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1、背诵篇章:17.2、7.8、1.15、3.8、17.19、7.1章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习、趋、愤、与、素、诸3、明确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上知.( ) 闵.子骞.( )( ) 冉.伯牛( ) 仲.弓( ) 陈亢.(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 ) 贫而无谄.( )切磋.( ) 兼.人( ) 素以为绚.兮( ) 怛.然( ) 僭.越(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释作。
2、女与回也孰愈通,释作。
3、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通,释作。
4、其斯之谓与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2、问一.得三.3、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4、告诸往.而知来.者5、绘事后.素6、求也退,故进之7、由也兼人,故退.之8、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诸2、其3、望告诸.往而知来者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赐也何敢望.回闻斯行诸.其.斯之谓与既望.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日夜望.将军至归而谋诸.妇 5、与并汾乔木,望.秋先陨4、而女与.回也孰愈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鲤趋而.过庭吾与.女鲤退而.学其斯之谓与.贫而.无谄富而好礼6、者闻斯二者.告诸往而知来者.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7、之其斯之.谓与抑为之.不厌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五、解释下列成语1、诲人不倦:2、有教无类: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举一反三:5、闻一知十:6、切磋琢磨:7、述而不作:8、各得其所: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2、陈亢问于伯鱼曰:,译:3、其斯之谓与:,译:4、素以为绚兮:,译:5、何谓也?,译:6、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7、绘事后素/礼后乎?,译:8、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译:9、天何言哉,译:10、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11、窃比于我老彭,译:七、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古今1、言语:宰我,子贡2、文学:子游、子夏3、素以为绚兮4、尝独立,鲤趋而过庭5、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习.相远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有教无类.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抑.为之不厌6、子亦有异闻乎7、无以立... 8、闻斯.二者 9、贫而无谄.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1、素以为绚..兮1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3、敢.问14、女与回也孰愈..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6、始.可与言《诗》已矣 1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8、起.予者.商也 19、求也退. 20、由也兼人..21、四时行焉.. 22、述而不作./见之,虽少,必作.23、窃比于.我老彭24、各得其所.九、自测练习: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有教无类.(种类)文,行.(品行),忠,信B.抑.(或许)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C.不愤.不启(气愤)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 D.述而不作.(创作),信而好古窃.(私下里)比于我老彭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举一隅.(方位)不以三隅反女与回也孰愈.(胜过) B.吾与.(跟)女,弗如也巧笑倩.(面颊美好)兮C.美目盼.兮(盼望) 素以为绚.(色彩繁盛)兮 D.绘事后素.(白色的底子)起.(检举)予者商也。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 语文 新课标
二、疑难探究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 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 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提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 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 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 施教,认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 小知也”,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乡人进步, 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3.一词多义 移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守节情不移 愚公移山( 改变) (转移) (移动)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82022/1/182022/1/182022/1/18
3.试评价孔子的教育内容。 提示: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当然,这仅
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意历代 典籍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 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 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君主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 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 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特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 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 方面。和我们当代所提供的德才兼备是一致的。
论语孟子选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 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 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 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 提高了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 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用文献来拓展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树立教师的典范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时 作 业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3.词类活用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1)君子有三乐,而王 天下不与存焉(名词作动词,称王, . 征服) (2)挟故 而问(形容词作名词,故交) .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3)博 我以文(使动用法,使……丰富) . (4)欲罢 不能(使动用法,使……停下来) . 4.古今异义 君子之所以 教者五 .. 用来……的方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苏教版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学课件(用)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育,颜子等十位 大弟子各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列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 重要。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国 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 7.8 5.9 3.8及11.22章节 2、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 和原则。
1、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激发式教学
2、启发式教学 4、讨论式教学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章节 德行:道德修养好的 言语:辞令,善于辞令的 政事:善于政事的 文学:熟悉诗书礼乐等文化典籍 的
【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 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
课前准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骞(qiān) 亢(gāng) 不悱不发(fěi) 隅 (yú) 绚(xuàn) 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 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分别从哪几个方面阐述 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 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 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明确: 17.2章 性——天性 习——习惯、习性、习染 17.3章 唯——只有 上知——“知”通“智”,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 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2)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2)女与回也孰愈.
愈:________________
(3)赐也何敢望.回
望:________________
(4)弗如也;吾与.女.,弗如
与:________________ 女: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还复。这里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 (2)较好,胜
过 (3)比较,跟……相比 (4)赞同 同“汝”,你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 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突破词句]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 (2)只不过在这上面做起来不厌烦,教别人不懈怠,只可说是 如此罢了。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古代的姓氏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最初,“姓”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分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
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
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进展,同姓的族群毁灭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
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凹凸与财产的多寡。
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
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
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出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行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里说明白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白两者后来的演化和作用。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分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民所建,所以孔子本应姓“子”。
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
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
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é),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日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诞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
《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由于“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沟通,给小孩取名是沟通的需要。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7-8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 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 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 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角落。 (4)复:再次教育。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 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 也。” 「注释」 [评析]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 (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 籍等。 (2)行:指德行, 也指社会实践方面 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 忠,对人尽心竭力 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 信。诚实的意思。
【读解】皇疏:“李充 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 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 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 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 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 德,忠以立其节,信以 全其终也。”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 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 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 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 看。兮,语助词。盼:眼睛黑白分明。 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 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 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 【读解】 •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 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 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 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
《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共77页文档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பைடு நூலகம்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77
《论语选读》-11诲人不 倦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课课练
11诲人不倦【教师版】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G.形作使动H.形作意动I.动词作名词J.动词作使动
三、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D【A行:社会实践;B抑:不过,只是;C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A【B与:赞同;C盼:黑白分明;D起:启发】
3.C【也:均为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A兼词,之于/兼词,之乎;B连词,和/动词,赞同;D连词,如果/动词,及,比得上】
4.C【①就,然后②却;③却;④又,并且】
5.B【①量词,种,件;②助词,…的人;③副词,就;④代词,这】
6.B 【①连词,表修饰,着;②连词,表承接,就;③句首语气助词,表猜测,大概;④代词,他,他的】
7.B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8.B【A“习相远也”应改为“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甚远”;C应译为: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D“美目盼兮”应译为: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
】六、名句背诵检测
⑴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⑵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
⑶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⑷,则不复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⑸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⑹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⑺,,素以为绚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⑻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新高考新国学2011-01-03 1759《〈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2.诵读感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5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对象(第3章)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教师素养(第6、10、13、14、15章)重点研读教学方法与原则、教师素养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有教无类”的认识。
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引人入胜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骞.( qiān) 隅.( yú ) 谄.( chǎn) 磋.( cuō) 倩.( qiàn) 悱.( fěi)訚訚..( yín)(二)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三)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通“智”,读zhi,智者。
)2.吾自卫反.鲁(“反”通“返”,读fǎn ,返回。
)3. 女.与回也孰愈(“女”通“汝”,读rǔ,你。
)(四)一词多义.相远也(习染).之(学习).(风气,风尚).其声(熟悉).于苟且非一日(习惯,习性).地形,知民心(通晓)⑦学而时习.之(反复练习,复习).(种类).弥而见意远(事物).不能自行(条例).(事理).弥勒(像)⑥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大多,大抵)①吾与.汝,弗如也(赞同)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④君不与.胜者而不胜者,何故也(帮助,援助)⑤蹇叔之子与.师(参与)⑥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介词,替)⑦孰与.君少长(连词,和)⑧求之与.?抑与之与(语气词).回(对视,引申为跟……比).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农历每月十五为望).秋先陨(临近).矢十中八九(发射).其志士之辈(抒发).,休祲降与天(发作).(启发).郡县苦秦吏者(众,各).往知来者(代词,代子贡).妇(介词,于,向).己(兼词,之于)⑤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兼词,之乎).子也(代词,孔子),其.斯之谓与(助词,表推测、估计语气).闻斯行之(句中语气助词)①子亦有异闻乎.(语气词,一般疑问,吗)②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同介词“于”)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气词,表示反问,吗)④汩乎.混流,顺阿而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五)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得到厘正)2.形容词作名词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智者,愚人)3.动词的使动用法求也退,故进.之(使…前进)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后退)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使……离开,保持距离)(六)古今异义1.文学..:子游、子夏古义:精通文献今义:文字艺术2.言语..:宰我,子贡古义:善于辞令今义:说的话3.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古义:独身一人站着今义:不依赖他人4.告诸往而知来者..古义:未来的事今义:来的人5.素以为..绚兮古义:用…画今义:认为6.富而好礼..者也古义:喜欢礼今义:好的礼物7.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古义:指弟子们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形式的判断句,译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时建议】三时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问题2】本所选录的1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2.诵读感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所选的“语录”共有1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对象(第3章)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8、9、11章)教师素养(第6、10、13、14、1章)重点研读:教学方法与原则、教师素养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有教无类”的认识。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
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王先谦《庄子集解》)。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
话题链接——太和元气教化万民1.教材赏悟“诲人不倦”,是孔子一生坚持的施教态度,也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施教的准则。
他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说:“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
我只是永不自满地学习,不知疲倦地教诲子弟而已。
”虽然孔子有着与学生们平等研究的学习气氛,作为老师,孔子又是严格的,一丝不苟的。
尤其是关系着仁德、礼乐等大问题的时候,孔子绝不迁就。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有诸多的创新,也为后世以至当代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孔子还提出了诸多的学习方法,至今还在被我们运用。
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鼓励学以致用和重复记忆;如“多问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提倡学习上的一种怀疑精神;如“欲速则不达”,倡导学习上的循序渐进等。
2.名句赏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不会触类旁通,研究哪一门学问都难有成就。
——傅雷◆读书时要深思多问。
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王梓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罗曼·罗兰◆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3.典例赏析孟母三迁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高二语文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十一课诲人不倦Word含解析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
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
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上了。
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
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
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1.字音字形(1)不悱.不发()(2)贫而无谄.()(3)如切如磋.() (4)闵.子骞()(5)举一隅.() (6)巧笑倩.兮()2.重要词语(1)有教无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尝独立..,鲤趋.而过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女与回也孰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吾与.女,弗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素.以为绚.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自卫反.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用法(1)赐也何.敢望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何.言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告诸.往而知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闻斯行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类活用(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特殊句式(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文言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原文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子曰:“绘 事后素。”(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 “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 美质,然后可加文饰。)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 为先。起,犹发也。起予,言能起发我之志意。谢氏曰:“子 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
►孔学并无秘传,而孔子也不偏私。《礼记》“君子抱孙不抱 子”“父子不同席”“父不教子”,意在成人独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愤,房粉反。悱,芳匪反。复,扶又反。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 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因幷记此,欲学者勉于用力, 以为受教之地也。程子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 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 又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 则沛然矣。”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程 子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 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 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 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 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 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 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或曰:“此与上章当合为一, 子曰二字,盖衍文耳。”
►教学内容,德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幷目(品评)其所长,分为四 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程子曰:“四科乃从夫子 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 知十哲世俗论也。”
文学,诗书礼易乐春秋,礼仪制度的学问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里有意向性与现实性之分,着重行为实践,培育性情,强调 自觉坚持,因此亦难亦易。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亢以私意窥圣人, 疑必阴厚其子)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 而学诗。(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他日,又独 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 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 故能立。)闻斯二者。”(当独立之时,所闻不过如此,其 无异闻可知。)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无异 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 钱穆:远谓无私厚,非疏义。古者易子而教,亦非疏其子也。
►教与学的方法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愈,胜也。)对曰:“赐 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一,数 之始。十,数之终。二者,一之对也。颜子明睿所照,即始而 见终;子贡推测而知,因此而识彼。“无所不悦,告往知来”, 是其验矣。)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与,许 也。胡氏曰:“子贡方人,夫子既语以不暇,又问其与回孰愈, 以观其自知之如何。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闻一 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子贡平日以己方回, 见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 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
►天性,唯,教育的作用与局限
子曰:“有教无类。”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 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 则善,本无类也。
►教育对象,等级观,打破官学的垄断与偏见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程子曰:“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忠发于心而信周于外,程子谓发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 文行忠信,此夫子教人先后浅深之序也。
《论语选读》——
诲人不倦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 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于是始相远耳。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 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 之有哉?”
►气质之性、环境、习染、差异
►另解,我和你都不如他,谦逊,勉励,学道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 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谄,卑屈也。骄,矜肆也。常 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 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凡曰可者,仅可而 有所未尽之辞也。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 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贡货殖,盖先贫后富,而尝用力于 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勉 其所未至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 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 之。)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往者,其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此章问答,其浅深 高下,固不待辨说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 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 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李泽厚:此非以贫为乐,乃虽 贫仍乐也。
►才能的类型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 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此亦夫子之谦辞也。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 人道之备也。为之,谓为仁圣之道。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 然不厌不倦,非己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晁氏曰: “当时有称夫子圣且仁者,以故夫子辞之。苟辞之而已焉,则 无以进天下之材,率天下之善,将使圣与仁为虚器,而人终莫 能至矣。故夫子虽不居仁圣,而必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处 也。”可谓云尔已矣者,无他之辞也。公西华仰而叹之,其亦 深知夫子之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