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认知心理学课件
认知心理学-表象课件

技术创新
借助新兴的脑成像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将有 助于揭示表象的神经机制和动态过程,提高研究 的精度和深度。
应用拓展
表象研究将更加注重与教育、康复、人工智能等 领域的结合,为提高学习效率、改善认知障碍提 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表象研究的前沿问题
表象的神经机制
深入探讨大脑如何编码、存储 和提取表象,揭示表象与知觉 、记忆、想象等认知过程的关
系。
表象的动态变化
研究表象如何在不同的认知任 务和情境中发生变化,以及如 何与其他认知过程相互作用。
表象的跨文化比较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象的异 同,探讨文化因素对表象的影 响和塑造作用。
表象的特征
表象具有概括性
表象是对感知过的事物的简化, 它只保留了事物的主要特征,而
忽略了一些细节。
表象具有不完整性
由于记忆的限制和信息的选择性, 我们形成的表象往往是不完整的, 可能只包含了事物的一部分信息。
表象具有可变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我 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表象可能会发生 变化。
表象的作用
味觉表象
总结词
味觉表象是指通过味觉感官获得的表象 ,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VS
详细描述
味觉表象包括食物的味道、口感等元素, 人们通过品尝和记忆这些元素来形成对食 物的认知。例如,当我们品尝一道美食, 我们会通过味觉表象来感知它的味道、口 感和香气。
嗅觉表象
总结词
嗅觉表象是指通过嗅觉感官获得的表 象,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表象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表象研究面临着概念界定、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 。
第八章、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第八章知识的建构和表征一、填空题1、对刺激信息的编码、存储和组织,有形象性的表征,成为表象表征,也有抽象性的表征,称为命题表征2、知识的心里表征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来存储和组织信息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符号活动3、人类的知识建构,包括了词汇的和概念的两个部分,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4、命题是指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组合而构成的事实,它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基本单位。
5、在图式这一概念中,最核心的特征是刺激信息在人脑中的结合。
6、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中的基本成分有:认知成分、联结成分、自动化成分。
7、产生式系统形成过程,经历了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8、知识表征的几种模型是:符号-网络模型假设、层次语义网络模型、原型模型、激活-扩散模型。
9、命题联想主要有五种类型,他们表明了命题的五种联结方式:上下文—事实联想、地点—时间联想、主项—谓项联想、关系—宾项联想、概念—实例联想。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1、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是按照规则来进行表征的,规则把程序性知识与事物的操作联结在一起,并在人脑中以( A )存储A产生式规则 B产生式 C 图式 D命题2、图式最初是由()在()年首先提出来的。
(C)A.巴特莱特 1933 B.鲁姆哈特 1932 C.巴特莱特 1932 D.鲁姆哈特 19333、在陈述性知识中,不包括的知识表征方式是(D)A.图式B.脚本C.表象D.规则4、下面哪一个不是程序性知识?(C)A 计算机编程B 打乒乓球C 自行车D 读书5、产生式系统形成过程,经历了认知阶段、( B )、自动化阶段。
A 学习阶段B 联系阶段C 组织阶段D 生成阶段三、是非题(对划“√”,错划“×”)1、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并不是他们的一般能力,而是他们具有特定领域的特定知识与经验。
(√)2、知识表征包括概念、命题、脚本、图式、模型、表象、产生式规则等。
知识的建构(共10张PPT)

第7页,共10页。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同化一词来源于生理学,指有机体吸收 程序性知识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三、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食物并使之转化为原生质。 最早把同化一词运用于心理学的是赫尔巴特。
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
提出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把 隐性知识是难以言传、只能意会的内隐经验类知识。
(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产生式的涵义:人经过学习,其头脑中储存了一系列以“如果/那么”的形式表示的规则。 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第8页,共10页。
第六章知识的建构
第1页,共10页。
一、知识的实质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 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的信息及其 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 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第2页,共10页。
二、广义知识的分类
(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事物外部特征与外部联
系的反映,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最早把同化一词运用于心理学的是赫 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是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二)程序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产生式
尔巴特。 感性知识是对事物外部特征与外部联系的反映,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最早把同化一词运用于心理学的是赫尔巴特。
皮亚杰认为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思想,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理性知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
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
《认知心理学表象》课件

表象研究的前沿问题
表象的神经机制
深入探究表象的神经机制,包括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区域的相互作 用。
表象与认知过程的关系
研究表象如何与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相互影响。
表象的动态变化
探讨表象如何在时间上动态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认知过程 。
表象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跨学科整合
01
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表象研究的跨学科整合
03
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表象形成的中 间环节,它短暂地储存了 从感觉记忆中提取出来的 信息。
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是储存表象的最 终场所,它储存了人们过 去的经验和知识象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 ,以便于记忆和提取。
表象的认知过程
认知表征
表象在认知过程中表现为 一种心理表征,它是对现 实事物的抽象和模拟。
感知觉信息
表象的形成依赖于感知觉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通道所接收到的信息。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表象形成的基础,它短暂地储存了感知到的信息,为表象的形成提供了素材。
特征提取
在感知过程中,大脑会提取出与表象相关的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这些特征是构成表象 的基本要素。
表象的记忆系统
01
02
忆和识别事物。
促进想象和创造力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通过操作和 改变表象,人们可以创造出新的
形象和想法。
辅助思维和决策
表象可以作为思维的材料,帮助 人们进行推理、比较、选择和决
策。
促进语言和理解
表象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言,通 过将语言转化为表象来加深对语
言的理解和记忆。
02
表象的形成机制
表象的感知基础
度。
04
安德森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6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它包含两种过程:搜索过程与决策过程。从产生激活交
叉的不同通路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证据,然后证据相加, 肯定和否定的证据相互抵消,最后达到肯定标准,则作 出肯定判断,反之则作出否定判断。这是一个决策过程。 如对“野鸭是鸟”作出判断需要搜索与决策 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即先前的 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 一种作业采取两种表达方式:“说出一种水果名称是以 A 字母开头的” 与“说出一种以 A 字母开头的水果 名称”。哪一种方式反应时短? 结果表明,被试完成前一种表达方式的作业要快于后一 种
• 否定判断: 有人发现,对“所有鸟都 是狗”或“蝙蝠是鸟”这类句子作出否 定判断是很快的。
• 麻雀不是物质 • 麻雀是动物
(三)原型模型
• 原型模型认为,概念的内涵是按它与事 物原型的相似性程度来进行心理表征的 。 • 事物原型的相似性是通过概念特征之间 的重叠程度来表示 • 事物原型相似数量的计算。先说出概念 的典型性特征,然后将概念具有的共同 特征的数量减去它们各自具有的某种独 特特征的数量
(一)心理词典
• 二是间接词汇通达(indirect lexical access),即字或词汇符号必须转换为语 音信息,然后借助于语音信息,才能通达 到心理词典中该字或词汇的语义信息。 • 间接词汇通达主要在拼音文字系统里存在 。并且只有当语音转换成为自动化的情况 下,才能够实现进行直接词汇通达 • 汉语系统兼备了表征语言的形、音、义三 者的重要特征,所以汉字无论是直接还是 间接词汇通达都要好于拼音文字系统
• 人类知识的获得具有四个特点。
– 人类的知识是通过建构获得的; – 人类知识的获得包含重构过程; – 人类知识获得过程的制约性; – 人类大多数知识是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逐 个获得的。
认知心理学 ppt课件

ppt课件
33
可见,这两个学派在许多理论问题上有相似之处。 但是,皮亚杰更多地受到生物学机能主义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则更受计算机功能类比的启示,它们是 两种不同的认知心理学发展模式,在研究领域、实 验操作方法、成果表述方面很少相同之处。
ppt课件
34
第四节 科学技术背景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 透的产物。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 语言学的发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的重要 的科学基础。
ppt课件
30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的整体性,认为整体是不 可分析为元素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而是先 于部分并决定各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认知心理学强 调研究的整体性和内部心理机制,强调对信息的破 译、编码和整合,重视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联 系,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这与格式塔 心理学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认知心理学与格式塔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比较接近。
ppt课件 16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因 此,认知心理学是阐述智力的本质和过程的, 它是关于智力的理论。 由于它强调意识和心理机制,因此被称为“心 理主义”;又由于它强调人的行为受其认知过 程的制约,也被看作一种理性注意的心理学。
ppt课件
17
第六节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ppt课件
27
而后者又分为知性的先验要素(如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等范畴)和理性的先验要素(如灵 魂、宇宙、上帝等理念)。他认为,在一个完整的 认识过程中,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三种认识能力及 其先验的知识要素,是逐一加入并起作用的。这种 思想不仅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图式(schema)概念的重 要思想根源,而且对现代认知心理学也有深刻的影 响。
认知心理学课件

谢谢
THANKS
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语言与文化相互 依存、相互影响。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他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他人时出现的错误或偏差。
社会认知与情感
社会认知与情感相互影响,情感会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
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
03
04
元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 程不仅包括对客观事物的认 知,还包括对自己的认知的
认知,即元认知。
元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自己 的思维、学习、行为等方面 的认识和调控能力,认为个 体应该具备对自己的认知过
程的反思和调节能力。
元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元认知 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 来提高的,例如通过自我反 思、自我规划、自我调节等 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
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而认知心理学则更侧重于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两者 在研究方法和对象上有一定的交叉。
02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CHAPTER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 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 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处理和输出等环节。
和思考,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04
认知建构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环境和经验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和更新。
认知灵活性理论
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人的认 知过程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适 应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 和任务进行灵活的调整和转 换。
认知灵活性理论强调个体在 认知过程中的适应性,认为 个体应该具备多种不同的思 维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 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
认知表征理论PPT课件

第5页/共16页
2、映像性表征
第6页/共16页
符号性表征
• 儿童能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最重要的符号是语言。符号不是直接的事物,也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 而具有抽象、间接地特征,借助符号人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如:“+”代表加号;“?”代表问号)
第7页/共16页
第8页/共16页
第9页/共16页
第10页/共16页
第11页/共16页
表征理论于教学
•动作和视觉的再现表象,对在课堂中研究某 些新东西是十分有帮助的。 • 如化学实验………
第12页/共16页
表征理论
• 每个人都在连续不断的使用三种表征系统 • 在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过程之中,三种表征系统依次出现,表现出连续性和次序性 • 布鲁纳用“表征系统”,皮亚杰用“运算阶段” • 三种表征理论就是儿童的三种不同的编码方式或者说语言 • 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数学、物理)完全可以在早期给儿童一种教育
第13页/共16页
第14页/共16页
第15页/共16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16页/共16页
第1页/共16页
布鲁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并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来,积极
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不断丰富的过程就是表征系统的形成过程。表征或表征系统是人们知
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受皮亚杰的理论影响)
第2页/共16页
表征理论
• 动作性表征 • 映像性表征 • 符号性表征
第3页/共16页
• 1、动作性表征: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而学习表征她们,以后能通过各种动作反 应再现过去的事物,这个时期而通过做和看别人做而学习。(如学吃饭走路)
第4页/共16页
第八章 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认知心理学课件

语义启动
词汇触接揭示了当外界某个或某些字或词 汇进入人的认知结构系统而唤起其心理词 典中的字与词汇的过程,会促进与其有关 判断下列是否为汉语词汇 联的字与词汇的联系。这种唤起并促进 葡萄 果苹 土豆 律师 士兵 尉上 树木 教师 工人 狮子 斑马 土地 面包 医生 糖果 学生 草地 季月 非洲 房屋 黄油 护士 月亮 云朵 玫瑰 雨云 (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 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由于一个刺激信息(字或词汇)刚被呈现 过,从而导致个体对这个刺激信息的识别 或察觉能力的提高,称为语义启动效应。
一 知识的获得
人类的知识是通过建构获得的;
新知识的同化。一旦学生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 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 人类知识获得过程的制约性; 立了逻辑联系,他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做 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如在 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信息”,进一步 人类大多数知识是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逐 学习了“力”的概念后,再学习“重力”和“摩擦力”等, 生成更丰富的理解。 就可以丰富学生对“力”的理解。 个获得的。 在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学生必须将这一名词 有时,新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时 与他们看到过的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物体联系起来;在学习 新观念的进入会使原有观念发生一定的调整。比如,在学 “直角三角形”时,学生必须联系自己有关“直角”和 习“定滑轮”作为“杠杆”的特例同化到认知结构中时, “三角形”的知识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如果个体 学生对杠杆的理解会发生一些改变:杠杆不一定是细长的, 没有这些相关的知识经验,这些名词就成了没有意义的符 也可以是一个轮子。 号。
图式的特征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

第八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一、知识及其涵义在不同的时期,哲学家们对知识的性质、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分类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描述,《教育大词典》的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
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定义是:“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这两个定义都是根据哲学认识论中的反映论给出的,强调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布卢姆(Bloom,1986)将知识定义为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
还有一些研究者将知识定义为由信息构成的、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表征(Howard,1995)。
这类定义比较强调知识的结果,未能反映知识产生的来源,因而只是对知识的现象描述。
另外,西方许多心理学家倾向于把知识视作言语信息(Gagné,1985),即用言语符号来标志某种事物或表述某些事实。
这种解释又使得知识的含义过于狭窄,也不能全面说明知识的本质。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的结果就是获得按一定方式储存的信息,也就是获得了知识。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
”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我国学者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储存于个体内的是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之外的,即为人类的知识。
该定义强调知识是后天经验的产物;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知识的范围广泛,从获得具体信息到机体的认知结构的根本变化,都属于知识范畴。
知识是在人们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总结升华的经验总汇,也就是说知识是人们对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它是由人们经过大脑思维和加工以后形成的,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是系统化了的信息。
《认知表征理论》课件

认知表征理论在人 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THANKS
汇报人:PPT
自然语言处理: 通过理解语言 和语义,实现
人机交互
计算机视觉: 通过图像识别 和分类,实现 智能监控和自
动驾驶
推荐系统:通 过用户行为和 偏好分析,实 现个性化推荐
智能客服:通 过语音识别和 自然语言处理, 实现智能客服
系统
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育领域:用于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估学习效果 心理治疗:用于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治疗方法 市场营销:用于分析消费者行为和制定营销策略 人工智能:用于设计智能系统的认知模型和算法
认知表征理论对教育学的影响
教学设计:认知表征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 过程和认知结构。
教学方法:认知表征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具 有指导意义。
学习评价:认知表征理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结构,为学习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 和方法。
认知表征理论可以 为AI提供一种新的 学习方法,即通过 模拟人类的学习过 程来提高其学习能 力。
认知表征理论可以 为AI提供一种新的 决策方式,即通过 模拟人类的决策过 程来提高其决策准 确性。
认知表征理论的未来展望
认知表征理论在教 育领域的应用
认知表征理论在认 知科学领域的发展
认知表征理论在神 经科学领域的应用
认知表征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学习策略、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最新研究进展:认知神经科学、人 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
认知表征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 应用:社会认知、群体行为等方面 的研究
Part Four
认知表征理论的应 用领域
《认知心理学》课件

您好!欢迎来到《认知心理学》PPT课件。在接下来的 7 页内容中,你将会了 解和深入认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动人的未来展望。让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
了解人脑如何处理各种信息 以及对信息的理解、记忆和 使用。
心理学
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 为模式。
总结
两种学科的结合,研究人脑 与行为之间的联系。
记忆困难的原因
2
包括良好结构的笔记、有效的重复方法等 等。
解释记忆困难的原因,包括压力等心理因
素和缺陷等生理原因。
3
记忆增强的策略
渐进式记忆、身体归档法等策略的讲解, 帮助学习者提高记忆质量。
思维与创造力
思维方式
介绍关于如何训练创造性解决问 题的思维方式。
工作中的冥想
音乐与创造力
介绍工作中的冥想可以减轻焦虑, 提高生产力,缓解压力等作用。
涵盖了识别问题、搜寻解 决方案、决策和实施执行 等一系列问题解决的方式。
未来展望与总结
AI技术发展
如何更新我们对认知心理学的了解?人工智能技术 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研究?
情感与行为
愉快、怒气、焦虑等情绪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与 判断?如何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理解人类情 感和行为?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希望您已经对认知心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相信,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将会 为每个人未来的发展和成功提供巨大的帮助。
阐述音乐与创造力之间的联系。 不仅能够调节情绪,还能促进大 脑神经的生长,提升创造力。
决策与问题解决
1 有效的决策
阐明如何做出更加有效的 决策,介绍了进行多角度 思考,学习如何让决策持 久等决策成果。
2 决策分析
认知心理学 表象ppt课件

平均
4 325 340 395 275 415 415 420
324.5 361.2
390. 0
301.2
425.0
421.2
408.7
430 428.7
结果
如果当前要知觉的字母的大小与事先表象出的该字母的大小一致时,识别所需要
的时间要少于大小不一致的字母。
47
对记忆的作用
Pavio(1968)
过程
情况呢?
40
大小效应1
Kosslyn(1974,1975)
过结程果
实验发过现程苍:蝇想旁象兔兔子子的—细大节象,,比兔发子现—大苍象蝇旁兔子的 被节试快回21答0m:s哪(个在兔大子的大表?象中“看出”事物的特 征 比较容易,与兔客子观有实耳物朵一吗样?。) 研究假定:大象边的兔子更小
苍蝇边的兔子细节更清晰
49
补充实验
Paivio(1969)
• 如果给被试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的图画或字词,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图画的数目 远多于字词的数目。
• 说明:视觉的表象信息可以得到同时加工,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50
补充实验
Bower(1970)
• 3组指示语不同的实验 • 要求将两个词所表示的客体形成相互联系的表象 • 要求形成两个词所表示的客体单独的表象 • 控制组,无表象
结果
被试判定小的正方形中的动物是 否具有该特征所需的时间要多于大的 正方形中的动物。
43
大小效应的争论 • 当被试构成一个较小表象时,只有少数命题收到激活,因此细节的东西不易发现。 • 反驳:Kosslyn(1980),当被试不被要求去构成表象时,不会产生大小效应。 • “猫有爪子吗?”快于“猫有头吗?” • 未构成视觉表象时,前者快,因为前者联系频率高; • 当被试构成表象时,后者更快,因为头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命题表征
(一)命题的涵义 命题是指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概念之间组合而构成的事实,它是陈述性 知识的最基本的单位。构成人类知识的基 本单位是命题而不是概念。 如“两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 边形”,“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就是力量”。
父节点
A
子节点
M
H
终叶节 点
D
E
F
(二)层次语义网络模型
层次语义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都 属于网络模型的范畴。这类模型的特 点是语义信息的高度组织化。每一个 概念都与其他概念有一定联系,处于 网络中的一定位置,语义记忆有着严 谨的结构。由此,一些知识也事先得 到贮存,这类模型即为预存模型,并 且搜索成为其必不可少的加工过程。
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
当谓语的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要的时间也多。
对模型的批评
(1)熟悉效应 对较熟悉的句子判断较快。 (“狗是动物”快与“狗是哺乳动物”) (2)典型性效应 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 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鸽子是鸟”快于“企鹅是鸟”) (3)否定效应 判断同一范畴的两个词比 判断不同范畴的两个词需要花费更长的时 间。(判断“铁杉 - 鹦鹉”快于“铁杉 - 雏 菊”)
一 知识表征的涵义
知识在人脑中的存储和组织形式或者说知 识在人脑中的呈现方式,称为知识的表征。 信息加工观点:符号取向(概念、命题、脚 本、图式、表象、产生式规则等) 联结主义观点:联结取向(以大脑中有组 织的类似神经元的实体的联结方式予以存 储、组织和呈现。)
(一)符号-网络模型假设
认知心理学通过构建认知模型来说明个体 内部的知识表征。符号-网络模型是基于数 学和计算机程序的方式,用来模拟和探讨 人类知识的组织方式或人类知识的呈现方 式。这个模型比较明确地显示出,个体头 脑内部知识的每一个成分是怎样以某种联 系方式排列与相互作用的。
(三)原型模型
在原型模型中,概念的内涵是按它与事物 原型的相似性程度来进行心理表征的。事 物原型的相似性是通过概念特征之间的重 叠程度来表示的。
鸟的概念样例与原型之间相似性程度的计算
特征
会飞
鸟
+
麻雀
+
坐山雕
+
鸡
_
企鹅
_
会唱歌
下蛋
+
+
+
+
_
_
_
+_+Fra bibliotek身体小
在树上筑巢 吃昆虫 与鸟的类似性
+
+ +
二 知识建构过程
人类知识的建构:刺激信息在人脑中的存 心理词典(mental lexical)又称为内部词汇。认知心 储与组织的过程。 理学认为,字或词在人脑中的心理词典里,可能是按 知识的心理表征 :知识的人脑中的存储形 照事物的类别或由联想后的连结来排列与检索的。 词汇触接:心理词典使用的方法,即外在事物的刺激信 式和呈现方式,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来存 息如何进入心理词典的过程,称为词汇触接(Lexical 储和组织信息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符号活动。 Access),它是指代外界事物的字或词汇及词义的辨别 分为表象表征和命题表征。 与认识过程。 分为直接触接和间接触接。 人类知识的建构,包括了词汇的(lexical) 和概念的(conceptual)两个部分。
激活扩散模型示意图
小游戏
以“路标”为题展开联想(1分钟)
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 (Priming Effect)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 的加工活动所产生的有利作用。
Freedman 和Loftus实验: “说出一种水果名称是以A字母开头的” “说出一种以A字母开头的水果名称” 被试完成前一种表达方式的作业要快于后一种。
三 HAM 模型
HAM 就 是 “ 人 的 联 想 记 忆 ” ( Human Associative Memory ) 模 型 是 Anderson 和 Bower(1973) 提出来的。 它也是一种网络模型,但其基本的表征单 元是将概念连起来的命题,而不是单个的 概念本身。依照这个模型,一个命题是由 一小集联想构成的,每个联想则将两个概 念结合在一起或联系起来。
第八章 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第一节 知识的建构
第二节 知识的表征
第三节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第四节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 知识从外到内的简单传递过程, 它并不是学生原封不动地接受 和占有知识,而是学生积极主 同化 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种 建构活动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 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 顺应 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 人类知识的获得包含着重构过程; 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就叫做 而实现的。
一 知识的获得
人类的知识是通过建构获得的;
新知识的同化。一旦学生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 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 人类知识获得过程的制约性; 立了逻辑联系,他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做 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如在 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信息”,进一步 人类大多数知识是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逐 学习了“力”的概念后,再学习“重力”和“摩擦力”等, 生成更丰富的理解。 就可以丰富学生对“力”的理解。 个获得的。 在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学生必须将这一名词 有时,新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时 与他们看到过的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物体联系起来;在学习 新观念的进入会使原有观念发生一定的调整。比如,在学 “直角三角形”时,学生必须联系自己有关“直角”和 习“定滑轮”作为“杠杆”的特例同化到认知结构中时, “三角形”的知识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如果个体 学生对杠杆的理解会发生一些改变:杠杆不一定是细长的, 没有这些相关的知识经验,这些名词就成了没有意义的符 也可以是一个轮子。 号。
一 陈述性知识表征概述
这是以命题作为知识基本单元,企图说明 复杂知识在长时记忆中的贮存和加工,并 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于一体。这些模型 因其具有综合性,涉及的面也更广,这是 那些简单模型所不及的。 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 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同时涉及图式、表象 和心理模式。
联想有不同的类型。 Anderson 和 Bower 区分 4 种主要的联想。这四种联想及其联结的方式为 (1)上下文-事实联想,事实是指发生了什么事 情,上下文是指何时何地发生了这种事情;( 2 ) 地点-时间联想,地点说明上下文的“何地”,时 间说明“何时”,它们结合而成上下文;( 3 ) 主语-谓语联想,主语说明事实的主体,谓语说明 主体的特性;(4)关系-宾语联想,这是构成谓 语的联想,关系是指主语的某种行动或与其他事 物的联系,宾语则指行动的对象。此外,还有 (5)概念-事例联想,如家具-桌子。
层次网络模型( 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 )是奎连 (Quiilian),和科林斯(Collins)提出的。它是认知心理 学中的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这个模型原本针对言语理解 的计算机模拟而提出的,称作“可教的言语理解 者”(Teachable Language Comprehender ),后来也说明 人的语义记忆,并因其具有层次网络结构而被称作层次网 络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 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不过 它们是说明另一些概念的。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 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这个网络的模型对概念的特征相应地分级贮存。在每一级 概念的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的 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 由于上一级的概念的特征只出现一次,无须在其所有的下 属概念中再贮存。这样的分级贮存可以节省贮存空间,体 现出“认知经济”原则。
用树形图可以很好地表明多种联想结合而 成的命题,这种图形称为命题树。任何一 个命题树必须通过连接才能获得一定的意 义。它即可以表征语义记忆,也可以表征 情景记忆。“在北京,1949年毛主席升起 第一面五星红旗”。
三 图式(schema)
图式(schema) 认知心理学把命题、命题网络看作是 知识的最基本的单位,由于对较大的、多层次重叠组织的 知识难以解释,因此,认为整块的系统知识是由图式表征 的。 图式是指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涉及人对某一范畴 的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是一种包含了客观环境 和事件的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图式中,往往即有 概念或命题网络结构,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表象。它就像 是围绕着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认知框架或认知结构。它最 早是由巴特莱特(Bartlett)提出的。 认知心理学把物质客体的图式,如房子、桌子、客厅等称 之为框架(frame),把顺序性事件的图式称之为脚本 (script)。
+
+ + 6-0=6
_
+ _ 2-4= -2
_
_ _
_
_ _
1-5= -4 1-5= -4
样例集
信息集 (鸟)
金丝雀是鸟(是)
特征集
金丝雀有羽毛,有翅膀…
鸟有羽毛,有翅膀… 狗有毛,吃母奶…(不是)
计 算
(四)激活扩散模型
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是科林斯(Collins)和劳福特斯 (Loftus)提出的。它也是一个网络模型。但与 层次网络模型不同,它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 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的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 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 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愈短,表示联系愈紧密, 两个概念有愈多的共同特征;或者结点之间通过 其共同特征有愈多的连线,则两个概念间的联系 愈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