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DSB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DSB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DSB系统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DSB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其仿真模型构建方法;2. 使学生掌握DSB系统的主要参数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如MATLAB)进行DSB系统仿真的能力;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DSB系统性能,优化系统参数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原理及仿真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引导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通信原理为基础,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通信原理基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可能对仿真软件的使用和实际应用场景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分解,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DSB系统基本原理:介绍DSB系统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关联章节:第二章“双边带调制”2. DSB系统仿真模型构建:学习DSB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

教材关联章节:第三章“通信系统仿真方法”3. DSB系统参数分析:分析DSB系统的主要参数,如调制指数、传输带宽、功率分配等,探讨这些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教材关联章节:第四章“双边带调制系统参数分析”4. DSB系统仿真实验: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DSB系统仿真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教材关联章节:第五章“通信系统仿真实验”5. DSB系统性能优化:根据实验结果,调整系统参数,优化DSB系统性能。

Matlab与通信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Matlab与通信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Matlab与通信仿真课程设计报告Matlab与通信仿真课程设计报告班级:12通信(1)班姓名:诸葛媛学号:Xb12680129实验⼀S-函数&锁相环建模仿真⼀、实验⽬的1.了解S函数和锁相环的⼯作原理2.掌握⽤S函数建模过程,锁相环载波提取仿真⼆、实验内容1、⽤S函数编写Similink基本模块(1)信源模块实现⼀个正弦波信号源,要求其幅度、频率和初始相位参数可以由外部设置,并将这个信号源进⾏封装。

(2)信宿和信号显⽰模块实现⼀个⽰波器⽊块,要求能够设定⽰波器显⽰的扫描周期,并⽤这个⽰波器观察(1)的信源模块(3)信号传输模块实现调幅功能,输⼊⽤(1)信源模块,输出⽤(2)信宿模块;基带信号频率1KHz,幅度1V;载波频率10KHz,幅度5V实现⼀个压控正弦振荡器,输⼊电压u(t)的范围为[v1,v2]V,输出正弦波的中⼼频率为f0Hz,正弦波的瞬时频率f随控制电压线性变化,控制灵敏度为kHz/V。

输⼊⽤(1)信源模块,输出⽤(2)信宿模块2、锁相环载波提取的仿真(1)利⽤压控振荡器模块产⽣⼀个受10Hz正弦波控制的,中⼼频率为100Hz,频偏范围为50Hz到150Hz的振荡信号,并⽤⽰波器模块和频谱仪模块观察输出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2)构建⼀个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制解调系统。

载波频率为10KHz,被调信号为1KHz正弦波,试⽤平⽅环恢复载波并进⾏解调。

(3)构建⼀个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制解调系统。

载波频率为10KHz,被调信号为1KHz正弦波,试⽤科斯塔斯环恢复载波并进⾏解调。

(4)设参考频率源的频率为100Hz,要求设计并仿真⼀个频率合成器,其输出频率为300Hz。

并说明模型设计上与实例3.26的主要区别三、实验结果分析1、⽤S函数编写Similink基本模块(3)为了使S函数中输⼊信号包含多个,需要将其输⼊变量u初始为制定维数或⾃适应维数,⽽在S函数模块外部采⽤Simulink基本库中的复⽤器(Mux)将3⾏的信号矩阵。

《MATLAB编程与系统仿真》课程设计报告书

《MATLAB编程与系统仿真》课程设计报告书

《MATLAB编程与系统仿真》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方式及考核时间综合性仿真及报告书(60%)+实验成绩(30%)+平时成绩(10%),其中实验成绩包括实验和报告。

《MATLAB编程与系统仿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对MATLAB的掌握和应用程度、程序调试能力等。

鉴于此情况,本课程考核以“综合性仿真及报告书+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形式进行,综合性仿真考核学生对MATLAB编程语言的掌握程度和运用MATLAB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报告书的撰写锻炼学生科技文档写作能力。

考核内容及要求见附件1。

考核时间:程序电子档及纸质报告书提交截止时间为第12周星期三12:00。

2、评分标准:报告各项目认真填写,仿真结果正确,具有清晰的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

(90-100)报告各项目认真填写,仿真结果基本正确,具有较为清晰的设计思路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分析。

(80-89)报告各项目认真填写,设计思路正确,能得到仿真结果。

(70-79)报告进行为较为认真的填写,有设计思路。

(60-69)报告有未完成项或各项填写不属实或他人代做或抄袭。

(<60)注:所提交的材料包括报告书和完成的程序源代码,若报告书或程序源代码出现雷同,以0分计。

(报告格式见附件2)课程主讲教师:教研室: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附件1考核内容及要求1、每个学生以自己的学号建立子文件夹,所有程序、数据均放入该子文件夹中;2、共三个题目分别为题目A,题目B,题目C, i=1:11学号后两位为 (i-1)*3+1 的同学完成题目A学号后两位为 (i-1)*3+2 的同学完成题目B学号后两位为 (i-1)*3+3 的同学完成题目C3、编写一个脚本主程序命名为:Amain.m(题目B用Bmain.m,以此类推)调用其它的函数完成全部要求功能;其余函数或数据文件的命名以A字母开始后接自己学号的后10位再加上一个一位的序号,如学号为631206040101的同学,除主程序之外另有两个文件(函数或数据文件),则分别命名为A12060401011和A12060401012;题目A随机生成n个(0,1)之间的数,学号为单数的同学将大于等于0.5的变为1,小于0.5的变为0得到一个n位的01序列(n取你学号的后三位所组成的整数)并对对生成的序列加奇校验码;学号为偶数的同学将大于0.4小于0.6的数的变为1,其余的变为0得到一个n位的01序列(n 取你学号的后三位所组成的整数) 并对生成的序列加偶校验码;假设1个符号的持续时间Tb=0.001s,载波1频率为5KHz,载波2频率为10KHz,试对生成的随机01序列进行2FSK 调制,并在同一图形界面上画出调制信号,已调波形(前10个二进制位)及调制之后功率谱图;设计两个带通滤波器将上述生成的2FSK信号分解成两个2ASK信号,并分别画出信号波形(前10个二进制位)。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1. 理解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学会运用数学和计算机工具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3. 掌握分析、评估和优化系统模型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系统进行建模;2. 独立完成仿真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3. 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合理的建模与仿真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2. 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系统建模与仿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掌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系统现象;2. 学会使用数学和计算机工具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完成课程项目;3. 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估和优化,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5. 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系统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介绍系统、建模、仿真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分类和特点。

2. 建模方法与仿真技术:讲解常见的建模方法(如数学建模、物理建模等)及仿真技术(如连续仿真、离散事件仿真等),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3. 建模与仿真工具:介绍常用的建模与仿真软件,如MATLAB、AnyLogic 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

4. 实践项目: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系统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周:建模方法与仿真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仿真虚拟课程设计

仿真虚拟课程设计

仿真虚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仿真虚拟技术的概念,掌握其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基本的仿真虚拟软件操作,运用该技术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3. 学生能结合教材内容,运用仿真虚拟技术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仿真虚拟技术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 学生能通过仿真虚拟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共同完成仿真虚拟实验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仿真虚拟技术产生兴趣,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氛围。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通过仿真虚拟技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仿真虚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设计以下教学内容:1. 仿真虚拟技术概念及发展:介绍仿真虚拟技术的定义、原理、发展历程及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

2. 仿真虚拟软件操作:学习并掌握一款适合学生的仿真虚拟软件,如VR实验、Chemist等,进行基本操作与实验设计。

3. 教材知识点的仿真虚拟实验: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案例,运用仿真虚拟技术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 物理学科:如力的合成、电路设计等;- 化学科目:如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有机物合成等;- 生物学科:如细胞结构探究、生态系统模拟等。

4. 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进行仿真虚拟实验,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分享实验成果。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掌握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2. 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模型描述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模与仿真的操作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复杂的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3. 引导学生关注建模与仿真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系统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包括系统、模型、仿真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介绍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历程;2. 建模与仿真原理:讲解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如相似性原理、逼真度原理等;3. 数学模型构建:介绍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如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等;4. 建模与仿真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如连续系统仿真、离散事件仿真等;5. 计算机软件应用:介绍常用的建模与仿真软件,如MATLAB、AnyLogic 等,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6.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践: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7.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simulink仿真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simulink仿真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Simulink仿真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背景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它涵盖了通信系统的组成、信号传输原理、调制解调技术等内容。

为了加深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理解,本次课程设计采用Simulink仿真工具,设计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模型,以实现信号的调制、传输和接收。

二、设计目标1. 实现信号的调制和解调;2. 观察调制和解调前后的信号质量;3. 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三、设计原理1. 调制方式:采用调幅(AM)和调频(FM)两种方式进行调制;2. 解调方式:采用相干解调;3. 传输介质:模拟无线信道。

四、设计步骤1. 搭建调制和解调模块:包括正弦波生成器、低通滤波器、调幅器和解调器等模块;2. 搭建信道模块:包括模拟无线信道和噪声源等模块;3. 连接各模块,设置参数,实现信号的调制和解调过程;4. 观察和分析仿真结果,包括调制和解调前后的信号质量、误码率等指标。

五、设计结果与分析1. 调制和解调前后的信号质量对比:调制后的信号经过信道传输后,解调前后的信号质量有明显差异,表明调制和解调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2. 误码率分析:在信道中加入噪声后,观察误码率的变化,说明信道对通信系统的性能影响;3. 系统性能指标分析:通过对调制方式、信道特性和解调方式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六、总结与展望本次课程设计通过Simulink仿真工具,实现了通信原理中的调制和解调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同时,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了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本次设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信道模型的复杂性和噪声源的精确度等。

未来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模型,提高仿真精度,为实际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此外,还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调制解调方式,如相位调制(PM)和偏振调制(PM)等,以扩展通信系统的应用范围。

am系统的仿真课程设计

am系统的仿真课程设计

am系统的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中AM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数学模型;2. 能够运用仿真软件对AM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理解系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3. 掌握AM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性能评价指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仿真工具解决实际AM系统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控制系统中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自动控制学科的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素养;3. 引导学生关注AM系统在我国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增强国家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以自动控制原理为基础,结合仿真软件进行教学。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AM系统基本原理- 系统建模:介绍AM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系统分析:讲解AM系统的稳定性、频率响应、相位响应等性能指标。

2. 仿真软件操作- 介绍仿真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 演示如何使用仿真软件对AM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

3. AM系统建模与仿真- 根据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运用仿真软件进行AM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分析系统参数变化对AM系统性能的影响。

4. 稳定性与性能分析- 讲解AM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 分析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如稳态误差、过渡过程等。

5.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AM系统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第二周:仿真软件操作与简单建模;- 第三周:AM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践;- 第四周:稳定性与性能分析。

教材章节:本教学内容参考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中关于AM系统的章节内容,结合仿真软件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AM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基于Matlab的车牌识别课程设计报告

基于Matlab的车牌识别课程设计报告

导入原始 图像
图像预处理 增强效果图
进行边缘 提取
车牌具体 位置定位
对车牌进 行处理
输出 结果
对分割的字 符进行识别
字符特征 提取
对字符进 行归一化
对字符进行 分割
图1 牌照识别系统原理图
该系统是计算机 图像处理与字符识别技术在 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它 主 要 由 牌 照 图 像 的 采 集 和 预 处 理 、牌 照 区 域 的 定 位 和 提 取 、牌 照 字 符 的 分 割 和 识 别 等几个部分组成,如图1 所示。其基本工作过程如下:
对比以上几幅图片,图 12 的边缘已经模糊掉了。图 11 中包含的噪声太多, 图 13 未经滤波直接提取出的边缘图像最清晰,所包含的有用信息最多。
(二)、牌照的定位和分割
牌照的定位和分 割是牌照识别系统的关键技 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在经图象预 处 理 后 的 原 始 灰 度 图 象 中 确 定 牌 照 的 具 体 位 置 ,并 将 包 含 牌 照 字 符 的 一 块 子 图 象 从 整个图象中分割出来,供字符识别子系 统识别之用,分割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 个 牌 照 字 符 识 别 系 统 的 识 别 率 。根 据 其 灰 度 值 与 周 边 区 域 有 明 显 的 不 同 ,在 其 边 缘 形成了灰度突变的边界,这样就便于通过边缘检测来对图象进行分割。
牌 区 域 , 确 定 车 牌 底 色 蓝 色 RGB对 应 的 各 自 灰 度 范 围 , 然 后 行 方 向 统 计 在 此 颜 色 范
围 内 的 像 素 点 数 量 ,设 定 合 理 的 阈 值 ,确 定 车 牌 在 行 方 向 的 合 理 区 域 。然 后 ,在 分
割出的行区域内,统计列方向蓝色像素点的数量,最终确定完整的车牌区域。

flexsim课程设计报告

flexsim课程设计报告

flexsim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够利用flexsim进行简单的系统仿真和分析。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flexsim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特点,理解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flexsim软件,进行模型的建立、仿真和分析,能够运用flexsim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系统仿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运用flexsim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1周: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软件的安装和卸载,模型的建立、运行和分析。

第2周: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系统的描述、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分析。

第3周:flexsim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包括生产线的仿真、调度策略的分析和优化。

第4周:flexsim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包括交通流量的仿真、交通控制策略的分析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操作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

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flexsim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验使学生熟练使用flexsim进行系统仿真和分析。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选用《flexsim教程》作为主教材,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PPT和案例视频,实验设备包括计算机和flexsim软件。

教学资源能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flexsim软件。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和项目报告。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提问,作业评估学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项目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估方式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flexsim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flexsim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flexsim系统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FlexSim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工业工程中的应用。

2. 掌握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模型构建、参数设置、仿真运行和结果分析。

3. 学会运用FlexSim系统仿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FlexSim软件构建简单的仿真模型,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优化。

2. 能够通过FlexSim系统仿真,分析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3. 能够独立完成FlexSim系统仿真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业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FlexSim系统仿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工业工程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设计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FlexSim系统仿真基本概念与原理- 仿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FlexSim软件的简介与特点- 仿真模型的基本组成与构建方法2. FlexSim软件基本操作- 软件界面与工具栏介绍- 建模元素的添加、编辑与删除- 参数设置与模型调试3. FlexSim系统仿真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4. 应用案例分析与讨论- 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FlexSim系统仿真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改进措施与效果评估5. FlexSim系统仿真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报告结构要求- 数据分析与图表制作- 结论与建议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与教材章节相对应。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报告姓 名:李东钦学 号:104814060班 级:10工业A1指导教师:王小刚2013年 11 月 27 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目录一、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3)二、课程设计的硬件需求 (3)三、课题选择 (3)四、系统描述 (3)五、系统分析 (4)六、系统仿真数据分析 (5)1. 设置General Information (5)2. 设置Locations (5)3. 设置Entities (6)4. 设置Arrivals (6)5. 设置Variables (7)6. 设置Processing (7)第1步 (7)第2步 (7)第3步 (7)第4步: (8)第5步: (9)第6步: (9)第7步: (9)第8步 (9)第9步: (9)第10步 (10)七、仿真运行及结果分析 (11)1. 仿真运行设置 (11)2. 仿真结果分析 (12)八、修改模型以及优化方案 (13)制造系统仿真与建模一、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了解如何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生产系统的布置和调度管理,并熟悉和掌握生产系统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主要功能。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仿真技术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二、课程设计的硬件需求课程设计地点安排在14号楼305教室,每台计算机客户端部署ProModel4.2和ProModel 6.0学生版进行建模与仿真。

三、课题选择课程设计共设计了两个课题,分别是:课题1自动变速箱换档机构10万套轮番装配车间生产线仿真;课题2生产系统改善仿真;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课题,在两周时间内,学习使用ProModel仿真软件对实际生产系统进行分析建模,能够利用软件系统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或瓶颈问题,并通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改进措施,提高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仿真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将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XX学科概述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第二章:XX学科基本原理讲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第三章:XX学科实际应用介绍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原理和操作方法。

4.第四章:XX学科实验技能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保了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掌握XX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XX学科教材,确保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信息工程系Protelse课程设计报告

信息工程系Protelse课程设计报告

信息工程系Protelse课程设计报告致:信息工程系教师我是一名信息工程系的学生,最近在课程设计中使用了Protelse软件,将我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

现在我想向您呈现我的课程设计报告,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指导和支持。

一、课程设计背景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和集成电路的日益复杂,需要深入了解数字电路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这次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使用Protelse软件,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数字电路。

二、课程设计流程1.熟悉Protelse软件在课程设计之前,我们需要首先熟悉熟悉Protelse软件。

Protelse是一种流行的电路设计和模拟软件,它可以帮助用户建立和模拟电路板,从而使用户能够轻松设计和开发针对电子设备的电子系统。

2.选择设计方案并进行建模在熟悉了Protelse软件之后,我们需要选择设计方案并进行建模。

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计数器电路设计方案,并用Protelse软件对其进行建模。

我首先按照设计原理图输入所需的元件和器件,并进行布局和连线,随后进行仿真模拟,实现其合理使用模拟输出数据。

3.设计验证和优化在建立模型之后,我们需要进行电路设计验证和优化。

通过模拟仿真输出的电路波形图,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并针对性地进行计数器电路design文件优化,使计数器输出更加稳定、可靠和准确。

最终得到有效的电路布局方案和设计方案,将实现电路设计的最终目标。

三、设计成果我成功地建模、仿真和优化了一个简单的计数器电路,达到了学习目的。

该电路现已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仿真测试,已能够稳定的输出指定的数据。

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我获得了实际操作、测试、改进数字电路的经验和技能,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大有裨益。

四、学习感悟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习有所实际意义。

通过使用Protelse软件进行建模,使我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字电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同时也让我体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并把知识转化成了实际操作能力。

Simulink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Simulink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Simulink系统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Simulink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掌握Simulink的常用模块及其使用方法。

2. 学生能运用Simulink构建数学模型,实现对动态系统的仿真和分析。

3. 学生能掌握Simulink与MATLAB的交互操作,实现数据传递和模型优化。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Simulink进行系统仿真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系统的建模和仿真。

2. 学生能通过Simulink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验证其有效性。

3.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复杂系统的仿真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Simulink系统仿真产生兴趣,提高对工程学科的认识和热爱。

2. 学生在仿真实践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Simulink进行系统仿真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MATLAB基础,对Simulink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动手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系统仿真项目,并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Simulink基础操作与建模- 熟悉Simulink环境,掌握基本操作。

- 学习Simulink常用模块,如数学运算、信号处理、控制等模块。

- 结合教材章节,进行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Simulink建模的基本过程。

2. 系统仿真与分析- 学习Simulink仿真参数设置,掌握仿真算法和步长设置。

- 利用Simulink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系统性能。

-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仿真实验,掌握系统性能分析方法。

Flexsim仿真课设实验报告

Flexsim仿真课设实验报告

Flexsim仿真课设实验报告实验一多产品多阶段指导系统仿真与分析一、目的通过本次上机实验,熟悉和使用Flexsim的基本操作,并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实现相应的功能。

二、问题描述有一个制造车间4组机器组成,第1,2,3,4组机器分别有3,2,4,3台相同的机器。

这个车间需要加工四种原料,四种原料分别要求完成4、3、2、3道工序,而每道工序必须在指定的机器组上处理,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工艺顺序进行。

假定在保持车间逐日连续工作的条件下,对系统进行365天的仿真运行,计算每组机器队列中的平均产品数以及平均等待时间。

通过仿真运行,找出影响系统的瓶颈因素,并对模型加以改进。

系统数据四种原料到达车间的间隔时间分别服从均值为50,30,75,40分钟的正态分布。

四种原料的工艺路线如表所示。

第1种原料首先在第3组机器上加工,然后在第1组、再在第2组机器上加工,最后在第4组机器上完成最后工序。

第1种原料在机器组3、1、2、4加工,在机器组3、1、2、4加工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0、36、51、30;第2种原料在机器组4、1、3加工,在机器组4、1、3加工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6、48、45;第3种原料在机器组2、3加工,在机器组2、3加工的平均时间分别为72、60,第四种原料在机器组在1、4、2加工,在机器组1、4、2加工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0,55,42如下表所示。

表原料加工工艺路线与各工序加工时间参数原料类型机器组别相继工序平均服务时间 1 3,1,2,4 30,36,51,30 2 4,1,3 66,48,45 3 2, 3 72,60 4 1、4、2 60,55,42 如果一种原料达到车间时,发现该组机器全部忙着,该原料就在该组机器处的一个一个服从先进现出FIFO规则的队列。

前一天没有完成的任务,第二天继续加工,在某机器上完成一个工序的时间服从Erlang分布,其平均值取决于原料的类别以及机器的组别。

例如表中的第2类原料,它的第一道工序是在第4组机器上加工,加工时间服从66的Erlang分布。

基于 2ask 的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基于 2ask 的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基于 2ask 的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和背景数字传输系统是现代通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实现数字信号传输、高速数据交换、远程通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课程旨在通过利用2ask软件进行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培养学生对数字传输系统的深入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教学原则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旨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数字传输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方法。

同时,本课程也将借助2ask软件,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来深刻理解数字传输系统。

三、实验教学内容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如下:1.数字信号传输原理的理论讲解:介绍数字信号传输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字信号的表示方法、码元的基础知识、传输速率、传输媒介等。

2. 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通过借助2ask软件,对数字传输系统进行建模,理解数字传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与作用。

3.传输码调制技术的仿真:通过信道编码技术的仿真,掌握传输码调制技术的设计方法,并了解传输码调制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4.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的仿真:通过数字调制的仿真实验,掌握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和设计方法,理解各个数字调制技术之间的异同。

5.噪声对数字传输信号的影响分析的仿真:通过噪声对数字传输信号的影响分析的仿真实验,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数字传输系统运行的复杂性。

四、实验教学环境和设备本课程实验教学建议在计算机实验室中开展,计算机实验室应当配备2ask软件,并具备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相应的硬件设施,以保证数字传输系统的仿真效果。

五、实验教学步骤1)对数字传输系统进行建模:a.了解数字传输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b. 在2ask中选择数字传输系统模板,进行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c.对数字传输系统参数进行设置,并检查数字传输系统的基础参数是否符合实际要求。

2)传输码调制技术的仿真a. 选择2ask中的传输码调制模板,在模板加载后进行传输码调制实验的仿真;b.分析仿真结果,并对传输码编解码和编码策略进行设计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系统仿真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系 别: 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专业班级: 通信工程08××学生姓名: × ×指导教师: 吴 莉(课程设计时间:2011年1月4日——2011年1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原创目 录1 目的 (3)2 题目与要求 (3)2.1 低通抽样定理 (3)2.2抽样量化编码 (4)2.3自编程序实现动态卷积 (4)2.4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 数字滤波器 (5)3 设计内容 (5)3.1低通抽样定理 (5)3.2抽样量化编码 (11)3.3自编程序实现动态卷积..............................................................................19 3.4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 数字滤波器. (22)4 总结 (25)参考文献 (26)原创1 目的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合,通信系统和信号处理变得越来越复杂。

同时,各种新技术、新器件不断涌现,如廉价高速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 )、超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集成光学器件以及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和光纤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信号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信号检测和处理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而硬件系统的高度集成化和信号处理的软件化迫使工程设计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性能的分析和评估,并对系统设计问题进行研究。

强大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工具和系统仿真方法,作为将新技术理论成果转换为实际产品的高效且低成本途径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青睐。

MA TLAB 是当今最优秀的科技应用软件之一,它以强大的科学计算与可视化功能、简单易用、开放式可扩展环境,特别是所附带的30多种面向不同领域的工具箱支持,使它在许多科学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分析、算法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基本工具和首选平台。

Simulink 是MA TLAB 其中的一个工具包,其采用基于时间流的链路级仿真方法,将仿真系统建模与工程中通用的方框图设计方法统一起来,可以更加方便地对系统进行可视化建模,并且仿真结果可以近乎实时地通过可视化模块,如示波器模块、频谱仪模块以及数据输入输出模块等显示出来,使系统设计、仿真和模型检验工作大为简便。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理解和巩固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课上所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独立工作习惯和科学素质,为今后参加科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题目与要求2.1 低通抽样定理输入信号为频率为10Hz 的正弦波,观察对于同一输入信号在不同的抽样频率时,恢复信号的不同波形形态。

原创(1) 当抽样频率大于信号频率的两倍,(eg:30Hz )① 建立模型;② 对每个模块进行参数设置;③ 进行Simulink 仿真。

(2) 改变抽样频率为信号频率的两倍(eg:20Hz )(3) 改变抽样频率小于信号频率的两倍(eg:5Hz )(4)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抽样定理的结论。

2.2抽样量化编码(1) 用一个正弦信号通过一个抽样量化编码器后按照A 律13折线产生量化输出信号,从示波器(Scope )上可以观察到产生的量化误差。

正弦信号为幅度为1,频率为1Hz 的连续时间信号。

① 建立模型;② 对每个模块进行参数设置;③ 进行Simulink 仿真;④ 观察示波器的结果,得出结论。

(2) 设计一个13折线近似的PCM 编码器,使它能够对取值在[-1,1]内的归一化信号样值进行编码。

(eg :当输入为843 ,输出编码应为11101010)① 建立模型;② 对每个模块进行参数设置;③ 进行Simulink 仿真并调试;④ 观察仿真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3自编程序实现动态卷积(1)掌握离散卷积过程:序列倒置→移位→相乘→求和;(2)自编程序实现两个序列的动态卷积。

题目:动态演示序列f1=u(n)(0<n<11)和f2= e -0.1n (0<n<16)的卷积和的过程。

(3)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是否符合卷积定理。

原创2.4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滤波器题目:采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一个巴特沃斯数字低通滤波器,要求:wp=0.25 ,Rp=1 dB;ws=0.4 ,As=15 dB,滤波器采样频率Fs=100 Hz。

用MA TLAB进行仿真编程,得出仿真结果,并对结果波形进行分析,是否满足题目的滤波器设计要求。

3 设计内容3.1低通抽样定理(1)建立模型创原图1-1 低通抽样定理仿真模型(2)各模块参数设置图 1-2 正弦波模块设置(幅度1V ,频率10Hz )图 1-3 抽样脉冲模块设置(幅度1V 频率30Hz 占空比10%)原创图 1-4 乘法器模块设置(2输入)图 1-5 模拟滤波器模块设置(8阶低通巴特沃思滤波器,截至频率10Hz )图 1-6 增益模块设置(10倍)原创图 1-7 示波器模块设置(观察时间1s )图 1-8 仿真器设置(4-5阶尤格库塔求解器,最大步长0.005s ) (3)当抽样频率大于信号频率的两倍(eg:30Hz )各示波器输出波形如图1-9所示,从上到下依次为从Scope1(待抽样正弦波)、Scope2(抽样脉冲)、Scope3(采样输出)、Scope4(采样恢复信号)截取合并的波形;横轴表示时间,单位为秒;纵轴表示幅度,单位为福特,下同。

Scope 模块输出的波形经过图像处理改变颜色以便于展示,但没有改变波形形状及相对关系。

原创图 1-9 各示波器输出波形(抽样频率为30Hz 时)(4)改变抽样频率为信号频率的两倍(eg:20Hz )图 1-10 各示波器输出波形(抽样频率为20Hz 时)原创(3)改变抽样频率小于信号频率的两倍(eg:5Hz )图 1-11 各示波器输出波形(抽样频率为5Hz 时)(4)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抽样定理的结论。

仿真结果显示当抽样频率大于被抽样信号频率的2倍(如图1-9所示)或等于时被抽样信号频率的2倍(如图1-10所示)时,抽样输出通过模拟低通滤波器能够恢复出被抽样信号;当抽样频率小于被抽样信号频率的2倍(如图1-11所示),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输出波形的形状已失真,即不能恢复出原始信号。

抽样定理是指,对于一个频谱宽度限制于B Hz 的基带连续信号,可唯一被均匀时间间隔不大于1/2B s (即频率为2B Hz )的样值序列所确定。

采样定理表明,如果以不小于2B 次/s (即频率为2B Hz )的速率对基带模拟信号均匀采样,那么所得到的样值序列就包含了基带信号的全部信息。

计算机所处理的信号本质上不能是模拟信号。

为了在计算机中近似表示模拟信号,可以减小对模拟信号的仿真步长,也就是把高防真采样率下的信号近似地看作模拟信号。

对于本题,模拟信号频率为10Hz ,可将仿真最大步长设为0.005s ,如图1-8所示,即此系统仿真采样率为200次/s ,远大于模拟信号频率的2倍20Hz ,这样仿真得到的模拟信号曲线才比较平滑,接近真实情况。

采样输出信号通过一个模拟低通滤波器来恢复模拟信号,其截止频率设置为原创10Hz,为使之接近理想低通特性,可奖滤波器阶数设置高一些,如8阶,如图1-5所示。

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后,除了被滤除阻带上的高频分量外,幅度还会有衰减,因此还需通过一个增益放大器。

3.2抽样量化编码(1)A律13折线量化输出①建立模型图2-1 A律13折线量化输出仿真模型②各模块参数设置创原图2-2 正弦波模块设置(幅度1v频率1Hz)图2-3 样值量化编码模块设置创原图2-4 多路器模块设置(输入数2)图2-5 示波器模块设置(观察时间2s)图 2-6 仿真器设置(离散求解器,最大步长0.01s )③ 仿真结果分析示波器输出如图2-7所示,从上至下依次为Scope1(原始信号和量化输出)、Scope2(量化误差电压输出),横轴表示时间,单位为秒;纵轴表示幅度,单位为福特。

此时量化规则为取A 律13折线区间纵坐标最小值为量化电平,如当输入小于-1/2时量化输出为-1,当输入在-1/2到-1/4之间时量化输出为-7/8,以此类推,故Sampled Quantizer Encode 模块的参数设置(如图2-3所示)为:Quantization Partition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0 1/128 1/64 1/32 1/16 1/81/4 1/2 1]Quantization codebook : [-1 -7/8 -6/8 -5/8 -4/8 -3/8 -2/8 -1/8 0 1/8 2/8 3/8 4/8 5/8 6/8 7/81]图 2-7 示波器输出结果若量化规则更改为:取A 律13折线区间两相邻纵坐标中点值为量化电平,原创如当输入小于-1/2时量化输出为-15/16,当输入在-1/2到-1/4之间时量化输出为-13/16,以此类推,故Sampled Quantizer Encode模块的参数设置应改为:Quantization Partition:[-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0 1/128 1/64 1/32 1/16 1/8 1/4 1/2]Quantization codebook:[-15/16 -13/16 -11/16 -9/16 -7/16 -5/16 -3/16 -1/16 1/16 3/16 5/16 7/16 9/16 11/16 13/16 15/16]此时得到的输出结果如图2-8所示。

创原图2-8 示波器输出结果④观察示波器的结果,得出结论。

由于输入信号在不同的量化区间内被量化到相应的量化电平上,量化电平不等一定于输入信号,所以两条曲线不能重合(如图2-8第一幅图所示),由此产生量化误差(如图2-8第二幅图所示)。

(2)13折线PCM编码器①建立模型图 2-9 13折线PCM 编码器模型模型 ② 各模块参数设置图 2-10 常数发生器模块参数设置(常数843/2048)图 2-11 限幅器模块参数设置(限制在-1~+1v)原创图 2-12 继电器模块参数设置(大于0输出1否则输出0)图 2-13 取绝对值模块参数设置图 2-14 查表模块参数设置(13折线第一象限坐标点)原创图 2-15 增益模块参数设置(增益127倍)图 2-16 量化器模块参数设置(量化间隔1V)图 2-17 十进制转二进制模块参数设置(7位二进制输出)原创图 2-18 多路期模块参数设置(2路输入信号)图 2-19 显示模块参数设置图 2-20 仿真器参数设置(离散求解器,最大步长0.01s )③ 仿真结果分析由常数发生器模块产生一个对2048个量化台阶的归一化的电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