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婚礼习俗

合集下载

古人结婚礼仪

古人结婚礼仪

古人结婚礼仪
古代的结婚礼仪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下是一般的古代结婚礼仪的一些特点:
1. 媒妁之言:在古代,一般是由媒人来撮合男女双方的婚姻。

媒人负责查找合适的家庭和姻亲,然后进行双方的交流和协商。

2. 订婚:在双方家长的同意和交流确认后,会进行正式的订婚仪式。

这个仪式一般由两家长辈和媒人见证,双方互赠婚礼饰品或礼金来表示承诺。

3. 进门礼:在结婚当天,新娘会带着嫁妆入门,这是一种象征着新娘加入新家庭的重要仪式。

新郎一般穿着婚服,摆放鞭炮迎接新娘的到来。

4. 交杯酒:在宴席上,双方父母会亲自为新婚夫妇斟酒,新娘和新郎则要各举起自己的酒杯,在众人祝福下交杯喝酒,表示喜庆和团圆。

5. 敬茶:新婚夫妇要分别给双方父母敬茶,以示对双方家庭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6. 迎亲队伍:新娘离开娘家时,她会由一支队伍护送到新家,这个队伍通常包括亲友和乐队,有时还会有舞龙舞狮等庆祝表演。

7. 宴席:结婚当天,一般会举办热闹的宴席,邀请亲友和至亲参加。

在宴席上,新婚夫妇会接受来宾的祝福和礼物。

8. 礼服和婚庆装饰:结婚时,新娘通常会穿着褒贵的婚服和配饰,用以展现出新娘的美丽和贵气。

新家的门前和宴会场所也会装饰得非常华丽,通常会用红色丝绸、盖着金字的帷幕、鲜花等来增添喜庆氛围。

以上只是一些古代结婚礼仪的常见特点,具体的仪式、流程和细节还会根据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历朝婚礼习俗简介

中国古代历朝婚礼习俗简介

中国古代历朝婚礼习俗简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婚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自古以来,中国婚礼习俗丰富多样,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历朝的婚礼习俗。

【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婚礼习俗极为繁琐,许多习俗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婚姻观念。

一、缔结婚约古代中国的婚姻多由父母之间商议决定,双方家长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亲事,并进行婚约的缔结。

婚约通常需要进行“酒节”仪式,饮酒、酒杯相碰等都是婚姻契约的象征。

二、纳聘纳聘是婚礼前的重要环节,新郎家族需要给新娘聘金、彩礼和嫁妆。

彩礼的数量也很重要,代表着双方家庭的面子和地位。

三、过门闹婚婚礼当天,新郎要带领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中,但在进门前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闹婚环节。

闹婚旨在考验新郎的诚意和勇气,也是为了给新婚夫妻带来好运。

闹婚的形式千变万化,有喂辣椒、吃苦瓜等。

四、拜堂结婚拜堂是婚礼的重要环节,新郎新娘双方磕头拜堂,祈求天地神灵的保佑和长久美满的婚姻。

五、婚宴婚宴是婚礼的高潮,邀请亲友共同庆祝新人的喜悦。

宴席仪式庄重,酒令唱和等节目娱乐众人。

【唐代】唐代的婚姻习俗相对庄重,注重礼制和融入宫廷文化。

一、联姻成亲唐代皇族常常通过联姻来维持外交关系或巩固势力,这也影响了普通百姓的婚姻观念。

社会上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

二、琴诗书画唐代婚礼上常常会有琴、书法、诗词的表演,以展示新人的才华和教养。

三、花轿游街唐代新婚夫妻会在婚礼后进行花轿游街,以示新人婚姻美满、喜庆祥和。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婚礼习俗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一些新的传统和风俗。

一、妆礼新娘在婚礼前需要进行妆礼,这是新娘进入新家的重要仪式,象征着新娘已经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二、簪花仪式新郎会在婚礼上为新娘簪上花簪,传承了古代的美好传统,寓意着爱情永恒。

三、洞房花烛夜洞房花烛夜是每对新人憧憬的浪漫时刻,新娘新郎在这一晚可以尽情地表达爱意和情感。

四、宫灯明清时期的婚礼上经常使用宫灯,宫灯以纸灯笼为主体,采用天然植物纤维制成,寓意吉祥和团圆。

从夏商周以来婚礼的演变

从夏商周以来婚礼的演变

从夏商周以来婚礼的演变“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民国婚礼誓词婚礼,在中国也叫昏礼,古人认为,黄昏是一天中的吉时,所以在黄昏时行嫁娶之礼。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嘉礼的一部分,是继笄礼和冠礼以后生命礼仪的一种。

“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原始社会时婚姻形态较为混乱,在母系氏族的影响下,类似于群婚的制度产生了血缘关系混乱,权利划分不明等系列问题。

在这种制度下,有关婚育的礼仪发展得很慢。

直到夏商周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才有了“偶婚制”的出现,加之战争、氏族、生殖崇拜等因素,人们对婚姻和生育更为重视,因此,婚礼仪式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礼记》中讲“上以侍宗庙,下以继后世。

”这清楚地表明婚姻在于社会礼节在于宗族延续方面的重大意义,而婚礼仪式的出现,将婚姻从单纯的生殖功能转化为庄重的美好的生命意义上的羁绊。

周朝时,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婚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值得一提的是“六礼”指从议婚到完婚的过程,其中“纳征”最为重要,类似于现在农村保留的“下定”,也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金,而聘金的多少与女方的出生门第密切相关,这种以金钱衡量的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后世婚姻对象的选择,到了今天,人们还是会觉得“聘金”越多,新娘就越尊贵。

“六礼”的基本步骤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周朝六礼婚制的确立使婚礼仪式正式地展现在人的眼前,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变化而来。

《礼记》中记载的“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夫妻同甘共苦,在喝过这杯合卺酒后,就相当于做出了自愿为家庭奉献的承诺,这使得婚礼更体现一种对家族血缘信仰。

那时候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封建时代,在这样的人生大事上,婚礼体现了其它仪式缺乏的人情味,不是冷冰冰的规则,除了繁衍后代这样非常现实的意义之外,婚礼还在于精彩的生活并延续自己的生命。

唐朝婚俗礼仪

唐朝婚俗礼仪

唐朝婚俗礼仪
一、唐朝婚礼流程
1、新人走上红毯之后,金童玉女在其身后开始抛撒五谷杂娘;
2、跨火盆:新郎和新娘共跨火盆,表示去除身上晦气,福气会从天降;
3、跨马鞍:新郎和新娘共跨马鞍,可保一世平安;
4、跨米袋:新郎和新娘日后生活丰衣足食;
5、三箭定乾坤:新郎以射三箭来肯定这份姻缘;
6、却扇之礼:即使新郎掀起盖头,新郎却扇也不能撤去;
7、三叩九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8、交换彼此信物
9、结发之礼:双方将头发剪下一缕,然后用红线绑起放入同一个锦囊;
10、交杯酒:交杯同饮,一生相随。

二、唐朝婚礼习俗
1、六礼
六礼是古代谈婚论嫁必须遵循的礼节。

在唐朝,这个礼节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承。

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这六礼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跨越好几个朝代流传至今。

现代婚礼,也都有按照上面的内容来执行。

2、催妆
唐朝在迎亲时,新郎的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时,要一起齐声大喊:“新妇子!”这个时候,新娘家往往是关闭大门的情况,就是要给新郎摆到关卡,证明娶媳妇不花心思和用心是不会简单开门放过的。

于是,新郎就会安排夫家上百号人站在大门口一起叫唤,直到把门催开。

3、障车
唐朝的迎亲时间一开始都设在黄昏,在中唐以后才有人提出把时间改清晨。

因为婚礼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

接完新娘之后,女方会集中一批人挡其去路,只要留下买路财,才能放新郎和新娘过去。

4、下婿
在唐朝,新娘的轿子到达新郎家大门口时,新娘家中所有到场的女性来宾,每人都会拿棍子轻敲新郎,这的做法是为了告诉新郎,以后不许欺负新娘。

从古至今的婚礼习俗变化

从古至今的婚礼习俗变化

从古至今的婚礼习俗婚嫁是结婚嫁娶的意思,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秩序,传递香火,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仪式礼节。

通过婚嫁行为,一方面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可,另一方面,确定正式的配偶关系。

婚嫁行为由最初的乱婚无度进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妇制,反应人类生存文化的巨大进步。

婚姻在中国古代被认为“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头等大事。

传统婚姻礼仪是中国民俗礼仪中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之一。

一、古代婚礼习俗1.送聘礼: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

2.回礼:女方家也会接着回礼,礼物包括槟榔3.安床:在结婚前一晚上,女方会找一个有福气的男人(家庭美满,父母健在,有儿子)来安新房的新床,并且把花生、红枣、核桃等意味着早生贵子等好意头的食品放在床头。

4.嫁妆: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

5.上头:结婚前晚,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并且会通知男方在同一时间拜。

6.梳头:新娘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来给自己梳头。

7.吃汤圆:意味着可以圆满成婚,圆满幸福。

二、古代迎娶礼节1.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2.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3.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4.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

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5.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6.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7.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关于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

关于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

关于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现代的婚礼流程其实是参照的古代的婚礼流程,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传统婚礼的各项环节更像古代婚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古代婚礼当天流程详细《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

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

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

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

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

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

亲迎是婚礼中最后一个程序,但也是婚礼当日的第一个过程。

由于古人讲求礼节仪式,故婚礼的过程也颇为复杂。

当中包括花轿迎亲、拜堂、宴宾、闹洞房、合卺、结发及洞房。

以下便逐一解释。

[中国古代婚礼]中国古代婚礼的基本流程

[中国古代婚礼]中国古代婚礼的基本流程

[中国古代婚礼]中国古代婚礼的基本流程中国古代婚礼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但是明清以后,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

一、中国古代婚礼的形式婚礼并不是产生婚姻时就有了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礼的文明阶段才形成的。

1928年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提出婚姻的形式是从群婚到掠夺婚,经过买卖婚姻,发展为媒妁婚姻。

(一)群婚是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

存在于原始时代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

群婚的前期类型为血缘群婚,后期则发展到两分组织间的族外群婚。

(二)掠夺婚是以强行“掠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姻仪式。

它是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历史阶段中产生的。

掠夺婚俗称抢婚,也叫劫夺婚,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制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强制性的婚姻形式,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结婚的“婚”和黄昏的“昏”同用“昏”来表示,选择黄昏时进行抢夺,但已逐渐由真抢变为假抢。

男方黄昏时去迎亲,要乘墨车,即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迎亲的人也要全部穿黑色衣服。

(三)买卖婚礼从父系社会开始,出现了买卖婚姻。

买卖婚俗至迟在夏商之时便产生,初期,买卖婚没有妻妾之分,周代以后,聘娶婚确立。

买卖婚制以金钱购买为实质,也存在多种形式,一是以礼聘娶为名,二是以钱买妾,三是卖女抵债或把女子作为挣钱工具的买卖婚,四是诱骗、拐卖妇女而成的买卖婚。

总的来说,买卖婚制是适应封建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抢夺妻子造成的混乱和社会纠纷。

(四)媒妁婚姻为适应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婚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媒妁婚姻。

买卖婚演变为聘娶婚,买卖的中间人演变成媒妁。

在周代,官方专门设置官职媒氏来主管婚姻和男女之事,媒氏不仅负责男女两家的交接、互通双方姓名,还起到防止男女直接接触、做出不考虑家族利益而私定终身的事情,有媒氏的参与,使得婚姻明媒正娶,具有了正当性、合法性。

中国古代汉式婚礼

中国古代汉式婚礼

中国古代汉式婚礼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共牢合卺→解缨结发婚后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庙见成妇★婚前礼1.纳采:男方向女方求婚,以雁为贽见礼物。

《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

用雁。

”2.问名:纳采后,问得女方之名,以便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

《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

”3.纳吉:问名之后,男方“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仪礼·士昏礼》)。

男方问名后,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吉兆,派使者带雁到女家报喜,仪如纳釆。

4.纳征:男方遣使者向女家纳聘以订婚。

《仪礼·士昏礼》:“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

”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5.请期:男方择定成婚吉日,正式约定女方,以雁为贽见礼物。

《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

”郑玄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正婚礼1. 亲迎:新夫亲往迎娶新妇。

2. 同牢合卺:“同牢”指新夫新妇共食一鼎所盛之肉。

“合卺”指新夫新妇各执一合卺杯,相对饮酒。

《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3. 解缨结发:“解缨”指新夫亲手解下新妇头上许婚之缨。

“结发”指各剪取新夫新妇一束头发,以红缨梳结在一起。

★婚后礼1. 妇见舅姑:妻称公公为“舅”,称婆婆为“姑”。

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新妇早起、沐浴,端着盛有枣、栗和腶修的竹器到公婆寝门外等待。

“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2. 妇馈舅姑: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主持中馈,以尽孝道。

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民俗记录。

3. 舅姑醴妇: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中国古代婚礼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严谨而庄重,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在古代,婚礼被视为一种庄严的仪式,是男女两家的重要关系的建立。

以下将介绍中国古代婚礼的一些常见礼仪。

一、婚姻的提亲在古代,婚姻多由父母或长辈安排。

当一家有意向与另一家联姻时,首先会派人前往对方家中提亲。

提亲时,通常由男方的长辈带领一些亲戚和朋友一同前往。

在正式提亲之前,男方的长辈会事先与女方的家长商谈好婚事,双方达成一致后,才会进行提亲仪式。

二、聘礼的交换提亲成功后,男方会派人送聘礼给女方家。

聘礼是男方向女方家庭表达诚意和尊重的一种方式。

聘礼的内容包括金银珠宝、衣裳、食品等各种贵重物品。

女方家庭收到聘礼后,会安排人员进行验收,以示礼节。

三、定亲的仪式定亲是婚礼筹备的重要环节。

在定亲仪式上,双方家长会正式宣布男女双方的婚事,并且将定婚书交给新人。

定亲仪式通常在男方家中举行,双方亲戚和朋友会参加这个仪式,以祝贺新婚的到来。

四、婚礼的筹备婚礼的筹备工作通常由女方家庭来负责。

在婚礼前,女方会选定一个吉日,通常选择农历的吉日进行婚礼。

在婚礼前的准备工作中,女方会制作婚床、婚车和一些婚庆用品。

同时,女方还要准备一些新衣服和嫁妆,以及一些应对新生活的用品。

五、迎亲的仪式在婚礼当天,新郎会带领一队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接新娘。

迎亲队伍通常由鼓手、锣手和一些喜庆的彩车组成。

当新娘到达新郎家门口时,新郎会亲自迎接新娘,然后双方一同进入新房。

六、交杯酒的仪式交杯酒是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象征着新人之间的爱情和誓言。

在交杯酒仪式中,新郎和新娘会交换酒杯,彼此喝下对方的酒。

这个仪式是新人向对方表达爱意和承诺的重要方式之一。

七、拜堂和敬茶的仪式拜堂是婚礼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人向天地神灵祈求祝福和父母双亲致谢的仪式。

在拜堂仪式中,新人会先向天地神灵行礼,然后向双方父母行礼,接着向长辈和亲友行礼。

之后,新人会为双方父母敬茶,以表达对父母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中国古代婚礼的内容

中国古代婚礼的内容

中国古代婚礼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婚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具有深厚的传统和意义。

一场古代婚礼包含了一系列的环节和仪式,既反映了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价值观念和仪式的庄重性。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介绍并解析中国古代婚礼中的主要环节和内容。

一、婚前准备阶段在中国古代,婚前准备阶段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纳采”,即男方家庭派代表前往女方家庭提亲,并商定婚礼的事宜。

接着是“聘礼”,男方家庭送出一定的财物或礼品作为聘礼,以示诚意。

女方家庭在接收聘礼后,将准备“过大礼”的事宜。

双方家庭还会商议婚礼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安排等。

二、婚礼仪式1. 迎亲仪式在古代婚礼中,迎亲仪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

通常情况下,新娘会由亲人或仆人陪同出嫁。

当新娘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由新郎家的长辈或亲友负责迎接。

迎亲队伍会沿途设立各种吉祥的装饰,如彩旗、花灯等,以庆祝新娘的到来。

新娘会通过踩踏红布或其他象征门槛的物品,象征过去的生活已经结束,开始了新的生活。

2. 家族祭祀婚礼中,家族祭祀是为了祈求祖先保佑新婚夫妇幸福,同时也是对先祖的一种尊重和纪念。

婚礼当天,双方家族会举行祭拜仪式,祭祀先祖,向他们表达敬意并请求祝福。

在祭祀过程中,长辈会带领大家向祖宗祝酒,焚香祈福,宣读神契等,以示对祖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3. 交杯酒仪式交杯酒仪式是中国古代婚礼中最具代表性的环节之一。

新郎新娘分别手持酒杯,彼此交错交杯,并同时饮下对方杯中的酒。

这象征着新婚夫妇将共同度过今后的日子,分担快乐和困难。

4. 过大礼过大礼是婚礼中的重中之重,主要表现为新娘家庭赠送给新郎家庭的财物和礼品。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精心的嫁妆,包括金银饰品、织锦、家什等,以显示家族的气派和对新婚生活的祝福。

除此之外,双方还要相互赠送礼物,如新郎赠送给新娘的花翎、首饰等,以及新娘家族对新郎家长的馈赠等。

5. 敬茶仪式敬茶仪式是对长辈和亲友表达敬意和谢意的重要环节。

新婚夫妇会分别向双方双亲和亲友敬茶,然后接受长辈的祝福和赞美。

介绍古代结婚礼仪知识内容有哪些

介绍古代结婚礼仪知识内容有哪些

介绍古代结婚礼仪知识内容有哪些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结婚礼仪知识内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结婚礼仪一、说媒“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由于定聘时已拿上半礼,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

其他的礼物列成礼单,夹在礼书之内。

礼单上面必须有布帛、绸缎、纱罗之类,这些布料是为新婚缝制衣服的。

女家也要回些礼物,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

送礼之后,距婚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五、迎亲迎娶的当日,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

媒人先导,接着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盒队,浩浩荡荡、鱼贯而至。

婚礼习俗的演变

婚礼习俗的演变

中国婚礼习俗的演变新闻传播学院 2010级广告二班高鑫一、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混杂聚群而居,没有什么婚姻观念;吕氏春秋.侍君覧曰“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男女之别”;后来这种状态逐步得到限制;大戴礼礼记·盛世篇载:“凡淫乱生于男女无别,夫妻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妻之道也,故有淫乱之欲,则饰婚礼享聘也;”二、周公制礼至今中国历朝历代婚礼的内容都不断变化,但主要的还是围绕“三书六礼”;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三代时期,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婚礼”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的周公制“婚聘六礼”;周代的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即纳采、、纳吉、纳征、请期、,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周礼也规定女方到男方家居住;古代婚礼“六礼”中就记载着每一道程序都要敬拜和请示祖先的例子;直到近代,人们仍然沿袭古代的习俗,将拜堂祖灵、拜天地等作为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象征吉样的礼物在婚礼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婚礼中也会有一些象征性的避邪过程,如照花轿、闹洞房等;,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六礼婚制作是从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自周公之礼以来,秦汉因之,隋唐承之,期间虽有一些礼节上的变化外,皆不出“三书六礼”的范围;但自明末清初以来,华夏礼仪丧殆,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如大量中所载的,“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清初朝鲜闵丁重随使团来华,根据所见所闻在燕行录中记载“今中国礼制大坏,人伦丧绝,非真华夏也;”并且说“今天下中华制度,都存于吾国”;在中国传统的婚姻文化中,婚礼的重要意义是“别男女”;按照儒家的观点,夫妇是家庭的基础,而夫妻关系的确立,其标志是婚礼;婚礼乃是人伦之本、风教之始,所以,以庄重而严格的程序来昭示“男女之别”就是必需的,婚礼之后夫妻关系才能有一个稳固的基础;周礼.地官记载,周代已经设有专门负责男女婚配的官员“媒氏”,其职责是“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后,皆署年月、日焉”;有点像今天的婚姻登记处的负责人;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到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正式实施,极大的影响了传统婚礼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建立起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转变,也对婚礼的形式产生了影响;以下主要从礼仪、制度、习俗、观念等方面来论证中国婚礼的变化;三、制度、习俗方面的一些变迁1.同姓不婚同姓不婚即同一姓氏的男女不互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到了唐代,人们对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形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予以禁止;宋、元、明、清也同唐朝一样,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律例与清律例规定说“同姓、同宗不婚”,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2. 由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制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民间一般是倡导一夫一妻制的,周礼载“一夫一妻者,乃在别男女,使内无怨妇,外无旷夫”,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夫多妻制逐渐在中国开始盛行,至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确立了一夫一妻制;3.由休妻到离婚受儒家三从四德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妇女一直遵从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的古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休妻的概念逐渐被离婚这样的概念所取代;单纯从字面理解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平等的体现;4、服饰的变化仪礼中介绍“士婚礼”就写作“昏礼”;据郑玄注释:“娶妻之礼以黄昏为期,故名;所以要选择黄昏,因为此时正是阳往阴来的时辰;”后来才加上“女”旁,写作“婚”; 在古代,婚姻不仅是男女个人爱欲的满足,而且具有“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使命,即俗话所说的“继香火”;因此,男婚女嫁就不但是个人行为,而且也是家庭或者家族的大事,因此倍受重视;"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 “交杯酒”这一个词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多用来做瓢;在古代,结婚时人们在仪式中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据说卺酒异常苦涩,夫妻二人同饮卺中苦酒,象征两人今后要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卺"古代结婚时用作酒器的一种瓢:合~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饮饮合卺酒;四观念方面:由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古有俗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必须遵从父母之命,是古代婚姻的一项原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人们渐渐接受了西式风俗,采取婚礼形式.。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中国古代婚礼礼仪中国古代婚礼礼仪1中国古代的婚礼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

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六礼之仪始备。

”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

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

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唐`杜佑《通典礼典》。

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

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

”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采也有用羊者。

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

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

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

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

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

宾不答拜,揖入。

宾升西阶,当阿东面。

使者致命曰:敢纳采。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间,南面。

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

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

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

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

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

宾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

礼毕,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也就是说两家人是要有几番客套的。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

从古至今婚姻的习俗

从古至今婚姻的习俗

从古至今婚姻的习俗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

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

《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

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

《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

《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

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

《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

”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

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

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

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

今行礼于晓。

”晓即拂晓。

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

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

然可意会,难以言诠。

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

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

中国各个朝代地婚礼形式

中国各个朝代地婚礼形式

中国各个朝代地婚礼形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样的婚礼形式,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传统习俗。

下面将就中国各个朝代的地婚礼形式进行详细介绍。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婚礼重视形式,通常在充满神秘感的山洞中举行。

婚礼仪式分为三步:订婚、迎娶和新婚。

订婚时女方家族要为男方家族送礼,表达双方家族的喜悦之情。

迎娶时,男方要派亲戚朋友和礼仪人员接新娘,而新娘则由娘家家人护送至新郎家。

新婚之夜,新娘要穿戴盛装,由新郎用红绸带把她绑在新婚床上,并由七八个小男孩集体拨开新娘面纱,祈求新娘育有秀气聪明的儿子。

唐代:唐代婚礼流行盛大的仪式,婚礼通常在新郎新娘相会的地方举行。

首先,彩莲装扮的女儿红会接新娘入洞房,然后新郎要鞠躬致谢。

接下来的仪式中,新娘要跪下拜堂祭拜祖宗,然后新郎将花轿抬入,并用朱砂抹新娘的额头。

最后,新郎新娘一起舞动双刀,象征着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相互保护。

明代:明代的婚礼形式相对简朴,婚礼仪式在新郎家进行。

首先由新郎家人负责接亲,随后由乐队带着新娘队伍在村中游行,向村里人炫耀新娘的美丽。

到达新郎家后,新娘要穿过一道花轿门才能进入洞房。

洞房中还有伴娘陪伴,双方家长则会到新郎新娘面前给他们敬酒。

夜晚新郎新娘要舞剑娱乐,以庆贺婚礼的顺利进行。

清代:清代婚礼习俗非常繁琐,婚礼仪式通常在媒人召集的宴会上进行。

在宴会上,新郎新娘要分别穿上红衣红帽以示彩坛之喜。

接着新娘要穿过一道花轿门,由红伞遮掩。

进入洞房后,双方要逐一拜见亲友,然后在新郎新娘面前摆放一盘莲花糕来象征幸福。

晚上新郎新娘还要通过弹琴、赋诗以及打糖等方式表演给客人观赏,并由朋友互相敬酒以示庆贺。

以上只是中国不同朝代地婚礼形式的一些简要介绍。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情和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在不同的地区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婚礼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载了中国人民的爱情观念和道德准则。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国古代婚礼的习俗有哪些?现在的年轻夫妇在举行结婚典礼的时候,已经不再满足于已经大众化的西式婚礼,开始流行复古风。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结婚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合卺、却扇、乘鞍,周秦汉唐繁闹的迎亲礼,肯定有你没听说过的!

合卺、却扇、乘鞍,周秦汉唐繁闹的迎亲礼,肯定有你没听说过的!

合卺、却扇、乘鞍,周秦汉唐繁闹的迎亲礼,肯定有你没听说过的!《仪礼·士婚礼》记载,一场合乎礼法的婚姻,是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项仪式为核心仪节的婚礼仪式组成的。

尽管自秦汉时起,历代大致传承“婚姻六礼”模式,但在此基础上,又因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影响,而增益减损,出现了却扇、乘鞍、奠鹰、障车、撒帐等多姿多彩的婚姻仪式礼俗。

下面,我们就“穿越”回古代,一起去欣赏一场宏大多彩的结婚典礼吧。

一、周代的“亲迎”礼《仪礼·士昏礼》记载:周代新婿“亲迎”时,穿着爵弁,纁裳。

随从们都穿着玄端服,乘坐涂成黑色的“墨车”,前去女家迎亲。

新妇乘坐的车,若新婿为士,则车辆由婿家提供;若新妇的父亲、兄长等尊长的身份是大夫以上阶层者,新妇所乘车,由新妇家自己提供。

新妇乘坐的车辆,装饰和新婿车一样,只是较新婿乘车,增加了遮掩四周的“裧”。

出发前,父亲要向儿子(新婿)敬酒,并嘱咐他遵循礼仪。

新婿唯唯诺诺地答应了。

新妇穿上婚服,由50岁以上,侍候、教导自己的保姆,及女侍们陪侍。

新婿到新妇家后,翁、婿行礼作揖,进入宗庙。

新婿将带来的雁放下,行稽首礼,然后走出宗庙。

新婿离开时,新妇在后面跟从。

新妇从房间里出来,准备跟新婿离开前,她的父亲、母亲,及父亲的妾们,都要告诫新妇一些话:到夫家后,要听从公、婆、丈夫的吩咐,勤于做家务。

新妇到达后,新婿与新妇到新房里。

在室内预先铺好席子,媵、御等女仆,将预先准备好的各种饮食,摆放在新婿、新妇面前的几上,新婿、新妇行“合卺”之礼。

就是新婿、新妇分别用一把用一个葫芦劈成两半制成的瓢,盛酒饮用,寓意结为夫妻。

饮食毕,新婿、新妇在女仆们的侍候下,宽衣解带就寝。

“亲迎”仪节基本结束。

二、秦汉时期的“亲迎”礼汉代人结婚,婚礼仪式在传承周代礼仪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延续后世的创新之处。

汉代,婚日,新妇携带嫁妆,去男方家中成婚。

男家、女家分别派人迎亲、送亲。

汉代人结婚时,新婿、新妇都要盛装打扮。

中国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

中国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

中国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丰富多样,具有不同的仪式和习俗。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1.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之一,夏朝时期的婚礼形式相对简单。

男方一般会送给新娘礼物,如兽皮、兽骨等,并结合祭祀的方式进行婚礼。

2.商朝:商朝时期的婚礼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仪式。

婚礼一般在夜晚举行,新郎需要在女方家的门前驻足三夜,以示决心。

同时,还有牛、羊等牲畜作为婚礼宴席上的主食。

3.周朝:周朝的婚礼形式相对隆重。

古代婚礼的最高规格是三冢礼,即男方三代同堂出席的婚礼。

婚礼上,新娘穿着华丽的婚纱,新郎穿着锦袍,由排长官主持婚礼。

4.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婚礼形式开始向现代婚礼过渡。

新郎需要送给新娘一些贵重的礼物,如金饰、玉石等。

同时,还有丰盛的宴席和各种娱乐活动,如舞蹈、音乐等。

5.秦汉时期:婚礼形式进一步发展,秦汉时期的婚礼更加隆重。

婚礼一般在傍晚开始,新郎要在新娘家门前驻足一夜,双方家人和亲友共同参加婚礼。

同时,还有舞狮、舞龙等娱乐活动。

6.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婚礼的规模较大,多数采取府中婚礼形式。

仪式上,主持人会为新郎新娘行拜天地、拜堂和拜父母等礼仪,然后举行酒宴并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7.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的婚礼形式更加注重礼仪和规定。

新郎需要亲自前往新娘家接娘,而不是由代理人代劳。

婚礼上有详细的礼仪和仪式,如天地盟、鞠躬问名和交杯酒等。

8.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婚礼形式相对繁琐。

婚礼前,新娘需要进行多次仪式试妆,确保妆容完美。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分别由父母引领进入礼堂,由主持人主持仪式,进行交杯酒、敬茶等仪式。

以上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的简要介绍。

这些婚礼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婚姻观念,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婚礼形式多种多样,但传统婚礼的影响依然存在,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婚姻观念。

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

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

中国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各个朝代婚礼习俗:随着朝代的变更,掌握历史的民族特性等各方面原因,婚礼习俗在各个朝代也会有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所说的古代婚礼大都是明清时期的,所谓“凤冠霞帔,大红喜服”,成为了婚礼最具象征意义的表征;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新娘在亲迎过程中都会使用遮盖物,或帷帽,或皂罗,或扇子,统称为“盖头”;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钗钿礼衣”这个词算是唐朝婚服的最好阐释,华丽精致是主调,色调方面呈现男服绯红,女服青绿;四、宋朝的婚礼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五、由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掌权中国的时代,统治阶层出身广阔的蒙古草原,婚礼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拥有了这个少数民族的某些特性;总的来说,统治阶级也是延续了前朝既定的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人伦之道,始于夫妇,夫妇之本,正自婚姻”这句话算是元代人对婚姻的看法,是中国婚姻观在元代的表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蒙古族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度在这个时代也有一定的表现;由于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汉人女子嫁少数民族的多,而汉人娶少数民族的少,蒙古贵族禁止与汉族通婚;六、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婚礼习俗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是明朝的标准婚服;方雇花轿,下午吹打弹唱至女方家抬新娘,女方家以“三道茶”招待;同时女方家中人要用镜子向花轿内上下前后照一遍;再点燃爆竹一小挂,置于轿内,谓之“搜轿”,以赶走轿内可能躲着的妖魔鬼怪;接着新娘换上新鞋,由喜娘携扶或由哥哥、弟弟背上轿;花轿出发时,燃放鞭爆,新郎头戴状元帽,身着龙凤大红袍,腰挎大红花迎娶新娘上轿;这个流程似乎就开始很眼熟了吧,古装电视剧里面的迎亲大都参照就是这个时代的婚礼;七、清朝的婚礼大体上是明朝婚礼的沿袭,清朝政府在前期采取了很多比较开明的政策,所以民间许多前朝文化大都被保留下来,民间婚礼习俗大都和明朝时代一样;但是对于统治阶层就有不一样的地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那么皇帝大婚,自然是不能算在其中的,过程之复杂度非比一般了;但是结婚当天要吹锣打鼓鞭炮声声八抬大轿以至于整条街都知道的习惯还是广为大众所支持赞同的,慢慢的就这么延续到现在,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古代婚礼脑海中就浮现了凤冠霞帔,大红的颜色等等;不过用红色来代表喜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融入现代创新元素,将更能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各个朝代婚礼服饰:中国古代婚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婚礼服,但是各个朝代却都彰显着中国古代的特色;下面就一起来看中国古代婚礼服;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中国古代婚礼服之明朝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绿色,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注:是海中的马,不是我们熟悉的海洋小动物海马;,妇则着凤冠霞帔或花钗,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同夫级别、大红褶裙;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明朝婚礼一般是九品官服——凤冠霞帔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中国古代婚礼服之唐朝士假绛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头上的佩饰为金银饰以琉璃等的钿钗,钿钗有着品级的含义;大胆的色配冲撞,不愧是绚丽的大唐气象,同时也造就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德贵专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质连裳”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大盛,到底有没有襦裙制的礼服呢这种争端主要在于对“钿钗礼衣”的争论;唐代的正规礼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新唐书.车服制开元礼等中记录到:“钿钗礼衣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制同翟衣,加双佩、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既然“制同翟衣”,那么钿钗礼衣也应该是深衣制;而认为钗钿礼衣是一种襦裙式的礼服的观点,论据最早来自中国服装史泰斗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装史,书中他指出了盛唐至五代敦煌供养人所着的,钿钗的层层叠叠的规整礼服正是钿钗礼衣,如莫高窟103窟壁画“乐廷瑰夫人行香图”中的盛装贵妇,但他并未解释如何考证得到;这样的服制并非特例,如“于阗王后曹氏供养像”等大量敦煌壁画中发现了这种层层叠叠的规整襦裙服,及人物发髻上象征级别的钗钿,都具有某种制度的特征;鉴于沈从文先生一向严谨的研究态度,所以轻易按照那些口径一致,且多撰写于中唐以前的礼书而推翻这种观点也有失严谨; 对于“钿钗礼衣”的考证的确是个难题,因为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仅出现在唐代的史书和礼书中,又鲜有实物传世;另外有一种现象不能不注意:唐代杂俗琳琅,中国历史上许多礼制的更易正是起自唐代,颇有深意的是,对于古制旧礼,皇家却一直奉若圭皋,比如,看唐代的礼书会发现,十分严格遵循周礼,也许是三百多年华夏衣冠礼仪离乱的痛苦引发了对华夏先祖经典的深深向往使然;比如唐将婚姻六礼仪程写进了唐律;然而,理想与现实、庄重与喜庆之间始终巧妙而有趣地充盈着绮丽的巅峰盛世;即使上层极力推崇正规的礼制版本,从底层民众发起的杂礼异服还是大领风骚,最后一点点侵蚀到了高层;天宝前与中唐乃至盛唐,衣冠风尚则有如天壤;总之,钿钗礼衣究竟是什么模样它同敦煌壁画中的盛唐至五代供养人的钿钗“制服”有什么关系它是否存在着服制上的变异诸多内容依然待考;中国古代婚礼服之宋朝三舍生及品官子孙可假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新妇从风可假凤冠霞帔,婚服大约是青色;中国古代婚礼服之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有白色的婚礼服;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白衫不仅用做常服,也可当做礼服;魏晋时期如此大规模地崇尚白色,且使用范围之广,与当时玄学盛行的“以无为本,反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风尚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

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

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

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

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

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

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

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厦门情侣写真夜叫呼云:
…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

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
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

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

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唐代称之为“戏妇”,鼓浪屿情侣写真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

新娘在亲迎过程中都会使用遮盖物,或帷帽,或皂罗,或扇子,统称为“盖头”。

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

“钗钿礼衣”这个词算是唐朝婚服的最好阐释,华丽精致是主调,色调方面呈现男服绯红,女服青绿。

四、宋朝的婚礼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

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

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

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

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

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

厦门情侣写真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

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

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

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

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

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

五、由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掌权中国的时代,统治阶层出身广阔的蒙古草原,婚礼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拥有了这个少数民族的某些特性。

总的来说,统治阶级也是延续了前朝既定的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人伦之道,始于夫妇,夫
妇之本,正自婚姻”这句话算是元代人对婚姻的看法,是中国婚姻观在元代的表现。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蒙古族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度在这个时代也有一定的表现。

由于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汉人女子嫁少数民族的多,而汉人娶少数民族的少,蒙古贵族禁止与汉族通婚。

六、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婚礼习俗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

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是明朝的标准婚服。

方雇花轿,下午吹打弹唱至女方家抬新娘,女方家以“三道茶”招待。

同时女方家中人要用镜子向花轿内上下前后照一遍。

再点燃爆竹一小挂,置于轿内,谓之“搜轿”,以赶走轿内可能躲着的妖魔鬼怪。

接着新娘换上新鞋,由喜娘携扶或由哥哥、弟弟背上轿。

花轿出发时,燃放鞭爆,新郎头戴状元帽,身着龙凤大红袍,腰挎大红花迎娶新娘上轿。

这个流程似乎就开始很眼熟了吧,鼓浪屿情侣写真古装电视剧里面的迎亲大都参照就是这个时代的婚礼。

七、清朝的婚礼大体上是明朝婚礼的沿袭,清朝政府在前期采取了很多比较开明的政策,所以民间许多前朝文化大都被保留下来,民间婚礼习俗大都和明朝时代一样。

但是对于统治阶层就有不一样的地方。

据清朝政府的规定:
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
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厦门情侣写真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那么皇帝大婚,自然是不能算在其中的,过程之复杂度非比一般了。

但是结婚当天要吹锣打鼓鞭炮声声八抬大轿以至于整条街都知道的习惯还是广为大众所支持赞同的,慢慢的就这么延续到现在,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古代婚礼脑海中就浮现了凤冠霞帔,大红的颜色等等。

不过用红色来代表喜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融入现代创新元素,将更能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