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开国大典油画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开国大典油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开国大典油画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一、开国大典油画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油画,是以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背景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
这幅画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承载了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时刻,见证了中华民族崛起的辉煌瞬间。
它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开国大典油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开国大典油画采用了写实的表现手法,画面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力量感。
画面色彩鲜明,以红、黄为主色调,象征着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同时,画面构图严谨,空间层次感强,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现场的庄重氛围。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开国大典的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开国大典油画的价值和影响
作为新中国成立的见证,开国大典油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幅画作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油画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同时,它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开国大典油画是我国油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勇敢与坚韧。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油画开国大典赏析》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那幅超厉害的油画《开国大典》呀!这幅画啊,那可真是像一个时光机器,一下子就把咱带回到了那个无比重要的时刻。
你瞧,画面上那热闹的场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啦!那神情,那姿态,多有气势啊!就好像毛主席真的在咱眼前一样。
再看看周围的人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啊!这就像是咱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那种开心是藏都藏不住的。
画家把每个人的表情都刻画得那么细腻,那么生动。
就说那些穿着盛装的人们,那衣服的颜色和纹理,多逼真啊!感觉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
这可比咱平时拍照厉害多了,照片有时候还拍不出这么生动的感觉呢。
还有那天安门城楼,画得雄伟壮观,红墙黄瓦,多漂亮啊!这城楼就像是一个坚定的守护者,见证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
它就像是咱们家里的顶梁柱,给咱一种稳稳的安全感。
这幅画的色彩运用也特别妙。
鲜艳的红色、黄色,还有各种明亮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这就好像是一场盛大的庆典,让咱也忍不住想要跟着一起欢呼、一起庆祝。
你说,这么一幅画,它得花费画家多少心血啊!这可不是随便涂涂抹抹就能画出来的。
这得有多么深厚的功底,多么敏锐的观察力,还有多么强烈的情感才能完成啊!每次看到这幅画,我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就好像自己也穿越回了那个时候,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和大家一起见证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它让我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那种激动和喜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咱得好好感谢这幅画,它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看到当年的情景,能够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和付出。
它就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这油画《开国大典》,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象征啊!。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摘要: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1.油画作者简介2.创作背景二、油画内容鉴赏1.开国大典场景描绘2.人物形象刻画3.色彩与构图分析三、油画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2.艺术价值3.社会影响四、结论正文: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第一幅油画,由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于1952 年。
这幅画描绘了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的盛况,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油画内容鉴赏1.开国大典场景描绘《开国大典》油画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的盛况。
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背景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欢呼雀跃,共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2.人物形象刻画在画中,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了他们在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豪情壮志。
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各具特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现场的氛围。
3.色彩与构图分析整幅画色彩鲜明,红、黄、蓝等色彩的运用,强化了画面的庄重感和热烈气氛。
构图上,画面以天安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呈现出一种稳定感,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崭新气象。
三、油画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开国大典》油画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成为记录历史的生动画卷。
它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回顾新中国诞生的辉煌历程。
2.艺术价值在艺术上,《开国大典》展示了董希文卓越的绘画技巧。
画面细腻丰富,富有层次感,将历史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幅画作为中国油画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
3.社会影响《开国大典》油画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它不仅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典范之作,还多次作为邮票、纸币等印刷品的设计图案,充分展示了国家的文化底蕴。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评析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评析(实用版)目录一、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背景和意义二、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创作特点三、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四、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正文一、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开国大典美术作品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背景的一批美术作品,它凝聚了中国美术家们的智慧和力量,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和中华民族的崭新面貌。
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创作特点开国大典美术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手法,强调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注重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貌。
这些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强调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劳动和斗争。
2.突出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前景,展现新中国的繁荣和富强。
3.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中西艺术手法,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三、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开国大典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美术家们的艺术才华和创作实力,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历史画卷。
2.突出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3.融合中西艺术手法,创新艺术形式,体现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四、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开国大典美术作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们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伟大事件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推动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后世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品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2.丰富了中国美术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为后世美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开国大典赏析
《开国大典》赏析
一、作品背景:《开国大典》是近现代画家董希文在1952年受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创作的巨型油画,于1953年完成。
二、作品内容:画面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他背后站着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等各界代表。
广场上红旗招展、绚丽多彩,整齐的队伍和严肃的标兵显得庄严、隆重。
城楼上左面的一排大红柱子及大红宫灯,崭新的紫红地毯、盛开的菊花,朵朵的白云和天空中翱翔的白鸽,象征着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昌盛与和平。
远处升起的五星红旗,标志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制度的结束,也是华夏古老民族的新生。
三、艺术特色:①《开国大典》采用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②毛泽东站立在画面正中间,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侧三分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被放宽了,这样的构图处理,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的庄严宣言。
③在色彩的运用上,虽然是油画作品,但是却融合了中国工笔重彩的绘画手法,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对比。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使画面热烈而明快。
四、整体评价:《开国大典》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时刻,是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大师,他以其细腻的油画技法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开国大典》更是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开国大典》这幅作品出发,探讨董希文在其中所运用的油画技法。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精湛的写实技法。
他通过对人物和场景的细致描绘,使得整幅画面栩栩如生,仿佛将观者带入了那个时代。
他对人物面部、手部等细节的处理非常精细,通过对光影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这种写实的技法使得《开国大典》这幅作品更加真实、有力,给人以深刻的艺术震撼。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表现力。
他通过对色彩的精准运用,使得整个画面色彩鲜明、生动。
他对光影的处理非常到位,使得画面在色彩上呈现出非常立体的感觉。
特别是在细节处理上,他对色彩的运用更是十分细致入微,通过对渐变色的运用和对明暗的处理,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和力量。
这种丰富的色彩表现力使得《开国大典》这幅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还运用了独特的造型技法。
他通过对画面结构和人物比例的把握,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他对人物的造型处理得非常精准,让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和位置非常协调。
他的构图也非常有层次感,通过对前景、中景和远景的处理,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和深度感。
这种独特的造型技法使得《开国大典》这幅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美感。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精湛的绘画技法。
他对油画的运用非常娴熟,通过对调色板的掌控和对画笔的运用,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非常细腻的质感。
他对油画媒介的运用非常灵活,通过对颜料的层层叠加和对画面的加工,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非常丰富的质感和纹理。
他对光影的处理也非常到位,通过对明暗的处理和对光线的渲染,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非常生动的效果。
这种精湛的绘画技法使得《开国大典》这幅作品更加细腻、纯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开国大典艺术鉴赏
《开国大典》鉴赏一、观察与描述:1、提出问题:艺术家是谁,年代,作品的标题,规格,种类。
《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油画作品。
《开国大典》长310厘米,宽176厘米,创作于1953年,属于布上油画。
2、描述人物,动物,景物的数量,形态,表情,动作等。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主席台上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等56人。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表达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人民豪情激昂,迎接辉煌灿烂的未来。
3、描述作品给自己的感觉是什么?选择适当的形容词来描述(悲伤、欢乐、压抑、激情…)整幅画给人呈现出喜庆热烈的气氛。
二、形式分析:1、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之所以这幅画会产生如此喜庆热烈的气氛是因为首先画面所表现的是新中国成立,这一振奋人心的场景,其次画面上作者为了把握建国庆典庄严喜庆的气氛。
以现实主义手法为基调,大胆地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运用构图法则,人物安排做到主次分明,以强烈的色彩美和巧妙构图,取得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将建国初期蕴藏在人们心中特有的蓬勃朝气和对建设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2、构图要素分析(1)作品的形状(长卷形,方形,竖幅,圆形构图等)作品为纵式构图。
(2)近景,中景,远景的分析(强调,减弱,夸张,变形,寓意,平衡,对称,放射,平稳,动荡,锐利,圆滑,柔弱,刚强)《开国大典》构图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有着明确的宾主之别,构图的中心不是指画面的中央,而是指表现内容的中心,构成观众注意的焦点。
画面中心:城楼上毛主席立于众之前,居主要位置,身着深色衣服,手拿演讲稿,面带微笑,笔直的站立在画面最突出的位置。
在高调的天空衬托下将其伟岸的形象显得更加突出。
虽然国家领导人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以《开国大典》等作品而闻名于世。
《开国大典》是一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绘画作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盛况,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中的油画技法充分展现了董希文的艺术才华和绘画造诣。
《开国大典》是一幅尺寸庞大的油画作品,长达18米,高3米。
作品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台为核心,构图严谨而富有层次感。
董希文采用了传统的油画技法以及创新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既典雅又充满了现代气息。
董希文在作品中运用了写实主义的油画技法。
他通过细腻的线条描绘、精确的光影处理和丰富的细节表现,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在作品中,董希文运用了细腻的笔触绘制出人物的脸部特征、服装细节和皮肤质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他运用精确的光影处理,使人物之间的光线明暗关系更加逼真,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
董希文在作品中运用了大写意风格的油画技法。
他通过简洁明快的笔触和大胆的色彩运用,创造出了作品中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作品中,董希文运用了大面积的平面色彩,营造出一种雄浑壮观的气氛。
他运用了明亮的色彩表现人物的服饰和背景,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他还运用了极简主义的手法,将复杂的场景简化为几个关键元素,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董希文在作品中还运用了多种油画技法,如层层叠加、细腻渲染、透视法等,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他通过层层叠加,使作品的远景和近景之间产生层次感,为观众呈现出一幅空间开阔、层次分明的画面。
他通过细腻渲染,使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细腻,增强了观赏性。
他运用透视法,使作品的构图更具层次感和透明感。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这幅绘画作品中运用了传统的写实主义技法和创新的大写意手法,通过精确的线条描绘、精细的光影处理、大胆的色彩运用以及多种油画技法的运用,创造出一幅栩栩如生、生动活泼、富有层次感的艺术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盛况,也展示了董希文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的绘画造诣。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摘要:
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
1.油画创作背景
2.作者简介
3.作品主题
二、油画《开国大典》艺术特点
1.构图与布局
2.色彩运用
3.人物形象刻画
三、油画《开国大典》鉴赏要点
1.历史意义
2.艺术价值
3.社会影响
四、结论
1.对后世的影响
2.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正文:
油画《开国大典》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董希文于1952年创作的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
这幅画以新中国成立的盛况为背景,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采用横向构图,将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他们正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与人民群众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画面的上部是蓝天白云,寓意着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的未来。
画面下部则是欢腾的人群,他们挥舞着国旗,欢呼雀跃,表现出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喜悦心情。
在色彩方面,作者运用了鲜明的红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既象征着革命,又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气氛。
同时,画面中还运用了丰富的灰色调,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作者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姿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喜悦心情。
油画《开国大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盛况,还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开国大典油画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油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开国大典油画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开国大典油画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油画,是指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创作的一系列油画作品。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盛大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历史时刻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我国的油画家们纷纷挥洒丹青,创作出一批批描绘开国大典盛况的油画作品。
【油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开国大典油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油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精湛的技艺,生动地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些油画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天安门广场上的盛大场面,同时又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表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伟大气度和人民群众的欢欣鼓舞。
在色彩运用上,油画家们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这些艺术特点使得开国大典油画成为了中国油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开国大典油画的价值和影响】
开国大典油画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纪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我国油画艺术的瑰宝,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伟大风貌。
对于今天的人们,开国大典油画是一种宝贵的历史记忆,让我们更好地了
解和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壮丽景象。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开国大典》是中国著名画家董希文的一件巨大作品,该绘画作品是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的70周年而创作的。
这幅画面以其壮丽的视觉效果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成为了当代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一。
其中所运用的油画技法更是精妙绝伦,给人一种震撼和振奋的力量。
下面我们将从色彩运用、构图和绘画技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所运用的油画技法。
我们来谈谈色彩的运用。
在《开国大典》的绘画作品中,董希文运用了非常丰富的色彩,这些色彩不仅给人一种明快的视觉感受,更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层次来表现出历史上的重大场景。
整幅画作色彩的明快而不失深沉,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精细的细节表现。
在这幅作品中,董希文使用了大量的明亮色彩,在画面上表现出各种人物、场景和建筑。
他巧妙地利用了色彩的对比和层次来表现出历史的厚重感,是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庄严而有力量感。
在画面中,不同色彩的运用也体现出了不同情绪和氛围,增强了整个画面的氛围感。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对色彩的把握非常准确和精彩,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鲜活。
我们来说说绘画技法。
在《开国大典》的绘画作品中,董希文运用了非常精细和细腻的绘画技法,通过对细节的处理和表现,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有力。
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董希文运用了非常细腻而丰富的笔触,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和动作的细致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传神和生动。
在背景的处理上,他通过各种层次和对比的处理,使得景物更加立体和饱满,同时也更加有气势感。
在对光影的处理上,董希文运用了非常丰富的色彩和层次,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通透。
通过对绘画技法的精细把握和运用,董希文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让人有一种真实置身其中的感觉。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的绘画作品中,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构图和绘画技法的处理,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有力,有一种庄严和震撼的感觉。
这幅作品不仅是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事件的再现,更是对艺术表现力的一次完美演绎。
欣赏开国大典油画的感悟
欣赏开国大典油画的感悟走进那幅开国大典的油画,就仿佛一脚迈进了历史的长河。
那画面中的场景,热闹而庄重,充满着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力量。
你看啊,天安门广场上彩旗飘扬,那鲜艳的色彩就像是我们如今生活的斑斓写照。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的成立,他的神情坚定而自信,仿佛在说:“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啦!”这就好比是一位大家长,带着一群孩子终于走出了困境,迎来了光明。
再看看广场上的人群,那一张张笑脸,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他们欢呼着、跳跃着,那股子高兴劲儿,就跟咱过年似的。
这不就是我们中国人民一直以来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吗?经过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终于盼来了这一天。
那画面中的气氛,热烈得让人感动。
大家都穿着最整齐的衣服,仿佛要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多像我们现在啊,不管啥时候都要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开国大典油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那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不就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吗?它见证了多少历史的变迁,如今依然屹立不倒。
还有那些士兵们整齐的队列,那不就是我们国家强大的保障吗?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都能快快乐乐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一切不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吗?我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能在广阔的天地里追逐自己的梦想,这都是先辈们用努力和奋斗换来的呀!看着这幅油画,我就忍不住想,要是那些先辈们能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该有多高兴啊!他们当年的付出没有白费,我们把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好,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像珍惜宝贝一样珍惜这幅油画所代表的意义。
它提醒着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努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这开国大典油画啊,就是一部生动的史书,它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我们要带着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信心,一路向前,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难道不是吗?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董希文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
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
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评价:“ 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
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
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
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幅重要作品,该作品刻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董希文在绘制《开国大典》时运用了多种油画技法,以展现出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光影的处理技巧。
他善于运用明暗的对比,通过明暗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场景。
在作品中,他巧妙地利用光线聚焦出一个个人物的面部特征,凸显人物的神情和个性。
他也运用了明亮的色彩来表现阳光的照射,让作品整体更加富有明快和生动感。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笔触的技巧。
他的画笔技法多样,可以精细地描绘人物的面部和服饰细节,同时也能够流畅地勾勒出人物的整体轮廓和场景的气氛。
他的笔触既有沉稳的力度,又有轻盈的激情,使得作品显得生动而有力量。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还运用了细节描绘的技巧。
他对人物的面部和服饰等细节进行了精心塑造,力求真实地刻画每一个人物的形象。
通过细腻的描绘,他展现了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传神。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多种油画技法,展现出了他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才华。
他通过光影的处理、笔触的运用、色彩的表现和细节的描绘等技巧,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立体和具有感染力。
这些技法的运用不仅使画面更加具有艺术性,也使观者更加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开国大典》因此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幅经典之作,也为董希文赢得了深厚的艺术声誉。
徐悲鸿《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
徐悲鸿《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开国大典》是一幅著名的历史画作,由中国画家徐悲鸿于1953年创作。
这幅画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场景,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
这幅画整体气势庄严,宏伟壮观。
绘画中心是天安门城楼,为画面的焦点。
城楼的两侧有列队整齐的群众和军队,展示了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和解放军的参与。
徐悲鸿巧妙地利用寓意丰富的颜色,将人群的热情和喜悦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中展示了各个界别的代表和领导人,展示了开国大典的国际影响力和隆重程度。
整幅画充满活力,人物栩栩如生,细节非常精细。
画中的人物表情各异,有人激动地挥舞着小红旗,有人感慨万千,有人庄重而肃穆。
徐悲鸿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如写意和水墨表现,并结合西方绘画技巧,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画面历史感和现实感相结合,令人对那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充满敬畏和敬重之情。
《开国大典》是一幅十分震撼人心的画作,通过绘画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让观者感受到那个伟大时刻的庄严和激动。
它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记录,也是对中国人民奋斗和团结的称赞和肯定。
它让我们回顾过去、珍视现在,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贡献力量。
《开国大典》赏析
我对【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的鉴赏与批评一:叙述这是陈坚的一幅油画作品,它的尺寸是220×400cm,创作于2009年。
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作。
它是一幅具象作品,主要描绘了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簇拥在一起相互交谈着什么,焦急的等待着开国大典的开始。
画中共有32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为中心展开。
他们三人身着土黄色中山装,其余则是军绿色的军装。
画面右上方可以看到士兵威严的驻守在那。
画面后方则有两棵有着百年历史的松柏树,看上去苍劲有力,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孕育着生机。
画面左上方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
砖红色的围墙、黄色的琉璃瓦,这种鲜艳的颜色在画面中起到了缓和的作用,使得整个画面原本庄严的气氛变得融洽、和谐。
画面左下角有一盆青花瓷,里面种着万年青、生机盎然,似乎也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整幅画面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清新而又宁静。
后方的树木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一缕阳光通过薄雾射入,显得很温馨和谐。
总之整幅画面给人一种威严、宏大而又激动、兴奋的感觉。
二:形势分析这幅作品是狭长的横幅构图,给人一种宽阔宏大在感觉。
在构图方面;它可以分为近、中、远三个层次,参差分明、聚散有别。
近景则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一条视平线穿过所有人物的头部,这种长长的水平线给人一种宽阔明净的感觉。
把后面一组人物头部连起,形成了一条具有方向感向内弯曲的斜线,具有强烈的秩序感。
把画中人物的脚连接起来,它们均指向毛泽东,巧妙地构思再次说明了他是画面的中心。
画中人物与地面构成直角,使得画面更加沉着稳重。
作者运用线的长短、粗细、曲直,勾勒出画中人物的轮廓,他们形态各异,神情各不相同,表情刻画细腻而又逼真,惟妙惟肖。
中景则是那两棵古老的松柏树,两树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结构,在画面中起到了稳固的作用。
树的枝干错落有致,并非凌乱勾画,在背景处巧妙的安排了树木交叉的斜线。
仔细观察则是构成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多边形等,独具匠心,感觉到画面透气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初三复习课作品鉴赏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 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 的。
什么是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画家受光学理论的启发, 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 验媒体,探索它们在自然光线下的存在 状态和真实感受。捕捉物体表面在自然 光线照耀下,呈现出的微妙色彩变化。
莫奈、马奈、雷诺阿、德加
马奈
风格理念:它比野兽派离传统更远, 观念手法更新。 表现技法:把物体还原为几何化, 在进行拼凑,颜色简单到只有平 面。
毕加索 20世纪最具创造精 神,且享有巨大声誉 威望的艺术家。 作品《亚威农少女》 是立体派的第一幅作 品。
艺 术 风 格 的 演 变
风格:用阴郁或强烈的对比色, 可怕的变形,狂放的用笔来传 达内心的焦虑。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 期伟大的绘画家、 雕塑家、建筑师和 诗人,文艺复兴时 期雕塑艺术最高峰 的代表。 他的艺术 强劲雄浑,崇高而 富于激情。
米开朗基罗
第二部分:
印象派、后印象派艺术作品
欣赏评述
• 1.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和印象派作品有 什么区别? • 2.印象派画家追求的是什么? • 3.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
名家名画赏析
(初三复习课)
开国大典
• 《开国大典》赏析:《开国大典》油画,是画家董希 文的作品,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 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 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 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 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 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 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 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 者的爱国情感……
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
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开国大典》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幅重要作品,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毛泽东同志所创作。
这幅画作创作于1951年,旨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以油画技法呈现,画面辽阔,具有宏大的气势。
整幅画的背景是宽广的天空和辽阔的大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具有辽阔胸怀和广袤国土的气魄。
画中描绘了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气势磅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行进中的各类队伍。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他们身姿挺拔、神情自信,充满革命斗志。
整幅画充满了力量和活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幅画的创作主旨是表达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当年的喜悦和自豪感。
画中的人民群众是主角,他们身着各类服装,代表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包括工人、农民、革命军人和知识分子等。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逼真,他们充满激情地向前行进,展现了新中国蓬勃发展的景象。
通过这幅画,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开国大典》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历史场景的画作,更是一幅载入史册的艺术作品。
它反映了毛泽东同志的艺术才华和对中国历史的重视。
毛泽东以画画的方式表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庆贺,彰显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对国家情感的表达。
这幅画也成为了中国美术史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和对美术的重视。
《开国大典》这幅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国人民在革命胜利后的自信和豪情壮志,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
这幅画作激励了无数后来者继续致力于艺术创作中的历史题材,表达他们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开国大典》是一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重要艺术作品。
它以其优美的画面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让观者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时刻和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激发了整个国家的爱国热情。
这幅画的存在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美术史的篇章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2018精选版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197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党史展览,《开国大典》 必须展出,而刘少奇此时已平反昭雪。本着实事求是、还 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革博征得上级同意,决定 将《开 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几经改动,难以恢复 原貌,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博物馆只好委托著 名画家靳尚谊。当时靳尚谊忙于公务,便推 荐了北京青 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 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这次可以定性为第四次修改。)
董希文(1914——1973), 我国著名的油画家。 3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4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 严地
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刘少奇、 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 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佩带着代表的红签,脸上呈现出聆 听着《公报》的激动心情。
5
画面上除了毛主席侧身站 立在画面中间,其他的领 导人都站在左边大约三分 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 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凸 显了天安门城楼的开阔。
周 恩 来 朱 德 刘 少 奇 宋 庆 龄 李 济 深 张 高 澜 岗
6
古建筑专家指出,非但两柱之 间的跨度加大了好几倍,而且 从透视学的角度指出,画面右 方应该能看到的半边柱子也没 有画上去。他说,这在建筑学 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 艺术上确是一个大成功。
7
8
9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董希文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完成后历经多次修 改,曾经删减过几个人。
10
1954年,高岗、饶漱 石反党集团被清算, 1955年,作者董希文 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 除,《开国大典》中 一抹蓝天,不露痕迹 地隐去了当年庄重而 拘谨的同庆共和国庆 典的高岗,原位以一 盆鲜花代替,为第一 次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参照印刷品临摹的复制品。
董希文(1914——1973), 我国著名的油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
严地 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刘少奇、 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 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佩带着代表的红签,脸上呈现出聆 听着《公报》的激动心情。 兵显得庄 严、隆重、热烈。城楼上左面的一排大红柱子及大红宫灯,崭 新的紫红地毯、盛开的菊花,朵朵的白云和天空中翱翔的白鸽, 无不象征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昌盛与和平。 远处升起的五星红旗,标志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制度的结束, 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新生。
两个月后,历史巨作《开国大典》油画 正式诞生...
1952年 董希文创作 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精心设计的这件新颖的油画 也被艺术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为他生 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它的成名之作。 遗憾的是现在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 馆的《开国大典》并不是董希文的原作, 而是由靳尚谊、赵域、阎振铎根据原作
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 原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 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里所见到 的《开国大典》(复制品), 而原作则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 馆的画库里。
油画《开国大典》 细节欣赏
伟大的毛主席 正在宣读演讲稿
国家领导人
城楼上新红的 灯笼和柱子
蔚蓝的天空、和平鸽
人们手举领导人画像和彩旗
城楼下的方阵和标语
广场上红旗如林、绚丽多彩,整齐的队伍和严肃的标
画面上除了毛 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 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凸 显了天安门城楼的开阔。
周 恩 来 朱 德 刘 少 奇
宋 庆 龄
李 济 深
张 高 澜 岗
古建筑专家指出,非但两柱之 间的跨度加大了好几倍,而且 从透视学的角度指出,画面右 方应该能看到的半边柱子也没 有画上去。他说,这在建筑学 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 艺术上确是一个大成功。
泛黄的汉白玉栏杆和菊花 厚重华丽的地毯
谢谢观赏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董希文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完成后历经多次修 改,曾经删减过几个人。
1954年,高岗、饶漱 石反党集团被清算, 1955年,作者董希文 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 除,《开国大典》中 一抹蓝天,不露痕迹 地隐去了当年庄重而 拘谨的同庆共和国庆 典的高岗,原位以一 盆鲜花代替,为第一 次修改。
油画《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整。礼炮齐鸣,万众欢腾。开国大典这 天,天安门城楼上,前排领袖群里靠近汉白玉栏杆的有毛泽东、朱 德、刘少奇、周恩来,后排有董必武、张澜、李济深、宋庆龄和高 岗。 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日。作为新中国 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党庆节日,中央决定举办一系列隆重的纪 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党庆画展。这为历史巨作《开国大典》 油画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197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党史展览,《开国大典》 必须展出,而刘少奇此时已平反昭雪。本着实事求是、还 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革博征得上级同意,决定 将《开 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几经改动,难以恢复 原貌,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博物馆只好委托著 名画家靳尚谊。当时靳尚谊忙于公务,便推 荐了北京青 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 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这次可以定性为第四次修改。)
望在有生之年亲手将刘少 奇恢复。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两次抹掉两个人,都是在原作上进行的。两次之 外,还有第三次、第四次。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1970年,当年掌握文化大权的“文 革 小组”,命令把创作 的几篇革命历史画“刷新备用”,其中就有《开国大典》。而 《开国大典》早在两年前就抹去了刘少奇,“上面”让刷掉林伯 渠,也就是画面左边那位无力应命也得“刷新”,《开国大典》 的特殊影响决定了谁也不敢把它打入冷宫,使开国大典的历史成 为空白。于是,董希文只好请他的学生来完成第三次的删改。这 次,学生没有在董希文的原作上删改,而且临摹了一幅以应“刷 新备用”之需,终于使董希文的笔下,保留了林伯渠的形象,没 有再一次造成历史的遗憾。(这次可以定性为第三次修改。)
董希文说:这幅画在构图时,高岗就有挤 在边上的局促之感,去掉他对构图倒有好 处。
1966年“文革”风暴 乍起,刘少奇被从国 家主席的位置上拉了 下来。上级要求删除 刘少奇,把原作上第 二排的董必武请到空 缺的刘少奇的位置上。 这不是简单地去掉一 个人,而且要另外补 上一个人,还要牵动 旁边的人。董希文此 时已得了癌症,然而 他仍然奉命抱病到博 董希文说:“一个搞艺术 物馆亲自进行修改。 的人对自己的作品要负责, 此为第二次修改。 要负责一千年……”他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