为“中国虚拟仪器之父”的杰出科学家――应怀樵。

他的成绩,使得中美两国同步创造的虚拟仪器可与光纤之父诺奖得主高锟教授的“光纤通信”成果相提并论,被认为是“可以问鼎诺贝尔物理奖的、具有世界性重大意义的杰出成果”,是“中华民族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文明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现代发明之一”。

他,是一位走在国际前沿的学者,更是一位钟情于创新的杰出科学家。

他以梦想为追求、以科学为精神、怀揣着“让INV系统走进每个实验室,让DASP软件运行在每个试验平台”的理想,提出“软件制造仪器,用软硬件相结合取代传统仪器”的理论,站在了虚拟仪器发展的前沿。

2009年他提出了“云智慧仪器试验室”与“云智慧故障诊断中心”的构想。

2011年云智慧仪器的初步试验成功,为我国抢占世界高科技制高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和他带领的团队攻克世界难题取得高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对人类文明过程有着巨大杰出贡献的。

而‘对人类的杰出贡献’――这也是诺贝尔奖最高宗旨和要求。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科学的敬畏和崇敬,一同去认识和了解应怀樵教授孜孜不倦、科研创新、注重科技成果积极转化的追逐历程。

“樵夫”传奇求学路,一生科研硕果丰国内的一些媒体称应怀樵为中国“当代樵夫”。

“樵夫”,也就是砍柴人,应怀樵欣然接受,觉得对他而言很贴切,因为他所崇敬的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期间就曾用过“中山樵”的佚名。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

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

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

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

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

因此当时大家的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流组织,帮助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

杨振宁先生的努力,触动了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纷纷站出来帮助中国科学家,为中国打开了学术交流的大门。

并且,杨振宁先生留在在美国做的物理研究的那些年里,工作性质和“给美国人造导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他所主持的最前沿物理研究,短时间内不可能作为任何武器应用,并且这些学术成果,杨振宁先生都印在脑子里,带回了中国。

中国诺贝尔奖获奖少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中国诺贝尔奖获奖少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中国诺贝尔奖获奖少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一、为什么中国人很少拿诺贝尔奖?原因有这些方面1.中国的发展本身就落后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我国还处在于闭关锁国的阶段,接受着封建王朝的统治,人民处于压迫剥削中,根本就不可能进行科学研究。

所以中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近几百年,沧海桑田,西方科技迎来飞速发展。

尤其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更是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当时的中国才处于欣欣向荣的阶段,一切发展刚刚开始,祖国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提供支持,特别是经济支撑和师资力量。

当时,有才华的学子在中国的帮扶下远赴大洋彼岸求学,即使被许诺有丰厚的工资,良好的待遇,都没有动心,毅然决然的回国拯救落后的祖国。

在那时,中国才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差距,科技才开始发展,到今天也不过才几十年的时间,就已经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发展的速度已经是超越美国的存在。

但是短板依然存在,想要真正的追赶上美国,还有一定差距。

2.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大难题,和学生数量极其不对等的教师数量导致无法给每个孩子都提供足够的关注和辅导。

和外国的小班制不同,教学压力大,学生多,教师唯一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填鸭式。

这种教学方法也有注定大部分孩子没有创新意识,只会死读书,一味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甚至没有独立思考探索的能力。

他们不会想去探求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定义,也因此错失许多思考的闪光点。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方法是可以最快速的培养出许多优秀孩子,家长大多把孩子外包给学校,就又投身于工作中,没有注重孩子的童年教育和思想启蒙,使从小孩子就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刻板的教育方式催生了从众心理,也是人口众多情况下不可避免的。

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做什么?1.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培养科学家也是从学生时期的不断探索,研究发展而来,想要获得卓越的成就,还要看青年一代。

在教育方面,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试点培养,以少数作为实验。

我国诺奖获奖者汇总

我国诺奖获奖者汇总

我国诺奖获奖者汇总诺奖(The Nobel Prize),是以德国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火药的发明者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奖(Alfred Bernhard Nobel)的一部分财产(3100万瑞典克朗)做为股票基金在1895年开创的荣誉奖。

诺奖一般被觉得是所颁奖典礼行业内最重要的荣誉奖。

我梳理了我国诺奖获奖者汇总,热烈欢迎参照参考。

我国诺奖获奖者汇总1、诺贝尔奖物理,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市出世,早前出门出国留学,1964年添加美国国籍,20xx年95岁的杨振宁修复国藉),诺奖得到時间在1957年,而这时的护照签证依然是“民国的护照签证”,参与学术研究多有麻烦。

也许恰好是由于这般,他才添加美国国籍。

到底是不是算进去,自主分辨。

杨振宁老先生不论是以往或是如今,一直都是有一颗中国心,自始至终在为我国物理做无私奉献。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联非常好,而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老先生也是亲密无间好友。

她们不但在学术研究上面有众多沟通交流,且杨振宁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方面对邓稼先有众多协助。

在邓稼先遭受艰难的情况下,杨振宁老爷子还积极主动发音果断适用邓老。

对于此事,邓老的妻子许鹿希也以前说过:“她们中间的情意媲美老战友和亲弟兄。

”杨振宁确实沒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风险的情况下归国,但这并不是是他的原意。

当初杨振宁老先生经历归国的想法,可是大伙儿科学研究以后沒有愿意。

钱学森老爷子是做应用物理学科学研究的,他的科研成果能够立即用以造巡航导弹,是新中国成立最为急需解决的物品。

可是杨振宁老先生不一样,胡先生是搞最前沿物理学科学研究的,他的科研成果在那时候的我国中国难以立刻发光发热。

因而那时候大伙儿的建议全是,期待他再次留到海外充分发挥。

也正由于这般,杨振宁老先生才接纳了这一提议,再次留到海外做科学研究。

要了解,那时候的新中国成立极其弱不禁风,西方国家有一些我国某些政治家乃至会立即骂我们中国人是黄祸、黄皮肤猪、废弃物种族。

例谈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

例谈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

例谈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被偷换的孩子》讲述的是日本战败后的故事:就在日本与美国占领当局签订的媾和条约将要生效之际,一伙打着爱国旗号的国家主义分子为了发动象征性抵抗,以英俊美少年吾良的肉体为诱饵,将美军军官诱至山中杀害,与此同时,英俊少年吾良的善良和纯真也一同毁掉了。

据日本文学专家加注在原著封面题名旁的片假名表明,《被偷换的孩子》书名源自于英语词汇changeling,一个在欧洲各国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说的是每当美丽的婴儿出生后,侏儒小鬼戈布林便常常会用自己丑陋的孩子偷偷换走那美丽的婴儿。

这个被留下来的丑孩子,就是changeling了。

而据日本文学翻译家许金龙介绍,大江先生在这里引用的changeling,典出于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漫画家莫里斯·森达克(Maurice Sendak)根据这个民间故事创作的绘本《外面那边》:为了安抚哭闹不已的婴儿,美丽而率真的少女爱达用圆号对窗外吹奏起悦耳的曲子,摇篮中的小妹妹停止哭闹并听得入迷,爱达本人也沉醉于吹奏而忘了照看妹妹。

此时,几个身披斗篷的侏儒小鬼戈布林,偷走了这个婴儿,留下一具冰雕而成的戈布林婴孩。

谁是changeling?谁又是戈布林?大江健三郎在这篇小说中表达了对日本社会的忧虑:越来越多的人内心的公正和良知正在被戈布林们盗走;一些年轻人内心的纯真和美好正在被戈布林们盗走;同时,一些政客内心的道德和良知也正在被戈布林们盗走。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所渗透的人文理想主义气息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关注,是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因素之一。

诺贝尔,这位理想主义的伟人在1895年时写下有关诺奖遗嘱,对于文学奖他如是写道:“此奖的一部分赠予在文学上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出色作品的人。

它由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颁赠,我特别希望,在颁赠奖金时,不要考虑候选人的国籍问题,只要他是最适合的人选,不必顾及他是否为斯堪的纳维亚人。

大陆的中国人距诺贝尔奖有多远

大陆的中国人距诺贝尔奖有多远

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 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 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应试教 育只需要你背诵惟一的答案,不需要你知道得出这个答 案的证据;只需要你在考试中一字不差地默写出答案, 不需要你去思考答案背后的逻辑。 F 中青年时期是出成果的时候,可是却得不到国家和地方 的任何项目支持;等到一些人好容易混到科学家的位臵 了,什么资源都有的时候,却什么也搞不出来了——项 目资助和成果年龄产生了时间差。
A创造新技术的能力。这是最高水平的技术能力。 不是所有国家都一定要处于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 但所有国家不论贫富,都需要技术创新能力,因 为即使是对产品或工艺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本地条 件和生产力水平也需要具备技术创新的能力。 B新兴技术的扩散。为了从网络时代带来的机遇中受 益,各国都必须应用创新成果。这一方面的两个 指标是因特网的扩散(人均因特网主机数)和高、 中技术产品占全部货物出口的比重。
A很多国外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都在高校,因为有人 力、装备条件、有信息,同时这些专家还担任一些研 究工作。所以除了经济外,还在创建好的条件和环境, 我想我们应明了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以后才能知道有多 远,例如,我国一流实验室不多,但都不是共用的, 国外很多实验室都是完全对外开放的。所以我国资源 从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 B诺贝尔奖最大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基础性,第二 个是原创性或者叫创新性。从基础性来说,它要经过 一个很大的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淀。我们 有一句话叫做:“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 荫”,实际上诺贝尔奖它就是一种意外的惊喜,有时 候,我们中国人思想太焦躁了。
诺贝尔评委会主席约翰—艾克· 盖斯弗森认为: “如果我们继续保持目前的这种热情,那么中国 获得诺贝尔奖的时间将不会太久了,也许就是十 年左右的时间。当然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机会,比 较幸运,那么,一些天才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的时间就不会太远了。”他认为重要的是把纯学 术的研究和市场结合起来。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引言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然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至今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呢?本文将探讨中国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并分析相关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注重应试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缺少对创新和独立思考的培养。

诺贝尔奖通常授予那些在科学和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人,因此,中国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可能影响了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科研环境中国的科研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支持科学研究,但科学研究的自由度较低。

言论和学术自由受到限制,这可能会抑制科学家在创新和研究中的自由发展。

另外,科研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绩效考核过于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这可能对科学家们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研究造成阻碍。

政治因素政治稳定性中国政治体制以稳定为重,追求社会安定和整体发展,这可能导致对于重大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不足。

与诺贝尔奖相关的科学领域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和独立思考,而这可能与政治稳定的追求不符。

国家导向的科学研究中国政府对科学研究的导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在投入大量资金来推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发展,这种国家导向的科研方式使得科学家们更多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是自由独立的科学研究。

这可能妨碍了中国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中的参与和发展。

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和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群体利益和维护家庭的稳定,而诺贝尔奖强调个人的创新和突破。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中国科学家更加关注协作和团队合作,而不是独立创新。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对长者的尊重和敬仰,这可能不利于年轻科学家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成果的发展。

社会认可和奖励体系在中国社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与工商界相比,缺乏相应的社会认可和奖励。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

■“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见。

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

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究的唯一目标。

因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规律———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

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得诺贝尔奖不行,这就不对了。

■中国科学家为何没获“诺贝尔奖”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

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

不可否认,我国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赵忠贤院士认为,从科技史的角度讲,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

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

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

对我国来说,有很多问题,经济、科学、国防,这时主要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氢”的研究,这一领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但是,毕竟还很少。

改革以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哪些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哪些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哪些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3、高锯: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

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获颁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钱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5、高行健: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中国江西赣州。

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作家。

6、崔琦:1939年2月28日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

1998年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7、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美籍华人。

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8、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

1986年,李远哲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9、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

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10、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

11、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中国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人所共知的话题,我们不去讨论它的评奖机制是否规范,是否有政治因素,对于莫言的文学水平,我也没有读过他的文字,所以也不敢妄下评断。

莫言获得文学奖,似乎是圆了我们的诺奖梦,但是好像又缺点什么。

以后我们的问题就应该变成中国何时才能获得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

我们将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为什么需要得到诺贝尔奖。

我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近代中国受尽屈辱,军事科技政治,皆不如人,一直被动挨打,国人迫切希望洗刷耻辱,让世界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向世界证明自己。

这种想法贯穿于近代以来中国百余年的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惜牺牲,为的就是中国能国富民强,一雪前耻。

在一定程度上,诺贝尔奖如同奥林匹克运动,它的地位得到世界的公认,我们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摘去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我们也应该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摘去近代落后的帽子。

二,中国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科技实力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甚至和印度相比,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清朝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又如何,还不是忍辱投降。

所以,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我们必须发展科技。

而且,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中,资源占有很大比重,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不是根本的强国之路。

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诺贝尔奖是否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我们不可否认,诺贝尔奖评选出来的科研工作是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工作,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先例,但我们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诺贝尔奖评选出来的都是世界上的一流工作。

我们不应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而且,最顶尖的工作蕴含于一流工作之中,而且一流工作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增强创新能力,正是做出一流工作的必要条件。

把诺贝尔奖作为我们国家科技实力的一个指标,是正确的和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为什么还没有获得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

可虑这个问题时,我们的教育体制自然难辞其咎。

拿奥运会来说,举国体制培养优秀运动员,金牌的数目是增长了,国人的体质却下降了。

谈中国人与诺贝尔奖

谈中国人与诺贝尔奖

谈“中国人与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挑战性,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奖项。

它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向,有理想,愿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工作者们向着人类陌生的领域大胆探索研究,开拓创新。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只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总结下来,这一现象归咎于以下几点:第一方面,我想从中国的文化,或者是说中国的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谈起只要一谈起历史文明,自豪感就会洋溢在我们国人的脸上,五千年历史、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等等,便如数家珍。

可是只要认真过滤一下,就能发现,中国的历史其实只留下两件东西:权谋与玄学。

谁要玩权谋,找中国人作对手那就真是小巫见大巫。

历代的诸侯割剧、帝王治国,将这种血腥的智慧演练、进化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国演义,这些东西就是典型代表。

我想即使将现在泛滥的宫廷剧翻译成外文,简单的鬼佬们也绝对被里面表现出的权术搞到晕晕乎乎。

美国人在世界上牛B哄哄,无外乎其实力作后盾,如果换作中国有这种实力,全世界都会被中国玩惨。

不要因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有时的表现不佳而愤怒,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时候光有谋略没实力也不行呀。

中国人特有的“窝里斗”,就是中国人精力过剩的权谋术无处发泄而施加于人际关系的结果。

你不得不佩服那些拉关系走后门的人,那种智慧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虽然这是一种邪恶的智慧。

给中国人一个舞台,中国能玩死全世界。

玄学就更是让世界目瞪口呆。

一个简单的五行生克的哲学理念,竟然演化出那么多的门类:占卦、风水、八字、相面……。

每个门类又有那么多的理论,洋洋洒洒,即使一其中一门,也让你终于无法穷尽其中奥秘。

不要和我说这是迷信的东西是骗人的把戏,只有傻瓜才会相信流传了上千年的东西只是没有实际效果的骗术。

正因为本人对其中的多个门类都有涉足,才不得不感叹中国古人的智慧。

这么邪门的东西是谁发现的,这种统计规律是谁找出来的?西方的占星术与中国的风水命理相比,简直太弱智了。

自-中国与诺贝尔奖讨论笔记1

自-中国与诺贝尔奖讨论笔记1

中国与诺贝尔奖讨论笔记(1)诺贝尔的获奖者是自由成长、自由追求而来的,不是造奖机器上锻造出来的。

获奖是个人的事业。

获奖是个人追求的副产品,而不是主业。

有创见的科学家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有关怀的作家不同于常人的视角。

对各种人物的制度性宽容程度与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可能性呈正比。

一个谔谔之士没有立锥之地的地方,不会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身影。

平心而论,人人都要食人间烟火,也都有七情六欲,包括科学家和作家。

那么,对于各种荣誉和奖励,完全不想不现实,想得太多也没有意义。

最好是介于想与不想之间,偶尔想一想,以激励自己,但绝不想得入迷,甚至走火入魔。

这样,成功和荣誉往往就在你“没想到”或不甚在意的时候,悄悄光临,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我看,需要媒体和舆论的鼓与呼。

新中国的教育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获得者。

哪怕是在中国读过小学、中学、大学,然后跑到外国去发展的,也都一个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现在国内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培养脑残的基地,一批批的脑残都是他们培养出来的。

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

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只需要你背诵惟一的答案,不需要你知道得出这个答案的证据;只需要你在考试中一字不差地默写出答案,不需要你去思考答案背后的逻辑。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不仅要达到专业的最高水平,而且其理论还须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只有理论预言的事件发生或者不发生时,人们才会对理论的真伪有可靠的判断。

依据理论所作预言必须包含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与地点。

好理论终于得到了承认。

以这两篇文章为主要代表的成果被近5年之后发生的两件大事所验证:一件是爆发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另一件是2010的中国经济超日。

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来鼓励一种正确的思想走向。

诺贝尔科学奖看重的是某位科学家对这一领域长期的、有革命意义的贡献,它所奖励的是原始性创新科技,是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科学研究。

中国 诺贝尔

中国 诺贝尔

中国诺贝尔中国在科学、文学、和平等领域一直都是世界舞台上的关键角色。

然而,至今为止,中国在诺贝尔奖上的获奖数量相对较少。

这引发了许多人的疑问,为什么中国在诺贝尔奖中的表现相对较弱?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更多的诺贝尔奖?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在诺贝尔奖上的表现相对较弱,我们需要考虑到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和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之间的差异。

诺贝尔奖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卡洛林斯卡学院和瑞典文学院评选并颁发的国际奖项,以表彰在六个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

这六个领域分别为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

在物理学、化学和医学这些自然科学领域中,中国的科学家们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贡献。

然而,由于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要求获奖者必须在某个具体年份内做出杰出的发现或发表杰出的作品,这使得许多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可能无法与奖项的时间节点完全吻合。

此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通常会对候选人进行广泛的考察和评估,这也可能对中国科学家的申请造成一定的障碍。

在文学方面,虽然中国有众多优秀的作家和文学家,但由于诺贝尔文学奖特别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全球性价值和影响力的评估,这使得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可能无法达到诺贝尔奖的标准。

此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选择也往往受到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使得评选过程更加复杂和具有争议性。

在和平奖和经济学奖领域,中国的表现也相对较弱。

中国自1971年以来一直被联合国大会广泛承认为和平基金会的唯一合法代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诺贝尔和平奖的评议委员会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也导致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表现相对较弱。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科研体系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环境的差异。

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在国内和国际期刊上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经费的分配不均衡、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等。

中国与诺贝尔奖

中国与诺贝尔奖

学术研究的目地在于追求真理探索宇宙间奥秘以 造福人类,而非获取某些奖项。 所谓“诺贝尔情结”, 以得奖为最终目的,不仅 误导民众,还可能被学术骗子所利用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的探究精神,和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相比,我们缺乏抽象性 和系统性,以及求证的思想。
理念
东西方差异的关键:
勾股定理
毕氏定理
在希腊文化中,人们习惯追问世界的本源,从现象中找原则; 而我们的文化却不是这样,它提供给我们多半都是些例子或个人的感受。
理念
• • • • 从众心理 浮躁的社会风气 教条主义 市场经济冲击
由此可见:
中国人并不笨!
可是为什么中国本土科学 家就是拿不了诺贝尔奖呢?
原因分析
1. 2.
• 历史原因
•理念
• 教育
3.
4.
• 学术氛围
历史原因
• 火药,洋鬼子用中国发明的火药造枪制炮。但是,我们当初发明火药 是为什么?是古代道家炼丹术配方,主要是通过火药来炼制长生不老 的丹药。 • 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到了西方,用来传播文明,可当初我们发现印 刷术,主要是为了求神拜佛的。 • 印刷术开始于隋代,一直到五代的时候,印刷术才在开始在官方应用。 从古代四大发明,我们发现我国的科学家没有为了科学而发明
美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或模式的核心价值: Universalism 在学术评价的普遍主义 Organized skepticism 对任何事物持怀疑态度 Creation of new knowledge 创造新知识 Free and open communication of ideas 知识的自由和公开流通 Disinterestedness 无私利性

我国科学界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

我国科学界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

我国科学界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总的来说我国科学界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四点:科学知识积累不够;科学研究时间不足;缺乏科学家群落;缺乏科学人才的识别和遴选机制。

关于科学知识的积累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学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我国基础科学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距甚远,尤其是基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

据对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调查表明,科学接代的连续性乃是诺贝尔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就说知识的积累不仅与前人的劳动有关,而且还与两代人之间的智力接力有密切的关系。

孕育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至少要有三代人的知识积累方能见效。

这其中包括教育、科研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

“知识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体现在他们对前辈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不足。

对中、老年两代中科院院士的抽样估测结果显示,他们出身于专业世家的平均不足30%,而其下一代继续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则不足10%。

正所谓“君子之泽,两世而斩”。

关于科研时间问题,美国科举家人数虽然不足100万,但却是全时科学家人数。

而前苏联的科学家人数号称100多万人,但时间没全用在科研上,折合成全时科学家也只有几十万人。

据调查,我国六七十年代科学家每周工作时间为16小时,如果按全时科学家标准折算,科学家人数要减半,对科研的损害显而易见。

另一位中国学者则从中西传统文化入手,做了如下精辟的分析:西方文化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语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

前者比之后者,更利于科学创造。

中西思维方式也有明显差异。

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他们总是刻意求新。

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的“守—”“齐—”这种大一统的思想严重地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中国离诺贝尔文学奖究竟有多远?

中国离诺贝尔文学奖究竟有多远?

论题1.中国离诺贝尔文学奖究竟有多远?组员观点黄思颖:1.要讨论中国离诺贝尔文学奖究竟有多远,首先要深刻地认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规则以及当代中国文学界的情况。

根据诺贝尔先生的遗嘱,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而1900年经瑞典国王批准通过的基本章程又改为“近年来创作的”或“近年来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

① 可以看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始终关注作品的理想主义倾向和文学价值,而这两个概念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就具有非常不同的表现形式。

诺贝尔奖的评选主导还是欧美国家,无论是文化理解的偏差、审美标准的差异、还是意识形态立场上的不同,都将导致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在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处于劣势。

② 另外,章程规定了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

对于未曾在诺贝尔文学奖上分到一杯羹的中国,很难形成良性的循环。

③更重要的是,中国作协内部的改革和运作备受争议,成为了一个“官衙门”,并非是“纯文学”的代言人,因此中国作协主席推荐的候选人的权利可能也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④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而言,中国文坛显得青黄不接。

老一辈的作家作品乏人问津、难遇伯乐,新生代80后作家作品沦为了市场化模式下的一种滥俗化商品,并不具备高度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情怀,实在是难当大任。

2.如果中国要接近诺贝尔文学奖或者说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成一个要紧的目标,最根本的还是立足于作协的改革,促进当代作家文学修养和社会价值感的提高,坚定地树立文学热情和文学理想。

当然,我们也可以加强对评选章程的利用,对外宣传中国作家作品,争取西方作家的赏识,提高提名机会。

3.中国人渴望诺贝尔文学奖,是渴望国际社会对自身精神世界构筑的认同和肯定,但是我认为,中国文学的健康成长不能以诺贝尔文学奖为风向标。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人士的成功故事_励志故事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人士的成功故事_励志故事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人士的成功故事名人在获得诺贝尔奖是在高朋满座时兴致勃勃,你可知他们背后的奋斗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人士的故事,欢迎阅读!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人士的成功故事1:屠呦呦传20xx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中国的屠呦呦(yōu),因找到了治疗疟疾的方法,日本的shatoshi omura 以及美国的William C Campbell,因治疗寄生虫引起的感染。

屠呦呦,获 20xx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额的一半。

另外两位获奖者,美者 William C. Campbell 和日本学者, Satoshi ōmura 分得另一半奖金。

1930 年 12 月 30 日出生的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此前,屠呦呦就获得过 20xx 年度拉斯克奖,而且拉斯克奖也被国际上公认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项,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

有网友根据古典书籍《史记》的描写手法,写了一篇《史记·屠呦呦传》,一起来欣赏一下:史记·屠呦呦传屠呦呦,女药师也,宁波人,庚午年(1930)生,兄妹五,其名或自《诗经》,有句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其终生遂与蒿为缘。

屠药师长成,美而慧,入京师修药学,无所闻名。

己酉年(1969),交趾战酣,安南战士死疟疾者众,虐疾能耐药,军医束手而已。

安南乃北求药,时吾国亦纷纷,药师中长者皆废,少壮则不识药理。

乃组“523”,研秘方,屠药师为主持。

药师与其徒属力研久之,罔效,乃阅古籍,至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知葛真人以青蒿为汁,能制虐。

2021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自然科技常识:重要人文社科奖项知识点汇总

2021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自然科技常识:重要人文社科奖项知识点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自然科技常识:重要人文社科奖项知识点汇总关于世界著名人文社科奖项一、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习惯上称这个另加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与中国:1、莫言,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屠呦呦,2011年9月,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时政延伸】2020年10月05日11:3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哈维·J·奥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M·赖斯获得这一奖项。

2020年10月06日11:45,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罗杰·彭罗斯、莱因哈德·根泽尔和安德里亚·格兹。

2020年10月07日11:45,将诺贝尔化学奖分别授予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和詹妮弗·杜德纳。

2020年10月08日13:00,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路易丝·格吕克。

2020年10月09日11:00,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世界粮食计划署。

2020年10月12日11:45,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二、菲尔兹奖首次颁发:1936年周期:4年创始人: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别称:常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最近颁发:2018年8月菲尔兹奖与中国: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数学家获得过菲尔兹奖,其中2位为华裔数学家,分别是1982年获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和2006年获奖的数学家陶哲轩。

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诺贝尔奖摘要:本文主要分四部分介绍了中国与诺贝尔奖,首先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以及20世纪科技史上中国几位科学家王淦昌、赵忠尧等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史料,然后提出诺贝尔奖的精髓在于原始的创新,并提出了创新性文化环境,指出唯有营造创新型文化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缩短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的距离,最后总结得出中国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

关键词:诺贝尔奖;创新型文化;科研环境一、概述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贫寒的工程师家庭,1896年12月去世。

幼年侨居俄罗期,15岁起先后到意大利、法国、美国求学,回到瑞典后诺贝尔开始研究炸药取得很大成就。

诺贝尔一生献身科学事业,大胆革新;获得了355项专利聚积万贯家产;在其逝世的前一年,立遗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把920万美元捐献给人类文明事业。

摄初的诺贝尔奖有五项(物理学、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卫士奖),1968年又设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今共有6个奖项。

当时每个单项奖金为15万8百瑞典克郎。

现在单项奖高达740万瑞典克郎,约合100万美金。

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自此之后,除因战争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诺贝尔奖从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奖到现在已经颁发90多次.获奖人数已达700人设在瑞典的诺贝尔基金委员会每年从超过额定数十几倍的科学精英体中遴选出物理、化学、生理学与医学、文学与和平奖的获奖人选,登上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颁奖仪式场面热烈而肃穆,一点也不亚于奥林匹克领奖仪式。

它被国际社会誉为是“对人类的智力和体力上最高成就的一种评价和奖赏”。

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科学奖囊括20世纪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方面的重要的科学成就,像伦琴的x射线,巴丁的晶体三级管。

克里克和沃森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普朗克的量子论,德布罗意的电子波动性,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原理等,都是推动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

总之,以奖励基础科学成就为主的诺贝尔科学奖对基础科学和源于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不少国家已经把诺贝尔科学奖人数的多少,当成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科研机构和一个大学科学术水平高低的指标;把本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当成国家的荣誉和骄傲;把诺贝尔精神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成为鼓励本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科学奖项能像诺贝尔科学奖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影响和权威性,能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科技实力的参考指标。

诺贝尔科学奖的巨大影响和声望倾倒了千千万万为科学事业献身的人。

二、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次(人)数最多的前三名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和德国。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以前,德国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始终保持在获奖总数的20%以上。

进入40年代以后,这一比例下降到10% 以下。

进入80年代以来,德国科学家每年获奖人数又升高到10%以上。

英国曾经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因此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英国科学家获奖人数一直保持在20% 以上的高水平。

70年代以后,才逐步下降到10%左右。

美国没有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干扰,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著名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移民来美国,使其科技和经济实力大增。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科学家获奖人数急剧增加,进入50年代以后,每年获奖人数竟然达到大约占总获奖人数50%的高水准。

以1995—2000年为例,在这一阶段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美国科学家竟有30位,占同期获奖者总数的65%。

至此,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其中有6位具有中国血统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奖者,即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

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过去的100年中还没有获得过任何一项诺贝尔科学奖。

这一事实,导致了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节”,“中国距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也不是见诸于传媒。

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一些人认为:中国离这个奖只有一步之遥了;另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则认为:中国在20年内可能得奖。

诺贝尔奖是一种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今天,随着我国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逐步强大,为了显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为了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家应该也完全有能力向诺贝尔奖发起冲刺。

目前中国虽然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我们国家的老一辈科学学家已经具备了或者早就具备了冲击诺贝尔奖的实力和能力。

在过去的100年中,中国曾经有三项科学成果即: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可以参加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

回顾历史和科学界对这三项研究成果的功过评说,我们的结论是:这三项科学成果都达到了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资格。

让我们先从物理学家赵忠尧(新中国高能物理所奠基人之一)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说起。

193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研究生的赵忠尧,成为世界物理学界第一个观测到正反物质湮灭和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

赵忠尧发表了《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和《硬γ射线的散射理论》等论文。

继赵忠尧之后,又有两位科学家重复做了同样的实验。

可惜一位因为操作步骤错了,另一位因为使用的测量仪器灵敏度不够,实验均未能成功。

可当时与赵忠尧相邻实验室的一位同学安德逊从赵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示,他1932年在宇宙线的云雾室照片上观察到了正电子的踪迹,并因此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第一个发现者没有获奖,反而是第二名获奖的怪事呢?从50年后解密的诺贝尔物理奖评审资料中我们发现,原来在当年的评审过程中,两位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竟然把那两篇没有能重复出同样结果的论文当成了赵本人的文章,张冠李戴,影响了科学界对这一研究的正确评价。

1997年,前诺贝尔物理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在他撰写的一篇书评中坦诚地写道:是中国的物理学家赵忠尧独自首先发现了后来被确认为正负电子对湮灭所产生的辐射即正电子。

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安德逊在1983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也承认:当赵忠尧的实验结果出来的时候,他正在赵的隔壁办公室,当时他就意识到赵的实验结果,已经表明出有一种人们尚未知的新物质存在。

他的实验是受到赵忠尧实验结果的启发并直接在此基础上做出来的。

如果说赵忠尧没有获奖,毕竟历史最后还是还给他一个公道。

而物理学大师王淦昌的经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王淦昌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功臣,在诺贝尔奖上,他也同样有过被人“喧宾夺主”的经历。

1933年奥地利科学家提出:在原子核的β衰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种人们尚未发现的物质,这就是当时被称之为粒子—中微子的假设学说,但一直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人们将这一难题称为[中微子假设]难题。

1941年王淦昌设想出用观察原子K俘获过程中的核反冲方法来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但是限于旧中国当时的环境、条件限制,王淦昌无法将自己所设想的实验付诸于行动,他只好把自己的设想写成论文,投寄到美国的《物理学评论》杂志,于1942年1月发表。

同年美国科学家艾伦根据王淦昌的设想,在实验室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所以这一实验又被称为[王淦昌—艾伦实验]。

后来美国科学家莱恩斯在王淦昌设想的启发下,用核反应堆做实验,终于比较精确地测定出中微子物质的存在,并因此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奖,而实验的最初设计者王淦昌却被抛在一边。

1960年王淦昌领导的一个以中国物理学家为主的小组,在前苏联杜布拉国家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时候,他从研究成果4万张照片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带负电超子,即人们所称的[反西格马负超子]。

当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实验室发现的带负电的超子,它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反粒子物质的认识,这一发现至今仍被列为杜布拉国家原子能研究所建所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可惜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王淦昌再次失去了一次冲击诺贝尔奖的机会。

胰岛素这种物质是诺贝尔科学奖中,惟一使科学家获得两项诺贝尔科学奖的同一物质。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和麦克德因为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胰岛素的存在,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化学家桑格在世界上第一个阐明了胰岛素的化学结构,从而荣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科学家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

当时这项世界第一的科学成果受到了世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著名的《科学》杂志专门报道了这一成果。

1966年底,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访问中国,对这项成果评价甚高,并希望中国推荐参加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角逐诺贝尔奖。

但“文化大革命”让知识分子身价一落千丈,中国没有参加诺贝尔奖的角逐。

197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向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再次推荐了这一研究成果,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愿意考虑杨振宁博士的提议,但由于人工合成胰岛素是“集体”研究成果,参加的主要科学家有10余人,最后平衡的结果,国内方面推荐了4位获奖候选人,而诺贝尔科学奖评选规则上明确规定,每项奖一次最多只能推荐3人。

诺贝尔科学奖再次与中国科学家擦肩而过。

中国需要诺贝尔科学奖,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还在于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乃至经济实力的高低。

“落后了就要挨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真实写照,多少血写的事实难道还不能让我们清醒吗?争取诺贝尔科学奖不仅仅是一句激励人心的口号,它还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何去争取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

三、创新的文化环境要获得诺贝尔奖,需要创造必要的科研环境和物质条件,宏观方面如足够的科研投入、合理的科技资源配置、科学精神的培养、科技探索的相对独立和自由、合理的科技人才遴选机制与激励措施等等;微观方面如改变使科学家疲于为生命奔波而分散精力与时间的状况、破除对稍微有成就的科学家以升官作为激励的的官本位思想等等。

但诺贝尔奖的核心是提倡原始的创新,创新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环境,科学创新文化环境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部分,与科学研究活动密切相关;创新性文化环境主要包括:1.求异性而非求同性科学是追求真理的实践过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自然科学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科学活动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提出原创性的思想。

如同美国科学社会学家莫顿所说的“科学的通常目标,就是扩充正确无误的知识”,如果一项研究没有给充分了解和理解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则无所贡献与科学,其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