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生活的世界,学生的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生活的世界,学生的舞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为了使这门课程能更切实地体现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呈现生活”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自己的生活。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课程教学,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1、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生活的再现。比如《我是一个消费者》,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方便面、各式服装、膨化食品等。为了检验同学们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我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订购会。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
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
2、生活经验在学生活动中不断丰富。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德与社会》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如《我的角色》这个单元正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活动,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源源不断的再现出来,并在小组或者集体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在教师的正确导向下,成为学生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二、“体验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原有的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通过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注意儿童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如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一课,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规则,(2)生活中有哪些规则,(3)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规则,(4)我们在马路上、电影院、商场、车站等地方要注意些什么,(5)如果在社会生活中不
遵守规则会有什么后果,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其间教师要适时地播放学生和社会上的公民在生活中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的真实录象,让学生在自主的说、议、辩、看中亲身体验到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后果。
三、“实践生活”
当然,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的。
1、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我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的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和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的更深更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2、淡化教育痕迹,实现自己教育自己。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
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品德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的如此密切,就更要淡化教育痕迹。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点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的这样真切,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慢慢地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程真正成为沟通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
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让我们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