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设计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缘故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差不多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缘故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截了当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截了当阻碍历史进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进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得爱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缘故;五代十国形成的缘故和阻碍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现《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皇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慨,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带领20 多人围堵杨国忠,埋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要求玄宗杀死杨皇妃。
高力士劝讲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皇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皇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打算的兵变“。
这确实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缘故):(多媒体展现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步扩张势力。
(三)、过程(多媒体展现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境,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初中历史: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教学课件(最新版)
复 恐 初 从 乱 离 说 。
伤 心 不 忍 问 耆 旧 ,
宗 庙 新 除 狐 兔 穴 。
洛 阳 宫 殿 烧 焚 尽 ,
有 田 种 谷 今 流 血 。
岂 闻 一 绢 直 万 钱 ,
公 私 仓 廪 俱 丰 实 。
稻 米 流 脂 粟 米 白 ,
小 邑 犹 藏 万 家 室 。
忆 昔 开 元 全 盛 日 ,
林甫城府深密,人 莫窥其际。好以甘言 啖人,而阴中伤之, 不露辞色。
而
乱
”
《 旧 唐 书 》
幸 林 甫 、 国 忠
宋 璟 而 治 ,
“ 开 元 任 姚 崇 、
——
节度使:边境藩镇的长官。
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 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 ——《资治通戍北 边,天下之势偏重。 ——《资治通鉴.唐纪》
…
——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资治通鉴.唐纪》
上在位久,用度日侈,后宫赏赐无节。
杨贵妃方有宠…织绣 之工专供贵妃院者七百人, 中外争献器服珍玩。
“ 三 人 势 倾 天 下 ” …
“ 国 忠 贵 震 天 下 ”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 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
禄山体充肥,腹垂过膝, 尝自称重三百斤。外若痴直, 内实狡黠。
会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 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 于上。禄山由是决意遽反。 ——《资治通鉴.唐纪》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闲话 玄宗
唐朝后期的藩镇分布有哪些特点?节度使权力有何变化?
削弱中央集权
地方
> 中央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PPT课件3 川教版
3.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 ( C ) A.农民战争 B.统一战争 C.叛乱战争 D.兼并战争 A ) 4.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突出的特点是( A. 流动作战 B.攻进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C.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D.推翻了唐王朝 5.下列哪一项不是唐朝走向衰落的原因( C ) 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而纵情享乐 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王朝无法与之抗衡 D.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川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5课 从“安史之乱” 到 五代十国的分裂
导入
在强盛与衰落、 统一与分裂之间,并 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场动乱使强盛的唐 朝迅速衰落,八年战 争使统一的唐朝分崩 离析。深刻的历史教 训启示我们应牢牢记 住“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这句至理名言。
一、安史之乱
1、看书P16-17页说一说天 宝危机出现的原因?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 不理朝政;任用李 林甫、杨国忠。唐 朝政治日趋腐败, 统治阶级享乐之风 盛行。
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 “十国”:与五 代同时,南方与 山西地区先后建 立多个割据小国, 总称“十国”。
。
2、说说五代十国的特点
(1)五代十国是唐 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 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 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战乱与发展并 存;后周世宗柴荣发展 经济,严肃法纪,整顿 军队,使国力大增,为 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
4、说说唐朝灭亡的情况 (1)背景:原为农民起 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 朝后,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 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 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 力。 (2)灭亡:907年,朱 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 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 1、说说“五代” 是指哪几个政 权?十国?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材研读: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镇格局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探索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
3.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教学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代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史料研习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案情提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由盛转衰。
此事大有蹊跷,唐朝分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具体结果如何?这都需要各位侦探一一破解。
1.创设情境:课堂版《唐人街探案》,穿越回唐朝,侦破美于唐朝衰亡的大案子。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川教版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
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强盛与衰落、统一与分裂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场动乱使强盛的唐朝迅速衰落,八年战争使统一的唐朝分崩离析。
深刻的历史教训启示我们应牢牢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至理名言。
一、安史之乱教师:1、看书P16-17页说一说天宝危机出现的原因?学生: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任用李林甫、杨国忠。
唐朝政治日趋腐败,统治阶级享乐之风盛行。
教师:2、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保存时间不长。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唐朝政治日趋腐败、安史之乱教师:3、材料一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历经“安史之乱”,唐朝逐渐衰落,最终导致五代十国的分裂。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分裂过程,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唐朝的建立和发展。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五代十国的分裂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原因、过程、影响。
2.教学难点:“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分裂背后的历史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唐朝的繁荣时期,引出“安史之乱”这一转折点。
–提问:“安史之乱”是什么?它对唐朝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场战乱。
–引导学生关注“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安史之乱”的选择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回答。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课件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 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 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课堂小结
唐朝的兴亡过程
随堂训练
1.光明网2016年8月26日文章: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 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 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唐朝藩镇割据。
பைடு நூலகம்
3.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南方相对安定,经济 文化显著发展。北方 战乱不断,制约了经 济的发展,给人们带 来了深重的灾难。经 济重心南移的态势已 相当明显。
后周世宗柴荣,采取 一系列措施,使后周 国力大增,为结束全 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 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史为鉴:
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 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 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A)
C.七国之乱 D.八国之乱
2. 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
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 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 么(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C.形成五代十国
B)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三、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
朱温被其子所杀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 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2.读史料: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 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 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 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3.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是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我国历史出现了大规模的分裂和动荡局面。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分裂等史实,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唐朝中期以后的历史了解相对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分裂等概念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主线,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特点;认识这一时期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朝中期以后的历史发展趋势。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讲解“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5.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7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1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7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7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历史背景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其中的关键人物和重要史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影响;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多媒体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观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割裂导学案川教版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割裂》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白安史之乱的进程,分析安史之乱暴发的缘故,了解安史之乱的阻碍。
2.明白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暴发的缘故和阻碍。
3.明白唐朝衰亡的史实。
4.明白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自主学习】一、安史之乱755年,______发动兵变,唐玄宗逃往四川。
757年,唐朝收复了______和____ __。
不久,______又举兵反唐。
直到________年最终被平定。
二、藩镇割据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人大起义暴发。
在众多节度使中,以割据汴梁一带的_________势力最强。
三、五代十国唐朝衰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前后显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域显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合作探讨】探讨点一:安史之乱1.安史之乱暴发的缘故?2.安史之乱的阻碍?探讨点二藩镇割据1.黄巢起义暴发的缘故?2.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什么?探讨点三五代十国1.五代十国的特点?【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李白在《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中李白称赞“秦王”()A.自称“始皇帝”,君临天下B.十年征战,统一全国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D.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2.“它终止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动到一个崭新的时期。
”那个地址的“它”指哪个朝代()A.夏代B.商朝C.周朝D.秦朝参考答案【自主学习】答案见《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割裂》课件【合作探讨】答案见《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割裂》课件【当堂达标】答案见《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割裂》课件。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精选教学PPT2 川教版
3.唐朝灭亡:
(1)背景: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 的朱温,投降唐 朝后,被封为节度使, 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朱 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 小割据势力。
(2)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 0
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0 0
0
探究 五代十国
三
1.五代十国的特点:
(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 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那后来呢,你们结婚了吗”我问到 “嗯,她后来成了我的妻子,我们在一起五十年了,却从来没有带她去过什么地方,年轻的时候啊,为了多赚钱,养家,舍不得花钱,也没用时间出去,后来老了退休了,本来打算到处走走,她却病了,我还记得她常说,让我一个人出去逛逛走走,我去了的地方,就等于她去了,但我怎么能丢下她一个人...”老人说起他的妻子时,脸上好像洋溢起青春的光芒,就像一个初恋的男孩。
三月,醉一场青春的流年。风过无痕,花开向暖。无论是哪一年的三月,都是青春是里最美丽的花朵,都是青春里最难舍的风景,都是青春里最妩媚的清香。无论在哪一年的三月,无论我们有没有老去,心中的青春千万不能割舍,心中的青春永远跳动着快乐,心中的青春永远伴随我们一生一世。 三月,醉一场青春的流年。人生的三月,我们正值青春,风华正茂。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年纪,我们要把握机遇,朝人生的巅峰冲刺;我们要珍惜每一个让我们流连忘返的风景,保持年青的心态,随时准备着与时间赛跑;我们要在时光深处,保持一种淡然而洒脱,矜持而深情的微笑,让三月的风景陪我们笑语盈盈,清芬一路。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川教版
0 0 0 0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 川、广东一 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 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教育精选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
通过黄巢起义了解农民起义。
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
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教育精选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安史之乱的影响?
探究点二藩镇割据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什么?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 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 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 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杨玉环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 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 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 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 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 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 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 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
2、安史之乱基本情况
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 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反唐叛乱。
757年,安禄山旧部史思明举兵 反唐。 763年,唐朝才平息这场延续8年 的叛乱。
3、安史之乱的影响
二、藩镇割据
1、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
2、藩镇割据的表现及危害
3、黄巢起义的经过 和结果
唐朝末年,王仙芝、黄 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 。
三、五代十国
1、唐朝的灭亡 907年,朱全忠废唐朝皇帝自 立为帝,建立梁朝,定都汴 梁,史称后梁。 2、五代十国的基堂检测
A
B
D
A
B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全部内容。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的讲述,描述了唐朝达到鼎盛之后,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此后的黄巢起义又给了唐朝致命一击。
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根据前述分析,将这一课的教学主题设置为:探索盛唐衰亡。
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由亡而分”。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来看,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积累,他们对唐朝的基本概况已经有所了解,对唐朝的发展脉络有了大体感知,但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掌握上还有所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授课中要注重时间、人物、事件等的联系,将内容串联起来以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讲课中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思考唐朝衰亡以及衰亡带来的启示,升华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1. 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理解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单元 隋唐时期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导学案 川教版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导学提纲一、安史之乱1,原因:统治后期,年号。
他专宠,不理朝政,任凭奸诈贪婪的和杨国忠等胡作非为。
唐朝政治日趋腐败,统治阶级享乐之风盛行。
2.经过: 到年,和先后发动对唐王朝的叛乱战争。
3.影响:大量无辜百姓被杀害,大片田园荒芜,大批城镇变成废墟,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的转折点。
二、藩镇割据1.背景:安史之乱后,各地由划区管辖,形成局面。
2.表现:节度使把辖区内的、财政、民政大权全揽在手中;自行;赋税收人也不上缴中央;节度使一般实行世袭制。
3.后果: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三、五代十国1.唐亡:907年,废掉唐朝皇帝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定都汴梁,史称后梁。
2.概况:后梁灭亡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流域,史称五代。
同一时期,在其他地区还存在着十个相互独立的割据政权,统称十国。
3.影响:北方战乱不断,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显著发展;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向转移的态势已相当明显。
4.后周实力的增强:(1)主观条件:后周世宗有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
(2)措施: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整顿军队,国力大增。
(3)影响: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步训练1.光明网2016年8月26日文章: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民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A.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C.七国之乱D.八国之乱2.番禺日报2016年10月2日文章: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
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
”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
这位皇帝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3.发动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A.安禄山B.魏征C.朱温D.黄巢4.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
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
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
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
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
虽然一般
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
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宠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
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
”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
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析可知,一场节度使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已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安史之乱是以何人为叛乱首领在何时何地起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
安史叛乱集团代表分裂割据的势力。
这就是安史之乱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
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
二是导致了藩镇割据(下面要讲到)的局面。
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原因(板书)
唐诗《山中寡妇》对此有过描述,它的大意是:丈夫当兵战死,她只能守在茅屋里,身穿麻布衣,鬓发枯黄。
养蚕的桑林已经残尽,田地已经荒芜还要交丝交粮。
吃的是野菜、树根汤,烧的是带叶的枝条。
即使躲到深山无人处,也难逃脱赋税和徭役。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唐后期,统治者腐朽贪婪,土地兼并严重,天灾税重,战火连绵,农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
)
(1)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在山东,河南爆发。
(2)转战大半个中国(讲时突出流动性),进入长安,国号大齐。
黄巢不愧是一位农民起义的英雄。
(3)起义军没有乘胜追歼唐军,唐僖宗反扑,起义军撤出长安。
(4)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自杀。
影响(板书)
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讲明加“后”的原因)。
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
那时候,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五代十国的皇帝,大多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
为争夺一顶王冠,他们依赖骄兵悍将频繁登场。
50余年间,中原换了5朝8姓14个皇帝。
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走向了公开分裂。
谁兵强马壮,拥有重兵,谁就当皇帝,那么,这种政权的实质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藩镇割据继续扩大。
教师总结:正因为如此,军阀之间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十分疾苦,渴望统一,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