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天下有道(经典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家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 ,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 并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 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 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 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 对掠夺性战争)“兼爱”“尚贤 ”等。
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 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 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 ,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 。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 帝王之具。
2、重点虚词“而”:
(1)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拱而立 表修饰
(2)而谁与易之 你
(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表并列
(4)已而、已而
罢了
(5)趋而避之 表顺承
(6)杀鸡为黍而食之 (7)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表顺承
表转折
❖3、古今异议词:
❖ (1)遇丈人: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
❖ (2)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1掌握下列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2)桀溺:“桀”通“杰”,形容高大。
(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 词,表疑问。
(4)而谁以易之:“而”通“尔”,第二人称代 词。 (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6)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7)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儒家
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 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
思想要点: 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之心)。 二、宣扬民本思想。 三、提倡仁政。
儒家
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 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 的思想。认为人是邪恶的——性恶论 ,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 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
•
论相时子语艺
lún
: 编 纂 。 语 : 言 论 。
与 辑 而 论 纂 , 故 谓 之 《 论 语 》 。
弟 子 各 有 所 记 , 夫 子 既 卒 , 门 人
相 与 言 而 接 闻 于 夫 子 之 语 也 。 当
》 者 , 孔 子 应 答 弟 子 、 时 人 及 弟
文 志 》 中 有 这 样 的 解 释 : “ 《 论
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 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 而食(sì) 之。见其二子 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 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 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 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
儒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 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 ,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 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 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资料。
❖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
书”。《论语》共20篇,每篇
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
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
来自百度文库
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
两三个字。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修》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 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 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 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 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 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 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 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 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 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 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都解 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2【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 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 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 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 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 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 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 变革了。”
❖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 一个老年男子,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 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我手脚不劳作,五谷分不清, 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把他的拐杖插在 田头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 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 路见面。
道家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过周守藏室官员。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 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对立统一的辨证宇 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 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 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 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关 于 书 名 的 来 源 , 班 固 《 汉 书
·
❖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
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论;
❖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 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 回答;
❖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 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形;
❖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 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 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 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 益的。
以强深就化 说而、流的 是言影 派宝 先 绝,响 风贵 秦 后是之 格遗 诸 的空远 之产 子 。前、 多。 都
的原、这是 ,创哲一我 也作思时国 可之之期文
❖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
❖ 4【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 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 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 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 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 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精神。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 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 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 “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 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 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 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 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 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 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 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 (3)不仕无义: ❖ 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
5、【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 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与?”
【译文】
子路夜里住 在石门,看门的 人问:“从哪里 来?”子路说: “从孔子那里 来。”看门的人 说:“是那个明 知做不到却还要 去做的人吗?”
孔子与长沮、桀溺以 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提示:长沮、桀溺、荷 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 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 避世之人。
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 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 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的坚韧品质。
【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àn),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 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 (3)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 为木铎(duó)(4)。”
❖ 2【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 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 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 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 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 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 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 感。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 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 2【原文】
长沮(jù)、桀(jié)溺(nì) 耦(ǒu)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 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yú) 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ì)之?且而与其从 辟(bì)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而不辍(chuò)。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 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 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 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年男 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 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 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 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 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 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孔子知道世道不太 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 (积极入世),虽然有时 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 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 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5【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 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 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 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 孔子的评论。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 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 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 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 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 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 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 责。连用三个“而”表 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 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 士的尊重。
❖ 4、【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 。子路
❖ 3【原文】
楚狂接舆歌而 过孔子曰:“凤兮凤 兮!何德之衰?往者 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 者殆(dài)而!”孔 子下,欲与之言。趋 而辟(bì)之,不得与 之言。
❖ 3【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 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 唱道:“凤凰啊,凤凰啊, 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 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 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 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