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究 (2)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究《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其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财物,按时上、下课等。
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个教师在工作中要注重的部分。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至关重要,它是一个人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利用班会课,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班级管理没有特别深的认识,所以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让小学生在遵守纪律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开展班会课之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主题。
如在开学第一周,教师可以召开一次主题为“开学第一课”的班会课。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向他们讲解怎样开始新学期,新学期有哪些新任务等相关内容,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而对于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向他们讲解一些简单又实用的规则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巧用儿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一年级的教师从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教会他们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只有保持一个好的坐姿,才能让学生认真听讲,认真书写。
但是,由于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自控,往往只是说了三分钟,他们就立刻“现了原形”,躺的躺,趴的趴。
这不但会对孩子们的体格生长造成很大的阻碍,也会对孩子们的视觉、书写的整洁与美感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编儿歌、唱儿歌等方式,使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也能使他们意识到正确姿态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编一首童谣,把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写在童谣里,比如“眼睛离开书本一米,胸口离开桌子一拳头,拿笔一厘米,身体挺直,双脚平放。
”接着,让学生学习这首童谣,并邀请学生做“小卫士”,不能按照童谣执行的学生,会被视为“美丽的行动堡垒”的毁灭者。
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做了一首童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都以自己为“好行为的捍卫者”为荣,相互提醒,相互监督。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的任务,它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浅谈。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我们应该从早期开始进行。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来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整理房间、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这些简单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并且懂得遵守规则是一个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是成为一个良好公民的基础。
学校也是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中,老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在言传身教的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老师们可以在班级里制定一些班规,明确学生需要遵守的基本规范,比如不说脏话、不打架斗殴等。
老师也要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规范和教育,让学生明白违反规则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比如参加集体操练、参观博物馆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遵守统一的规则,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也需要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
规则教育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实践操作的指导。
学习规则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规则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好处;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操作、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规则的作用和价值。
家校合作是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关键。
家庭和学校应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家长和教师可以互相交流,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遵守规则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家长也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自己首先要遵守各种规则,才能要求孩子做到。
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让孩子明白规则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
要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通过制定规则、实践操作、教育引导和家校合作等方式,我们可以促进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阶段的规则意识 培养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小学阶段的规则意识培养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在小学阶段,培养儿童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阶段是孩子们养成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遵守规则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小学阶段的规则意识以及如何培养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一、课堂纪律和规则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规则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学校和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并且用简单而有趣的方式向学生解释这些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或者示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或者惩罚,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校园安全规则校园安全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关键。
学校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校园安全规则,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游戏安全等方面。
教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向学生灌输安全意识,并通过示范和教育来帮助他们学会规避潜在的危险。
比如,在交通安全方面,学校可以组织交通安全讲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交通规则,家长也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交通安全指导。
三、体育运动规则体育运动是小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遵守体育运动规则有助于保持比赛的公平性和秩序性。
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体育规则教育,让他们了解比赛规则和道德规范。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体育比赛,让学生亲身参与,并通过比赛来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
教师和家长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体育比赛不只是为了获胜,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尊重对手。
四、社交规则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开始与人交往的重要时期,遵守社交规则有助于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培养孩子们的社交礼仪和规则意识,如尊重他人、守时、友善待人等。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合作活动、讲解礼仪知识等方式来教育学生遵守社交规则。
教师和家长还要注重身教,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正面的榜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模范。
总结:小学阶段的规则意识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好习惯,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和建设者,他们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小学生在课堂、校园或社会中存在着不良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与规则意识不足有关。
加强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至关重要。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方式也在不断革新和改进,新教材在设计中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其中包括规则意识。
对于如何通过新教材来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行研究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对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和遵守意识,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
通过实践研究,检验新教材对规则意识的强化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通过分析实践效果和影响因素,探讨规则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为今后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终实现教育目标,为小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3 研究意义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对于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道德素养提升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规则意识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小学生的需求。
研究如何通过新教材来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对于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研究新教材对规则意识的强化措施,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路。
新教材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往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规则,培养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和规则意识。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摘要:规则意识教育一直都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内容,小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成长。
对于此,本文章重点对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教育”的实践展开探究,深入了解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教育对策,以便于一年级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也为其他相关理论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教育”;实践前言现如今新课程改革不断在各校园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也是培养其核心素养的重点任务之一。
同时,在道德与法治教材改版后,培养小学生守法意识和行为规则也是当下教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当前大多数教师虽然已经根据新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要求开展教学,但是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自主思想意识尚未健全,规则意识并没有完全形成。
比如有的一年级小学生刚学习完相关课程后,会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也会将所学知识淡忘,导致整体教育效果不明显。
对于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点对新版教材进行剖析,挖掘其中的隐性教育内容,重点对小学生开展“规则意识教育”,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其今后的学习与成长铺路。
一、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社会和谐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遵纪守法。
因为我们处于集体生活中,人们只有遵守社会发展规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中发展,也能让社会环境更加稳定。
对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肩负起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重任,逐渐让一年级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保障。
就目前而言,一年级小学生刚刚接触义务教育,很多学生并不能适应当下的学习环境,导致他们规则意识较低,无法与其他同学融洽相处。
与此同时,一年级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不对其进行塑造和纠正,很容易让他们形成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不利于他们今后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及良好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安岳实验小学杨娇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胜利进行的保证,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培养好习惯的方法要科学,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培养习惯规则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或倾向,那就是教育的成功”。
人一旦养成一个好习惯,就会不自觉的按照习惯行事,而这个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
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胜利进行的保证,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也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
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还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
这个比喻非常好,它告诉我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做了这样的阐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也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培养好习惯的方法要科学,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
一、父母和教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以身作则。
小孩子有极强的模仿能力,父母和教师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的眼里,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做孩子的模范。
2、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
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
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
所以要教小孩子做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
3、训练必须严而又严,不要有例外。
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本研究课题的重点在于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报告将主要针对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及相关驱动力小学生期间是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期,规则意识也是这一特殊阶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学生规则形成的动力来自诸多方面,正是这种多维度的动力作用让小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能够在更好的状态下克服困难,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1.家庭教育:家庭是小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场域,家长们需要协助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充沛的正向引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社会环境:社会与家庭一样也是影响小学生规则意识形态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尤其是孩子们经常出入的学校,由于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化智慧,所以也往往能够激发少年的规则意识。
二、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发展要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父母和教育者不仅要从规范和管理的角度讲明规则,而且有必要从发展和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角度而来,并且注重学生自我意识认知的发展,积极引导孩子在行为上尽可能正确。
1.社会模范:利用社会中言行具有道德规范的模范,发挥他们的教化作用,让孩子了解社会规范,从中学到善恶分明。
2.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是影响孩子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家庭教育不仅要注重孩子的自觉性,更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影响小孩子正确认识规则。
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发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礼貌待人,学会仁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1.注重细节:要培养关注细节的习惯,如早上起床刷牙洗脸,每次吃饭都要洗脸洗手,口头礼节方面,要求学生学会用表达礼貌的语言。
2.注重勤学刻苦:要求学生要勤学刻苦,良好的态度,表现在学生在班级集体活动中要正确理解规则。
按照安排认真听讲,认真讨论,抓住机会去习得技能,甚至可以实现自我提升。
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一)重习惯,明是非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
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
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
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
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
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
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
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那样效果不好。
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
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
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
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
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
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为小学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一)理论依据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
其理论精髓是“认知——发展”,他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而道德发展同理智发展一样有着一个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的连接过程。
道德发展及道德认知的循序发展。
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2.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马斯洛。
人本主义认为传统学校德育压抑人性,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本性的完善。
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注重现实生活和儿童品德发展实际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3.社会学习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要关心人格的整体性;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形象和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注重隐蔽课程对道德情操的重大影响。
同时强调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观察学习和自我强化。
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可习得他人行为。
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二)遵循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
德育内容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为制约构成的统一体。
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它一方面体现了教育者的组织、教育、引导与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和践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体现在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全过程。
《培养小学生遵守公共秩序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培养小学生遵守公共秩序习惯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合肥市永红路小学子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从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
因此,通过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和观察,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和矫正策略,有效地矫正和转变本校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为提高实效的新型德育工作方法提供借鉴与参考。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
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遵守秩序纪律教育。
《小学生守则》要求“遵守学校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
”当前小学生也普遍存在着不能够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调查研究》中,通过在山东、江苏、河北、湖南、四川和甘肃6个省份10403名90后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30℅的学生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
调查数据还显示,在过马路遇到红灯时闯红灯的占20.5℅,周围有很多人要上公交车时,不自觉排队的占27.2℅,在公共场所(如饭店)大声说话的占31.8℅,上下楼梯时不靠右走的占36.5℅。
在我校的学生调查中,40℅左右的学生普遍存在不能够有序进出校园,不能够有序上下楼梯,课间活动有追逐打闹和大声喧哗的现象,在参加集会活动时不能遵守会场秩序等。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规则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为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呢?本文将集中讨论这一话题。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家庭开始。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父母自己要成为良好的榜样,遵守各种规则和法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示范。
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给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父母还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来教育孩子,给他们制定一些奖励和惩罚的规则,激励他们做正确的事情,惩罚他们不良的行为。
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在家庭中就能够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学校也是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中,老师和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教育学生遵守规则。
学校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校规和课堂纪律,明确规定学生在校内应该怎样行为举止,对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和教育讲座来教育学生遵守规则,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规则教育。
学校还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和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助,让学生在和同学相处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
社会也是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
在社会中,小学生会接触到各种规则和法律,通过了解社会规则,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遵守规则。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小学生传递规则知识,比如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方式。
社会也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父母要做好榜样,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学校要制定规则,进行教育;社会要加强规则宣传,提供实践机会。
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遵守规则 维护秩序
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遵守规则维护秩序在当今社会中,规则和秩序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孩子们遵守规则和维护秩序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以及重要性和方法。
一、规则意识的重要性遵守规则和维护秩序不仅仅是小学生在校园中的重要任务,更是他们未来生活和职业中必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生时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自律和合作精神。
此外,规则意识还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维护良好的班级和社区秩序。
二、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方法1.树立榜样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的榜样,自己首先遵守规则,做到言行一致。
通过身教的方式,小学生能够学到正确的行为模式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制定明确的规则学校和班级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纪律条例,并告知学生。
这些规则应该涵盖学生在校园中的各个方面,如课堂纪律、校园安全、饮食卫生等。
规则的内容和条例应当简明扼要,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
3.教育与引导学校和家庭应该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小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
教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将规则融入到生活中,并引导孩子们从中体会到规则的积极作用。
4.奖惩机制建立奖惩机制是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
学校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奖励或惩罚,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受到相应的激励或警示。
5.集体活动组织集体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孩子们能够学习到在集体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体验到团队协作和相互支持的力量。
同时,通过集体活动,孩子们也能够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规则意识。
三、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持久的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是一个需要持久努力的过程。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规范且秩序良好的成长环境。
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新教材的出现对学生的规则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实践研究旨在探讨在新教材的指导下,如何更好地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研究目的通过实践研究,旨在探讨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则,促进全面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教学实践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小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和遵守情况;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规则的遵守情况;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则,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研究内容1. 新教材对规则意识的指导新教材在规则意识方面的内容相较于老教材有了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完善。
新教材中增加了更多的真实案例,例如交通规则、学校规则等,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规则,并且更愿意去遵守规则。
2. 教师的引导和教学实践在新教材的指导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不仅要知道规则,更重要的是要遵守规则。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规则,并在实践中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好处。
3. 家校合作,共同呵护学生规则意识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新教材的指导下,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配合,共同呵护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
学校可邀请家长参与规则意识培训,加强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新教材的指导下,教师积极引导和教学实践的方式对强化学生规则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生在相对有趣和生动的教学氛围下,更加愿意去接受规则意识的教育,并能更好地将规则付诸实践。
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呵护下,学生的规则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门提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新教材下,加强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对于塑造学生良好品德和习惯、减少不良行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一、设计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规则针对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我们可以使用图片、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向他们传授规则意识。
例如:课堂上,老师可以以图片表现"违规行为",让学生分析出行为不当的原因、后果和道德标准。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编排一些故事或场景和学生一起思考并提出管理建议,让他们在体验故事情节的同时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另外,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设计一些小组、对抗等形式,帮助学生团结协作、合理竞争,锻炼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比如,可以设计小游戏"谁跑的最快",竞赛前制定竞赛规则,要求队员自愿签订规则承诺书,比如禁止踢球、乱扔垃圾等行为,以此来引导学生自我约束,遵守规则。
二、提高学生的规则执行能力在培养规则意识的同时,需要通过各种实践环节,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律、自觉的品质。
其中,学生的家庭、社交、学习等方面都涉及到规则的遵守,通过课堂引导和实践运用,让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在实践中加强规则意识的执行力。
对于社交能力的锻炼,可以引入角色扮演、读书合作、远足等活动,在使用手机、玩具等各方面提出规则,并在实践中进行行为规范化教育,以便孩子形成一定的约束意识。
对于学习方面的管理,可以加强课堂规则管理,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对于家庭教育方面,可以让学生观察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通过实践形成遵守规则,拒绝违规行为的思维和意识。
三、加强父母参与,营造正能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引导、教育作用至关重要。
因此,加强家长的参与,营造正能量,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在平时的交流中,家长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力求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小学阶段的规则意识强化 培养守规矩的好习惯
小学阶段的规则意识强化培养守规矩的好习惯小学阶段的规则意识强化培养守规矩的好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他们形成规则意识和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正处于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在培养守规矩的好习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学阶段的规则意识强化需要从家庭教育开始。
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项规则,并向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规范的家庭生活,孩子们将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小学阶段的规则意识和守规矩习惯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在这里,他们与众多同学相处,需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通过设置奖励措施和惩罚机制,帮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养成守规矩的好习惯。
此外,社会活动也是培养小学阶段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课余时间,孩子们可能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集体游戏、互助小组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孩子们的社交经验,还能够让他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孩子们将逐渐意识到规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守规矩的好习惯。
最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也是培养小学阶段规则意识的有效方式。
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情况。
通过共同商讨、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方案,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努力,协助孩子们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而家长则起到鼓励和支持的作用,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规则,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和守规矩习惯的关键时期。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活动以及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都是培养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小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得到了调整。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学生对各种规则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其行为的规范。
这是小学生发展健康人格和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
针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我们设计了一套规则意识强化的教学方案,以实践研究的方式检验其实效性。
一、教师角色教师在规则意识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小开始认知规则、遵守规则、制定规则、修改规则,以此培养学生的规则思维和规则意识。
二、教学环节设计1、认识规则:在生活中,孩子们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规则。
我们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图片、视频等来让孩子们认识到规则的存在,进而理解其作用。
2、制定规则:制定规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大家一起协商、讨论,然后达成共识。
在课堂上,可以让孩子们就某一事项制定规则,通过互动和讨论,让学生们了解规则的制定过程。
3、遵守规则:学生制定的规则需要有人来维护,所以要求学生遵守制定的规则。
教师可以通过剧本表演、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违反规则的后果,从而激发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4、修改规则:规则的制定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修改,才能适应不同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在实践环节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提出对现有规则的建议,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建议来改进规则。
三、教学经验与收获1、有效整合课堂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规则意识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入了解规则的重要性。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合作。
在规则意识教学中,学生不能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需要主动参与和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和探讨,激发思维和创造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规则意识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要提高创新意识,真正地将规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教育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其中规则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规则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遵守社会、学校、班级等规定和要求,在行为和言语上尊重法律和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内部自我控制能力,做到自律和守规矩的意识。
如何在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本文基于我校小学部教学实践,探讨此问题。
一、强化规则意识的意义强化规则意识的根本意义在于营造一种文明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循规则、守纪律。
规则意识是一种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学生在成长中需要建立起来的重要素质。
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没有有效地遵守规则,他们会变得自私、独立和孤立,没有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而一个懂得规则的孩子,不仅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也可以更快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二、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一)通过教材内容重视规则新教材注重情境教学,通过各种故事、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学习、活动的规矩和标准,接受规则的引导与制约。
通过学习教材,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领悟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对规则的认识。
(二)班级建设中注重规则营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并制定班级规则,班级内部始终遵循这些规则,加强对规则的记录和监督。
每个班的班子成员要严格遵守并执行规则,保证班级的良好秩序。
在规则执行上,要注重原则,重视积极宣传教育,做到严明有度、宽严相济,既保护学生的权益又不断提升学生自我约束。
(三)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教育中,我采用了助人为乐、团队比赛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
同时,让孩子们认识到当他们不遵守规则时,会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孩子们就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培养遵守规则的观念和自控能力。
三、规则意识的实现途径(一)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两个环节,两者的合作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必要条件。
家长要培养孩子尊重规则的意识,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发扬文明习惯,从小开始积累约束能力,形成自律的习惯。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引言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形成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家庭环境的多元化,小学生在规则意识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当前教育领域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陈述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指他们遵守学校和社会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规则意识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规则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生对学校和社会规范意识不强,容易违反规则。
2. 道德意识模糊。
小学生在行为规范上缺乏自觉,缺乏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道德判断能力。
3. 家庭教育不足。
一些小学生家庭教育缺乏规则意识的引导,导致其在学校和社会上表现较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手段,特别是新的教学材料,来强化小学生对规则的意识和遵守能力。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通过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其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研究内容1. 教育课程设计通过设计新的教育课程,将规则意识融入到学习内容中去。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名人故事和道德教育故事来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题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选择。
2. 规则意识培训学校可以不定期地组织规则意识培训班,邀请社会公益组织或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来进行讲座和培训。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和互动,让学生了解并接受规则的重要性,提高其遵守规则的能力。
3. 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需要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来共同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邀请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学校也可以向家长提供教育指导手册,让他们更好地引导孩子遵守规则。
四、实践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教育课程设计、规则意识培训和家校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
新教材下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小学生在校园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也日渐复杂和多样化,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自己的安全。
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成为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实践研究,使用一种全新的教材来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该教材以趣味性的方式呈现,通过故事、图画、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研究中,我们选取了一所城市的一年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了新教材下强化规则意识的教育,而对照组则接受常规的教育方式。
我们将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测量,从而比较两组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为学生介绍了常见的校园规则,例如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尊重师长和同学等。
然后,我们通过故事和图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示了违反规则的后果,让学生明白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危害。
接着,我们进行了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乐趣。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对两组学生进行了规则意识的测量。
结果显示,接受新教材教育的实验组学生在规则意识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校园规则的重要性,能够主动遵守规则,并且能够正确地判断和处理违反规则的行为。
通过本次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新教材能够有效地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该教材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参与度,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能力。
我们建议学校和教育机构在教育过程中引入这种新教材,以培养和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我们也意识到本研究还有一些局限性。
我们只选取了一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样本数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我们仅仅测量了学生的规则意识,而没有对他们的规则遵守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估。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扩大样本数量,并且对学生的规则遵守行为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北京市五一小学一、问题的提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
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
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
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很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
因此,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
'"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
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可能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状况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的中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
才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
这三个大的方面又包括一系列基本好习惯。
我校研究的是培养小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习惯。
二、研究的内容(一)小学生"规则习惯"的界定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规则习惯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培养学生规则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
规则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
2.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3.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4.意识到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自己应该客观、灵活地对待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
规则习惯可以细化为:遵守家规、遵守课堂纪律、遵守班级纪律、遵守校规、遵守交通秩序、公共场合不打闹嬉戏、看比赛和演出时文明有序等。
(二)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见附件)三、研究方法和原则:(一)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
(二)研究原则:1、系统性原则: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主课题覆盖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年级、各学科,每位教师都可结合自身专长和工作实际,选择确立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形成研究的系统性。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形成良的好行为习惯。
3、差异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要注意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研究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加强扬其长补短的训练,以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
4、整体性原则: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既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又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也要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5、时代性原则:对于学生规则习惯的培养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思路和操作要点(一)研究思路"课内与课外"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这个重点,抓课堂教学研究。
课外注重研究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完善。
"校内与校外"学校要与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
同时充分挖掘环境教育资源及加强"三结合"教育方面的研究。
"内化与外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外部客观的东西自觉"内化"为自己内部主观的东西。
通过促进内化进程,提高内化效果,"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导行与纠错"坚持正面正确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创设形式多样的导行氛围,使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
"纠错"要与"导行"相结合,及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二)研究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首先是完全由老师或父母来管理和约束。
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
最后是自己管理。
培养习惯的方法要科学, 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
1.父母和教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以身作则。
父母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模范。
(2)注意第一次。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
" 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
(3)不要有例外。
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
做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
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之习惯。
"(4)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小孩子学习事物须自己学习。
"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
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你应该让他们自己做。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凡百事情做父母和教师的,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
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
为此,应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
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
(6)多接近自然和社会。
走进自然和深入社会是养成儿童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材、活教师。
2.教师培养学生规则习惯的方法(1)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
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如学校规则的训练:在楼道里行走慢步轻声靠右行,不说笑打闹;课间不奔跑追逐,不大声叫喊,学会休息和游戏。
教师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讲明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进行右行礼让、慢步行走的训练;教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游戏。
发现好的课间活动形式向学生推荐。
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
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
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教师上课时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2)个别接触,个别谈话。
及时了解学生的观点,知道事实的真相,双方易于接近。
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
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3)采用强化办法。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学校与班级联合强化,小组与个别结合强化,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
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规则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
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
一年级孩子没有规则意识,但是学校的学习环境又需要学生尽快养成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以保证教学楼内的秩序,消除安全隐患。
一年级开学的前两个月,对于这点规则就要反复训练:知道楼道里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
班主任可利用班会时间,领着队伍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4)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采用科学的矫正方法。
科学的方法来源于教师的学习和实践,教师要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不良行为矫正方法》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意总结成功经验,自觉提高自己科学育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