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能够运用相关史料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查阅相关史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直观感受历史。
时空观念
按时序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脉络;识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战役及其形势图,培养时空观念,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答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州牧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
结束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进程中的重要战役,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板块三 三国鼎立
1.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案: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2.(1)阅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曹魏的农业发展成就。
答案: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Lesson 16 Lesson 16 of history of Grade 7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2、篇章2:三国鼎立模板标准版3、篇章3:三国鼎立范文标准版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编版)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展示:教材“官渡之战示意图”,认真读图,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官渡之战的大致过程?学生对照地图叙述战争过程,战争的各个要素时间:地点:双方:过程:结果:影响:答案:官渡之战:公元200元,袁绍与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部编历史七上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材分析三国时期是中国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官渡之战实现北方的基本统一,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以及其中的启示是本课需要重点关注的。
因此,本课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核心素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文艺作品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了解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时代特征,认识到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补充相关史料,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对比历史中和文学艺术中的曹操,认识到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但不是真实历史。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所以教师在课上通过创设情境、史实辨析、讲故事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战争胜败的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组内交流三国鼎立形|的原因,加深其对重难点的理解。
这种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想三国时期因为文学作品被大众熟知,学生兴趣浓厚,但学生对文学故事和历史史实并不能做好区分,本课力求在形势图问题链、连环画、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述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引导下,创设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刻解,初步认识文学作品和历史史实的差异,培养其史料实证意识。
学完本课,学生能够认识中国历史发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总体趋于统一的历史规律。
4.16 三国鼎立 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一、新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史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内容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事,知道影响战役成败的原因,同时能够正确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三国鼎立形成及发展的基本史事,认识到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流行音乐《曹操》教师引导:同学们,林俊杰的这首《曹操》大家应该都听过。
那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呢?没错,正是乱世纷争的三国时期。
其实三国时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啊,多多少少会从影视作品、小说当中了解到一些,比如刚才视频里面出现的《三国演义》片段。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吗?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二)新课讲授1.官渡之战(1)背景:【历史回顾】结合图片,回顾东汉末年处于怎样的局面?答:①东汉后期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腐败。
②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③黄巾起义后,改刺史为州牧,州牧在地方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过渡语】当今天下,群雄并据,该如何在其中脱颖而出?(2)曹操势力的壮大:【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曹操是怎样发展壮大的?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②用人上:招揽各种人才;③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④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导学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8.教师归纳: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不够,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动画演示、观看视频、指图改错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之,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赤壁之战》一文,学生很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和作用;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2、学会辨别三国故事的真假;能够试着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展示环节,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及谈启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刚才这段视频来自那部电视剧?作者是?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罗贯中。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本课则揭开了本单元的序幕,内容包括三个子目。
第一目是“官渡之战”,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军阀割据和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等;第二目是“赤壁之战”,主要讲述了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第三目是“三国鼎立”,介绍了魏、蜀、吴政权的建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实现了国家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耳熟能详,也阅读过《三国演义》等名著,但是,他们对东汉和三国的历史线索尚不理解。
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魏、汉、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范围。
(时空观念)2.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可以描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历史解释)3.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过程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争霸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此外,学生对于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三国鼎立》相关内容。
2.课件: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图片等。
3.视频资料:关于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片段。
4.板书设计:三国鼎立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人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讲述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教师巡回指导。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精品教案
《三国鼎立》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四单元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的一刻,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社会黑暗,爆发了农民起义,出现了割地一方的军阀,相互征战,占领地盘,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最终形成三股强大的势力,导致三国局面形成。
本课中学习曹操雄才大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三国时期各国为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
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学生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作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播放《桃园三结义》的视频,以及介绍与有关三国的书籍和电视剧。
设疑: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
第16课三国鼎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3.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2.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理解三国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把握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讲师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兴趣并了解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原始认识。
2. 内容讲解2.1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前一个时期,距今已有1500余年。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三个势力的局面:曹魏、蜀汉和吴国。
这一时期经历了众多的战争和政治变革,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
2.2 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与末代汉朝的衰落有关。
随着时局的恶化,汉朝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加上外族侵略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了汉朝的衰落。
而曹魏、蜀汉和吴国的崛起,则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叠加,比如领导人才能、政治稳定、加入新式装备、提高人民福祉等等。
具体过程为:建安二十一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单独掌握中央权力,实行储君制,这引发了曹操家族内部的政治斗争。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成为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正式建立曹魏王朝。
同时,蜀汉刘备集结势力,重整旗鼓,为建立自己王朝而发展军事力量。
经过白帝城之战和夷陵之战,蜀汉终于占据巴蜀地区。
吴国孙权也抓住时机,在曹操家族的分裂中,发动战争,夺取了一部分地盘并建立了吴国。
2.3 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三国鼎立之后,中央政权的实力相互制衡,形成了“分而治之”的局面;2.经济: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地区经济比较繁荣,北方地区经济则相对较差;3.文化:三国时期,文化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流变和分化,如诗、歌、戏曲、绘画等;4.军事:三国时期的军事科技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应用,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5.人物:三国时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吕布、孙权、周瑜、鲁肃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是重要章节。
教材紧紧贴合新课标要求,介绍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图文并茂,因果关系明确,尤其对赤壁之战的描述十分细致生动,便于教师授课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但同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二者中间跳跃性较大,学生理解联系稍显困难,需要教师对教材予以适当补充。
使学生认识到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奠基,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都为西晋的最终统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下一节授课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首先,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思维较活跃。
通过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部分已经培养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听课效率和做笔记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其次,对于本课《三国鼎立》的知识,七年级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及相关影视作品中都有相当了解,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这些都有利于课堂的开展。
但是,七年级学生辩证思考能力有待提高,学习的深度不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
同时,部分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历史人物的刻画难免脸谱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做到客观公正,一分为二,辩证全面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与历史人物,认识历史史实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教学目标时空观念:学生能够自己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史料,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事实。
通过对曹操的评价,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通过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标注时间、地点、建立者,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文字和图片史料,分析魏蜀吴各自的优势,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到这种短暂的平衡必将随着一方势力增强而被打破,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学习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学生得出以下认识:谦虚使人进步;要树立远大理想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争霸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从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部分学生可能较为熟悉,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掌握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政治、军事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人物。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与课堂讨论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述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曹操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操练(15分钟)分析赤壁之战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了解这场战役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4.16 三国鼎立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教材分析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势力,军阀割据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
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目标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事件的背景。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对比分析两次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知道杰出人物对历史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评价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班级优化大师、导学案(二)教学方法利用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问题式教学: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小组合作探究,组长带领学生梳理本课的学习思路,。
情境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我是曹操,出生于今安徽亳州的一个官宦世家。
我早年任洛阳北部尉及议郎等职,因直言敢谏而得罪权贵,被贬为顿丘令。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黄巾起义爆发后,我就招募义军,参与镇压起义军,初露锋芒。
在这乱世之中,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建立一番霸业。
在我的一生中,我写了很多诗,后人也写了很多诗词去回顾这段历史。
历史上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关系?接下来请跟我一起走进品诗话历史——三国鼎以曹操的口吻的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入本节课课题。
立。
新课讲述自主学习单:一、官渡之战1.曹操势力是怎样壮大的?2.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二、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1. 指出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2.三国鼎立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3.魏蜀吴三国采取哪些措施发展经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课的内容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发展顺序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战争和军事策略感兴趣,但可能对历史意义的理解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等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等主要事件。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历史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意义和影响。
3.史料分析法:学生分析历史史料,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人物和事件等。
3.史料:教师准备与三国鼎立相关的历史史料,供学生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了什么局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课内容:“三国鼎立”。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课件呈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如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第一课时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
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但是,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表决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3、本节课所制做的课件等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者林俊杰的《曹操》)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什么歌曲)?生:《三国演义》 (林俊杰的《曹操》)师: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国是哪三个国家吗?生:魏、蜀、吴。
师问:同学们还知道三国有哪些著名人物呢?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进入新课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在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曹操。
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
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归纳出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纳贤才。
经济上,开垦荒地,实行屯田。
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一)官渡之战(1)背景: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②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袁绍占据河北一带,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概况:①时间:200年;②交战双方:北方军阀袁绍与曹操;③结果与特点:曹军击败袁军,以少胜多;④作用:此战是曹操统一北方关键性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3)原因分析:曹操获胜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而袁绍自持兵多将广,不听谋士许攸的建议,相反把许攸气走,终招失败。
(过渡)曹操在统一北方的当年写了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有怎样的理想?(总结出: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提出问题: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
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
他们是谁呢?(刘备和孙权)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1)背景:①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统一全国;②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请诸葛亮出山;③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2)概况:①时间:208年;②交战双方:拥兵20万的曹操与拥兵5万的孙刘联军;③结果与特点: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以少胜多;④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归纳总结)官渡之战是曹操为统一北方于公元200年同袁绍进行的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208年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决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曹操,曹操统一全国的战争失败,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官渡之战,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能用谋士计策,所以能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统一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社会的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两次战役虽都有以少胜多的特点,但胜败的原因各不相同,官渡之战是人心向背起了决定作用,赤壁之战却是战略战术起了决定作用。
因此,具体事件要具体分析,特别要注意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过渡,引出下一节内容)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经济:(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3)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怎样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的经济根源,是南方得到开发,孙刘集团的经济势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曹魏时虽在恢复,但没能强大于南方,所以在全国形成了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为分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魏、蜀、吴的局部统一,与东汉末年割据势力的混战局面相比,已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再加上各国统治者又重视发展生产,因而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2)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板书设计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2、曹操势力的壮大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二、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①曹魏重视农耕②诸葛亮治蜀③吴国开发江南四、本课小结教材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略。
第16课三国鼎立(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过程与方法: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曹操和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写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
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官渡之战自主阅读课本P80~81内容,完成第1~2题。
1.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
2.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2)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
(3)军事上:唯才是举,重用人才,发展军事实力。
(4)袁绍用人多疑,骄傲轻敌,治军不严,战斗力不强。
知识模块二赤壁之战自主阅读课本P81~82内容,完成第3~4题。
3.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
4.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1)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
(2)曹操骄傲自满。
(3)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根本原因)知识模块三三国鼎立自主阅读课本P82~83内容,完成第5~6题。
5.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王以及都城,并简要说出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1)(2)魏: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