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1.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2.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血液在生理系统中地位
重要性
血液是生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接着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作用
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 素等输送到全身各部位,同时将代谢废 物和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
血液生成与循环路径
生成
血液主要由造血器官(如骨髓)生成,通过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循环路径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心脏泵血作用,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各部位。 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不断流动,完成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等生理功能。
凝血酶原等。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伤口 愈合、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及肿 瘤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止血功能是血小板最为人
熟知的功能之一。
止血过程及影响因素
止血过程
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环节。当血管受损时,首先发生血管收缩,减小血流量; 接着血小板迅速黏附于损伤部位并激活,形成血小板血栓堵住伤口;最后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网 加固止血栓。
血红蛋白性质与作用机制
性质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易溶于水。 它具有氧合作用和脱氧作用,能与氧气和二氧化碳 结合或分离。
作用机制
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是指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形成 氧合血红蛋白,从而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脱氧作用是指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器官中释放氧气, 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血红蛋白还能与二氧化碳 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将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 出体外。
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调节免 疫应答,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04
血小板与止血机制
Chapter
血小板形态、结构及功能
血小板形态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生成调节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
白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leukocyte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有核,正常年人:(4.0~ 10)×109/L。
白细胞的形态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
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内源性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 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细胞抗凝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⑴屏障作用 ⑵抗凝和抗血栓
✓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2.纤维蛋白吸附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 (Ⅱa Ⅸa Ⅹa Ⅺa Ⅻa)
⑵肝素 ⑶蛋白酶C系统: Ⅷa、Ⅴa ⑷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FⅦa-Ⅲ复合物
X→Xa
⑵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 Ⅱ → Ⅱa
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Ⅰ→Ⅰa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损伤 Ⅲ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表 面
PK
K,胶原,异物
激 活
Ⅻa

Ⅶa/Ⅲ
Ca2+
Ⅺa

Ⅸa

Ca2+ PL
Ⅷa
HK Ⅺ

①凝
血酶原 酶复合 物形成

Ⅹa

磷 脂
Ca2+ PL
Va
V



Ⅱa

②凝
血酶原 的激活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
㈠数量和形态:
⒈形态:成熟RBC无核,双凹圆盘状,周边稍厚
⒉数量:正常成人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摘要:一、血液的概念和组成二、血液的生理功能三、血液的循环和调节四、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五、临床血液学的应用和发展正文: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含有大量的水、蛋白质、糖、氨基酸、脂类等物质,起着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则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血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体内运出。

此外,血液还参与体温调节、酸碱平衡、免疫防御等重要生理过程。

血液的循环和调节主要通过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来完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向血管,形成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将血液从各个组织输送回心脏,以及进行物质交换。

神经系统则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因子,对心脏和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以保证血液的循环和调节。

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主要包括贫血、出血、血栓形成、白血病、淋巴瘤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内流出,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种类型。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可以导致血管阻塞和缺血。

白血病和淋巴瘤则是一类恶性肿瘤,起源于血液和淋巴系统。

临床血液学是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的一门学科,包括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是指机体体内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血小板,还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代谢产物、激素等。

血液中的血细胞又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属于高度分化的专门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细胞,主要含血红蛋白,白细胞是无色的球状血细胞,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有运动能力,可以从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渗出,从而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血浆是呈半透明的淡黄色黏稠状液体成分,可以与全部细胞进行交换以完成血液的各种功能。

血小板来自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为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的小体,可以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具有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的作用。

血液维持着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对身体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机体出现出血不止、乏力、发热等症状,可以前往血液内科就诊,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患者治疗期间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营养均衡,避免磕碰、防止感染。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5.淋巴细胞: 免疫
33
四、血小板 Thrombocytes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体积小无细胞核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内有α颗粒,致密体等颗粒
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参与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数量减少到50X109/L,血管脆性增高
41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活化,形成止松软血栓─初期止血; 3.血液凝固─第二期止血;
纤维组织增生─永久性止血
42
血小板与生理性止血
1.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TXA2、5-HT→收缩血管。
2.血小板与血栓: ①黏附+聚集→松软血栓; ②释放血小板因子等→ 加固血栓; ③收缩→坚实血栓。
0.1~0.8 0.8~4.0
50~70 1~5 0~1 3~8
20~40
32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2.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组织 巨噬细胞
吞噬力↑
3.嗜酸性粒细胞: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VitB12 +内因子 ;叶酸)
27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的关键环节:
红系祖细胞 向 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 爆式促进活性因子(BPA)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四)红细胞的破坏

生理学中职课件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中职课件第三章血液

2024/1/25
23
贫血类型及发生机制
01
02
03
04
缺铁性贫血
由于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 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 致DNA合成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 血细胞减少。
溶血性贫血
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导致贫血 。
2024/1/25
24
白血病发生原因和分类
微循环的组成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 液循环,主要由微动脉、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和动-静脉吻合支等部分组成。
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 换的场所,具有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参与血液和组织液的回流,以及维持 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22
05
血液疾病生理基础
蛋白质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运输物质和 参与免疫应答等作用。
糖类
以葡萄糖为主,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 质之一。
2024/1/25
脂类
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参 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细胞膜的构成。
无机盐
如钠、钾、钙、镁等,维持血液的酸 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
激素和酶
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2024/1/25
27
06
实验诊断在血液学中 应用
2024/1/25
28
常见实验诊断方法介绍
01
02
03
血液常规检查
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 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计 数和形态学观察,了解血 液的基本情况。
2024/1/25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出血时间:临床上用细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 然流出,然后测定从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 作用:判断生理性止血功能。 正常成人出血时间1-3分钟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生理学课件_血液

生理学课件_血液

2、第二个阶段是定向祖细胞阶段,处 于这个 阶段的造血细胞,进一步分化方向已经限定, 它们可以区分为:红系祖细胞,即红系集落形 成细胞(CFU-E),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 , 巨核系祖细胞( CFU-MK)和 TB淋巴系祖细胞 (CFU-TB);
3、第三个阶段是形态可辩认的前体细胞 (precursors)阶段,此时造血细胞已经发育成 形态上可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这些细胞进一 步分别成熟为具有特殊细胞功能的各类终末血 细胞,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
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三)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如0.85%NaCl): 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等渗溶液 ≠ 等张溶液
1.1.9% 尿素是等渗溶液,但红细胞置于其中即溶血,因 此其不是等张溶液。
临床上可用切脾治疗以减轻贫血。、白细胞生理1、数量:正常成年人 白细胞总数是400010000/μ1。
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白细胞时,称为白 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白细胞 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2、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二)生理特性和功能
第三章 血

概述
1、概念及临床意义。 2、进化过程。 3、作用。 4、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浆
1、血液
血细胞
2、血细胞比容:细胞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3、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
◆循环血量(circulationg blood): 大部分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医学
9
5.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
2.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
3.粘滞度: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4.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 晚期: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erythroid, CFU-E),促红医细学 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27
EPO),其它因素。
医学
28
骨髓
红 细 胞 生 成 的 调 节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医学
29
3.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医学
11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 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血液生理学

血液生理学

血液生理学
血液是人体内一种特殊的循环组织,它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血液不仅为机体各组织和器官输送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还将代谢产物从组织中带走,维持体内环境的稳态。

此外,血液还参与了机体的免疫防御、体液的调节以及许多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1. 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主要由水、无机盐类和有机物质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占血液总量的45%左右。

2.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类型,其主要功能是运载氧气。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将其从肺部运送到全身各处。

同时,红细胞还参与了二氧化碳的运输。

3. 白细胞
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抗感染和肿瘤发挥关键作用。

根据不同的功能,白细胞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4. 血小板
血小板对止血过程至关重要。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
形成血小板栓,防止过多的失血。

同时,血小板还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

5.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过程,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

适当的血液凝固可以防止大出血,但过度凝血也会引起危险的血栓形成。

6. 免疫功能
除了白细胞,血液中还存在多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等免疫分子,共同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

血液生理学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理解血液的生理功能,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生理学血液

生理学血液

(二) 血细胞 1 分类: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 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 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7%~48% 大血管高于微血管。 3 临床意义:
二 血量(blood volum): 占体重7%~8% ,60Kg的人, 4~5L。 1 循环血量:大部分,循环流动快。 2 储存血量:小部分,肝、脾、肺、腹
GPⅠb(静息状态下与vWF结合)参与黏附。
4)致聚剂: 1 生理性: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
胶原、凝血酶、TXA2等。 2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引起聚集的因素多数能引起释放。
5)血小板聚集反应的时相:
第一相:
第二相:
低浓度:出现一时相,很快解聚。
剂量依赖式:ADP 中浓度:出现两个时相。
胞、网织红细胞。调节能力,取决 于细胞膜上EPO受体数量。 抑制CFU-E的凋亡 ③ EPO的浓度与血红蛋白的浓度呈负相关。
④EPO的来源 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 质细胞
肝 ⑤分泌:组织缺氧时。
2)性激素:雄性激素(androgen)。 3)其它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
图3-3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二)造血过程
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阶段(自我复制、多项分化) 定向祖细胞阶段,限定分化的方向。
前体细胞阶段:各系可辨认的幼稚细胞。 造血三个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造血干细胞功能: 1 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自我复制可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稳定。 多向分化可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2 大多处于细胞周期之外。即处于不进行 3 细胞分裂的相对静止状态(G0期)。需要 时,有更多的造血干细胞从G0期进入细胞周 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红细胞生成的部位: 在成人,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惟一场所。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 (1)红细胞成熟因子:VitB12(钴胺素)和叶酸。
在幼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细胞核的DNA对于细胞分裂和合 成血红蛋白有着重要作用,合成DNA必须有VitB12和叶酸 作为合成核苷酸的辅因子。如缺乏VitB12或叶酸,将影响红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人体对VitB12的吸收必须要有胃液中内因子的参与。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爆式促进激活物(BPA):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的增殖。 (2)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当组织中氧分压降低时,
刺激肾皮质管周细胞等合成并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通过血 液运输至骨髓发挥下列作用, 从而使红细胞数量增多: 1)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2)抑制晚期红系祖细胞凋亡; 3)加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Hb合成; 4)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 5)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 (3)性激素:雄激素可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
凝血因子 参与因子
步骤 放大效应 凝血速度
内源性凝血 全来自血浆
多 复杂 明显 慢
外源性凝血 部分来自血管外
少 简单 不及内源性明显 快
人体内的生理性凝血过程
在体内,当组织损伤时,暴露出的组织因子与FⅦa结合形成 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该复合物有两方面的作用:
(1)可有效地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的FⅨ为FⅨa,从而启动“截 短的”内源性途径。
相关链接: 血小板维持血管壁完整性的作用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当血管受损时,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血浆中的vWF与 胶原纤维结合并变构,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Ⅰb结合, 从而使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上。
2.聚集: 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过程。通常有两个时相:能迅速 解聚的第一时相(可逆聚集时相)和不能被解聚的第二时相。 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的物质称为致聚剂。
3.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释出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 酶体内的物质:ADP、5-HT、Ca2+、vWF、纤维蛋白原等。
4.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 Ⅰ、Ⅴ、Ⅺ、Ⅻ等),形成局部凝血因子高浓度,有利于血 液凝固和生理止血。
5.收缩: 血小板活化后,胞质内的Ca2+浓度增高,引起血小板收 缩,导致血凝块回缩。
相关链接: 红细胞叠连与血沉
血沉的临床意义
3.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
特性。 *由于红细胞的双凹圆盘状,红细胞的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较
大,因此正常红细胞对低渗具一定的抵抗力。 *渗透脆性大,则对低渗的抵抗力小。
相关链接: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三)红细胞的生成
即可使血管破口封闭而止血。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主要有: (1) 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性收缩; (2) 血管的肌源性收缩; (3) 血小板释放的缩血管物质引起的血管收缩。 2.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将血管破口堵塞而止血。血小板被受
损血管暴露的内膜下组织激活,而发生粘附、聚集,在血管 破损处形成松软止血栓。 3. 血液凝固,形成坚实止血拴: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形成的纤 维蛋白加入到松软止血栓内,形成牢固止血栓,达到有效的 二期止血。 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还有: 前激肽释放酶(PK)、高分子量激肽原(HK)
凝血因子
(1)FⅣ(Ca2+)为无机物。 (2)除Ca2+和磷脂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而且大部 分是蛋白酶(主要为丝氨酸蛋白酶)。 (3)除FⅢ(组织因子,TF)来自组织外,其余凝血因子均存 在于新鲜血浆中,且多在肝脏合成。其中FⅡ、FⅦ、FⅨ、FⅩ 的生成需要维生素K参与。 (4)血中具有酶特性的凝血因子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后,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具有酶 的活性,这个过程称为激活。 (5)在凝血中起酶促作用的因子有FⅡ、FⅦ、FⅨ、FⅩ、FⅪ、 FⅫ、FXIII;起辅因子作用的是Ca2+、FⅤ、FⅧ、FⅢ和高分子 激肽原。
3~8
继续发育成巨噬C后,
吞噬杀灭外来微生物
相关链接: 白细胞的形态
四、血小板生理
(一)数量和功能
➢ (100~300)×109/L 1.参与生理止血全过程; 2.参与凝血: 释放血小板因子(等); 3.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1)粘附并融合到血管内皮中; (2)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细胞增殖。 当血小板< 50×109/L时, 可发生紫癜。
6.维持血管壁内皮的完整性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 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生理性止血功能降低时→出血倾向; 生理性止血功能过度激活→血栓形成。
动。 1. 血管收缩:受损伤局部及附近小血管收缩,若血管破损不大
的主要物质。 Hb的浓度,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相关链接: 贫血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使红细胞可通过小血管。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 易下沉的特性。
测定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客观指标——红细胞沉降率。
三、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运输氧、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二)缓冲功能:缓冲酸碱物质变化等; (三)参与体温调节:运输热量、缓冲体热变化; (四)保护机体:通过生理性止血等功能,防止血液丢失,保持
血流通畅; (五)免疫功能:白细胞、抗体、补体等参与机体的非特异性和
特异性免疫反应。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相关链接: 血友病与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
凝血基本上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 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而且每步酶解反应均有放大效 应。血液凝固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1)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 凝血酶原的激活——形成凝血酶: 在Ca2+存在的条件下,Ⅹa激活凝血酶原为凝血酶。 (3) 纤维蛋白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 Ⅱa(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分解,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然 后在FⅩⅢa和Ca2+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 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
抗凝系统
1.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1)表面光滑:防止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 (2)合成并释放多种具有抗血小板或抗凝血的物质。 2. 单核-吞噬细胞的抗凝作用:清除促凝物质 3.体液抗凝系统: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为抗凝血酶Ⅲ。 (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2)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蛋白、蛋白质S等。 血浆中以酶原形式存在的蛋白质C被凝血酶和凝血酶调制蛋白 激活后,可水解灭活FⅤa和FⅧa,抑制FⅩ及凝血酶原的激活, 促进纤溶。 (3) 肝素:肝素主要通过增强血浆中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发挥间 接抗凝作用。
相关链接: EPO
三、白细胞(WBC)生理
白细胞数量的正常值:(4~10)×109/L。
成人血液白细胞分类及主要功能
名称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百分比(%)
主要功能
50~70
吞噬并分解细菌等
0.5 ~5 0~1 20~40
抗寄生虫和抗过敏反应
参与过敏反应 特异性免疫反应
(2)血浆胶体渗透压:1.3mmol/L,25mmHg,占0.5%,主要 由血浆中的白蛋白形成。血浆蛋白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 因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 用,如: 影响组织液生成、尿生成等。
相关链接: 溶液的渗透压
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相关链接: 人体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过程
第三章 血 液 (The Blood)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 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7%~48%
二、血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
相关链接: 血浆的化学成分
一、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erythrocytes 或 red blood cells,简称为RBC)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1.形态:无核、双凹圆碟状,直径7~8μm。 2.数量: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3.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红细胞内主要的蛋白质,运输氧
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沉)
——血沉管内抗凝血中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沉降的距离。
正常值: 男: <15mm/h;
女: <20mm/h。
?mm
影响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血浆成分的改变
当血浆白蛋白↑→血沉减慢;
当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血沉↑
2)FⅨ的激活:在Ca2+存在的条件下,Ⅺa激活FⅨ生成Ⅸa。 3)FⅩ的激活:Ⅸa、FⅧa及Ca2+在磷脂表面上结合成复合物, 激活FⅩ,形成由FⅩa-Ⅴa-Ca2+-磷脂组成的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途径)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血管损伤或受某些刺激时, FⅢ(组织因子)与血浆中FⅦ形成 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迅速激活FⅩ生成FⅩa。FⅩa生成后, 在磷脂表面上形成由FⅩa-Ⅴa-Ca2+-磷脂组成的凝血酶原酶复合 物。
(一)比重:全血比重为 1.050~1.060,血浆比重为1.025~1.030。 (二)黏滞度:全血的黏滞度主要与红细胞数正比。 (三)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