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先驱是MK甘地和费朗 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先驱是M
茨法农等,形成的标志是爱德华萨义德 法农等,形成的标志是爱德华 1978年出版《东方学》 1978年出版《东方学》,之后则有著名的 斯皮瓦克,她将女性主义理论整合进后殖 民理论,以及张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注 重符号学批评的霍米 重符号学批评的霍米巴巴。
二、女性文学史批评
在男权书写的历史中,寻找女性文学写作的传统。女性主
义认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女性的写作不仅是被压 抑的,而且大多数的女性作家终究被迫远离文学史,因为 文学史实际上只是男权文化史。但事实是自古至今,女性 从来没有停止过写作,尽管要面对同化、压抑与遮蔽的危 险。因此,女性主义批评必须逃离男权中心的视野,梳理 被埋葬在历史尘埃下的女性写作,分析她们被同化、压抑 和遮蔽的历史细节和文化机制,让表现女性意识的女性文 学“浮出历史地表”,建构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史。 浮出历史地表” 爱伦莫尔斯的《文学妇女》(1976),肖瓦尔特的《 爱伦莫尔斯的《文学妇女》(1976),肖瓦尔特的《她们自 己的文学》 1977),尼娜贝姆的《女子小说》 1978), 己的文学》(1977),尼娜贝姆的《女子小说》(1978), 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 1979),玛 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1979),玛 格丽特霍曼斯的《女作家和诗的同一性》 1980)等著作 格丽特霍曼斯的《女作家和诗的同一性》(1980)等著作 以及数百篇文章、报告,都把女作家的写作作为女性主义 文学研究的中心议题。
狭义的文化批评属于文学批评的范围,是文学批评诸方法
中的一种,亦即文学的文化批评。它是把文学活动视为一 种文化,以文化这一独特视角切入文学的研究,揭示文学 中所潜在的各种文化要素和文化问题,或者是在文化的视 野下解释各种文学现象的发生与形成,包括作家与写作、 文本与风格、传播与接受、思潮与走向等等,往往得出不 同于纯粹审美批评的见解和价值评判。文化批评的对象依 然是文学,但它的批评视角已经由纯粹的审美视角转换为 宽泛的文化视角,因此,文化批评中文学的边界已经超越 经典的界限,囊括文学在当今的所有样式。
性别批评
性(sex):主要指生理意义上的自然性别; 性(sex):主要指生理意义上的自然性别; 社会性别(gender):文化意义上的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gender):文化意义上的社会性别。 这里所讲的性别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60年代发 这里所讲的Baidu Nhomakorabea别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60年代发
展起来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谓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就是以性别为视角,以妇女为中心,通过 对文学进行全新的解读,揭示男性中心主义文化 对女性的塑造、压抑和扭曲,探索女性文学书写 的历史与传统,建构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写作。
文学的文化批评
文化 文化研究(广义的文化批评) 文化研究(广义的文化批评) 文学的文化批评 性别批评 后殖民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 批评案例
何谓“文化” 何谓“文化”
1、古代哲学意义上的文化观: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西塞罗提出,文化相等 于哲学或者心灵的培育。文化与个人心智、知识、 智慧相关联。 2、近代的精英主义文化观: 英国诗人和文学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1869年 英国诗人和文学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1869年 的《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中提出,文化是求知的 文化和无政府状态》 完美,是怎样获得最好的思想,文学中体现出的 高尚的道德价值。
文化批评的特征
1、瓦解文学“自主性”的神话。文化批评,并不否认文 瓦解文学“自主性”的神话。文化批评,并不否认文
学作为审美活动之一种的相对独立身份,但不像审美中心 主义那样认为文学完全是独立的、自在的王国,具有超功 利、超社会、超时空的纯粹性和永恒性,文化批评就是要 消解文学的这种完全“自主性” 消解文学的这种完全“自主性”、“自律性”的神话。在 自律性” 文化批评中,“不食人间烟火” 文化批评中,“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学或者审美现象根本 不可能存在。文化批评总是把文学还原到与文化的复杂关 系中加以考察,把文学绘进文化的总体地图中加以分析, 在文化的立体坐标中解释文学的现象,回答审美的问题, 这就是文化批评所谓的文化视角。 文化批评的主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主题,而是主 体以特定文化视角切入文学现象研究所产生的目的主题, 如意识形态、话语权力、形象生产、意义流通、文化资本、 性别抗争、种族冲突、价值博弈等等。
文学的文化批评
分析在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中的不同旨趣:在文化研究中, 分析在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中的不同旨趣:在文化研究中,
文本分析只是手段,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于此, 文本分析只是手段,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于此,而 是要进一步走向政治批评。文化批评不把文本当作一个自 主自足的客体,不满足于只是从“审美” 主自足的客体,不满足于只是从“审美”或“艺术”的角度 艺术” 解读文本,其目的也不是揭示文本的“审美特质” 解读文本,其目的也不是揭示文本的“审美特质”或“文学 性”。文化研究通常也不作审美判断。文化研究从它的起 源开始就有强烈的政治旨趣, 源开始就有强烈的政治旨趣,这从威廉斯、霍加特等创始人 的著作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文化批评是一种“ 的著作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文化批评是一种“文本的政 治学” 旨在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 治学”,旨在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以及文本所隐藏的文 化—权力关系,它基本上是伊格尔顿所说的“政治批评”。 权力关系,它基本上是伊格尔顿所说的“政治批评” ——陶东风《论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 ——陶东风《论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载 《学术月刊》2007年第七期) 学术月刊》2007年第七期)
二、“身份认同” 二、“身份认同”批评
这是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又一重要内容,即考察被殖民
国家的文学写作中所普遍存在的文化身份认同上的焦虑、 徘徊与抗争,探讨第三世界如何在文学写作和批评中进行 民族经验与传统的确认和链接,以及全球化时代第三世界 如何利用“他者” 如何利用“他者”的地位重建属于自我的文化。 ,后殖民主义的“身份认同” ,后殖民主义的“身份认同”批评,一方面关注西方强势 文化给予被殖民作家在身份认同中的种种文化压力和影响, 关注被殖民者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身份焦虑和文化抗争 现象;另一方面,更特别关注第三世界如何创立赋予民族 经验与传统的文学,因为这是被殖民者身份认同中的抗争 意识赖以表达与实现的重要形式。
文化研究简述
文化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1964年英国伯明翰 文化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1964年英国伯明翰
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标志。 文化研究的焦点,是社会关系、社会意义以及社会 权力不平等的生产和再生产, 文化研究目的是要阐明:文化应当如何在与经济、 政治的关联中得到阐释和说明,要揭示关注文化与 其他社会活动领域之间的联系,揭开文化中那些不 为人知的生产、流通、消费和再生产方面的隐秘, 例如资本、权力、符号、媒介、性别、种族、地域, 等等。
3、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定义(人类学的文化
观念): 文化或者文明,从其最广泛的民族志意义上言, 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 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 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文化的起 源》(1871年) 1871年)
一、“他者” 一、“他者”形象批评
所谓“他者”,按照萨义德的理解,就是西方/东方冲突中的“东方”, 所谓“他者”,按照萨义德的理解,就是西方/东方冲突中的“东方”
即被殖民的一方。“他者” 即被殖民的一方。“他者”的产生,始于殖民者以宗主国的身份和自 我文化中心对殖民地人民的文化虚构和想象,这种人为的“真实” 我文化中心对殖民地人民的文化虚构和想象,这种人为的“真实”杜 撰“东方”,使得东方丧失文化主体性而成为西方的“他者”,使得 东方”,使得东方丧失文化主体性而成为西方的“他者” 西方可以从远处居高临下地观察东方进而剥夺东方,因此,“他者” 西方可以从远处居高临下地观察东方进而剥夺东方,因此,“他者” 的实质是一面镜子,反映殖民主义者的自我形象。 后殖民理论认为,“他者”不仅表现在西方/东方的文化权力上,也同 后殖民理论认为,“他者”不仅表现在西方/ 样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在西方的文学史中,尤其是殖民活动以来的西 方文学,到处充满着关于东方形象的歪曲和虚构,作为“他者” 方文学,到处充满着关于东方形象的歪曲和虚构,作为“他者”形象, 东方成为野蛮、无知、落后、灾难的象征。“他者” 东方成为野蛮、无知、落后、灾难的象征。“他者”形象批评,就是 关注殖民主义者文学作品中的“他者” 关注殖民主义者文学作品中的“他者”形象,关注这种形象被塑造的 方式,并透过这些表层的形象和创作方式,而探寻和挖掘更深层次的 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以及“他者” 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以及“他者”被扭曲、排斥和憎恶 的缘由,也就是说“他者”形象批评的关键,是揭示和颠覆“他者” 的缘由,也就是说“他者”形象批评的关键,是揭示和颠覆“他者” 形象生产的文化殖民机制。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
这里的后殖民主义批评,是指第三世界为了消解西方中心
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而运用后殖民理论所进行的文学批评, 比较关注文学活动中的西方/东方、中心/ 比较关注文学活动中的西方/东方、中心/他者的文化问题, 尤其对文学创作中的文化殖民与反殖民、身份认同与焦虑、 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等主题特别感兴趣。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由多种文化观念、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 的集合,旨在考察昔日欧洲帝国殖民地的文化(包括政治、 历史、文学和生活等)以及它与世界其他各地尤其是与西 方宗主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研究“冷战”结束以来“ 方宗主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研究“冷战”结束以来“后” 宗主国与前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像文化帝 国主义、东方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等一系列的新问 题。
一、妇女形象批评
男性对女性的所有认识,都只不过是从男
权的立场对女性的想象和虚构而已(“ 权的立场对女性的想象和虚构而已(“天 使”或“妖女”)。由此而来,女性主义 妖女” 发现在男性的笔下,到处充满着对妇女形 象的肆意歪曲和荒唐想象。所谓妇女形象 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分析男性文学作 品中被歪曲、压抑的女性形象,批判形成 这些妇女形象的父权制社会和文化。
4、对文化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观: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雷蒙德威廉斯在1958年的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雷蒙德威廉斯在1958年的 《文化与社会》、1961年的《漫长的革命》等著 文化与社会》 1961年的《漫长的革命》 作中提出,文化不应该等同于以高雅文艺为代表 的高级文化,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学意义上 的)“整体的生活方式” 的)“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是普通的”。 文化是普通的” 只有这样理解的文化,才可能包括大众的生活 方式与文化实践,为研究工人阶级的文化、大众 文化提供理论上的合法性。
文化批评的特征
2、批判性立场和参与性姿态。文化批评反对以“客观性” 批判性立场和参与性姿态。文化批评反对以“客观性”
相标榜的批评,反对批评中的所谓“价值中立” 相标榜的批评,反对批评中的所谓“价值中立”,鲜明的 批判性立场和积极的参与姿态,构成文化批评中的“ 批判性立场和积极的参与姿态,构成文化批评中的“斗争 精神” 精神”,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边缘与沉默辩护, 替被支配和被压迫说话,重视社会的当下生存,关注文化 的现实境遇,成为文化批评中的一种自觉精神,也是批评 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这种“斗争” 这种“斗争”的主体性,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从 理论上看,文化批评的诸种现代文化理论,都不同程度地 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 的批判,对当代文化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从 实践上看,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在诞生之时,就与新 “左派”的政治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左派”
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 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
不如说是“形成” 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 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 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 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 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 ——(法)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桑竹影、南珊译,长沙:湖南 (法)西蒙 波伏娃:《第二性》 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