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个经典孝老爱亲的小故事教学内容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a08f6f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1.png)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尊老爱幼小故事一、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尊老爱幼小故事二、孔融让梨在我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的韵文。
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几个,面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
父亲问孔融为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
”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应该让弟弟,所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能不为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尊老爱幼小故事三、黄香尊老爱幼黄香,东汉人,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的人称颂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但黄香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亲。
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
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
冬夜,天气寒冷。
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
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
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
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
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
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
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古代关于孝道的故事
![古代关于孝道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c37d45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a.png)
古代关于孝道的故事
故事一,《孟母三迁》。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也是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女性。
在孟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母亲就为了给他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惜三次搬家。
她不怕辛苦,不怕困难,只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条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子女要有孝心,作为父母也要有爱心,只有相互理解、支持,才能真正体现孝道的价值。
故事二,《董永与七仙女》。
董永是一个孝顺的年轻人,他母亲生病了,他整日守在母亲的床前照顾她。
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了七仙女,七仙女知道了他的孝心后,便收留了他,并教给了他一些医术。
后来,董永用这些医术治好了母亲的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孝敬父母,还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孝道的真谛。
故事三,《孝顺的张良》。
张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小时候家境贫困,但他却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
他每天都会给母亲洗脚,尽孝尽孝。
后来,张良成为了大汉朝的重要人物,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孝敬母亲的本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不分贫富贵贱,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牢记孝道的重要性,永远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父母。
这些古代关于孝道的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孝道的伟大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传承和弘扬这种传统美德,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孝道,让孝道之风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吹拂。
愿我们都能成为孝顺父母、感恩他人的好孩子。
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50字
![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3ca759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8.png)
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50字1、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夜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2、哭竹生笋:孟宗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3、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4、乳姑不怠:崔山南,名琯,字从律,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5、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
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
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6、打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古代有孝心的故事
![古代有孝心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b20b55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0.png)
古代有很多关于孝心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传达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孝心的故事:
1. 江革负母:江革是东汉时齐国临淄人,他少年时丧父,对待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他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
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2. 黄庭坚涤亲溺器: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
每天晚上,他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3. 蔡顺拾葚异器:蔡顺是汉代汝南人,他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孝道的重视和践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启示和教育,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父母的需要,尽自己所能去孝敬他们。
古时候孝道的故事
![古时候孝道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b30401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b.png)
古时候孝道的故事
古时候有很多关于孝道的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评分最高的故事:
1. 舜帝孝顺的故事
相传,舜帝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
他的父亲瞽叟和后母经常虐待他,但他从未抱怨或放弃对他们的尊敬和关爱。
舜帝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娶了后母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妻,以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最终,舜帝的孝顺和德行感动了上天,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任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
2. 曹操献母的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
他的母亲陈氏曾经患有重病,曹操为此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治疗她。
当曹操听说他的母亲喜欢吃鲤鱼时,他不惜亲自去捕捉并烹制,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孝心。
最终,曹操的母亲得以康复,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母之一。
3. 孟宗哭竹的故事
三国时期,孟宗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
他的母亲去世后,他非常悲痛,经常用竹杖打自己,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哀思。
有一天,孟宗在竹林里看到了一片枯萎的竹子,他不禁想起了母亲,便伤心地哭泣起来。
这时,突然传来了一阵风吹过,那片枯萎的竹子竟然重新恢复了生机,这让孟宗非常感动和欣慰,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父母的思念和孝道之心。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古代,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许多有品德的人因为孝顺而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和尊重。
同时,这些故事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孝道精神,用心去关爱和照顾父母,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孝心和关爱。
古代著名的孝道故事
![古代著名的孝道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43d38a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b.png)
1.《卧冰求鱼》:晋朝时期,琅邪(今山东临沂)有一个名叫王祥的人,他早年丧母,父亲再娶。
然而,继母朱氏对王祥并不慈爱,常常在父亲面前数说他的不是,导致王祥逐渐失去父亲的疼爱,经常被迫干一些脏活累活,如打扫牛棚等。
尽管遭遇继母的刁难,王祥依然对父母保持孝顺之心。
每当父母生病时,他都衣不解带地照顾他们,汤药也必先尝后进。
一年冬天,继母突然想吃活鲤鱼,但当时正值天寒地冻,河水结冰,无法捕鱼。
为了满足继母的心愿,王祥决定亲自去河边捕鱼。
王祥来到河边,发现河水已经结成了厚厚的冰层。
他没有退缩,而是脱下衣服,赤裸上身,躺在冰上。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体温来融化冰层,从而捕到鲤鱼。
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突然间,冰层裂开,两条鲤鱼从裂缝中跃出。
王祥赶紧捉住鲤鱼,高高兴兴地回家孝敬继母。
2.《哭竹生笋》:"三国时期的孝子孟宗,字恭武,是江夏人。
孟宗在幼年时就失去了父亲,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
他的母亲病重时,非常想吃用鲜竹笋煮的羹汤。
但当时正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法满足母亲的愿望,于是他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着竹子哭泣。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不久之后,地上突然裂开,长出了几茎嫩笋。
孟宗非常高兴,采回家中煮汤给母亲喝,母亲的病竟然因此而痊愈了。
《卖身葬父》:董永,生活在汉代,家境贫寒,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
两人感情深厚,生活虽苦却也温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董永的父亲因病去世,留给董永的是无尽的悲伤和贫困的现实。
面对父亲的去世,董永悲痛欲绝,但更让他焦虑的是如何筹集资金为父亲办理丧事。
在那个时代,家境贫寒的董永根本无法承担得起丧葬的费用。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卖身葬父。
董永穿着孝服,身上挂着一块“卖身葬父”的牌子,来到熙熙攘攘的街头,默默地跪着,希望能够有人伸出援手。
他的孝行感动了路人,其中一位老妇人更是热心地为他指点迷津,让他找到了愿意出钱帮他办理丧事的赵员外。
但条件是,董永必须到赵员外家做工还债。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6158b9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6.png)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孝敬父母被视为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感人至深、教化后人的孝子故事。
以下将为您讲述几个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孝道。
一、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以仁孝著称。
他的母亲薄太后卧病在床,文帝衣不解带,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
每次为母亲熬制药汤,他都会亲自尝过,以确保药效和温度适宜。
这样的孝行感动了天下人,成为后世子孙学习的典范。
二、子路负米孔子的弟子子路,家境贫寒,但他在孝敬父母方面却非常尽力。
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他每次都要背着米袋走很远的路去交换。
尽管生活艰辛,但子路从未放弃孝敬父母的责任。
孔子对子路的孝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孝子。
三、黄香温席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黄香的少年,他深知家境贫寒,为了让父母能够在寒冷的冬天睡得温暖,每天晚上都会先为父母暖床。
他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被褥,让父母能够舒适地入睡。
黄香的孝行在当时传为佳话,也成为后世孝敬父母的楷模。
四、孟宗哭竹孟宗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孝子。
他的母亲患有眼疾,需要用竹笋做药引。
然而当时正值严冬,无法找到竹笋。
孟宗深感忧虑,于是独自一人跑到竹林中,对着竹子哭泣,祈求竹笋出现。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奇迹般地长出了竹笋,母亲的眼疾也因此痊愈。
五、王祥卧冰求鲤王祥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孝子。
他的继母生病,想吃鲤鱼。
当时正值寒冬,河水结冰,无法捕鱼。
王祥为了满足继母的愿望,卧在冰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终于捕到了鲤鱼。
王祥的孝行传遍了乡里,成为孝敬父母的典范。
总结:这些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孝道精神。
这些孝子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73cebc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b.png)
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经典故事都与孝敬父母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几个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一、黄香温席:
黄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年幼时母亲便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夏天,他用扇子为父亲扇凉,冬天则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暖被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关爱父母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二、卧冰求鲤:
这个故事讲的是晋朝的一位孝子王祥。
他为了让生病的母亲吃上鲤鱼,赤身躺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冰块,终于抓到了鲤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要用心去付出,不要只是口头上的承诺。
三、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卖身葬父,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丧葬费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给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是要为父母尽心尽力。
四、老莱娱亲:
老莱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孝子,他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开心,不惜一切代价。
他年迈的父母喜欢看他的表演,他就穿上彩衣,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让父母高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就是要让他们开心快乐,不管自己年纪多大。
以上这些经典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事情。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为他们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倡导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下去。
爱老敬老的古代故事
![爱老敬老的古代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8b9e27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1.png)
爱老敬老的古代故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古人以孝道为先,尊敬老人、孝顺父母被视为一个人品德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则古代爱老敬老的故事,以传承这一美德。
一、子路负米子路,字仲由,是孔子门生。
在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却十分孝顺。
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他不得不背负大米翻山越岭,换取生活所需。
尽管生活艰辛,子路从未抱怨,而是以更加努力的态度去尽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本分,不应该因为生活的困难而放弃。
二、黄香扇枕温衾黄香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孝子。
他的父母年老体弱,黄香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
夏季炎热,他亲自为父母扇凉;冬季寒冷,他提前为父母温暖被褥。
黄香的孝顺感动了天地,他的事迹传为佳话。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关心老人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
三、陆绩周贫陆绩,字文山,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贤士。
他乐善好施,尤其关心老人。
他定期访贫问苦,为贫困老人提供食物和衣物。
陆绩周贫的故事传颂一时,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爱老人不应局限于家庭,而是要拓展到社会,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晚年的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爱老敬老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中,孝顺子女能促进家庭和睦,为社会培养良好风气;社会上,关爱老年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繁荣昌盛。
为了更好地传承爱老敬老的美德,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子女对父母要充满敬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意愿。
2.社会要关注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让他们安享晚年。
3.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老年人的权益,让他们在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
总之,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传承这一文化,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d29fb1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6.png)
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黄香温席: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已懂得了孝敬
父母的道理。
每当夏季炎热时,他就先用扇子扇凉枕席,然后才让父亲躺下。
冬天则先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热被窝,再让父亲就寝。
2.鹿乳奉亲:周朝时,有个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
年老后,眼睛都患上了疾病,想吃鹿乳。
郯子就装扮成鹿,在鹿群中奔跑,挤取鹿乳来供养双亲。
猎人看到郯子,以为是真鹿,就想射杀他。
郯子连忙解释,并将挤取的鹿乳献给猎人,猎人受感动,将鹿乳送给他。
3.卧冰求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母亲去世后,父亲再
娶朱氏为妻。
朱氏并不贤惠,常在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
因此王祥失爱于父,起先王父叫他去捕鱼,久不拿鱼回来。
王父叫儿子去找他,见到他光着身子躺在冰上。
王父感动了,把船中的鲜鱼拿给他吃。
4.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
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这些故事都表现了古代人物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对现代人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古代九个经典孝老爱亲的小故事
![古代九个经典孝老爱亲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14b0246c8d376eeafaa313f.png)
鹿乳奉亲
周剡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亲 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 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 刚刚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 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使蚊 虫避开;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 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 孝之子.
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 帝.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 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卧冰求鲤
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王祥背着一大捆干柴,顶着大风,好不 容易从山里打柴回到家里.他就觉得头疼发热,全身无力.刚一 到家,他就异常难受地躺下了•刚过片刻,继母走进房内•“王祥 起来,快去给我和你父亲把炕烧热 「我……”还没有等王祥把 话说完,继母就大喊起来:“懒猪还不快点起来干活!”王祥只 好强打着精神起了床,按继母说得去做.
古代九个经典孝老爱亲的小故
事
古代九个经典孝老爱亲的小故事
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 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 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 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 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 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 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 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 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 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古代孝顺的经典故事
![古代孝顺的经典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f20b0c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4.png)
古代孝顺的经典故事一、卧冰求鲤:西晋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
父亲娶了继母朱氏,然而朱氏不慈爱,对王祥非常的刻薄,还屡屡在他父亲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他的坏话,因此也逐渐失去了父亲的疼爱。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新鲜鲤鱼。
但当时天寒地冻,河水结冰,无法捕捉鱼。
王祥就脱去上衣,赤身躺在冰上,想靠体温暖热融化冰面,以便捕到。
等了一会儿,冰化开,从冰洞里跃出两条鲤鱼。
王祥非常欣喜,赶紧拿着鱼回家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
渐渐地继母的病也好了。
邻居都惊叹这是王祥的孝道感动上天。
从此,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卖身葬父汉代,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
他家里非常贫困。
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借钱,埋葬父亲。
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
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
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
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
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
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
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
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
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三、哭竹生笋孟宗幼年丧父,生活虽然困苦,但他的寡母尽力设法让他念诗书,学礼仪。
孟宗的母亲,不管生活如何困苦,一心要让孩子读书,让他与读书人结识,以便将来成为大学令,出人头地。
到了县试的时候(在县内举行的考试),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来参加考试。
有些考生贫困,无力住客栈(旅馆),孟妈妈就请他们到她家里住宿。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fbee3c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3.png)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在古代,孝敬父母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被奉为行为准则。
许多古代故事都讲述了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父母的孝心都是永恒不变的。
一、孔子与母亲的故事孔子,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孝道的典范。
在孔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陆终始终关心他的教育,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
有一次,孔子在山林中玩耍时,一只大鸟飞过,吓坏了孔子,他本能地朝着妈妈的怀里奔去。
孔子的母亲笑着对他说:“儿啊,你怕鸟,可是你小时候,我抱你走过了那么多山川。
” 孔子默默地听着,脑中浮现出母亲的呵护,他当即泣不成声,决心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报答母亲对他的无私关爱。
二、儿女守葬的故事古代的孝子、孝女不仅表现在他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上,更体现在对亡父母的礼敬上。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薛仁贵的孝子,他非常虔诚地侍奉已经去世多年的父亲。
每当父亲的忌日或清明节等重要日子,薛仁贵总是亲自扶灵护柩,陪同父亲前往墓地祭扫。
不管风雨大小、天寒地冻,他都坚持守护着父亲的后代,体现了孝敬父母的精神。
三、赵孝文王敬父的故事赵孝文王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贤明君主,同样也是个孝顺的儿子。
据史书记载,赵孝文王每天早上起床后,总是先向母亲请安,以示对母亲的敬重。
即使在吃饭时,他也都会先用筷子夹几口菜放入母亲的碗中,然后才开始自己的餐点。
有一次,赵孝文王在宴会上吃到一碗品质不佳的菜肴,但他并没有怨恨,而是飞快地起身,将母亲碗中的菜肴换成了自己的。
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母亲感到无比温暖和幸福,他们这对母子的孝顺和感情之深令人感动。
四、毛毛的支持在明清时期,有位叫毛毛的年轻孝女,其母亲因病卧床不起,毛毛始终紧守在母亲身边,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她每天清晨第一次醒来后,总是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亲口喂给母亲喝。
在母亲生病期间,毛毛还主动承担家务,完成了所有的家庭琐事。
她以孝心为动力,坚守在母亲身边,用爱心照亮了母亲的晚年。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aed1ab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6.png)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古代中国,孝敬父母是一种传统美德,被视为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在古代,有许多关于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对父母的孝心,也教育着后人要懂得孝顺父母,传承这一美德。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些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故事一,孟子送终。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孝心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据传,孟子的母亲在他年幼时去世,孟子非常孝顺母亲,深感对母亲的亏欠。
后来,孟子的父亲也去世了,孟子便亲自扶灵车送父亲最后一程。
有人劝他说,“您是一位大儒家,您的学生和门徒数以千计,为什么亲自送终呢?”孟子回答说,“我所以亲自送终,是因为我要以身作则,教育我的学生们,让他们知道孝顺父母是何等重要。
”。
故事二,孝顺的张仲景。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孝心故事也广为流传。
据说,张仲景年轻时家境贫寒,为了治病救母,他不惜放弃了学业,四处奔波求医。
最终,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名医,治好了母亲的病。
母亲病愈后,张仲景决心要学医救人,以报答名医的恩情。
他后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故事三,孝顺的董永。
董永是南宋时期的一个孝顺儿子,他的孝心故事也被后人传颂不衰。
据说,董永的母亲年老多病,他每天都要亲自照料母亲,不离不弃。
有一天,董永听说有一位仙人可以治病,于是他决定去求仙人为母亲治病。
他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那位仙人,仙人告诉他,“你的孝心已经感动了上天,你母亲的病会自愈。
”董永回到家后,果然发现母亲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这些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无一不展现了他们对父母的孝心和敬重。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唯有孝顺”这一古训。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尊重和遵循的行为准则。
愿我们能够铭记这些感人的故事,传承孝道,让孝敬父母的美德代代相传。
孝亲敬老的古代故事
![孝亲敬老的古代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e73162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9.png)
孝亲敬老的古代故事古代中国一直强调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尊重长辈,关爱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这种传统文化经久不衰,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也有很多关于孝亲敬老的传奇故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穆氏,为了让儿子好好学习,不惜搬家三次才找到一个能够给孟子好的学习环境的地方。
在这三次迁居中,她将孟子排斥在外,让孟子感受到故乡失去亲人的痛苦,思考到了人生价值,也培养了孟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律自觉意识。
2. 《贾平凹的母亲》贾平凹是中国著名作家,他的母亲曾经因病而卧床不起,他和他的妻子持之以恒地照顾她,直到她去世。
这个故事展示了贾平凹的孝心,他对母亲的照顾亲情甚至超越了夫妻之爱。
3. 《三字经: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是孩子们小时候最早接触到的教育经典之一。
这首诗旨在让孩子们懂得要对父母尊重顺从,遵从他们的教导,为自己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4. 《北京遗孤》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关于一个90岁的老人孤苦无依,由一名中年男子带回了家,对其进行照顾。
这名男子曾经与这个老人无从知晓的疏远,但在这个老人的不断提醒下,他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并带回了老人来照顾他。
5. 《南京弘扬孝文化场馆》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馆,是致力于弘扬孝道文化的一个场所。
其中有许多孝义故事的展览,以及示范孝亲敬老行为的活动。
这个场馆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能够引导更多的人去努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些故事或活动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尊敬长辈,爱老人的传统美德。
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孝亲敬老传统不断丰满和升华,也需不断更新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并尝试将这种传统美德融入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父母养育我们的恩情深厚,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支持。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回报他们,照顾他们的身心健康,为父母的晚年生活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
最后,期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多关注老年人,践行孝敬父母的美德,为传承中华文化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
古代孝老敬亲的名人故事
![古代孝老敬亲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67590d4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8.png)
古代孝老敬亲的名人故事1、戏彩娱亲: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不小心摔倒,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装作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2、鹿乳奉亲:郯子是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4、拾葚异器:蔡顺是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
5、涌泉跃鲤:姜诗是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古代关于孝亲敬老的典型事例
![古代关于孝亲敬老的典型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c8872ef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5.png)
古代关于孝亲敬老的典型事例一、古代孝亲敬老事例之“啮指痛心”1. 故事内容时间是春秋时期,地点在鲁国。
人物是曾参和他的母亲。
起因是有一位客人到曾参家里拜访,而曾参当时外出不在家。
他的母亲很着急,想赶紧把儿子叫回来。
经过是母亲就咬自己的手指,神奇的是,在山中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于是赶忙背着柴回家。
结果就是他很快就回到家,恭敬地接待了客人。
哲理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曾参和他母亲之间有着一种神奇的心电感应,这种感应源于他们之间深厚的亲情。
它让我们明白,亲人间的情感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和牵挂要时刻放在心上,父母在遇到事情时也可以用特殊的方式来联系子女,体现了孝亲敬老中那种心灵相通的美妙境界。
2. 衍生内容在搜神记中有这个故事的记载。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
他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主张以孝为本,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要从孝顺父母开始。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这种思想影响了很多人,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二、古代孝亲敬老事例之“亲尝汤药”1. 故事内容汉代时期,地点在皇宫之中。
人物是汉文帝刘恒和他的母亲薄太后。
起因是薄太后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经过是汉文帝每天下朝后就去母亲的寝宫,亲自为母亲煎药,煎好后还亲自尝一尝药的冷热和苦甜,确定没有问题后才端给母亲喝。
结果是薄太后的病在汉文帝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好转。
哲理感悟:这个故事体现了汉文帝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
作为皇帝,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依然能够在母亲生病时放下身段,亲力亲为地照顾母亲。
这告诉我们,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孝亲敬老都是一种应尽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可能没有像汉文帝那样要去尝药,但是关心父母的健康,在父母生病时给予照顾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2. 衍生内容汉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德政,他的这一孝行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
他的这种行为体现了儒家的“孝悌”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很好的道德示范作用,也影响了整个汉代的社会风气。
完整word版,古代九个经典孝老爱亲的小故事
![完整word版,古代九个经典孝老爱亲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12eb49cff00bed5b8f31d7e.png)
古代九个经典孝老爱亲的小故事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刚刚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使蚊虫避开;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黄香侍奉父母的故事反映出一个孩子细致、纯真的孝心,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鹿乳奉亲周剡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亲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笼负母归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当,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弃官奉亲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单衣顺母《单衣顺母》,又称为《芦衣顺母》,这里讲述孔子又一个著名弟子闵子骞的孝行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去世比较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而给他的两个弟弟做的是棉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冻得发抖.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衣服已经穿得这么厚了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后母.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这才明了,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可是子骞对后母并不记恨,反而有些同情后母,小子骞觉的不能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后母,于是他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会挨饿受冻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息怒,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闵子骞这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所以,“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诚就能永不忘失,能时时提起关照.亲尝汤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後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卧冰求鲤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王祥背着一大捆干柴,顶着大风,好不容易从山里打柴回到家里.他就觉得头疼发热,全身无力.刚一到家,他就异常难受地躺下了.刚过片刻,继母走进房内.“王祥,起来,快去给我和你父亲把炕烧热!”“我……”,还没有等王祥把话说完,继母就大喊起来:“懒猪,还不快点起来干活!”,王祥只好强打着精神起了床,按继母说得去做.这时,父亲回来了.继母立刻在王祥父亲面前谗言道:“夫君,祥今不知怎么回事,异常懒惰.方才我发现他没有烧炕就睡大觉了.真是岂有此理!”父亲一听,立刻大发雷霆.他立即叫来了王祥,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训斥道:“祥儿,今日你不干完活就睡懒觉.到底为何?”“父亲,今日我……”王祥有口难言.平时,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从不顶父亲.“以后不可这样,下不为例!”王祥委屈地退了出去.不久,继母感到心口忧闷,很不舒服.父亲叫来郎中,给继母号了脉.郎中开了药方,声称要治好这种病,只能喝鲤鱼汤才有会见效.可是,到哪去买鲤鱼呢?这个寒冷的季节,市场上根本就没有买鲤鱼的.怎么办?大家为此都在发愁.这时,王祥二话没说,自己便独自一人向村外那条河流走去.“王祥,你到哪去?”父亲问道.“我去村外那河上.”“大冬天那里封冰,你去那里干什么?”“父亲,你别管了!”“那孩子肯定又是去那里玩了.你看看,要这孩子有啥用?这么多年,我看是白养了.我如今重病在身,他竟然跑出去玩,真是不孝之子!”继母说.王祥来到河上,只见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这时,王祥脱掉了上衣,躺在了冰上.王祥硬是用自己的体温融化了一块冰.王祥敲开冰,只见冰下有好多鲤鱼.他不顾天气的寒冷,伸手就抓到了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把鱼带回了家.“爸爸,有了,有鱼了,有鱼了!”“哪来的?”父亲感到莫名其妙.王祥就详细地介绍了得到鱼的过程.王祥的父亲和继母颇受感动,尤其是那继母,她羞愧不已,拉着王祥,羞怯地说道:“祥儿,你真是个好孩子,以前为母错怪你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嫌弃你了.”父亲也说道:“祥儿为人善良,宽厚待人,真令人钦佩!这下,你亲生母亲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一时间,三人欢乐地相拥在一起,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哭竹生笋孟宗(?~271年),字恭武,一字子恭,三国时吴国江夏人(今湖北阳新县阳辛村人).曾为吴盐池司马、豫章太守、司空.孟宗幼年丧父,生活虽然困苦,但他的寡母尽力设法让他念诗书,学礼仪.孟宗的母亲,不管生活如何困苦,一心要让孩子读书,让他与读书人结识,以便将来成为大学令,出人头地.到了县试的时候(在县内举行的考试),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来参加考试.有些考生贫困,无力住客栈(旅馆),孟妈妈就请他们到她家里住宿.她缝了一条特大的被子,能够覆盖很多考生.她说:"我的孩子仰慕你们众位的品德和学问,可又没有能力好好招待你们,仅就这点意思,表示他对你们的敬意."于是,孟妈妈的名声,传遍了各地.孟宗对母亲非常孝顺,他感到欠母亲的地方太多了.因为他妈妈费了很大苦心,才把他教育成人.一年冬天,孟妈妈突然病倒,病了许多天,什么食物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忽然对孟宗说:"孩子,真奇怪,我现在真想喝点笋尖汤!"孟宗听说妈妈想喝点汤,心中十分高兴,因为她几天没吃东西,身体已越来越衰弱了.不过他又想,现在正是严冬时分,而竹子要到春天才发芽,我到什么地方去找竹笋呢?"孟宗想着想着,不觉皱起眉来.孟妈妈见到了,就说:"哦,我大概是病得糊涂了,算了吧!"孟宗立刻说:"别这么说,妈."很久以前孟宗就对天发誓,无论妈妈跟他要什么,他都不能说"不"!现在他得实现他的诺言,所以接着说:"妈,您别着急,我会尽量设法找点笋尖回来炖汤给您喝.":可是他心中又想,我这么轻易就答应了,我怎能做到呢?最近这两天,天气冷得厉害,冷风呼啸不停,动物全在冬眠,花草树木离茁芽生长还有一段时间,我怎能找到笋尖呢?"可是妈妈要喝笋尖汤,他必须出去找寻竹笋.于是他扛着铲子、斧头,冒着风雪向山中走去.他在风雪中辛苦挣扎,走了半天,才到了一个竹林.当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铺了一地,令他更加心惊."天哪!几乎连青绿的竹叶都看不见,上哪儿去找新笋尖呢?这实在是办不到的事呀,老天可怜可怜吧!妈妈病得那么厉害,若是我找不到笋尖炖汤给她喝,而她因此逝世,那我可一辈子也不能心安呀!"他一想到母亲正在病床上苦苦等待这笋尖汤,就鼓足勇气,自己对自己说:"我为何不试试挖一挖呢?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土,到挖着笋尖为止."土硬得像铁一般,他用力地一铲一铲挖下去,一直累得他筋疲力尽,仍然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笋尖.孟宗既挖不出竹笋,又想着病床上的母亲,不由得对着土坑哭了起来,他越哭越伤心,忘了自己,也忘了附近的一切.他这样哭着哭着,哭了好一阵子.当他张开泪眼往地上一看时,不禁吃了一惊.原来,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和成了软泥,软泥中居然有几个绿尖顶冒了出来!"啊!笋尖!笋尖!"孟宗心想:这不会是做梦吧?他连忙弯腰去拔,拔出一个,摸了摸,"嘿,可不真的是活笋尖么?是真的,哦,我知道妈可以活命了,我好高兴呐!"他简直不相信笋尖真的长出来了.可是那不可能长出的笋尖,竟能这么快发芽长出,莫非是上天的赏赐?"一定是的!"孟宗对着上天叩首说:"哦!天神呐,谢谢你的万慈万恩."他挖出土坑中的笋尖,赶程回家去作笋汤.妈妈看见儿子拿了竹笋回来也惊讶不已,心中一高兴,病好像已好了一半.她喝了笋汤之后,病果然痊愈了.后来,孟宗更加努力读书,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位学者,并且当朝中的大臣,替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九个经典孝老爱亲的小故事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刚刚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使蚊虫避开;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黄香侍奉父母的故事反映出一个孩子细致、纯真的孝心,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鹿乳奉亲周剡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亲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笼负母归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当,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弃官奉亲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单衣顺母《单衣顺母》,又称为《芦衣顺母》,这里讲述孔子又一个著名弟子闵子骞的孝行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去世比较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而给他的两个弟弟做的是棉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冻得发抖.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衣服已经穿得这么厚了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后母.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这才明了,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可是子骞对后母并不记恨,反而有些同情后母,小子骞觉的不能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后母,于是他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会挨饿受冻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息怒,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闵子骞这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所以,“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诚就能永不忘失,能时时提起关照.亲尝汤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後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卧冰求鲤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王祥背着一大捆干柴,顶着大风,好不容易从山里打柴回到家里.他就觉得头疼发热,全身无力.刚一到家,他就异常难受地躺下了.刚过片刻,继母走进房内.“王祥,起来,快去给我和你父亲把炕烧热!”“我……”,还没有等王祥把话说完,继母就大喊起来:“懒猪,还不快点起来干活!”,王祥只好强打着精神起了床,按继母说得去做.这时,父亲回来了.继母立刻在王祥父亲面前谗言道:“夫君,祥今不知怎么回事,异常懒惰.方才我发现他没有烧炕就睡大觉了.真是岂有此理!”父亲一听,立刻大发雷霆.他立即叫来了王祥,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训斥道:“祥儿,今日你不干完活就睡懒觉.到底为何?”“父亲,今日我……”王祥有口难言.平时,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从不顶父亲.“以后不可这样,下不为例!”王祥委屈地退了出去.不久,继母感到心口忧闷,很不舒服.父亲叫来郎中,给继母号了脉.郎中开了药方,声称要治好这种病,只能喝鲤鱼汤才有会见效.可是,到哪去买鲤鱼呢?这个寒冷的季节,市场上根本就没有买鲤鱼的.怎么办?大家为此都在发愁.这时,王祥二话没说,自己便独自一人向村外那条河流走去.“王祥,你到哪去?”父亲问道.“我去村外那河上.”“大冬天那里封冰,你去那里干什么?”“父亲,你别管了!”“那孩子肯定又是去那里玩了.你看看,要这孩子有啥用?这么多年,我看是白养了.我如今重病在身,他竟然跑出去玩,真是不孝之子!”继母说.王祥来到河上,只见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这时,王祥脱掉了上衣,躺在了冰上.王祥硬是用自己的体温融化了一块冰.王祥敲开冰,只见冰下有好多鲤鱼.他不顾天气的寒冷,伸手就抓到了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把鱼带回了家.“爸爸,有了,有鱼了,有鱼了!”“哪来的?”父亲感到莫名其妙.王祥就详细地介绍了得到鱼的过程.王祥的父亲和继母颇受感动,尤其是那继母,她羞愧不已,拉着王祥,羞怯地说道:“祥儿,你真是个好孩子,以前为母错怪你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嫌弃你了.”父亲也说道:“祥儿为人善良,宽厚待人,真令人钦佩!这下,你亲生母亲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一时间,三人欢乐地相拥在一起,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哭竹生笋孟宗(?~271年),字恭武,一字子恭,三国时吴国江夏人(今湖北阳新县阳辛村人).曾为吴盐池司马、豫章太守、司空.孟宗幼年丧父,生活虽然困苦,但他的寡母尽力设法让他念诗书,学礼仪.孟宗的母亲,不管生活如何困苦,一心要让孩子读书,让他与读书人结识,以便将来成为大学令,出人头地.到了县试的时候(在县内举行的考试),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来参加考试.有些考生贫困,无力住客栈(旅馆),孟妈妈就请他们到她家里住宿.她缝了一条特大的被子,能够覆盖很多考生.她说:"我的孩子仰慕你们众位的品德和学问,可又没有能力好好招待你们,仅就这点意思,表示他对你们的敬意."于是,孟妈妈的名声,传遍了各地.孟宗对母亲非常孝顺,他感到欠母亲的地方太多了.因为他妈妈费了很大苦心,才把他教育成人.一年冬天,孟妈妈突然病倒,病了许多天,什么食物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忽然对孟宗说:"孩子,真奇怪,我现在真想喝点笋尖汤!"孟宗听说妈妈想喝点汤,心中十分高兴,因为她几天没吃东西,身体已越来越衰弱了.不过他又想,现在正是严冬时分,而竹子要到春天才发芽,我到什么地方去找竹笋呢?"孟宗想着想着,不觉皱起眉来.孟妈妈见到了,就说:"哦,我大概是病得糊涂了,算了吧!"孟宗立刻说:"别这么说,妈."很久以前孟宗就对天发誓,无论妈妈跟他要什么,他都不能说"不"!现在他得实现他的诺言,所以接着说:"妈,您别着急,我会尽量设法找点笋尖回来炖汤给您喝.":可是他心中又想,我这么轻易就答应了,我怎能做到呢?最近这两天,天气冷得厉害,冷风呼啸不停,动物全在冬眠,花草树木离茁芽生长还有一段时间,我怎能找到笋尖呢?"可是妈妈要喝笋尖汤,他必须出去找寻竹笋.于是他扛着铲子、斧头,冒着风雪向山中走去.他在风雪中辛苦挣扎,走了半天,才到了一个竹林.当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铺了一地,令他更加心惊."天哪!几乎连青绿的竹叶都看不见,上哪儿去找新笋尖呢?这实在是办不到的事呀,老天可怜可怜吧!妈妈病得那么厉害,若是我找不到笋尖炖汤给她喝,而她因此逝世,那我可一辈子也不能心安呀!"他一想到母亲正在病床上苦苦等待这笋尖汤,就鼓足勇气,自己对自己说:"我为何不试试挖一挖呢?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土,到挖着笋尖为止."土硬得像铁一般,他用力地一铲一铲挖下去,一直累得他筋疲力尽,仍然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笋尖.孟宗既挖不出竹笋,又想着病床上的母亲,不由得对着土坑哭了起来,他越哭越伤心,忘了自己,也忘了附近的一切.他这样哭着哭着,哭了好一阵子.当他张开泪眼往地上一看时,不禁吃了一惊.原来,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和成了软泥,软泥中居然有几个绿尖顶冒了出来!精品文档"啊!笋尖!笋尖!"孟宗心想:这不会是做梦吧?他连忙弯腰去拔,拔出一个,摸了摸,"嘿,可不真的是活笋尖么?是真的,哦,我知道妈可以活命了,我好高兴呐!"他简直不相信笋尖真的长出来了.可是那不可能长出的笋尖,竟能这么快发芽长出,莫非是上天的赏赐?"一定是的!"孟宗对着上天叩首说:"哦!天神呐,谢谢你的万慈万恩."他挖出土坑中的笋尖,赶程回家去作笋汤.妈妈看见儿子拿了竹笋回来也惊讶不已,心中一高兴,病好像已好了一半.她喝了笋汤之后,病果然痊愈了.后来,孟宗更加努力读书,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位学者,并且当朝中的大臣,替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受到了人民的爱戴.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