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知识点:儿童中心课程论

合集下载

教育学中常用的观点汇总

教育学中常用的观点汇总

教育学中常用的观点汇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在教育学的研究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常用的观点和理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汇总:
1. 儿童中心教育
儿童中心教育是一种注重儿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

它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适应性强的研究环境,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

2. 社会交往研究理论
社会交往研究理论认为研究是通过观察和参与社会活动而获得的。

它强调研究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模仿和研究新的行为,进而通过参与社会交往来巩固和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 基于问题的研究
基于问题的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搜索和整合知识、技能和经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多种智能的概念,并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智能方面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潜力。

它强调教育应该扩大对不同智能发展的认知,鼓励学生以多样的方式研究和表现。

5. 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实践是指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通过反思和批判性思考来促进个人的理解和自我提升。

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提高教学和研究的质量。

以上是教育学中常用的观点汇总,这些观点和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果的提升。

儿童教育学理论

儿童教育学理论

儿童教育学理论儿童教育学是一门涉及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学科,其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儿童教育学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一、孩子中心教育理论孩子中心教育理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需求。

根据这一理论,教育应该以儿童的身心特征和兴趣为基础,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活动。

这种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真正关注儿童的需求和发展状况,教育才能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孩子中心教育理论的关键概念包括个别差异、发展阶段、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

个别差异指的是每个儿童独特的发展特点,教育者应当根据这些差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发展阶段则指儿童的成长过程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适当的学习资源,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来学习和构建知识。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教育应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

社会文化理论的关键概念包括社会互动、区域性和文化工具。

社会互动指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学习是社会交往的结果。

区域性强调儿童学习的情境性和具体性,学习要发生在具体的环境中。

文化工具则指儿童通过使用符号、语言和工具来获取知识和表达自己。

三、发展任务理论发展任务理论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这些任务。

根据这一理论,教育者应该了解和关注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并提供相应的教育指导和支持。

发展任务理论的关键概念包括身心发展、社交发展和认知发展。

身心发展指的是儿童在生理、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发展,教育需要关注这些方面的需求。

研究生考试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311)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研究生考试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311)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311)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我国教育学发展中,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位思想家?A、孔子B、荀子C、墨子D、孟子2、以下哪项不属于教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A、教育是什么B、教育为什么C、教育如何进行D、教育与社会的关系3、在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哪本著作被普遍认为是教育学诞生的标志?A、《大教学论》B、《爱弥儿》C、《教育论》D、《普通教育学》4、以下哪位教育家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A、杜威B、皮亚杰C、斯宾塞D、孔子5、教育目的中所强调的个人全面发展是指:A、仅指知识的全面发展B、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各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C、主要强调道德品质的提高D、仅关注技能技巧的提升6、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A、知识的权威B、学生学习的促进者C、知识的权威与学习的引导者D、学生学习的指挥者7、关于教育学的定义,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教育学是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B.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社会科学C. 教育学是研究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的学科D.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学科8、以下哪位学者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A. 康德B. 杜威C. 赫尔巴特D. 鲍德温9、在课程编制过程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计理论是:A. 走行课程论B. 学生中心课程论C. 焦点课程论D. 综合课程论10、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A.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B. 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C. 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D. 素质教育论与应试教育论11、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C.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D.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12、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2013教育学考研311真题

2013教育学考研311真题

201346.杜威实用主义教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参考答案:正确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校、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他的三个命题揭示的教育观是完全相同的:1)教育既要尊重儿童,又要联系社会;2)教育不仅应尊重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同时也应为促进儿童这些心理因素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尤其是社会性条件;3)儿童的教育、儿童的发展应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应是一个使儿童身心不受压抑的过程。

因此,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47.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

答题要点:错误我国古代的六艺指的是西周时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六艺”具体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其按学科性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主要是以西周的六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吸收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教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在创办私学教学过程中,对西周的文化典籍整理之后形成的六种教材。

其中《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因此,将孔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定义为“六艺”教育是错误的。

48.当学生学业失败时,教师只需要引导他做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答题要点:错误。

当学生学业失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纳为六个因素:能力的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并将这六个因素归为3个维度:内部外部、可控不可控、稳定不稳定。

虽然在学生在学业失败的时候,教师将引导学生归因为努力程度,即可控的、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但是根据班都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如果在学生的自我效能干很低的状态下,即使做出努力归因,也很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课程设置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应当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教材编排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结构。

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并相应地表现为四种活动:语文和社交的本能和活动;制造的本能和活动;艺术的本能和活动;探究的本能和活动。

课程设置就应当以这些本能为基础,并尽量满足这些本能的要求。

他主张教材应当心理化,应当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通过教学把它变成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与隐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课程实施的研究价值:1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2,理解课程变革的失败的原因,3.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4,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相混淆。

1、简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基本观点。

根据很多美国课程学者的归纳,课程实施主要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

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

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

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2、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简述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

简述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

简述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杜威在其经典名著《儿童与课程》中不仅继续探讨学生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问题,而且将之视为教育过程的基础要素。

他写道:“教育过程的基础要素是未成熟的、未充分发育的存在(being),与体现在成人成熟经验中的特定社会目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过程正是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

”(Dewey,1902,p. 273)儿童与课程或学科、文化的关系,本质上是儿童与社会的关系,二者构成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基础要素。

课程哲学或教育理论的目的就是促进二者之间的充分互动,由此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让一方与另一方形成关系,以促进二者之间最完整、最自由的互动,这一观念是教育理论的本质。

”(Dewey,1902,p. 273)直到晚年,杜威依然在思考个人与文化、社会的关系问题。

1936年(时年杜威77岁),在回顾他早年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理论基础时,杜威写道:“今天,个人自由与集体福利的关系问题,可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而严重。

实现这两方面价值而不牺牲任何另一方的问题,很可能是未来许多年文明的主导性问题。

”(Dewey,1936a,pp. 191−192)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方面需要将学校转变为“共同体生活与组织”(community life and organization),以走出极端个人主义和专制主义,使两方面价值都得到保护;另一方面需要处理好个人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问题,使二者形成互动连续体。

杜威深刻地写道:关于“学科”(subject-matter),最迫切的问题是……在年轻人当下直接经验中找到那些东西,它们是在后来的岁月里生长为复杂的、技术性的和有组织的知识的基础。

解决这个问题极端困难;我们并没有解决好;它迄今尚未被解决好,而且在其完美意义上永远不会被解决。

(Dewey,1936b,p. 207)由于儿童文化和儿童个性具有复杂性,每个儿童的直接经验高度复杂且多样,因此,将学科知识与儿童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形成有机联系,需要高超的教育智慧和课程开发艺术。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学概论重点一、教育重点: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18岁以下的任何人都是积极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拥有包括生存、发展和充分参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以及他们个人成长与福利所必需的其他活动的权利。

青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这是《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儿童权利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几种常见教师称号的由来:1.古代原始部落的氏族首领和具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成为最早的兼职教师。

2.古希腊时期的“智者派”是最早的教师,以教授无知的人知识而生存。

3.英国学者培根把教师称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4.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5.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课程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历史上学科中心课程论的集中表现形式:1.西周时期,课程内容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即六艺2.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科目是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即七艺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倡导“泛智论”,主张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3.美国教育家巴格莱倡导要素主义课程论4.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斯提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课程的组织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及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主张:1.课程最终要有学生的需要决定2.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3.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四个标准(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1)丰富性(Richness),与课程的深度、课程作为意义的载体有关,还与课程的多种可能性或解释有关(2)循环性(Recursion),一种内容丰富而且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回头思考它,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3)关联性(Relations),对于一个后现代时期中起改造作用的课程是有重要意义的,主要表现在文化和教育两方面(4)严密性(Rigor),作用在于使改变了的课程避免滑入“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儿童教育专业考研考什么

儿童教育专业考研考什么

儿童教育专业考研考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儿童教育专业逐渐成为考研热门专业之一。

那么,儿童教育专业考研应该考什么内容呢?本文将从专业课、公共课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教育专业考研的内容与要求。

一、专业课考察儿童教育专业考研的核心内容为专业课程。

在考研之前,首先要了解所报考的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要求。

一般而言,儿童教育专业考研的专业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儿童心理学:该课程主要涉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儿童健康与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和干预等内容。

2. 儿童教育学: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儿童教育的基本理论、儿童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儿童素质教育以及儿童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3. 儿童发展学:该课程主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涉及儿童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影响因素。

4. 儿童行为学: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儿童行为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包括儿童的社会行为、情绪行为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5. 儿童教育与家庭教育:该课程主要探讨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儿童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公共课考察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儿童教育专业考研还需要应对公共课的考察。

公共课程通常包括《英语》、《政治学》、《思修》等内容,这些科目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素养和基础知识。

1. 英语:儿童教育专业考研的英语科目主要考查考生对英语阅读、听力、写作和翻译等方面的能力。

备考时,可以通过多听多读多做题,扩充词汇量和提高语法表达能力。

2. 政治学:政治学作为公共课之一,主要考察考生对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备考期间,注意掌握相关知识和政治热点。

3. 思修:思修是专为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设置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思修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

三、专业素质考察除了专业课和公共课,儿童教育专业考研还需要考察考生的专业素质。

这包括综合素质面试和论文写作。

简述儿童中心论

简述儿童中心论

简述儿童中心论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并研究儿童中心的必要性及作用,探讨如何建立和实施儿童中心以及它能带来的变更和益处。

儿童中心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张人类有一个儿童中心,它是决定一个人特性的关键因素。

以下是儿童中心论的主要内容:
1、儿童中心:即孩童状态,一个人所经历的孩童时期的所有经验和体验都会形成一个孩童中心,影响他们一生的性格,以及他们将来所想所做的事情;
2、孩童时期生活经历:压力、乐趣、支持、技能、文化以及家庭经历等综合构成孩童时期的经历,影响他们的性格形成;
3、重要的母子关系:良好的母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但如果不能提供正确的关系环境,孩子的心理就会受到影响;
4、正确的生长条件:孩子们应该获得良好的生长条件,丰富的生活经
历,正确的生理营养,有利于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5、早期社会技能教育:让孩子参与有益的游戏,教育他们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和他人互动,这将有助于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儿童中心论:有一个儿童中心,所有经历、关系环境以及生长条件等都会影响人的心理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性格,以及他们今后所做的事情。

因此,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名词解释儿童中心课程

名词解释儿童中心课程

名词解释儿童中心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是指为儿童的特殊需求而定制的课程。

它包括专注于儿童年龄和发展阶段特定技能和知识的定制课程。

该课程在孩子们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概念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智慧、健康、安全、尊严、公平意识和分享的价值观。

它是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职业教育、健康知识和个人发展的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通常以参与式学习的方式进行,必须结合孩子们的特殊情况和发展需要,专门定制学习内容,促进孩子们在各个方面均衡发展。

例如,该课程可以包括社交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情绪管理技能、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技能、学习能力以及认知发展等等。

它还将专注于对孩子们尊重、欣赏和认可,以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自信又安全。

儿童中心课程的重要性
儿童中心课程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获得有效的社会能力以及提升自信心。

这些课程帮助孩子们在年龄相适应的情境中学习、实践和反思新技能。

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课程了解自身性格、能力、特长和意志,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此外,孩子们还可以学习如何与其他孩子交往,探索自然界,掌握生活技能,正确处理情绪,培养自尊和建立信任,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理论流派在我们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主要常见的考查角度是人物、观点、流派名称的对应。

因此需要我们去记住每个流派对应的关键词,以便于能够在题干中快速的找到对应的答案。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该部分知识点难度不大,比较好理解,但是在记忆时,大家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今天来一起了解一下课程理论流派的演变过程,帮助大家更好的梳理相关的内容,进行记忆。

一、儿童中心课程论(经验中心课程论)1.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2.出现时间:20世纪10年代-20年代之间3.出现原因:批判赫尔巴特为首的传统教育派的课程理论4.主张: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且强调学校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课程组织要心理学化。

二、要素主义课程论1.代表人物:巴格莱、柯南特2.出现时间:20世纪30年代3.出现原因: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苏联率先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朝野震动,教育家开始反思和批判杜威的课程理论。

4.主张: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三、永恒主义课程论1.代表人物:赫钦斯、阿德勒2.出现时间:20世纪30年代3.出现原因:美国遭遇严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此人们开始反思和批判杜威的思想,要素主义过于注重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性,永恒主义者提出要注重人性,培养人的天性。

4.主张: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四、结构主义课程论1.代表人物:布鲁纳2.出现时间:20世纪50年代-60年代3.出现原因: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震动了美国,人们开始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①广义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大体途径。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必然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转变的活动。

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进程、生产进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它们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必然年龄的儿童实施肯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史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缘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缘。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与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小学教育2班070112040卞佳芳儿童中心论,这种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西方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它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成长)、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提出了与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截然相反的观点“儿童中心”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分析与界定,他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儿童生活、生长和改造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是反思教学的实践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者,师生互动中的交往者。

正当传统教育借口儿童的不成熟性而取缔儿童在教育和课程中的合法地位的时候,现代教育的开拓者──杜威却坚决主张:不成熟的儿童是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儿童的不成熟性恰恰相反是他不断生长的条件。

因此,他反对传统教育以教师和教科书为重心,要求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并宣称这是一种革命,“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

”按照杜威的解释,以儿童为中心即以儿童的本能及其活动为中心。

他说,“教育的天然的基础是儿童的本能,而本能又是一切学习和训练的依据。

利用儿童的自动能力发展他们原有的天性,才是新教育的宗旨。

”在杜威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教育是发展儿童本能的工具。

他把儿童的本能分为四种:社交的本能、制作的本能、研究和.探索的本能、艺术的本能。

教育要以这四种本能及其活动为中心。

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教育理论的进步意义,尤其要清楚它反对的是什么,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把传统的教学经验统统否定,走向了极端,这是它的局限性。

我以为,杜威“儿童中心论”反对的是主要应用于理科教育的赫尔巴特派教育理论,反对超过儿童理解能力的灌输,反对脱离儿童生活经验兴趣的教育,注重实用,而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理念貌似赫尔巴特派教育理论,但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古代私塾中,塾师不讲解,强调熟读成诵,这正是考虑到儿童记忆力发达、而理解力不发达的心理特点。

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

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
康德前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赫尔巴特
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该学制明显反应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
1922年,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
采用美国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凯洛夫
主要观点有:
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其贡献在于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②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③教育性教学原则,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④规范教学的形成,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这一理论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后来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阶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也有说’学-思-习-行’)的统一过程。
孟子
“性善论”,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6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

36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考试重点(附答案)

教育学考试重点(附答案)

教育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

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未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现代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人类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即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5、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的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7、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8、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观点

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观点

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观点
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观点(以下简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是指孩子
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教育观点,即重视孩子的主观因素,根据其兴趣爱好和特点,倡导以孩子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以此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在这种理论观点下,孩子们可以在有意义的社会语境中进行有趣的学习,更贴近孩子实际需求,充分展现其自身特征,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孩子们的学习不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加以调整,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适应不同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在儿童中心课程理论下,教师除了做好学习方面的工作外,还需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充分发掘孩子的潜能,创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学习环境,促进孩子们掌握知识,养成自学兴趣,拓展自身综合能力,把孩子培养成积极乐观,有活力的个体。

另外,儿童中心课程理论也强调要坚持实践融合的原则,将多种理论和丰富的体验融入到孩子的学习之中,让孩子在学习中有多元化体验,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孩子快速学习与掌握基础知识。

最后,在儿童中心课程理论下,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应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达到尊重孩子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总而言之,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旨在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激发孩子素养潜能,
培养孩子独立、自信、乐观、自学的精神。

它具有实用性,对于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参考。

关于儿童中心论

关于儿童中心论

关于儿童中心论的批判“儿童中心论”是一种自然主义教育观,主要体现为一种伦理学观点。

儿童中心论源于法国卢梭的《爱弥儿》一书,提出了“人的内在之光”、“天赋道德”、“回归自然”、“自由发展”。

卢梭源于一种浪漫的自然主义理想和对儿童的伤感情怀,孕育出一种否定社会教育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卢梭认为:“出自上帝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人的最理想状态就是自然状态,教育就是保护这种自然状态。

”他主张:把儿童置于大自然中,让其自然本性得到自然发展,培养成自然人。

他说:“儿童在游戏场中相互学习,百倍于他们在教室里所学到的东西。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批判卢梭的这种观点。

他说:“这是错觉,只是美学上的,大大小小的鲁滨逊故事的错觉。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继承和演绎了卢梭的这种自然主义观点,建构了“自然主义经验论”,提出了“儿童中心论”,发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杜威认为:儿童就是一个小太阳,以教师为中心就是地心说,以儿童为中心就是日心说。

杜威自比为教育界的哥白尼革命。

儿童中心论包括三个“中心”:在师生关系中,儿童是中心;在教育内容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

在教学中,儿童必须处于支配地位,教学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兴趣来组织;教材是成年人过去的死经验,儿童只能从自然经历的活动经验中获得发展。

杜威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生长的过程。

他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只应该允当“看守者”和“助手”,他不应当站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背后。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领先于美国,震惊了美国。

美国派往苏联的第一个考察团就是教育考察团。

第一个检讨就是检讨教育,检讨人才培养;第一个被批判的就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

1959年起: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起结构课程改革运动。

布鲁纳在批判杜威的论述中说:“首先,知识的结构以及观念问题的相互关系必须成为教育的重点。

……学校是传授民族文化、传授知识与价值的地方,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地方,是为了向新的经验世界飞跃而设置的特殊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教育学知识点:儿童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Child-centered Curriculum)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用儿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

儿童中心课程又称活动中心课程(Activity-centered Curriculum)或经验课程(ExperienceCurriculum)。

儿童中心课程论的思想首先应追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J.Rousseau,1712~1778年)。

他提倡“自然主义”(Naturalism),倡导“自然教育论”,主张采用摆脱封建统治影响的“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培养“自然人”。

卢梭的课程论的核心,在于创造性地发现儿童内在的“自然性”,教育不能无视儿童的本性和现实生活,必须遵循儿童的“自我活动”,采取适应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教育方法。

卢梭非常重视“直接经验”,甚至提出:“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

在卢梭所写的《爱弥儿》(1762 年)中,已经提出了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思想。

给儿童中心课程以系统的理论基础的是美国实用主义(Pragmatism)哲学家杜威(J.Dewey,1859~1952年),他从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以及本能心理学出发,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等一系列口号和原则。

他说:“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他认为应该通过活动和经验来学习,不同意把内容划分为各个学校科目。

因为内容既依赖于学生,又依赖于现实。

他提出用基于实际对象的设计教学代替传统的学科教学。

杜威的学生克伯屈(W.H.Kilpatrick,1871~1965年)创立的“设计教学法”(1918年)把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体现得最为完善。

所谓“设计教学”就是要学校在学生的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教育。

这种活动必须由儿童决定目的,儿童制订活动计划,儿童自己实施活动,儿童自己评价活动效果。

儿童在设计活动中可以获得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各种品质。

1919年成立了“进步教育协会”,使儿童中心课程在美国中小学(主要是小学)广泛流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持续近五十年之久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旧中国,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其他一些实验学校的实验,都是以“活动中心课程”和“设计教学”的原则为依据的。

新中国成立后批判了这种课程论,但60年代“文革”期间,又曾出现“典型产品组织教学”,“以战斗任务带动教学”等做法,实质上也是贯彻“活动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优点是:(1)从儿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2)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3)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它的主要缺点是:(1)课程内容局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轻视前人创造的文化科学,不利于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偏重课程的心理结构,忽视知识的体系和科学的逻辑结构,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3)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凯程教育张老师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

总之,考研是一场“时间战”,谁懂得抓紧时间,利用好时间,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1.制定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

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仅仅包括总的复习计划,还应该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

努力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要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这样才能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

当然,总复习计划是从备考的第一天就应该指定的;月计划可以在每一轮复习开始之前,制定未来三个月的学习计划。

以此类推,具体到周计划就是要在每个月的月初安排一月四周的学习进程。

那么,具体到每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周一到周五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

并且,要在每一天睡觉之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计划。

方法一:规划进度。

分别制定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学习时间表,并把它们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按计划进行。

方法二:互相监督。

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安排计划复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方法三:定期考核。

定期对自己复习情况进行考察,灵活运用笔试、背诵等多种形式。

2.分配好各门课程的复习时间。

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同学们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每天的学习,使时间得到最佳利用。

一般来说上午的头脑清醒、状态良好,有利于背诵记忆。

除去午休时间,下午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并且下午人的精神状态会相对低落。

晚上相对安静的外部环境和较好的大脑记忆状态,将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据科学证明,晚上特别是九点左右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刻,演员们往往利用这段时间来记忆台词。

因此,只要掌握了一天当中每个时段的自然规律,再结合个人的生活学习习惯分配好时间,就能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得到最佳利用。

方法一:按习惯分配。

根据个人生活学习习惯,把专业课和公共课分别安排在一天的不同时段。

比如:把英语复习安排在上午,练习听力、培养语感,做英语试题;把政治安排在下午,政治的掌握相对来说利用的时间较少;把专业课安排在晚上,利用最佳时间来理解和记忆。

方法二:按学习进度分配。

考生可以根据个人成绩安排学习,把复习时间向比较欠缺的科目上倾斜,有计划地重点复习某一课程。

方法三:交叉分配。

在各门课程学习之间可以相互穿插别的科目的学习,因为长时间接受一种知识信息,容易使大脑产生疲劳。

另外,也可以把一周每一天的同一时段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