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庙会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建构_以明清时期襄汾黄崖村华佗庙会为中心_杜俊芳

合集下载

透过农村庙会看乡镇公共文化的发展

透过农村庙会看乡镇公共文化的发展

透过农村庙会看乡镇公共文化的发展作者:程雪婷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36期在农村,庙会较为普遍,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区域内的庙会,如洛宁县十八个乡镇就有近八十个庙会,其中影响力大,幅射数乡甚至县外的大庙会就有十多个。

每逢会期,唱大戏的,耍杂技的,敲锣打鼓舞狮子的再加上烧香拜佛的和各类商贩的叫卖热闹非凡,与其说是庙会,倒不如说是地方的民俗文化大展示。

透过热闹的庙会,我们可清醒地看到农村群众精神生活的空虚和信仰的缺失现象严重。

因为农村庙会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地方的传统民俗文化,起源于古代的祭祀,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渴盼幸福的人们无奈之中祈求神灵予以帮助,因而建立专用于祭祀的庙,定时上香许愿。

上香的人多了,看到商机的人们就来了,在庙的周围叫卖,形成了用于交换的会,久而久之便沿续下来,所以庙会有以下特点,时间特定,历史悠久,和庙相连。

古代因受生产力水平制约群众上香许愿,倒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在现在信息社会,群众再去烧香拜佛,是否让人费解呢?在实践中看,农村的庙会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分别表现在:做为地方民俗文化的展示,它使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镇公共文化发展;再有它做为农村地区集市的补充,利于物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方便了群众生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庙会发展成物资交流大会,直接推动了地域经发展。

弊端是:它使封建迷信活动公开化,甚至一些地方还出现污秽甚至反动的演出,再有人员高度集中存在着安全隐患。

所以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势在必行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位于居全球第二,相对于经济建设来说,包括公共文化在内的精神文化建设曾一度滞后也曾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城市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农村的信仰文化缺失,集体观念淡薄,精神生活空虚等。

这些现象已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庙会与乡村振兴的联系

庙会与乡村振兴的联系

庙会与乡村振兴的联系庙会和乡村振兴的联系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之一,是中国农村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庙会不仅是农村居民传承和维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庙会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提高农民生产生活品质。

庙会则是推动农村发展、增强农民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基础。

庙会不仅是农村居民传承和维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推动农村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因此,庙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庙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庙会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气氛热烈,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

在这种情况下,庙会可以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提高农村的旅游开发能力。

此外,庙会的组织、筹备和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庙会的开展还可以培育当地特色的手工艺、美食和物产,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其次,庙会可以深挖乡村文化内涵。

庙会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传承久远。

庙会透露着乡村的生活智慧、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因此,庙会是乡村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庙会活动可以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庙会的开展还可以激发农民对文化保护的热情。

通过庙会的组织,可以加强乡村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从而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庙会可以加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在庙会的日子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展现着独特的民俗文化,人们相互交流,增进了乡村居民之间的情谊。

这种交流不仅可以缓解乡村生活的压力,还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庙会还可以促进乡村居民的集体意识,增进局部乃至全村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可以括村民自身的力量,推进乡村建设,增强农村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发展的希望和信心。

综上所述,庙会和乡村振兴是密不可分的。

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

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

2、娘娘庙会的主要活动和民俗 文化
庙会的主要活动包括:祭祀仪式、戏曲表演、舞龙舞狮、打鼓锄草等。在祭 祀仪式中,村民们向娘娘塑像敬献供品,祈求平安和丰收。戏曲表演则多以民间 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如《穆桂英挂帅》、《西游记》等。舞龙舞狮和打鼓锄 草等表演形式则旨在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吸引更多人参与。
民俗图像是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 表现形式。这些图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如中国传统的年画、剪 纸、泥塑等。以剪纸为例,这一民俗艺术形式通常以寓意吉祥的图案和动物形象 为主,如“福”字、“鱼跃龙门”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乡村社会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的基层社会群体,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 化传统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 日构成了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日既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又与民俗图像紧密相关。例如,在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上五颜六色 的香囊和五彩线,以驱蚊避邪,这正是剪纸艺术的典型应用。
城边村生计策略的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城市可以方便地获取市场 和资源。同时,城边村的土地租赁和房屋出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村民的经济 状况。然而,这种生计策略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生态环境 的恶化等。
民俗志研究
民俗志研究对于城边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城边村的民俗志研究,可以 深入了解村民们的文化传承、生活习俗和生计策略等各方面情况,为推动城边村 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城边村作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个缩影,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边村的生计策略选择和日常生活方式显得尤为 重要。本次演示将通过民俗志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城边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 活的特点和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山西庙会研究综述

山西庙会研究综述

山西庙会研究综述山西是中国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生活的地区,这里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山西常常被称为“民俗之乡”,这主要是因为山西庙会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山西,每年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庙会,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活动。

本文将对山西庙会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其历史、特点、影响以及研究现状。

一、历史山西庙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期的庙会一般在乡村、山林或城市周边举办,是为了庆祝神明生日或者庆贺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日益繁荣,规模不断扩大。

在明清时期,山西的庙会出现了分区、分日、分种等多种形式,一些主要的庙会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参与者和观众,如晋中庙会、榆社庙会、太原庙会等。

二、特点1.多样性山西庙会种类繁多,内容涵盖了民间艺术、宗教信仰、商贸输送等多种方面。

一些庙会以舞狮、舞龙等表演为主,一些则有着各种游戏活动,还有一些是为纪念历史事件或名人而举行的。

2.群众参与性山西庙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普通百姓的热情和参与,在庙会期间,当地居民会卖家务农,同时还会自发地组织游艺、摆摊等活动,让庙会气氛更加热烈。

3.宗教性山西庙会的一大特点是宗教性,许多庙会都跟宗教信仰有关,如道教、佛教、儒教等。

庙会作为宗教信仰的载体,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还可以增加居民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三、影响1.文化传承庙会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推广民俗文化,使更多人了解民族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2.促进旅游业山西庙会有着极高的旅游价值,在大庙会期间,吸引了数万到数十万的人参加,这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社会和谐山西庙会将节日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当地居民之间的归属感和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研究现状山西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在考古学领域,一些学者通过对山西庙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庙会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在文化学领域,一些学者研究了庙会的表演形式、音乐、服饰等方面,通过庙会的文艺形式和民间艺术形式来反映山西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

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

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

村落民俗的背景和保护现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传统村落的文化和习俗正在遭受前所未有 的冲击。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或迁居城市,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文化 后继无人。同时,随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化,甚至 被视为落后和封建的象征。因此,加强村落民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庙会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代表着 中国各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因 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珍惜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努力传承并发扬 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传统庙会和乡土江南的闲暇生活是江南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本次演示 将从传统庙会和乡土江南的闲暇生活入手,探讨它们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对现 代社会的启示。
一、传统庙会
传统庙会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化活动,通常在宗教节日或乡村集市 上举行。在庙会上,人们可以祈求神灵保佑、欣赏文艺表演、品尝美食等,是一 种具有娱乐和教化功能的公众活动。
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神活动。在古代,人们为了感谢神灵的庇佑, 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久而久之,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庙会。如今,庙会已经 成为了江南地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二、乡土江南之闲暇生活
江南地区的闲暇生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农村,人们通常会参加各种农 事活动,如耕种、收割、采摘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的劳动意识,还有利 于维护地方生态平衡。在城市,人们则有着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品茶、听戏、 赏花等。
在农村,除了农事活动外,人们还会举行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如清明节扫墓、 端午节赛龙舟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农民之间的凝聚力,还有利于弘扬传统文 化。在城市,人们则更加注重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来丰 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庙会文化与乡村区域影响

庙会文化与乡村区域影响

庙会文化与乡村区域影响作者:杨阳李波齐磊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7年第02期摘要:庙会作为中华民俗的传统组成部分,在乡村进化过程中扮演多种角色。

陕西长安王曲城隍庙会历史悠久,是长安区民众自发组织的当地规模最大的民俗文化盛典。

随着年代的推移,该项传统民俗的艺术和功能已悄悄发生转变。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王曲城隍庙会的作用已不再是单纯的拜神祭祀,更多的是发展经济和传承文化。

王曲城隍庙虽影响深远,但迄今为止仍然在申请陕西非遗的排列队伍中,始终没有走向正规化、成熟化。

本文以陕西长安王曲庙会为例,借助长安区庙会的分布概况探讨王曲城隍庙会的现实地位、现状特征以及对该区域产生的影响,为其成功申遗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庙会;特征;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绪论(一)选题背景庙会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凝聚了一方民众的思想情感、道德风俗、审美趣味和民族特色。

明清时期是庙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内容丰富,规模空前。

陕西长安王曲城隍庙始建于明代,于清代同治年间扩地重修,后经历史变革终在2000年被王曲乡镇政府修建保留下来。

王曲城隍庙是西北十三省的第一庙,是西北传统庙会较为典型的代表之一,无论是从历史地理学角度还是现状规模分析都有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但从客观角度出发,王曲城隍庙在满足一方群众各个层次的需求时仍然存在形式不规范、疏于管理、环境卫生不达标等诸多问题。

目前,政府级相关部门正在对其缺陷进行积极补救,不断发掘庙会文化遗产,已经向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起冲击。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在我国,有地方特色的庙会非常多,主要表现在历朝历代的建都之处。

陕西西安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在这种城市文化生态下,庙会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在陕西也是流行广泛,形成了巡神、演戏、祭祀等多样化表现形式。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立场,梳理和总结陕西省长安区各村庙会会期的月份分布特点和数量分布特征。

以规模最大的王曲城隍庙会为实例,结合王曲城隍庙的地方特色,研究庙会文化存在的现实意义。

乡村庙会

乡村庙会

乡村庙会九月九重阳节,家乡庙会的日子。

于是,趁着国庆长假,我回了一趟老家。

记得上一次赶庙会,是很久的事了,还真的有些怀念那热热闹闹的乡村庙会呢。

乡村庙会,搭戏台唱大戏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庆祝活动。

冀中平原这一带最为推崇的剧种是豫剧和丝弦,今年村里邀请的是高邑青年丝弦剧团。

说是青年剧团,实际上大部分演员早已过了青葱岁月,但是唱功不错,又很卖力气,所以颇受欢迎。

夜幕降临,薄雾如纱。

开戏还早,戏台前已经聚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孩子们更是热闹,有的玩儿鞭炮,有的追逐打闹,有的好奇地跑去看演员们上妆。

唱青衣的演员淡定地整理着妆容和发辫,灵巧的手上下翻飞。

唱花脸的拿了羊毫笔一丝不苟地勾画,不消片刻便勾勒出一个反派大花脸。

剧团一位老大姐化完了妆,我便趁其闲暇聊了起来。

老大姐告诉我,他们这个剧团每年要演出200到300场,足迹遍布河北各地城乡,收入还算不错。

“一定很辛苦吧?”我望着他们简陋的行李箱问。

“辛苦是一定的,没有付出哪有收获啊。

”老大姐微笑着说,“比起早些年,现在的条件好多了。

以前,大人孩子随便往露天地里一躺,就算睡下了。

半夜风呼呼的钻进被子,情形比起路边的叫花子好不了多少。

哪里像现在,还有专门的化妆间和休息室。

”老大姐说起过去十分感慨。

正聊着,忽然一阵锣响,原来村里的业余舞蹈队演出开始了。

首先出场的是秧歌队,只见阿婆阿妈们踩着鼓点,舞着红绸,夸张地扭着腰身。

人群发出一阵哄笑,大家指认着这个是谁的妈,那个是谁的婆,乐不可支。

战鼓擂响了,为首的花甲老爷子精神抖擞、气势如虹,霎时博得阵阵喝彩。

稍后,年轻人组成的健排舞队闪亮登场,几首流行舞曲下来,将欢乐的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台下人声鼎沸,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除了观看演出,逛庙会也是一大乐事。

庙会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家具装饰、衣帽鞋袜、锅碗瓢盆、螺丝纽扣,一应俱全,令人眼花缭乱。

比起小时候,商品丰富了很多。

逛一圈下来,总能淘到一两件可心的物件。

我就在一个玉石摊上,淘到一块不错的A货玉片。

襄汾县民俗文化艺术

襄汾县民俗文化艺术

襄汾县民俗文化艺术旅游地:山西 2011-03-12 /details/2312.html欢迎广大网友转载!襄汾县民俗文化艺术_山西旅游攻?/div>,是保护、传承、弘扬人类文明成果,承载人类文明精萃的载体。

而一切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都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山西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中,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山西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是中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襄汾的民间民俗艺术文化产品,又是山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具有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一支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奇葩。

它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富有与众不同而又能与时俱进的地方特色和历史特点,它将成为充分展现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特色和襄汾人民精神风貌的窗口,为我们山西、为我们全国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事业,增添无尽的光辉和异彩,襄汾有十四个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品牌,饮誉山西,称著全国,闻名世界。

一、古老而新颖的蒲剧艺术是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成果最闪亮的品牌之一:襄汾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之一蒲剧的故乡,是蒲剧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六七百年前的元朝中后期,元杂剧的四大剧作家之一的郑光祖就出生活动在今襄汾的古襄陵城,他的名著王壑登梅、倩女离魂、翰林风月等21部杂剧和散曲,名香天下,声振闺阁·翰林风月作为优秀剧本流行欧亚,他还重视继承当时晋南民间杂戏镜鼓戏朴实单纯形式,配以晋南人激越高亢嗓调,谱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型唱腔曲调,还编写了八个适合这个唱腔的剧本,这就是蒲州梆子前身“勾腔”早期的“老南八本”戏,故当时民众时郑氏有“蒲剧之祖”的传统称誉。

元未明初,纪君实以发生在襄汾古代的“赵氏孤儿”为题材写成《中国孤儿》剧本,于18世纪流传欧州法国等地,之后又有根据襄汾古代历史故事编写的《八义图》、《美人图》《桑园舍子》等剧本。

清末民初,襄汾境内先后有永胜班、得胜班、邓庄娃娃班、万金班、福盛班以及牛席娃娃班等八个大戏班和娃娃班。

传说、信仰及其文化景观重构——以山西闫景村送子传说及庙宇为例

传说、信仰及其文化景观重构——以山西闫景村送子传说及庙宇为例

Ethnology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民俗与民族技艺传说、信仰及其文化景观重构——以山西闫景村送子传说及庙宇为例李旭昕(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4)【摘要I民间信仰是传统村落及其村民的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表述,其中,生育信仰的传播和发展更为普遍。

生育神、灵验传说、求子信仰的文化层面的逐步演进,形成了庙宇及庙会仪式这一文化景观。

作为庙宇和信仰的文化载体民间传说,却在民众的记忆中逐渐消失,由此所需要发展的村落文化景观因文化断裂而不能可持续传承。

如何将民间传说重新注入村落文化血液,使庙宇文化和民间传说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传统村落;民间传说;求子信仰;庙宇;文化景观[中图分类号】B933[文献标识码】A山西省万荣县闫景村,是慈善世家李氏家族的聚居地,2010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山西省传统村落名录。

从历史文化名村到传统村落的改变,不只是"中国学术界对以村落为主体的这类遗产在概念、内涵和外延认识上的深化”,更是对村落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和规划。

坐落于村落的李家大院是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家族古院落,因其独特的中西建筑风格,精美绝伦的砖、石、木雕艺术和善行天下的经商理念闻名遐迩。

除李家大院建筑群外,村落共建有九座庙宇,分别是送子娘娘庙两座,结义庙一座,关帝庙一座,三宵娘娘庙、女姻庙、财神庙、天神庙、土地庙各一座,数量多、功能体系齐全,各司所职,为村民和信众赐福禳灾、保佑子孙昌盛。

自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中首次提出“乡村景观”这一概念,乡村作为景观进入学者视野并逐步发展,“乡村景观”—“文化景观”—“村落文化景观。

”自此,更多学者将目光从村落建筑、自然环境扩展到村落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记忆、传统行为模式等活态化的内容。

村落文化景观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它包括天地、山川,一定区域内活动的人群和他们的传统行为模式。

山西庙会研究综述

山西庙会研究综述

山西庙会研究综述山西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山西省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其举办地点遍布山西各地,规模宏大,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本文将对山西庙会进行综合研究,从历史渊源、传统活动、当代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山西庙会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山西庙会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古代。

据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庙会活动。

而在明清时期,山西庙会达到了鼎盛时期,各地的庙会活动都非常盛大,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活动。

山西庙会的历史渊源丰富,不仅反映了地方文化的特色,也体现了古代贸易、宗教、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特点。

二、传统活动山西庙会的传统活动丰富多彩,兼具宗教仪式和民间庆典的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包括祭祀仪式、民间戏曲表演、民俗游艺、美食文化等。

在庙会举办期间,人们会前往庙宇进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戏曲表演也是庙会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欣赏。

还有各种民俗游艺活动,如龙灯舞、高跷表演、旱船比武等,给庙会增添了不少乐趣。

庙会上的美食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各种地方特色小吃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

三、当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山西庙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现代的庙会不仅延续了传统的活动形式,还加入了新的元素和内涵。

一方面,庙会的规模越来越大,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

在现代庙会上,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和民间表演外,还增加了摄影展、手工艺品展销、文化艺术交流等内容,使庙会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

庙会的宣传推广也更加广泛和便捷。

现代庙会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网络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游客参与,提升了庙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山西庙会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其历史渊源深厚,传统活动丰富多彩,当代发展具有活力和创新性。

山西庙会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庙会与乡土社会的建构——以青岛即墨马山庙会的狐仙信仰为中心

庙会与乡土社会的建构——以青岛即墨马山庙会的狐仙信仰为中心

作者: 李传军;马文杰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民间文化论坛
页码: 47-54页
主题词: 马山庙;胡三太爷;狐仙信仰;乡土社会
摘要:农村传统庙会是我国农村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状态一直流传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马山庙会作为即墨地区较为重要的庙会之一,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庙会中以胡三太爷为中心的狐仙信仰极具地方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地方庙会的文化标志。

其中包涵的道德、伦理、价值观为当地民众普遍信奉,他们的行为、生活均受其影响,这意味着通过狐仙信仰塑造出一个独特的乡土社会。

新时期山西乡村庙会探微——以忻州地区为例

新时期山西乡村庙会探微——以忻州地区为例

新时期山西乡村庙会探微——以忻州地区为例
赵新平
【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7)002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山西乡村庙会活动日趋活跃,庙会数量之多、举办之频繁,成为乡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世俗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就其功能而言,乡村庙会既拉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乡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社群关系更加密切,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赵新平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政史系,山西,忻州,0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1
【相关文献】
1.试述乡村庙会的社会功能--以山西北楼口关帝庙为例 [J], 李美荣
2.新时期庙会中的水神信仰状况研究--以山西忻州为例 [J], 赵淑清
3.社会变迁背景下传统庙会的空间重构——以山西襄汾县黄崖村龙澍峪庙会为例[J], 高忠严;柴书毓
4.清末民初晋北庙会与民众精神生活——以忻州地区为例 [J], 赵新平
5.总厂在城镇分厂在乡村车间在家庭──山西省忻州地区妇联开发扶贫项目有新路 [J], 张小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襄汾历史文化遗产特色与传承保护研究

襄汾历史文化遗产特色与传承保护研究

襄汾历史文化遗产特色与传承保护研究襄汾历史文化悠久,是山西省乃至中国北方的重要历史文化城镇。

襄汾城区境内有明清古城遗址、侯马大佛寺遗址、文庙、庙会等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着襄汾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色,探讨其传承保护。

首先,襄汾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

襄汾古城是明清时期的布局,城门型式多样,有硬山门、筒子门、挟炮门等,仍保存了当年城墙、护城河、环城公路等布局,成为追溯明清城市建筑格局的重要场所;侯马大佛寺遗址是中国最早兴建佛教寺院的历史遗迹,是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佛教遗址之一,峰峦叠嶂,平添一个古朴、神秘又神圣的氛围;文庙是襄汾县城内保留最完整的传统文化遗址,是历代文人墨客供学而建的场所,不仅凝聚了襄汾历史文化的精华,而且是襄汾近代文化史中的红色文化据点之一;庙会则是襄汾的传统节庆活动,通过开展庙会,大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让游客近距离接触、深刻理解襄汾文化的必要途径。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在襄汾地区内互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特色、系统而且有益于人们了解襄汾历史文化的网络。

其次,传承保护襄汾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在保障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产业链条的上下游打通,给历史文化遗产注入利益驱动力。

同时,涉及历史文化资源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比如:文庙修缮毕竟是文化遗产修缮,除了靠政府拨付的资金外,还应该尽量减少对文物原貌的破坏。

同时,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是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公众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同时强化保护与管理的责任意识。

最后,襄汾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要建立在环境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上。

城市化、文明进步并不一定导致历史文化的破坏,相反也可以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

比如襄汾文庙所在的丞相庄,周边环境等信息也已经纳入文庙保护范围,保护范围与周边的环境和谐共存,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到文庙的神秘之处,更好地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社会精神生活_以山西平鲁为个案_谢永栋(1)

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社会精神生活_以山西平鲁为个案_谢永栋(1)

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社会精神生活)))以山西平鲁为个案谢永栋[摘要]庙会这一传统民俗文化与草根社会民众的信仰、娱乐、贸易、交往息息相关,是村民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事件。

透过这一古老的民俗事象,可以管窥草根社会实态运行的方方面面。

本文以近代山西平鲁的乡村庙会为个案研究,通过对庙会中祭祀神灵、娱乐活动等事件的历时性考察,了解平鲁乡村庙会与当地民众精神生活的关系,洞察平鲁乡村庙会的特点。

[关键词]近代;山西平鲁;乡村庙会;民众精神生活[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08)06)0135)15[作者简介]谢永栋,博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241庙会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特有的民俗事象,是透视草根社会运行实态的重要载体。

传统庙会深深地植入了基层社会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影响和支配着基层民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中国学界对庙会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这时期的研究多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庙会进行探讨,出版和发表了不少具有开拓性的论著。

¹经过一段沉寂期后,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的发轫,庙会研究重新被社会史学者纳入了理论视野,他们继承前辈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累累硕果º。

关于山西平鲁历史悠久的乡村庙会在近代的发生发展以及乡村庙会与民¹º中国学界最早关于庙会研究的著文有:顾颉刚主编的5妙峰山6;全汉昇的5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6(5食货6第1期第2卷,1934年12月16日);郑合成主编的5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6(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河南省立淮阳师范学校, 1934年);林用中、章松涛5老东岳庙会调查报告6(1936年);王宜昌主编的5北平庙会调查报告6(北平民国学院,1937年);从冶湘的5北京汴京集市庙会概况6(5工商半月刊6,1945年第2期)等。

就笔者所见关于华北庙会研究的专文,难免挂一漏万,兹列举如下:论文有马晨的5河南庙会文化及戏俗6(5中川民俗6,1988年第4期);袁爱国的5泰山东岳庙会考识6(5民俗研究6,1988年第4期);周谦的5民间泰山香社初探6(5民俗研究6,1989年第4期);山曼的5山东庙会文化考略)))简论世纪之交的庙会文化走向6、张福根的5晋北求子习俗调查三题6(均载于刘锡诚主编的5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6,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张翠玲的5西华女娲城庙调查报告6 (5民俗研究61996年第2)3期)、5西华女娲城庙会文化价值雏议6(5民俗研究6,1996年第3期);罗明成的5妙峰山香会的世俗价值6(5民俗研究6,1996年第2期);党德明的5山东近代庙会奉祀神主考略6(5民俗研究6,1997年第4期);吴效群的5妙峰山:北京的香会组织及其政治活动6(5民俗研究6,1998年第2期)、5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研究6(5民俗研究6,2002年第3期);乔润生的5漫话济南的药王庙会6(5民俗研究6,2000年第4期);岳永毅的5范庄二月二龙牌会中的龙神与人6(5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通讯6,1996年第6)7期)、5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6(5文化研究6,2003年第2期)、5乡村庙会传说与村落生活6(5宁夏社会科学6,2003年第4期)、5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6(5思想战线6,2005年第3期);刘铁梁的5村落庙会与公共秩序6、5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0与其他几个庙会的比较6(均载于郭于华主编的5仪式与社会变迁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习五一的5近代北京庙会文化演变的轨迹6 (5近代史研究6,1998年第1期)、5近代北京的庙会集市6(5北京档案史料6,1998年第4期);赵旭东的5中心的消解:一个华北乡村庙会中的平权与等级6(5社会科学6,2006年第6期);刘慧、陶莉的5关于宋代的泰山庙会6(5民俗研究6,2004年第1期);论著中有关华北庙会的有高占祥主编的5论庙会文化6(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宋孟寅等主编的5庙会文化研究论文集6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刘锡诚主编的5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6(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高有鹏的5中国庙会文化6(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王兆祥的5中国古代庙会6(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郭于华主编的5仪式与社会变迁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赵世瑜主编的5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6(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

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

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

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
志研究
岳永逸
【期刊名称】《思想战线》
【年(卷),期】2005(031)00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与河北C村娘娘庙会相关的起源传说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在现今国家话语控制下的乡村社会,原本以解释敬拜实践为核心的乡村庙会起源传说被仪式实践强化、再造,二者再在主流话语对乡村庙会的"民间文化-迷信"两可表述的裂缝间,共同型塑着地方社会,进行着地方社会的结构过程.由对此个案的民俗志研究,可以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初步指明"民俗作为一种过程"的本质.
【总页数】8页(P95-102)
【作者】岳永逸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乡村庙会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建构——以明清时期襄汾黄崖村华佗庙会为中心 [J], 杜俊芳;;
2.村落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建构——以菏泽龙王冯村传说为例 [J], 王娜;;
3.庙会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以泰国宋卡城隍庙庙会文化为例 [J], 吴秋燕
4.传说、庙会与民俗社会的构造——浙江缙云张山寨“七七”庙会研究 [J], 刘秀峰
5.无庙不成村:清末民初晋北庙会密集性分布
——以繁峙庙会为例 [J], 魏鸿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襄汾三个村的鼓名曰阴阳,来自《周易》

襄汾三个村的鼓名曰阴阳,来自《周易》

襄汾三个村的鼓名曰阴阳,来自《周易》《周易》以奇偶的符号代表阴阳,--代表阴,—代表阳,以阴阳变化说明万物的消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同时又求得阴阳平衡。

《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宇宙变化的本始,是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

道家则以阴阳鱼说明万物的循环往复,认为太极至高至妙。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将阴阳平衡赋予鼓乐器物与演奏之中,创造了阴阳鼓。

阴阳鼓一大一小,代表了一阴一阳,在祭天、求神和祈求平安福祉中,鸣鼓以祭,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稳。

阴阳鼓是将一面大鼓和一面小鼓同置于一个鼓架上进行演奏的一种表演形式,大鼓为“阴”,小鼓为“阳”,有的地方称“子母鼓”。

在襄汾、曲沃又称“文锣鼓”。

这一鼓种主要分布在襄汾县汾河两岸的邓庄镇鄢里村,南贾镇东张、荀董等村以及尧都区尧庙乡的神刘、大韩、伊村、杜村、下靳和曲沃县的部分地区。

演奏乐器除大鼓、小鼓以外,还有锣、钹、铙,在襄汾县和曲沃县的有些地方还有小斗锣,俗称铛铛。

大鼓和小鼓一般都由一个人敲打,有的地方分两个鼓架,由两个人演奏,各敲一个。

阴阳鼓的演奏难度在于一个人演奏两个鼓,大鼓随锣,小鼓随钹,这给队形的变换也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一般阴阳鼓的表演,队形变换较为单调。

阴阳鼓的演奏风格,以抒情、细腻、文雅见长。

阴阳鼓是襄汾锣鼓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鼓种,对比是它最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法,不论是乐曲的结构,演奏的手法,乐器配置等,都体现了它的鲜明个性。

在襄汾,阴阳鼓的演奏形成以汾河东岸的邓庄镇鄢里村为代表和以南贾镇东张、荀董两村为代表两个流行区域和各有千秋的艺术特点。

鄢里村的阴阳鼓据走访村中老人,襄汾县邓庄镇鄢里村是目前该县阴阳鼓产生最早的地方。

鄢里村阴阳鼓最早可追溯到北魏、隨唐时期,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

旧时,鄢里村阴阳鼓是用于群众的拜神求仙、送娘娘等祭祀活动。

相传水母娘娘是鄢里邻近的燕村娘家,改嫁到临汾龙祠,娘娘每年三月春暖花开时回娘家。

乡村庙会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建构——以明清时期襄汾黄崖村华佗庙会为中心

乡村庙会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建构——以明清时期襄汾黄崖村华佗庙会为中心

乡村庙会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建构——以明清时期襄汾黄崖村
华佗庙会为中心
杜俊芳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在中国广阔的农村中,传统的乡村庙会仍是村民的日常事件之一,围绕着庙会有一系列鲜活的传说,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民的思想。

本文主要通过对明清时期襄汾县龙澍峪华佗庙会相关传说的分析,得出乡村庙会传说是村民对其生活空间的一种想象与建构,是村民对自己村落历史的群体记忆的结果。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杜俊芳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 [J], 岳永逸
2.社会变迁背景下传统庙会的空间重构——以山西襄汾县黄崖村龙澍峪庙会为例[J], 高忠严;柴书毓
3.清代民间庙会文化与地方社会发展建构——以鄱阳县张王庙会为例 [J], 程宇昌
4.论民间信仰中的生命意识——以山西襄汾黄崖村华佗信仰为例 [J], 高忠严;柴书
毓;;
5.论民间信仰中的生命意识——以山西襄汾黄崖村华佗信仰为例 [J], 高忠严;柴书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襄汾的汾阴洞古庙,虽声名不显却有3大特色,有向华佗求药风俗

山西襄汾的汾阴洞古庙,虽声名不显却有3大特色,有向华佗求药风俗

山西襄汾的汾阴洞古庙,虽声名不显却有3大特色,有向华佗求药风俗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有着一座“汾阴洞”古庙,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据当地人说有可能更早,明代应该只是修缮。

这座庙有着三大特殊之处:1、庙内还有药王殿,供奉着华佗,不说多罕见,但在山西的确不多见,而且当地还有拜华佗求药风俗,拿3张黄纸叠成三角形,放置华佗塑像前方的砖缝之中,上一炷香拜完以后,将黄纸拿出撕下角尖服下即可,故老相传求下药以后,黄纸里面的确有黑色药泥一类东西。

殿内墙壁上有很多人留下的求下药服用有效的感谢之语,还有人贴红纸上写感言,红纸中可以辨别字迹的时间最长的为上世纪90年代贴上。

有意思的是还有人在殿内墙壁上画下应该是嫦娥仙子的画像,不说栩栩如生但也别有一番意境,左右两边有零散字迹,不乏感谢之言。

2、庙内有地道,应该有两条地道两个方向,分别通往大概十多里以外的两条不同山沟,在战乱年间是当地人的最佳避难场所。

据当地人说,当年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为了躲避鬼子,经常靠着庙内陆道进行转移。

不过到了和平年代,地道长时间废置不用,也没有修缮,现在里面多处崩塌,已经不能下去了。

3、庙内曾有画圣吴道子真迹“龟蛇碑”。

不过曾被盗走,后被追回,为了保险起见现已放置在襄汾县博物馆,庙内留下的是仿制品。

汾阴洞在二十多年前,还有和尚在庙内,后来因为一些不知名原因离开,如今只有当地村民看庙。

看庙村民居住屋内放置有黄纸等物品,挂满了旧挂历,还有一个老式电视机,有一种浓浓的八九十年代风格,墙上还挂满书法作品,字迹龙飞凤舞,煞是好看,据看庙人说是朋友赠送。

当地民风淳朴,进庙不需门票钱,一炷香只需要1.5元,如需黄纸求药,则是免费赠予。

整体来说汾阴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古庙,虽然它的名声不显,但是历史悠久,庙内古建筑很多,而且是以洞为主,各殿均为窑洞前出插廊瓦房土木结构,是一个十分不错的人文景点,还是值得一去的。

春节的乡村庙会

春节的乡村庙会

春节的乡村庙会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而乡村庙会则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

庙会是人们欢庆春节、祈福祈福的场所,也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窗口。

本文将带您走进春节的乡村庙会,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

一、庙会的历史背景庙会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庙会祭祀活动,最初是供奉神灵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逐渐演变为丰富多彩的娱乐盛会,并成为人们欢庆春节的重要方式之一。

庙会通常在城市、乡村等地举办,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

二、庙会的特色活动1. 神明祭祀:庙会的起源是供奉神灵,因此祭祀活动在庙会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会前往寺庙、庙宇中烧香、祈福祷告,以期获得健康、好运和平安。

2. 街头表演: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活动,如舞龙舞狮、杂技、踩高跷等。

这些表演形式独特,富有民间特色,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围观和喝彩。

3. 小吃摊位:庙会上的小吃摊位是人们的最爱之一。

这些摊位上摆满了各种美味可口的传统美食,如糖葫芦、汤圆、年糕等,让人们畅快地品味春节的美食文化。

4. 游戏娱乐:庙会上还有各种游戏娱乐项目,如射击、扔沙袋、摔跤等。

这些游戏既能让人们放松娱乐,又能锻炼身体,增加互动和交流的机会。

5. 扭秧歌:扭秧歌是庙会上的传统节目之一,也是人们尽情欢庆的项目之一。

人们手挽手,跳着欢快的舞蹈步伐,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喜悦心情。

三、庙会的文化意义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手工艺和手工艺品,还传承了中国民间习俗和礼仪。

庙会是人们重温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总结春节的乡村庙会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欢庆春节、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庙会的历史渊源、特色活动和文化意义都使其成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民俗盛会。

行走在庙会中,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欣赏各种表演、品味传统小吃、参与游戏娱乐,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风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致地理解中国, 进行以区域为范围的研究就成为必要。但进行
关于华佗庙会的盛况, 明代本县人王维屏 ( 崇祯庚午科进
区域研究通常要选取一个切入点 , 有人选取宗族作为切入点, 有 士) 在《游龙澍峪记》中说:“岁清明期, 四方赴祷者, 往来如织, 游 人选取基层社会组织作为切入点, 也有人选取庙会作为切入点。 者, 息者, 吹者, 歌者, 毂击肩摩, 山林边而城市矣。”[3]再如本县人
成 , 这 里 历 史 悠 久 , 有“ 金 襄 陵 , 银 太 平 ”之 称 , 被 誉 为“ 华 夏 摇 娅。男女结伴, 谒龙斗峪华神庙焚香”[7]。
·沧桑·2008·1
- 47 -
地情研究
CANGSANG
华佗的影响力不仅到了太平县, 还跨过了黄河, 在陕西也有 参 加 , 显 示 与 其 他 村 民 的 不 同 地 位 。“ 中 国 地 方 崇 拜 的 目 的 是
是一样。如“襄陵城隍庙……神有塑像, 邑之民凡有灾厉必祷焉, 对自己生存空间的想象和维护。也可以说, 庙会的传说是相关村
事 有 犹 疑 必 祷 焉 ”[9]。
落历史或者是该庙会信众的历史的另一种记忆与表述。
2.有 关 华 佗 治 病 之 外 的 神 力 的 传 说 , 是 华 佗 能 力 不 断 被 增
灵 异 。 ”[8]
生活状态。
这样华佗的神威一步步加强, 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 对神的
由此观之, 不同庙会传说内涵是丰富和多样的, 它不仅仅记
信仰集中体现在救苦救难的功能上。华佗作为医生, 最初的职责 载着神灵的故事, 庙会的演绎, 也暗含了庙会所在的村落曾经发
就 是 看 病 救 人 , 不 光 华 佗 庙 如 此 , 其 他 的 诸 如 关 圣 庙 、城 隍 庙 也 生的事件与行为, 村落的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记忆与解释, 是他们
从历史考据到现代实证史学, 再到后现代史学, 人们始终关 注史料, 只是对如何了解事实有着不同看法, 这不仅表现为学术 史的断裂, 也显示一以贯之的思想链[12]。从襄汾华佗庙会的相关 传说可以看出, 传说和历史绝不是截然对立的。对于传说的解 读, 将会丰富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查阅县志, 从宋到清仅有三人登科, 其中最引以为荣的嘉庆癸酉 科拔贡生郭学程又“性简淡, 不事闻达”。因此全村利益也许只有 借 助 神 仙 和 庙 会 传 说 才 得 以 保 证 。庙 会 传 说 也 就 成 了 集 体 记 忆 , 正因为对村民的生活有好处, 就这样被保存下来。
村落这个生活空间中, 分析这些村落庙会传说反映了民众怎样
清光绪年间,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 西太后带着光绪帝出逃,
的心理和它们在村落生活中的意义, 村民又怎样通过传说对自 一路上, 害了心口疼病, 进入山西地面, 有晚夜宿, 梦中华佗替她
己的生活空间进行想象和建构。
治病, 醒来后病愈, 慈禧很是感念华佗, 问襄陵知县附近可有华
通过解构关于大宦官刚铁的故事, 探讨了京师地区宦官在宫廷 方医治怪病的记载, 都是华佗亡后流传民间的验方。
政治和民间社会之间的作用。
明末太平县连村有户李姓人家, 女儿难产, 当时气息已绝,
在民俗学领域, 除了更多的对庙会事项本身的调查和描述, 村人准备下葬, 路上遇见一个老头, 几针下去竟将该女救活, 一
CANGSANG
地情研究
乡村庙会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建构
— ——以明清时期襄汾黄崖村华佗庙会为中心
杜俊芳
摘 要 在中国广阔的农村中, 传统的乡村庙会仍是村民的日常事件之一, 围绕着庙会有一系列鲜活的传说, 这些传 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民的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对明清时期襄汾县龙澍峪华佗庙会相关传说的分析, 得出乡村庙会传 说是村民对其生活空间的一种想象与建构, 是村民对自己村落历史的群体记忆的结果。
由此可见, 寺庙及民间信仰背后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群体是 极其复杂多样的, 在寺庙这个神圣也是世俗的空间中, 我们可以 发现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的身影, 可以借此了解他们的生存 环境和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柯 文.在 中 国 发 现 历 史— ——中 国 中 心 观 在 美 国 的 兴 起.增
订 本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005.178. [2][7]襄 汾 县 志 编 纂 委 员 会 翻 印 .襄 陵 县 志 卷 之 四 .民 国 版 .
孟 姜 女 传 说 的 研 究 , 为 他 的“ 层 累 地 造 成 古 史 ”的 说 法 提 供 了 有 的传说主要可分为两类。
力的证据。这时候, 人们已开始把研究传说当做一种学问, 开始
1.关于华佗治病灵验的传说, 是华佗本职之内的故事。
探索传说与历史的关系。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对于传说的研究

[8]襄汾县志编纂委员会翻印.襄陵县志卷之 二 十 三.民 国 版.
传说作为一种隐含着乡民一定历史记忆的载体, 只有与其 流传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才能深入了解其内在的含义。庙会 传说是他们对生活空间的一种建构, 反映出村民在自己的想象 性的生活空间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黄崖村的华佗庙是一座专门为华佗而建的寺庙, 不管是北
本文即选取传说为切入点, 以庙会为传说的载体, 以黄崖村为特 王应吉( 嘉靖乙丑科进士) 在《龙斗峪华公庙记》中描写到华佗庙
定的场域。
会“岁时清明, 祓者常数万人”[4]。
将传说作为研究对象, 并不是在后现代史学中才出现的。早
华佗庙会的盛况不仅表现在官方文书的大量记载, 这一时
在 20 世 纪 20、30 年 代 , 顾 颉 刚 就 开 始 以 传 说 为 研 究 对 象 , 他 对 期关于华佗灵验故事的大量出现也反映了这种情况。华佗显灵
作为北方的一个普通村落, 黄崖村里没有太强的宗族势力,
通过襄汾华佗庙会相关传说的表层现象世界的呈现, 我们 看到隐藏在传说背后的是乡民对该村在该地区塑造权威的一种 追求。对于华佗灵验故事的传说, 一方面是扩大该村影响力, 另 一方面塑造了该村利益不可侵犯的形象, 是村民维护和改善其 生存环境的表现。可以说, 华佗庙会的相关传说是该村历史积淀 的结果, 是村民的集体记忆, 是村民对其生活空间的一种想象和 建构。通过传说透视乡村社会, 对于我们研究乡村社会有着独特 的意义。因此对研究者来讲重要的不是去辨别传说的真伪, 而是 如何透过传说的表层世界, 深入到其背后的深层结构意义。
将庙会置于其发生的文化场域, 尤其是村落, 是今天庙会研究的 家人感激不尽, 非让女儿认老头为义父, 并要前去老头家拜望,
一个主导方向, 已经广泛地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和重视。本文选取 老头无奈告之家住襄陵县黄崖村。后来李氏姑娘前去寻亲发现 传说作为切入点, 关注与庙会相关联的传说, 并将这些传说放到 义父就是华佗, 于是连村和黄崖村就此结下神亲[5]。
炙人口的珠矶巷传说加以拆解, 解释了宗族构建与国家体制的 父抽签依方服药后痊愈, 明名士王应吉为此筹资重修了华佗庙,
关系, 从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展示了地方社会被国家控制的过 并 撰 文《龙 澍 峪 华 佗 庙 记》记 其 事 , 附 近 民 间 还 传 说 有“ 葱 蒜 姜
程。赵世瑜、张宏艳《黑山会的故事 : 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 汤 ”治 胆 道 虫 ,“ 四 物 女 宛 丸 ”子 病 治 母 方 , 激 怒 吐 血 治 顽 疾 等 偏
1986.62,64. [3][4][9]襄汾县志编 纂 委 员 会 翻 印.襄 陵 县 志 卷 之 二 十 四.民
国 版 .1986.572,610,521. [5][6][10]襄汾县外 事 办 、襄 汾 县 文 化 局 编 印.张 平 义.龙 澍 峪
的 传 说 .1994.39,12~15,26.
这是人们借助神力惩罚贪官的故事。在古代, 人民没有任何 权利, 只有通过美好的想象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同 时也让外人觉得本村有神仙佑护, 不会轻易来损坏本村的利益。
华佗庙会一直得以延续, 在于它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在 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 疑难杂病是困扰人民的大难题, 华 佗崇拜就应运而生, 并一直受到拥戴, 这是人们对改善自己生存 环境的一种表现。当人们的基本生存环境稍微好转时, 就开始了 精神层次上的追求, 于是华佗的管辖范围也随之扩大。
1986.402 [11]Feuchtwang.The Imperial Metaphor:Popular R eligion in
China.London: R outledge,1992.198. [12]赵 世 瑜.传 说 、历 史 、历 史 记 忆— ——从 20 世 纪 的 新 史 学
到 后 现 代 史 学 .历 史 研 究 ,2003,(2):188.
而不满足于平淡无味地反映各组成部分间的最小公分母— ——就 福祛病。据民国版《襄陵县志》:“城关乡镇立香火会, 招集商贾,
必须标出这些变异的内容和程度。”[1]中国是一个由各个形态迥 贩鬻货物, 人甚便之。逢会开庙, 各有定期。”其中“黄崖村华神庙 异的区域组成的混合体, 每个区域都有独特之处。因此要想更加 清明节, 六月十三日逢会。”[2]
明清时期的华佗庙会及相关传说
佗庙, 答曰就在本县姑射山龙澍峪中。慈禧大喜, 遂将一国宝“金
本 文 的 研 究 对 象 华 佗 庙 位 于 襄 汾 县 黄 崖 村 西 的 龙 澍 峪 中 。 香炉”赐予华佗庙[6]。御赐以后, 华佗庙会知名度大大提升,“清明
襄 汾 县 地 处 山 西 省 西 南 部 , 由 襄 陵 、汾 城 两 县 于 1954 年 合 并 而 前数日, 携酒肴槠帛于墓, 且加封焉。是日, 蒸面作皇蛇, 馈赠姻
关键词 庙会 乡村庙会传说 地方建构
篮”, 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襄汾民间庙会与

本地深厚的。是古襄陵
美国学者柯文说过:“中国的区域性与地方性的变异幅度很 县内影响较大的庙会之一, 至今依然存在。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 大, 要想对整体有一个轮廓更加分明、特点更加突出的了解— —— 的六月十三, 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地的善男信女都来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