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89年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199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一、环境状况(一)环境污染状况1.大气1993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0万亿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
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氧化硫排放量1795万吨,比上年增长6.5%;工业粉尘排放量617万吨,比上年增长7.1%。
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范围为108-81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南方城市平均251微克/立方米,较上年略有上升。
据74个城市统计,38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尤以吉林、万县、大原、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为重。
据73个城市统计,降尘半月均值在l.0-83.5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有明显增加,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
污染严重的城市依次为包头、鞍山、大同、唐山、哈尔滨、济南、银川、石家庄、长春和大原。
据77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8-451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l00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6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宜宾、重庆、南充、济南、青岛、乌鲁木齐、大同、保定、石家庄、宜昌、天津、唐山、洛阳和太原,占统计城市数的20.0%,较去年有所增加。
据77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均值范围为10-14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北方城市平均59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
污染较重的城市有乌鲁木齐、大连、广州、兰州、北京、郑州、深圳、长春、沈阳等。
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
据73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94-7.6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49.3%。
赣州、长沙、南充、宜宾、怀化、重庆、梧州、南昌、沪州、杭州、衡阳和桂林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2.水199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355.6亿吨,比上年下降3.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9.5亿吨,比上年下降6.2%。
中国环境统计简介
中国环境统计简介邱琼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Ⅰ.健全中国环境统计的迫切性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但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很快。
1978-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9.4%。
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经济总量翻了两番以上。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面积的资源不合理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巨大的人口和贫困压力,使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的开发,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重的破坏,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
为此,中国政府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
1992年,时任总理李鹏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4年,中国政府制订了《21世纪议程》。
目前,中国政府已加入的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共40多项。
主要有:《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及其《1996年议定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公约》、《核安全公约》、《南极条约》及《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
中国还继续参与有关资源和环境的国际公约或多边条约的谈判活动,为保护全球环境和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在“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中国政府已经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并且将资源与环境保护列为重要的篇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如人口就业问题突出;淡水、耕地及重要矿产资源(如石油)等既相对不足,又存在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现象;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和人为破坏现象并存,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海洋生态恶化加剧等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
附件1惠安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相关法律知识测试卷(县依法治县办、县普法办、县司法局制发)单位: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20分)1、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及()A:县级以上管理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 B:乡镇管理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C:县级行政主管部门2、一对夫妻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生育第一个子女的为晚育:一、晚婚后怀孕生育的;二:女方()以上生育,三、男方30周岁以上生育A:25周岁 B:24周岁 C:23周岁3、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A:生态经济 B:市场经济 C:新型经济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A:1989年12月26日 B:1999年12月25日 C:2000年4月1日5、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A:三年 B:二年 C:一年6、违反《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提供不符合标准的污泥和城镇垃圾用作肥料或者土壤改良剂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A:一百元以上 B:二百元以上 C:五百元以上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共()。
A:5章42条 B:6章42条 C:6章48条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于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会议通过,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A:十六次 B:十五次 C:十一次9、《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于2002年8月2日国务院令第()公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A:359号 B:358号 C:357号10、男()、女()以上结婚为晚婚。
环保记事(1980年-1989年)
环保记事(1980年-1989年)1981年2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
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1982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自1982年7月1日起施行,排污收费制度正式建立。
1982年5月,第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决定,将国家建委、国家城建总局、建工总局、国家测绘局、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合并,组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内设环境保护局。
1983年12月31日-1984年1月7日,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
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
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
1984年5月8日,国务院根据第2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精神,决定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委员会由24个部委的负责人组成,李鹏副总理任主任委员,聘请了5名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顾问。
办事机构设在城乡建设环境部。
1984年5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6年11月22日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环境污染和破坏,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
1987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由李鹏总理主持的原则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七五”计划》。
按照这一计划,中国“七五”期间环保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基本控制工业污染的发展,减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988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水法》1988年7月(国机编[1988]4号),将环保工作从城乡建设局分离,成立独立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副部级),明确为国务院综合管理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
中国环境污染的资料
中国环境污染的资料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在世纪之初,我们来讨论有关健康的环境问题。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以空前的速度建立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人类现在的许多疾病可以认为是人类对迅速改变的环境适应性的失调。
过去人类为了生存所获得的适应性,正日益受到环境污染的挑战。
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健康,还影响到子孙后代,必须予以关注。
1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大气卫生状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民用煤量的加大,大气卫生质量开始下降,引起卫生界的重视并开展一些研究,发现我国煤炭占能源结构的70%,城市冬季T 、CO日均浓度普遍超标,NO2浓度较低,呈典型燃煤型污染。
80年代以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
河北省防疫站在承德市1983~1986年的冬季空气监测中,SO2、T 出现/m3、 mg/m3的高浓度,已达当年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水平。
环监所1981~1992年参加的《全球监测系统—全国五大城市大气监测》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五城市T 年均值全部超标,污染水平在参加国际监测网城市中属最重之列。
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正向燃煤和汽车废气并存的混合型转化。
汽车尾气排出的细颗粒物极易吸附有毒物质,进入人的呼吸道深部而引起更大的危害,而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以后汽车尾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是苯系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使得大气污染变得更加复杂。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室内空气卫生给予更多的关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热、空调的使用和居室密闭程度的增加,多种化学物质进入居室造成的室内空气质量不断恶化。
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主要于建筑和装饰材料、个人活动、化学品的应用和室外污染气体的进入。
目前我国生产的建筑装修材料仍存在较多的卫生质量问题,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市场装修材料甲醛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人造板及其缺口中甲醛释放量严重超标,样品超标率达56%。
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者:李干杰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9年第6期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蓬勃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开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伟大实践70年来,我们党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不断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境保护被提上国家重要议事日程。
20世纪80年代,保护环境被确立为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定为国家战略。
进入新世纪,我国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治理力度持续加大。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
20世纪70年代,官厅水库污染治理拉开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结合技术改造对工业污染进行综合防治;20世纪90年代,实施“33211”工程,大规模开展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环境综合整治。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面展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生态保护稳步推进。
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8年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81年开启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之后逐步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中国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朱平辉[摘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假说,但目前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
本文基于中国1989-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对七种工业污染排放进行EKC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为只有一个拐点的“倒N型”关系,人均工业废气与人均GDP为传统的两个拐点的“倒N型”关系,而其他五种工业污染排放与人均GDP之间为“倒U型”的关系。
[关键词] 工业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空间面板模型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持续的高速增长阶段。
但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和较为严重的工业污染基础上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支付了昂贵的资源与环境代价。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在20世纪90年代末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总体情况一直比较严重。
中国政府规划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翻,与此对应的工业污染排放量的增长趋势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否则GDP增长背后的环境代价是灾难性的。
我们必须关注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两个变量间的联系及它们之间的长期变化趋势。
对于工业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间的联系,有学者从协整的角度出发研究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如李国璋和孔令宽(2008)[2]通过协整检验中国1985-2006年间CO2和SO2排放量的对数值与人均收入变量间分别在5%和平1%的显著水平上存在正的协整关系。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经济增长与排污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更多的学者是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来研究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绘了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一种长期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EKC 假设,在经济发展起步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然而一旦经济发展超越了某一临界值点(如图1中的Y0所代表的经济增长水平,该点也称为转折点),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反而有助于降低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整理]1989年中国海洋灾害江苏.
198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无199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北方海域遭受两次台风影响,局部出现高潮位:上海、江苏两地受北上的第5、15号台风影响,局部出现较大风暴潮增水,特别是第5号台风早在6月份就影响长江口以北,上海黄埔公园站和江苏省连云港站出现超过警戒水位的高潮位,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受第15号台风影响,上海、江苏沿岸均出现1米以上较大增水,加上暴雨的作用,上海市区部分街道积水严重。
对重点开发区,加强防止海岸侵蚀的工作:随着风暴潮灾害的频繁发生,某些重点经济开发区海岸受到海水严重侵蚀,并有加剧的趋势,如:山东省羊角沟一带、江苏省北部、上海市、天津市塘沽等地区。
对这些地区的海岸防护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采取各种办法和手段对付这种侵蚀,逐步使防止海岸侵蚀的工作得到落实。
1991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一九九二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预计1992年海洋灾害将比1990年轻,与1991年持平或略偏重。
1992年台风风暴潮灾约3~4次。
影响严重岸段仍在广东、海南、广西,特别是粤东地区可能出现较大风暴潮灾,其次为福建、江浙、上海沿海。
1992年8、9月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沿海的天文潮位较高,特别在大潮期,沿岸许多站的预报高潮位均接近或超过当地警戒水位,此时若受台风影响极易成灾。
199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我国东部沿海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由天文大潮和第16号强热带风暴共同作用引起了92特大风暴潮,8月27日20时风暴中心位于22.0°N,125.5°E,距台湾省480公里,30日14时登陆台湾花莲,中心气压978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30米/秒,31日06时登陆福建长乐县(中心气压978百帕,最大风速25米/秒)。
该风暴从生成至登陆台湾、福建一直未达到台风强度,但是风暴的尺度特别大,6级以上大风影响范围南北纵跨近2000公里。
31日20时,风暴减弱为低气压后沿华东中部缓慢北上,9月1日14时其中心位于苏北,此时因受到高空位于我国东北到日本海的高压坝阻挡,使得黄海北部、渤海中南部出现8~9级,阵风10级的偏东大风。
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现将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告如下:一、环境污染状况(一)大气环境我国大气环境总体来说是好的,污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
城市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据全国统计和监测,1989年烟尘排放量为13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64万吨,较上年略有增加。
城市大气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
北方城市烟尘污染较重,南方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据国家大气质量监测网监测,1989年全国城市总悬浮微粒年均值的平均值为4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52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318微克/立方米。
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37%,加重的城市占3%,其余城市变化不大。
全国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的平均值为10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9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119微克/立方米。
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4%,加重的城市占4%,其余城市变化不大。
超标城市数的比重由14%上升到16%,其中,北方城市超标为11%,南方城市超标为21%。
大部分城市冬季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年均值超标的北方城市为43%,南方城市为29%,同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地区无明显变化,但酸雨区面积扩大。
(二)水环境我国大江大河水质基本良好,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
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矿业开采、农业生产等也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据全国统计,198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52亿吨,较上年减少16亿吨,下降6%。
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汞、铜、铅、六价铬)的排放量为2089吨,比上年下降5%,砷排放量为1281吨,比上年下降16%,氰化物排放量为4468吨,比上年下降8%,酚排放量为7613吨,比上年下降4%,石油类排放量为71051吨,比上年下降8%。
据国家水质监测网监测,1989年流经城市的河流仍然存在岸边污染带,局部水体污染严重,72%的纳污河段各项污染物的平均值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1998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9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公布199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一九九九年六月一日综述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召开1998年3月15日,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子孙后代的生存和繁衍,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不仅本世纪最后这几年要抓得很紧,下个世纪也要抓得很紧,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抓得很紧。
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中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进展,环境保护投资显著增加,国家重点治理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北京市被列为国家污染治理的重点城市。
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生态建设和保护得到重视和加强。
但是,中国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相当多的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
中国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
1998年发生了洪水、赤潮和沙尘暴等严重的自然灾害。
水环境中国水环境面临的三个严重问题是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
1998年,废水排放总量有所减少,但水体仍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
由于气候异常和生态破坏等原因,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淡水资源依然匮乏。
在广大农村地区,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对地表水的影响日趋严重。
从全国范围来看,水体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
1998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为395亿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1499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了5.0%和14.7%;生活污水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9.1%,生活污水COD 排放量占COD 排放总量的46.2%,均比上年有所增加(详见表1)。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摘要:资源环境是制约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暴露出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代价和资源承受能力,评价经济增长程度要用绿色GDP,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库兹涅茨曲线能源绿色核算循环经济前言:环境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挑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
发展经济既是人类持续生存和社会日益进步的前提,也是实现保护环境的物质保证。
但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和超越环境的承载力,否则,就会发生环境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制约因素。
因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人口众多,社会需求量大;地大物博,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经济活动效率低,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等,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主要困难和矛盾,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因此,根据自己的国情,把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问题作为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本文在分析中国在过去发展的状况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测,并讨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和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恰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积极保护环境的零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佚名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
【年(卷),期】1990()7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现将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告如下: 一、环境污染状况 (一)大气环境我国大气环境总体来说是好的,污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
城市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
【总页数】3页(P2-4)
【关键词】区域环境;环境状况;中国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1
【相关文献】
1.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J], 杜伟立
2.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1999-2000(四)第三节江河鱼类产卵场、索饵场环境状况 [J],
3.《1997年中国城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城市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J], 本刊记者;
4.1991年的中国环境状况——摘自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及其说明 [J],
5.国家环保总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六·五”世界环境日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中国的城市环境保护》和《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同意了该建议。
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追求。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要紧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与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与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要紧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要求联合国系统与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类活动来强调保护与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在这期间公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世界环境日由来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国家有113个,共1300多名代表。
除了政府代表团外,还有民间的科学家、学者参加。
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计策与措施。
会前,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夫·斯特朗委托58个国家的152位科学界与知识界的知名人士构成了一个大型委员会,由雷内·杜博斯博士任专家顾问小组的组长,为大会起草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
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通过12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简称《人类环境宣言》)与具有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与人民为保护与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入海河口水域水质评价标准探讨
ECOLOGY生 态区域治理入海河口水域水质评价标准探讨汕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蔡德华入海河口是河流和海洋的交界区域,是河流淡水团和海洋咸水团的交汇处,受淡水输入、潮汐、潮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水团在这里复杂交汇,发生横向、纵向混合并具盐度梯度[1],导致入海河口区的水文、水质特征比河流或海洋都更为复杂。
我国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上,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河口1800多个[1],其中不少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布局的依托,与人民生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频繁,河口区域受人为影响越来越大,环境质量也往往逐渐变差。
根据1989年至今30多年期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研究结果,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重要河口区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长期“一片红”,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指标严重超标[2]。
因此,近年来,入海河口区的水质监测与评价备受关注,而作为评价依据的河口区水质评价标准的选择也成为业内争议的焦点。
本文从对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海水水质标准》这两大水质评价标准的基石出发,以榕江入海河口——汕头内海湾为例,分析入海河口区水质评价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探讨选择制定入海河口区水质评价标准的合理性。
一、现行两大水质评价标准的比较(一)水体功能类别划定方面的比较我国目前对江河水质的评价主要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海洋水质的评价主要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在水体功能类别划定方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水域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Ⅰ类—Ⅴ类共5类[3];《海水水质标准》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海水水质分为第一类—第四类共4类[4](表1)。
环境功能在两大标准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如地表水标准中,Ⅰ、Ⅱ类水体适用于“国家自然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而海水标准中,一类水体适用于“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可见地表水Ⅰ、Ⅱ类和海水一类标准在功能目标上基本是一致的[5]。
环境法试题
单项选择题
1、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A )
A.不适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B.选择适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其他法规
C.可以适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D.应当适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不适用于(D)
A.从事本职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
B.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防治
B.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
C.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D.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6、我国现行有效的对农药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C)
A.《农药污染防治法》
B.《农药法》
C.《农药管理条例》
D.《农药管理办法》
27、省级人民政府为实现区域水污染物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而将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到工业污染源的法律规定是指(C)
C.航空噪声污染的防治
D.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
3、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 (C)
A.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C.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定环境保护规划
D.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C.环境保护志愿者
D.环境保护部门工作人员
47、国家鼓励和引导(BCD) 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A.人民群众
B. 其他组织
C. 法人
D. 公民
4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CD) 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世界环境日英文介绍
世界环境日的英文介绍【篇一:世界环境日的英文介绍】world environment dayjune 5, 2004world environment day was establish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in 1972 to mark the opening of the stockholm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another resolution, adopted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the same day, ledto the creation of unep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world environment day can be celebrated in many ways, including street rallies, bicycles parades, green concerts, essay and poster competitions in schools, tree planting, recycling efforts, clean-up campaigns and much more. heads of state, prime ministers and ministers of environment deliver statements and commit themselves to care for the earth. more serious pledges are made which lea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manent governmental structures dealing with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planning. this observance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sign or ratif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onventions.world environment day, commemorated each year on 5 june is one of the principal vehicles through which the united nations stimulates worldwide awarenes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nhances political attention and action.the world environment day theme selected for 2004 is wanted! seas and oceans - dead or alive? the theme asks that we make a choice as to how we want to treat the earths seas and oceans. it also calls on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to act. do we want to keep seas and oceans healthy and alive or polluted and dead? the main international celebrations of the world environment day 2004 will be held in barcelona, spain in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niversal forum of cultures. unep is honoured that the city of barcelona, the catalan reg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government of spain will be hosting this important united nations day.previous themeswater - two b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 水- 20 亿人生命之所系!give earth a chance使地球充满活力connect with the world wide web of life !用全世界网络联接世界万物!the environment millennium - time to act环境新纪元,时候已到, 行动起来 !our earth - our future - just save it!挽救地球就是挽救未来!for life on earth - save our seas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挽救我们的海洋for life on earth为了地球上的生命our earth, our habitat, our home 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生境、我们的家园we the peoples: united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族人民:为保护全世界环境而联手努力!one earth one family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园我们世界各poverty and the environment - breaking the vicious circle 贫困与环境-打破这一恶性循环only one earth, care and share 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关爱和分享它climate change. need for global partnership 需要为对付天气变化而成立全世界伙伴关系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小孩与环境世界环境日简介世界环境日联合国于 1972 年确定每年的 6 月 5 日为世界环境日 .确定世界环境日的目的是促使全世界环境意识提升 ,提示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纳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world environment day themesyear 年 theme 主题1974 only one earth只有一个地球1975 human settlements人类居住1976 water: vital resource for life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 ozone lay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lands loss and soil degradation;firewood关注臭氧层损坏 ,水土流失1978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没有损坏的发展1979 only one future for our children -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为了小孩和未来——没有损坏的发展1980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new decade: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新的十年 ,新的挑战——没有损坏的发展1981 ground water; toxic chemicals in human food chains and environmentaleconomics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品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1982 ten years after stockholm (renewal ofenvironmental concerns)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升环境意识1983 managing and disposing hazardous waste: acid rain and energy管理和处理有害荒弃物,防治酸雨损坏和提升能源利用率1984 desertification荒漠化1985 youth: population and theenvironment 青年、人口、环境1986 a tree for peace环境与和平1987 environment and shelter: more than a roof环境与居住1988 when people put the environment first, development will last保护环境、连续发展、民众参加1989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ning警惕全世界变暖1990 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小孩与环境1991 climate change. need for global partnership天气变化—需要全世界合作1992 only one earth, care and share只有一个地球 --一齐关怀 ,共同分享1993 poverty and the environment - breaking the vicious circle 贫困与环境——挣脱恶性循环1994 one earth one family一个地球 ,一个家庭1995 we the peoples: united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 ,创立更为美好的未来1996 our earth, our habitat, our home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1997 for life on earth为了地球上的生命1998 for life on earth - save our seas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挽救我们的大海1999 our earth - our future - just save it!挽救地球就是挽救未来2000 2000 the environment millennium - time to act 2000 环境千年 - 行动起来吧 !2001 connect with the world wide web of life人间万物生命之网2002 give earth a chance让地球充满活力2003 water - two b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2004 wanted! 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大海生死匹夫有责2005 green cities–plan for the planet!创立绿色城市 ,珍爱地球家园中国主题:人人参加创立绿色家园【篇二:世界环境日的英文介绍】世界环境日英文介绍world environment day themes world 是什么意思:n.世界;宇宙;领域;世人;人间;天体,星球this may be normal in the physical world, but there is noreason for it in the world of software.在物理世界这是正常的,但没有原因在软件世界也这样。
1999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9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已经2000年5月19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2000年6月1日综述中央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1999年3月13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口、资源、环境这三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搞好这项系统工程。
中央多次强调,对这三项工作,各级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
这三项工作搞得如何,成效怎样,要拿一把手是问,任期内要逐年考核,离任时要作出交待,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
1999年,中国政府加大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继续采用拉动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加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达标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滇池和巢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完成阶段任务,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全国环境污染恶化趋势总体上开始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据环境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全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污染程度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相当多的城市水、气、声、土壤环境污染仍较严重,农村环境质量有所下降,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
水环境状况中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松花江水质尚可,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
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主要水系长江流域干流水质良好。
31个水质监测断面主要污染指标均达到Ⅱ至Ⅲ类水质。
主要一级支流汉江达Ⅰ至Ⅱ类水质;嘉陵江达Ⅱ至Ⅲ类水质,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4条河流达Ⅱ至Ⅳ类水质。
当代中国生态政治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性
2019年11月第35卷第6期唐都学刊TangduJournalNov.2019Vol.35㊀No.6ʌ哲学研究ɔ当代中国生态政治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性殷㊀峰(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西安㊀710064)摘㊀要:当代中国生态政治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契合性ꎬ主要体现在:目标契合㊁过程契合㊁价值契合和路径契合四个维度ꎮ目标契合意味着生态政治发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ꎻ过程契合体现在生态问题政治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ꎻ价值契合标志着生态权益公正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核心ꎻ路径契合表现为生态治理全球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ꎮ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是生态政治形成发展的生态表达ꎬ当代中国生态政治发展过程是生态文明建设本质要求的政治呈现ꎮ关键词:当代ꎻ中国ꎻ生态政治发展ꎻ生态文明建设ꎻ契合性中图分类号:D610.3ꎻB26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19)06-0057-05收稿日期:2019-03-16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 双带头人 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资助作者简介:殷峰ꎬ男ꎬ陕西咸阳人ꎬ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ꎬ主要从事生态政治理论研究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ꎮ [1]这既表征了生态文明建设之于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历史厚重性ꎬ又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之于当代中国现实发展的时代紧迫性ꎮ随着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ꎬ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理性关注开始从伦理学转向政治哲学[2]ꎬ生态问题的解决之道也开始从个体呼吁和社会运动转向顶层设计和政治推动ꎮ政治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深层互动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态势ꎬ而政治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宏观引导和强力规制则成为解决环境问题㊁化解生态危机的决定因素ꎮ正因如此ꎬ对生态问题进行政治性考量与应对ꎬ就成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ꎮ而当代中国生态政治发展ꎬ则无疑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契合性ꎮ一㊁目标契合:生态政治发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学者张劲松在«论生态治理的政治考量»一文中ꎬ分析了政治考量对现行生态治理过程中科技取向㊁道德取向和增长取向的局限性的纠补ꎬ表明了政治思维和实践可以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全新维度ꎬ进而认为生态治理政治考量的本质是反思工业化道路ꎬ中国治理生态危机需要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ꎬ走一条适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ꎮ这表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ꎬ不仅意味着当代中国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ꎬ还表征着当代中国人与自然㊁社会与生态之间新型互动关系和结构的重塑与创新ꎬ更标志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和演进道路的历史转型和时代提升ꎬ因而具有历史性㊁全局性变革的时代特征和本质要求ꎮ因此ꎬ要实现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的时代转型ꎬ就必须对社会各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联结方式和互动模式进行战略性考量和设计ꎬ而非简单地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ꎮ这无疑要求在75认知层面㊁体制层面㊁实践层面对生态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立体考量ꎮ唯有此ꎬ作为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获得根本保障和战略支持ꎮ当生态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时ꎬ当生态治理成为政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时ꎬ当政治系统深层介入生态系统并发挥决定性支配功能时ꎬ生态政治的总体态势就基本形成ꎮ生态政治是生态系统与政治系统深层融合的政治形态ꎬ是政治主导下的现代生态治理模式ꎮ生态政治主张 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统一体的整体观为政治活动提供了超越当下利益的全球视野ꎬ使政治战略能够充分关切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问题及相互关系ꎬ从而为 政治 社会 自然 生态圈的良性运行创设了安全的回路 [4]ꎮ由于 政治战略是对政治共同体具有全局性㊁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政治谋虑ꎬ居于人类社会整个战略体系的支配地位 [5]ꎬ因此ꎬ生态政治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环境治理的战术考量㊁技术思维和微观视角ꎬ将生态文明历史性地提升到政治发展和文明构建的战略高度ꎬ赋予生态文明建设以最宏观㊁最权威㊁最坚实㊁最高效的权力系统支持ꎬ从根本上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有效落实ꎮ 民族国家既是全球环境政策学习和吸收教训(基准)的主体ꎬ也是它们的客体ꎮ国家政府寻求环境决策中的最优实践ꎮ [6]36现实中ꎬ 是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大㊁最严峻的执政考验ꎮ为此ꎬ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ꎬ转而以环境更加美好㊁人们生活更加富裕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目标ꎬ将是未来我国政治建设的主方向ꎮ [7]改革开放以来ꎬ尤其是进入新时代ꎬ通过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和宪法修正案的权威确认和历史提升ꎬ当代中国生态政治的发展逻辑日益清晰ꎬ生态政治的战略态势和宏观架构不断加强ꎬ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生态文明从价值理念迅速上升为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ꎬ促使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政治战略高度与经济发展㊁政治发展㊁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ꎬ并通过毫不动摇的政治战略定力深刻改变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脚步与实践方式ꎮ二㊁过程契合:生态问题政治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㊁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ꎮ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ꎮ [8]5这既表明了当代中国生态问题的政治属性ꎬ又暗含着根本解决当代中国生态问题的政治之道ꎬ更是提出了生态政治时代构建的战略要求ꎮ从历史进程角度看ꎬ生态问题政治化构成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原点ꎮ第一ꎬ生态问题政治认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ꎮ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问题加剧为直接历史导因ꎬ是以解决生态问题为直接建设目标ꎮ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ꎬ当代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经历了一个 问题积累爆发 对应生态治理 的艰难曲折过程ꎮ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89 2018)显示:1989 2000年我国环境污染蔓延ꎬ生态恶化趋势加剧且未得到有效遏制 2001 2006年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但生态形势不容乐观ꎬ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 2007 2012年生态形势依然不容乐观ꎬ但呈现相对好转趋势 2013 2016年生态治理力度持续加大ꎬ生态治理成效逐步展现 2017 2018年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变化ꎬ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ꎮ大气㊁淡水㊁土地㊁海洋及自然生态等资源状况与气候变化㊁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ꎬ日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安全问题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ꎮ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ꎬ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ꎮ [8]4因此ꎬ生态问题从自然领域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ꎬ其政治属性愈发凸显ꎬ就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强烈的时代诉求ꎬ从问题认知域上引导着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ꎮ实践证明ꎬ要想根本化解当代中国的生态危机ꎬ有效实施生态治理工程ꎬ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ꎬ就不能仅从技术处理方面进行微观应对ꎬ也不能简单依靠传统环境管理模式进行表层处理ꎬ而需要彻底转变生态治理思路ꎬ从一种更宏大的历史场域和战略高度进行宏观考量ꎮ只有将生态系统与政治系统紧密结合ꎬ突出强调生态安全的宏观政治意义ꎬ重点关注政治顶层设计和权力强力推进的生态治理体系建构ꎬ充分发挥政治体系对生态资源和生态关系的调控功能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政治ꎬ才能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新的文明理念支持和实践行动引导ꎮ第二ꎬ生态问题政治解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起点ꎮ生态产品具有公共价值ꎬ生态问题具有公共 85属性ꎮ当不同社会阶层㊁不同利益主体㊁不同生活领域的公共生活和共同利益均受到来自生态问题的直接作用和负面影响时ꎬ作为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政治系统ꎬ势必会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矫治ꎮ正因如此ꎬ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之幕才历史性地开启ꎮ随着生态问题政治解决的系列行动不断推进和深化ꎬ良好生态环境的公共价值就会彰显ꎬ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发展ꎮ当代中国生态政治发展历时性表现为生态问题远离政治视野㊁生态问题进入政治生活㊁生态问题获得高度重视㊁生态问题左右政治发展等四个阶段[9]ꎬ中国特色生态政治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则表现为生态问题纳入议事日程㊁逐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㊁大力发展生态科技㊁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治理和主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等五个方面[10]ꎮ与之对应ꎬ中国共产党生态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经历了萌芽期㊁形成期㊁发展期和成熟期等四个时期[11]ꎮ透过实践历程和思想认识的历时性发展变化ꎬ我们不难发现ꎬ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起始于生态问题的政治关注和权力系统的高层推动ꎬ这反映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着 生态问题日益凸显ꎬ逐步完善治理体系㊁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运演规律ꎮ2005年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 生态文明 概念ꎬ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确定下来ꎬ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ꎬ标志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宏观战略规划的初步确立ꎬ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ꎮ随着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 十三五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ꎬ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ꎬ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ꎬ当代中国环境问题治理的政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ꎬ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正在加速推进ꎮ三㊁价值契合:生态权益公正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核心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ꎬ是政治文明在生态领域内的延伸和扩展ꎮ政治是政府利用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ꎬ目标是在社会成员之间㊁社会与生态之间㊁社会成员与生态系统之间建构公正合理的利益结构和权益关系ꎬ从而达到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ꎮ因此ꎬ实现社会成员生态权益的公正化ꎬ无疑成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核心ꎮ生态权益是人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基本权利以及行使这些权利所带来的各种利益ꎮ [12]生态权益是自然环境之于社会成员发展的物质内涵和权利表征ꎬ是社会成员与自然生态系统交互统一的符号载体和利益表达ꎮ生态权益公正化不仅是指生态文明视野中以生态理性为内核的思维表达和价值主张ꎬ更体现为生态资源在社会成员内部公正配置的实体结果和现实利益ꎮ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看ꎬ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ꎬ人是主动的ꎬ环境是被动的承受和反馈ꎬ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ꎬ是环境中直接为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ꎬ环境恶化是资源不合理利用㊁资源破坏㊁流失㊁污染的结果ꎬ资源是根本ꎬ环境是表征ꎬ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ꎮ [13]资源的保护和节约ꎬ本质就是对失衡的资源配置结构进行重构ꎬ对不公正的资源配置结果进行重设ꎬ从而在实现公民生态利益需求与生态资源供给平衡关系的基础上ꎬ达到公民生态权益分配的公正化ꎮ然而ꎬ由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形成于企业生产的私人性和环境资源㊁生态系统公共性之间的矛盾ꎬ依靠企业的自律和技术手段无法避免 公地悲剧 的发生ꎬ因此ꎬ 只有借助政治力量ꎬ才能有力推动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和最小化ꎬ彻底解决企业源于市场经济而形成的唯利是图本性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所导致的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社会效用的脱离甚至对立问题ꎮ [14]只有作为公共利益维护者的政治体系自觉成为生态环境的 道德代理人 ꎬ才能有效防治环境主体绿色责任缺失和生态道德偏差的社会风险ꎬ进而通过政治权力体系的强力介入和理性配置ꎬ实现生态权益公正化目标ꎬ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价值核心ꎮ四㊁路径契合:生态治理全球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ꎬ是对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的否定之否定ꎬ 当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到从价值观念到生产方式ꎬ从科学技术到文化教育ꎬ从制度管理到日常行为都95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ꎬ就标志着文明形态开始发生转变ꎮ从农业文明经过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ꎬ这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ꎮ [15]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生态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是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当代中国生态治理和文明转型的内生系统与国际环境深刻互动并相互融合的历史呈现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ꎬ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深层互联与多维互动日益突出ꎮ因此ꎬ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历史ꎬ不仅包括各国生态系统的文明发展ꎬ更依赖于生态问题合作共治基础上的全球生态文明的整体发展ꎮ由于国家间环境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状况的关联性㊁互动性日益增强ꎬ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跨国化㊁区域化乃至全球化特征逐渐深刻且日益凸显ꎮ 许多学者以及政治家普遍相信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ꎬ(环境治理)单边行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ꎬ原因不仅在于问题的跨界性ꎬ也在于所有的环境问题本身 如果它们导致了额外成本的增加ꎮ 从这种观点来看ꎬ一种充满希望的问题解决方案主要依赖于由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是否能够达成一种约束性法律ꎬ以及为一种国际层面上的新管治结构的形成创建一种制度性规约ꎬ这些法律和制度能够确保这些国际协定的实施ꎮ [6]321972年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启了生态问题全球关注和集体行动的历史大幕ꎬ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编写的«我们共同的未来»ꎬ系统地研究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环境问题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ꎬ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价值共识和理念基础ꎮ1989年ꎬ我国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ꎬ签署«控制危险废物转移巴塞尔公约»ꎬ标志着中国环境治理国际合作的时代新起点ꎮ1992年ꎬ我国政府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ꎬ并成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ꎬ标志着中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国际合作机制的初步形成ꎬ对推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ꎮ1999年第十一次蒙特利尔协定书缔约方大会暨第五次维也纳公约缔约方大会在北京召开ꎬ中国政府发表了«北京宣言»ꎬ标志着生态问题全球共治的中国声音和主张开始在国际舞台广泛传播ꎮ经过30多年的国际交流和合作ꎬ中国环境问题和生态治理得到了相关国家㊁国际组织和机构的理念共享㊁技术支持㊁资金帮助和法律支持ꎬ中国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ꎮ同时ꎬ中国生态治理的成效不仅提升了自身生态系统的发展质量ꎬ更是为地区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提升㊁乃至国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ꎮ正是基于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和全球共治ꎬ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脚步才能与时代同步ꎮ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要的先进理念引导㊁关键技术支持㊁必要资金帮扶和统一法律规范ꎬ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和机制获得持续性供给和保障ꎬ而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成就也会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融入全球生态治理的历史进程之中ꎬ不仅彰显着生态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中国决心ꎬ更贡献着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ꎮ五、余论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看ꎬ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㊁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快速工业化进程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为物质前提ꎬ以当代中国个人 社会 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结构性的利益冲突和紧张关系为改造对象的全局性㊁系统性的社会变革进程和文明生成过程ꎮ 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理性标准贯穿于精神㊁物质㊁制度各个文明结构ꎬ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文明向度或文明主线ꎮ [16]生态文明构成了政治发展的本质规定ꎮ从生态与政治的内在联系看ꎬ一方面ꎬ 当生态问题从自然领域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时ꎬ生态环境问题就自觉转变成政治问题 [11]ꎬ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出发点ꎻ另一方面ꎬ政治权力系统作为自然生态资源权威性分配主体ꎬ面对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紧张的日益加剧ꎬ无疑具有最强敏感性和最快反应性ꎬ从而通过对生态系统进行结构性调整和目标性重构以达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态势ꎮ因此可以说ꎬ 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在生态领域的反映和延伸 [14]ꎬ政治文明构成了生态建设的内导力量和实践动力ꎮ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ꎬ实质是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ꎬ这表征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和社会主义路径ꎬ具有鲜明的政治制度特征和政治理念价值ꎮ因此ꎬ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和生态运动ꎬ而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导引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构的历史运动过程ꎮ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的ꎬ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式是中国特色的ꎬ生 06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ꎮ探寻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ꎬ应当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放置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道路㊁政治制度㊁政治理论和政治文化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ꎮ因此ꎬ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就必然要以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前进方向为本质规定ꎮ总而言之ꎬ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当代中国生态政治形成发展的生态表达ꎬ而当代中国生态政治的发展过程就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本质要求的政治呈现ꎮ参考文献:[1]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9-05-08].http:ʊ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5.html.[2]㊀阎孟伟.生态问题的政治哲学探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0(3).[3]㊀张劲松.论生态治理的政治考量[J].政治学研究ꎬ2010(5).[4]㊀许晓春.生态政治视阈下的参政党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ꎬ2008(1).[5]㊀刘吉发.政治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6:84.[6]㊀马丁耶内克ꎬ克劳斯 雅各布.全球视野下的环境管治:生态与政治现代化的新方法[M].李慧明ꎬ李昕蕾译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ꎬ2012.[7]㊀吴瑾菁ꎬ祝黄河. 五位一体 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ꎬ2013(1).[8]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ꎬ2017. [9]㊀刘希刚ꎬ徐民华.全球生态政治视阈中的中国生态政治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ꎬ2010(6).[10]朱许洪.中国特色生态政治发展之路[J]ꎬ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0(5).[11]秦立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政治思想的演进[J].求索ꎬ2014(6).[12]方世南.从生态政治视角看生态文明蕴涵的执政文明[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4(5).[13]谷树忠ꎬ胡咏君ꎬ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ꎬ2013(1).[14]陈潭ꎬ张晓亮.环境治理与生态政治 绿色中国的政策议程及其行动框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ꎬ2008(1). [15]徐春.唯物史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 对生态文明将是未来文明形态的再思考[M]ʊ孙要良ꎬ钟远平ꎬ李基礼.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ꎬ2013:32.[16]陶蕾.论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的路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ꎬ2014:63.[责任编辑㊀王银娥]HistoricalIntegrationbetween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Politicsand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theContemporaryChinaYINFeng(SchoolofMarxismꎬChang anUniversityꎬXi an710064ꎬChina)Abstract: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politicsinthecontemporaryChinaisinagreementwiththeconstruc ̄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ꎬwhichismainlyreflectedinfouraspects:namelyꎬobjectiveintegrationꎬprocessintegrationꎬvalueintegrationandpathintegration.Theobjectiveintegrationmeansthatthedevelopmentofec ̄ologicalpoliticsguaranteesthestrategicheightoftheconstructionof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Theprocessin ̄tegrationfindsitsexpressionintheaspectthatthepoliticizationofecologicalproblemsisthelogicalstartingpointof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Thevalueintegrationindicatesthattheequityofecologicalrightsisthecorevalueoftheconstructionof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Thepathintegrationshowsthattheglo ̄balizationofecologicalgovernanceistheonlywayfor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Theprocessof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thecontemporaryChinaistheecologicalexpressionoftheforma ̄tionanddevelopmentofecologicalpolitics.Meanwhileꎬtheprocessofthedevelopmentoftheecologicalpoli ̄ticsinthecontemporaryChinaisthepoliticalpresentationꎬrequiredby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 ̄tion.Keywords:contemporaryꎻChinaꎻdevelopmentoftheecologicalpoliticsꎻconstructionoftheecologicalcivili ̄zationꎻintegration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现将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告如下:一、环境污染状况(一)大气环境我国大气环境总体来说是好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人中城市。
城市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据全国统计和监测,1989年烟尘排放量力13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氧化硫排放量力1564万吨,较上年略有增加。
城市大气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
北方城市烟尘污染较重,南方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据国家大气质量监测网监测,1989年全国城市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4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52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318微克/立方米。
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37%,加重的城市占3%,其余城市变化不大。
全国城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10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9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119微克/立方米。
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4%,加重的城市占4%,其余城市变化不大。
超标城市数的比重由14%上升到16%,其中,北方城市超标为11%,南方城市超标为21%。
大部分城市冬季二氧化硫污染严重,日均值超标的北方城市为43%,南方城市为29%,同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地区无明显变化,但酸雨区面积扩大。
(二)水环境我国大江大河水质基本良好,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
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矿业开采、农业生产等也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据全国统计,198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力252亿吨,较上年减少16 亿吨,下降6%。
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汞、铜、铅、六价铬)的排放量为2089吨,比上年下降5%,砷排放量力1281吨,比上年下降16%,氰化物排放量力4468吨,比上年下降8%,酚排放量力7613吨,比上年下降4%,石油类排放量力71051吨,比上年下降8%。
据国家水质监测网监测,1989年流经城市的河流仍然存在岸边污染带,局部水体污染严重,72%的纳污河段各项污染物的平均值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河流的城市段污染,小河流重于大河流,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
六大水系中,长江干流水质尚好,但不如上年,各监测断面悬浮物年均值均超标,氨氮污染加重,个别江段挥发酚、汞、石油类等污染物超标。
黄河干流水质较上年略有改善,砷污染减轻,但氨氮和耗氧有机物污染加重,所有监测断面悬浮物均超标。
珠江水系大部分江段水质良好,重金属污染有所减轻,但部分江段氨氮、耗氧有机物、亚硝酸盐氮污染有所加重。
淮河水系水质恶化,氨氮、挥发酚、亚硝酸盐氮以及铅、铜污染加重,但耗氧有机物污染有所减轻。
松花江水系污染加重,耗氧有机物、氨氮、挥发酚、亚硝酸盐氮污染呈上升趋势,个别江段仍有汞和石油污染。
大辽河水系在六大水系中污染最重,水质较上年恶化,所有监测断面的氨氮、耗氧有机物年均值均超标,挥发酚、耗氧有机物和氨氮污染均加重。
1989年,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海域水质尚好。
沿岸海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油类、有机物、营养盐类和重金属。
锦州湾海域水质污染有所减轻。
胶州湾水质污染面积达海湾面积的10%,东岸河口、滩涂和港区的底质污染严重,生物种类减少。
长江口、珠江口水质良好,但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时有赤潮发生。
本年度是我国沿海遭受赤潮灾害较重的一年,从北到南相继发生大面积赤潮七次,其特点是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严重。
(三)噪声污染1989年我国城市噪声源的构成是,道路交通噪声占35%,生活噪声占38%,工业和施工等方面的噪声占27%。
同上年比较,生活噪声源的比重上升。
据70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1989年重点城市平均等效声级超标(70分贝)的占94%,一般城市超标的占67%。
同上年相比,64% 的城市有所下降,36%的城市有所上升。
1989年城市功能区环境噪声普遍超标。
同上年相比,"居民文教区"超标(50分贝)的由82%升至88%,"一般商业和居民混合区" 超标(55分贝)的由77%降至70%: "特殊住宅区"超标(45分贝) 的由92%降至89%,"工业集中区"超标(65分贝)的由26%降至23%。
(四)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据全国统计,1989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力5.7亿吨,比上年增加0.l亿吨,增长2%。
未经处理利用而排入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量比上年减少0.3亿吨,但排入江河湖海的量有所增加。
工业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达67.5亿吨,较上年增加1.6亿吨,白地55400公顷,较上年扩大1600公顷。
二、生态环境状况(一)森林与草原状况据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目前全国森林面积为12465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为310l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98%,森林蓄积量力91.41亿立方米。
与1977—1981年的清查结果相比(可比口径),森林面积增加了588万公顷,人工林面积由占全部森林面积的20仙提高到26%,覆盖率提高0.62%,森林蓄积量减少3.08亿立方米,林龄结构低龄化。
国家正在建设中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截止到1988年底,己完成人工造林920万公顷,封山育林228万公顷,飞播造林24万公顷,四旁零星植树30多亿株,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其它正在建设中的大型防护林工程还有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工程等。
1989年继续开展了全国性的植树造林活动,有3亿人参加义务植树,植树达17亿株;全国造林总面积502万公顷;全国918个平原县中,己有近三分之一的县达到了林业部颁发的平原绿化标准。
全国现有可利用草地面积为3.12亿公顷,其中人工草地1053万公顷。
草地累计退化面积6670万公顷,目前退化速度每年约130万公顷。
草场产草量八十年代比五十年代下降30—50%。
(二)土地状况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为9572万公顷。
除建设占用耕地外,每年还因自然灾害损毁耕地约]0万公顷,并有600多万公顷农田被工业"三废" 所污染。
目前,废弃地复垦率为2%,每年开荒造田27万公顷。
目前受沙漠化威胁的士地面积为33.4万平方公里,包括393万公顷农田、493万公顷草场,涉及212个旗、县。
(三)自然保护区及物种状况目前,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606个,总面积约4000 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56个。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共611种,其中野生动物257种,野生植物354种。
大熊猫、糜鹿、扬子鳄、丹顶鹤、兰马鸡以及金花茶、银杉、洪桐、普陀鹅耳栅、天目铁木等一批珍稀濒危动植物已人工繁殖成功。
三环境保护工作198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所属工业、农业、林业、海洋、土地等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各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加强了指导和监督,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治理整顿中开拓前进。
1989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定了最近一个时期的环境保护目标,提出要在治理整顿中建泣环境保护工作的新秩序,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1989年,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成绩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十年试行实践的基础上,经修改完善,正式颁布。
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柒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这一年还颁布了47项新订和修订的环境标准。
1989年,各地区、各部门加强了环境管理工作。
在继续推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实行治理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的同时,又总结出适合国情、深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等制度和措施,丰富和完善了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提高了环境管理水平。
1989年,环境保护投资保持适度增长。
防治污染的直接投资额(未包括城市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投资)达到72.3亿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增长2.6%。
其中"三同时"建设项目投资28亿元,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资金43.5亿元,用于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排污费0.8亿元。
由于环境管理工作、的加强和投资的增加,1989年我国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一定成绩。
这一年,污染防治水平有所提高。
消烟除尘率达到70%,比上年有较大增长;生产工艺废气处理率达到57%,比上年增长7%;锅炉改造率由65%提高到67%,工业窑炉改造率由41%提高到44%。
工业废水处理率由27%提高到30%,处理达标率由57%提高到58%。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量达到3.6亿吨,比上年增长8%;综合利用量达到1.6亿吨,比上年增长10%。
海上倾倒废弃物的活动得到有效控制。
环境污染事故有所下降,污染罚款总额比上年下降27%。
海洋石油平台防污工作加强,全年没有发生过大、中型井喷溢油事故。
这一年,一些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国家直接考核的32个城市同上年相比,6项环境质量指标总分普遍提高的城市有25 个,占78%。
这32个城市环境质量考核的前16名是,海口、石家庄、银川、大连、南京、兰州、武汉、呼和浩特、南昌、长沙、北京.桂林、贵阳、广州、天津和乌鲁木齐市。
这一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特别是三大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已对我国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1989年,环境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
环境保护科研项目有6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有30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环境保护产品有2项获国家银质奖,5项获部级优质产品奖。
1989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一次表彰了在工业污染防治中做出显著成绩的100家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和225名先进工作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我国成都动物园、广东省潮州市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新疆和田县人民政府"全球500佳"称号。
1989年,开展了广泛的环境外交活动。
我国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签署《控制危险废物转移巴塞尔公约》,参加了关于保护臭氧层、防止气候变暖、防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方面的国际会议,并开展了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
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环境污染蔓延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在控制人口、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消除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和生态建设等方面作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