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循环社会和生态城市建设上的实践

合集下载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公众参与
日本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生态保护意识。
03
日本环境保护趋势
低碳经济
减少碳排放
日本致力于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能源发展,降低对化石燃料的 依赖。
低碳交通
推广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减少交通排放对环 境的影响。
低碳建筑
鼓励节能建筑设计和改造,提高建筑能效,降低建筑碳排放。
当前环保政策体系
日本目前的环保政策体系包括 法律法规、行政指导、经济手 段等多个方面。
法律法规是日本环保政策的基 础,包括环境影响评估、排污 标准、废弃物处理等。
行政指导是日本环保政策的特 色,政府通过制定环保计划、 指南等,指导企业和公众参与 环保。
经济手段是促进环保的重要手 段,如征收环境税、提供绿色 金融等。
04
日本环境保护经验与挑战
成功经验分享
01
环保意识的普及
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深入的社会 认知,这得益于长期的环保教育和宣 传。从小学开始,日本就注重培养孩 子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自然环境 的重要性。
02
严格的环保法规
日本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规,如 《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和《资源有效 利用法》,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 减少环境污染。
公众参与
日本公众在环境保护中有着较高的参与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这对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参与 度的提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加强对环境状况的监测和信息公 开,提高环境数据的透明度,增 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参 与度。
03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重视 环境保护,并逐渐形成了全面 的环保政策体系。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1明确而具体、现实的目标如丹麦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环境目标是:试验区内水的消费量减少10%、电消费量减少10%、回收家庭垃圾减少城区垃圾生产、通过建立60个堆肥容器回收10%的有机垃圾制作堆肥、回收40%的建筑材料。

这样的目标清晰明确,利于公众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也便于利用职能部门主动组织规划建设,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2具体的项目譬如,被誉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样板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它的实践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项目之上,如建设慢行车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并尽力阻止快车道的建设、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城市建设会议,等等。

这些项目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微不足道的行动使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扎实有效地进行。

3广泛的群众参与如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创立了“社区驱动”的一切程序。

“社区驱动”是开发由社区控制,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社区自助性开发方式。

社区开发的管理机构—管理组,是通过邀请个人和重要组织的代表加入而组建的。

又如德国生态城市Erlangen城在建设中,努力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有意与一些行动小组,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小组合作,并使他们在一些具体项目中作为合作伙伴,同时又使他们保持自由,并可以抨击当局的某些决策。

4突出的重点领域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问题指向性,它往往不试图在城市中全面铺开地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而是面向问题、抓住重点、逐步推进,针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交通拥挤、地面硬化、垃圾污染等问题,集中力量促使一两个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教育公众、树立形象、凝聚人心,逐渐扩展到对其它问题的解决。

比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建设重点在于城市交通和垃圾资源化,日本有些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于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而欧洲的一些城市则重点考虑生态社区,美国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初期,主要是建造一些生态核心场地项目,即这些场地的建筑物均由节能、节水技术建造,后来逐步扩大到水的循环使用、雨水的保持、太阳能供热、城市工业使用再生能源等。

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案例

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案例

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案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也逐渐受到重视,而生态城市建设尤为突出。

生态城市建设是指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改善城市容积率,建立完善的社会福祉体系为手段的一种城市建设模式。

以下是几个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案例:
首先,中国的深圳市是一个经典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它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公共服务、绿色社区建设以及绿色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政策,形成了覆盖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三大领域的综合性政策体系,努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次,日本的大阪市也是一个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案例,它推行“绿色大阪”战略,推广和实施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公共服务、绿色社区建设等多项措施,致力于改善城市环境,缓解温室效应,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美国的华盛顿特区也是一个经典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它实施“绿色华盛顿”战略,实施多项政策,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能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

最后,澳大利亚的悉尼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案例,它实施“绿色悉尼”战略,实施绿色公共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绿色交通、绿色能源以及绿色文化等多项政策,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以上几个案例说明,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它旨在通过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容积率,建立完善的社会福祉体系等方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尊重自然,建设美好宜居的城市环境。

论日本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论日本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论日本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 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日本很快实现了国家工业现代化。

于此同时也给日本带来难以处理的社会问题---“公害”。

自然环境被破坏、生态平衡被破坏, 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当代国民的身心健康, 而且还影响到下一代, 增加那一代人的经济负担, 威胁到他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

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 能源的危机这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然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日本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追求生产第一, 没有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公害问题日趋严重。

1953年, 工厂废液中的有机水银导致熊本县水俣湾发生了水俣病。

60年代前期, 继新泻县阿贺野川流域发生第二水俣病, 三重县四日市和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由于硫化物和镉的排放引起了哮喘病和疼痛病, 成为60年后期日本轰动一时的“四大公害案”。

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环境污染已非常严重, 1972年日本全国共发生了87 764件公害纠纷。

这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本政府在1967年--1973年7年间制定了16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

明确了企业的公害责任。

日本政府又根据这些法律法规, 对大气和水质保护制定了“环境标准”, 对企业排水、排气实施了“浓度限制”。

在大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 根据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止法》, 1974 和1981年又分别实施了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总量限制。

地方政府也根据国家的公害对策和环境标准, 制定了地方环境标准, 这些标准比国家的更加严格, 这些也成了企业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 国民收入迅速提高, 1995年曾经一度超过了美国。

日本国民生活也出现了多样化、高档化的趋势。

生活奢侈和浪费这又导致了能源需求增加, 生活垃圾增大。

环境负荷就随之增加。

这也给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

出现了东京地价暴涨, 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 出现了泡沫经济。

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建设计方法实践态与生筑的阮旭东池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摘要摘要::所谓可持续发展设计,就是在尊重自然、维系生态的伦理指导下,将设计行为纳入“人—机—环境”大系统,既重视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又充分体现自然界的生态价值;既重视当代人的生存环境,又保护后代人的繁衍空间,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本文分析了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重点阐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与实践。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方法实践0前言当今世界,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

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课题。

所谓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数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

生态建筑是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1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是1869年由德国学者海格尔提出的一门关于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共生”与“再生”和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引下,生态学迅速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各种边缘学科。

生态建筑是生态学概念在建筑规划领域的体现,它运用生态学中“共生”与“再生”的原则,在营造建筑和自然相结合并具有良好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方面进行着有益探索。

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预计2030年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将达到60%以上,以生态文明来实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解析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在总结国外主要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最后讨论了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一、生态城市的理论内涵(一)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

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生态城市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笔者将生态城市定义为根据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建成的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现代化绿色城市。

可见,对生态城市的理解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为自然地理层。

是城市人类活动的自发层次,是城市生态位的趋适、开拓、竞争和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

第二层是社会功能层。

重在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改善子系统间的冲突关系,增强城市这个有机体的共生能力。

第三层为文化意识层。

旨在增强人的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

(二)生态城市相对于传统型城市所具有的特点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都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和谐共生;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

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生态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

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上)

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上)

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上)苏州科技学院城市与环境学系侯爱敏袁中金发布时间:2006-08-211 引言生态城市思想提出后,有关的示范建设也在世界上广泛展开,目前国外已有不少城市取得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和效果。

1992年美国在加州伯克莱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其理念和做法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新加坡经过几十年努力,已建设成为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型城市。

澳大利亚的哈里法克斯生态城项目是该国第一例生态城市规划,不仅涉及社区和建筑的物质循环规划,还涉及社会与经济结构,它走出传统商业开发的老路,提出了“社区驱动”的生态开发模式;怀阿拉市则充分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技术,包括城市设计原则、建筑技术、设计要素与材料、传统的能源保证与能源替代、可持续的水资源使用和污水的再使用等,解决了该市的能源与资源问题。

巴西的库里蒂巴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而享誉全球,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革新与垃圾循环回收入项目、能源保护项目曾荣获国际大奖。

日本的九州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构想。

德国Erlangen市率先执行“21世纪议程”有关决议,采取多种节地、节能、节水措施,修复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生态规划,成为德国“生态城市”先锋市。

西班牙马德里与德国柏林合作,重点研究、实践城市空间和建筑物表面用绿色植被覆盖、雨水就地渗入地下、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材料、使用可循环材料等,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状况。

此外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桑托斯市、意大利的罗马、美国的华盛顿、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俄罗斯的莫斯科、澳大利亚悉尼、坎培拉等城市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或开展这方面研究。

建设成果突出、影响较大的工作有美国加州伯克莱生态城市计划(1992)、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市、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和Halifax生态城市建设计划(1994)、新西兰的Waitakere市、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东京生态城市建设计划(1993)等。

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报告

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报告

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报告关于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5篇)辛苦的社会实践已经告一段落了,大家这段时间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如认真地做个总结,写一份实践报告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实践报告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报告1现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愈来愈凸显其重要性。

不仅是大城市等供工业发达的地方存在环境问题,而今,农村的环境污染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为此,我在暑假做了关于环境实践的报告。

经济的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例如,家里的水不再清澈,泛黑的池水长满水草,随处漂着肮脏的杂物,水里还会出现好多死鱼的现象.查其原因,因为我们村里有了几个小型工厂,化工厂的排污是主要原因.近些年来,农村频频出现这种情况.除此之外,现在农村开始现代化,居民集中居住,工业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因此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大量的生活污水和乡镇工业废水排入我们周边的水域,从而造成大面积的水域受到污染。

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的污水,而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伤害,农药、化肥、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使大量水域造成严重的化学性污染,并且这些难以处理的。

再加上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从而农村固体垃圾污染加重。

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露天堆放。

并且这地固体垃圾大部分是那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物质。

还有,最重要的是白色污染问题。

白色污染”的危害:(一)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

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做法和启示

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做法和启示

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做法和启示文/沈超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与大力推崇。

尽管各个城市发展条件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也不一致,但发展观却是相同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要使人类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发展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还要顾及人类的长久生存。

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当代城市保持良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以及提供宜人居住条件开拓了一条新路。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并在实践方面做出了持续的努力。

目前,美国、巴西、丹麦、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

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于1975年创建了“城市生态学研究会”,随后他领导该组织在美国西海岸的滨海城市伯克利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将伯克利建成了一座典型的亦城亦乡的生态城市,其理念和做法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理查德•雷吉斯特的影响下,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工业园,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理查德•雷吉斯特领导建设的伯克利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

位于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

该市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受到全世界的赞誉,尤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都给予了库里蒂巴极高的评价。

该市的废物回收和循环使用措施以及能源节约措施也分别得到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节约能源机构的嘉奖。

1990年,它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

库里蒂巴的城市开发规划有着独特的做法:沿着5条交通轴进行高密度线状开发,改造内城;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小汽车为本,确定优先发展的内容;增加公园面积,改进公共交通。

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

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

循环经济发展历史国际发展(1)理论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早期代表。

还在环境运动兴起初期,波尔丁就敏锐地认识到必须进入经济过程思考环境问题产生根源。

然而,在国际社会开始有组织环境整治运动20世纪70 年代,循环经济思想更多还是先行者一种超前性理念,人们并没有积极地沿看这条线索发展下去。

当时,世界各国关心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末端治理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方式处理废弃物,思想上和政策上都有所升华,但对于污染物产生是否合理,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治污染产生这个根本性问题,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洞见和政策上措施。

总说来,20世纪70至80年代环境保护主要关注是经济活动造成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人们研究视野之外。

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以后,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真正主流浒多零敲碎打做法才开始被整合,进而发展成为一套系统性循环经济战略。

20世纪90年代思想飞跃来自于人们对末端治理局限认识不断提高:(a) 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b) 末端治理随看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收益;(c)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环保市场产生虚假和恶性经济效益;(d)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已有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技术革新;(e )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生产方式;(f)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隔阂;(g) 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依赖。

循环经济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决定了循环经济首先是在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得到应用,而后在工业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与经验

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与经验

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与经验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公正和人类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来说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相对较少。

本文将以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与经验为主题,探讨不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改善民生和扶贫政策的实施等。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中积极探索、追求富强民主文化和社会和谐、注重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等。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经济转型压力、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源环境压力、社会治理和权力监督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正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

二、古巴的社会主义实践古巴是拉丁美洲最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其他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巴的社会主义实践主要包括土地改革、改善卫生教育、推进社会公正和推动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成就。

古巴的社会主义实践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经济制裁和外部压力,古巴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限制,对外合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古巴正在积极推进经济改革和多样化发展,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以提高古巴的自主发展能力。

三、朝鲜的社会主义实践朝鲜是世界上比较封闭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实践主要集中在政治体制、经济改革和国家安全等方面。

朝鲜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军事建设和国家安全、注重国家自力更生和帮助农村地区等。

朝鲜的社会主义实践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外部压力和经济制裁,朝鲜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此外,朝鲜在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

生态建筑资料

生态建筑资料

生态建筑资料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摘要:文中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并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

特别是1992 年178 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

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

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

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国内与国外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

国内与国外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

国外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系名称:建筑与艺术学院专业名称:城市规划122 学生姓名:国文卓指导教师:孙晓璐【摘要】: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过多的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变得相当严重,并且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首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的介绍,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所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和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差距。

【关键词】:生态环境国内外生态理念【正文】:1.城市生态环境1.1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该会议标志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开始。

1984年前苏联生态学家 Yanitsky第一次提出“生态城市”慨念。

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MAB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标志着保护生态环境思想的成熟。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通过《里约宣言》和《21世纪进程》,第一次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1.2 国内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现状20世纪以后,城市研究及开发规划中大量吸收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开创了人类生态学领域,研究内容集中于城市问题和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城市生态的研究开始围绕城市的能量、物质及废弃物循环而展开,涉及城市及腹地的关系、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等问题。

这些研究考虑了人类生态、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和社会心理变量,以上各领域的研究曾被视为城市研究的经典领域。

2.中国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2.1 中国城市中的生态理念园林设计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喜欢把模拟自然的园林放到城市中,使之成为中国人安顿心灵的理想住处。

日本低碳城市的政策与实践以东京碳排放限额和交易 计划

日本低碳城市的政策与实践以东京碳排放限额和交易 计划

日本低碳城市的政策与实践——以东京碳排放限额和交易计划为例∗仇勇懿 孙江宁(同济大学,上海200092)摘要:东京碳排放限额和交易计划是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近10年的努力,东京ETS 在2010年进入全面执行阶段,这意味着全球第一个针对市内大型工商业机构的强制性碳排放限额与交易计划将正式发挥效用。

而东京碳排放限额和交易计划的初步成功,也为全球低碳城市的制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关键词:低碳城市;碳排放交易;东京POLICY AND PRACTICE OF JAPANESE LOW-CARBON CITY – CASE STUDY OF TOKYO CARBON EMISSIONS CAP AND TRADE SCHEME QIU Yongyi Sun Jiangning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 200092) Abstract: The emissions cap and trade Scheme of Tokyo is a milesto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low-carbon city. Through the efforts of the past 10 years, Tokyo ETS entered the implementation phase in 2010,which means that the world's first mandatory carbon emissions cap and trade scheme for large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building will be officially effective. The success of Tokyo ETS will be a good example for global low carbon cities. Keywords: Low-carbon City ;Emissions Trading ;Tokyo 1东京低碳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1.1集聚的东京带来的环境压力东京市位于日本本州岛东部,2008年约有1300万人口,整个东京大都市区总人口高达3500万,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区。

绿色发展实践案例

绿色发展实践案例

绿色发展实践案例一、引言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了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

各个国家都在探索和实践绿色发展的道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健康保护。

本文将通过多个绿色发展实践案例,探讨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方式。

二、绿色发展案例一:可再生能源发电1.背景传统的化石能源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了全球各国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实践案例:风力发电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风力发电的发展,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案例一:丹麦的风力发电丹麦是风力发电领域的先驱国家之一。

丹麦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并且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入,迅速发展起了风力发电产业。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丹麦国内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已经超过总能源消耗的50%,且风力发电已经成为丹麦的主要能源来源之一。

案例二:中国的风力发电中国是目前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导向、技术创新和投资引导,积极推动风力发电的建设和利用。

据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千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40%以上。

3.优势与挑战优势:•清洁、无污染•资源丰富•可再生挑战:•资金投入较大•受地理环境限制三、绿色发展案例二:可持续城市建设1.背景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各国共同的目标。

2.实践案例: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以生态为导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交通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手段,生态城市旨在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案例一:芬兰赫尔辛基城市规划芬兰的赫尔辛基市以其独特的城市规划和创新的绿色技术而闻名。

循环经济模式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循环经济模式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住区, 而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8 到筹建污水 处理厂 以及铺设相应的管网项 目, 4 9 应尽量参考国际惯
年 联合 国在其 ” 人与生物 圈”( A) MB 报告 中提 出了生态城市规 例将厂、网分 开 污水处理厂 的投资 、 建设和运营全部进入市场 划的五大原 则 其实也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的五大条件 : 第一 ,生态保护战略 。就是把整个 生态城市 建立 成为田园城市 、 而污水源自 网投资则仍主要 由政府承担 。
维普资讯

循环经济模式在生态城市建设 中的应用
杨 丰政 南京 信息工程 大学滨江学 院
[ 摘 要】资源是稀缺 的,循环利 用资源对 经济增 长具有重要 意义。随着经济发展 ,循环 经济模 式也得 到 了较大的发展 , 并在生态城市建设 中发挥 了重要 的作 用。本文主要 分析 了生态城市建立的 条件和 步骤 ,并在此提 出了建 设循环经 济生态城市
业 型 生 态 城 市 、人 文 型 生 态 城 市 。
些通过资源综合 利用而 生产 出来 的产 品 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 .
国内外研 究认 为 . 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 利用、 环境和谐 、 发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 ,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 展持续 的社会—— 自然——经济以及人与 自然 和谐统一的人类居 力和处理 深度 .鼓励节约用水 ,为此城市污水处理过程 中如涉及
高资源利用效率 ,把传统的 、依赖资源净消耗线 性增 加的发展 , 通 基础设施 、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 。第三 .居民的生
转 变 为依 靠 生 态 型 资 源 循 环 来 发 展 的经 济 。
活标准。作 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 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 的环境污染 、良好 的城市绿化 、完善 的资源利用体 系、舒适清洁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Foreign Eco-cit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马交国 杨永春摘要:本文从国外若干个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出发,总结出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几条成功经验;指出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国外的实践经验不能一味照抄照搬,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城市发展现状循序渐进地进行。

最后作者结合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对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五点启示。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foreign eco-citie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ir experien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co-city is theinevitable trend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developmentand the best choice for th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But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 foreign eco-cities is not surely fit for China.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in Chinese eco-cities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concludes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eco-cities development in China.关键词: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中国生态城市Keywords: Foreign Eco-cities;Construction Experience;Chinese Eco-cities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201016)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2BJL033)成果1 引言生态城市在国外有着广泛的影响,目前全球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例如美国的克里夫兰[1]和伯克利市[2]、德国的埃尔兰根(Erlangen )[3]和弗赖堡[4]、印度的班加罗尔[5]、巴西的库里蒂巴[6-7]、澳大利亚的怀阿拉 [8-9]和阿德莱德[10]、新西兰的Waitakere [11]、丹麦的哥本哈根[12-13]、日本的大阪和千叶新城[14]等,可以说这些案例代表了当今世界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_一_日本北九州生态城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_一_日本北九州生态城

文字 来 源
国际 生态城镇 发展 : 对中l 因生 态 城 镇 规 划 和 发 展 的 一 些 启 小 . 中 国 低 碳 生 态 城 l 发 展 报 告 2 0 1 0 . 特 此 鸣 谢 J f
北九州生态城市 的转型战略提到 , J 匕 九州将从过去的重 工业城市转型成 为环境产业城市 由于 日本是 个资源和土地都 十分稀缺的国家, 无法满足 北 九州生态城 资源消耗型的纤济发展模式 , 也不可能长期提供上地 用于垃圾的填 埋, 因此 减少废弃物 , 实施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生态城市 的重要任务 镇的宗 旨就是通过对废弃物的再利用 , 将 一 个产业或企业的废弃物变成另外 一 个产业或企业的原材料 , 实现零废弃物 展 的 目标 , 即 :
的新 产 业 ;
为此 , 北九州确定 了生态城镇 发
. 促 进 环 保 / 循 环 产 业 的 发 展 和 创新 , 使 循 环 经 济 和 产 业 成为 北 九 州 市
. 通过企业, 商收, 地方政府和消费者以及本地居民之l hl的大力协作, 建
立 一 个物 质 循 环 利 用 的 社 会 ;
在实施生态城镇项 目中. 通过 若干 利益枚关者的合作和各自发挥不 同的
. 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城镇的废弃物分类方法 , 举办展览 , 会议, 向市 民们 进行介绍 , 并且为研究机构提 供研 究的机 会
北 九州市 生态城 产业园区 建设包括 : 综 合环境 产业园区 (19 公 顷) ; H i i i 循环 园 区 (5 .5 公 顷 ); 实践 型 研 究区 b k
北九州的发展和繁荣做 出了很 大的贡献 , 但是也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
北 九 州 市 生 态 城 镇 项 目的 具 体 政 策 是 实 施 3 R 措 施 , 即 英 文 的 减 排

循环经济的国外实践对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的启示

循环经济的国外实践对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的启示

循环经济的国外实践对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的沈忱(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白=;/口力、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既是一种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应追求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发展之路,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一致性。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或“资源安全”问题,早已受到国内外科学家和政治家们的广泛重视,纷纷从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不同角度,探索缓解资源危机的各种途径,提出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资源集约型经济等不同理念。

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新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尤其要确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必须开拓新的资源观,着眼于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寻求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因此,深入分析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先行者”的做法,对于我国更好的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从国外循环经济实践经验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政策。

1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理论内涵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即按照“资源~产品一废物”的流程进行生产的线性经济,依靠的是高强度开采和消耗资源,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高度破坏。

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简称3R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合理和持久地利用所有物质,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量生产 最合理生产 ・合理利用资源与降低环境负荷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追求利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性生产方式 ・可持续性的资源利用
!+$
・生产不受资源的限制 ・追求最大利润 ・不考虑节约资源的过度生产
! 生产量超过了需求量 " 产品的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短 # 过度开采廉价的天然资源
・忽视消费后的产品废弃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大量消费
’+)






!" 卷
!#$#% 《特定家用电器的再商品化促进法》
《特定家用电器的再商品化促进法》 制定于 !&&" 年, ’((( 年正式实行。此法要求厂家对 (空调机、 电视、 电冰箱、 洗衣机) 在废弃后必须进行回收和再循 其生产的 ) 类特定家用电器 环利用, 处理费用由用户和厂家共同负担。日本从 ’((( 年开始, 凡是用户在购买上述家电 时, 都需要预先支付家电废弃时的再循环处理费, 厂家则在家电废弃时, 必须回收并进行再 循环利用。福冈县北九州市的西日本家电再循环利用加工厂对空调机、 电视机、 电冰箱和洗 衣机的再循环利用率分别为 *+, 、 %%, 、 +*, 和 +%, 。而松下和东芝等家电厂在产品的设计 和开发阶段就考虑到再循环利用的问题, 其最终目标为再循环利用率达到 &(, 以上。

日本在循环社会建设上的实践
(现经济产业省) 提出了 “生态城市” 的规划, 以 “零排放” 为目标, 在 !&&* 年日本通产省 日本已有 !) 个地区建立了循环型生 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循环城市建设, 到 ’((! 年 % 月止, 态工业区, 以 !&&* 年 * 月建立的北九州市生态园区的规模最大, 园区总面积为 )-.’, 由综 合环保产业园区和再循环利用产业园区、环保技术实验区、北九州学术科研城三大部分构 成, 是集环保研究、 技术开发、 实验和产业化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区。 综合环保产业园区和 再循环利用产业园区主要引进成熟的环保技术和企业, 进行大规模再循环利用生产, 目前已 、 废旧家电再循环利用加工 (+(( ((( 台 1 年) 、 有废旧泡沫塑料再循环利用加工 (!#"/!()0 1 年) 办公用传真机和复印机等再循环利用加工 (+ )((0 1 年) 、 废旧汽车再循环利用加工 (’) ((( 台 1 年) , 萤光灯再循环利用加工 (!"#$0 1 天、 每天运转 !’ 2) 、 医疗器具再循环利用加工 (’+0 1 每天运转 ’) 2) 等多家加工厂; 环保技术实验区主要引进环保和再循环利用的新技术, 在 3、 政府的经济支持下建立实验工厂, 尽快地将环保新技术转化为成熟技术, 再移植到综合环保 产业园区和再循环利用产业园区进行产业化生产;北九州学术科研城聚集了日本北九州市 立大学、 日本九州产业大学、 日本九州工业大学、 日本福冈大学等九州地区的主要大学, 还吸 、 英国 4789:;<=3 大学等著名大学和 引了日本早稻田大学、 德国国立信息处理研究所 (456) 研究所, 这些大学和研究所主要从事环保人才教育、 环保技术和材料的开发、 信息以及生物 工程等的研究。此外, 学术科研城内还设有产学共同研究所, 吸引一些企业共同进行环保新 技术的研究开发。 开发出来的新技术先移植到环保技术实验区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实验, 最后 再到综合环保产业园区和再循环利用产业园区进行产业化生产>’?。 日本通过全国范围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逐步积累整体社会达到 “零排放” 的技术和经 验, 为最终实现循环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文章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日本在循环社会和生 态 城 市 建 设 方 面 的 实 践 , 并试图探讨中国今后 在生态城市建设上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循环社会; 生态城市; 实践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002101M (/001 ) 0/20/L/20L 中图分类号:N/-
自二战以来, 日本在经历了四日市公害 (大气污染) 和水俣病 (工业水银污染) 等世界闻 名的环境污染事件之后, 开始深刻认识到环境的破坏不仅危害人体健康, 而且也严重影响经 《公害对策基本法》 , 如今日本已是世界上少有的环保 济的发展, 为此, 日本在 -45M 年颁布了 发达国家之一, 其环保理念和环保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追求方便性产品的消费,造成废物的过剩化
・普及一次性使用产品 ・重视个人所有的价值观 ・缺乏对消费会造成环境破坏的意识 大量废弃 ・废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高环境负荷 ・缺乏对废物排放会造成环境破坏的认识
定家用电器的再商品化促进法》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大大推动了循环社会的发展。
"#$#" 《循环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循环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奠定了日本循环社会建设的基础, 它提出了 !%%% 年颁布的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应按照 ! 废物减量化; " 废物再利用; # 废物再循环利 用; 用上述方法仍无法处理的废物, 应在确保不破 $ 焚烧处理并优先回收热量的顺序处理,
第 -. 卷
第/期






/001 年 1 月
!"#$%&’ "( %&)#$&’ $*+"#$,*+
!"#$%& ’"$( )*+$,(--.
日本在循环社会和生态城市建设上的实践
李海峰 -,李江华 /
日本 东京 -542.LLL ; 3-E 日本早稻田大学 理工学院, /E 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学院,北京 -00.M/7
收稿日期: /00/20.2/- ;修订日期: /00/2-02/- 。 男, 北京人, 工学博士,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 能源消费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等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 李 海 峰 3-4546 7 ,
*89:;< : =:;>?@ABCD;9:E:FG=EH:I?J:E:GEDK 万方数据
致谢: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先生的悉心指导并提出宝贵意见,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坏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填埋。 基本法还明确了国家、 地方政府、 公共团体、 企业及个体的责任和 义务, 提出了排放者责任 (排放者的废物处理义务) 和扩大生产者责任 (产品生产者的废物处 理义务) 等具体概念。 "#$#! 《废物处理及清洁法》 并于 !%%% 年遵循 《循环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的 《废物处理及清洁法》 制定于 "&’% 年, 基本理念进行了修订,对推进废物减量化、强化废物处理规范和促进政府机构对 废物处理设施建设等作了具体规定。 "#$#$ 《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 它对产品的回收和再循环利用、 《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 是 "&&" 年制定的, !%%" 年修订, 减少资源投入和延长产品寿命、再使用回收后的零部件以及抑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副产物的 产生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此法修订后, 又增加了对’ 种产业、 使原有的$ 种产 (!种产品的规定, 业、 并规定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必须贯彻$*方针。 $%种产品扩大到"%种产业、 )&种产品, "#$#( 《建筑废材再资源化法》 《建筑废材再资源化法》 要求建筑工地对特定建筑废材, 如混凝土、 沥青和 !%%%年制定的 木材等必须进行分类和再循环利用,并规定都道府县等地方政府予以监督、指导和提供咨 询。 "#$#+ 《容器包装品的分类回收及再商品化促进法》 《容器包装品的分类回收及再商品化促进法》 制定于 "&&+ 年, 它规定占废弃物排放总量 塑料容器、 纸类包装容器和饮料容器等必须进行 )%, 且能在技术上再循环利用的玻璃容器、 万方数据 分类回收和再商品化处理。
-
日本在循环社会和生态城市建设上的目标和有关法规
日本的 OPQ 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 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同时, 日本又是一个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 的石油和绝大多数的工业生产原料均来自于进口, 44R 而其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又出口到世界各地。 因此, 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 大量废弃的生产消费 方式不仅影响着日本的环境, 也破坏了其它国家的资源和环境。 !"! 自然循环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然循环早在人类之前就已存在。 原始社会阶段, 人类从自然界中采取食物和生存的必 需品, 排放的废物也在自然界中分解和净化, 不存在环境破坏的问题。 工业革命后, 进入了工 业化时代, 人类能够以煤炭和石油为燃料制造电力等能源, 生活方式转向城市化, 利用能源 这个法宝, 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不断追求, 人类不仅为自己建造了安全的住宅, 而且发明了汽 车和家电等消费品,创造了城市生活文明。但这种城市生活文明是建立在能源消费的基础 上, 而能源消费又会带来各种环境污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物质 循环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 当人类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超过自然界的净化能力时, 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 !"# 日本在循环社会和生态城市建设上的目标 日本将 /- 世纪作为循环社会建设的元年,在 /000 年通过了《循环社会形成推进基本 法》 , 提出在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应减少废物排放, 促进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 在废物的处 理上实行 “1$” (F?JSG? 减量化、 的基本方针, 以减少资源的消 F?SI? 再利用、 F?GTG<? 再循环) 耗, 实现环境的低负荷, 其目标是使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生产消费方式转变为 最合理生产、 最合理消费和最少废弃的生产消费方式 (表 -) 。 %!& !"$ 制定循环社会的法律和法规 除了 《循环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外, 日本还先后颁布了 《废物处理及清洁法》 、 《 资源有 效利用促进法》 、 《 建筑废材再资源化法》 、 《 容器包装品的分类回收及再商品化促进法》 、 《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