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消毒监测
2023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23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6ad292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d.png)
2023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23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疫情防控的需要而不断更新和改进。
以下是可能包含的一些规范和技术:
1. 高效杀菌剂和消毒剂:开发更高效的杀菌剂和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病毒和细菌,
包括新型病毒和耐药菌株。
2. 自动化消毒设备:引入更多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消毒设备,如自动洗手机、自动消毒门、自动消毒机器人等,减少人工操作和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空气消毒系统:改进空气消毒技术,使用高效过滤器和紫外线灭菌系统,提高室内
空气质量,减少传播病毒和细菌的风险。
4. 消毒区域划分:明确医疗机构内的不同区域,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和需要进行消毒,如感染科病房、手术室、门诊部等。
5. 消毒操作规范:制定更详细和严格的消毒操作规范,明确消毒频率、使用的消毒剂
和工具、消毒时间等,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6. 消毒监测和评估:建立消毒监测和评估体系,对消毒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
保消毒效果符合标准要求。
7. 培训和意识提高:加强医务人员的消毒培训和意识提高,确保每个人都能正确地执
行消毒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交叉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可能的发展方向之一,具体的规范将根据科技和疫情的发展
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
诊所治疗室、处置室等设置和消毒效果监测要求
![诊所治疗室、处置室等设置和消毒效果监测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db9de49a8114431b80dd80c.png)
诊所治疗室、处置室等设置与消毒效果监测要求一、规范依据《消毒管理办法》《诊所基本标准》(卫医政发〔2010〕75号)《医疗机构内通用医疗服务场所的命名(WS/T527-2016)》《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二、设置要求医疗机构内通用医疗服务场所的命名(WS/T 527-2016)规定: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内各科室或部门中具有相同医疗服务功能的场所的名称,并规定了场所的功能、基本设施配置及特定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一)治疗准备室1.功能定位1.1医务人员为患者实施治疗前准备工作的场所;1.2配制药液;1.3存放无菌物品、清洁物品、药品;2.设施配置2.1操作台、物(药)品柜、冰箱、治疗车、利器盒、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手卫生设施;2.2如果配置化疗药物应配置生物安全柜;2.3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应配置紫外线灯;3.特定要求3.1仅允许本岗位医务人员佩戴口罩进入;3.2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应符合GB 15982的规定。
(二)治疗室1.功能定位1.1为患者实施治疗操作,如关节腔内注射、鞘内注射、骨穿、腰穿、胸穿、换药等;1.2存放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如消毒后药杯及管路)等;2.设施配置2.1操作台、治疗床、物品柜、治疗车、利器盒、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手卫生设施;2.2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应配置紫外线灯;3.特定要求3.1门诊清洁性治疗和污染性治疗应分室进行,分别设I类(清洁性)治疗室和II类(污染性)治疗室;3.1.1 I类治疗室进行清洁性治疗,如腰穿、骨穿、胸穿、关节腔内注射、鞘内注射、导尿、清洁换药等;3.1.2 II类治疗室进行感染性治疗,如感染性伤口换药等;3.2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应符合GB 15982的规定。
《诊所基本标准》(卫医政发〔2010〕75号)规定:治疗室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三)处置室1.功能定位1.1实施皮肤准备及清洁灌肠等操作;1.2临时存放治疗产生的医疗废物及需要浸泡消毒的医疗用品;2.设施配置2.1处置台、诊查床、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手卫生设施;2.2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应配置紫外线灯;3.特定要求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应符合GB 15982的规定。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2d63f15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0.png)
04
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分析和改进措施
监测结果分析
监测指标
对医院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时,应关注微生物数量、 菌落数等关键指标,确保 消毒效果达到预期标准。
监测频率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合理 安排消毒效果监测的频率, 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 整改。
监测方法
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如 采样、培养、计数等,确 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臭氧消毒注意事项
臭氧对人体有害,使用时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臭氧浓度过高 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03
消毒效果监测标准和流程
监测标准
1 2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根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消毒技术规范,对医院消 毒效果进行监测,确保达到规定的消毒合格标准。
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根据医疗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标准,结合医院实际 情况,制定具体的消毒效果监测标准。
THANKS
感谢观看
要点二
未来展望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消毒效果监测水平,建议医院加强制度 建设,完善消毒流程和操作规范;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 高消毒意识和操作技能;加强监管力度,定期开展消毒效 果监测和评估工作;同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 消毒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经验的 积累,相信医院消毒效果监测工作将得到持续改进和提升 。
01
02
03
04
热力消毒
利用高温或高压对物品进行消 毒,如压力蒸汽灭菌法、干热
灭菌法等。
紫外线消毒
利用紫外线照射物品表面进行 消毒,适用于空气、表面和物
品的消毒。
过滤除菌
通过过滤介质去除空气或液体 中的微生物,如医用空气净化
器等。
机械清洗
利用机械力去除物品表面的污 垢和微生物,如超声波清洗等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工作总结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3705a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6.png)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工作背景与目的 • 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 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估 • 监测工作总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01 工作背景与目的
工作背景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 播的重要责任。
医疗机构作为传染病防控的前沿阵地,其消毒效果监测工作对于防止传染病传播具 有重要意义。
强化消毒质量控制
各医疗机构应该加强消毒质量控制,建立健全的 消毒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消毒工作 都符合规范要求。
定期开展消毒效果监测
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 们需要定期开展消毒效果监测工作,并对监测结 果进行汇总和分析。
下一步工作计划
制定更加科学的消毒 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 。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对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和 评估。
工作目的
通过对医疗机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评估其消毒措施的有效性和卫生状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卫生问题,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为 制定传染病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
为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促 进其消毒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提高公众对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信任 度和满意度。
02 监测工作开展情 况
监测计划制定
01
02
03
确定监测目的
明确监测工作的目标和重 点,为后续计划制定提供 指导。
确定监测指标
根据监测目的,选择相应 的消毒效果指标,如消毒 剂残留量、消毒器械合格 率等。
制定监测方案
包括监测对象、采样方法 、分析方法、数据整理等 ,确保监测工作科学、规 范。
院感消毒监测制度
![院感消毒监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accb1d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8.png)
院感消毒监测制度引言概述:院感消毒监测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化的消毒监测措施。
该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院感消毒监测制度的内容。
一、消毒监测流程1.1 消毒前准备:包括准备消毒液、器械和设备,检查消毒器具的完好性和有效性。
1.2 消毒操作:按照规定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液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符合标准。
1.3 消毒后处理:对消毒后的器械和设备进行清洁、包装和存储,确保其在下次使用前保持无菌状态。
二、消毒监测指标2.1 环境监测:对医疗机构的空气、表面和水源进行定期监测,检测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存在情况。
2.2 器械监测:对医疗器械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包括使用生物指示器、化学指示器和物理指示器等方法。
2.3 消毒液监测:对消毒液的浓度和有效性进行监测,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
三、消毒监测频率3.1 环境监测频率:根据医疗机构的特点和感染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监测频率,通常为每季度或者每半年进行一次监测。
3.2 器械监测频率:对于高风险医疗器械,应每次使用后进行监测;对于中低风险医疗器械,可以根据使用频率和感染风险进行定期监测。
3.3 消毒液监测频率:根据消毒液的使用情况和制备方法,定期进行监测,确保其浓度和有效性符合标准。
四、消毒监测记录和报告4.1 消毒监测记录:对每次消毒监测的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监测时间、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结果等。
4.2 异常情况处理:对于监测结果异常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查和处理,并记录在消毒监测记录中。
4.3 报告和通知:定期向医务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消毒监测结果,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消毒监测质量控制5.1 培训和教育: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监测操作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5.2 内部质量控制:建立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定期对消毒监测结果进行复核和验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诊所治疗室、处置室等设置与消毒效果监测要求
![诊所治疗室、处置室等设置与消毒效果监测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ad87e64c0066f5335a8121c7.png)
诊所治疗室、处置室等设置与消毒效果监测要求一、规范依据《消毒管理办法》《诊所基本标准》(卫医政发〔2010〕75号)《医疗机构内通用医疗服务场所的命名(WS/T527-2016)》《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二、设置要求医疗机构内通用医疗服务场所的命名(WS/T 527-2016)规定: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内各科室或部门中具有相同医疗服务功能的场所的名称,并规定了场所的功能、基本设施配置及特定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一)治疗准备室1.功能定位1.1医务人员为患者实施治疗前准备工作的场所;1.2配制药液;1.3存放无菌物品、清洁物品、药品;2.设施配置2.1操作台、物(药)品柜、冰箱、治疗车、利器盒、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手卫生设施;2.2如果配置化疗药物应配置生物安全柜;2.3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应配置紫外线灯;3.特定要求3.1仅允许本岗位医务人员佩戴口罩进入;3.2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应符合GB 15982的规定。
(二)治疗室1.功能定位1.1为患者实施治疗操作,如关节腔内注射、鞘内注射、骨穿、腰穿、胸穿、换药等;1.2存放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如消毒后药杯及管路)等;2.设施配置2.1操作台、治疗床、物品柜、治疗车、利器盒、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手卫生设施;2.2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应配置紫外线灯;3.特定要求3.1门诊清洁性治疗和污染性治疗应分室进行,分别设I类(清洁性)治疗室和II类(污染性)治疗室;3.1.1 I类治疗室进行清洁性治疗,如腰穿、骨穿、胸穿、关节腔内注射、鞘内注射、导尿、清洁换药等;3.1.2 II类治疗室进行感染性治疗,如感染性伤口换药等;3.2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应符合GB 15982的规定。
《诊所基本标准》(卫医政发〔2010〕75号)规定:治疗室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三)处置室1.功能定位1.1实施皮肤准备及清洁灌肠等操作;1.2临时存放治疗产生的医疗废物及需要浸泡消毒的医疗用品;2.设施配置2.1处置台、诊查床、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手卫生设施;2.2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应配置紫外线灯;3.特定要求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应符合GB 15982的规定。
医院消毒灭菌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监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797554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d.png)
医院消毒灭菌监测制度简介医院消毒灭菌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的卫生和安全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通过监测和评估医院的消毒灭菌工作,可以有效防止病原菌在医院环境中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监测目标医院消毒灭菌监测制度的目标是全面监测医院内各个区域的消毒灭菌工作,包括手术室、病房、门诊等地方的消毒灭菌情况。
监测应覆盖不同类型的消毒灭菌操作,例如器械消毒、空气消毒、表面消毒等。
手术室监测手术室是医院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手术室监测应包括以下方面:•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检测手术室的空气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污染。
•器械和设备消毒监测:检测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消毒灭菌情况,包括灭菌剂的使用情况、灭菌方法的有效性等。
•表面消毒监测:检测手术台、墙壁等表面的消毒情况,确保手术环境的卫生。
•人员操作监测:对手术室人员的操作规范、洗手消毒等情况进行监测,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病房监测病房是医院患者集中治疗和休养的地方,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状况。
病房监测应包括以下方面:•空气质量监测:检测病房的空气中是否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
•床铺和用具消毒监测:检测病房床铺、用具等物品的消毒灭菌情况,确保患者的用品卫生。
•手卫生监测:对医护人员的洗手消毒情况进行监测,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病人行为监测:监测病人在病房内的行为举止,如是否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以维护良好的病房环境。
门诊监测门诊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对门诊区域的消毒灭菌情况进行监测,可以有效控制病原菌的传播。
门诊监测应包括以下方面:•环境清洁监测:检测门诊区域的环境清洁情况,包括地面、墙面、家具等的卫生情况。
•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对门诊医护人员的洗手消毒情况进行监测,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患者候诊区监测:监测患者候诊区的卫生情况,如座椅、地面、空气质量等,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监测方法和频率医院消毒灭菌监测应采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进行,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广东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技术方案(试行)
![广东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技术方案(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0f9871b6eefdc8d377ee3245.png)
关于印发《广东省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技术方案(试行)》的通知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我省医疗机构、托幼机构的消毒质量监测工作,根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我省开展多年医疗、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的工作经验,我中心组织专家研讨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广东省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技术方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按要求组织开展消毒质量监测工作。
“方案”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反馈我中心,以便进一步修订。
附件:《广东省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技术方案(试行) 》二00五年十月十三日广东省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技术方案(试行)1.目的规范我省的消毒监测工作,为医疗卫生机构和托幼机构的消毒监督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托幼机构感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卫医发〔2000〕431号)。
3.引用标准及技术规范《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 14934-94)《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1995)《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 9664-1996)《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GB 18466-2001)《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 15979-2002)《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卫法监发〔2002〕282号)《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卫医发〔2004〕100号)《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卫医发〔2005〕73号) 4.各级疾控中心的职责分工4.1 省级:制定本省消毒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汇总、统计、分析、上报及反馈消毒监测年报表资料,对全省消毒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组织全省范围的监测抽查和专项调查工作;分析本省消毒与感染控制的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下半年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情况小结
![下半年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情况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9ee4c9c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7.png)
下半年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情况小结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我们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进步,不如让我们小结经验,展望未来。
那么你有了解过小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下半年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情况小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下半年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情况小结1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和医源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加强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颁发的《消毒管理办法》,依据《20xx年民勤县卫生监督所采样监测计划》,我所于20xx年8月至11月对县乡所有医疗机构进行了全面的消毒效果检测,现将检测情况小结如下:一、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对象:民勤县内县级医疗机构、乡村级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为监测对象。
2、监测内容:各医疗机构内工作台物体表面、消毒器械、灭菌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细菌菌落总数、致病性微生物进行监测。
3、监测方法: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进行采样及检测。
结果判定评价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有关的标准执行二、结果下半年共检测样品331份,合格311份,合格率为93.96%。
其中:消毒器械采样206份,合格率93.69%,物体表面采样91份,合格率98.9%,医护人员手采样26份,合格率80.78%,灭菌器械采样8份,合格率87.5%。
三、存在的问题从本次监测结果看,我县医疗机构在消毒效果监测中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个别乡镇级医疗机构工作台面肮脏,物品堆放混乱,未按规定早晚用消毒剂擦试。
2、乡镇医护人员缺乏无菌观念,无菌操作程序淡化,医生在查房及换药、护士在治疗过程中,操作前后无洗手习惯。
不能坚持洗手消毒,且医院的洗手设备不到位,臂碰式、脚踩式水龙头少,洗手后习惯用毛巾擦干造成手上细菌超标,部分医护人员不能科学有效地使用消毒产品,达不到消毒效果3、乡级卫生院消毒人员消毒知识贫乏,排冷气时间不足,物品包装不规范,排放不合格,有的医疗机构无消毒指示卡等,不能对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与卫生调查结果分析参考模板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与卫生调查结果分析参考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02c2cd776c66137ef0619b2.png)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与卫生调查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进行监测、评价。
方法:采用GB规定方法对医院内各类检测点进行采样、检验。
结果:医院污水消毒排放超标率为52.94%,室内空气超标率为39.57%,物体表面细菌超标率为5.93%,医护人员手细菌超标率为10.29%,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微生物指标超标率为2.91%,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微生物指标超标率为9.09%,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超标率为1.564%,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和压力蒸汽灭菌器均为100.00%合格,调查中所检不合格样品则以细菌总数超标为多见。
结论:医疗机构应强化消毒意识,把好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卫生用品进货质量关,严禁不合格用品流入医院。
关键词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卫生指标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对医院消毒效果的监督、监测是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流行,保障人民健康的有效措施。
为此,2002年3月~2002年10月对辖区内的8家市级医疗机构和10家厂矿医疗机构进行了消毒质量的预防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1.1 监测对象2002年3月~2002年10月对长治市辖区的8家市级医疗机构和10家厂矿企业的医疗机构进行了消毒质量的预防性监测。
1.2 检验方法及结果判定根据GB15979-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J48-83《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第一册进行了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室内空气、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医院污水消毒排放,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和卫生用品的无菌、内毒素和微生物检测、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和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法)灭菌效果的测定。
结果判定: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二类标准≤5cfu/cm2,三类标准≤10cfu/cm2;室内空气:二类标准≤200cfu/cm3;三类标准≤500cfu/cm3为合格;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100cfu/ mL,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于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必须无菌;接触粘膜和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200cfu/g(100cm2)和≤200cfu/g (100cm2),均不得检出致病菌;医院污水消毒后排放,总大肠菌群≤500个/L,余氯为4mg/L~5mg/L,不得检出肠道致病菌为合格;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uw/cm2为合格。
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bfeb29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b.png)
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监测目的1. 评价医院环境卫生学状况,确保医疗环境清洁、安全。
2. 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确保医疗设备和器械符合无菌要求。
3.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安全。
三、监测范围1.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等。
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包括医疗器械、药品、无菌物品、消毒液等。
四、监测组织1. 成立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小组,组长由感染科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感染科、护理部、检验科等相关人员。
2. 监测小组负责制定监测计划、组织实施、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
五、监测方法1.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1)空气质量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进行采样,按照《医疗机构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进行检测。
(2)物体表面监测:采用棉签法或擦拭法,将采样棉签放入营养肉汤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和计数。
(3)医务人员手监测:采用棉签法或擦拭法,将采样棉签放入营养肉汤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和计数。
(4)使用中消毒液监测:采用比色法或滴定法,检测消毒液的浓度和有效成分。
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医疗器械监测: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将器械放入无菌容器中,进行培养和计数。
(2)药品监测: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将药品放入无菌容器中,进行培养和计数。
(3)无菌物品监测: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将物品放入无菌容器中,进行培养和计数。
(4)消毒液监测:采用比色法或滴定法,检测消毒液的浓度和有效成分。
六、监测频次1.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对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进行定期监测。
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对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进行定期监测。
七、监测结果处理1. 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对不合格项目进行整改。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842be62c850ad02df80410e.png)
3.4 消毒 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 理。
3.5 消毒剂 disinfectant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 剂。 3.6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 、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 用的消毒制剂。
3.13高度危险性物品 critical items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 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 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 ,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 导管、植入物等。 3.14中度危险性物品 semi-critical items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 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 ,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 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 力测量导管等。
d) 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 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 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5.2.3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 耐高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 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 用干热灭菌。 b)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 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 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 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 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医疗消毒管理制度
![医疗消毒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03f723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4.png)
医疗消毒管理制度一、概述医疗消毒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预防和控制医疗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对医疗设施、器械、环境等进行规范的消毒管理工作的制度,其目的是规范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确保医疗设施和器械的清洁、无菌和安全。
二、医疗消毒管理的必要性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的场所,每天都有大量的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出入,同时还有各种医疗设备、器械和药品等物品存放和使用,这些都是潜在的传播病原体的源头。
因此,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遵守和执行医疗消毒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预防医疗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三、医疗消毒管理的基本原则1. 法律依据原则:医疗消毒管理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合法合规性。
2. 科学原则:医疗消毒管理要根据医疗感染病原体的特点,科学选择消毒方法,确保消毒效果。
3. 经济原则:医疗消毒管理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消毒设备和药品,节约资源,保证效益。
4. 规范原则:医疗消毒管理要规范操作,确保消毒工作的可追溯性和可操作性。
5. 效果原则:医疗消毒管理要注重实际效果,通过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消毒效果。
四、医疗消毒管理的基本内容1. 消毒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消毒管理制度,包括制度的制定、修订、发布和执行等程序,确保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工作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2. 消毒设施和设备的配置: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配置消毒设施和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3. 消毒药品的选配和管理: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标准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建立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
4. 消毒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消毒操作规程,并定期组织培训,确保操作规程的执行到位。
5. 消毒监测和评价:医疗机构应建立监测和评价制度,对医疗设施、器械和环境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确保消毒效果。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监测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9fd38a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b.png)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监测规范一、总则1.1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1.3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环境卫生学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当纳入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二、监测目的2.1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2.2 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环境中的污染源,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2.3 评估消毒灭菌效果,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三、监测范围3.1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灭菌内镜、消毒内镜、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等的监测。
3.2 重点部门包括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病房等。
四、监测要求4.1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
4.2 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4.3 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4.4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4.5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五、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5.1 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5.2 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5.3 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等监测频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每季度进行一次。
六、监测方法6.1 采样方法应按照《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6.2 检验方法应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
医疗机构清洁、消毒、灭菌原则
![医疗机构清洁、消毒、灭菌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8d29b2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6.png)
医疗机构清洁、消毒、灭菌原则本文通过在等级医院评审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全国医院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监测项目调查研究,梳理基层医疗机构在清洁消毒灭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并有针对性给出解决措施。
一、清洁、消毒与灭菌的现状与问题实际检查结合全国医院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监测项目提供的数据,列出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消毒清洁、消毒、灭菌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监测2016年之前,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监测方法有肉眼裸视法和放大镜法,此两种方法监测效果不稳定,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2016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发布之后,要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首选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器械。
(二)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2016年之前的数据显示,生物监测合格率97.5%,温度监测合格率74.7%,时间监测合格率仅为64.6%,侧面反应灭菌效果监测不佳。
(三)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效果监测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设备普通生物监测合格率为99.3%,PCD生物监测的合格率仅为91.9%。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只有以上两种评价灭菌效果的方法,且灭菌合格率较低。
(四)卫生手效果监测监测显示2007年-2016年共监测的9891份样品,合格率为75.7%,菌落总数中位值为1.8cfu/cm2,但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手卫生细菌为0,有理由怀疑在手卫生监测中存在监测方式或采样方法或实施方面的一些问题。
很多医院感染病例暴发大多是由于清洗、消毒、灭菌不合格所引起,如:1.2005年安徽宿州眼球事件,10名患者在安徽宿州市市立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后,出现感染情况,其中9名患者单眼眼球被摘除。
2.2012年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维吉尼亚梅森医学中心有32位病人被确诊为因接受ERCP而获得感染,导致30%的患者因感染死亡。
3.2014年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区的Advocate Lutheran综合医院有29人应接受ERCP治疗后,获得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NDM)耐碳氢霉烯的肠杆菌(CRE)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机构消毒监测
[摘要] 目的了解成都市武侯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分析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控制医院感染。
方法2009-2011年采用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对在区卫生局注册登记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结果2009-2011年共检测样品15472份,合格14946份.平均合格率为96.60%;各年度标化合格率分别为95.34%、96.65%和97.57%;手术(诊疗)室空气合格率83.44%,压力灭菌器合格率90.61%;空气细菌总数超标共占不合格项目总数的50%,染菌量超标共占不合格项目总数的70%以上;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民营医院、区个体诊所标化合格率分别为97.76%、97.71%和91.50%。
结论2009-2011年成都市武侯区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总体是各年度的平均合格率呈逐年提高,各类医疗机构中,公立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较高。
成都市武侯区疾控中心对在区卫生局注册登记的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医疗用品及场所环境卫生质量,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其中辖区乡镇级以上的医疗机构每年监测2次,覆盖率100%;辖区乡镇级以下的医疗机构每年监测1次,覆盖率≥80%,建立了武侯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网,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
本文对武侯区2009-2011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掌握我区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质量和感染危险因素,为指导医疗机构提高消毒灭菌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 资料来源资料来自2009-2011年武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
1.1.2 监测点在区卫生局注册登记的医疗机构共有439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17家,民营医疗机构31家,个体诊所391家作为监测点,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每年监测2次,覆盖率100%;个体诊所每年监测1次,覆盖率≥80%。
1.1.3 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包括:细菌总数、染菌量、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菌试验、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存活试验、粪大肠菌群、肠道致病菌等。
1.1.4 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包括:灭菌物品(包括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和灭菌器械)、消毒液(包括使用中消毒剂和无菌器械保存液)、各类环境空气(包括手术室和治疗室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压力灭菌器、医院污水等。
1.2 采样、检测与评价方法
1.2.1 样品采集各监测样品均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要求进行采样;采集的
样品在规定条件下运输、保存。
1.2.2 检测与评价方法按照《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1995);《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1];《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310.3-2009);《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GB 18466-2005) 的规定进行操作。
1.3 统计分析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进行判断并计算合格率,并对各年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处理[3]。
2结果
2.1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总体合格率2009-2011年全区共监测样品15472份,合格14946份。
3年平均合格率为96.60%,各年度合格率为95.25%、96.80%和97.53%,各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P﹥0.05)[4](表1)。
2.2 各类消毒样品合格率2009-2011年监测的消毒样品中,医疗机构手术室和治疗室空气合格率最低,合格率为8
3.44%;灭菌物品合格率最高,合格率为98.90%;其次为医务人员手合格率较高,合格率为98.45%(表2)。
2.3 消毒样品不合格项目2009-2011年消毒样品中不合格的主要项目为细菌总数和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存活试验,不合格率分别为16.56%和11.56%;其次不合格的主要项目是粪大肠菌群数和染菌量,不合格率分别为6.22%、2.05%(表3)。
2.4 消毒样品监测标化合格率由于各年消毒样品监测项目或消毒样品数量采样相对平衡,因消毒样品监测项目或消毒样品数量引起的偏差相对较小,但为了更客观地反映各年消毒样品监测情况,故对3年消毒样品的合格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各年度标化合格率分别为95.34%、96.65%和97.57%(表4)。
2.5 公立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个体诊所消毒样品监测合格率在区卫生局注册登记的医疗机构共有439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17家,民营医疗机构31家,个体诊所391家。
3种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消毒样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76%、96.68%和96.26%,标化合格率分别为97.76%、97.71%和91.50%(表5~表7)。
3 讨论
成都市武侯区2009-2011年各类消毒样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化合格率分别为95.34%、96.65%和97.57%,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消毒液、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灭菌物品合格率较高,达95%以上,主要因医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增强,加强消毒工作,定期更换消毒液,
增强院感控制能力;但同时也发现部分医疗机构手术室和治疗室空气、压力灭菌器和医院污水的合格率较低,合格率分别为83.44%、90.61%、93.78%,其原因是:部分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对手术室和治疗室空气消毒技术掌握仍不全面,紫外线灯布局不合理、消毒设备更新换代跟不上,消毒时间短,消毒方法不正确等[5];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对压力灭菌器操作人员需进行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才能上岗;医院污水在处理过程中加氯方法不对,加氯量不够,导致医院污水消毒不彻底[6] 。
武侯区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消毒样品监测合格率也存在较大差异,结果显示3年平均合格率公立医疗机构高于民营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高于个体诊所。
其原因:①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比较重视院感控制工作,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院感管理制度;②部分个体诊所未充分认识医源性感染的严重性,未认真执行日常消毒管理制度,未落实消毒(灭菌)措施;
③消毒液使用中未在规定时限及时更换,造成使用中消毒液不合格;④个体诊所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未按相关规范要求开展。
综上所述,建议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各级医疗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加强自测和自检,不断完善薄弱环节,定期考核,切实提高消毒灭菌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