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孟子二章》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f3c11b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f.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语文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教学难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一书的背景和特点。
2. 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孟子两章。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文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2. 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深入分析孟子两章。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教师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三、课堂练习(20分钟)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结果,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文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文的和作者。
2. 板书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 板书孟子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年级语文下册十《孟子》二章教案设计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十《孟子》二章教案设计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bb268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2.png)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民为邦本的思想。2.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与孟子思想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教学手段主要包括: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解释题:要求学生解释关键词汇,如“仁政”、“民为邦本”等。答案:仁政: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福祉。民为邦本: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当以民为本。
3.论述题:要求学生论述孟子的仁政、民为邦本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答案:孟子的仁政、民为邦本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政治领域,领导者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经济领域,企业家也应该秉持仁政思想,关爱员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困境,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料,进行有效的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
提醒学生关注国内外知名学者关于儒家思想的讲座、研讨会等,以便及时了解儒家思想的最新研究动态。
内容逻辑关系
1.重点知识点:
《孟子》二章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孟子的仁政、民为邦本思想。其中,仁政是指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民为邦本则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
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培养思辨能力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学习《孟子》二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孟子仁政、民为邦本的思想,感受古代儒家思想的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的塑造。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下《《孟子》二章》PPT课件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下《《孟子》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79536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75.png)
中心论点的深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思考、讨论
?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 效果?
双重否定、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 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及修辞手法?有 什么效果?
(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 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
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 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 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 地利,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 •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不如,比不上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米粟非不多也: 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 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 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天下顺之: 叛顺。,归顺,服从。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965fb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f.png)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分析并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两章:选定两章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培养阅读技巧。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孟子生平图片、文言文文本等。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问题。
教学PPT: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播放孟子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3.2 学习孟子生平及思想背景讲解孟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学术成就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3.3 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生自读选定的两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章的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3.4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推测词义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等。
分析句子结构,讲解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记录学生的讨论重点和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
4.2 阅读理解评估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阅读笔记或小论文,评估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如孔子、荀子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10《孟子》二章》word教案 (6).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10《孟子》二章》word教案 (6).doc](https://img.taocdn.com/s3/m/c19fc8d0fab069dc5122011e.png)
《孟子》二章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用归纳法提出中心
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积极影响。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
;可是事实上,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取。
羹”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
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孟子二章》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孟子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c2f203edde80d4d8d05a4f94.png)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育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同学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同学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课时支配:五课时教学过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高校》、《中庸》,今日,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训练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见:“仁政”“民贵君轻”,主见和平,反对战斗。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训练、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高校》、《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1.结合解释,试译课文。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73940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5.png)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10《孟子》二章》word教案 (12).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10《孟子》二章》word教案 (12).doc](https://img.taocdn.com/s3/m/f63292a6f705cc1754270939.png)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关键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复习检测作者作品。
二、双向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2.质疑法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归类积累文言词句。
(1)反义词对比辨析。
(2)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分析。
(3)动词与其状语间的修饰关系。
(4)通假字。
(5)语气词。
你还归类积累了哪些不同的文言词句帮助理解课文?展示一下,大家共享。
(6)对偶句、对比句与排比句。
3.学生在充分理解文言实词与句式的基础上,动笔落实课文翻译,要求文从字顺,语意明确,语言连贯。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d603b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11.png)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10《孟子》二章》word教案 (8).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10《孟子》二章》word教案 (8).doc](https://img.taocdn.com/s3/m/b9ba85723169a4517623a33a.png)
《孟子》二章
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用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严密的论证过程。
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
家思想代表人物,被世
什么启示?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孟子认为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只有困于心,衡于虑,才能奋
你认为这种磨练可以增加人们哪些才能?
性情,增添人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内政必然混乱;如果没有来自于敌国外患的威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现实意义,对此你有何看法?)困难都摆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应该有忧患意识,它能催人奋进,使人自立自强。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8《孟子》二章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8《孟子》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de049504a32d7375a4178052.png)
《孟子》二章学习目标: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5、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6、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第一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更是千古名句,振聋发聩。
二、自主学习(文中许多语句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名言警句,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讲课前先行背诵。
)1.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认真翻译课文2. 默写课文第二段。
三.合作交流(1)理清课文层次,说说文章是如何曾曾推理展开论证的。
第一层(1—2):第二层(3):第三层(4):(2)归纳文章中心论点四、探究学习:(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比较阅读两篇课文,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3)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4)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第二课时鱼我所欲也一、自主学习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不好解释或难以把握的词句,然后在小组之间交流解决,如果有凝难词句,全班共同解决。
二、合作交流1、教师和学生共同翻译下列几句话。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仿照上四句话的翻译,小组合作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句与句的区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余下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十孟子二章(第3课时)教案设计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十孟子二章(第3课时)教案设计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15eeda7c1cfad6185fa72f.png)
《孟子》二章第三课时(学习《鱼我所欲也》)一、导入新课。
复习检测作者作品。
二、双向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1)读准字音。
不为(w€閕)苟得也为(w€鑙)宫室之美为(w€閕)之一箪(d n)食一豆羹(g ng)蹴(c€?不屑(xi€瑁?苟(g u)得使人之所恶(w€跤谒勒?(2)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2.质疑法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归类积累文言词句。
(1)反义词对比辨析:“欲”与“恶”;“舍生”与“取义”;“不为苟得”“可以辟患”与“何不为”“何不用”;“人皆有”与“贤者能勿丧”;“弗受”与“与之”;“得之则生”与“弗得则死”的意义解释对比,借以分析理解作者的生命价值观与“性善论”。
(2)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分析:“箪”“豆”“羹”与“万钟”之俸、“妻妾”之奉、“宫室”之美,理解作者所选取事例的用意。
(3)动词与其状语间的修饰关系,通过“呼尔而与”“蹴尔而与”“不屑”“不辨礼义”“何加”等体会作者倡导在生与义间应做出的抉择。
(4)通假字:“辟”通“避”,躲避;“乡”通“向”,从前;“与”通“欤”,语气词;“得”通“德”,恩惠、感激。
(5)语气词不容忽视:理解“也”“耳”“焉”“与”“乎”等于严密的论证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还归类积累了哪些不同的文言词句帮助理解课文?展示一下,大家共享。
(6)对偶句、对比句与排比句。
3.学生在充分理解文言实词与句式的基础上,动笔落实课文翻译,要求文从字顺,语意明确,语言连贯。
三、分析引论部分(文章第1自然段)。
1.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1自然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2.讨论并归纳: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下《《孟子》二章》 ()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下《《孟子》二章》 ()](https://img.taocdn.com/s3/m/f9aeeb1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a.png)
《孟子》二章课题《孟子》二章课型新授课总节时3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散文雄辩、善辩的风格。
2.学习两篇短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情感目标: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重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用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严密的论证过程。
难点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积极影响。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前演讲一、复习检测。
背诵文中的排比句和对比句、对偶句,品味本文说理的磅礴气势和文采。
二、双向(生生间、师生间)探究。
1.学生质疑、学生间探讨释疑重点、难点问题,教师点拨。
2.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长于说理。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在文章结尾处水到渠成地归纳推理出来。
(3)开篇列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用意?文章开始一连用了六个排比句,列举历史事实,说明无论是作为名君的舜,还是作为贤臣的管夷吾等五人,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举例论证。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谁?从造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人客观上经受了哪些艰难困苦的磨炼成才的?指上文列举的历史上的六位名人。
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
三、课堂讨论。
1.“苦难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孟子认为“逆境出人才”,结合课文1, 2自然段内容,说说你的观点。
尝试用列举事例、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层次分明,能自圆其说。
(课堂练笔)目的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cb023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0d.png)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熟练背诵《孟子》二章。
2.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直、勇敢的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孟子。
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孟子》一书。
2.学习《孟子》第一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一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学习《孟子》第二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孟子》二章。
写一篇关于《孟子》二章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孟子》二章,使学生了解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分享,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师:请大家思考,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的?生1: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学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e4887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d.png)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学教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开课老师:陈苑然开课时间:11月22日开课地点:初三〔2〕班教学目的1. 正确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2.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同学文言文的语感3. 让同学生疏我国古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开展作出的奉献,进一步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辨析重点字词句意;在朗读中连续培育同学的语感.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结构、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观点教学方法1. 读议结合法2. 分层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预备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学用具幻灯机、录音机教学步骤课前活动生进行课前活动师有针对性简析一、引入有一个成语,它比方违反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叫做——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 孟子.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见“仁政〞.我们今日要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表达了这种精神。
二、齐读课文要求:1. 读准字音2. 留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3. 体会排比句的好处(鼓舞:男女生曾经都赛过1班的)生读后老师简评三、争辩质疑与解疑归纳补充(一) 、争辩同学形成4人争辩组争辩,时间8 分钟.幻灯机提示可争辩的内容.老师巡察,适当解疑,提示少言寡语者,提示争辩的时间,要求各争辩组A层次负责人留意把握进度。
(二) 、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同学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班上争辩。
1、虚词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环而攻之:指城郭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谈论2、古今义然而不胜者,……:这样却亲戚畔之:内外亲属3、实词去委而去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域: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通〞叛〞.4、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宽敞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挂念.5、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⑴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一段:提出论点其次段:分析论点第三四段:总结论点⑴治理国家主要靠高压政策还是事实仁政通过我们对字词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孟子很重视人和,不行否认,天时和地利都具与肯定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和,要做到人和,就要重视实施仁政,而不行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四、朗读训练1、听录音2、熟读成诵,要求BC层次的同学也要能背作业1. 背诵2. 分类积累词句3. 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板书设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 理解常见虚词.2. 找出疑难语句.3. 推断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 如何划分段落5. 理解孟子的思想:治理国家,主要靠实施高压政策,还是实施仁政教学反应语文教案-孟子二章一文由chinesejy教育网.chinesejy 搜集整理,版权归全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10《孟子》二章》word教案 (9).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10《孟子》二章》word教案 (9).doc](https://img.taocdn.com/s3/m/2c05fad4910ef12d2af9e7b7.png)
《孟子》二章
了解孟子散文雄辩、善辩的风学习两篇短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此文论
用”
“义”作为生死取舍的标准。
在他
,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因为这是侮辱性
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贤者能否固守道义,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羹”
印证了“舍生取义”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ca114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1d.png)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一、直入导新课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1、过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
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
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
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第四课时)教案 长春版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第四课时)教案 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01aab10066f5335b812172.png)
《孟子》二章课题《孟子》二章课型新授课总节时3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散文雄辩、善辩的风格。
2.学习两篇短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情感目标: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重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用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严密的论证过程。
难点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积极影响。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第四课时学习《鱼我所欲也》课前演讲一、导入新课复习检测有关作者、作品等常识。
二、初读课文,把握关健词句,疏通文意。
1.请一位同学诵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
①正音。
②正句读。
③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解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
3.难句点拨: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中学教育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辫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注:“而”相当于“地”或“着”)⑥万钟于我何加焉!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a4ec07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2.png)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二章的内容及寓意,感受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孟子》二章的文言文词汇及句式。
2.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3.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孟子辩论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孟子·梁惠王上·第六节》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子》章节,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孟子·梁惠王上·第六节》的背景和主题。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2)教师辅导学生翻译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与梁惠王的辩论焦点。
(2)分析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评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孟子·梁惠王下·第六节》1.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孟子·梁惠王下·第六节》的背景和主题。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2)教师辅导学生翻译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与梁惠王的辩论焦点。
(2)分析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评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拓展活动(1)分组讨论:孟子在辩论中如何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技巧?(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在辩论方法上有所收获,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孟子二章》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
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课下重点实词。
①举:举用,选拔。
②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③动心:使心惊动。
④曾益:增加.
⑤曾:同“增”
⑥恒:常。
⑦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⑧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⑨作:作为,奋起。
⑩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 色:面色。
12 入:在里面,指国内。
13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14 拂:通“弼”,辅佐。
15 出:在外面,指国外。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证的?
明确: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
六、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课下重点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下重点实词。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考查实词背诵情况。
二、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
明确:经受磨炼的好处。
5.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论述的?
明确:三个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段:个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国家。
7.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8.作者通过全文的论述,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人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进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参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2.你还知道哪些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类似的名言。
①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②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③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④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⑦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业
1.熟读并默写全文。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思想、身体、行为--入、出:亡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雷真民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孟子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