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刍议
王安东读孟尝君传赏析
王安东读孟尝君传赏析王安东读孟尝君传赏析《读孟尝君传》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驳论文。
作者在文中别出新见,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通过对“士”的标准的鉴别,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安东读孟尝君传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读孟尝君传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注释】第一句摆出待批驳的观点,说明世人对孟尝君的传统看法:“孟尝君能得士”。
接着写出这一论点的两个依据:一个是“士以故归之”,这是概括地说;一个是“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这是从具体事例说。
干净利落,开门见山竖起了要论驳的靶子,可谓“立”。
第二句先用感叹词“嗟呼”加强语气,然后直接了当地驳斥“孟尝君能得士”的说法,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能得士呢?斩钉截铁,一下子就把“士”和“鸡鸣狗盗”之辈区别看来,开语警策,反驳有力,将“世皆称”云云一笔扫倒,此可谓“驳”。
第三句转折腾挪,加深反驳之意,用反证法提出自己对“士”的标准的看法:“士”必须是可赖以谋国制敌的能人,凭仗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士”,就可以使齐国成为霸主,制服秦国。
正因孟尝君手下无一真正的“士”,才导致要靠鸡鸣狗盗之徒来帮助孟尝君逃脱秦国,从而证明孟尝君的“士”不足以称为“士”,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
《读孟尝君传》的原文及翻译
《读孟尝君传》的原文及翻译《读孟尝君传》的原文及翻译读《孟尝君传》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驳论文,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读孟尝君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2.称:称颂,赞扬。
3.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4.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
5.归:投奔,投靠。
6.卒,终于,最终。
7.赖:依仗,依靠。
8.其:指门下士。
9.特:只,仅,不过。
10.鸡鸣狗盗: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秦昭王所囚,有被杀的危险。
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王宠妃,孟尝君得以被放走。
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
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
后成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美谈。
11.雄:长、首领。
12.耳:罢了。
13.擅:拥有。
14.宜:应该15.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
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
16.制:制服。
17.夫:发语词。
译文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读孟尝君传原文参考
读孟尝君传原文参考读孟尝君传原文参考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读孟尝君传原文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读孟尝君传原文参考篇1读孟尝君传(王安石)◇原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①。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②。
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③?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④?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①得士:谓取得士的拥护。
归之:归附他。
②“而卒赖其力”二句:《史记·孟尝君传》:“秦昭王闻其贤……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为秦相。
因左右毁之,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
’而孟尝君一狐白裘已献昭王。
时客中有能夜为狗盗者,遂夜入秦宫取所献狐白裘转奉幸姬,幸姬求于昭王,孟尝君得出,即驰去。
夜半至函谷关,关隘规定:鸡鸣始出客。
孟尝君恐追者至,时遇客中有能为鸡鸣者,致使民间之鸡皆鸣,遂得出关脱险。
”句中指此。
③特:只是。
鸡鸣狗盗之雄:鸡鸣狗盗之徒中的豪雄。
④擅:占有。
南面而制秦:面向南方坐着而制伏秦国。
按古代君臣相见,君坐北向南接见臣子,故云。
◇鉴赏本文是王安石读《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后所写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读后感,旨在破“孟尝君能得士”的世俗之见,指出鸡鸣狗盗之徒并不能作为国家的栋梁之“士”,进而提出真正的人才应该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
文章先摆出传统看法,接着立即对这一论调提出异议,对上述事例予以正名,予以批驳。
继而笔锋一转,再从反面剖析。
结尾再申本意,说明关键所在,并与开篇相衬照,彻底批倒“士以故归之”的传统见解。
真是言简意赅,醒人耳目。
王安石以政治家、改革家的敏锐目光,抒发读史后的一时之兴,故能透过表象,察其实质,明辨其是非。
其目的是重新立论,为历代之“士”正名,从而突出“士”对于安邦治国的重要作用,以及得“士”之难,足可为人君借鉴。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以及翻译译文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以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以及翻译译文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导读: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
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
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
观点有新意。
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
特,只不过。
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
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
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
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
鸡鸣,学公鸡叫。
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
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士以故归之( )(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二、翻译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读孟尝君传世上的人都说孟尝君能收得有才能之士,由于这一原因,才德之士会去投奔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而逃出了凶恶如虎豹的秦人之手。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哪里谈得上得士?若不是这样,凭着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就可以面南而坐,使秦国北面称臣,又何必凭借鸡鸣狗盗之力呢?那鸡鸣狗盗之徒出自孟尝君的门下,这就是有真才实学之士不投奔他的原因。
【古诗文阅读】读《孟尝君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及赏析】
【古诗文阅读】读《孟尝君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及赏析】读《孟尝君传》赵炳庭读《孟尝君传》①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②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③,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④,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①王安石是北宋的名相,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要求改革吏治、实行变法。
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斗争,确保“新法”的颁布实施,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的诗文造诣也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伤仲永》,情理兼具;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至今仍脍炙人口。
文学上的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等。
此文段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
②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卒,终于。
其,指门下士。
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凶残的泰国。
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
③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特,只、仅仅。
雄,长、首领。
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
④擅齐之强:擅,拥有。
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
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
古代君臣相见,帝王坐北面南,臣在对面朝见。
【译文】世人都认为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难道值得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思想内容】作为“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他更注重“文以载道”,用诗文反映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阅读答案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阅读答案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阅读答案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
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
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
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赖:
②擅齐之强,得一士焉擅:
1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②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5.王安石认为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士”?他认
为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
13.①依靠、依赖②拥有(共2分每个1分)
14.①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
②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判断句)(共4分每句2分)
15.答案示例:真正的士可以辅佐国君使制服秦国。
孟尝君得到的是鸡鸣狗盗之士,正因为他收纳了这些人,所以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士。
(共4分,每问2分)。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一、解词1、士以故归之以:因为故:缘故归:归顺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特:只、仅仅雄:长、首领足:值得,足以3、擅齐之强擅:拥有4、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南面:南面称王制:制服5、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至也。
出:出现所以:的原因至:到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卒最终虎豹像虎豹一样凶残二、翻译句子1、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世人都称许孟尝君能够赢得士人,士人因为这缘故而归顺他,(孟尝君)最终依赖这些士人的力量,而从虎豹般的秦国脱身。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子罢了,哪里足以说他赢得了士人?3、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得到一个(真正)的士人,应当能够称霸天下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的力量呢?4、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鸡鸣狗盗之辈出于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士人不到他门下的原因啊!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答案:1.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2.北宋盂尝君非好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贬斥孟尝君。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原文及鉴赏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原文及鉴赏【导语】:〔北宋〕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完整版)《读孟尝君传》古文赏析
《读孟尝君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读孟尝君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
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原文】读孟尝君传作者: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①,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②,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③,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④,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①孟尝君:田文,战国时齐国的大臣.家里养了几千个食客.士,人才,即有才能的人。
②鸡鸣狗盗:会学鸡叫、会装狗叫当小偷的人。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被秦昭王囚禁,打算杀害他,他有一件很贵重的狐白裘,已经献给昭王。
有个门客装狗做小偷,进入秦宫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的宠姬,宠姬替他说情,秦昭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连夜逃到函谷关,天还没有亮,按有关规定,鸡叫后才开关放人,而秦昭王又因后悔释放孟尝君,正派人追赶,情况十分紧急,门客中有个会装鸡叫的,这人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关吏打开关门,孟尝君这才逃出了关。
雄,长,头目。
③擅:依靠,据有。
④南面:泛指国君。
古时国君听政和接见臣下时,坐北面南,故说“南面”。
【译文】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有才能的人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面向南方控制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解析】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
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读《孟尝君传》赏析
东明一中校本课程历代古文佳作欣赏之十一制作:毕文生读孟尝君传王安石【文本】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有才能的人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面向南方控制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问题探究】一、《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所以能成为“千秋绝调”,为历代文学爱好者传诵、欣赏,就是因为它文极短而气极长,就是因为在如何看待“孟尝君能得士”的问题上,王安石有务出新意、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
你认为王安石是怎样在八十八个字的短文中,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的,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有人认为,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不少诗文名作,这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名人的名作未必篇篇都是白璧无瑕,所以对名文不要迷信。
他的这篇《读孟尝君传》就不是好作品。
不管你怎么吹捧它“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也不管你怎么赞扬它“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这些看法全是表面的、形式的。
问题的实质是这篇翻案文章论证不稳,站不住脚。
结合资料链接中的有关材料,请你为这种观点阐述理由。
【资料链接】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经典诗句】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读〈孟尝君传〉》作者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
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读《孟尝君传》世皆表示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许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诸君!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不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新制秦,尚何挑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来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一、解词1、士以故归之以:因为故:缘故归属于:归顺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特:只、仅仅雄:长、首领足:值得,足以3、擅齐之强擅:具有4、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南面:南面称王制:制服5、夫鸡鸣狗盗之出来其门,此士之所以至也。
出来:发生所以:的原因至:至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卒最终虎豹像虎豹一样凶残二、译者句子1、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世人都称颂孟尝君能获得士人,士人因为这缘故而归顺他,(孟尝君)最终倚赖这些士人的力量,而从虎豹般的秦国逃脱。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子罢了,哪里不足以说道他获得了士人?3、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具有齐国的强悍国力,获得一个(真正)的士人,应能称雄天下南面称王而军服秦国,哪里还要利用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的力量呢?4、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鸡鸣狗盗之人才辈出于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士人没他门下的原因啊!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就是答案:1.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2.北宋盂尝君非好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贬斥孟尝君。
读《孟尝君传》原文和翻译译文
读《孟尝君传》原文和翻译译文1、读《孟尝君传》原文和翻译译文读《孟尝君传》原文和翻译原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2、《北史·孟尝君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北史·孟尝君列传》原文及翻译北史原文:孟尝君,名文,姓田氏。
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
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
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
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
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
”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
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
”齐王曰:“善。
”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
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
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
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冯驩结辔下拜。
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
王安石《孟尝君传》原文译文赏析
王安石《孟尝君传》原文|译文|赏析《孟尝君传》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驳论文,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全文转折有力,严劲紧束,体现了笔力之绝。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孟尝君传》原文宋代: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2.称:称颂,赞扬。
3.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4.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
5.归:投奔,投靠。
6.卒,终于,最终。
7.赖:依仗,依靠。
8.其:指门下士。
9.特:只,仅,不过。
10.鸡鸣狗盗: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秦昭王所囚,有被杀的危险。
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王宠妃,孟尝君得以被放走。
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
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
后成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美谈。
11.雄:长、首领。
12.耳:罢了。
13.擅:拥有。
14.宜:应该15.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
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
16.制:制服。
孟尝君原文及翻译
孟尝君原文及翻译《孟尝君传》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驳论文,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
下面小编整理了孟尝君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原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⑥之,而卒赖⑦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②。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③,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④,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⑧不至也。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
以门客众多而著称。
②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卒,终于。
其,指门下士。
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秦昭王曾欲聘孟尝君为相,有人进谗,秦昭王又囚而要杀他。
孟尝君向昭王宠姬求救,宠姬提出要白狐裘为报。
而孟尝君只有一白狐裘,已献给秦王。
于是门客装狗进入秦宫,盗得狐白裘献给秦王宠姬,宠姬为孟尝君说情,昭王释放孟尝君,继而后悔,派兵追赶。
孟尝君逃至函谷关,关法规定鸡鸣才能开关,门客有能为鸡鸣者,引动群鸡皆鸣,孟尝君才脱险逃出函谷关,回归齐国。
③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特,只、仅仅。
雄,长、首领。
耳,罢了。
④擅齐之强: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
擅,拥有。
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
古代君臣相见,帝王坐北面南,臣在对面朝见。
制,制服。
⑥归:投奔,语出:《史记:孟尝君列传》:“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⑦赖:依仗,依靠⑧所以:……的原因。
翻译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赢得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岂能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方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读孟尝君传》原文及翻译
《读孟尝君传》原文及翻译《读孟尝君传》作者: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⑥之,而卒赖⑦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②。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③,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④,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⑧不至也。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
以门客众多而著称。
②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卒,终于。
其,指门下士。
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秦昭王曾欲聘孟尝君为相,有人进谗,秦昭王又囚而要杀他。
孟尝君向昭王宠姬求救,宠姬提出要白狐裘为报。
而孟尝君只有一白狐裘,已献给秦王。
于是门客装狗进入秦宫,盗得狐白裘献给秦王宠姬,宠姬为孟尝君说情,昭王释放孟尝君,继而后悔,派兵追赶。
孟尝君逃至函谷关,关法规定鸡鸣才能开关,门客有能为鸡鸣者,引动群鸡皆鸣,孟尝君才脱险逃出函谷关,回归齐国。
③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特,只、仅仅。
雄,长、首领。
耳,罢了。
④擅齐之强: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
擅,拥有。
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
古代君臣相见,帝王坐北面南,臣在对面朝见。
制,制服。
⑥归:投奔,语出:《史记:孟尝君列传》:“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⑦赖:依仗,依靠⑧所以:……的原因。
【译文】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赢得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岂能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方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主旨【赏析】1、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严劲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
读孟尝君传原文赏析
读孟尝君传原文赏析读孟尝君传原文赏析读孟尝君传原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赏析:《读〈孟尝君传〉》为中国最早的(第一篇)驳论文(议论文的一种)。
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
这是一篇读后感。
全文不足一百字,却以强劲峭拔的气势,跌宕变化的层次,雄健有力的笔调,成为我国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1、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严劲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
(《唐宋文举要》引楼迂斋语);2、语语转,笔笔转,千秋绝调。
(同上,引沈德潜语);3、此文笔势峭拔,辞气横厉,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层转变,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
(同上,引李刚已语);4、王安石的论说文《读〈孟尝君传〉》,全篇只有四句话、八十八字。
它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
一生立志革新变法的王安石,十分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会进步。
他曾说:“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文也。
”又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
”《读〈孟尝君传〉》这篇论说文,就是为“有补于世”而作的。
很明显,抨击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自然就会使读者认识到,不能像孟尝君那样,徒有“好养士”的虚名,而没有济世兴邦的才能,应该脚踏实地为振兴国家作出具体贡献。
《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所以能成为“千秋绝调”,为历代文学爱好者传诵、欣赏,就是因为它文极短而气极长,就是因为在如何看待“孟尝君能得士”的问题上,王安石有务出新意、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
他与当时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都以“好养士”出名,称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士云集了。
王安石评价孟尝君发言稿
王安石评价孟尝君发言稿王安石评价孟尝君发言稿孟尝君(前315年-前238年),姓姬名贲,字子寿,秦国大夫孟尝君的后代,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孟尝君是孟子的后裔,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拥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智慧。
他是一位勤奋好学、深思熟虑的政治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孟尝君发言稿中,他首先指出:治理国家的重心在于改革,而改革的核心是变革思维和观念。
他认为,传统的观念和制度已经过时,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孟尝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方案,包括推行农业改革、加强教育,提倡公平正义等。
在这些观点中,王安石对孟尝君的发言稿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孟尝君的思想深邃,充满智慧,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意见。
孟尝君注重思考,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他的改革思维富有前瞻性,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王安石进一步指出,孟尝君的改革观点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他的改革思路和方案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能够有效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孟尝君提出的加强教育和推行农业改革的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
王安石赞扬孟尝君在发言稿中展现出的务实精神和追求实际效果的态度。
此外,王安石也对孟尝君的改革行动给予高度的赞赏。
孟尝君并不只停留在理论上的提出,他实际行动起来,贯彻自己的改革思路。
他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成功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面貌。
孟尝君的改革行动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认可,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王安石对孟尝君发言稿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孟尝君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改革观点,对中国政治制度变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孟尝君的改革思维和行动是科学可行的,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带来实际效果。
在王安石看来,孟尝君的发言稿展现了一位优秀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气,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读王安石之读孟尝君传
读王安石之读孟尝君传
读王安石之读孟尝君传
王荆公此文流传近千年,于今读之觉得其观(论)点有以偏概全之嫌。
《传》云:“客之居下生者有能为鸡鸣”,还有“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
此鸡鸣狗盗之士乃三千食客之末座,最末座,那么,首座当具经天纬地之才了,言其不拘一格收罗能士之广也,并非“士之所不玉也”!
孟尝君是举乃其最佳方案也。
王丞相偏激之见示其不能容纳天下所能之士,因之其改革不能进行到底之故也。
附:读孟尝君传
[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耗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得士?不然,擅其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玉也。
附: 孟尝君列传(节录)
于是秦昭王乃止。
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抓招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
”此时孟尝君的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最下座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的狐白裘。
”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姓各以出关。
夜半至函谷关。
秦昭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函之。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着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法传出。
出乃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芻議-論司馬遷對「養士」及「士」的看法吳慧貞摘要王安石〈讀孟嘗君傳〉一般常將它視為翻案文章。
據《古文觀止》的定義:對於歷史上已有定論的史事,提出質疑,進行批判的文章,稱為「翻案文章」。
據此,一般人認為「孟嘗君能得士」,王安石則翻案,以為「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
筆者認為王安石此文並非翻案文章,司馬遷本身並不認為「孟嘗君能得士」,王安石「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的觀點事實上即是司馬遷的觀點,所以王安石只能算是一位善讀《史記》者。
本論文由〈讀孟嘗君傳〉一文切入,進而探討司馬遷對「養士」及「士」的看法。
在「養士」方面,以〈孟嘗君列傳〉與〈魏公子列傳〉分析司馬遷的「養士」觀。
通過「坐以待客與主動訪士的不同」、「真誠禮賢下士與否」、「養士的動機不同」,我們可以清楚司馬遷對「養士」的看法。
至於司馬遷對「士」的看法,則認為真正的「士」是為知己者用,且應該堅守原則、理想,如此才是真「士」。
結語言王安石因為與孟嘗君所處的歷史時代、身份處境相似,所以對孟嘗君特別的關注,〈讀孟嘗君傳〉實為其政治理想之寄託。
最後再次重申此文並非翻案文章,王安石只能算是一位善讀《史記》者。
關鍵字:孟嘗君、魏公子、司馬遷、養士、士壹、前言王安石〈讀孟嘗君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
」1這個立論的觀點並不是司馬遷的看法。
司馬遷在〈孟嘗君列傳〉贊曰: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
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人,姦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
」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2在太史公看來,薛地多暴桀子弟,始作俑者尌是孟嘗君,是他好客-「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3帶來的不當後果。
宋司馬光對他養士更提出尖銳的批評: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烏足尚哉!《書》曰:「受(紂王)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
」此之謂也。
4司馬光認為他是「夺人之雄」,把他和商紂王相比,可見否定之甚。
兩位史家均不認為孟嘗君善養士,所以王安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
」的觀點純屬王安石的說詞,並不是《史記》的見解。
王安石又曰:「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5筆者以為此番話是司馬遷的心聲,司馬遷對於「養士」是以魏公子為典範,其餘三君子司馬遷在贊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貶責──〈平原君虞卿列傳〉贊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佳公子也。
然未睹大體。
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1《新譯古文觀止》下王安石〈讀孟嘗君傳〉(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5月),頁925。
2《史記會注考證‧孟嘗君列傳》卷75(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54。
3《史記會注考證‧孟嘗君列傳》卷75(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49。
4《資治通鑑》卷二5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6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
」正如明人楊慎所云:「言在濁世為佳公子,清世則否矣。
褒貶在言外。
」7司馬遷在〈魏公子列傳〉中尌借信陵君之口說過:「平原君之游徒豪舉耳,不求士也。
」8觀毛遂處平原君門下三年而平原君竟完全不識此人,必待赴楚定縱後才後悔「吾不敢復相士」。
這與信陵君於監門、屠狗者中識侯生、朱亥為非常人實相去甚遠,貥輊判然。
再看,趙都邯鄲有處士毛公、薛公,身懷偉略,混跡於博徒賣漿者流中,平原君長居於此,竟不識此二人;信陵君在邯鄲為客,結識二人而與之游,平原君還因此看不貣信陵君,稱信陵君為「夹人」。
後來秦伐魏,二人力勸公子歸魏抗秦,成尌了信陵君的千秋美名。
從這事例中不難看出:一個有目無珠,一個慧眼識英雄。
至於失計於馮亭,以挑秦禍,幾喪趙國之半,與信陵君救國存魏,又相去大矣。
續觀《史記》〈春申君列傳〉贊曰: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智之明!後制於李園,旄矣。
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9春申君與其他三位公子都號為「君」,出身並不全同。
孟嘗君田文是齊威王之孫,平原君趙勝是趙惠文王弟,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異母弟:這三位都是王親貴胄。
春申君出身則不同。
本傳說:「春申君者,楚人也。
名歇,姓黃氏。
游學博文,事楚頃襄王。
」他是在「止秦攻楚」、「歸太子完」兩件大事上立了大功,太子完繼立為考烈王後才受封為春申君的。
雖累功為楚相二十五年,但畢竟是庶姓臣工,與其他三君以父祖之蔭受封者顯然不同。
從養士規模看,春申君完全可以與其他三君並列。
本傳載:「趙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
趙使欲夸楚,為瑇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
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10足見春申君乃以富貴驕人的庸俗之輩,真正的士自然不會投向他的門下。
春申君最6《史記會注考證‧平原君虞卿列傳》卷(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
7《史記評林》‧〈平原君虞卿列傳〉卷76(台北:地球出版社,民81年3月),頁1961。
8《史記會注考證‧魏公子列傳》卷77(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
9《史記會注考證‧春申君列傳》卷78(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71。
10後為李園所殺,而門人之士無一人能報者。
這與侯嬴為信陵君「北鄉自剄」實天壤之別。
陳仁錫比較四公子曰:「魏公子三代以上人也,平原亦忠臣也。
孟嘗則齊之賊矣。
春申出萬死而立國君,非不世奇功乎,而圖女一進,功名俱墮,何其愚也。
」11魏公子禮賢下士、不恥下交,與賓客之間互相尊重、信任,是司馬遷心目中「養士」的楷模,「孟嘗君豈足以言得士?」筆者以為王安石此番話是司馬遷的心聲,他是一位善讀《史記》者,此文非翻案文章也。
貳、由〈孟嘗君列傳〉與〈魏公子列傳〉看司馬遷的「養士」觀〈春申君列傳〉云:「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
」12司馬遷一一的為四公子作傳,雖然四公子門下食客皆有三千多人,然從〈孟嘗君列傳〉與〈魏公子列傳〉的比較,可以很清楚看出司馬遷的「養士」觀。
一、坐以待客與主動訪士的不同孟嘗君與魏公子「養士」之別,在於坐以待客與主動訪士的不同。
〈孟嘗君列傳〉云: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
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
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
客去,孟嘗君已使使存問,獻遺其親戚,‧‧‧士以此多歸孟嘗君。
孟嘗君客無所擇,皆善遇之。
13孟嘗君養士的方法是坐以待客,他對客無所擇,舍業厚遇食客,且及於食客的親戚,故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此正所謂「千金之下必有勇夫,香餌之下必有11《史記評林‧孟嘗君列傳》卷75(台北:地球出版社,民81年3月),頁1947。
12《史記會注考證‧春申君列傳》卷78(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69。
13死魚。
」誘以重利,不患其不來,不患其來之不眾。
然而,真正的賢能之士,大多是不會為利而賣身,無怪乎孟嘗君得不到真正的賢士。
〈魏公子列傳〉中記載魏公子迎侯嬴: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
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
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故而受公子財。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14魏公子欲厚遺侯嬴,侯嬴不為利誘,公子欲得之,貤身迎訪,尚且頗費周折,經得貣考驗,才能獲得侯嬴、朱亥的心。
另外魏公子訪毛公、薛公亦煞費苦心。
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
公子聞所在,乃閒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
15魏公子自在大梁時,即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擔憂他們不理采他。
以這樣誠惶誠恐的心情主動訪士,乃因信陵君知道這些人是深明大義的「岩穴之士」,他們要的是「知己」,而不是滔滔物欲之「利」。
孟嘗君只是坐在家裡垂以香餌,這樣的取士方法,無怪乎得不到真正的士。
二、真誠禮賢下士與否戰國四公子都標榜自己禮賢下士,然而是否真誠,由他們待客的方式可以清楚判斷得出。
孟嘗君雖然廣納士,但客入其門既久,情形又自不同,如:孟嘗君相齊,其舍人魏子為孟嘗君收邑入,三反而不致一入。
孟嘗君問之,對曰:「有賢者,竊假與之,以故不致入。
」孟嘗君怒而退魏子。
1614《史記會注考證‧魏公子列傳》卷77(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62。
15《史記會注考證‧魏公子列傳》卷77(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64。
16孟嘗君聞馮驩燒券書,怒而使使召驩。
17在魏子的認知中,孟嘗君是個禮賢下士的人,因此他才敢自作主張將租稅拿去幫忙賢者,沒想到孟嘗君的真誠經不貣考驗,竟怒而退魏子。
這位賢者是位真正的「士」,他在「數年後」以身為盟,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
由此可知,魏子才是真正賞識「士」者,而真正的「士」卻沒有獲得孟嘗君的青睞。
此外,馮諼(驩)為孟嘗君門客,因不受重視,便彈劍長歎,孟嘗君逐一滿足了他的要求,馮諼(驩)覺得孟嘗君以客禮待他。
然而當孟嘗君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馮諼(驩)署曰:「能。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孟嘗君才記貣馮諼(驩)。
更有甚者,馮諼(驩)為他市義而返時,他竟然不悅的說:「諾,先生休矣!」18,《史記》更載以「孟嘗君聞馮諼(驩)燒券書,“怒”而使使召諼(驩)。
」由此可知,孟嘗君滿足馮諼(驩)食無魚、出無車、無法養家的要求,並非出於真誠。
《戰國策》載: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欲逐之。
19魯仲連謂孟嘗君:「君好士也!雍門養椒亦,陽得子養,飲食、衣裘與之同之,皆得其死。
今君之家富於二公,而士未有為君盡游者也。
」20「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欲逐之。
」齊國的義士魯仲連勸他不要隨意棄逐門客,用人要用其所長,棄其所短,「今使人而不能,則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
」拙則罷之,不肖則棄逐,是孟嘗君用人方法上極大的缺失。
,此外,魯仲連又點出孟嘗君養士的條件優於雍門、陽得子,然「士未有為君盡游者」的事實。
孟嘗君不自省,以為自己沒有得到像椒亦這樣好的賢士,魯仲連批評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之好士未也。
」養士貴在得士心,而非滿足其肉體之慾,孟17《史記會注考證‧孟嘗君列傳》卷75(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53。
18《戰國策‧齊人有馮諼者》卷11〈齊策四〉(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3月),頁308。
19《戰國策‧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卷10〈齊策三〉(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3月),頁296。
20《戰國策‧魯仲連謂孟嘗》卷11〈齊策四〉(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3月),頁314。
嘗君禮賢下士的真誠與否,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