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
石楼职中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实施方案
石楼县职业中学关于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育矫治工作的实施方案为了贯彻综治委《关于开展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教育矫治工作的通知》的意见,及时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一项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要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我校在认真学习领会综合治理委员会文件《关于开展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教育矫治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后,成立了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专门班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与科技文化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大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着力构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体系,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校园。
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为重点,把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主旋律,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创设适合于每个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育人氛围,以倡导班级文化为切入口,确立学校文化,开创我校学生日常行为及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二、实施措施:(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切实保障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学校成立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目的是统筹协调和指导教育系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职责是定期听取有关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汇报,及时了解和分析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研究和解决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
校全体行政、教研组长、全体班主任切实抓好工作的落实,特别是班主任,高度重视班会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积极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班级辅导活动课的有效做法,不断提高班会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
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思考与实践
2020·9作为一名思品课教师,我经常问自己:我们能为那些游走在犯罪边缘的学生做些什么,如何才能让他们拥有美好未来?我们能为那些遭受校园暴力的学生做些什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少受一点伤害?现笔者将矫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思考与实践分析如下:一、矫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现状1.教育和制止: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和家庭都有教育的责任。
从学校来说,应当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监督管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指导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进行防止、矫正教育。
从实际操作来看,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家长的配合,更重要的还是学生有没有意愿改正错误。
所以教育和制止对于初次出现的不良行为有效,如果学生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行为本身的危害,再次发生不良行为的几率则会非常大。
2.严加管教和训诫:一方面,家长的严加管教,应该严到什么程度?有的家长理解为“棍棒教育”,对孩子非打即骂,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允许的;另一方面,教师的严加管教只局限于批评教育,严加管教在很多时候要么走了极端,要么会引发新的矛盾。
训诫是一种最轻的刑罚,是人民法院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者进行公开的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改正,不得再犯,但是没有具体惩罚的训诫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等同于唠叨。
3.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正:通过网上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工读学校数量在半个世纪以来缩水过半。
目前工读学校面临招生困难、管理政策不完善等多重困境,有的工读学校甚至已经几年未招到一名学生,也有部分省市把工读学校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工读教育作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方式,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二、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的探索近年来,在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制止校园暴力的问题上,国家、法律工作者、教育同行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积极探索。
纵观出台的相关文件,主要有以下几类做法:一是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力、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不受他人侵害的意识和能力。
《2024年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法律思考》范文
《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法律思考》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问题日益突出,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有效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文将从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现状出发,探讨矫治法律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以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现状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主要包括逃学、打架斗殴、盗窃、吸毒、沉迷网络等。
这些行为不仅对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长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呈现出以下特点:1. 多元化:不良行为类型多样,涉及面广。
2. 低龄化:不良行为的年龄层次逐渐降低。
3. 群体化:不良行为往往在特定群体中传播。
三、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法律的现状及问题我国在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方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 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导致矫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 矫治措施单一:当前矫治措施主要以教育为主,缺乏心理辅导、家庭干预等多元化手段。
3. 社会支持体系不足:矫治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但目前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四、完善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法律的措施为解决上述问题,完善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法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具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跨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2. 丰富矫治手段:在保持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增加心理辅导、家庭干预等多元化矫治手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矫治工作,形成多元化的矫治体系。
3.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对矫治工作的支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与矫治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与矫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青少年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的便捷性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指的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一些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发展的行为,如网络暴力、网络成瘾、网络欺凌等。
这些行为不仅对个人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扩散这些行为,有必要进行相关的矫治工作。
青少年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模仿和传播,导致这些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扩散。
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使得青少年在网络上更容易表现出他们真实的一面,甚至有些人会因此而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一些不良信息甚至可以在瞬间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一些青少年可能出于个人心理问题或者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一些对社会不利的行为,这些行为也会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开来。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方面,这些行为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扰和挑战。
这些行为也会对社会和家庭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一些负面事件的发生。
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矫治。
针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现象,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相应的矫治工作。
家庭和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行为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可以帮助青少年养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准则,避免参与不良的网络行为。
社会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监管和引导。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媒体等都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技术手段的应用等方式来加强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监管和引导。
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矫治教育的策略
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矫治教育的策略摘要:在日常的教育体系之中有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不良行为青少年,由于青少年处于快速成长的使其,其生理以及心理的发育相对来说较为不成熟,一旦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他人的引诱,很容易就被引入歧途,出现各种不良行为,严重的甚至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开展对于不良青少年行为矫正教育策略的研究有助于分析出问题少年做出不良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助于帮助其行为回归正常,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不良行为青少年;问题行为;行为矫正教育;引言:青少年的引导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青少年由于其所处年龄段的特殊性导致其教育起来是较为困难的,特别对于不良青少年群体,如何对其加以合适的引导纠正其行为帮助其正常成长也就成为了一个十分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了。
一、不良行为青少年问题的成因分析(一)家庭的影响正所谓家庭式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老师,他们与孩子朝夕相处,也教导了孩子最为基础的认知和知识。
根据研究显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很多时候孩子都会试着模仿父母的行为。
在这样的影响因素之下,就出现了以下的一些隐患:(1)父母或者长辈的行为不端举止不雅,导致言传身教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
”有些家长因为出身较低,导致其文化层次不够高,行为粗俗,有的家长甚至品行不端,在孩子面前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给孩子造成及其不好的影响,严重的甚至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了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粗俗暴力的品质。
(2)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错误,教导方式不正确。
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有的家长不论是非曲直,偏袒溺爱;有的错误地认为粗暴即是对于孩子的关心与爱护,认为自己的暴力行为能够让孩子反省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信奉"棍棒下面孝子"的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准则,轻则训斥辱骂孩子,重则对孩子棍棒相加,完全使子女与自己对立,与孩子间的隔膜加深;有的则是祖父母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思想不一致,使得孩子不知听从哪一个好,心里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或减弱。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近年来,工读学校内的学生行为问题日益增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针对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通过及时干预、个别矫正等方式,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重返正轨。
下面,本文就介绍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供参考。
此学生名为李明(化名),14岁。
入学时,李明状态较好,但在学校生活中,他表现出了较多不良行为,如旷课、打架、破坏财物等。
尽管学校老师和辅导员多次对其进行谈话和教育,仍没有太大改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的行为问题越来越严重,学校内部已经尽力,但难以解决。
学校随即联系到了社会帮扶组织,邀请社会心理专家到学校进行看望和矫正。
专家在与李明接触后,首先了解了李明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发现李明患有轻度抑郁症,并对他进行了专业的心理测评,并针对此情况,为他量身制定了个人心理矫治计划。
在矫治过程中,专家采用了各种方法,例如个人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训练。
通过与李明进行深入的个人交流,专家了解到了他不良行为的自身原因,即因为家庭生活不太稳定,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会发生争吵和冲突,而他则选择了不良行为来发泄情绪。
因此,为了帮助李明重回正轨,专家在他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步骤:1.以及时、有效的行为矫正为主要手段,督促李明改善不良行为。
2.结合心理矫治计划,针对李明的封闭、压抑等情况进行心理治疗和解除压抑的训练,帮助他积极面对心理问题。
3.针对家庭矛盾,专家也进行了沟通与疏通工作,尽可能让家庭成员之间消除矛盾、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方法,经过数月的努力,李明的行为问题逐渐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更好地融入了校园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矫治过程中,学校辅导员也给予了他充分的关心,让他在慢慢成长,真正融入校园家庭。
最终,李明的不良行为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家庭矛盾解决,他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健康、阳光的少年,最终取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增强法: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正性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比如
奖励;负性强化则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比如撤销惩罚。
2.惩罚法:是通过呈现不愉快的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比如给予批评、处分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
惩罚并不能让儿童知道正确的行为是什么,只能让他知道某个行为是错的。
因此,在使用惩罚法时,必须明确告诉儿童应该怎么做。
3.消退法:是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使某种行为逐渐消失。
比如,对于儿童的某种不
良行为,家长可以不予理睬,使其自然消退。
4.代币管制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通过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增强儿童的良好行为。
代币可
以是一些小物品或标记,儿童可以通过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来获得代币,然后用代币来兑换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机和兴趣。
以上方法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来选择合适的策略,同时也需要家长或教育者的耐心和持续的努力。
在矫正儿童行为时,一定要遵循尊重、理解、引导、鼓励的原则,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方法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方法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青少年所能够接触到的事物日渐丰富,而除了积极的影响结果之外,网络社交等平台也容易使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从而做出不正当的行为。
近年来,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群体关注的重中之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爱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
尤其是青少年监护人,社会,相关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及家长,这些群体与青少年的发展息息相关,在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正方面更应该发挥出主要带头作用,而构筑青少年的心理防线更是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主要方式。
采取恰当的引导方式,通过交流与沟通,为青少年做出正确的引导,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正是教学工作者应该做到的职责。
关键词: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治;监护人;教育部门;社会影响青少年时期作为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时期。
“叛逆期”这一成长烦恼我们并不陌生,这也是青少年经常表现出的一种行为。
叛逆行为来自于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而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也与叛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此可见,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应从青少年心理构建入手,并结合正确的引导方式,避免青少年做出更加恶劣的行为。
而矫正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群体应为青少年日常经常接触的人群。
本文作者根据近年来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相关数据,以及自身在青少年行为矫正活动方面的经验,对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并提出以下几点观点,以供各位读者阅读参考。
1.监护人的相关职责在家庭环境中,青少年的监护人可多为青少年树立积极的影响形象。
许多青少年的不良习惯不仅是因为外界影响,更与其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性。
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负责者,监护人应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变化,为青少年树立积极的榜样形象。
例如,我所接触的一位青少年,在其父母的行为影响下成功建立了积极的生活习惯,改正了自己的不良行为。
我们称本例中的这位青少年为小明。
小明在网络中交友不慎,沾染到了吸烟的不良习惯。
吸烟对于小明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同时,网络交友也转移了小明的注意力,对小明以及其家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讲义
第五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四章
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第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矫治教育(一)结伙斗殴等寻衅滋事行为;(二)非法携带管制器具;(三)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四)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
……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严重危害社会
(一)予以训诫;
(二)责令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三)责令具结悔过;(四)责令定期报告活动情况;(五)责令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
……
(九)其他适当的矫治教育措施。
【第三十八条】第四章 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拓展延伸(帮助理解,书上无,不用背,不用截图)
未满十二周岁——不追究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六周岁——应当负刑事责任。
转入专门学校申请评估决定严重不良行为父母/学校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情节恶劣、后果严重
多次实施拒不接受矫治——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育行政部门
会同公安机关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转入专门学校 第四章 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从专门学校转出评估决定转回
专门学校每学期适时提请评估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
(提出书面建议)
原决定机关
普通学校
或安排转学
【第四十六条】转出专门学校
第四章 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调查情况报告及矫治办法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调查情况报告及矫治办法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调查情况报告及矫治办法一、引言青少年不良行为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社会,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表现出不良行为。
鉴于此,本文对青少年不良行为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治办法。
以下是调查情况报告及矫治办法的详细内容。
二、调查方法为了了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文献分析。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重要信息。
三、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法犯罪行为:部分青少年表现出窃盗、抢劫、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厌学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导致的。
2. 校园欺凌:一些青少年在学校表现出欺凌行为,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
3. 网络成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过度使用互联网成为了常见的问题。
他们在网络上浪费大量时间,影响了学习和家庭关系。
4. 学业压力:社会对学生成绩的高要求导致了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增加。
他们可能会出现不良行为,比如作弊、逃课等。
5. 自我封闭:一些青少年存在内向、自我封闭的问题,缺乏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导致他们无法与他人良好地相处。
四、矫治办法为了解决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矫治办法:1. 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监管,注重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导他们有效地应对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建立相关机构和活动,提供青少年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改善不良行为。
4. 个体辅导:针对个别问题青少年,可以进行个体辅导,帮助他们了解并解决自身问题。
5. 健康生活方式: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和文化活动,以缓解他们的压力并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矫治教育措施
矫治教育措施矫治教育措施是指为了改正青少年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端的思想倾向,在法律的框架内通过专业机构为他们提供的教育和帮助。
它的目的在于激发青少年的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从而真正地走上正轨,健康成长。
一、治疗矫正措施治疗矫正措施是首选的,尤其是对于严重的行为问题。
相对于拘留和罚款等措施,治疗和矫正措施更注重对青少年的关心和保护。
在治疗矫正过程中,专业的医生和心理医生将在不断的交流沟通中,寻找造成问题的原因,并尝试恢复和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
二、心理咨询措施在此时代,由于各种原因,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
而其中的一些问题又会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
心理咨询措施的目的是通过心理辅导,让青少年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成长和自我调节,提高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认识和不断节制自我行为的能力。
心理咨询措施能够帮助青少年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同时亚助青少年成为健康的个体。
三、社区驻在措施社区驻在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罚款和拘留等严厉措施的使用,也更符合社会实际。
社区驻在措施利用社区资源,将青少年与社区接触,使其与社会建立联系。
通过此举,青少年可能获得志愿服务、社会支持和社区协作等等,同时具备了知识和能力,加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和调节,渐渐融入社会亚大。
四、教育矫正措施同心治疗和心理咨询措施,教育矫正措施的重点在于更好地激励和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其分为国家教育和托管机构两部分。
在国家教育方面,青少年将得到循序渐进的教育计划,作为回报,机构会帮助他们制定有关减轻他们惯常行为和征服懒惰的特定问题。
同时,托管机构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有趣的、事实上的学习活动,比如说户外和运动等,这能让他们体验到除罪过重外的快乐。
总之,矫治教育措施的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让自己走上正常和健康长大的道路。
措施由教育、矫正、心理辅导和资源回流等各个方面组成。
青少年们应该接受教育矫正措施,愧对社会的正确管理和我们的未来。
《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法律思考》范文
《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法律思考》篇一一、引言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然而,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如打架斗殴、欺凌行为、网络成瘾等,这些问题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矫治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探讨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的法律思考。
二、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现状及成因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如打架斗殴、欺凌行为、网络成瘾等。
这些不良行为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对其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造成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
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观念,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导致孩子形成不良习惯。
在学校教育中,部分学校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
在社会环境中,网络、游戏等新兴事物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三、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的法律现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据。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家长和学校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不足。
其次,矫治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和学校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矫治工作重视不够,导致矫治效果不佳。
四、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的法律思考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法律思考: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和学校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危害和矫治的重要性。
其次,完善矫治措施的执行机制。
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是其不良行为的发展与恶性表现,它作为一种违法行为,虽不够刑事处罚,但它却严重危害社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同时也给这些未成年人的家庭和自身带来不幸,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
一、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种类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未成年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
「释义」本条是对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加强管教和收容教养的规定。
根据刑法的规定,负刑事责任是有年龄界限的,未达到刑法规定的年龄界限,虽然实施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也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是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基本规定。
已满16周岁,其体力、智力已相当发育,并具有一定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基本具备判断是非、分辨善恶的能力,因此,达到这一年龄,只要实施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是对特定年龄阶段未成年人所负刑事责任的规定。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其体力、智力的发育尚不成熟,还缺乏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其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是有限的,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还难以形成正确的判断意识,要求其能够对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行为都承担刑事责任,是不适宜的,也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
不良行为学生矫治方案
不良行为学生矫治方案在当今社会中,不良行为学生在学校中的存在导致了教育问题的日益突出。
作为一种普遍现象,不良行为学生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提高学习表现。
本文将探讨针对不良行为学生的矫治方案,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措施。
一、了解根源问题在制定不良行为学生矫治方案之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不良行为的根源问题。
不良行为往往是由一系列问题引起的,可能存在家庭环境不良、学业压力过大、社交问题等。
只有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矫治方案。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于不良行为学生的改变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尽力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互信和理解。
用温暖的语言、关怀的态度来与学生沟通,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三、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不良行为学生的矫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公平分配,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四、个性化的教育方法针对不良行为学生,我们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只有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并达到矫治不良行为的目的。
五、加强家校合作在矫治不良行为学生的过程中,家校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家庭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并与学校保持密切的沟通,共同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
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
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良行为往往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同时,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调整心态。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参与课外活动,不良行为学生可以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社交圈子。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合作与团队精神。
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摘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保证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对青少年不良思想及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矫治的对策,用健康的思想教育政策、先进的思想教育理念、良性的教育方法来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不良行为;原因;对策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
因此需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一、什么是不良行为及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趋势与特点不良行为:在《古今通用词典》中,不良行为的解释是不好的行为。
1999年1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举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旷课、抄袭作业、结交社会不良人员、说假话、夜不归宿、说脏话骂人、打架斗殴、强索财物、偷盗参赌、故意损物、看不健康的音像刊物、上不健康的网站、进步健康的场所及吸烟酗酒等行为。
近些年来青少年不良行为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个别不良行为产生呈现黑社会性质(2)团伙犯罪为不良行为的突出表现(3)不良行为产生群体中中学生呈上升趋势(4)不良行为产生手段成人化(5)因财物引发的不良行为突出化(6)不良行为产生的群体文化层次偏低化(7)不良行为的重复、重新的比例高二、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1、内部原因:(1)青少年的生理特征青少年在生理方面正处于生理学称之为“生长爆发期”的阶段,身体发育迅速,各方面急剧变化。
第二信号系统迅速发展,且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二性特征也相继出现,所以青少年的身体基本平衡被暂时打破。
没有适时有效地教育引导,他们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行为。
(2)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这生命阶段的青少年处于角色迷乱状态,心理快速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人生观开始逐渐形成,情绪表现强烈且波动性极大。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中往往一些微不足道的刺激,就会使他们的情感情绪波动,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
.
11
2、功能与作用 针对罪犯:监管;矫正;服务 针对社会环境: 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
12
3、矫正对象的需要 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再社会化的服务需求
4、矫正对象的问题 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 恢复和重建其社会功能难度大 地位边缘化
.
10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矫治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述
1、概念:矫正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实施 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 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 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 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 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 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 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 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 种福利服务。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
一、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表现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动机看,犯罪动机单纯,带有 一定的盲目性,激情性、偶发性犯罪突 出
案例:一位邻居,年仅17岁的高一年级的 学生,因见父母同其堂叔争吵,一怒之下,跑 到厨房拿菜刀,一刀捅进其堂叔肚子子,致其 堂叔当场死亡。
.
2
2、从犯罪形式看,共同犯罪、团伙作案 多
5、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保密;接纳;可塑性;个别化
.
13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
14
(三)青少年社区矫治服务的三种本土化模式
矫治教育的四种情形
矫治教育的四种情形矫治教育是针对行为不良、违法犯罪等问题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矫治教育的情形各异,根据具体情况和目的的不同,可以进行不同方式的矫治教育。
以下将分别探讨四种常见的矫治教育情形。
第一种情形:未成年犯罪人员的矫治教育未成年犯罪人员的矫治教育是矫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对于自己的行为往往能够认识到错误,但也容易受到外部诱惑或犯下错误。
对于这种情形的矫治教育,应该注重教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教育改变其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其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
第二种情形:吸毒人员的矫治教育吸毒人员矫治教育是对于吸毒行为进行矫正和教育的过程。
吸毒人员因为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了吸毒行为的出现。
这种情形的矫治教育需要针对吸毒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矫治方案,包括戒毒治疗、心理辅导、社会康复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帮助吸毒人员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戒除毒瘾,最终实现康复和回归社会。
第三种情形:家庭暴力加害者的矫治教育在许多社会中,家庭暴力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加害者往往由于个人原因而对家庭成员进行暴力行为。
这种情形的矫治教育需要着重对加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从根源上解决加害者的暴力问题,同时也需要对受害者进行保护,以及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治疗和关爱。
通过教育和矫治,帮助加害者认识到错误,改变暴力行为,重新建立家庭和谐与健康的关系。
第四种情形:矫治学校的学生的矫治教育矫治学校的学生通常属于行为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可能给校园安全带来威胁,也可能对自己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这种情形的矫治教育需要以学校为平台,采取集体教育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矫正。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矫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教育工作,针对不同情形的矫治对象,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矫治方案并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以期达到矫治教育的有效目的。
浅谈“育新工程”专门教育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治的主要策略和方法
浅谈“育新工程”专门教育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治的主要策略和方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问题日益突出,不良行为对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矫正学校学生的不良行为,教育部提出了“育新工程”,旨在通过专门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矫正和教育。
这一举措对于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改善学校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将探讨“育新工程”专门教育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治的主要策略和方法,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2 问题意识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的问题,这些不良行为可能涉及暴力、欺凌、违纪等多种形式。
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同时,这些不良行为也反映出学生可能存在着一些心理、家庭或社会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时矫正和引导。
因此,如何有效地矫正这些严重不良行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开展了“育新工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策略和方法,对学生的严重不良行为进行矫治和改进,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和总结“育新工程”专门教育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治的主要策略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2. 正文2.1 建立行为规范建立行为规范是育新工程专门教育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治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学校能够向学生传达清晰的行为准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念。
建立行为规范需要学校制定详细的行为规则和纪律规定,明确规定学生在校园内外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包括对于各类不良行为的惩罚和奖励措施。
这样能够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课程,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宣传和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一、谈谈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意义及途径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准则,与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行为。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是指引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帮助青少年认识和改正不良行为,发展起社会需要的良好行为过程与活动。
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主要包括下列方面:1、认识。
正确认识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前提。
第一,对不良行为有明确的认识。
有些行为是表现出来的,如赌博、偷窃等。
其他是不容易发现的。
如敌意、迷恋倾向、说谎等。
因此对这些不良的现象的矫治。
对社会、他人以及青少年本人的健康成长确有利。
第二、对不良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不同,犯罪行为是指根据法律定的。
不良行为是根据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准则规范来确定。
这是社会公认的最基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
这类准则,有些是不成文的。
第三、青少年本人对其不良行为应当有效矫治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2、改正。
改正不良行为比认识不良行为更困难。
许多不良行为的社会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改正不良行为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或“挂失”。
例如明知吸烟损害健康但是许多青少年仍然照吸不误。
3、塑造。
塑造青少年的良好行为模式,不仅是圆满完成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任务的需要,也是巩固矫治效果,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由此可见。
认识、改正和塑造,是完整矫治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矫治活动中,反之做到了认识和改正。
那只是一种较低水平的矫治,只有在认识并改正了不良行为的同时,使青少年学会和形成了良好的行为模式时。
我们才能说圆满地完成了矫治的任务。
矫正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行为,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防止他们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得而最终变成犯罪人,为国家长治久安等意义重大。
二、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原则在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下列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对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了解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青少年不良行为往往是在不同原因的作用下产生的,准确了解这些原因,是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重要基础。
正确了解不良行为原因的重要环节,就是了解不良行为的主观动机,其意义在于:第一,有助于准确评价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
第二,有助于制定正确的矫治方案,第三,有助于不良行为的预防。
(二)奖励应多惩罚奖励和惩罚是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最常用的方法,奖励的矫治作用大于惩罚,更多地使用奖励,更少地使用惩罚,能够更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
(三)矫治活动应力求一致性第一、各级党政部门、教育部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学生社会教育环境的净化,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
第二、要制定净化社会环境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对书摊、录象、电影、歌舞厅文化公共场所的整治工作,杜绝“黄”货进入社会市场。
严打诲淫诲盗的不法分子。
第三、要积极弘扬正气,狠刹歪风,保护健康向上的事物占领教育阵地。
第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政治舆论氛围。
以上四点,体现了一致性的原则,只有净化社会环境,使社会各方面都积极从正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才能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
一致性原则还意味着在努力从事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治工作的人们之间,也要协调一致,讲究方式方法,不从事互相抵消教育效果的事情。
三、如何正确对待有逆反行为的青少年所谓逆反行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的言语和行动。
逆反行为是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表面上来看,它是一种对抗行为,即不服从或者有意违抗教育者的说服和命令。
要正确对待有逆反行为的青少年,首先要知道逆反行为的特点。
其特点第一,逆反行为发生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
第二,教育内容多为正确、健康、善意的。
第三,多由教育方式不当所引起的。
第四,逆反行为的程度轻重不一。
其次是知道逆反行为的类型。
青少年逆反行为的表现复杂多样,根据其产生机制分为六类:1、超限逆反行为。
2、饱和逆反行为。
3、禁果逆反行为。
4、信任逆反行为。
5、自主逆反行为。
6、评定逆反行为。
如果教育者对青少年讲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或者教育者的动机不当,也会引起青少年的青少年的情境逆反行为和归因逆反行为。
青少年的逆反行为既会造成危害,但是也会包含一些有益的心理成分,因此对青少年逆反行为的的矫治,在很大程度上要改进教育者自身的一些观念和行为特征着手,同时,要分析逆反行为的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逆反行为,采取不同的矫治措施。
首先要正确认识逆反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二,是区别对待逆反行为,青少年逆反行为具有两重性的特征,即这种逆反行为有危害性的一面,也有影响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心理品质,因此,区别对待青少年的逆反行为,通过创造性的方法利用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就能消除青少年逆反行为的危害性,发挥青少年逆反行为的积极效应。
1、对超限逆反行为的矫治,尽可能缩短教育活动时间,在教育活动之前,要做有意识的准备工作,避免超限逆反行为的产生。
2、要饱和逆反和为的矫治,其教育方式避免机械重复。
3、对于禁果逆反行为的矫治,必须从管理应用禁止行为着手,注意(1)创造性地应用“禁止行为”(2)情用禁令(3)耐心说服和讨论优于硬性禁止(4)禁止要说明理由。
4、对信任逆反行为的矫治,要注意(1)身教重于言教(2)青少年自己要区别对待。
5、对自主逆反行为的矫治,要注意(1)尊重青少年(2)态度要谦虚(3)理解青少年的意愿。
6、评定逆反行为的矫治,应注意(1)在青少年的理智特征较明显时,应当对事物做较低的介绍和评价,让青少年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了解有关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
(2)在青少年的情绪特征比较明显时,可以对事物做比较含糊的评价,使青少年能够不受评价影响,情绪投入地体验、欣赏事物,从情绪感染中得出对事物的评价。
(3)在一般情况下,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介绍和评价。
(4)对事物的优点、长处的介绍应当简要一些,给青少年留下自己发现、欣赏的余地,对事物的缺点、不足的介绍应当含糊、抽象一些。
(5)对青少年本人的评价,应该个别化、有针对性地进行。
此外还应注意活动效果与主观努力,避免那种忽视能力、不看努力,仅仅看活动成果,以最后成果评价青少年的做法。
四、如何对待青少年的小偷小摸行为小偷小摸行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或乘人不觉而窃取少量公私财物的违法行为。
青少年的小偷小摸行为一般表现为偷窃、扒窃、顺手牵羊窃取等等,他们的组织形式往往可分为单人作案、两人以上共同作案和结伙作案三种。
探究青少年小偷小摸行为的心理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手头拮据”型。
这是青少年由于家庭困难,或者自己零用钱开销过大,以致入不敷出时进行的偷窃行为。
(2)“临时起意”型。
这是青少年在无意之中发现别人的钱物唾手可得,便顺手牵羊据为己有的行为,这类青少年事先并无偷窃念头。
(3)“嫉妒眼红”型。
这是青少年心胸狭窄,出于嫉妒而偷窃别人的东西的行为。
他们偷窃东西,并不是出于自己需要,而是为了发泄嫉妒心理。
(4)“玩笑取乐”型。
这是青少年出于恶作剧的心理进行的偷窃行为。
他们偷窃是为了开玩笑取乐;有的则是只开玩笑,并不想占为己有,但事情变得严重时,就会将拿来的东西丢弃或占为己有。
(5)“积习难改”型。
这是青少年在偷窃习惯的驱使下进行的偷窃行为。
这类青少年往往从儿童时代起就进行偷窃行为,形成了偷窃恶习。
如何对待青少年的小偷小摸行为。
首先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小偷小摸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青少年小偷小摸行为产生的原因一般有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1)家庭教育缺陷。
这是指父母或长辈没有正确引导,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以及父母过分溺爱,随意满足子女的不正当要求,而导致的小偷小摸行为产生。
(2)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这是指青少年身边的不良风气影响。
这是指青少年受身边的不良风气或腐败现象影响,认为这些是潮流,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而不应是受谴责和抵制的,导致认为小偷小摸不为过。
(3)腐朽文化侵蚀。
这是指一些格调低下的文学或影视作品,通过宣扬吃喝玩乐、不劳而获等腐朽的生活方式,侵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导致一些青少年染上小偷小摸的恶习。
青少年产生小偷小摸行为的个人因素有:(1)错误的人生观。
这是由于青少年往往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及腐朽文化侵蚀,认为偷摸有理,偷到摸得是本领。
(2)不正确的物质要求。
这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消费时期,往往物欲不被满足之时,便铤而走险,为了不劳而获作奸犯科。
(3)恶习难改。
这是部分小偷小摸行为的青少年心理特征。
这些人由于染上小偷小摸行为,不正确的人生观及物欲需求,导致其作案频繁,形成恶习,他们往往屡教屡犯,恶性循环。
对待青少年小偷小摸行为,第二方面就是要正确给予矫治。
这包括:(1)培养良好的社会性人格。
(2)防微杜渐,及时惩罚。
(3)社会控制法,包括预防控制法、赃物控制法。
(4)自我控制法。
抗拒和控制“偷欲”的方法有A)欲望暴露法B)偷欲剖析法C)偷欲危害警告法D)角色扮演法E)谴责内移法F)替代体验法。
应当教给青少年抗拒和克制“偷窃欲望”的方法,发挥他的自觉能动性,主动去抑制偷窃欲望和偷窃行为。
五、如何避免青少年的说谎行为?说谎行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青少年不良行为,青少年说谎的动机不同,引起的危害后果也有不同,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分析和矫治。
说谎行为是指诉说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的行为。
说谎有6种类型:1、防卫性说谎。
2、恶作剧说谎。
3、谋利性说谎。
4、报复性说谎。
5、幻想性说谎。
6、表现性说谎。
说谎动机不同,可以把说谎的行为分为:1、偶然性说谎。
2、习惯性说谎。
3、病理性说谎。
说谎行为的表现形式分为:言词性说谎和动作性说谎。
我们要认识说谎行为的危害性,这种危害性表现为:1、破坏个人声誉。
2、损坏个人的道德品质。
3、给社会、他人造成损害。
(一)发现青少年说谎行为后,应该遵循下列原则,进行积极干预。
首先对其讲清危害。
根据日常社会公共生活准则,说谎是不道德的行为。
第二,分析原因,辩别类型,正确对待。
(二)对说谎要分类矫治第一,对防卫性说谎的处理。
首先应准确判定青少年的性格类型。
根据性格类型确定处理对策。
了解说谎的原因,但是又要指出无论什么原因,说谎是不对的。
应该辩明是非,进行必要的正确引导,用正确的方式摆脱困境和压力,必要时进行惩罚。
第二,对恶作剧性说谎的处理。
这是一种性质比较严重的说谎行为,它反映了青少年的品德不良状况,应当用比较严厉的方法加以处理。
同时,为防止青少年无事生非,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安排他们进行有益的活动,不要让他们有过多的空闲时间。
第三,对报复性说谎的处理。
必须给说谎者以严厉的惩罚,要教育他们认识到,理解和宽容是极其重要的。
可以消除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而报复行为则会引起更多的纠纷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