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能制造的几个基本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智能制造的几个基本观点
●智能制造的基本逻辑
(来自互联网、物联网等)的数据,提炼成信息,以便驱动(体系化、模型化)知识,在创造价值的决策中体现智能。
以上观点,是用DIKW体系的观点看待数字化。我认为:所谓的两化深度融合,就是知识的模型化。模型化的结果是:计算机能够明白信息的内涵,能够有效地处理信息、从而代替人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让计算机“明白”的瓶颈是信息和知识的不完整,从而无法全面优化。
●逻辑的解释
智能制造所说的智能,是种不同以往的方式,是强调信息化、数字化背景的智能。强调数据来自互联网、物联网,就是在明确智能制造与过去条件的不同。互联网、物联网,是提升信息的收集能力。因为我们知道:没有新条件的支撑,新技术很难具备希望。
信息多了,信息的关注能力必然成为瓶颈。如果有有效的配套措施和决策机制,提高人的有效关注能力,就是创造价值。让计算机自动关注信息、浓缩提炼信息,解决人关注能力的瓶颈。计算逻辑关注信息,其实就是用模型接受信息。我们研究互联网,目的是提高被客户关注的能力。
集成用户信息的价值,用于对质量的深层次把握。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目的是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仔细把握用户需求,可以提供创新的种子:伟大的创新,往往是从小处入手,逐渐拓展的。企业内上下工序之间看成供应链关系。所以,集成用户的信息,自然包括上下工序信息和要求。
对生产信息的集成,有以下几个作用:1、解决个性化定制中的琐碎的能耗和生产组织的麻烦事;2、把握生产过程对质量的影响,便于及时调整:这需要与用户需求信息对接。3、监控流程的合理性,以便发现不合理的做法并持续改进。前两个作用是在线,后面的作用是离线。
技术成功意味着正面价值大于负面价值:信息系统的负面是传递不可靠的信息,为人展示低信息密度的数据。
获取信息是要花代价的。必要时要进行商业模式、组织创新、技术投资和机制改革。
核心是模型化的知识体系。知识共享创造价值、帮助企业转型为靠知识赚钱。
智能制造是让计算机懂得信息:“让计算机懂得”就是用模型接收信息。
信息是为知识(模型)服务的:重视启动模型的信息。
随着智能系统的完善,人逐渐退出日常事务、退居后台,作为知识产生者、系统托底人、流程监管人。
大数据是为人服务的:退居幕后的人,用大数据生产知识、托底、监管流程。
大数据应该是对历史痕迹的记录,以便于人的使用:这应该是大数据建设的指导思想。
即便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收集也是需要成本的。不必要的信息是不要收集的。但所谓的必要性并非狭义的直接需求,而是数据要在一个便于追溯流程的逻辑链条中。逻辑的链条,本质上是对象或流程的模型。
必须强调:知识主要来自人的头脑,而不是计算机的自学习。“知识主要在人的头脑中”
的提法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业过程要求可靠的知识,无论知识来源于何种媒介,必须经过人的确认;所谓从数据中学习,本质上可以看做对人已有知识的精细化、辨析和修正。
但是,“浓缩和提炼信息”的知识本身也是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人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获得,而不是靠生产制造的经验获得。要区分这种知识和领域知识。
人的知识转化成计算机的知识,面临专业上的困难。解决这种困难,不能单靠软件(让开发变得容易)、应该靠团队、组织,还要靠标准和流程。
知识和信息是用来决策的,否则就不需要贡献这个知识和信息。
正确的决策,有赖于信息和知识的完整可靠性。不完整的信息可能会带来负价值。
价值驱动下,知识的积累才是良性的。价值体现是智能制造具备生命力的保证。
头脑中的知识缺少的是有效的组织:这是需要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
决策的知识是需要体系和标准来承载的,否则知识之间就会打架。
信息集成是信息的提炼而非堆砌,因为有用才被集成的。
简单的事情可以机器决策,复杂的事情计算机不一定有条件做好决策。做到透明化、显性化就够了:透明化、显性化的本质,是让幕后的人做好系统的托底人、流程的监管人。
流程监管:基于大数据的透明化与显性化,提升关注能力
关注能力的提高,与透明性、显性化是一个概念。
“查账”本质是显性化。智能管理就要让计算机自动查账、把查账的逻辑告诉计算机。
研发流程监管(CAT、GLOSP、加热、新牌号的合理性)
1、工艺设计是否合理?
2、产品开发是否必要?
3、实验设计是否必要?
4、知识生产:新组织的组建。
销售与服务
1、质量设计是否合理?
2、设计问题责任何在?
生产(质量的合理性)
1、生产100%的合格产品
2、人的操作是否有问题:大数据
供应链管理(SCOR)
1、市场波动已经不可避免;我们没有能力赚期货的钱,保住辛苦钱就不错了。
2、库存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3、原料、辅料、备件、设备都要从生命周期去看:这是价值驱动的。
4、信息收集是管理的需要、价值驱动。
5、信息的价值越大,对信息可靠性的要求越高。
6、这个技术的重要性,与国企的管理水平有关。
●未来的角色
1.知识的产生者。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贡献专业知识的;第二类是贡献数据分析知识的;
第三类是将知识转化成模型的。
2.流程的托底者:技师、专家、领导。解决智能系统解决不了的事情。
3.流程的监管人:主要是监察部门和各级管理者。
●知识的类型
1、专业性的知识:比如成分与性能的关系。
2、体系性的知识:比如能源系统组成
3、显性化问题的知识:提炼信息
4、与知识结构化相关的标准、体系的知识
5、
思路产生的背景:
1、钢铁行业处于3.5的阶段,目前要解决3.5——4.0的问题
2、这个阶段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解决个性化定制的副作用:质量和成本不稳定问题。
3、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是是数字化。这个阶段的数字化,不等于前期的数字化。数字化的内涵应该从DIKW体系的角度去看,是数字化内涵的延伸。我们发现,最缺的是知识。
4、钢铁行业的数字化,不同于机械制造:面临复杂性过大的问题
5、复杂性过大的结果,就是必须重视经验。
6、所谓的重视经验,就是把人的日常工作(外设计、生产异常处理、工艺设计、用户服务等)交给计算机去做:就像调度是把人的思路交给计算机一样:这是克服组合爆炸的出路。
7、人的“不规范”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抄近路”的思维。正式这种思维方式,才避免了组合爆炸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