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中国的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过程。
第一部分:茶的初兴和煮茶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秦代和汉代。
当时的饮茶方式主要是用来治疗疾病。
这时候的茶泡制方法较为简单,人们将茶叶放入锅内,加水煮沸,煮出茶汤后倒入碗中,直接饮用。
这种煮茶法简便易行,适合日常生活的需要。
第二部分:茶具文化的兴盛和制茶技术的发展唐代是茶器文化和饮茶方法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唐代的茶具由瓷器、银器、竹器等多种材质制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是以瓷器为主。
同时,唐代茶叶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饮茶的方法也开始多样化。
唐代开始流行下茶法,即用陶罐装茶,加热水注入,然后用收口器合上,使茶叶和水充分混合。
这种方法使茶叶的香气更好地被释放出来,茶汤也更醇厚。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茶叶制作工艺的重要发展时期。
宋代的饮茶方法主要有点茶法和抹茶法。
点茶法是将茶叶放入茶杯中,然后用热水冲入杯中,相当于现在的泡茶。
抹茶法则是将茶叶制成粉末,然后加水搅拌成糊状,最后饮用。
这两种方法都较为讲究,需要用具特定的茶具完成。
元代时期,中国的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
此时的饮茶方式既有泡茶法,也有煮茶法。
泡茶法将茶叶放入茶杯中,然后用热水冲入杯中,直接饮用。
煮茶法则是将茶叶装入瓷壶中,加水煮沸,然后倒入碗中饮用。
这种方法较之前更为复杂,也更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过程。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茶具的发展和饮茶方法的丰富多样时期。
明代的茶具以瓷器为主,瓷器的花纹和造型更加精致。
饮茶方法也较为讲究,流行的方法主要有贡茶法、点茶法和泡茶法。
贡茶法是将茶叶放入泡茶壶中,用热开水冲入泡茶壶中,然后用盖子遮住壶口,等待一段时间后,将茶汤倒入茶碗中饮用。
这种方法使茶叶的气味和香气更好地被保留。
点茶法和泡茶法与前述的方法类似,但注重杯中的茶叶数量和精致度。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饮茶方式的演变
中国饮茶方式的演变中国的饮茶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在其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也会有在演变的,其演变方式是怎样的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饮茶方式的演变,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饮茶方式的演变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进展到如今天这种“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
这与《神农本草》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相吻合的。
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能,至今仍被某些地区的群众当作药用。
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
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
至迟到秦汉时,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烧煮鲜叶,而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灸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冲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
这种在茶中加入调料的饮法,在我国的部分民族和地区中沿习至今,如傣族饮的“烤茶”,就是在铛罐中冲泡茶叶后,加入椒、姜、桂、盐、香糯竹等调和而成。
到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大盛,当时人们最推崇福建的建溪茶,这种压成团饼形的茶,制作十分精巧,茶饼的表面上分别压有龙凤图案,称为“龙团凤饼”。
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
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还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
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
茶过三巡之后,便评论茶的品第,称颂主人道德,以及赏景叙情、行文做诗等等。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制作龙团凤饼劳民伤财,于是亲自下诏:“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
”这里所说的芽茶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散茶叶了。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饮茶方法的演变我国饮茶方法先后经过烹茶、点差、泡茶以及当代饮法等几个阶段。
唐代,饮茶渐渐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尤其在中唐之后,饮茶风俗日盛,成为国饮。
唐代饮茶以烹煎为主,将茶饼碾碎成末再饮。
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人点茶技艺更加高超。
元末明初,饼茶生产渐趋衰退,散茶开始被人们接受,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一、唐代烹茶茶兴于中唐,唐中期以后,饮茶活动达到空前规模。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起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
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也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
皇室的嗜茶导致王宫贵族们争相仿效。
当时活跃于文坛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中都有嗜茶者,如白居易、颜真卿、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
这些文人雅士们不仅品茶评水,甚至参与培植名茶,还吟茶诗,做茶画,著茶书。
他们以茶会友,辟茶室,办茶宴,成为唐代茶饮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唐朝以前,我国已经有了3000多年饮茶的历史。
六朝时,不但有固定的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集散地,还有范围广阔的茶叶消费区域。
尽管那时茶叶生产仍以采制野生茶为主,技术比较落后,规模也不大,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积累了采茶、制茶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已经对茶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渐喜爱上这种饮料。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茶的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加,品质明显提高。
所有这些,都为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饮茶风气的形成还与唐代社会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期,当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
国家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陆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同时发达的交通使南茶北运成为可能,造就了饮茶风尚得以不断传播的有利条件。
茶叶是一种社会消费品,茶叶的消费状况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五种饮茶方式
一、煎饮法古代先民最开始是采摘茶叶直接实用的。
后来,随着人们“饮茶”经验的丰富,他们发现茶叶可以祛热解渴,而且也能振奋精神,更能辅助治疗多种疾病,于是茶叶逐渐从一般的食粮中分离出来,开始煎茶汁治疗疾病,这也就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简单的饮茶方式中,茶是作为药使用的,也常用作祭祀用品。
二、羹饮法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的,从先秦到两汉时期,茶逐渐从单纯的药用转变为饮料。
郭璞在《尔雅》中提到,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在煮茶的时候,加入粟米以及调味的作料等,熬煮成粥状,然后食用,这种方法在少数民族中非常多用,直到现在,人们还有在茶汁中加入其他食品,制成羹。
三、研碎冲饮法研碎冲饮法在三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在唐朝的时候开始流行,盛行于宋朝。
这种方法是,人们在采下茶叶后,先制成饼,然后在饮用的时候捣成碎末,再用沸水冲泡,其实这就相当于现今的饮砖茶。
在饮用的时候人们还会加入葱、姜、桔子以及其他调料,增加茶的味道,这也说明当时的饮茶方式一直处于变革之中。
单纯用茶叶冲泡在唐朝被称为“清茗”,宋朝最常使用这种方法,不过唐朝人在饮过清茗之后,常常会再咀嚼茶叶,仔细品味其中的味道,从而获得极大的享受。
四、泡饮法泡饮法开始于唐朝,盛行于明清时期,对全叶进行冲泡。
唐人发明了蒸青制茶法,专门采集春天的嫩芽,经过特殊的蒸焙技术,制成散茶,饮用的时候用全叶冲泡,这在饮茶方式上是一大进步。
散茶的品质是非常好的,味道清香,能够引起饮者极大的兴趣。
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套评审茶叶色香味的方法。
宋朝的时候,泡饮法以及研碎冲饮法是并存的。
明朝的时候,因为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因此饮用方法也侧重于全叶冲泡。
这种方法也是今天大多数人使用的饮茶方法。
五、新兴饮茶方式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且工业不断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传统的饮茶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代人的生活和需求,而且年轻人也不能接受传统的饮茶方法,他们追求简便、快速以及易于操作、便于携带的方式,于是就出现了袋泡茶、浓缩茶、速溶茶以及罐装饮料茶等各种新兴方式。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饮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方式和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以下是历代饮茶方式的简述:1. 古代煮茶法:在古代,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
人们将茶叶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将茶水倒入碗中饮用。
古代茶具以陶瓷器为主,如汝窑茶碗、钧窑茶壶等。
2. 唐代的搅茶法: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高峰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搅茶法。
搅茶法是将茶叶和水放入碗中,用竹筷子搅拌,直至茶叶均匀分布于水中。
唐代还发展出了使用茶船、茶筅等茶具。
3. 宋代的点茶法: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点茶法得以推广。
点茶法是将茶叶装入茶具,然后加入开水,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宋代的茶具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如建窑茶盏、青瓷茶壶等。
4. 明代的煎茶法:明代兴起了煎茶法。
煎茶法是将茶叶炒制煎熟后,再用热水冲泡饮用。
明代的茶具逐渐多样化,如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等。
5. 清代的泡茶法:清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泡茶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泡茶法是将茶叶放入茶具中,用热水冲泡,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清代的茶具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如宜兴壶、景德镇青花瓷等。
6. 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们更倾向于便捷的饮茶方式。
例如,使用茶包、茶罐等方便泡茶的工具,或选择喝茶饮料、茶粉等现成的茶制品。
总体来说,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
从古代的煮茶法到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精细制茶工艺还是现代的便捷方式,茶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美的追求。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在古代时期,人们通常是把茶叶泡在开水中,待茶叶冲泡后,将茶汤倒入碗中饮用,茶叶则留在碗底。
这种方法被称为“隔茶法”。
茶作为药物的功能依然比较重要,人们主要是为了其药用价值而饮用茶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茶的口感,茶叶的品质成为更为重要的因素。
因此,人们开始将茶叶放在茶壶中进行冲泡,随后将茶汤倒入茶碗中饮用。
这种方法被称为“直冲法”。
此时,茶具开始逐渐多样化,出现了茶壶、茶碗、茶盘等茶具。
在唐朝时期,饮茶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活动。
人们开始聚在一起品味茶水,交流心得。
茶宴成为时尚,许多书法家、诗人、文人墨客都喜欢举办茶宴。
茶具的种类也逐渐增加,如茶针、茶巾等。
同时,茶的冲泡方法也变得更加精致,人们开始注重茶的泡制过程和泡茶技巧。
唐代文人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一些泡茶技巧,如水温的掌握、茶叶的选用等。
到了宋朝时期,茶的饮用又经历了一次重要变革。
人们开始使用泡茶器具,这些器具通常是由瓷器制成的。
市场上出现了茶碗、茶盘、茶匣、茶船等茶具。
此时茶席上通常摆放有茶具和茶叶,人们可以随时自助泡茶。
此外,宋代的茶文化也越来越兴盛,茶艺表演和茶叶品评活动开始兴起。
茶的种类也非常丰富,人们开始注重茶的品质和口感。
在宋朝,茶叶的种类可以分为白茶、黄茶、绿茶、青茶和黑茶等。
明朝时期,茶叶的生产和饮用进一步发展。
茶叶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进,出现了干燥、揉捻、烘炒等工艺步骤。
人们开始关注茶叶的产地和茶叶的品质。
随着明代的茶叶文化的发展,茶叶的制作工艺越发完善,人们开始研究泡茶的方法和器具。
研磨茶粉成为一种新的泡茶方式,尤其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中较为流行。
清朝时期,饮茶文化进一步发展。
清代的茶具更加精致多样,茶人开始注重茶艺的细腻和技术的精湛。
此时,茶评活动开始盛行,人们借助茶评活动来交流、展示自己的茶艺。
茶馆也成为人们聚集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茶馆里品茗、品评茶叶。
除了传统的茶叶,人们还开始饮用普洱茶,这是一种特别的黑茶,具有独特的味道和口感。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早期:在先秦时期,人们多采用“浸荼”方法饮茶,即将研磨好的茶叶与水一起放入容器内,然后盖上容器,让茶叶在水里浸泡,浸泡过程中的茶叶水渐渐变成茶汤。
唐朝:到唐朝时期,“泡茶”的方法开始出现,这一方法是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杯中,然后用热水泡茶,将茶叶的滋味和香味通过热水的加热而得以释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煮茶”。
宋朝:到了宋朝,“蒸茶”的方法也开始出现了,这种方法是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特制的器皿内,然后用热水烧热,使茶叶得以释放出滋味和香味,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蒸茶”。
明清: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采用“沏茶”的方法饮茶,即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杯中,然后用热水沏茶,让茶叶释放出滋味和香味。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泡茶”。
今日:现在,人们除了传统的“泡茶”、“煮茶”和“蒸茶”之外,还采用“冲茶”、“冰茶”等方法来饮茶,这些方法都能让茶叶释放出滋味和香味,使人们体验到不一样的茶饮新口感。
不同历史时期的饮茶方式
考考你
1.简述“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 2.饮茶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说明每个阶段饮茶发展的
变化? 3.请结合春秋时期的饮茶方式,试分析腌茶的形成与发展? 4.宋代斗茶有哪些称呼,其过程有几部分组成? 5.宋代如何对分茶的好坏进行评审? 6.唐代时研究泡茶用水有哪些要求? 7.能说出至少两句古代文人赞美茶的诗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正因为有散茶的兴起,并逐渐 与社会生活、民俗风尚以及人生礼仪等结合起来, 才为中华茶文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提 供了相应的条件,使得传统的“文士茶”对品茗境界 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知识小链接
清朝饮茶方式主要有盖碗式、茶娘式、功夫 式等三种形式,盖碗茶是清代黄帝最主要的饮茶 方式,上至朝廷,官府、下及百姓都以盖碗饮茶, 甚至招待外宾也不例外;茶娘式是指一把大茶壶, 配置数只茶杯,流行于居家生活及茶馆茶楼;功 夫茶法是流行于闽粤地区冲泡乌龙茶的精致茶艺, 讲究茶品、茶器、用水、火候、极尽茶具之精美, 闲情逸致之烹饮,玉书煨,潮汕风炉、孟臣罐、 若琛甄合称功夫茶四宝。
课堂讨论
1.阅读引导文后思考:茶叶最早的用途。 2.分析人类发现茶叶后的利用方式。 3.熟悉茶叶发展从兴盛到衰败的时期,人类利用
方式的转变。
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了解茶树最 早的发现和利用,掌握从鲜叶的咀嚼药用 到今天的饮用中每个阶段的进步变化,记 住对中国茶叶发展有贡献的人和书籍。
斗茶过程一般为:列具、炙茶、碾茶、罗茶、汤瓶 煮水至二沸、 盏、置茶、调膏、冲点击拂、观赏汤 花、闻香、尝味等。其中列具、炙茶、碾茶、罗茶 同唐代煮茶法,煮水则改用细小如茶壶的汤瓶, 盏 为用沸水把茶盏预热,调膏为冲入少许沸水调成膏 状,冲点击拂是一边冲沸水,一边用茶筅击出汤花。 所击出的汤花又称“饽沫”,要求“色白、行美、久而 不散”。斗茶技法要求一赏汤花,二闻茶香,三尝滋 味。
古代饮茶的演变
古代饮茶的演变
古代饮茶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饮茶起源: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最早的饮茶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周代。
最初的饮
茶方式是将茶叶直接咀嚼,后来逐渐发展为用水煮开后饮用。
2.唐代煎茶:唐代开始,饮茶的方式逐渐成熟,形成了“煎茶”的方法。
煎茶是将茶饼碾碎成末,用沸水煎煮,
再加入盐、葱、姜等调料。
这种饮茶方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
3.宋代点茶:宋代开始,点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点茶是将茶叶研磨成粉,然后用沸水冲泡,搅拌成糊状
后再饮用。
这种饮茶方式在当时是非常讲究的,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工具。
4.明代泡茶:明代开始,泡茶逐渐取代了点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泡茶是将茶叶用沸水冲泡,直接饮用
茶水,不需要像点茶那样搅拌成糊状。
泡茶的方法更加简便,适合于更多人饮用。
5.现代茶饮:现代的饮茶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泡茶方式外,还有各种花茶、果茶等混合茶饮。
同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新型的饮茶器具和方式,如电热杯、保温杯等。
总之,古代饮茶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茶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历代以来饮茶方式解析
中国历代以来饮茶方式解析茶自最初发现到现如今风靡全球,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过程。
对于茶究竟是药用先还是食用先,我们难以考证,但饮茶方式,最早始于西汉、盛于唐朝、极盛于宋朝、没落与元朝之后重盛于明清。
在这样阶段中,茶叶饮茶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但总体上来说,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饮茶方式方法。
1、煮茶法煮茶法在唐朝以前就兴起,主要是人们将新鲜茶叶采摘下来,加入水中一起煮沸,这样喝茶方式茶水中往往带有叶子被煮熟的味道,茶汤口感很难下咽,知道唐朝时期,才采用干茶来煮茶。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
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2、煎茶法煎茶的方法,在陆羽《茶经》中均有记载这么一种创新性的饮茶方式,煎茶法所选用茶叶,主要是饼茶干茶,煎茶时先烘烤研磨成末,在水将开未开之时,投入茶叶,加以煎煮。
煎茶法从五代十国到宋朝逐渐没落,这其间出现了点茶的方式,据说点茶功夫高的茶博士,是可在浓稠的茶汤上拉线画出不同图案和字样。
3、点茶法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
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
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
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4、泡茶法泡茶法就是现如今我们所常见到的功夫茶、定点式泡茶法,以茶壶、盖碗冲泡饮用。
饮茶方法的变迁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品种繁多。
在众多茶叶种类中有一种茶独树一帜,名重天下,即产自云南大叶种之乡的普洱茶。
普洱茶以自身特有品质、严格的发酵加工工艺、深厚文化底蕴,健康保健功能和收藏价值而深得大众喜爱。
中国饮茶法的流变
中国饮茶法的流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茶和饮用茶的国家。
茶作为一种特殊饮料,既具健身、解渴、疗疾之效,又富有欣赏、助兴与情趣,千百年来,茶文化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作为我们日常饮用的茶,经过了一个从药用到食用再到茗饮的漫长过程,再加上受农业技术的发展、茶叶加工技术的提升、茶具的演变、历代文化审美取向、地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从古至今,饮茶的方式饮茶方式主要经历了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次较大的流变。
一、煮茶法(一)煮茶法的起源煮茶法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汉至今,一直流行。
汉魏六朝以迄初唐,煮茶法是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
中唐以降,煮茶法作为支流仍然存在。
饮茶脱胎于茶的食用和药用,故煮茶法直接来源于茶的食用和药用方法。
饮茶有比较明确的文字记载是在西汉末期的巴蜀地区,故推测煮茶法的发明当属于巴蜀之人,时间不晚于西汉末。
(二)煮茶法所用的茶叶、茶具根据史料记载,煮茶法不限茶叶,无论是茶树鲜叶还是经过加工制作的各类茶叶,均可用来煮饮。
团饼类茶叶则先敲碎、捣成末后煮饮。
而茶具方面,在汉魏六朝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茶器与食器往往混用,往往是在鼎、釜、锅中煮茶,用食碗饮茶。
直到唐代以后才有了专门的茶器。
煮茶的茶具(三)、煮茶法的做法在中唐以前,茶叶加工粗放,做法也较简单,就是将茶与水混合,茶或先或后,水或冷或热,置炉上火煎,直至煮沸,或煮之百沸。
煮茶法简便易行,可酌情加盐、姜、椒、桂、酥等调饮,煮成羹饮,或煮成茗粥。
而且调饮是煮茶法的主要方式,但也可不加任何佐料清饮。
二、煎茶法(一)煎茶法的起源中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了泡茶法和煎茶法。
而煎茶法是唐代饮茶的主流形式,但其实煎茶法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的,尤其是直接从末茶的煮饮法改进而来。
并且陆羽在《茶经》中曾引用来了西晋杜育《荈赋》中“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两句说明茶煎成时的状态,可见《荈赋》描写的茶汤特征与唐时煎茶一致。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一、唐代及以前的饮茶方法在唐代及以前,人们饮茶的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直接煮饮。
具体来说,唐代以前无制茶法,人们是直接采生叶煮饮,茶汤类似现代的蔬茶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而到了唐代,虽然仍然有煮茶的方式,但开始流行陆羽式煎茶法。
煎茶前,团饼茶会经过灸、碾、罗等工序制成细微粒的茶末。
煎茶时,会根据水的煮沸程度来投放茶末,通常在水一沸时放盐,二沸时投茶末,三沸后酌茶。
此外,唐代煮茶时还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增加了茶汤的风味。
二、宋代的点茶法宋代点茶法比唐代的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炙茶、蹍茶、罗茶、候汤、咬盏、点茶等一系列规范的程序。
点茶时,先将团饼茶炙烤、碾碎、罗成细末,然后放入茶盏中。
接着,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并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
这种点茶法不仅注重茶汤的色、香、味、形,还强调茶具的精美和茶艺的表演性,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明清时期的泡茶法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制茶法和饮茶法的简化,泡茶法开始盛行,并沿用至今。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团改散”,禁止末茶、鼓励散茶,使得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
泡茶时,人们开始使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瀹饮法”。
在泡茶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注重茶叶的品质、泡茶的水质、水温以及泡茶的时间等因素,使得茶汤的口感更加鲜醇、清香。
同时,泡茶法的普及也促进了茶壶的发展,尤其是紫砂壶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四、现代饮茶方法现代饮茶方法更加多元化,既有传统的泡茶法,也有创新的茶饮方式。
清饮是直接将茶叶用沸水冲泡的方法;调饮则是在清饮的茶汤中加入其他物品,如酒、果汁、果肉、牛奶等,制成各种口味的茶饮;袋泡茶则是将茶叶装在纸袋中连袋一起冲泡饮用的小包装茶;罐装茶则是成品茶经过萃取、过滤、添加保护剂、灭菌、装罐制成的再加工茶。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还出现了各种便捷的茶饮设备和茶饮品牌,如自动售茶机、茶饮连锁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宋代斗茶:评比调茶技术和 、宋代斗茶: 茶质优劣,也称茗战。 茶质优劣,也称茗战。 一看汤色:纯白如乳为上。 一看汤色:纯白如乳为上。表明 茶质鲜嫩,制作精良。 茶质鲜嫩,制作精良。 二看汤花:色泽与汤色一致。 二看汤花:色泽与汤色一致。汤 花散退较早,出现水痕为负。 花散退较早,出现水痕为负。 最后品评茶汤, 最后品评茶汤,味、香、色俱佳 才能获胜。 才能获胜。 使用茶盏: 使用茶盏:福建建安的兔毫盏 黑釉瓷的一种) (黑釉瓷的一种)
(5)点茶:先将适量的茶粉放 )点茶: 入茶盏中点泡一些沸水, 入茶盏中点泡一些沸水,将茶 粉调成清状,然后再添加沸水, 粉调成清状,然后再添加沸水, 边添边用茶筅搅动, 边添边用茶筅搅动,直到茶汤 表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 表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点泡 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 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 茶汤表面泛起“汤花” 茶汤表面泛起“汤花”能较长 时间凝注杯盏内壁不动, 时间凝注杯盏内壁不动,这样 就算点泡出一杯好茶。 就算点泡出一杯好茶。
④烧水: 烧水: 第一沸时,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 第一沸时,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 第二沸时,舀出一瓢开水, 第二沸时,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子在水中 搅动形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 搅动形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 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 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 第三沸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 第三沸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 开水停沸,生成泡沫, 开水停沸,生成泡沫,此时把茶沫中黑色 的一层水膜去掉(浮在茶汤上面的是精华, 的一层水膜去掉(浮在茶汤上面的是精华, 陆羽称为沫饽) 陆羽称为沫饽)
4、宋代泡茶游戏——分茶,又 、宋代泡茶游戏 分茶, 分茶 称茶百戏。 称茶百戏。即用高超的点茶技 艺。使汤花在极短的时间内显 现出奇幻莫测的图形或字迹。 现出奇幻莫测的图形或字迹。 有的技艺更高超, 有的技艺更高超,只需单手提 壶,将沸水由上而下注入放好 茶末的茶盏中, 茶末的茶盏中,茶面立即呈现 奇丽的图形或文字。 奇丽的图形或文字。
2、宋代点茶法:比唐代煎茶 、宋代点茶法: 法更为讲究。 法更为讲究。 (1)炙茶:用炭火烤干饼茶 )炙茶: 的水汽 2)碾罗: (2)碾罗:将茶饼碾碎成粉 再用筛过。 末,再用筛过。 (3)候汤:掌握用水的沸滚 )候汤: 程度。 程度。 (4)熁盏:用沸水冲洗杯盏, )熁盏:用沸水冲洗杯盏, 预热饮具。 预热饮具。
⑤酌茶:即向茶盏分茶,使各碗沫饽 酌茶:即向茶盏分茶, 均匀。 均匀。 品茶:趁热饮茶,将鲜白的茶沫、 ⑥品茶:趁热饮茶,将鲜白的茶沫、 咸香的茶汤和嫩柔的茶末一起喝下去。 咸香的茶汤和嫩柔的茶末一起喝下去。
(2)庵茶法: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 )庵茶法: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 烤干、舂捣, 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的 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 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 橘皮、 (3)煮茶法:把葱、姜、枣、橘皮、 )煮茶法:把葱、 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充分煮沸。 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充分煮沸。 总结: 总结:唐代饮茶开启 了品饮艺术的先 使饮茶成为了精神生活的享受。 河,使饮茶成为了精神生活的享受。
三、明清泡茶 一、明代饮茶概况 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 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发生了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 加工方法的简化, 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 走向简单化。宋元时期: 走向简单化。宋元时期:“全民皆 的斗茶之风已经衰退, 斗”的斗茶之风已经衰退,穷工极 巧的饼茶被散茶所代替,盛行了几 巧的饼茶被散茶所代替, 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 个世纪的唐烹宋点 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 直接冲泡的”瀹饮法” 直接冲泡的”瀹饮法”。
2、调饮。即在茶汤中添加其他 、调饮。 物品,一般现调现饮。 物品,一般现调现饮。 3、袋泡茶。现在世界上的袋泡 、袋泡茶。 茶有红茶、绿茶、花茶、 茶有红茶、绿茶、花茶、乌龙 茶和药用保健茶等。 茶和药用保健茶等。 4、罐装茶。通常分为两大类, 、罐装茶。通常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纯茶饮料, 一类是纯茶饮料,一类是添加 香料或果汁的混配茶饮料。 香料或果汁的混配茶饮料。 5、冷饮。 、冷饮。
2、唐代饮茶风盛的原因: 、唐代饮茶风盛的原因: (1)国家经济繁荣,茶叶种植面积增加, )国家经济繁荣,茶叶种植面积增加, 品质提高,制茶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加强。 品质提高,制茶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加强。 (2)国家统一,交通发达,南茶北运,使 )国家统一,交通发达,南茶北运, 饮茶风俗得以不断传播。 饮茶风俗得以不断传播。 (3)中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开放,使唐 )中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开放, 朝的茶文化独具开创性。 朝的茶文化独具开创性。 (4)陆羽写成了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 )陆羽写成了中国、 书——《茶经》,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 《茶经》 的发展。 的发展。
四、当代饮茶
1、清饮 、 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的主要饮 茶方式。选用茶条,用开水冲泡, 茶方式。选用茶条,用开水冲泡, 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和茶炉、 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和茶炉、茶 茶中不加奶、糖等料, 具,茶中不加奶、糖等料,在清饮 品尝中欣赏茶的色香味形。, 。,慢斟 品尝中欣赏茶的色香味形。,慢斟 细啜时领略幽雅闲逸、洒脱自然的 细啜时领略幽雅闲逸、 情趣。 情趣。
3、唐人饮茶的方法 、 (1)煎茶法 ) 选茶:唐代茶有粗茶、散茶、 ① 选茶: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 饼茶四种。煎茶法用的是饼茶 饼茶。 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用的是饼茶。 工序:经过炙、 罗三道工序, ②工序: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 做成待烹的茶末, 做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盒子里备 用。 选水:选用山水或江河水、 ③选水:选用山水或江河水、井水 放到有方形耳的大口锅中。 放到有方形耳的大口锅中。
二、宋代点茶
1、宋在宋代更为盛行, 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 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福建建安 北苑出产的模压龙凤茶名冠天下 出产的模压龙凤茶名冠天下。 北苑出产的模压龙凤茶名冠天下。 (2)宋徽宗赵佶御笔亲书了一部 ) 大观茶论》 流传后世。 《大观茶论》,流传后世。 (3)宋代点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 ) 普及。后传至日本经千利休改造 普及。 成为了日本茶道。 成为了日本茶道。
第二节 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
前言: 前言:我国饮茶的方法先后经过烹 点茶、 茶、点茶、泡茶和当代饮茶法等几 个阶段。 个阶段。 一、唐代烹茶 1、中唐之后,饮茶风俗日盛,成为 、中唐之后,饮茶风俗日盛, 国饮。很多文人雅士以茶会友, 国饮。很多文人雅士以茶会友,辟 茶室,植名茶,吟茶诗,做茶画, 茶室,植名茶,吟茶诗,做茶画, 著茶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著茶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瀹饮法(沸水冲泡散茶法) 瀹饮法(沸水冲泡散茶法) 1、备器:紫砂壶、白瓷、青花瓷 、备器:紫砂壶、白瓷、 2、备茶:散茶 、备茶: 3、涤具:用上品泉水洗涤茶具。 、涤具:用上品泉水洗涤茶具。 4、洗茶:用热水洗涤茶叶。 、洗茶:用热水洗涤茶叶。 5、候汤:水需纯熟。 、候汤:水需纯熟。 6、投茶:有下投、中投和上投之 、投茶:有下投、 分。 7、品茶:追求真香、真色、真味 、品茶:追求真香、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