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鲟形目
3.1 水产养殖概论-鱼类养殖-鱼你相约
2.吞食方式 利用口直接摄取水中或底层的各种较大型的食物
(包括动物、植物和有机腐屑等)。
大多数养殖鱼类属于吞食种类,如鲟类、草鱼、团 头鲂、青鱼、鲫、鳊、鲂、短盖巨脂鲤、斑点叉尾 鮰、革胡子鲇、黄鳝、鲽鲆、鲀类。鳗鲡和海马的
太湖新银鱼: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以太湖产量
最多。
鳗鲡目: 日本鳗鲡:降河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的
沿海诸国。
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降河性鱼类,分别产于大西 洋沿岸的欧洲和美洲各国水域。
鲤形目: 鲫和泥鳅:除西部高原外,全国淡水域皆有。
鲤:遍布欧、亚、美等大洲。
草鱼、青鱼、鲢、鳙:我国东部平原。 鲮:我国南部珠江水系。 团头鲂:湖北省的梁子湖等中型湖泊和鄱阳湖。 银鲫:黑龙江水系、呼伦湖和新疆额尔期河。 鳊、三角鲂:我国各水系。 细鳞斜颌鲴:长江、黑龙江及珠江。
礁或海藻从生的海底,具有依环境变换体色的能力,
尾部具有卷曲能力,缠卷在海藻或其他飘浮物上。
(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鱼类对水域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是评价其养殖价值的重
要指标。
影响养殖鱼类生存、摄食、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生理代 谢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水温、水的肥度、溶解氧、 水、盐度等。
l.对水温的适应 根据鱼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通常分为冷水性鱼类、温
浅海湾和江河口咸淡水地带摄食肥育,幼鱼进入港
湾及河口摄食,也常溯河入淡水水域,退潮后成群 栖息在背风向阳、温度较高、饵料较丰富地带,冬 季转入海中较深处越冬。
鲈形目主要养殖种类的栖息习性 尼罗罗非鱼属底层鱼类。 鳜为中下层鱼类,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域。
大口黑鲈为中层鱼类,喜栖息于缓流水质清澈水域和
史氏鲟
•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国家Ⅰ级重 点保护野生动物,海河洄游鲟鱼,最大体 重达500㎏ 。雌鱼性成熟年龄是14~18龄, 雄鱼12~16龄,每年9~11 月间,进入长江, 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繁殖。
俄罗斯鲟(A. gueldenstaedti),河海洄游鲟鱼, 雄鱼7~9龄性成熟,每2~3年繁殖一次; 雌鱼11~13龄性成熟,每4~6年繁殖一次。 • 俄罗斯鲟原产于苏联等地,1993年引入我 国。俄罗斯鲟个体大,生长快,抗病力强。
• 一、鱼苗培育
• 底栖仔鱼(21~33㎐,55 ㎎ ),20~30 天,达4㎑。
• 1. 培育池:有两种:玻璃钢池(直径2米,深0.5 米,水深20~40㎑)和圆形水泥池(池壁光滑, 面积﹤10㎡,水深0.6~0.8米)。 • 2. 放养:同池同批,温差﹤2℃,密度:玻璃钢 池2万尾/ ㎡ ,水泥池1000~1500尾/㎡。 • 3. 投喂:仔鱼卵黄囊吸收2/3时开始投食轮虫、小 型枝角类,以后改喂水蚯蚓及鱼肉浆等。每日投 喂6~8次,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50%~80%。
闪 光 鲟
(密 白苏 铲里 鱼铲 )鲟
第一节 施氏鲟的生物学特性
• 一、外部形态
• 吻长,平扁。口小,下位,横裂,口唇具花瓣状 皱褶。吻腹面口前方有横列的须2对,等长,须基 部前方若干疣状突,多数为7粒,故称之为七粒浮 子。头部及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面白色。
第一节 施氏鲟的生物学特性
• 二、生活习性
第十五章 施氏鲟
• 鲟鱼(鲟形目)简介:
• 全世界共有鲟鱼26种,我国出产8种,产于 黑龙江水系的有史氏鲟和达氏鳇,产于长 江水系的有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产于 新疆的有小体鲟、西伯利亚鲟和裸腹鲟。 • 目前,我国商业性养殖的主要是史氏鲟、 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匙吻鲟以及杂交 鲟,如欧洲鳇(♀)和小体鲟(♂)的杂 交鲟和史氏鲟和达氏鳇的杂交鲟鱼等。
鲟形目主要养殖鱼
第八节鲟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
鲟形目包括已灭绝的软骨硬鳞科(Chondrostidae)和现存的鲟科(Acipenseridae)、匙吻鲟科(Polydentidae)共27种。
鲟鱼为广温性、广盐性鱼类。
大多数种类生存温℃为1~34℃,一般栖息水域上限水温在27℃以下,产卵水温为10~19℃,变幅为7.8~22.2℃。
其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种类,都在淡水中产卵,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溯河产卵洄游。
寿命长,个体大,性成熟晚,性成熟年龄变异大。
鲟鳇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
最大个体体长8米,重1500kg,寿命100龄以上。
雌鱼12~33龄成熟,最晚35龄;雄鱼早3~5年成熟。
生殖力高,通常怀卵量近百万粒,孵化期长,水温14~19℃,需5~8天。
仔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多数为温和性肉食性,鳇为凶猛性鱼类,匙吻鲟为滤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属间可进行杂交。
一、中华鲟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idae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俗称鳇鱼、大腊子。
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3),必须办理相关的准养手续后才可进行养殖。
1、地埋分布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
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
产卵洄游期主要进人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人,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
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
2、生活史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
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
中华鲟
“水中熊猫”-中华鲟它们皮肤黝黑油亮,身长3米有余,体重达200公斤。
7月盛夏,长江汛期,江水涌入大海,引诱这群巨型生物进入长江。
它们逆流而上,肩负着繁衍后代的重任,穿越急流、浅滩和峡谷,经过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产卵,然后返程回到大海。
这就是中华鲟。
一种在海洋和江河洄游的巨型鱼类。
名称由来——“寻根之旅”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
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中华”二字。
夏秋两季,成群结队的中华鲟游回来了生活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
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 左右,又携带他们旅居外海。
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
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华鲟”。
此外,它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医学上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别名及其分布中华鲟体型修长,体纺锤形,头尖,头顶骨片裸露。
口下位,呈一横裂。
口前吻腹有2对须。
体被5列骨质化硬鳞,背部1列,体侧及腹侧各2列。
尾鳍为歪形尾,上叶长,下叶短。
它们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
口在头的腹面,成一条横裂,口能够自由伸缩。
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
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
眼睛很小。
眼后有喷水孔。
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
鳃耙呈短柱状,薄而尖,14~28枚,一般为18枚左右。
33年前,它是长江中的望族,是渔民最常见的鱼类之一。
它的兄弟、长江三大鲟鱼之首——白鲟也在长江游曳,而达氏鲟成群结队,数量庞大。
如今,这个长江鲟鱼家族已死气沉沉,体型最大的白鲟早已消失,野生达氏鲟很多年无人见到,中华鲟也传来噩耗。
2014年11月,媒体报道称科研机构对中华鲟自然产卵情况进行监测首次未见长江野生中华鲟产卵迹象,或将灭绝这是最后的野生中华鲟?多年来,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多集中在11月中旬,少数年份会在11月下旬。
鲟鱼百科
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称之为“水中活化石”。
【名称】:鲟【拉丁文学名】:Acipenser sturioLinnaeus【英文名】:Common sturgeon【分类】:鱼纲,辐鳍亚纲,鲟形目,鲟科,鲟属。
【体长】:0.5-7米不等【体重】: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欧洲鳇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中华鲟最大个体600公斤。
【形态】: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
鲟鱼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素有水中“熊猫”之称。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
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
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观赏鱼进行人工饲养。
【地理种群差异】:目前地球上尚有鲟(鳇)鱼26种:分布于北美7 种、欧洲12种、亚洲11种(我国8种)。
【分布情况】:鲟鱼集中分布于北半球,在我国江河及沿海生活有8种鲟鱼,其中3种分布于新疆,2种在黑龙江,2种在长江,1种在长江至珠江各河流及沿海。
【物种状况】:少数种类为极其濒危物种【生活习性】:鲟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
【生活环境】: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
鲟鱼-世界现存鲟鱼种类一览钝吻鲟 Siberian sturgeon Acipenserbaeri Brandt短吻鲟 Shortnose sturgeon Acipenserbrevirostrum Lesueur达氏鲟 River sturgeon Acipenserdabryanus Dumeril黄鲟 Lake sturgeon Acipenser fulvescensRafinesque俄国鲟 Russian sturgeon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中吻鲟 Green sturgeon Acipenser medirostris Ayres裸腹鲟 Ship sturgeon Acipenser nudiventris Lovetzky尖吻鲟 Atlantic sturgeon Acipenser oxyrhynchus Mitchill小体鲟 Sterlet 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施氏鲟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中华鲟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Gray闪光鲟 Stellate sturgeon Acipenser stellatus Pallas鲟 Common sturgeon 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高首鲟 White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Richardson匙吻鲟 Paddlefish Polyodon spathula白鲟 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拟铲鲟 Asiatic shovelnose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fedtschenkoi短尾拟铲鲟 Pygmy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hermanni丝尾拟铲鲟 Threadtail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kaufmanni苍铲鲟 Pallid sturgeon Scaphirhynchus albus铲鲟 Shovelnose sturgeon Scaphirhynchus platorhynchus鲟鱼-濒危物种鲟鱼类隶属于鲟形目,全世界现有鲟鱼2科6属26种。
鲟形目所有种都按照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鲟形目所有种都按照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鲟形目是一类珍贵的水生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生物学和保护价值。
目前,国家已将鲟形目动物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本文旨在探讨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中鲟形目所有种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鲟形目是一类古老而稀有的水生动物,其体形独特,外表呈鱼状,但身躯覆盖着一副硬质的鳞甲。
这些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水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对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和恶化的生境条件,鲟形目的数量急剧下降。
这些珍稀物种面临着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威胁,导致它们的存活面临危机。
因此,为了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生物,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的出台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旨在加强对鲟形目物种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监测和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以及加强科学研究和保护项目的投入,来确保鲟形目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本文将介绍鲟形目的特点,探讨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的背景,阐述鲟形目所有种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同时,还将回顾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的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提高公众对鲟形目的认识和关注,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中来,共同保护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为鲟形目保护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并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方式和内容安排。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的主要目的是清晰地展示鲟形目所有种按照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的情况。
因此,本文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在引言部分中,我将对鲟形目所有种按照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进行简要阐述,并描述相关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鲟鱼资源保护和管理
鲟鱼资源保护和管理同济医学院张述林近年来由于栖息环境的水污染、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野生鲟鱼资源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逐渐减少,少数种类已是极濒危物种。
1998年,世界所有的鲟鱼种类均被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
为恢复和保护鲟鱼资源,中外学者对鲟鱼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上千篇,专著近百部,许多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了研究专项。
在对鲟鱼系统进化的研究方面,开展较多的工作主要是对鲟鱼形态学、生态学、细胞遗传学、线粒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D-loop部分序列及其它一些基因的研究。
在对鲟鱼人工养殖的研究方面,开展较多的工作主要是对鲟鱼繁殖方法、养殖方法、饲料配制、疾病防治、市场销售、江河放养等的研究。
在对鲟鱼综合加工研究方面,开展较多的工作主要是对鲟鱼的肉、皮、骨等深加工及旅游开发研究。
俄(苏)、美鲟鱼的保护与管理。
由于鲟鱼类生命周期较长,多数种以剩余群体为主,一般资源恢复需经历几十年时间,这是长期实践的结果,许多鲟鱼种均经历了资源崩溃的惨痛教训,例如欧洲大西洋鲟,湖鲟,欧洲鳇等。
因此,美国和原苏联对鲟鱼资源的保护相当重视,还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有效资源管理和资源恢复工作。
由于自然保护意识普遍提高,鲟鱼自然种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特别是在短吻鲟和海湾鲟等濒危鲟鱼种保护方面,是国际上鲟鱼资源保护状况最好的物种。
在鲟鱼资源管理方面,由于美国联邦制的特点,保护措施力度和方法上存在多样性。
短吻鲟于1973年列入美濒危物种名录,实行全面禁捕,用于科研目的捕捞须经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海洋渔业(司)审批,颁发特许捕捞许可证。
大西洋鲟、高首鲟和湖鲟等,则在某些州实行禁捕保护。
近年来,美国对鲟鱼类的保护,特别强调栖息地的保护以及物种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如主张在已建的水坝上,重新加修过鱼设施;由于美国几种鲟鱼分布水域相对较广,存在多个地理种群,因此在进行人工增殖放流问题上特别慎重。
1993年,美国制定了“美国鲟鱼类保护和管理框架文件”,成为了美国若干年内鲟鱼保护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对密苏里铲鲟、海湾鲟、大西洋鲟和短吻鲟等,均先后制定了物种级的恢复(行动)计划,并已逐步实施。
写一篇去水族馆看到中华鲟的作文
写一篇去水族馆看到中华鲟的作文探秘水族馆珍宝——中华鲟阳光透过水族馆巨大玻璃穹顶,洒水族馆每一角落,也洒我满怀期待心。
周末,我一行来我国著名水族馆,一睹那些生活水中神秘生物风采。
众多展缸中,我最期待能够见那古老、被誉“活化石”中华鲟。
中华鲟,我国特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属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
它生活中国长江流域,世界现存最古老鱼类之一,见证我国亿万质变迁。
古代,中华鲟被称之“王鲔鱼”,着很高位。
由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恶化,中华鲟数量已经大幅减少,成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走进水族馆,我被引导至一专门展示中华鲟巨型透明水族箱前。
水族箱中水质清澈,水草丰茂,几只中华鲟正缓缓游动。
它身影庞大,皮肤呈现出深灰色色泽,身着规则纵向条纹,给一种古老而神秘感觉。
我驻足观赏,细细观察些生活水中珍稀生物。
中华鲟体型硕大,最长可达一米体重可超过百斤。
它头部呈三角形,吻部尖而长,眼睛则小而深邃。
鲟类独特之处它鳃腔内一种特殊结构,叫做“气囊”,可帮助它水中呼吸。
而它那巨大尾鳍,则它前进动力来源。
水族箱一侧,我还看一只刚刚孵化出中华鲟幼鱼。
它身体娇小,色泽较浅淡,身条纹也并明显。
据工作员介绍,中华鲟繁殖过程非常艰辛,它需长江中产卵,而幼鱼成长也需特定水质生态环境。
正因如此,中华鲟保护工作尤重。
站水族箱前,我陷入沉思。
些古老生物,见证我国河流变迁,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
它自然恩赐,水族馆珍宝,也我类宝贵财富。
由类过度干预,它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我应该采取行动,加强中华鲟保护,让它片土继续繁衍生息。
水族馆里,我仅看中华鲟壮观,还解许多关它知识。
水族馆中华鲟科研保护提供良好条件,也广大游客提供认识解一珍稀物种机。
我相信,大家共同努力中华鲟一定能够战胜种种困难,继续长江中游弋。
次水族馆之行,让我中华鲟更加深刻认识。
我大自然神奇而感叹,也我国拥样独特生物而自豪。
我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从我做起,从现做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鲟,让它片土继续传承去。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技术张海明1世界鲟形目种类简介鲟鱼类隶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hinopterygii),软骨硬鳞总目(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现代世界共有2科6属26种:在鲟科(分鲟亚科和铲鲟亚科)中有鳇属2种,鲟属17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属3种;在白鲟科中有白鲟属1种,匙吻鲟属1种。
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表1)。
表1 世界鲟形目鱼类及分布鲟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一目,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距今有1.5亿年历史,在生物学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鲟类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之一,其鱼籽酱是世界三大珍味,有着重要的渔业价值,1990年总产量14386t,1993年为9603t,近几年产量连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江河阻隔、水域污染和人为酷捕。
为了推进鲟类资源保护事业,发展鲟渔业,有关各国相继开展鲟类增养殖技术研究以及相关的生物学研究,已取得初步结果,特别是鲟鱼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进展很快。
2、鲟鱼养殖技术概述⒉1人工繁殖目前,以俄罗斯为主的世界各国正进行人工繁殖研究的种类有小体鲟、闪光鲟、俄罗斯鲟、欧洲鲟、中华鲟、史氏鲟、达氏鲟、高首鲟、匙吻鲟以及十多个杂交鲟。
人工繁殖的关键是选择优良的亲鱼,无论是天然捕捞还是人工培育的亲鱼,它们性腺发育必须达到IV期。
若亲鱼未完全成熟,可以在网箱或池塘暂养或结合注射催产剂促使加速成熟。
鲟鱼在人工繁殖中,要经过人工采卵、授精、脱粘及孵化四个阶段,这些技术与鲤鱼十分相似。
但对水温要求比较严格,孵化水温在15-200C之间,7天左右孵出。
⒉2幼鱼培养幼鱼培养分两个防孚,仔鱼防孚是从是卵手黄消失至分塘养殖,主要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水生寡毛类、桡足类等活性饵料,适量辅以鸡蛋黄及人工配合饲料等,稚鱼阶段主要用人工配合饲料,辅以小鱼虾等生物饵料,1997年俄罗斯学者研究成功2种鲟鱼专用饲料,效果很好。
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见表2。
鲟鱼基本特性
鲟鱼基本特性鲟鱼(Sturgeon)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最神奇、生命力最强的鱼类。
恐龙早已灭绝,而鲟鱼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保留着稳定、抗突变的优良基因性状。
对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鲟鱼是大中型的经济鱼类,其外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有许多特点。
本节主要对鲟鱼的起源、基本特征作一个简要介绍。
1、鲟鱼的纲目、起源与资源近况⑴鲟鱼的纲目中文学名:鲟鱼;界:动物界;科:鲟科;纲:硬骨鱼纲;亚纲:辐鳍亚纲;属:鲟属;目:硬磷总目、鲟形目;分类:脊索动物门;分布区域:鲟鱼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中国江河及沿海生活有8种鲟鱼;拉丁文学名: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英文名:Common sturgeon。
⑵鲟鱼的起源。
鲟鱼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在古生代非常繁荣,到中生代几乎绝迹。
鲟鱼的化石最早出现于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图1-1-1是中华鲟鱼化石,产于中国辽西,形成于晚侏罗纪陆相地层,距今一亿四千万年)那时,鲟鱼生活在一个超级大陆的咸、淡水域之间。
随着大陆漂移,鲟鱼被图1-1-1 隔离而分化成了不同的特定种。
其中有的鲟鱼选择了中国海域和长江作为繁衍生息地,如中华鲟(图1-1-2)。
中华鲟为中国独有,是世界27种鲟鱼中最珍稀的一个种类。
据估计,在大约1.5亿年前恐龙统治地球的白垩纪,就在地球生存并繁衍。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中华鲟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因为中华鲟只在长江上游产卵,又被称为“爱国鲟”。
中华鲟寿命可达100余年,长度可以长到5米以上,重量可达1000余公斤。
还有人特别看重中华鲟,说中华鲟是“活化石”。
人称“活化石”者,都是先被人们认定已经灭绝,后又发现了活的那种古老生物,鲟鱼世世代代与人类共同生存,是世界珍宝。
鲟鱼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而很少有其他鱼类能享受如此殊荣。
翻开史料,会发现早在西周就有关于鲟鱼的文献记载。
《吕氏春秋》敬鲟鱼为神鱼。
八年级生物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中华鲟习性
中华鲟习性中华鲟是一种非常古老而罕见的鱼类,生活在长江水域,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虽然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但它们的生存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中华鲟的生态习性1、地理分布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
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
产卵洄游期主要进入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入,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
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
三四十年代黄河、钱塘江也曾有过报道,但现已多年未见。
2、生活习性(1)水温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
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
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
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
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
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
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2)含氧量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
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
(3)pH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
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4)盐度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鲟形目部分种类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鲟形目部分种类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分子进化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鲟形目是一类重要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河流和海洋中,其肉质美味,鱼子价值高,经济价值巨大。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水生环境污染加剧和过度捕捞等问题的日益加剧,鲟形目物种数量急剧减少,许多物种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研究鲟形目的分子进化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种群遗传结构,有利于建立人工繁殖和种质保护的合理机制,也有助于实现鲟形目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鲟形目部分种类为研究对象,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探讨其分子进化关系,并构建相应的进化树。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样本采集和DNA提取:选择鲟形目中的部分典型种类,收集其肌肉组织或鳃组织样本,采用传统的琼脂糖酚法提取基因组DNA。
2. PCR扩增和测序:以线粒体COⅠ基因为目标,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扩增产物通过电泳检测后纯化、测序,获得基因序列。
3.数据处理和分析:使用多序列比对软件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基于不同基因协同进化原理推算遗传距离,构建进化树,并进行Bootstrap分析,提高进化树的准确性。
四、研究意义
探讨鲟形目部分种类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分子进化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种群遗传结构,为开展鲟形目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研究也为其他相关物种的分子进化研究提供参考。
(水产养殖专业论文)长江口中华鲟...
第1章引言
1.1鲟鱼的科学生态价值及世界鲟鱼资源状况
全球已发现的化石鲟鱼及现存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finopterygii)、软骨硬鳞下纲(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世界上现存鲟鱼类有2科,分别为鲟科(Aeipenseridae)和白鲟科(Pscphums)。
鲟科包括5属,即鳇属(Huso)、鲟属(Acipenser)、铲鲟属(Scaphirhynchus)、化石属(Protoscaphirhynchus)、拟铲鲟属(Pseudoscaphirhynchus):白鲟科(polyodontidae,又称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包括2属,匙吻鲟属(Polyodon)和白鲟属(Psephums)。
一般认为现存鲟鱼共27种,5个亚种IⅧ,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水域中(如图1-1.1)【5’6,刀。
图1-1.1世界鲟鱼的分布(引自:谭征2005)
Fig.1-1·1distributionofAcipenseriformesintheworld
1.1.1鲟鱼的科学生态价值
鲟鱼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古生物学和鱼类学工作者,根据古生代志留纪到二叠纪的地质年代中出现的古棘鱼化石的形态结构特征,推断出古棘鱼是现代鱼类的共同祖先,而鲟鱼类是古棘鱼的一支后裔,距今已有2亿年的历史,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素有“活化石”之称。
鲟鱼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由于鲟鱼类的起源早,在研究生物进化、。
中华鲟
中华鲟简介中华鲟生物学特性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别名腊子、覃龙、鳇鱼、鲟鲨等。
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特有的暖温性大型溯河洄游鱼类。
它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在鱼类进化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水中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浸、海退等地球变迁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
中华鲟是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近海及长江、珠江、岷江、黄河等水域,目前黄河、闽江均已绝迹,珠江数量级少,仅长江现有一定数量。
中华鲟的形状奇特,与一般鱼类差异很大。
体梭形,头大呈三角形。
眼睛很小。
眼后有喷水孔。
鳃孔大。
幼鱼皮肤很光滑,没有鳞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体侧及腹侧各2行。
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形成一个歪形尾鳍。
全身骨骼为软骨质。
肠子的构造很奇特,里面有7-8个漏斗状的螺旋瓣。
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鱼类,最大个体曾经记录过一尾约重680公斤。
体长可以超过400公分,最长寿命可达35年。
在海中生长发育。
当雄鱼长到9至18岁,体长为170厘米,重为50公斤以上,雌鱼长到14至26岁,可达到初次形成熟。
这些形成熟的中华鲟在7-8月间由海洋进入江河繁殖。
产卵场都在江河的上游。
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
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
据渔民说,当刮南风,江中水位稍有涨落时,鲟遇就往上游;而当刮北风,水位涨落大时,鲟鱼就潜伏在江中深水处。
古人有“鳣出江、淮、黄河、辽河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的记载。
历史上,中华鲟在长江里要溯游三千多公里,到达金沙江下端,在四川省宜宾市往上的800公里的江段里繁殖。
生殖季节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鲟鱼 鲟形目的鱼类
鲟鱼1.分类与分布鲟鱼(Acipenser sinensis)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
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
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
它是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
世界上现存1目2科7属27种,仅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分别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水系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水系口。
2.外形特征体延长,一般呈梭形。
躯干部的横断面呈近五角形。
吻长,体被5行骨板,或有时裸露。
无眶间隔、前鳃盖骨和间鳃盖骨。
头上骨板或有或无。
尾鳍上缘有1行棘状鳞。
鳍条不骨化。
背鳍和臀鳍后位。
胸鳍低位。
腹鳍在背鳍前方。
尾鳍歪形,或呈鞭状,上叶长于下叶。
内头颅为软骨,仅部分骨化。
左右腭方骨与筛骨区或蝶骨区不相连,与颌骨固连。
有锁骨,无椎体。
鳔大,鳔管和食道背面相连。
食道短。
胃部膨大,有幽门囊。
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
3.生活习性栖息在水体中下层。
海河洄游性和江河定居性的种类,在产卵期均向河上游移动。
冬季多在河道或近岸深水处。
仔鱼期一般食浮游生物。
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
成鱼期食底栖动物或动植物渣滓,铲鲟则仍以浮游生物为食。
4.代表品种1、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Brandt,1869)溯河性鱼类。
食物以毛翅目、蜉蝣、摇蚊幼虫等为主。
大鱼有时食雅罗鱼、江鳕等。
性成熟晚。
西伯利亚鲟分布极广,从西部的鄂毕河,到东部的科累马河之间的西伯利亚各河流之中均有分布。
适温范围也较广,适宜生长温度15~25℃,冬季冰下也能摄食生长,夏季可耐受30℃水温;在天然水体中生长较慢,而在温水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快;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鱼17~18龄,雄鱼11~13龄,温水养殖条件下性成熟提早,雄鱼3~4龄,雌鱼6~7龄。
西伯利亚鲟食谱广,对人工饲料的接受能力强,具有易驯养、生长快、体形大、肉质好等优良养殖性状,是前苏联、德国、日本、法国、匈牙利等国家广泛养殖的鲟鱼种类。
中华鲟资料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chinese sturgeon鲟形目鲟科鲟属的一种。
又称鲟鲨、大腊子。
因产地是中国而得名。
体长1.7~3米;体重40~378千克,最大个体重达500千克以上。
体梭形。
吻尖长。
尾歪形。
体具5纵行骨板状大硬鳞。
一般头部和体背侧青灰色或褐色,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侧、腹板间的侧板下方体色有过渡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北及中国海南岛以东到黄渤海等海区和珠江、钱塘江、长江、黄河等淡水河流。
为洄游性的底层鱼类。
由海入江,喜聚于河口。
成熟群体10~11月在江河上游产卵于深潭和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积处。
成熟9 ~25龄。
怀卵量47.5~144.5万。
卵沉性,椭圆形,灰绿色,具粘性。
生长较快。
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产卵期一般停食。
该种为重要大型经济鱼类。
近年来产量明显降低,已被列为濒危物种,亟待保护和进行人工繁殖。
中华鲟被《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名录。
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已有一亿四千多万年的历史,有活化石之称,是淡水鱼类中最大、最长寿的鱼。
成年中华鲟长达四米多,体重超过千斤,寿命长达百岁,居世界二十七种鲟鱼之冠。
中华鲟主要生活于我国近海大陆架水域,繁殖时洄游于长江。
我国珠江及闽江也有分布记录。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种。
中华鲟非常珍贵。
它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最早出现在1.5亿年前的中生代。
在分类地位上,中华鲟介于软骨鱼和硬骨鱼之间。
它的骨骼为软骨,全身有坚硬的骨质鳞,属于软骨硬鳞鱼类。
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
近年来,水质的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以及幼鲟的生长和发育均不利。
受水质污染的影响,长江口幼鲟分布范围已明显缩小,如70年代以前,中华鲟幼鱼曾是杭州湾的四种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目前,该水域已难觅幼鲟踪迹。
而长江口的幼鲟也因水质污染出现了肝癌病变。
鲟形目
细刺鲟 Acipenser eruciferus【化石种】 近90年中由于化石标本的残缺,在经历了多位科学家的不断论证后,最终归属于鲟属。
湖鲟 Acipenser fulvescens 体呈长纺锤形,口位于头部腹面,口较小,横裂,有4条触须,歪形尾,上叶背面上分布棘状硬鳞。背和侧面 为灰黑色或棕色,腹部白色或黄白色。 鲟形目图集
鲟形目图集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体梭形,头大呈长三角形,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口在头的腹面,成一条横裂,口能够自由 伸缩。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鳃耙 呈短柱状,薄而尖,14-28枚,一般为18枚左右。幼鱼皮肤很光滑,没有鳞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 体侧及腹侧各2行,体侧骨板数为24-37块,背鳍位置很后,背鳍条54-66。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成为一个歪形 尾鳍。全身骨骼为软骨质。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
科学分类
01
鲟属·亚伯 达鲟
02
鲟属·西伯 利亚鲟
03
鲟属·短吻 鲟
04
鲟属·达氏 鲟
06
鲟属·湖鲟
05
鲟属·细刺 鲟【化石种】
01
鲟属·俄罗 斯鲟
02
鲟属·中吻 鲟
03
鲟属·萨哈 林鲟鱼
04
鲟属·纳氏 鲟
06
鲟属·丽鲟 【化石种】
05
鲟属·裸腹 鲟
01
鲟属·尖吻 鲟
02
鲟属·波斯 鲟
03
鲟属·小体 鲟
鲟形目图集
欧洲鳇 Huso huso
鱼个体巨大,纺锤形,向尾部延伸变细,吻短而柔软,呈锥形,为软骨;口突出,呈新月形,位于头的腹面, 向两侧延伸。须4根、较长,侧扁形,其上附有叶状纤毛。体表覆有1层柔软的皮,骨板5行,背骨板9-17枚,为 卵圆形,纵裂似一锯齿梳形,第1个背骨板最小。。骨板行间在体表分布有大量小骨板和细粒,骨板行在尾部不相 连。背鳍不分枝;臀鳍不分枝。尾柄非侧扁形。欧洲鳇背部和体侧呈青灰色,有时黑色,向下逐渐转为白色。其 腹部白色,吻为黄色。
鲟属
《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鲟鱼的药用价值:“(鲟鱼)肝主治恶疮;肉补虚溢气,令人康健;煮汁饮,治血 淋;鼻肉作脯,补虚下气;子状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虫”。另外,鲟鱼还是一种很神奇的鱼,不同的脏器, 不同的部位,会有不同的药效。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最新研究表明,鲟鱼软骨所含抗癌因子(生物有效活性成 分),是鲨鱼软骨的15-20倍。鲟鱼肉长期食用,对久治不愈的腰痛、脱发和胃病有明显作用;鱼鳃可清热解毒, 鱼肝主治疮疥,鱼油治疗烫伤有特效,鱼鼻补虚下气等等。
据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检测:鲟鱼肌肉含有八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有 12.5的“DHA”和“EPA”(亦 称脑黄金),对软化心脑血管,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商,预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功效;软骨和骨髓(俗称 “龙筋”)有抗癌因子,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鲨鱼翅,鲟鱼骨”之说。
亚种分化
鳃膜连鳃峡,分离。约19种:亚伯达鲟Acipenser albertensis、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短吻鲟 Acipenser brevirostrum、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中吻鲟Acipenser medirostris、纳氏鲟Acipenser naccarii、裸腹鲟Acipenser nudiventris、丽鲟Acipenser ornatus、尖吻鲟Acipenser oxyrhynchus、波斯鲟Acipenser persicus、小 体鲟Acipenser ruthenu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闪光鲟Acipenser stellatus、大西洋鲟Acipenser sturio、高首鲟Acipenser transmontanus等。我国分布有6种,即分布于长 江的中华鲟和达氏鲟,前者主要分布于我国,后者为我国特有;分布于黑龙江的史氏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 的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及伊利河的裸腹鲟。
鲟形目鱼类渔业
鲟形目鱼类渔业
解玉浩
【期刊名称】《鲑鳟渔业》
【年(卷),期】1991(004)001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内外鲟形目鱼类和渔业。
包括三部分:1.鲟形目的种类和分布:2.鲟形目的生物学特征;3.世界上鲟鱼和白鲟渔业,并着重讨论该鱼类资源在我国的开发和利用。
【总页数】7页(P1-7)
【作者】解玉浩
【作者单位】辽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463
【相关文献】
1.世界鲟形目主要种类生物学 [J], 陈曾龙;罗相忠
2.鲟形目线粒体16S rRNA的部分序列变异及系统发生 [J], 王荻;李绍戊;曲秋芝;孙大江;卢彤岩
3.中国鱼类名录Ⅹ Ⅲ--鲽形目、鲀形目、海蛾鱼目、鮟鱇目 [J], 李明德;张世禄;王迎
4.几种鲟鱼基因组大小、倍体的特性及鲟形目细胞进化的探讨 [J], 张四明;晏勇;邓怀;汪登强;危起伟;吴清江
5.鲟科鱼类寄生粉孢子虫二新种:粘孢子虫纲:双壳目:碘泡科 [J], 谢杏人;陈启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鲟形目 总论
体形似鲨,较大
具长吻,口横位于吻的腹面
歪形尾
骨骼大部为软骨
脊索发达,终生存在 肠内有螺旋瓣
鲟形目目前仅分布于北半球水域,为溯河产卵洄游性 或淡水定居性鱼类。
鲟形目是古老的大型鱼类,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初期曾 盛极一时,此后即衰落,现仅存2科6属29种。
亚伯达鲟、西伯利亚鲟、短吻鲟、 达氏鲟、湖鲟、俄罗斯鲟、 中吻鲟、纳氏鲟、裸腹鲟、 丽鲟、尖吻鲟、波斯鲟、 小体鲟、史氏鲟、中华鲟…… 达氏鳇、鳇 锡尔河拟铲鲟、阿姆河小拟铲鲟、 阿姆河大拟铲鲟 白铲鲟、铲鲟、阿拉巴马铲鲟 匙吻鲟 白鲟
鲟亚科
鲟 形 目 鲟科
鲟属
鳇属
铲鲟亚科
拟铲鲟属
铲鲟属 匙吻鲟属 白鲟属
食鱼,以鮈类为主,其次是鲤、鲫、雅罗 鱼等,食量较大
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吻特别长,呈扁平,如浆状 体表光滑无鳞,背部黑蓝灰色 体侧有点状赭色,腹部白色
口大眼小,前额高于口部
鳃耙密而细长,鳃盖骨大而向后延至腹鳍,尾鳍分叉, 尾柄披有梗节状的甲鳞 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摄食浮游动物,肉质鲜嫩、营 养丰富,卵和皮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适合于在大 型水体中养殖
匙吻鲟科
鲟科 体被五纵列骨板 吻短 4条触须 头长不到体长的1/3
匙吻鲟科 体表皮光滑无鳞 吻长 2条触须 头长占体长的一半
无齿
齿多且细小
国家保护动物
食用价值 黑鱼子酱 “中华鲟”
鲟形目 分论
中华鲟
体呈梭形
头大平扁
吻长而尖呈长三角形
口在头的腹面
眼小,眼后有喷水孔 鳃孔大 没有鳞片 头部和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白色,各鳍灰色
中华鲟
食性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生殖季节在每年的秋季(从 9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
最大天敌是铜鱼和黄颡鱼
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大江 大河
中华鲟正
体长梭形
头略呈三角形
吻长而较尖
背部黑青色,两侧黄色,侧硬鳞骨板黄褐色
仅分布于我国黑龙江中下游及乌苏里江、 松花江、嫩江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